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工作处处长孙浩波一行来茶调研社区矫正工作

时间:2019-05-14 14:2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工作处处长孙浩波一行来茶调研社区矫正工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工作处处长孙浩波一行来茶调研社区矫正工作》。

第一篇: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工作处处长孙浩波一行来茶调研社区矫正工作

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工作处处长

孙浩波一行来茶调研社区矫正工作

3月22日,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工作处处长孙浩波,率省厅社区矫正处工作人员到茶陵调研社区矫正工作。陪同调研的有省厅黄瑛副处长、市司法局政治部主任程建梓等领导。

这次调研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查阅相关档案资料、走访司法所等形式。

县司法局局长尹焦乐从三个方面作了汇报。一是茶陵县司法局基本情况。二是茶陵县社区矫正工作。三是茶陵县刑释解教安置帮教工作。在座谈会上,平水司法所所长对社区矫正工作在开展中,社区矫正对象要求外出务工问题难以解决;管理方面产生压力大;经费保障和人员保障跟不上,下东司法所所长谈到下东处在城乡结合部;矫正对象多;司法所工作人员少;乡镇中心工作、维稳工作占用时间多的情况向工作组进行了畅谈。

市局政治部主任程建梓对茶陵县社区矫正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一是社区矫正工作是司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新的职能;二是茶陵县社区矫正工作底子清、起步稳。但在开展工作中也存在三个不足:一是认识不足。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对社区矫正工作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将这项工作充分认识到是在执行刑罚;二是工作规范不足。社区矫正工作是司法行政一项新工作,去过没有统一模式,尽可能按照要求去做;

1三是保障不足。各级财政要预算一定经费保障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最后他要求茶陵县司法局针对存在不足搞一次回头看,加大宣传力度。

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工作处处长孙浩波对茶陵县社区矫正工作给予了表扬。一是茶陵县社区矫正工作全面推开走在全省的前面;二是建立了社区领导机构;三是保障了一定的经费;同时对茶陵县刑释解教安置帮教工作也给予了肯定。孙处长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茶陵县社区矫正工作也提出了不足之处:一是社区矫正人员监管不到位;二是对社区矫正对象没有实行宣告程序;三是社区矫正对象没有主动汇报思想情况;四是司法所长不能专职专用,基本上都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最后他对茶陵县社区矫正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加强社区矫正管理保障、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二是司法行政工作中具有强制职能的就是社区矫正工作,司法所一定要加强日常管理,防止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三是加强司法所人员素质,增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四是加强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五是加强对司法所矫正工作指导,确保矫正工作落到实处。

茶陵县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股

2012年3月27日

第二篇:勐来社区矫正调研被告2012

勐来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

—----赵雄

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为了做好社会稳定、综合治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工作有关文件精神,让社区矫正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因此,做好社区矫正人员管理与服务工作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就如何做好勐来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勐来乡位于沧源县中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7公里。勐来乡辖9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7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027人。截至目前勐来司法所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13人,累计解除4人,在册社区矫正对象9名(假释3名,缓刑6名),全为男性,均是农村人口。现脱管1名,无漏管重新犯罪现象。

二、强化监督管理,促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运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矫正工作基础。勐来乡社区矫正领导小组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工作,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切实加强工作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层层抓落实。

(二)加强管控,力促社区矫正与安臵帮教无缝对接。为使社区矫正工作与安臵帮教工作顺利衔接,保证矫正对象解矫后不脱管、不漏管,我所积极探索社区矫正与安臵帮教工作有效结合新思路,落实四个同步,实现社区矫正向安臵帮教的无缝对接。1

一是解除矫正与签订帮教协议同步。矫正期满之日,即由社区矫正工作负责人向解矫人员当面宣读《社区矫正期满宣告书》,并下发村委会一份,在办理解矫手续的同时,安排安臵帮教小组人员与解矫对象签订《帮教协议书》,直接纳入安臵帮教体系管理。二是个人档案材料移交同步。解矫后,矫正对象身份转变,原有的一套基本材料随之移交,重新建立归正人员一人一档,经过社区矫正后,这部分人员底子清、情况明,建档工作非常顺畅。三是矫正帮教人员衔接同步。由乡综治办牵头,建立同一人矫正、同一人帮教的工作机制,实行社区矫正教育管理与安臵帮教责任包办制度,降低帮扶成本,提高帮扶效果。四是管控教育与帮扶救济同步。社区矫正与安臵帮教在管理方式方法上有相互借鉴之处,“管控、教育、帮扶、感化”是两者在管理上共通的四部曲,有效避免了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多方联动,不断开拓新的就业渠道。社区矫正人员的安臵工作是搞好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环节,做好此项工作有利于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了切实加强此项工作,给社区矫正人员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结合勐来乡实际,社区矫正领导小组与各社区进行沟通交流,积极为帮教人员寻找并提供过渡性就业岗位,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并对其开展思想教育和帮教管理活动。

(四)按照全市“司法所建设规范化思路”,加强矫正工作规范化。一是严把“五关”,即严把接收关、请假关、矫正关、教育关、解除关,使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二是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评估、分类和委托制度,制定个案。勐来司法所对目前在册的9名社区服刑人员,根据学习情况和心理测评等进行综合分析,分为严管类6名、普管类2名、宽管类1名,针对不同类别采取不同方式进行管理。三是坚持“日记录、周报到、月学习、月劳动、季总结鉴定”的“五个一制度”。四是制定“身份意识、制度规范、认罪服法、思想道德、法律常识、禁毒拒邪、心理健康和政策前途”的“八个主题教育”。五是实地走访。及时了解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生产生活情况及思想状况。六是社区矫正对象档案规范有序。实行一人一档,将矫正人员档案分为矫正工作类和法律文书类,按照先矫正工作类后法律文书类的顺序立卷,保管期限均为“永久”,采用“CYJZML-001……”档案号自编号。

三、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缺乏专项经费。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较严肃又繁杂的工作,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和工作量的增加,经费的需求问题也日益突出。工作人员需要经常深入辖区社会单位、各社区(村)和各个家庭,开展社区矫正帮教活动,定期集中教育、不定期走访、公益劳动、申请减刑等等工作环节,需要一定经费作为保障。在日常工作中,我所工作人员自费完成社区矫正任务。

(二)专职队伍人员不足,基层工作力量薄弱。1.人少事多任务重。司法所(法律服务所)承担普法教育、法制宣传、矛

盾纠纷调解、社区矫正、社区戒毒康复、帮教安臵、法律援助、代理诉讼、办理见证等多项职能,其中仅社区矫正每月就要完成召集学习、周电话汇报、月思想汇报、组织公益劳动、实地走访等多项工作,有时还要承担乡镇产业、安全、综治等临时性任务,司法所人员工作任务繁重。2.专业化程度不高。除了日常监管、掌握动态,司法所还要疏导矫正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心理、指导解决其生活、就业。沧源县各乡镇司法所工作人员仅1人,都是县组织部直接任命,多数都不是专业人员,从知识结构、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还不能达到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工作都是由法律服务所来完成。

(三)没有统一的装备,影响工作开展的效果。工作在一线的基层司法工作人员,应该配带统一标识,着制式服装,使用统一的交通工具,持省厅统一印制的工作证。这样才能体现我们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整齐划一,同时也宣传了自我,树立司法行政部门的威信,也为工作人员自强、自尊、自律创造了条件。

(四)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社区矫正组织特别是负责具体操作的司法所缺少法律赋予的强制性手段,对那些拒不接受矫正或在矫正中表现不好的社区服刑人员,往往因有责无权,不能及时予以惩戒;而对那些积极配合矫正、表现良好的社区服刑人员,也因程序过于繁琐、规定较原则等因素,实施难度较大,不能很好体现出奖惩结合的矫正方针。

(五)就业安臵难,部门和社会资源有待整合。1.缺乏具

有针对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社区矫正对象中的困难人员,目前尚未纳入困难群体进行帮扶,涉及落实低保、住房和社会救济政策以及就业、养老、医疗保险时,主要靠基层司法所与相关部门反复协调,实际落实较难。2.社会包容度不够。部分居民认为将大量的罪犯放于社区内服刑,给社区内的居住环境埋下安全隐患,增加社区内的不安定因素,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开展困难。社会对社区服刑人员存在歧视和排斥,90%的已就业社区服刑人员在参加每月学习请假时,都怕用人单位知道自己是服刑人员后而被解雇,出现学习请假难的问题,不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3.安臵对象技能差,就业难度大。有的社区服刑人员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匮乏,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四、推进社区矫正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社区矫正工作专项基金。数额由上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和同级财务部门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制定标准,保证足额下发,专款专用,对于贫困地区,上级业务部门要在经费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确保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

(二)上级部门应该出台一些政策,制定一些制度,采取一些措施,提高司法所、法律服务所的地位。司法所工作上不去,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树立基层司法所、法律服务所的权威,也就树立了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根本的保障。

(三)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建设,有效地整合矫

正工作力量。要对社区矫正工作者开展经常性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的法律政策水平、专业知识和从事矫正工作的能力。要充实和加强基层司法所队伍,切实按司法所现有编制配齐工作人员及其制服和其他装备。

(四)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工作的协调机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细化工作程序,密切公、检、法、司、民政、企业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与协作,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五)进一步探索社区矫正有效的监督管理方式。按照坚持日常管理与重点监督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劳动改造相结合、行为矫正与心理矫正相结合、日常考核与适时奖惩相结合的要求,充分利用奖惩考核结果作为减刑和收监执行的重要依据,积极探索和创新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工作流程、工作制度和工作措施。

(六)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社会力量的参与度。社区矫正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要积极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宣传途径,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正面宣传,不断扩大社区矫正的社会影响面,增强社会影响力,使全社会都能够正确认识、理解、支持和协助社区矫正工作,大力营造社区矫正的良好氛围。

2012年2月10日

第三篇:基层社区矫正工作调研

基层社区矫正工作调研

胡 磊

社区矫正是与监狱矫正相对应的行刑方式,实施社区矫正符合国际行刑制度的发展趋势,具有行刑成本低的优势,有利于增进罪犯和社会的联系,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增强公民的遵纪守法意识。桑洲镇司法所围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线,落实各项措施和工作制度,认真管理好社区服刑人员。为进一步促进社区矫正工作良性发展,对桑洲镇社区矫正工作调研如下:

一、基本情况

桑洲镇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的西南隅,是宁波市的南大门,东南与三门县相临,西南与天台县接壤,北面连接岔路镇、前童镇。交通便利,国道同三线、省道甬临线穿越南北,县道桑沙公路横贯东西。桑洲镇区域总面积58.69平方公里,下辖23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目前,桑洲镇区在册社区矫正人员19人,其中管制2人,缓刑12人、假释5人。社区矫正人员均为农业户口,男性_人,女性_人。年龄分布为26至45岁6人、46岁至60岁1人。综合以上数据分析,我镇社区矫正人员多为农村户籍的男性青壮年,被判刑罚主要为缓刑。

二、工作推进情况

1、组织建设方面。一是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由政法副书记为组长,武装部长为副组长,派出所所长、法庭庭长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镇司法所。二是根据矫正人员数量分布,目前已在6个行政村分别成立了社区矫正帮扶工作站,由县司法局统一制作安装了上墙制度标牌,未来的三年里将在每个行政村陆续成立帮教工作站,建立覆盖全镇、纵横交织的社区矫正工作网络。三是组建了一支由23名人员组成的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协助司法所监督考察矫正人员。另外,由镇矫正领导小组出面与各行政村签订了《桑洲镇2015年社区矫正监管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将社区矫正工作进一步落实到村。

2、部门配合方面。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解决社区矫正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由镇司法所每季度对在册的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改造考察和阶段性改造效果进行评估。镇司法所对违反规定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上报县社区矫正执法大队,提出处罚建议。县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对违反管理规定的矫正人员,根据司法所建议,依法给予处罚。

3、规范管理方面。制定了社区矫正人员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级管理、责任追究、计分考核等制度,坚持一人一档,详细记载了矫正方案、志愿者协议书、监护人协议书、集中教育记录、每月小结、谈话记录、电话汇报、阅读考核等书面材料,形成了完整规范的台帐资料。在开展工作时做到“一签定、一告知、一建立”,即在接矫现场,签订保证书、志愿者帮教协议和监护协议等文书,告知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期间应履行的义务,司法所在7个工作日内建立矫正档案。每个月对社区矫正人员开展集中教育,向社区矫正人员重申定期报道、思想汇报、外出请销假、迁居审批、会客审批等制度和社区矫正人员计分考核方法,并安排其参加公益劳动,以提高他们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监管帮教方面。桑洲镇司法所根据社区矫正人员实际情况,实施分类管理、个案矫正。一是经常走访谈话,实施动态管理。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坚持走访,常以朋友的身份与其进行个别谈心,在谈话过程中了解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二是坚持要求矫正人员每月思想汇报,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要求矫正人员每月书面汇报一次,三天电话信息核查一次,随时掌握矫正人员行为动态。三是积极利用公益劳动、技能培训、警示教育和心理矫治等措施,帮助社区矫正人员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四是以临时救济与安置就业相结合,社区矫正人员中有少部分人生活困难,身患重病,无法就业,对符合救助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给予救济,其中有1名社区矫正人员提出了创业项目——放养山羊,桑洲镇司法所经走访掌握其思想动态后,向县司法局汇报,争取了一笔资金资助其自主创业。

三、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矫正社会知晓度不高,农村群众理解不到位

1、农村群众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社区矫正不了解、不认同。由于开展社区矫正的时间不长,农村群众对社区矫正知识一知半解,他们认为要控制和打击罪犯,监禁刑是最好的选择。罪犯在监狱内服刑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罪犯不“坐牢”,而是在社会服刑,有失社会公平。另外,有部分群众担心实行了开放式的社区矫正,一旦对社区服刑人员管理过松或者矫正不得当,则会危及社区内居民的安全。所以,在社区矫正的实施过程中,一些农村群众表现出过度的忧虑、恐惧,不理解,尽量避免与服刑人员接触,这给社区矫正工作有效开展带来了许多困难。

2、基层领导干部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视不够。社区矫正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体现,是一项社会综合性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司法行政部门起到牵头作用,还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部分基层领导干部认为凡是被判处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4类刑罚的,都是罪行比较轻微的,不会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影响,存在麻痹大意的思想,对社区矫正工作不够重视。

3、社区矫正人员缺乏法律和道德意识,对社区矫正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由于社区矫正人员个体成长环境、个性思维发展等诸多因素,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法律和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意识不强,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在社区服刑过程中,社区矫正人员对事物的思考容易走极端,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勇气,不断封闭自己,致使其难以融入社会。在社区矫正服刑意识上,认为法院宣判了社区矫正,只是走形式,没有实质性内容,擅自外出、不参加公益劳动、思想教育也无所谓。经过调研,有这种思想的社区矫正人员占了绝大多数。

(二)社区矫正队伍建设亟待提高

1、社区矫正专业队伍人员少任务重。桑洲镇社区矫正工作由司法所负责,司法所仅由县司法局委派的1名司法所所长与1名临编人员组成。司法所工作人员是具体承担矫正工作的主要力量,当前出现工作人员少,社区矫正人员逐步增加的趋势,桑洲镇专业司法工作人员与社区矫正服刑人员比例达到1:10,工作力量严重不足。另外个别司法所工作人员学科背景单一,离社区矫正工作需具备的法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全方位的人才需要还相差甚远。

2、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不完善,矫正志愿者参与积极性不高。社区矫正志愿者是社区矫正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为帮助社区服刑人员重返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群众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意识还较为淡薄,自愿来做社区矫正志愿者的人数很少。在实际工作中,招募的志愿者素质良莠不齐,真正具有法律专业素质的志愿者很少。

(三)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存在诸多困难

移交衔接过程中,难以把握接收标准的尺度。矫正对象的接收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物的接收即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的接收;二是对人的接收即与矫正对象见面并办理登记手续。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⒈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不齐备;⒉矫正对象已报到登记,而有关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未送达;⒊社区服刑人员中还存在着“户口空挂”、“人户分离”、户籍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等问题;⒋对本地判处的管制、缓刑人员和外省市裁定或批准的假释、监外执行人员的信息不能及时送达到监管地区,以致监管工作滞后。

四、深入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建议

(一)加大社区矫正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区矫正氛围

发挥广播、报纸等媒介的作用,面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什么是社区矫正、社区矫正的性质和内容、社区矫正的执行方式等内容,通过宣传教育让社区矫正人员清楚地认识到社区矫正是一种新的刑罚执行方式,矫治是根本,帮助是保障,具有一定的惩罚性、管束性和监督性。从而让全社会都知晓和关注社区矫正,不断扩大社会影响面,争取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

(二)充实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提升社区矫正队伍素质

建立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补充长效机制。一是要招录一批政治素质好,接受过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人才充实到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中去。二是要建立专业人才库,从中聘请一批社会工作积极性高,有一定法律工作经验的社会工作者,能及时充实和保障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力量。三是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广泛吸收志愿者加入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引入大学生村官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将大学生村官参与社区矫正与其年终岗位责任制挂钩,增强其工作责任心。

(三)探索社区矫正管理方法,创新社区矫正管理模式

一是建立统一的社区矫正衔接、教育、监管、解矫管理机制,形成统一的工作流程,避免出现因地域管理差别而难于衔接的问题。二是有效探索异地托管模式,建立外出请假委托管理平台,确保外出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措施有效落实。完善异地托管相关法律文书,建立经常性沟通衔接、配合管理工作机制。三是引入手机终端监控系统,利用现代移动信息优势,真正实现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动态管理。

第四篇: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

如何加强监管安全 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创新发展

《刑法修正案》

(八)和《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从立法上全面肯定了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性质,确立了社区矫正的法律地位。随着社区矫正工作深入开展,社区服刑人员不断增多,管理难度不断

加大,由于衔接、监管等原因导致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重新犯罪时有发生,已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社区稳定的隐患。强化对社区服刑人员等特殊人群的管控,是中央确定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工作。社区矫正监管安全是衡量社区矫正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事关我国刑法的正确实施,事关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监管水平,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创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一、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我县共有专职社区矫正工作者77人(司法局专职工作人员3人,专职司法助理员74人),社会志愿者422人。截至5月底,全县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695人,累计解除矫正290人,因迁居移交外地3人,正在接受矫正的社区矫正人员402人。所列管的社区服刑人员在家庭里、工作中及社会上表现良好,无重新违法犯罪现象。我县社区矫正工作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县委县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二、具体做法

牢固树立“矫正为本,安全为先”的意识,认真抓好社区矫正衔接配合、排查整治、日常监管、教育帮扶、应急处置、执法监督等项工作,积极完善社区矫正监管制度建设,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监管安全的各类隐患,减少脱管、漏管现象,确保社会安全稳定。

(一)加强社区矫正衔接配合。严格执行社区矫正衔接工作制度,积极探索衔接配合新机制。一是建立法律文书交接回执和服刑人员交付执行制度,明确工作责任。太和县法院判决缓刑或决定监外执行的,法律文书和服刑人员一并在太和县司法局进行交接;外地法院判决缓刑或裁定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直接到县司法局或司法所报到而法律文书未送达的,县司法局或司法所依据社区矫正人员本人提供的法律文书先行办理登记接收手续,纳入监管;收到外地法院或监狱寄送的法律文书后,县司法局及时登记建档并将法律文书复印件转送到辖区司法所,由辖区司法所按照法律文书提供的姓名、地址通知社区矫正人员按规定时限到县司法局或司法所办理报到登记手续;见档不见人的,司法所及时向县司法局和辖区派出所通报,并通过社区矫正人员家人或村委会干部进行查找,督促社区矫正人员本人到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查找不到的,及时通报决定机关。二是加大执法工作力度。对列管的社区矫正人员违反《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有关规定,符合警告、治安拘留、撤销缓刑、假释条件的,我局及时给予警告、提请公安机关治安拘留,向原判法院提出撤销撤销缓刑、假释建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实施后,我局对违反社区矫正有关规定的社区矫正人员,给予警告1人,提请原判法院撤销缓刑1人。三是充分发挥社区矫正联席会议协调作用,研究、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公检法司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建立定期排查整治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定期排查制度。做到每月一排查,重大节日必须排查,重大政治活动期间加密排查。二是认真做好动态分析。针对排查出的问题和情况,认真进行梳理归纳,根据不同情况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将安全隐患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有的社区矫正人员因为不能外出务工,对采取的监管措施不理解,司法所就积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主动帮助社区矫正人员联系在本地就业。有的矫正人员因为长期在监狱服刑导致家庭关系出现紧张时,司法所工作人员及时与其家人沟通,并教育矫正人员端正思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换取家人的谅解等等。三是积极查找脱管、漏管社区服刑人员,纳入社区矫正管理。如我局赵庙司法所在社区矫正监管安全排查整治工作中,共排查出4名脱管、漏管社区服刑人员,在核实基本情况后,及时将其纳入社区矫正管理。全县累计排查出13名脱管、漏管社区服刑人员,共责令32名社区服刑人员按时接受教育矫正,将30名社区服刑人员列入重点人员监管。

(三)认真开展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评估。审前评估意见是法院在审判时适用非监禁刑的重要依据。由于各省法院和监狱要求不同,有的要求审前调查评估意见由县局审核盖章确认,有的只要求当地司法所和公安派出所盖章出具。3月16日前,我省制定的《适用非监禁刑审前调查实施办法(试行)》尚处在征求意见阶段,还未正式实施。要求不同一,必然给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指导、管理带来不便,工作中不免出现问题。我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制定了《关于开展非监禁刑审前调查工作注意事项及要求》,明确了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程序、调查方法、调查时限、担保方式,进一步规范

了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评估工作的开展。2012年2月21日,XX市司法局以《关于开展非监禁刑审前调查工作注意事项及要求的通知》(阜司通【2012】10号)文件,在全市推广实施。

2012年3月16日,省“两院两厅”《关于适用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评估暂行办法》出台后,我局严格按照《评估暂行办法》规定的调查内容、评估程序、调查时限

开展非监禁刑审前评估工作。并要求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评估工作,必须符合以下要求:(1)要有2-3份规范的调查笔录(按《评估办法》规定的调查内容进行调查询问);(2)要有担保人。要求同时具备有责任心、威信高的村干部担保和拟适用非监禁刑被告人或罪犯亲属进行担保。(3)要有被调查对象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证明被调查对象的身份。(4)要按照《评估办法》的要求(第八、九、十、十一条)填写《社区影响评估意见书》,经县局审核后寄送委托机关。

针对外省或监狱要求的评估调查表格与我省评估调查表格不一致的情况,要求司法所严格按照外地要求出具《社区影响评估意见书》,连同我省统一要求的《社区影响评估意见书》一同报县局审核后寄送委托机关。不允许以司法所的名义,不经县局审核,私自为当事人提供的表格盖章(有的省和监狱不要求县局盖章)。截止目前,我县共成功办理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评估案件75件,收到良好工作效果。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坚持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认真落实社区矫正人员周汇报、月总结、季评议、年鉴定以及走访帮教、个别谈话、集中教育、社区服务等制度。对每一名矫正人员实行“5+1”的监管模式(由司法所、公安民警、社区矫正志愿者、社区矫正监督人、社区矫正对象家属或亲属结对帮教一个矫正人员),进一步强化监管,确保矫正质量。注重抓好社区矫正对象的考核奖惩工作,提高社区矫正对象改造的积极性。同时,建立重点人员监管工作机制。对重新犯罪风险较高、有故意脱离监管或有抗拒改造倾向、判处禁止令的社区服刑人员加强管控力度,预防其重新违法犯罪。

(五)加强社区矫正人员帮困扶助工作。建立社区矫正人员帮扶解困体系,完善了社区矫正人员就业安置生活保障制度,加大社区矫正人员就业安置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和扶持社区矫正人员在本地就业。同时,经常组织社区矫正工作者、志愿者定期走访、帮助社区矫正人员,在法律和政策允许范围内,帮助解决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与问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困难社区矫正人员家庭的帮困解难工作,争取社区矫正人员家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六)提升社区矫正信息化应用水平。要求司法所按时登录司法所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对照书面档案材料,查漏补缺,逐一核实,及时增补、更新社区服刑人员个人信息,做到书面档案与电子档案同步、数据与信息准确无误。同时,积极推行技术防范手段,加强社区矫正人员手机定位及通讯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对矫正人员实时动态跟踪管理。目前,司法所拥有社区矫正手机29部,全部安装了社区矫正人员定位及通讯管理系统,并加强学习应用,进一步强化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力度。

(七)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2011年12月5日,我局制定下发了《太和县社区矫正工作应急处置预案(试行)》,各乡镇根据《急处置预案(试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将社区矫正监管安全工作纳入司法所节假日值班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值班报告制度;明确了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提高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八)开展联合执法检查,进一步加强监管安全。由县政法委、综治办牵头,公、检、法、司四家单位相关人员参加,每年定期两次对全县社区服刑人员的刑罚执行进行专项工作检查。所检查的单位包括法院刑庭、公安派出所和基层司法所,检查范围包括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以及社区矫正工作衔接、配合、矫正教育等工作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整改不及时的单位,由县检察院及时发出检察建议书。

为深入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社区矫正工作,6月7日至8日,我局会同县检察院对部分乡镇的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采取将县司法局、检察院监所科登记台帐与司法所登记台帐进行对照,检查是否存在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现象;查阅社区矫正卷宗,检查社区服刑人员日常监管情况;将社区矫正卷宗与社区服刑人员本人相对照,并进行谈话教育,检查是否存在违反规定私自允许社区服刑人员外出现象以及外出的社区服刑人员是否履行请假审批手续等。同时,检查组还分别在部分乡镇开展社区矫正人员集中教育和警示教育活动。通过执法检查,进一步提高了司法所人员的监管安全意识和社区服刑人员遵纪守法意识,提高了我县社区矫正监管工作水平。

三、当前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司法所工作人员偏少,力量配备不足。我局基层司法所政法专项编制73人,事业编制1人,每所平均2.3人。目前,大部分乡镇正在接受矫正的社区服刑人员多达20人以上,城关、坟台镇的社区服刑人员多达30人以上。全县社区服刑矫正人员与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平均比例是6:1。部分司法所平均比例超过10:1。司法所工作人员除承担社区矫正工作外,还要承担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援助、安置帮教、依法治理、参与信访综治维稳等工作,大部分司法所人员还要参与乡镇中心工作。基层司法行政队伍现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工作难到位、容易出问题。

(二)农村籍社区矫正人员难管理。目前,对于外出务工的社区矫正人员,如何进行日常矫正的问题,法律尚无明文规定。《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社区矫正人员因外出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请假不超过7天的,由司法所批准;七天以上一个月以内的由县司法局批准。那么,对于农村籍社区矫正人员因家庭困难提出外出务工申请的,我们只能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规定禁止其外出。目前,农村籍社区矫正人员不经批准擅自外出务工现象普遍。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籍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监管,我们还是缺乏较好的监管措施。

(三)法律文书传递不畅,造成脱管漏管。异地审判机关、监狱对监外罪犯执行的法律文书的交接过程存在脱节现象。一是法律文书送达不及时,社区矫正人员已到司法局或司法所报到,而执行文书、法律文书未到;二是有的根本没有送达,司法行政机关没有收到执行文书和法律文书。三是有的收到法律文书而社区服刑人员未按规定到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司法所接到法律文书后只能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查找,出现见档不见人现象。

(四)社区矫正工作部门之间相互配合还有待加强。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司法行政机关在从事这项工作时,如果没有公安机关和相关部门的配合,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工作中也时常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尴尬境况。

如我县蔡庙镇有一名因开设赌场罪被判处八个月缓刑一年的社区服刑人员,该名社区服刑人员脱管长达5个多月。2012年5月29日,我局派员赴淮北市相山区人民法院提请撤销缓刑。淮北市相山区人民法院相当重视,依法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对太和县司法局提供的有关证明材料进行了认定,依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作出撤销罪犯吴某缓刑一年的执行部分,收监执行原判有期徒刑八个月的刑事裁定书。这也是《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施行后全省首例司法行政机关提请撤销缓刑建议被法院采纳的案件。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公安机关予以协助。问题是该名社区服刑人员人员犯罪地在淮北,户籍地、矫正地在我县蔡庙镇。如收监,罪犯是在犯罪地看守所执行,还是在户籍地看守所执行?况且,该名社区服刑目前下落不明。如无公安部门协助配合,刑事裁定书也无法执行。为保证刑罚执行的严肃性,我局目前正在积极协调县公安局查找该名社区矫正人员。

(五)对社区矫正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各乡镇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不平衡,村(社区)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够,一些乡镇社区矫正机构未能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六)社会力量参与效果有待提高。目前参与社区矫正的社会力量主要是村(居)、社区干部等。社区矫正志愿者可用资源较少,缺少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精神鼓励和物质待遇引导。实际工作中,社会志愿者帮扶教育持续性不强,作用发挥有限。

(七)社区矫正经费保障严重不足。我县是人口大县,社区服刑人员越来越多,工作任务重、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开展业务培训、社区矫正手机定位系统、社区矫正人员监管、审前调查评估、档案卷宗等等,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支出。按照市委市政府(阜办发【2007】10号)文件精神,县财政应按每名社区矫正每年1000元的工作经费予以保障,但从现实来看,财政保障力度还远不能达到标准。

四、对策和建议

(一)认真贯彻落实《XX省高级人民法院 XX省高级人民检察院 公安厅 司法厅关于适用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评估暂行办法》。3月16日,省“两院两厅”《评估暂行办法》颁布实施后,我省只有蚌埠监狱和XX监狱依据《评估暂行办法》委托我局开展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评估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局尚未接到省内法院的社区影响评估委托。自开展非监禁刑审前评估工作以来,我局接受委托调查评估的案件基本上都是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监狱和法院发函委托的。浙江省、江苏省非监禁刑审前评估工作开展较好,而我省“两院两厅”《评估暂行办法》未得到认真执行。建议县法院按照省两院两厅《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评估暂行办法》要求,启动社区影响评估工作,使社区矫正提前介入审判程序,进一步提高矫正效果和刑罚执行效果。

(二)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要求,公、检、法、司各机关应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保障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建议太和县检察院设立驻司法行政系统检察室,定期监督、检查、指导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如绩溪县设立社区矫正检察室,颖泉区设立检察官办公室。

(三)针对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不足,应增加投入,优化保障。按照XX市委、市政府的文件要求,按上社区服刑人员数每人每年1000元,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同时,解决司法所人员编制、专职专用问题,确保有专人从事社区矫正工作,保障社区矫正工作有效开展。

(四)积极探索采取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等形式,进一步充实司法所工作力量。社区矫正专职社工(或称社区矫正协管员),是指具备一定条件专门从事社区矫正事务的全日制专业人员,属于政府编外聘用人员,工资由县财政全额拨款。社区矫正专职社工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司法所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办理衔接手续;协助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基础性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制定矫正个案工作计划,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社区服务,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犯罪心理矫正等;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为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完成司法所交办的与社区矫正有关的工作任务。在现有条件下,如增加80到100名专职社工(按照上级要求的标准,要按县总人口的万分之二配置社区矫正专职社工),可有效解决司法行政干警不足的矛盾。

(五)由政法委、综治办牵头,定期召开社区矫正工作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工作指导,定期组织监外执行、社区矫正工作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进一步促进公、检、法、司之间衔接配合,规范社区矫正刑罚执行行为。

(六)将监外执行工作、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综治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严格落实属地管辖、谁主管谁负责原则。

(七)由县财政拨付专项资金,推广实施技术防范手段,争取每个司法所配备社区矫正手机2至3部,加强社区服刑人员手机定位及通讯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对重点社区矫正人员定位监控,防止社区矫正人员脱管失控,确保社区矫正监管安全。

第五篇: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

如何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

——对云南省梁河县河西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的调研报告

吴恒伟(2013年4月)

社区矫正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在我国,社区矫正就是指按照现行法律的规定,将符合条件的罪犯(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四类罪犯)臵于社区内,由司法行政机关(司法局、司法所),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在2003年开始试点,2009年时全国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迅速发展,覆盖面逐年扩大。并且在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明确把社区矫正写入了想《刑法》,这不仅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同时也预示着现价段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将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社区矫正工作将进一步向着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发展和完善。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也更多的暴露了出来,比如说矫正人员外出打工脱离管理现象不断增多,还有就是随着社区矫正法规、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司法所面临的工作任务愈发繁重而相应人员、装备、经费却不能配套。这些问题和矛盾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进程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该如何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解决好这些困难、问题和矛盾,笔者结合对河西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和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出了一些想法。具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现阶段社区矫正人员的各项情况

河西司法所自2009年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累计接 收社区矫正人员xx人次,累计为期满社区矫正人员解除矫正xx人次,现在册管理的社区矫正人数为xx人。在这xx名社区矫正人员中,男性有xx人、女性xx人;未满xx周岁的x人、18至45周岁的xx人、46至60周岁的x人、61周岁以上的x人;高中文化的x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的xx人;被宣告缓刑的xx人、被裁定假释的x人、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x人;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x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的xx人、侵犯财产罪的xx人、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xx人。xx名社区矫正人员分别居住在河西乡8个行政村的94个村民小组中。

通过对这些在册社区矫正人员的各项情况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xx名社区矫正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大概在 87%)的人员正处在中年、壮年时期,而且男性居多,他们往往是一个家庭的支柱或重要成员,承担着家庭里很大一部分的经济负担,而同时他们本身却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并且他们在犯罪过程中多数人是属于故意犯罪。

(二)现阶段社区矫正工作的一些主要工作机制 一是对所有在册的社区矫正人员建立档案包括执刑档案(主要包括法院、监狱的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等)和工作档案(主要包括社区矫正宣告书、社区矫正责任书、社区矫正人员基本信息表、矫正方案、通话记录、走访记录、谈话记录等),做到一人一档、一事一表,及时登记、及时记录、及时总结。

二是在接收社区矫正人员时,为其制定对应的矫正方案,成立一对一进行帮教的矫正工作小组(小组成员一般包括司法所工作人员、矫正人员所居住的村委会干部、矫正人员所居住的自然村或村民小组干部、矫正人员的近亲属)。明确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明确矫正监督人、明确矫正志愿者,并与之签订相关协议,明确责任,加强沟通联系,协同管理,各司其职。

三是严格落实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做到周闻其声,月见其人,司法所要求矫正对象每个星期给我们至少打一次电话,汇报工作生活情况。同时,每个月至少到司法所来一次进行思想汇报,并接受月度考核。同时严格按照《社 区矫正实施办法》对外出或变更居住地的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管理,请假外出在七天以内的由司法所登记和审批,并报县司法局备案;请假外出超过七天的司法所登记、签署意见后报县司法局进行审批。针对部分未办理请假手续擅自外出的社区矫正人员,司法所先向矫正人员进行告知(包括电话联系矫正人员进行告知和向矫正人员亲属发送告知书)要求其限期(一般为两周)返家,如若逾期未归的,司法所将向县司法局提请给予矫正人员警告。

四是积极走访,掌握动态。我们充分发挥矫正小组的力量,定期不定期地于小组成员进行走访沟通,从侧面及时了解矫正对象的思想动态。

五是加强对拟假释罪犯和可能被判处缓刑罪犯的社会调查评估。评估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征求罪犯家人、罪犯居住地村民小组、村委会的村民、干部的意见;其次要对罪犯以往的社会经历和一贯表现进行认真了解;最后征求所在地派出所得意见。

二、当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要求外出打工的社区矫正人员增多

近年以来,随着正处在中年、壮年时期,主要承担家庭经济重任的社矫人员不断增多,导致越来越多的矫正人员的家庭和矫正人员本人都希望外出到发达的省份进行打工赚钱。而他们外出的想法和理由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认为当前的环境不好(如毒品比较泛滥、周边朋友亲戚吸毒的较多、没有固定工作的机会),到新的环境去,能够找到一份固定的工作,避免和一些有不良行为的人接触,可能更容易改正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比如赌博、好吃懒做、酗酒);第二能通过赚钱偿还一些债务(比如一些因故意伤害而获刑的矫正人员,他们在被刑事处罚的同时很多也都承担了较高的民事赔偿,往往他们的民事赔偿责任都会把家里的经济掏空有的甚至因此背上债务);第三家庭主要成员(如妻子、孩子)都在外面打工,整个家庭可以说都已在打工地,自己外出打工就能和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

然而,按照目前的管理规定矫正人员请假外出最多就是一个月,而且也不可能给予矫正人员连续请假。而希望通过变更居住地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矫正人员,又要面临着比较严格复杂的程序和原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变更地司法行政机关的态度(是否批准、是否接受)等问题,所以往往很多矫正人员都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去办理相关手续,擅自外出打工人员逐渐增多。

(二)与社区矫正有关的各机关之间缺乏联系沟通 社区矫正工作虽然是由司法行政机关主管,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与多个部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如果各部门之间联系不够,不能各自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往往就会影响到矫正工作的质量,列如,一名矫正人员因为 自己的不当行为导致可能重新犯罪被公安机关进行刑事拘留或者逮捕,如果公安机关没有及时向司法行政机关通报,司法行政机关在联系不到矫正人员的情况下就会动用大量的行政资源进行查找,这不仅浪费了行政资源还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而且有可能让矫正人员逃避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给予的相应处罚。

(三)日益加重的工作任务和与之相配套工作人员、装备、经费存在矛盾

当前这一矛盾在基层司法所表现最为突出。司法所承接着社区矫正的所有日常工作,但是司法所工作人员较少,工作装备也比较滞后,其它各项工作任务又比较繁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质量。以河西司法所为例,河西乡国土面积为102平方公里,司法所共有两名工作人员,有摩托车一张,而现管理的xx名社区矫正人员又分别居住在不同的村民小组内。以致于每月的走访都要耗尽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司法所还管理着xx名刑释解教人员,还要开展司法所其它业务工作如法制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以及乡党委政府安排的各项中心工作。可想而知工作人员在分身无术的情况下,在对工作的深入推进过程中就会打折扣,就会影响到工作质量。

(4)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社区矫正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社会对其的认知程度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参与社区矫正管理的积极性,相对的也就加重了该项工作对行政资源的依赖、加重了主管机关的工作负担。如社区矫正中的志愿者队伍建设比较滞后,缺乏一直拥有专业专业素质(熟悉我国法律、拥有专业心理辅导能力)的志愿者队伍,民众缺乏义务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积极性。

二、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的立法,规范全国社区矫正 工作制度

当前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虽然已对社区矫正有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出台《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但是笔者认为还不够,还需进一步让全国的社矫工作规范和同步起来。因为由于各省的情况不同,各省制定的《社区矫正实施细则》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当遇到一些需要跨省份处理解决的问题时,就会遇到困难。如社矫人员要求跨省份变更居住地的情况时,就会有因为依据不同,口径不一等问题实质上影响到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让一些确实符合变更居住地的社矫人员在实际办理中遇到困难导致擅自外出现象增加。

(二)各级地方政府加强对社区矫正的宣传和帮扶 由于社区矫正是一个新的事物,很多人都对其缺乏认识,在寻求社区矫正志愿者的时候就会产生困难,就会加重 对行政资源的依赖。如果能够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和帮扶,让社区矫正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认知,提高影响力。可能就会让更多的社会资源向这里倾斜,这样现阶段社区矫正工作存在困难如经费、人员等问题就会得到缓解。

(三)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衔接,和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

首先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对待社区矫正工作,认真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其次各部门之间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如每月或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各自通报工作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

(四)强化对拟判处缓刑和拟假释罪犯的社会调查评估报告的参考

笔者认为社区矫正人员,在整个矫正期间,是要完全依赖于矫正地的各项资源来对其进行帮扶和教育的。而这些资源的优与劣则是体现在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上。如果超出了当地本身的承载能力,势必就会影响到该项工作的开展。如果能在对拟判处缓刑和拟假释罪犯,判处缓刑和裁定假释前,在适用法律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罪犯的社会调查评估报(告包括矫正地的各项情况、罪犯的家庭情况等),我想这样可以给好的发挥社区矫正的职能,真正让罪犯早日回归社会。

下载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工作处处长孙浩波一行来茶调研社区矫正工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工作处处长孙浩波一行来茶调研社区矫正工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

    加强协调配合 促进社区矫正工作高效发展 富源县司法局 董 哲 我国的“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

    社区矫正工作推进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XX市社区矫正工作于XX年开展了社区矫正试点,今年以来,在全市XX个乡(镇、街道)全面推开社区矫正工作,进入矫正实施阶段。通过近三年的社区矫正实践探索和全面开展社......

    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意见

    碧鸡司法所对 《昆明市西山区矫正工作的调研报告》 的意见和建议碧鸡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工作者在传阅了《昆明市西山区矫正工作的调研报告》后,都认为调研报告的内容详实全面,基......

    社区矫正推进工作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宣威市社区矫正工作于XX年开展了社区矫正试点,今年以来,在全市26个乡(镇、街道)全面推开社区矫正工作,进入矫正实施阶段。通过近三年的社区矫正实践探索和全面开展......

    县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

    县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和建议【内容提要】**县自**年8月启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以来,紧紧围绕“实现‘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率下降、收监执行率减少、社会贡献率上升’三个目标......

    社区矫正推进工作调研报告

    社区矫正推进工作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市社区矫正工作于xx年开展了社区矫正试点,今年以来,在全市26个乡(镇、街道)全面推开社区矫正工作,进入矫正实施阶段。通过近三年的社......

    社区矫正推进工作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宣威市社区矫正工作于20xx年开展了社区矫正试点,今年以来,在全市26个乡(镇、街道)全面推开社区矫正工作,进入矫正实施阶段。通过近三年的社区矫正实践探索和全面开......

    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全文5篇]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非监禁行刑方式,通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罪犯进行改造,极大地降低了行刑成本,避免了监禁改造的“交叉感染”,更有利于其顺利回归社会,促进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