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油装备业国际化发展亟需采购交流平台
石油装备业国际化发展亟需采购交流平台
2012年04月16日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
石化新闻
目前全球经济动荡,竞争加剧,如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进军国际高端市场,已经成为各界最为关注的焦点,石油石化装备产业亦不例外。
资本投入持续升温,石油石化设备需求放大
投资银行Dahlman Rose & Co.的最新调查显示,尽管全球经济前景堪忧,但2012年全球能源公司在油气勘探及开采领域的投资将继续增加。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全球能源公司在油气勘探及开采领域的投资将达到5950亿美元,比2011年增加9.3%。
据析迈公司(CMAI)称,2012年全球石化市场需求将继续复苏,2012年全球乙烯需求将增长3.9%至约1.32亿吨,而2016年前将以年均约4.3%的速度增长;同时2012年全球丙烯需求将增长4%至约8300万吨,2016年前将以年均约4.4%的速度增长。
石油石化产业的大力投资,促进了石油石化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加上老设备的维护与更新,新设备的投入,2012年石油石化设备市场需求达数千亿美元。
从石油装备采购峰会(CSSOPE 2012)处了解,由于2012年油气领域投资增加,今年参与峰会的国际采购商明显增加。包括BP、Shell、Total、沙特阿美、雪佛龙、挪威国油、巴斯夫、拜耳、洛克石油、阿根廷YPF石油公司、中荷赛班、美国福陆工程公司、阿美科工程有限公司、英国派特法国际工程公司、挪威克瓦纳集团、德希尼布等近50家油气及工程公司报名参会,意欲与中国的设备生产企业接触,了解产品及生产情况。
中国石油石化装备产业大而不强,亟待突破
近年来,中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出口在数量、质量上也登上一个新台阶,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人工成本低,产品价格平均比国外同类低30%,有的甚至低50%,在国际上价格优势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统计分析,截止到2011年12月,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1487 家(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已由2010 年以前的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调整为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
企业规模虽有很大增长,但依据成本优势,持续的打价格战,势必将影响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中国石油石化装备产业大而不强的现状亟待突破。
据石油装备采购峰会(CSSOPE 2012)组委会对国际采购企业的调查反馈,在中国采购的首要因素是价格便宜,产品质量还有待提高。计划在中国采购的主要类别是阀门、管材及管件、法兰、钢管、压力容器、流量计、锅炉、钢结构、系泊链、石油钻采设备的配件等,高端设备基本不在中国采购。
成本将不再是最大优势,质量与服务成为关键
节能减排与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国制造的成本正不断上升,价格优势已岌岌可危。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事件及渤海溢油事故的发生,令业主及作业方对于设备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石油组织及油气公司正加紧制定更高的技术标准,以期控制作业的规范性与保证生产设备的稳定性,降低事故风险。
中东是中国企业的重要市场之一,但现在那里的企业,基本不采购中国的产品,中国的产品
在那越来越不受欢迎。因为,中国的产品质量不稳定,经常出故障。即使有采购也是第三方采购商(美国、韩国等贸易商)向中国下订单,如此,利润都被中间商拿走。如何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持续的高质量服务,是中国石油石化设备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据石油装备采购峰会(CSSOPE 2012)组委会统计,目前国内直接供货海外终端用户的石油石化设备生产企业非常少,大部分都是欧美贸易商下单采购或贴牌生产,这大大压低了生产企业的利润,降低了技术创新能力,增加了企业的质控风险。
自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事件发生后,国际油气企业,尤其是欧美主流市场的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对设备生产商,现在也开始对设备生产企业的供货商提出高要求,必须符合哪类标准。中国企业目前只有少数几家国际化程度高的企业开始对供货商提出标准要求。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其他非主流市场,如中东、非洲等也必将加入此行列。因此,中国企业应当提前做好准备,未雨绸缪。在今年4月16-18日北京举办的石油装备采购峰会(CSSOPE 2012)上将对时下国际油气企业设备采购要求及新标准,例如API的Q1和Q2,做专场报告。
订单,订单,还是订单
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总裁Jose Sergio Gabrielli de Azevedo在日本东京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的扩能计划中碰到的最大问题不是缺乏资本,而是供应链。
按照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的目标,石油产量将从目前的210万桶/天增加到2020年的490万桶/天。届时超过2000米的钻塔需要增加到65台,现在是15台;供应车和特种车需要从287辆增加到568辆;生产平台将从现有的44个增加到94个等。
能源需求攀升及油价高位运行刺激着各大油气公司加大投资,石油石化设备企业成为直接受益者。可以预期,只要油价保持在100美元以上,石油公司的投资就会持续加大,设备维护及更新的投入也将增加。
如何在油气产业大发展中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获得更多订单,抢占市场制高点,成为全球油气设备生产商最紧迫的任务。这也是中国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关键时期。
据参与石油装备采购峰会(CSSOPE 2012)的国际采购企业表示,我们要采购的种类比较多,量也比较大。希望能够与更多中国生产企业接触,只要能符合我们的技术标准要求,基本都会纳入潜在采购对象。峰会同期举办“供应链”的专场培训,为中国油气设备生产商提升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提供前瞻性观点和最新解决方案思路。
订单是企业的生命线。订单是给做好准备的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及稳定的品质是获得订单的基础,主动了解消费企业的实际需求,掌握市场的游戏规则及发展趋势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的服务是企业获得持续订单的助推器,建立人脉是获得订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中国企业需要有长远眼光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同质化的产品及落后的服务必将被市场淘汰。中国企业要生存,要发展,企业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必须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据美国石油学会(API)2011年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国家中,通过其认证的油气设备生产商,中国有1473家,美国662家,印度208家,韩国123家,意大利109家。中国是认证最多的国家,却基本没有参与过标准的制定。
据参与石油装备采购峰会(CSSOPE 2012)的中国设备供应商表示,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客户要求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低,风险越来越大,国内需求基本饱和,竞争更加激烈。要突破,只能走国际化。走国际化,不紧紧是卖产品,不然中国的牌子搞砸了,到哪里都不受欢迎,最后受苦的还是我们自己。因此,国内企业如要向海外发展,企业需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只看眼前的几笔订单。(东方尚能咨询机构)
第二篇:采购业发展状况
一.采购人员的职业现状以及发展
随着跨国采购,联合国采购,全球采购等新生事物频繁出现,采购也成为了企 业营销物流链的关键环节,生产型的企业通常要用销售额40%-70%进行原材料,零部件采购,采购的速度,效率,订单的执行情况会直接影响企业是否能够快速灵活地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采购成本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最终产品的定价情况,和整个供应链的最终获利情况,只有通过企业内部之间以及与外部的采购协同作业,供应链系统方可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同时降低库存成本。采购师可以在企业中充当一个杠杆的作用,他展示能力大小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的衰败。采购人员能采购到最低价格的原料事实上已经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和生死存亡。这个领域的人才也愈加抢手
*采购员发展前景
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的加工厂,国际供应链体系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来国际采购巨头纷纷将中国地区作为自己跨国采购业的基地。采购人才是中国地区最缺行业之一。国家采购、企业采购、政府采购这三大需求,已经快速催生采购管理队的迅猛成长,并由原来的区域性向全球性采购迈进。一方面,大批外资、合资企业涌入,它们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采购人员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众多国内企业也必须迅速提高自身采购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以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冲击。因此,对专业采购人员的争夺成为企业竞争的战略之一。那些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采购人员,已成为我国目前非常紧缺的人才。很多跨国公司在加速扩张的同时,也在拼命 “挖人 ”,从高级管理者到普通采购人员,无不成为被挖的对象,整个行业的人才需求都呈直线上升趋势。依据国家权威媒体的报道:未来 3-5 年,我国专业采购人才需求量约为 100-150 万,而目前该领域正规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和高等教育尚属空白。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只有生产和销售才是利润中心,而采购是当然的 “消费中心 ”,但如果由专业人才,采用科学的采购方法,就会少花钱,就成了 “利润中心 ”,而且少花的钱都是纯利润,有权威机构研究表明,成本每降低 1%,销售收入就会增加 16%,从而使采购成为撬动利润的白金杠杆。
在国内,目前采购从业者的薪金水平呈现 “水涨船高 ”的趋势。某招聘网提供的今年第一季度薪酬报告显示,东莞地区采购人员每月平均薪资在 4000 ~ 10000 左右,国内在 3200 元左右。外企人才交流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大城市的职业采购经理的平均月薪都在 7000 元以上,在外企工作的职采购经理年薪在 15 - 20 万。(以上数据可能略有出入)
至于采购人员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有多条职业通道可供选择:一,走管理之路,做一个职业的采购经理人,现在的职业采购经理人的报酬不菲;二,升级采购到做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在制造企业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也会有丰厚的报酬;三,自主创业,采购工作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接触的人多,了解的信息多,如果你能把握和利用好这些资源,自主创业并非难事。目前报考采购师人数越来越多,已成为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据国家紧急人才办公室的调研数据显示:未来3-5年,我国专业采购人才需求量约为100-150万,物流采购专业人才成为是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市场对于采购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采购从业者的薪金水平亦呈现“水涨船高”的趋势。(摘自采购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网
第三篇:东营市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东营市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摘 要:东营石油装备特色产业不仅为我国油田稳产提供了技术装备及服务保障,而且成为东营市一大支柱产业。东营石油装备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家,占东营市总量的37.2%;石油装备企业里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75家,其中10亿元以上23家。东营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1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10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而2008年仅有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东营;石油装备;产业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A
东营石油装备不仅为我国油田稳产提供了技术装备及服务保障,而且成为东营市一大支柱产业。2013年,东营市拥有石油装备企业423家,比2008年增加213家;规模以上企业102家,占东营市规模以上企业的11.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22.9亿元、利税110.9亿元、利润85.5亿元,分别是2008年的2.6倍、2.7倍、2.6倍,分别占地方规模以上工业的8.0%、9.4%、9.2%。石油装备产业体系日趋完整,产品涵盖了石油勘探、钻井、采油、管道运输、地面工程各类专用设备、工具及配件和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等领域,陆地钻机、抽油机、石油专用管、抽油(电)泵、抽油杆、燃气发电机组、油田特种车辆等主导产品居全国前列,抽油机、抽油杆、重油开发专用管产能国内第一,潜油泵国内第二,皮带抽油机、连续抽油杆国内独家生产,3000m~9000m系列钻机、油(套)管产量超过全国1/3。
二、石油装备企业发展情况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情况
东营石油装备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家,比2008年增加24家,占东营市总量的37.2%。2013年,东营石油装备特色产业里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1.7万人,其中研发人员3285人;投入研发费52.2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24%;高新技术产品收入142.5亿元,占企业总收入的65.3%,占石油装备产业总收入的17.3%;授权专利435项。骨干企业发挥作用
2013年,东营石油装备企业里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75家,其中10亿元以上23家;列为全市重点调度工业企业7家,占东营市重点调度企业的1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5.6亿元,占产业总收入的35.9%。胜利高原、孚瑞特、科瑞、胜机、胜动、胜利泵业、胜利伟业等企业在全国同行业稳居排头兵地位。胜利高原在2013年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行业协会评比中获综合实力第一名,科瑞集团是中国首家打造产业链一体化高端石油装备产业园的企业,胜机公司迈入中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五十强行列,孚瑞特石油公司是中国石油设备制造业10强企业,胜动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燃气发动机制造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
东营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共拥有417家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8.6%,一批中小企业技术先进、成长性好。汇安公司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利润854万元,与2009年比,年均增幅24.3%和12.9%。海森密封公司开发了居国际先进水平的液膜密封技术,2013年1月吸纳鲁信创投参股,发展步入快车道,正在建设10万套高端机械密封研发生产基地。金地公司开发了随钻测量仪等产品,获7项专利,美国斯伦贝谢公司加盟,该公司实现了上市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和产业链各关键环节的企业分布
以东营高新区、胜利经济开发区、垦利经济开发区、河口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培育了4个石油装备特色产业集聚区。2013年,东营石油装备特色产业规模以上企业60%以上集中在4个园区。其中,东营高新区、胜利经济开发区、垦利开发区荣获省高端装备制造石油装备产业示范园区。2011年,东营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基地被列为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产业集群试点单位。
东营石油装备产业链包括勘探设备、钻井装备、采油装备、油气集输设备、测井设备、海洋石油设备等。产业链各关键环节企业分布情况为:一是勘探设备产业链:地震勘探船、勘探车、三维地震测量仪、测井仪等,胜利物探、胜利伟业等企业从事油气勘探设备的研发和生产;二是钻井装备产业链:钻机代表性设备(绞车、泥浆泵、转盘、顶驱)―固控设备―套管―钻杆―钻头―钻井工具―电控系统等,胜利高原等企业从事陆地石油钻机成套产品研发和生产,科瑞集团等企业从事深井钻机成套设备和海洋钻机,胜机、孚瑞特等企业从事钻井工具及配件的研发和生产;三是采油设备产业链: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有(无)杆泵―油管―注水泵―采油工具―修井机―三采设备―控制系统等,高原、胜机、孚瑞特、盛运、万达、博森、胜鑫防腐、金岛、科瑞等企业研发生产抽油机、石油专用泵、抽油杆和石油专用管、三次采油设备。众多小企业研发生产井下工具;四是测井设备产业链:钻井测井仪器―采油测井设备―测井辅助设备,形成测井设备系列产品,孚瑞特、高原等企业开发中智能化测井仪绞车等测井设备。五是油气集输设备产业链:输油(气)管―输油(气)泵―储油罐―压缩机,形成系列油气集输设备产品,新大、孚瑞特等企业研发生产技术设备;六是海洋石油装备产业链:海洋平台(普通平台、深海平台)―海洋钻采水下器具(井口头、防喷器、隔水管)―水下采油树等,科瑞集团等企业研发生产海洋石油装备;七是其它配套产品:胜动集团等企业开发燃气发动机及发电机组;万达、胜利泵业、东辰、宝世达、胜油钻采、赛瓦、胜岛、海森等企业开发潜油电缆、海底电缆、石油工程专用工具、自动控制仪器仪表、新型阀门管件、新型泵筒、石墨制品、磨料与金刚石、机械密封等配件材料和设备。当前,东营石油装备特色产业由陆上向海洋、由浅井向深井、由采油向采气、由装备制造向工程服务升级趋势明显。协作情况
东营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内企业加强协作,实现了错位协调发展。骨干企业以大型成套装备为主导产品,走研发、制造和工程技术服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中型企业大多从事1-2个专业领域的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走专业发展的路子;小型企业一般从事工具类产品的制造和销售,部分为大型企业生产提供配套。涌现出一批专业从事产品研发、设计、检测的技术服务型企业和机构。省石油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企业提供科研开发、前沿技术、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创新服务,加强了企业间的协作发展。共有36家中小企业给予高原公司协作配套,形成了完善的产品供应链系统,实现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双赢。
技术创新情况
东营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共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1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10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而2008年东营市石油装备特色产业仅有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拥有“千人计划”1人,占东营市的1/6。拥有东营市唯一一名国家创新创业人才。五年来,石油装备特色产业累计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204项,其中国家级47项、省级54项,取得科技成果、专利965项。
三、创新体系建设情况 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2013年,科技部批准东营市围绕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开展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试点,市政府印发并实施了《试点规划》,为构建“大产业、大科技、大协同”创新体系增添了新动力。近年来,东营市出台《关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创新能力纳为重要内容。出台《关于推进油地共建协同发展的意见》,加快构建地方和胜利油田以及石油大学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合作,与高校院所共建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和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原公司联合石油大学、胜利油田采油院创建了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瑞集团与中国石油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共建胜利石油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企业孵化和科技中介机构建设
建设了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孵化器、1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和1家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孵化设施总面积达到60万m2,在孵企业560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业服务体系。大学科技园建成面积26万m2,吸引入驻机构230家,其中在孵企业156家,78家为小微企业,从业人员4200人,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验收,被评为国家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科技中介机构功能不断增强,成为推进创新发展的有生力量。东营市大势石油装备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转移、共性关键技术开发、检验检测和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服务,先后促成技术转移30多项,先后被认定为省级生产力、省级国际科技合作中心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平台服务功能
积极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并实施各级公共服务机构建设项目,提升了服务功能。“石油装备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等7个项目获国家创新基金补助资金支持,为聚合创新资源、促进转型提供了科技支撑。高原公司在建成省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后,2009年联合石油大学、胜利油田采油院启动了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工程,2013年1月终获批建设。在建设行业高端科研机构的同时,又构建了产业创新平台。科瑞集团联合科研院所及高校建设石油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并挂牌成立。
为进一步增强创新服务能力,投资1.92亿建设了国家石油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目前,已完成投资1.5亿。该中心是集科技研发、标准制定、产品检验、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质检中心,检验范围覆盖85%以上的石油装备产品,可面向社会和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技术评价、咨询培训等服务,开展石油装备产品研发、标准制定、型式试验、仲裁检验、国际间实验室检测能能力互认等工作。
四、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东营市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继石油装备产业先后被写入国家蓝黄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省、市实施意见后,又印发实施《东营市石油装备产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13)》、《东营市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十二五”发展规划》、《东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5)》,根据实际适时梳理产业链和创新链,明确任务目标,提出了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
在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的同时,突出企业主体地位,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努力实现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有机结合。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开展对外贸易、技术服务、工程承包、合资建厂等,建立全球生产营销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品牌联盟,共同投资组建品牌联合体,打造优势品牌产品出口基地。连续6年举办“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东营石油装备企业成为参加国内外石油装备产品展会主体力量,协力培育市场开拓能力。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
存在问题:要真正成为我国石油装备特色产业“领头雁”,东营在多个方面亟待提升。石油装备产业总体仍处成长阶段,特大企业数量少,抗风险能力较弱;高层次研发机构少,创新资源较分散,高端人才少,支撑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较少;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偏少,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现象,高端产品特别是高端海工装备攻关和市场开拓难度较大。
建议:依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议在国家层面选择一批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加强顶层设计,在政策导向、项目布局、平台建设、团队培育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连续支持,加快培育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基地,推动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加速转调创新驱动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军.以产业集群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以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为例[J].开发研究,2012(02):44-47.
第四篇:江苏建湖发展石油装备产业集群的做法
江苏建湖发展石油装备产业集群的做法
针对发展空间偏小、产业集中度偏低的实际情况,江苏建湖从2007年下半年起,按照“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植新兴产业”的思路,实行重点重抓,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闭县内所有小化工企业43家,全面关停县城范围内花炮企业,停止新上各类小型纺织项目,腾出空间发展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发展石油装备、节能灯具两个特色产业。目前,石油装备产业拥有企业560多家,石油钻机、采油机进入批量生产,实现了从零部件到大型成套设备的跨越,正在向海洋油田、油气复合开采设备和核电领域进军,率先建成百亿产业;节能灯具产业现有企业200多家,形成了从石英砂到整灯的产业链条,正在向平面光源等领域拓展。
建湖培育产业集群的做法:
一、积极打造特色园区,加快产业集聚
园区是实现产业集约化经营、集群化发展的最佳载体。建湖县根据产业发展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积极调整生产力布局,着力打造特色园区,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载体。节能电光源产业园利用省级开发区平台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已经落户上海亚明、上海光达、厦门东林等节能灯具重点企业30多家,正在加快江苏省节能电光源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和资源回收利用中心、商务区等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节能灯具市场建设,计划通过1-2年努力,建成经济总量100亿元的特色园区,逐步成为国内一流的节能电光源产业基地。石油装备产业园在重点发展石油钻机和抽油机两大系列产品的同时,万吨水压机、钻井固控系统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建设,将通过2-3年努力,实现经济总量300亿元,建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石油装备特色园区。与此同时,还规划建设了高新产业区作为产业高端项目以及科技、研发项目的发展平台,民营创业园作为产业配套和全民创业的载体,与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人才、科技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实现了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二、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层次
建湖县围绕“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人才为本”的方针,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政策引导,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导规模骨干企业先后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100多家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转化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目前,石油装备、节能灯具两大特色产业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多家,国家级和省级新产品近40个,使用各类专利500多件,实施了大功率LED道路照明、冷阴极节能灯等一批重大科技
成果产业化项目,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县政府分别与西安石油大学、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合作,成立了建湖石油机械研究所、建湖照明职业技术学校,负责前沿技术、实用技术的开发研究,为特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全县拥有院士工作站4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工程)中心12家,江苏省节能电光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石油装备检测中心、石油装备工程中心、节能灯具工程中心等同步建设到位。三是加强标准和品牌建设。依托科技优势,积极实施标准和品牌战略,不断提升标准和品牌在资源整合、产业集聚等方面的作用,夺取市场话语权。目前,建湖县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7项,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免检产品11个和省级以上商标、名牌45个,成为全国商标发展百强县。超高压抗流井控装置、电控型油气防喷系统、9000米钻井液管汇等设备填补国内空白。
三、抓重点,抓龙头带动
培育领军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培育领军企业摆在突出位置,聚合要素,倾力扶持,形成了石油装备产业以信得、美国WFT公司,节能灯具产业以上海亚明、豪迈公司为龙头、一批规模骨干企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二是加快技改扩能。加快现有企业技改扩能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现实途径。建湖县通过出台专门政策,优化帮办措施,积极鼓励企业抢抓政策机遇,加快技术改造,扩张生产规模。近年来,先后实施了石油钻机、采油机、海洋油气控制设备和LED路灯、冷阴极节能灯等一大批高端项目,促进了产业规模持续扩张。去年全县销售超亿元企业达50家,入库税金超亿元企业2家、5000万元企业3-5家、千万元企业25家。三是实施挂大靠强。积极鼓励和引导优势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合资合作,借助外力提升发展水平,先后与中石油、中国商用飞机公司、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等国内大型企业以及美国WFT、荷兰飞利浦、德国欧司朗、韩国三星等国外大公司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一批境外项目落户建湖。同时,加快企业上市步伐。
四、采取多种措施,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一是聚焦政策。建湖县先后研究制定了推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的实施意见、加快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激励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从财政奖励、人才支撑、要素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充分调动了企业积极性。2010年,拿出1.5亿元支持企业技改扩能、资产重组、创新创牌,并设立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升级专项引导资金各1000万元,为产业提档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聚合要素。着力推动资金、土地、人才等向特色产业集聚,突出人才队伍建设,吸引行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住房补助、科研经费、人员编制等方面予以支持,为创新人才集聚创造了良好环境。三是聚合力量。专门成立了产业发展办公室,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专门服务。组建照明电器、石油装备行业协会,强化内部管理、协调和自律,形成了良性竞争、错位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五篇:天津市石油贸易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天津市石油贸易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石油产业在我市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石油贸易业在我市商品流通市场和消费品市场中均是排名第二位的重要支柱行业。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市石油贸易业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探讨成品油销售面临的困境,以及对流通和消费品两个市场的影响,进而提出稳定石油贸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石油贸易业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
1、石油贸易业发展现状
石油贸易业是我市商贸经济的重要支撑行业,销售额和零售额占全市比重均达到15%以上,以柴油、汽油、燃料油、煤油等成品油销售为主,拥有中石化销售华北分公司、中石化天津石油分公司、中油东北销售大港分公司、中海油销售天津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央企。2015年上半年,我市有石油贸易业务的限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共290家,从业人员2.04 万人,完成销售额2231.41亿元,完成零售额203.29亿元。
我市石油贸易在商品流通市场和消费品市场均占有重要地位。从流通市场看,上半年我市以石油批发业务为主的限上企业176家,合计销售额1996.91亿元,占全市限上批发业销售额的15.1%,比重仅低于金属材料位于第二位;我市成品油进出口6.29亿美元,其中出口1.83亿美元,进口4.46亿美元。从消费品市场看,我市以石油零售业务为主的限上企业114家,合计零售额169.79亿元,占全市限上零售业零售额的17.5%。其中,中石化天津石油分公司、中石油天然气天津销售分公司和壳牌华北石油集团3家企业是我市经营加油站的主要企业,合计拥有连锁门店800余家,上半年零售额达到137.05亿元,占全市石油限上零售额的近七成。
四大直辖市中,我市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在消费品市场中比重最高。2015年上半年,四大直辖市石油及制品限上零售额均接近或超过200亿元,其中北京以226.7亿元排名首位,上海208.5亿元位居第二,天津203.3亿元排名第三,重庆198.2亿元排名最后。从消费品市场比重看,我市占比最高,石油及制品零售额占限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比重的17.0%,重庆比重为11.5%,上海比重为6.6%,北京比重为5.8%,我市比重庆、上海、北京分别高5.5个、10.4个和11.2个百分点。
从趋势看,与2014年全年相比,2015年上半年四大直辖市石油及制品零售额增幅均回落、比重均下降。北京增幅回落15.3个百分点,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天津增幅回落6.9个百分点,比重下降4个百分点;上海增幅回落12.7个百分点,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重庆增幅回落10.6个百分点,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
2、石油贸易业主要特点
一是行业集中程度高。石油行业因其在上游开采生产上的高投入、高风险特性,存在较高的行业门槛,行业集中度很高,相应的石油贸易也呈现出大型企业主导的行业特点。2015年上半年,全市290家限上石油贸易企业中,石油销售额前10位的企业合计销售额1803.16亿元,占全市限上石油及制品销售额的80.8%。销售额过千亿的企业有l家,其销售额占限上石油销售额的56.5%;销售额过百亿的企业有3家,合计销售额占比达到66.7%;销售额过十亿的企业有25家,合计销售额占比达到91.3%;销售额过一亿的企业有67家,合计销售额占比97.6%。
表l:2015年上半年我市石油贸易企业规模分布表
二是国有企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民营和外资企业比重小但增长快。我市石油贸易行业中,国有企业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但销售额下滑较大,民营和外资企业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营销策略灵活性等方面更具优势,销售额增长较快。2015年上半年,我市限上石油贸易企业中,国有企业67家,销售额1913.68亿元,比上年下降17.5%,占限上石油销售额的85.8%;民营企业216家,销售额312.64亿元,增长55.7%,占14.0%;外资企业7家,销售额5.08亿元,增长17.1%,占0.2%。
三是受油价大幅下跌影响盈利能力减弱。石油贸易是政策性比较强的特殊行业,价格受原油价格、政府调控等多种因素影响,其自主性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并且销售量基于社会稳定等因素需要有一定的硬性保障,从而导致企业盈利空间有限。2015年上半年,在油价大幅下滑的影响下,我市大中型石油贸易企业整体呈亏损状态,亏损额0.48亿元;销售利润率为-0.3%,即每销售100元平均亏损0.3元,而批发和零售业大中型企业整体销售利润率为0.8%,即每销售100元平均盈利0.8元,石油行业盈利能力低于批发零售行业平均水平;毛利率1.5%,批发和零售业大中型企业整体毛利率为4.8%,石油行业低于批发零售行业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
二、石油贸易业面临的困境和带来的影响
当前,石油贸易业是我市商贸经济中总量排位第二的支柱行业,持续低迷的价格和疲软的市场需求使近年来石油贸易业发展遇到瓶颈,其持续的负增长对我市商品流通市场和消费品市场均形成较大影响。
1、石油贸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是价格大幅下跌成为影响石油贸易业增长的重要因素。201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新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成品油调价周期缩短,取消调价幅度限制,国内价格更灵敏地反映国际市场变化。伴随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而来的是国内价格调整频率加快,波动加大。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国汽、柴油价格经历9次上调、20次下调,特别是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期间,伴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断崖式”下跌,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出现罕见的“十二连跌“局面。
从国家统计局对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结果看,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全国汽柴油流通价格呈“V”型走势,2014年全年总体走低,特别是下半年出现大幅下跌,2015年1月跌至谷底后开始小幅震荡回升。2015年6月,汽、柴油流通价格分别为每吨7347元和5425元,比2014年1月分别下降了19.2%和34.4%,比2014年6月分别下降了17.0%和30.2%。
二是成品油市场需求较为疲软。其一,石油贸易发展趋势与经济增速放缓趋势相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经济增长动力正在转换,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我市以及周边地区对石油及制品的需求也相应放缓。
其二,油品升级使我市部分汽柴油消费市场份额流出。根据“美丽天津〃一号工程”的要求,2015年我市全面升级使用国五汽柴油,市场价格也相应上涨,这给运输企业带来成本上涨的压力,在利益驱动下,价格敏感度高的企业纷纷选择低价油。特别是长途过境车辆不再选择在我市市内加油,而改为在河北省等周边油价更低的地区加油,这部分市场份额的流出是我市成品油市场需求减少的主因之一。从中石化天津石油分公可了解到,2015年主要受油品升级影响,其柴油月均销售量已经比升级前减少了约三成。
其三,汽车“双限“政策也对成品油消费增长形成一定减缓作用。2014年,我市正式实行汽车“限行限购”政策,此项政策的推出减缓了汽车消费的过快增长,对我市环境质量的提升和交通秩序的改善都形成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成品油消费也受到影响,“限行”使成品油日常消费量减少,“限购"对成品油消费的增量进行控制,从而使成品油消费需求增长有所减缓。
其四,汽车替代燃料的逐步发展成熟会挤占部分成品油市场需求。在环境问题和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推广成为焦点。在价格补贴、免摇号、免费上牌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助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市场掀起一阵热潮。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7.8万辆,销售7.5万轻,比2013年分别增长3.5倍和3.2倍。随着价格、续航里程、基础设施、服务配套等相关领域的逐步完善,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潜力巨大。受此影响,汽柴油等传统燃料的市场需求会有一定程度缩减。
综合价格和市场需求两方面因素分析,价格同比大幅下降,而需求增长较为乏力,大部分增量靠刚性消费需求支撑。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在价格不能大幅回升的情况下,我市石油贸易业增长将困难重重。
2、石油贸易业下滑对我市商贸经济的影响
2014年,我市石油贸易业销售额和零售额均出现下滑态势,2015年降幅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对我市商品流通市场和消费品市场均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商品流通市场看,石油贸易业销售额降幅扩大、比重下降、负拉动作用明显。2015年上半年,我市石油及制品限上销售额2231.4l亿元,同比下降11.7%,降幅比2014年全年扩大了9.8个百分点;占全市限上销售额的比重为15.4%,比2014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负拉动限上销售额2.2个百分点,负拉动作用比2014年扩大了1.8个百分点。如果石油贸易业销售额能止跌,上半年全市限上销售额增幅将由当前的8.7%提高到11.0%。
从消费品市场看,石油贸易业零售额趋势与销售额相同。2015年上半年,我市石油及制品限上零售额203.29亿元,同比下降9.6%,降幅比2014年全年扩大6.9个百分点;占限上零售额的比重17.0%,下降4个百分点;负拉动限上社零额1.9个百分点,负拉动作用扩大1.3个百分点。如果石油贸易业零售额能止跌,上半年全市限上社零额增幅将由当前的15.9%提高到17.9%。
三、稳定石油贸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发展潜能依然巨大。我市的石油贸易业面临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较大、市场需求疲软、替代能源快速增长等问题,还需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保障石油贸易行业和成品油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抓住五大战略叠加机遇,推动我市石油贸易扩大市场范围和服务领域。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将与更多沿线国家实现大范围、高水平、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实现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配臵的合理优化。随着我市炼油能力的不断加强和内需的逐步宽松,加之有利的区位优势,百以充分借助自贸区政策优势,鼓励石油贸易企业走出去,发晨与石油资源国和消费国的合作,抢占“一带一路”开发机遇,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二是转变自身经营理念,开发产品增值潜力。随着石油价格更加大幅频繁的波动,客户对油价从不敏感转向敏感,石油贸易业逐步向减少库存发展。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目前还不能做到由销定产,但根据客户需求变化,提升产品增值服务可以为企业获取更多发展机遇。例如在加油站中提升非油服务种类和质量,与汽车修理保养等服务相结合,满足客户的不同服务需求,也是对品牌形象有利的提升。
三是鼓励市场主体多元化,扶持民间资本参与竞争。当前,我市石油贸易领域仍表现出国有企业独大的市场格局,民营和外资企业市场份额仍然偏小。而民营和外资企业却能更快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改变经营策略,调整产品结构。由于当前我市石油贸易行业竞争格局已经稳定,行业门槛相对较高,给民营和外资企业参与竞争造成了一定困难。我市还需要加大对民间资本投资石油贸易行业的鼓励力度,从申请条件、税收、资金扶持等多方面给予一定的帮扶,使石油贸易竞争更趋市场化,提高行业整体效率。
四是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力度,营造公平良好的市场秩序。目前,我市仍存在地炼企业供应调和制成的汽柴油的问题,这类油价格低廉,但长期使用对车辆造成损坏,并且不符合环境排放标准。我市对成品油销售市场的监管仍需要更大的投入力度,除工商、质检等部门外,可以增加环保部门的监管和处罚权限,对加油站的油品质量进行更全面有效的监管,加大对成品油质量违法的处罚力度,将不符合标准的油品淘汰出市场。同时对优质成品油企业进行合理的成本补偿,鼓励地方炼厂进行油品升级,适应市场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