第一篇:试论计划行为理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因素及模型研究
试论计划行为理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因素及模型研究
摘要:设计链作为产品研发设计的发展趋势,其知识共享可以提高研发效率,提升设计链的整体绩效。基于修正后的计划行为理论(TPB),从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的外生变量,提出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验证了知识共享模型的有效性。
论文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设计链;知识共享;研发设计
1引言
设计链是基于市场需求将地理上分散的制造商、供应商和客户等组成产品研发设计网络。“设计链”一词最早出现于服装业,目前设计链理论被大量应用在电子产业,例如系统芯片(SOC)设计。设计链是产品研发的发展趋势,通过整合跨企业间的研发资源,可以达到迅速研发、降低成本的目的。
目前,设计链已经由概念演进为一种管理方式,与供应链、研发联盟和协同设计等模式相比,设计链具有不同的内涵及特征,是一种新型竞争模式和管理模式。设计链主要定位于上下游企业问的协同研发关系,企业间传递的主要是产品设计和研发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将协同研发具体化,并将最终结果输出到供应链中。设计链的实质是形成知识流动的创新网络,企业间的知识互补性是形成设计链的基础。企业间以高度协同方式进行知识交流与合作。知识共享是设计链成功的前提与基础。设计链中各企业间的知识共享频率越高,越能提高设计研发能力。当设计链成员愿意知识共享时,可相互学习不断丰富各自的设计知识库,提高研发效率,从而提升整个设计链的绩效。然而,作为一个新兴课题,设计链知识共享尚未被研究,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也有待探讨。本文将应用计划行为理论(TPB)分析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提出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供设计链成员企业参考。
2知识共享相关文献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知识是一种具有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它包括结构化的经验、价值、文字化后的信息、专家独特的见解、组织的观念、规则、程序等。知识与一般产品不同,它不具有规模效益递减特点,组织内的知识共享越频繁,越能发挥知识的价值。认为知识若经过共享,双方获得的信息和经验会呈线性增长,若继续共享知识,得到的信息和经验会呈指数增长。知识共享是一种沟通互动过程,它不像商品那样可以自由传递,在分享他人的知识时,必须有重建行为,需要具备一定知识才能学习、分享知识。等提出了知识转移公式,即转移(或共享)=传送+吸收(和利用)。传送是共享知识给潜在的接受者。吸收是指接受知识的人或团体对知识加以理解、消化。认为知识共享过程包括认知与行为两个层面,在共同分享现有知识过程中,会创造新的知识,由此提出一个知识共享创造模型。由此可见,跨组织间的彼此合作交流、讨论知识,会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新知识。
面对全球化的竞争环境,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量快速而持续地学习,这也凸现出知识共享的必要性。认为组织中的个体之间不互相沟通,则个体可能会学习成长,但组织不会成长。也认为知识共享对于组织的成长与创新,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组织绩效有正面效果。
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
研究设计链知识共享,需要将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现做出以下假设:
(1)利已主义者,即设计链成员企业是自私的,在做出知识共享等决策时首先考虑自身利益,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前提;
(2)有限理性,即企业的行为是理性的,有能力判断做出的知识共享决策的结果;
(3)借鉴性,即能够根据过去的经验指导当前的行为并做出判断;
(4)相互依赖性,即作为设计链成员,在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考虑其他合作伙伴的反应,不是单纯地考虑对自身有利的决策。
3.1计划行为理论介绍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理性行为理论(TRA)发展而来。理性行为理论假设行为是由行为意图决定。将理性行为理论加以延伸,他主张态度与主观规范是决定行为意图的最主要因素,提出计划行为理论,以解释并预测个体行为。1985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知觉行为控制因素,认为个体对某项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三项因素共同决定其行为意图”。因此,计划行为理论是一个三阶段行为分析模型:第一阶段,行为由个体的行为意图决定;
第二阶段,行为意图由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三方面决定;第三阶段,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由外生变量决定。行为意图是指个体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概率的判定,反映了个人对某项特定行为的采取意愿;态度是个体对某项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感觉;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认知行为控制代表一个人对从事行为容易度的信念,个体认为拥有某一行为相关的资源或机会越多时,他对控制执行该项行为的信心会越强。外生变量包括人格特征、对事物态度、工作特性和情境因素等等。
另外,根据多个领域的研究表明,个体的主观规范会直接影响其行为态度,修正后的TPB如图1所示。
TPB包含的构面较多,可提供较多信息,除了行为主体对采用行为的知觉认知外,还考虑采用行为时受到的社会压力影响,以及主体本身是否能控制执行行为的机会与资源。因此,TPB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模型。许多实证研究表明TPB的预测与解释能力都强于TRA。
3.2设计链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及模型构建
知识共享过程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行为。在美国与欧洲地区的调查显示,推动知识管理最大的困难是“改变人们共享知识的行为”。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行为的重要因素。依据给出的计划行为模型(图1),主要研究影响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
(1)影响知识共享态度的外生变量
1)知识类型供应链中连接各成员企业的主要是物料流,信息流只起功能协调作用。与供应链不同,在设计链中连接各成员企业的主要是信息流。伴随着信息流动,知识共享行为得以发生,这种共享行为会随着研发合作的不断深入而创造出新知识。根据设计链不断创造新知识的特点,本文将设计链中的知识分为三类:基本知识、进阶知识和创新知识。其中,基本知识是指进入特定行业所具备的最低知识要求;进阶知识是指与同行业竞争者相比,能获得竞争优势的知识;创新知识是指研发合作过程中创造的新知识。企业拥有的进阶知识是合作伙伴愿意与其联盟的重要因素。创新知识是企业延续和增强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面对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设计链成员企业对待知识共享行为的态度会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共享的知识涉及进阶知识或创新知识时,企业往往会慎之又慎。因为进阶知识与创新知识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紧密相关。
2)期望结果以TRA为基础研究知识共享外生变量时,提出了期望报酬、期望关系、期望贡献”。期望报酬是根据经济交换理论提出的,即当个体分享自己的知识给别人时,他所得到的报酬必须大于付出的成本,亦指企业在共享知识时将可以获得的外在利益,如专利、产品利润提成等。期望关系源于社会交换理论,在这里,期望关系是指在设计链中成员企业相信通过知识共享可以改善与合作伙伴问的关系,增进信任。期望贡献是指设计链中的成员企业相信共享知识能够提升设计链的整体绩效,增强竞争力。
3)关系强度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社会网络由具有某种联结关系的人构成,关系强度是社会成员互动行为的基础。在设计链中,因成员企业间的合作强度、互惠程度以及重叠性知识拥有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关系强度存在很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对知识共享的态度。
(2)影响知识共享主观规范的外生变量
1)信任社会交换过程,由于互惠互利的结果,会使彼此间产生感激、责任感与信任。组织间的信任是指组织相信另一方会采取对组织有正面影响的措施,而且不会做出预料之外的对组织有负面影响的行动,即对合作伙伴的可靠性和正直性有信心。对于设计链来说,维持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是信任。对合作伙伴能力与可靠性的肯定,会产生信赖感。组织成员问的彼此信任会诱发其知识共享行为。若双方缺乏信任,会彼此隐藏各自的信息或知识,使知识共享难以实现。因此,缺乏信任是阻碍知识共享的重要原因之一。强化企业问的信任,可以建立双方荣辱与共的双赢关系。信任程度越高,彼此会越愿意从双方合作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仅仅着眼于自身利益,也会更加乐意共享彼此的知识与信息。
2)承诺承诺对设计链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承诺是指企业认识到合作关系不断延续的重要性,愿意从长远利益出发,尽最大努力去维持与强化合作关系,即合作关系是一种想要持续合作关系的意愿。承诺的形成,有助于合作伙伴之间彼此无私地共享本身具有的知识。
3)工作任务依赖程度工作任务的相互依赖程度会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组织成员问的工作任务依赖程度较高时,会使交流次数增多,并且愿意共享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组织中的成员若具有共同目标的话,会相互依赖以完成目标。在设计链中,若企业自身的工作任务与合作伙伴有密切关系时,需要频繁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共享知识的行为就会增加。
(3)影响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
1)知识类型在知识分类中,等将知识分为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两种类型。这两种不同的知识类型在共享时的难易程度不同。外显知识的知识共享表现为使用经编码、储存或提取出的知识,通过文件、电子邮件等形式传输。内隐知识的知识共享表现为个人化的知识,通过人际交往、面对面接触、会议、聊天等形式传输。拥有的知识为外显知识时,更易进行知识共享。因此,知识的类型会影响认知行为控制程度。
2)IT平台IT系统是支持信息流通、整合信息和设计链的工具,组建与完善IT基础设施,可以使知识共享更加容易。学者也认为通过一个能创造、传送知识或经验的信息平台,有助于知识的共享与传送。
在依次确定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后,本文提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如图2所示。
4实证研究
4.1研究假设
为验证所提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图2)的有效性,提出HI—H22共22项假设。假设Hl:知识类型中的基本知识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假设H2:知识类型中的进阶知识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假设H4:期望结果中的期望报酬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依此类推,假设H22:知识共享行为意向对知识共享行为有直接影响。
4.2问卷设计与调查
以芯片设计链为调查对象设计问卷,针对知识共享模型(图2)的特点设计问卷,共向芯片设计公司、制造公司、封装测试公司、设备公司、主要材料公司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3份,有效问卷94份,有效回收率78.3%。受能力所限,调查对象仅限上海、浙江两个
地区,各类公司投放问卷的数量存在一定差异,对研究结果可能会有不利影响。受访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78.3%,能够较好理解知识共享相关问题。问卷的问题统一采用五点式量表。
4.3信度与效度检验
问卷正式发放前曾进行试测,删除掉一些不合理题项,并对修正了内容上模糊的字句或问法。对正式问卷的信度分析采用内部一致性方法的值,各层面的’值在0.7301—0.9580之间,均大于标准值0.7,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CFA)进行收敛效度分析。问卷题项多达83项,由于样本数量较少,无法将所有题项归人同一测量模型,本文采用理论切割方法将模型中的变量分为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两种,分别进行效度分析,例如图2中的内生变量包括知识分享行为、意图、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外生变量为知识类型、期望结果、关系强度、信任、承诺、工作任务相互依赖、知识类型和IT平台。分别对因子负荷(FL)、组合信度(,CR)和平均萃取变异(AVE)三项指标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基本在可接受范围内(FL>0.5,且t检定的P—value<0.05;CR>0.8;AVE>0.5),说明测试题项均收敛在相应的层面。
4.4模型的多元回归分析
在确保模型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后,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检测所提出的假设,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结果可以看出,在做出的22个假设中,只有假设H1、H6和HI5不成立,其余假设全部成立,表明所构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基本合理。假设Hl不成立说明知识类型中的基本知识作为设计链企业间合作交流的必要内容,基本知识的共享不会危及企业的核心能力与技术,因此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没有直接影响;作为理性经济人的设计链企业,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前提。根据对期望贡献的定义,企业为提高设计链整体绩效而进行知识共享的动力不足,故假设H6不成立;外显知识能够编码表示,进行知识共享时可以借助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加以保障,因此对认知行为的控制影响不大,故假设H15不成立。5结束语
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的因素众多,单纯依靠IT平台建设,无法让企业产生知识共享动机,需要重视设计链成员间关系以及研发设计过程的协同合作。具有较高层次的合作和信任关系时,会增加共享其敏感性知识的可能性(Hansen)。要利用各种沟通方式(会议、互访),加强设计链成员间的学习,促进知识共享。另外,设计链知识共享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知识经过共享、扩散、储存和再利用后,会产生新知识,从而引发进一步的知识共享,如此循环达到创造知识的目的。如何达到持续知识共享也是值得研究的议题之一。
论文发表
论文格式
毕业论文
第二篇: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知识共享模型设计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知识共享模型设计
摘 要 对网络学习空间的概念进行界定,在总结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共享过程性、依赖性、情景性、效果性四大特性的基础上,构建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共享的模型。
关键词 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共享;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055-03
前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加快信息化的脚步是全人类的共同选择[1]。2012年9月5日,刘延东同志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2]。网络学习空间首次在我国提出,并把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提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网络学习空间的概念界定
目前针对网络学习空间较为权威的定义还没有,研究者一般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网络学习空间。
贺斌、薛耀锋认为,网络学习空间是指经过专门设计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构建的支持学习发生的虚拟空间[3]。祝智庭提出,网络学习空间作为面向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虚拟空间,运行于一定的学习支撑服务平台上。他参照教育传统模型,从“通”“达”两个层面指出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和应用要求,即从建设层面和应用层面指出网络学习空间由角色空间、内容资源空间、媒体工具空间、过程信息空间四大要素构成[4]。吴忠良提出,网络学习空间是指教师和学习者在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一块专属领地,在这里空间主人既可以像博客那样收藏、创建、分享学习资源,管理自己的学习,又可以像Moodle、Sakai平台那样组织或参加课程协作学习,及时提供或获取教师及其他学习者的帮助[5]。
笔者认为,以上研究者的观点是站在广义的角度来界定,认为网络学习空间是指运行在任何平台载体之上,支持在线教学活动开展的虚拟空间。
钟绍春认为,根据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提供不同的个性化需要的网络应用系统,该系统被称之为网络学习空间。他认为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网络应用系统,大致可分为学生、教师、校长、家长等个人空间,班级、年级、教研组、学校、教育局等机构空间。在这些网络学习空间里,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得到相应的应用服务,可以进行个人收藏、关注网站、结交好友、发布通知、接收信息、展示成果等[6]。张子石等指出,网络学习空间平台是一个以教师、学生和家长为服务对象的网络化社交学习的平台,能够建立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让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推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实现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7]。
笔者认为,以上研究者的观点是站在狭义的角度来界定,认为网络学习空间特指运行在专门的教育服务平台之上,支持在线教学活动开展的虚拟空间。
笔者认为,网络学习空间是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设计,能够开展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学习环境。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学习者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式,甚至于安排自己的老师与同学。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共享的内涵
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共享是针对某一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拥有者和知识获取者以自身知识或经验为依托,通过网络学习空间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外化传递、内化吸收的形式,将散落的知识资源整合成为一个跨越时间、空间和组织的知识库,通过知识转移、知识创新、知识整合、知识融合,促进知识的快速流动和扩散,实现知识增值的目的,如图1所示。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共享的特性
动态公开性 网络学习空间中的知识共享是同步的交流或者异步的交流,不受?r间和空间的影响,摆脱了传统学习中的层级关系。知识共享活动中只有学习伙伴,没有教师、专家、教授等特殊角色的束缚,并且交流内容和互动成果,通过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会被更多的人看到。一次知识共享活动并不是限定于一对知识拥有者和知识获取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每个知识共享活动的全过程对所有的学习者都是开放的,在知识共享过程中,新的成员可以随时加入交流讨论。随着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里存储的数据、信息不断增多,学习者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新的学习者的加入,新的知识也被引入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库中。
因素不定性 学习者具有不同的属性,针对于特定的问题或者特殊的情景,不同的学习者以其自身视角,会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法或者选择独到的解决途径。甚至一些知识的拥有者是将感性理解模糊地传递给知识的获取者,传递的知识不系统,难以被共享。这种不系统、不清晰、难以被共享的知识,大部分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产生伴随着特殊的情景、不同的经验、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逻辑和知识拥有者独特的理解。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中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每个学习者的属性不同,每个学习者选择的行为也不一样。
激励依赖性 知识的共享常常伴随实践活动的进行而发生,学习者通过讨论推理、协作对话完成知识创新,达到知识增值的目的。通过明确推理获得的知识比教师或学者总结的知识缺乏严密性、普适性,学习者容易丧失信心,半途而退。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对学习者知识共享行为主要以反馈和评价、积分等无形的形式进行激励。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共享的模型设计
知识共享包含知识发送、知识加工、知识接受、角色互换四个阶段,如图2所示。
知识发送 学习者在家庭作业学习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困惑时,网络学习空间中的学习同伴就成为学习者寻求帮助的重要途径,促进知识的发送。
知识加工
1)知识转移。知识拥有者将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心得体会发送到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中,有学习需要的人阅读、收藏此部分学习资源,从而实现知识的转移。
2)知识整合。将外部获取来的信息内化吸收成为自身的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整合。知识整合是提升个人能力的关键环节,整合外部资源获取来的语言、文字、图示等转化为个人知识系统的一部分,分散的知识归类整理成为模块,使知识结构化。
3)知识融合。整合好的知识需要很好地融合,否则就会出现死记硬背、生拉硬套等问题。在群体的分享中,注意融合个人学习的心得和成果,并且将不易表达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从而促进整个群体知识的积累和沉淀,同时充分吸纳他人的心得体会,内化成个人的隐性知识,将他人的学习成果跟自己的所思所想结合,实现知识融合。
4)知识创新。当学习者面对复杂的学习情境时,会激发出知识的创造力。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孕育创造力的平台。网络学习者在知识创新的同时,也增加了对学习环境信息的吸纳能力。学习者知识创新的能力越强,进行自主选择的空间和范围就越大,获得的知识管理和学习自由度就越大。
5)知识更新。将知识创新的成果公布到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的平台中,就实现了知识的更新。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创新都被平台所接纳,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会对生成性知识有一个筛选和评价机制,知识的更新使得学习者的学习视角更加广阔。
知识接受 知识拥有者发送知识,知识获取者接受知识,一个寻求者一个提供者。每个学习者在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的共享过程中可以担任双重身份,既可以是知识寻求者,又可以是知识提供者。知识接受、存储、整理、融合、创新后形成的生成性资源,又成为自由获取的公共知识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知识共享的效率。
角色互?Q 知识拥有者可以通过角色的互换成为知识获取者,当然知识获取者也可以将自己新获取的知识发送给下一个需要它的学习者,所以一个学习者是在知识拥有者和知识获取者两个角色之间进行转换的。角色的互换使得网络学习空间中的学习更加生态化。小结
本文对网络学习空间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共享过程性、依赖性、情境性、效果性四大特性的基础上,构建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共享的模型,以期对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DB/OL].[2009-09-24].http://.[2]刘延东.把握机遇 加快推进 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DB/OL].[2012-09-05].http://files/moe/s3342/201211/144240.html.[3]贺斌,薛耀锋.网络学习空间的建构:教育信息化思维与实践的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13(4):84-95.[4]祝智庭,管珏琪.“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1-7.[5]吴忠良,赵磊.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4(4):121-126.[6]钟绍春.教育云、智慧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的界定与关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6):3-8.[7]张子石,金义富,等.网络学习空间平台的规划与设计:以未来教育空间站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4):47-53.
第三篇:国外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旅游者行为研究综述
国外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旅游者行为研究综述
[摘要]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旅游者的行为规律,还能为处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的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发展建议。通过对近10年国外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学术论文分析,发现预测旅游者未来旅游决策和旅游意向是当前计划行为理论在旅游者行为研究领域中应用的主要方向。其研究方法先是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建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样本数据,然后再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数学方法来验证模型,从而分析旅游者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旅游者行为;旅游意向;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Foreign Reviews on T ourists'Behavior Based on T 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SHEN SuyanAbstract:It is significant to study tourists'behavior for discovering tourists'pattern of behaviors and providing development proposal todevelop tourism enterprises in the intens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Through analyzing the papers on tourists'behavior based on foreign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the past ten years,this paper finds out that the main application of current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s toforecast the tourists'future tourism decision and intention.The research method is to build a model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o take sample data from questionnaires,to test the model by some mathematical methods i.e.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and then to 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ourists'intention,and finally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ated research at home.Key words: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ourists'behavior,travel intentions,reviews
旅游者行为是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国外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其意义不仅在于揭示旅游者的行为规律,而且还能为处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的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发展建议。旅游者行为的研究视角多样,多集中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决策行为和旅游空间行为等方面。近年来,各国学者主要通过借鉴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对旅游者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社会心理学中的计划行为理论就是其中一例。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 Behavior,简称TPB)是Ajzen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关于态度行为关系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实际行为在某种程度是由行为意向直接决定的,而行为意向反过来又会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在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新技术的应用,抽烟http:///行为等等,并且被证实能显著提高研究对行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近10年来,计划行为理论被引入旅游者行为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Science Direct、Sage Publi-cations、EBSCO和Wiley InterScience这4大外文数据库进行联合文献检索,分析国外近10年将计划行为理论应用于旅游者行为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TPB的产生与发展1975年,Fishbein和Ajzen创建了“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该理论认为个体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行为意向决定的,而个体的行为意向又是由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决定的(如图1方框部分所示)。其中,行为态度是“人们对从事某种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主观规范指“人们感知到的应不应该实行某一特定行为的压力”;行为意向是“人们打算从事某种特定行为的量度”。由于理性行为理论假定个体行为受意志控制,严重制约了理论的实际应用。因此,为扩大理论的适用范围,1985年,Ajzen引入感知行为控制的概念,将“理性行为理论”进行了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