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供电局纪念国庆60年征文

时间:2019-05-14 14:5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郊区供电局纪念国庆60年征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郊区供电局纪念国庆60年征文》。

第一篇:郊区供电局纪念国庆60年征文

近年来,一直忙于工作和带小孩,很少回家关心看望一下父母,要不是上个月润五月,老妈电话告诉我们几姐妹回家做个“老屋酒”(乡下老年人为百年之后身体之托而做的栖身之所,要在润月做才好),我还没注意到自己关爱父母渐渐减少,也才恍然醒悟父母早已步入老年人的行列了。二老一直为我们几姐弟没有停歇地在田间劳作着,没曾想过他们也会老,现在突然

现实提醒我,我心中愧疚万分,决定带着小孩提前一天去陪陪父母。

爸妈是勤俭惯了,虽说是做酒,其实也就是我们几个兄弟姐妹聚一聚,然后把父母的“老屋”摆放到我家老房子的阁楼上存放起来以备百年之后用。自从1987年我家搬入现在住的房子里之后,渐渐地我们都很少进入原来的老房子里,参加工作之后更是没有进去过,这次因为父母“老屋”之事一家人一起重访老房子。老房里面空旷着,又黑又冷清。我四处瞧了瞧,突然瞥见原来我们几姐妹睡的房间的角落里躺着一个象石磨的东西,上面满是灰尘,似乎很熟悉,可一时又想不起来是什么。我仔细搜索了一下大脑中的记忆,猛然想起,哦,对,是——“砻”,我们家以前用来去掉谷壳的器具。

盯着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谷砻,我的思绪慢慢地又拉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童年。

我的家乡非常小,记得当时只有十六户人家,由于土地少而贫瘠,山上果木、地里土地产量小。一个大水库在家门前流过,看得见水却喝不着,还浸掉了我们很多田地。以前,村民们也不知道往外谋求发展之路,日子过得很清苦。那时我们还根本没有电的概念,听老辈们讲,六十年代的整个**只有一个电灯公司供应着市区的生活用电。到了七十年代才在市郊区一些地方和县城里慢慢都通了电,也还只能是供应照明等生活用电,乡下一直还是没有电。在我的记忆里,那时照明还是用煤油灯,随便找个墨水瓶之类的器皿当油瓶,弄根棉条或剪几根烂布条做个灯芯即可。煤油灯油烟大,点一个晚上,往往弄得大家都和包公一样。

没有电,现在非常简单的很多事情那时候都是一个要费很大劲的难题,辛苦种田收割回来的谷子要把它去壳成米都还要一番工夫。记得当时村里每一个大家庭都有一个砻,家庭小的就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垄。做砻还是一门手艺,要专门请来师傅做。砻分上下两个圆盘,中间漏空并有一木条横穿连着,整个磨盘由大小不一的棱形木块有规则的榫合而成,并用竹篾箍紧,其中各有一面(磨盘表面)凿成一条条的浅“沟壑”。上磨盘中间的横木条上钻一个孔,在孔上装一个把手,然后用两根圆木做成一个“丁”字架形的磨担,搭在上磨盘的把手上。谷子倒在上磨盘的漏空中,人工推动磨担带动上磨盘转动,通过上下磨盘之间的磨动而将谷子去皮成米后从上下磨盘中间的一条条的浅“沟壑”中漏下来。磨出来得米一粒是一粒,很少会碎。推磨是要很大劲的,大人推上半个小时一般就要休息一会儿,磨一担谷子下来要两三个小时。记得我小时,家里人口多,为养家糊口,爸爸常年在外帮人做篾工活贴补家用,就剩下妈妈带着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在家。妈妈和两个大姐姐种田维持一家的粮食,还要供三姐和哥哥读书。那时两个大姐也就只有十多岁,已经要当成大人做事了,磨谷子的事也就要落在她们身上,妈妈磨累了就换成两个姐姐同时来推磨,每次都见她们浑身是汗。我和哥哥出于好玩,也抢着要来做,可使尽了全身力气,砻依然没有丝毫动弹。妈妈和姐姐就笑着把我们赶走,别防碍他们做事。

砻磨出来的米还是糙米,很粗糙,不好吃。妈妈在用筛子筛出谷壳之后还要把米放到踏碓里去舂一下,米才会变得光滑一些。踏碓就是将一块大青石,上面凿个圆滑的窝子,叫碓臼。再将一个石或铁磓打个眼儿,安上木把,榫在一个大木头做的踏板上。踏板一般是在大树根部截下一截,在一端打个洞,磨平磨光滑来,好踏脚使劲就行。那时候,村里人就用它舂米,踏碓的效率也是很低,舂一担米也要一个多小时。当时很多大村子会用石碾子,石碾子虽然也效率低,但比起砻和踏碓简单高效得多。我们村子小而穷,只有一个踏碓,还是公有财产,谁家需要谁家用,这也算是共产主义的一种运作方式吧。谁家一旦用它,得早早地去扫了圆窝里的鸡屎和顽皮的小孩丢进去的土石,然后将糙米倒进圆窝里,一人搅拌,一人或两人用脚使劲踩动那根大踏板,不停地反复捣打。有时逢年过节,也会将几斤粘米混杂一点糯米浸泡几个小时之后拿到碓臼里去捣碎成粉,用来做米果。那时的生活还只能勉强饱肚子,更没钱去买什么零食,听到碓臼的“咚咚”声,我们这些小孩就会跑过去看是谁家要做米果了,羡慕极了。赶快跑回家问妈妈有没有准备也要做,在得到满意的回答之后就会高兴地飞奔出去,口中不断地唱着“哦!有米果吃了!”似乎想要告诉全村人。现在这个碓臼还在村子的那个土砖房里,但很少有人光顾了,再也不会唱出令村里小孩听到就像过年一样高兴的“咚咚”的“歌声”了。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地区乡下陆续都通了电,记得我们村在1985年

也架设了电线。因为村子小,还是从隔壁一个大村子旁的一台30kva的变压器处接过来的电线。每家每户都装上了电灯,从此告别了黑暗的夜晚。那时候我读一年级,学了电灯、电话,不知是什么东西。现在终于见了电灯,非常高兴,淘气的我就不断地拉开关,看着灯泡一亮一灭,觉得电真的好神奇,怎么一拉就亮,再一拉就灭了?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亮起电灯,孩子

们都不停地欢叫着,东家跑来西家跑,心里像过年一样。现在看来,其实那时的电灯灯光很弱,一般的灯泡也就是5w或10w的,但比起煤油灯来已经是进入天堂了,谁也不会去计较它不够亮。

刚通电的前几年,我们村里还只有照明用电,隔壁的大村子已经有人家买了用电带动的碾米机。那时逢着人家开机碾米,瘦弱的母亲总是硬撑着挑满满的一担谷子,两个姐姐共挑一担轮流替换,村子里几户人家邀伴一起到隔壁村碾米。我那时觉得很热闹,每次总要跟在后面凑热闹。两里多路都是田岸路,窄而滑,非常艰苦,也不方便,所以有时我们偶尔还会用上砻。直到九十年代,我们村也买了碾米机,从此砻和碓臼渐渐无人问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我们的生活,也淡出了我们的记忆。

此时,我的耳边又响起了歌声,是小学时老师教的课文,我们那时总是爱用唱歌似的语调唱道:“有了电,多方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啊,电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多大的变化啊。有了电,妈妈和姐姐摆脱了推垄时的满头大汗,也不用摇摇晃晃挑上承重的担子赶往隔壁的村子。我现在也可以坐在空调房里写下这些记忆。

第二篇:工厂职工纪念国庆60周年征文:电的记忆

我对电的最深记忆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农村的那些事儿。那时村里虽通上了电,但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电。我家有电的原因主要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和村支部书记家是紧密邻居,再加上当时村里的电工是我父亲的叔父,即便是这样,我家好不容易在村支书家通上电半年后才有了第一盏电灯。

没有电的时候,我家用的是火油(煤油)灯,就是在写毛笔字

用完墨水的瓶子口上面用妈妈纳鞋底的棉线做个灯芯,再往瓶里倒上火油简易灯就做成了。一个晚上作业做下来,两个鼻孔黑黑的是经常的事儿。后来,村支书的女儿因为和我年龄相仿,经常邀请我到她家做作业,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电的好处。明亮的灯光下作业本上的字看得清清楚楚,再也用不着看不清“+、-”(加减)被老师揪完眼皮后吓得瞪大眼晴“圈”字了。所以那阵子,我绞尽脑汁想着法子天天缠着村书记的女儿,求她帮忙说好话让我家通上一盏电灯就行。也许是因为我经常辅导村支书女儿的功课吧,村支书的妻子也帮忙说话,半年后我终于如愿以偿拥有了自己的电灯,一根用花导线拉过来的15瓦电灯。

可就是因为有了电灯,我还曾经挨过父亲不少巴掌呢!有时是因为依着有了电灯放学回来不做作业玩到天黑了才回家开电灯做作业;有时是因为晚上看书看得太久电费交得太多了;印象中最深的一次是因为我把家里的电灯开关线给拉断了并自己修好了。那时候的电灯开关不像现在在墙上打个白色方块的“补丁”一按开关灯就亮,而是用一根细尼龙绳子一直延伸到屋梁上一个圆圆的黑盒子里,当时我就一直奇怪,为什么一拉绳子电灯就亮?再一拉电灯就灭了!因为好奇,我就一边拉开关一边想着那屋梁上圆圆的黑盒子里面到底有什么奇妙的机关?于是就周而复始地拉电灯开关线,拉着拉着线被拉断了。愣了半天后,我吓得赶紧搬来桌子和凳子(那时候房子并不高),爬上去拧开那黑盒子,还好有一截断线在里边,我小心翼翼地依瓢画葫芦穿好线后又迅速清理战场,暗自心想:这一劫总算躲过去了!谁知,那天妈妈回来拿插秧绳(人工插秧靠细尼龙绳子管直)时发现被人剪了一段,找来找去发现被人换上了开关线,严辞拷问下,才知道是我干的好事。当时妈妈什么也没说就出去了,但脸色却很难看。我正不知所措时,父亲回来了,接着狂风暴雨般的巴掌朝我屁股上掀来。那段日子,我非常憎恨父亲,后来我上了初中懂了电的知识后才知道那是多么危险的事儿。

大概又过了3年吧,村里大部分人家都通上了电。“电费照把,火油照打”说的是当时电还不正常的事儿,几乎一到晚上电就停了,所以又叫“脱裤电”,为什么叫‘脱裤子电’呢,因为晚上10点以后才来电,那时农村人基本都睡觉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因此也就成了那个时代农村人最大的梦想。

今天,这些愿望都实现了。今年春节回老家过年,首先进入眼球的是一盏盏新安装的路灯沿着硬化了的水泥路面一直通到了村民的家门口。进入室里,空调、冰箱、液晶电视等大宗家电也进入寻常百姓家。电灯也不再仅仅限于照明了,很多家庭还装上了水晶、镭射、羊皮、t5等许多款式新颖的装饰灯。“现在生活都靠电,电就像空气一样重要,没有了电,这日子还真不知道怎么过呢!”这句出自我们村60岁老奶奶的惊人语言昭示着农民的生活已经与电密不可分了,电也着实让农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惬意!

第三篇:仓管员纪念国庆60年征文[模版]

照片里的故事

家里珍藏着一本相册,那是年近八旬的爷爷的人生缩影。只有在爷爷生日时,小辈们才能立在爷爷身后,在相片的翻阅中体会爷爷幼年时的困苦拼搏、年轻时的风华正茂、壮年的辉煌成就。

很小的一张黑白照,那个穿中山装的英俊小伙眉宇间的稚嫩之气还未完全脱去。虽然才十九岁,他为家人生计已经奔波五年。因为家里贫穷,私塾只读了两年

半,然后在街上卖香烟,风里雨里,霜打雪冻,一个十岁的少年却咬紧牙关,他知道每挣一个铜板家里明天就能多买一点米,嗷嗷待哺的弟弟妹妹就可能吃上一个鸡蛋。这便是我的爷爷,一个早早担起生活重担的少年。照片将时间定格在一九五三年,新中国成立了,万象更新。爷爷在大昌粮坊做了三年学徒之后,被安排到北关粮食服务部,他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到照相馆拍下了第一张照片。然后,又到门市部工作,五六年八月,爷爷到商丘财贸干校学习,短短两个月,他的聪慧和才智得到提升,从来没见过那么多书,从没听恁有学问的人讲过课。虽然已经过去了五十三年,爷爷对那次的学习依然记忆犹新:“一个穷孩子,参加工作才三年,就被派出学习,多光荣啊,旧社会做事,掌柜的稍不顺眼,一个棒子就抽过来。解放了,老百姓才翻身做了主人,才有了地位,才能外出学习。”

这张照片是合影照,主席台前,爷爷胸前戴着大红花,手捧淮阳县一等模范的奖状,并记大功一次,颁奖的是当时的县长乔慕东。从参加工作,到记功得奖,爷爷仅用了五年时间,他靠的是对工作的满腔热忱,对同事的以礼相待,对事业的无私奉献。爷爷做了九年的仓库保管员,他开展技术革新,采用先进储粮方法,每年减少损失5万公斤。1960年,爷爷参加省群英表彰大会,被评定为“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先进工作者”。在那次会议上,群贤毕至,高手如云,他见到了来自不同行业战线上的精英,懂得了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并暗下决心,将本职工作做得更好,为父母家人争光,为单位争光,当然也为他人生的下一个高潮蓄势。

这张彩色照片好大,拍摄把握的角度也好。那是1982年的9月,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到爷爷工作的单位——淮阳北门粮店视察工作,紧紧握住爷爷的手说:北门粮店搞得这样好,就是因为有李景彦。这张照片和关于爷爷的通讯报道,先后刊登在《中国粮食报》、《河南日报》上,爷爷美名传遍四方,前来学习经验的人到淮阳一下车,就说我们到北门粮店找李景彦。爷爷在工作中,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搬粮上车,抗包上垛,无论是酷暑盛夏还是数九寒冬,他都坚持与职工同劳动,共奋斗。在他的领导下,北门粮店做到了四坚持:全年营业,每天营业时间15小时,保证随来随买;坚持给城区56户老红军、军烈属、五保户送粮上门;坚持对城郊居民定时定点上门服务,每年送油粮达10万公斤;坚持领导成员常年顶班参加劳动。为了方便居民,在爷爷的提议下,设置了打气筒、针线包、扎袋绳,处处为顾客提供方便,得到老百姓的如潮好评。在爷爷的带领下,淮阳北门粮店荣获国家商业部“全国商业先进集体”称号,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模范集体”称号,被团中央、全国妇联命名为“先进集体”。

这是爷爷佩戴金质奖章的照片,他身后就是无数人向往的人民大会堂。1985年8月,爷爷被国家商务部授予“全国商业劳动模范”,并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表彰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爷爷说起那段辉煌经历,总是语重心长的告诫我们:要是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别说到北京领奖,我们一家人都会饿死好几回。你们一定要守本分,尽职尽责,把分内的事干好,多做奉献,少讲报酬。你工作干得好不好,老百姓记得最清楚。这张照片放大后摆放在客厅,成为我们全家人无上的荣耀,也时时激励着全家人努力工作、无私奉献。

合上相册,我看到了爷爷六十年奋斗的辉煌历程。弹指一挥间,共和国的车轮已前行了六十载,这个古老的国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爷爷见证了共和国的沧桑巨变,也享受到了新中国给他和整个家庭带来的实惠:从茅棚土屋到高大楼房,从一穷二白到冰箱彩电、吃喝不愁,在爷爷教导下,子孙中五人考取大学,一人考取研究生。现在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爷爷和奶奶一起安享幸福晚年。

第四篇:军人纪念国庆60周年征文精选

军人纪念国庆60周年征文精选

近日,有幸翻阅《开国将军轶事》(精选版)一书,其中《“行者”孙毅》全面、系统介绍了百岁将军孙毅幼年求学、投奔红军、长征路上、转战华北等一生传奇经历,读后颇受启发。

孙毅是一位有着不凡经历的老将军。所谓“不凡”,一是他追求真理的道路曲折不凡。孙毅从16岁起的就上了当兵吃粮的行伍之路,而且在旧军队中辗转颠沛11年,他苦苦追求救国救民的道理,但是四处碰壁。直到1931年蒋介石把他所在的部队26路军南下调到江西去围剿毛泽东领导的红军时,爆发闻名中外的宁都起义,才使在第26陆军任参谋官的孙毅从此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实现了自己报效祖国的心愿。

二是他荣辱不惊的超人气度实为不凡。在中央苏区时,孙毅和毛泽东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1034年春,孙毅被任命为22师参谋长,毛泽东来到他所在师视察工作,十多天里他们同住一屋,有时毛泽东就躺在他的床上和他谈心。建国之后,军界只有贺龙元帅和孙毅经毛主席特批才允许留下胡子,并被誉为“孙行者”、“孙胡子”,可见与毛泽东私人交情甚笃。然而当年漫漫长征路上,他却度过了许多艰难岁月,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以孙毅“是白军过来的”为由而取消了他作为军委教导师参谋长本应有的骑马资格,长征走一路,他的职务降一路,从军委教导师的参谋长降到团参谋长,还险些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三是他屡建的战功赫赫不凡。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参加过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任八路军115师353旅参谋长(行师参谋长)的职务,协助林彪、聂荣臻指挥了平型关战役,一举歼灭了日军坂垣师团。解放战争时期,他亲自指挥了冀中正房保卫战,参加了解放石家庄、保定等战役。在平津战役中,孙毅率第一纵队组织50多万支前大军全力支援前线,为夺取战役最后胜利构筑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后勤保障线……

然而,最不凡的还是孙毅将军淡泊名利的独特人格魅力,尤其是他主动让衔的佳话成为其一生最动人、最令人敬佩的闪光点。孙老作为一名文韬武略、身经百战的将军,一生戎马生涯、栉风沐雨,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实行军衔制为标志,进入了建军新阶段。在一些同志的眼里,肩膀上金星的多少至关重要,标志着将士们为创立共和国所建立的功勋,因而曾有一些同志因争名、争利、争军衔而闹情绪,甚至哭鼻子。

毛泽东当时诙谐地讥讽那些斤斤计较的同志,说他们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衔时”。一些与孙老有着同样经历的战友,有的被授予上将军衔,军委亦拟授他上将军衔,而他主动让“衔”,只评了个中将军衔。授衔前,孙毅将军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言辞诚恳、情真意切:“我只有从劳之苦而乏建树之功,在评衔时要宁低勿高,授我少将军衔足矣。我投身革命,决不是为了升高官、要厚禄。党和人民给予我的已经大大超过我的奉献了。”他还满怀深情地说:“我能活下来就比已死去的无数战友占了很大的便宜,因此不敢再有任何非分之想。”

卒读掩卷,笔者不禁为孙毅将军的高尚情操所深深感动。爱党爱祖国爱人民,孙老将军的胸怀就象着大海一样宽阔,他居功不骄,不争名位,不谋私利,不求特权,他关心群众疾苦,始终把自己跻身于人民群众之中,真正体现出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质,永远是人们的楷模。事情过去50多年了,人们未必都十分理解孙老主动让衔的举动。在我们党执政60年后的今天,重提孙毅将军让衔的那段旧事,我以为是很有教益的,尤其是他那种淡泊名利、公而忘私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加倍珍视、褒扬和学习。正是由于有无数象孙老一样的共产党人舍利取义、无私奉献,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才换来了今天新中国的辉煌与中华儿女的豪气。

但时至今日,时代在发展在变化,一些人的观念和意识也发生了不该有的蜕变,确有少数干部把个人的功名利禄、名誉地位看得过重,私心杂念太多,有什么好处、功劳总喜欢往自己身上揽。特别是在涉及位子、票子、房子、车子等个人利益时,更是明争暗斗,甚至贪赃枉法、腐化堕落,采取一些卑劣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人,与孙老在功名利禄面前不动心、不邀功、主动让衔的事迹相比,岂不汗颜?

做一点事情就要得到回报,在前人看来,是“六根未净”,功名利禄熏心;在共产党人看来,是缺乏大公无私的精神,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可能有人认为,现在正是市场经济时代,凡事都得讲究对等交换、价值体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我可以不要,该有的利益就必须固守不让、据理力争。这不错,人生确实是一个神秘难解的方程式,各人的活法可以各有各的精彩,人生的价值可以各有各的体现。但当我们每个人走完各自这段人生之路的时候,都应该回眸凝望,更多地关注我们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奉献是什么,更多地关注我们为后代留下了什么样值得纪念的东西。因为,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才是真正值得回味的人生!

更多国庆征文点击 >> 国庆作文 作文频道

第五篇:纪念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纪念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母亲时常说,她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穿过裙子。因为母亲年轻的时候正是国家解放初期,生活条件比较贫困,能有一身不打补丁的粗布衣服穿就已经很不错了,穿裙子连想都没有想过。后来,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母亲也开始老了,所以也没有穿裙子的奢望了。母亲说,她只好把穿裙子的梦想寄托在女儿身上了。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因为在小学里参加文艺表演,必须要准备一套白衬衫和裙子。小小年纪的我已经知道,因为奶奶常年病魔缠身的缘故,父母的工资还填不饱一家人的肚子,哪有闲钱给我做裙子?我只好主动对母亲说:“算了,节目我不演了,还是让老师换别的同学吧!”母亲说:“那怎么可以?这辈子我没穿过裙子,我不能让女儿也没裙子穿,我想办法吧!”

第二天,当我从睡梦中醒来时,一条黑色的裙子已经放在我的枕头边。原来母亲为了赶制这条裙子,几乎一夜都没有合眼,她将奶奶穿过的一条黑色裤子剪成七八块碎布,然后又用细密的针脚缝在一起。虽然它的颜色有些陈旧,但这毕竟是我的第一条裙子啊!

当我兴高采烈地穿上这条裙子表演节目时,我的同桌北北却用轻蔑的口吻对我说:“难看!真难看!裙子是用补丁做成的吧?”我回到家里大哭了一场,再也没有穿过那条黑色的裙子。

上世纪80年代,人们大约都看过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银幕上的“红裙子”成为当时女孩子心目中的最高向往。母亲托人从外地给我捎来一件漂亮的裙子,那是一件淡粉色素花连衣裙,束腰处系花、白色的领口。记得在学校里,当同桌的北北在看到我的那一刹,眼睛里居然放射出异样的光彩。因为心里隐约记恨着北北当初对我的伤害,所以对于北北种种示好的表现,我一概不予理睬。

在当年,女孩子们穿着连衣裙骑自行车是大街小巷最常见的情景。可是有一次我骑着自行车穿过马路时,宽大的裙摆不小心缠进了车轮里,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脚脖子也崴了。闻讯赶来的北北二话不说,背起我就往医院里跑,伏在北北的背上,我哭着对北北说:“我要是残疾了你还会对我这么好吗?”北北说:“你要是残疾了,我就每天用轮椅推着你,推你一辈子。”那一刻,我终于破涕为笑,和北北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转眼之间,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也已经30年了。街头,琳琅满目的各式裙装简直让人眼花缭乱,不同品牌、不同风格的裙装店也争奇斗艳。我的衣橱里也摆放了十几套漂亮的裙子,昔日的北北同学也成为现在的亲密爱人。如今,每每穿一套漂亮的裙子,老公北北就会在旁边赞不绝口。更主要的是,我圆了母亲穿裙子的梦想。或许对于我们这一代而言,裙子的魅力永远是无法替代的,更有别人无法体会的情愫,时时萦绕在心头。

更多国庆征文点击 >> 国庆作文 作文频道

下载郊区供电局纪念国庆60年征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郊区供电局纪念国庆60年征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拓荒者纪念国庆60周年征文

    一、祖国颂歌——写在建国六十周年来临之际和煦的阳光普照着神州大地温暖的春风飘荡着五星红旗五彩的鲜花绚烂着古都北京欢快的歌舞激动着五十六个儿女雄伟的长城跳起了欢快......

    供销社纪念国庆60周年征文(范文大全)

    **山不语花含笑,沱江水无声鸟作歌。光阴荏苒,改革开放已有三十年。从“天天耕作吃不饱”到“不种田却吃得好”,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从“干打垒”、“砖瓦房”到“住别......

    人民公仆纪念国庆60周年征文(推荐五篇)

    读你,六个“为什么”历史的长河,波涛滚滚、大浪淘沙、激浊扬清,你顺应潮流,顺应民意,关注民生,赢得民心。人民选择了你,中国选择了你,中国近现代史选择了你,当代中国的发展选择了你,这......

    纪念国庆六十周年征文5篇

    结婚时,我们没有房子。 中午在饭店吃完饭后,爱人把他的行李搬到了我的宿舍。我的宿舍十平米左右,有一张桌子,还有三张上下层的铁床,宿舍里另外三个女孩长期在北京上班,偶尔回来一......

    乡医纪念国庆60年征文

    二十年太久,沸腾的壮年苍老。二十年前认识老班长时是在卫校的乡医培训班,200多人培训的大班、当然要选有魄力人来管理。只有他最合适。38岁部队转业到煤矿工作多年。我的......

    大学生纪念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夏日的一个晚上,与朋友相约来到城关的一家“可乐基”餐馆。朋友轻车熟路,一下子点了诸如可乐、鸡腿、薯条等美味食品。看到服务员端来的薯条,我的眼睛一亮,只见香喷喷的一撮薯条......

    政府纪念国庆60周年诗词征文

    青山绿水往致多, 华佗无权小从何。苍蝇碰壁嗡嗡叫, 百姓视野无奈何。神仙不管凡间事, 无处申冤哭作麼。大地平原烧扎乱, 看王醒眼谁的错。根基不稳房倒塌, 一底抽心少动作。千军......

    外出工作者纪念国庆60周年征文

    幸福井村里有一口井。井不偏不倚座落在山腰,井里的水清冽甘甜,久存而不腐。生喝不坏肚,泡茶勘称绝。全村人都喝它的水。每到早晨,井前打水的人便排起了队,相互打着招呼,水从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