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县亮石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时间:2019-05-14 14:2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铜陵县亮石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铜陵县亮石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第一篇:安徽省铜陵县亮石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安徽省铜陵县亮石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作者:朱学义

来源:《地球》2013年第06期

亮石山金矿矿区位于下扬子台坳中的贵池~繁昌凹断褶束的中段,区域构造线呈北东向展布。

第二篇:安徽省饮食文化的分布特征与成因论文资料

池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安徽省饮食文化的分布特征与成因

目录

摘要……………………………………………………………………………1 英文摘要……………………………………………………………………2 1绪论…………………………………………………………………………3 1.1研究背景及意义……………………………………………………………3 1.2国内外研究现状……………………………………………………………3

2安徽省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分析……………………………4 2.1

自然地理因素……………………………………………………………4 2.1.1自然资源…………………………………………………………4 2.1.2气候环境……………………………………………………………4 2.2

人文地理因素……………………………………………………………4 2.2.1 经济发展水平……………………………………………………5 2.2.2 历史文化因素………………………………………………………5 2.2.3 政治因素……………………………………………………………5 安徽省饮食文化分布特征…………………………………………6 3.1

淮北平原…………………………………………………………6 3.2

江淮地区…………………………………………………………7 3.3大别山区…………………………………………………………7 3.4皖江地区…………………………………………………………8 3.5皖南山区………………………………………………………8 安徽省饮食文化的开发………………………………………………9 4.1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9 4.2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11 4.3

跨界融合,共同发展…………………………………………………11 4.4

宣传策划,推广营销………………………………………………11 结论…………………………………………………………………………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池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Abstract Food culture is the process of human development, a very important cultural phenomenon , its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there are a lot of factors , geograph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one.Geographic determinism tha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diet culture is by their geographic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decision of the human diet is to adapt the produ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such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In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 Anhui cuisine with its unique style an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 especially Anhui , one of eight major cuisines of China.In recent years,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 , Anhui dishes innovate, win the market , gained considerable economic benefits.Therefore, this food culture through Anhui research and analysis , we can perceive their way of life inherent in the culture.By studying the literature and experts and scholars to food culture in this region of Anhu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 from a geographical point of view,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food culture in Anhui Province , Anhui Province, to inherit innovative food culture , food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tering industry in Anhui and other issues raised Solutions , Anhui food culture gives new market vitality.Key Words:Anhui Province;Food Culture;Anhui cuisine;Distribution;Causes

池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设与完善。与此同时,大力发展饮食餐饮、观光旅游经济,将安徽省旅游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让饮食文化助推安徽经济发展。安徽省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分析

2.1 自然地理因素

2.1.1自然资源

多样性是安徽省地形地貌的显著特征,省内长江、淮河分别流经全省。将全省划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基本自然区。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地势平坦开阔,为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大别山绵延起伏,江淮丘陵曲折;长江沿江两岸地势低平,土沃平畴,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皖南山区层峦叠嶂,峰岭俊秀。全省代表性山脉有黄山、九华山、大别山和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4米[3]。

安徽省自然地理环境在地势上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从地形地貌上来说,呈现复杂多样的地形分布特点,南北地形差异大,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全省耕地总面积408万公顷,肥沃的土壤为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提供了条件;约680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安徽省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位于皖西大别山区的淠史杭灌溉工程,将皖西南变为物产富饶的地区;位于安徽省和县乌江镇的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为滁河上、中、下游的灌溉提供了稳定的水利资源。全省植物种类多样,资源丰富,土地利用率高,生产潜力大,为安徽饮食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

2.1.2 气候环境

从气候带来说,安徽省处在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日照条件充足且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地区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从水资源总量角度来说,主要河流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水资源相对丰富[3]。

安徽省地理位置是华东内陆省份,东去距海不远,依靠长江的便利水运可以直通海洋,境内长江、淮河贯穿全境,发达便利的水运条件使得安徽省成为跨江近海省份[11]。从农业地理环境角度来看,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十分有利于农业、养殖业的发展。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使得安徽省境内耕作业、渔业、林业、牧业资源丰富,成就了安徽丰富多样的物产,山珍野禽、粮食、多种蔬菜、温带水果等丰富食材为安徽省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2.2 人文地理因素

自古以来,安徽省是以江淮之滨的位置优势,社会经济因此得以繁荣,同时也促进

池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批著名的政治人物为安徽省饮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公元196年,曹操将亳州的“九酝春酒”献给汉献帝刘协,并上表酿造方法,从此该酒成为皇室贡品,这便是今天古井贡酒的源头;据霍山县志记载: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渡过淮河,进入衡山国(今霍山县),衡山王选用当地好酒敬献汉武帝,汉武帝饮后连声赞叹,迎驾贡酒因此得名;民国时期,胡适先生出任美国大使时,每年过年用家乡特色菜肴“一品锅“来招待使馆的工作人员。后来“一品锅”改为“胡适一品锅”用来纪念一代文学大师对徽菜推广作出的贡献。此外,如李鸿章大杂烩、三河虾糊、三河土菜等都是清朝重臣李鸿章所钟爱的家乡菜,这些菜肴的推广、流行都与李鸿章的政治影响力分不开的。安徽省饮食文化分布特征

3.1 淮北平原

淮北平原是属于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受到黄河和淮河中上游河水带来大量的泥沙冲击而成,地势平坦开阔,土层厚而疏松,土壤肥沃,是发展耕作业较好的地区。从地域划分角度来说,亳州市、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涡阳等地是传统意义上皖北地区。受气候和地形特点影响,皖北地区的主食和皖南地区主食习惯迥异。但如蚌埠、淮南等沿淮河两岸地区,在农业作物轮作周期上具有相似性,因此主食上也有相似之处。

沃野千里的淮北平原盛产各种粮、油、蔬果、禽畜蛋品,在2012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安徽省阜阳市、亳州市以及霍邱县等21个产粮油大县获表彰。具有代表性的特产有:砀山酥梨、萧县葡萄和葡萄酒、怀远石榴、出口日韩的涡阳苔干、贡品太和椿芽等都是驰名中外的安徽特产,给安徽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因淮北北地区盛产小麦、玉米、高粱、山芋、豆类等北方农作物,当地群众在主食选择上以面食、杂粮为主,在季节收成相对稳定的时期,是把当季农作物作为主食来源,“麦浪翻一翻,馍香阵阵飘”的谚语是对麦收时节的生动描绘。皖北地区麦面制品种类丰富,有大馍、烙饼、杂粮煎饼、油条、葱饼等,而在杂粮丰收的季节,麦面与杂粮的结合是主食制作的特色,如阜南县的杂粮馒头、阜阳的枕头馍等。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米饭和杂粮都兼作主食。将主食和副食品相结合制作食物是皖北饮食文化的特点。

根据不同时节和气候腌制一些蔬菜和咸货,成为淮北副食品一大特点。如:清明节气腌制腊鸭、立夏节气制作雪菜、夏季来临制作腐乳、入秋以后的辣椒酱和豆酱、立冬节气后腌制种种腊味,如腊鸡、腊肠等。其中一些富有特色的产品,如淮南八公山腐乳、颍上县腐竹等畅销省内外。在蔬菜种植旺季,当地群众制作各种干菜,其中安徽省涡阳

池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迎驾酒业集团依靠大别山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酿酒产业,迎驾生态旅游,是把绿色生态旅游、酒乡人文、自然景观旅游为一体;大别山铜锣寨小吊米酒,取当地山岩石隙中渗出的无污染清泉水,用杉木存酒酵熟,精心酿制而成。酒精度一般在20度以下。其味醇香甘美,有滋补、祛寒、舒筋活络之功效。

大别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暖温带过度地区,山地、丘陵地区气候湿润,茶树生长条件优良,尤其是山区,云雾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有效成分的积累,茶叶品质优异。最具代表性的安徽名茶有:作为国礼的六安瓜片,大别山麓的霍山黄芽,安庆岳西翠兰等。

3.4 皖江地区

在皖江地区由于水稻大量种植,米饭和米面制品成为其主食形式。皖江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其成为优质稻米的主产区。芜湖南陵县马克籼、马坝小粘、香稻、红稻等等,历来享有美誉,口感细腻丰富,出饭香软,成饭率高,成为群众百姓争相购买的品种;糯米制作的糍粑和小粑也广受群众欢迎,如芜湖的糯米糍粑、宣城腌菜粑、池州小粑等。此外,皖江地区有着悠久的酿制米酒、黄酒的习俗,以宣城古南丰酒业和庐江县海神黄酒为代表,探其成因,都是与皖江地区盛产稻米是分不开的。

河湖广布,如长江、巢湖等都是我国著名的淡水产品的产地,为皖江菜肴的制作提供了鱼虾、河蟹、鳖鳝等常见水产,还有一些特色、珍稀水产,如:银鱼、虾米、芡实、菱角等丰富的水产资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长江下游鲥鱼、沿淮肥王鱼、巢湖银鱼、虾米、芜湖河蟹等都是久负盛名的餐席上珍品;皖江城市中,以芜湖为代表的,历史上芜湖不仅是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芜湖水产也极负盛名,其中的“芜湖三鲜”,即盛产于芜湖段长江面的刀鱼、时鱼、螃蟹。民间流传:“清明挂刀,端午品时鱼,金菊飘香螃蟹矶。由此可见,皖江地区群众喜食水产品,河鲜成为皖江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皖江地区群众也喜食和制作腌菜、酱菜,如铜陵嫩姜;辣椒、黄豆、蚕豆等打磨成粉或者整体腌制后发酵做成辣椒酱、豆酱,如安庆胡玉美酱制品、马鞍山金菜地腌制品;皖江地区对黄豆制品有着特别的钟爱,豆制品成为广受欢迎的食品,其中马鞍山采石矶茶干、铜陵月亮卤豆干、芜湖臭豆干等都是安徽省内有着良好口碑的品牌。

皖江地区小吃点心有着兼具南北风味的特点,烧饼、包子、油条、面条等都是日常风味小吃,如芜湖灌汤包、芜湖老奶奶牛肉面、安庆包子等;以稻米或米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皖南小吃点心也是群众喜食的食品,如:芜湖糯米糍粑、芜湖南陵炒米、怀宁贡糕等。

3.5 皖南山区

皖南山区盛产山珍野味、河鲜家禽,使用当地和当季的食材原料进行烹饪,既保证了食材新鲜又使得菜品种类和内容的丰富。皖南山区食材原料的来源是极为广泛和丰富

池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不开特定历史环境的。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安徽省饮食文化发展历史上的闪光点和长处,在不断分析和总结饮食文化发展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创新。同时,在现在饮食文

表1 五大自然区饮食文化特征和代表性饮食

五大自然区域 淮北平原

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

①盛产小麦、玉米、高粱等杂粮为主,以面食、杂粮为日常主食

②菜肴口味鲜咸油腻,喜食牛羊肉 ③盛产白酒,饮酒成风

代表性饮食

江淮地区

阜阳枕头馍、亳州牛肉馍、烙馍、萧县羊肉汤、符离集烧鸡、胡辣汤、古井贡酒、口子窖酒

①稻麦轮作,米面兼食 淮南牛肉汤、油酥烧②菜肴兼具南北风味,善于烹饪河鲜 饼、皖西贡鹅、霍邱淮③小吃点心种类丰富、口感独特 滩三黄、颍上油煎饼 ①口味偏咸嗜辣

②菜肴以山珍野禽、河湖鲜为特色 ③生态酒乡和著名的茶叶产区

①优质稻米主产区,稻米产品丰富 ②鱼鲜蟹肥,擅长烹饪河湖水产 ③菜肴风味南北皆宜,喜食酱腌菜 ④小吃点心品种丰富

金寨鱼籽烧鱼泡、万佛湖鱼头、香辣蕨菜、鹅肉火锅、迎驾贡酒、六安瓜片、霍山黄芽 巢湖银鱼、芜湖三鲜、怀宁贡糕、南陵糯米糍粑、安庆豆酱、铜陵嫩姜、芜湖老奶奶牛肉面、芜湖口福灌汤包 黄山臭桂鱼、徽州毛豆腐、红烧果子狸、问政山笋、石耳炒蛋、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 大别山区

皖江地区

皖南山区 ①善于烹饪山珍野味、河鲜家禽 ②徽菜的发源地 ③名优茶叶产区

化理念继承上,应该摒弃不合时宜的观念,跟紧时代的脚步,创新饮食文化理念,使安徽菜肴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有着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根基。

安徽省饮食文化的发展创新,首先在菜品的创新上找出路,这就需要具有专业烹饪技术的人才根据现代消费者饮食需求,进行传统菜品的改良。新派的安徽菜系强调的是菜品烹饪技法的新颖、食材选取的不凡、对应市场需求的新派安徽菜。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需要徽菜适当加快制作速度,选取和吸收一些快餐食品加工技法,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多层次、宽领域的饮食要求[6]。

池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源,在对外宣传工作中适时、一定比重的增加饮食文化的宣传内容。例如:举办2009年芜湖凤凰美食节、2011年第四届中国徽菜美食文化节、2013年萧县伏羊饮食文化节等具有地方代表和特色的饮食文化活动,加大了宣传力度,受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纸媒等宣传方式,对安徽省旅游资源和饮食文化进行广泛的市场宣传,如:安徽卫视《美食来了》、央视《一城一味》芜湖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中宣传介绍芜湖虾籽面、歙县手工菜籽油等;加大网络信息发布和宣传力度,使安徽省饮食文化更快、更好的融入国际、国内市场,如:安徽省文化厅网站开设食在安徽专栏、安徽省餐饮协会网站主页开设舌尖上的徽菜专栏等;组织专家学者撰写徽菜等特色饮食研究专著加大宣传效果,介绍安徽特色地方小吃、名优地方菜、特色酒店,特色饮食的民俗文化、故事传说、等书籍,用图片和人物体验游记的方式品尝安徽美食、用美食名家的品尝感受等形式满足现代多媒体化感受的食客和游客消费需求,提升安徽特色饮食产业的市场知名度。结论

安徽省北部广阔的黄淮海平原与江淮丘陵地区和长江冲积平原,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多重地理环境提供了河湖水产、温带水果、家禽、家畜、山珍野味等丰富的饮食资源,皖南山区山脉起伏,山水秀丽,徽州新安江、宣州水阳江穿境而过,山区丘陵沟壑纵横,茶树林木广布,河谷、山麓地带土壤肥沃,适宜农业耕作。从人文环境上来说。地少人多的条件下,古徽州居民多外出经商、务工,商贸自古发达,加之山区物产丰富,对外贸易的需求旺盛,因此自唐代来以来,就有红顶巨商胡雪岩、茶商胡炳衡、徽商工业创始人胡练九等一大批优秀徽商杰出代表人物。徽商家族的豪华享乐生活方式,也肯定会给当时的饮食生活与习俗带来某些影响。

从现代饮食文化角度来看,地理条件的差异性和饮食功能的多样性的交互作用促使安徽人对“吃”产生特殊的关注和偏爱,追求食材原味、注重口味的酥嫩、鲜醇和菜式多样化的特点,应季食材的选择和顺应食客绿色饮食消费心理造就了安徽省饮食文化的与时俱进。事实上,安徽饮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原因是复杂的,其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如古徽州和徽商饮食文化与皖北饮食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浙沪饮食对皖南饮食市场的改良与改革开放背景下各地方菜系和国外饮食都对安徽省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12]。但从根本上来说,安徽省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文化群体和社会变迁发展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池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致谢

本次的毕业论文设计经历了从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资料整理分析、论文的写作、论文修改以及最终的定稿,这个过程我得到了许多可敬的师长、亲爱的同学以及朋友们的指导、帮助与支持,在此,请接受我诚挚的感谢!

我最想感激的是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胡文海教授。从论文选题到毕业论文完成写作,胡文海教授都给予我悉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是胡教授多次询问我的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是胡教授在我出现困难时给予我积极帮助,再次感谢在我完成毕业论文的全过程中,胡教授毫不厌倦给我一直以来的帮助,支持和指导。胡文海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术知识、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以及宽容的待人风范使我获益颇多,谨向胡教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深深的敬意。

第三篇:青海省都兰县东达脑东岔铅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链板式输送机

摘 要:青海省都兰县东达脑东岔铅多金属矿区中下三叠统洪水川组板岩夹砂岩段(T1h2)是主要的赋矿岩性段。蚀变矿化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蚀变主要以碳酸盐化、硅化、高岭土化等为主。矿化蚀变处发育的断裂构造显示出华里西期及印支期侵入岩与矿化蚀变在空间分布的一致性,表明矿产的形成与岩体侵入时间相同,华里西期及印支期为矿区内主要成矿时

期。

关键词:东达脑东岔,洪水川,构造,矿化蚀变

一、概况

矿区位于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乡,地处布尔汗布达山南,南部靠近主脊,地势南高北低。通过工作,初步查明了普查区内地层.构造及侵入岩等地质构造特征。发现有Pb.Zn矿化线索,大致查明了破碎蚀变带分布特征及含矿性。圈定出铜矿化体1条.锌矿化体2条.铅

矿化体2条。

二、地质特征

1.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哈拉郭勒组(C1hl).下三叠统洪水川组(T1h).上三叠

统八宝山组(T3b)以及第四系(Q)。

(1)下石炭统哈拉郭勒组(C1hl):主要出露于矿区东部,受区域断层构造控制,岩性

主要为一套粉砂质板岩,该层总体展布方向为东西向。

粉砂质板岩:主要由浅灰绿色-灰绿色粉砂质板岩及灰绿色板岩组成。岩性呈浅灰绿色.灰绿色.灰色,变余粉砂质结构,板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由石英(25-30%).长石(15-20%).泥钙质及少量其他矿物组成。

(2)下三叠统洪水川组(T1h):区内岩层总体走向为北西-南东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由一套火山岩和板岩夹砂岩组成,该组岩性在宏观上可分为两个岩性段,下岩段

为火山岩(T1h1),上岩段为板岩夹砂岩(T1h2)。

①下岩段岩性主要有岩屑晶屑凝灰岩.安山岩.火山角砾岩等。

岩屑晶屑凝灰岩:岩性呈浅灰绿色.灰绿色,变余凝灰结构.凝灰结构.火山碎屑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由碎屑物和胶结物组成,其中碎屑物主要是以长石(15-20%).石英(10-15%)为主的晶屑和中基性火山岩.花岗岩为等主的岩屑(20-30%)等组成。

安山岩:岩性呈灰绿色,斑状.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由斑晶(30-35%)和基质(60%±)组成,斑晶为斜长石.角闪石及其他矿物,其中斜长石呈自形-半自形柱状,角闪石呈自形-半自形粒状。基质以斜长石.绿泥石.石英等,其中斜长石呈微-隐晶;绿泥石呈微细片状,均匀分布;石英呈它形微细粒,星散分布。亦有少量的其他暗色矿物。火山角砾岩:岩性呈灰绿色,角砾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由火山角砾(60-70%)和胶结物(20-25%)组成。火山角砾主要由中基性火山岩.花岗岩等组成,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分选性较差,粒径一般2-100mm间。胶结物以火山灰及火山碎屑物为主,胶结程度中

等。

②上岩段岩性主要有粉砂质板岩.硅质板岩及变砂岩,岩性特征如下:

粉砂质板岩:岩性呈灰绿色.灰黑色,变余粉砂质结构,板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由石英(25-30%).长石(15-20%).泥钙质及少量的其他矿物组成。岩层中板理较发育,板理倾

向一般呈南东向。局部岩性中见有少量的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等。

硅质板岩:岩性呈灰白-浅灰色,隐晶质结构,板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硅质(>95%)

及少量粘土矿物及其他矿物组成。其中石英呈他形微晶-隐晶状;金属矿物<1%,他形粒状。局部地段也有较少量的钙质板岩分布。岩石多处见有高岭土化.黄铁矿化等矿化蚀变现象。变砂岩:岩性受断裂构造影响多呈不规则段块状分布。岩性呈灰白色,变余砂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石英(30-40%).长石(25-30%)及泥钙质.硅质等组成。岩石普遍

具较强的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等蚀变现象。

(3)上三叠统八宝山组(T3b)该岩层主要出露于矿区西部,矿区东部少量出露。岩层总体走向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岩层倾向较缓。岩性较为单一,仅为杂色.浅灰色砾岩:呈杂色.浅灰色,砾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组成矿物有:砾石(60-70%)和胶结物(20-43%)。其中砾石成分具有花岗岩.中基性火山岩等,亦有少量硅质岩.石英岩等。砾石一般呈次圆状-圆状,分选性中等。胶结物以泥钙质为主,且含有少量其他矿物,胶结程度较好,属孔隙式

胶结类型。

(4)第四系(Q)于矿区北部河沟.现代河床及河漫滩中见有堆积。主要为全新统(Qhal+el)

冲洪积砂土砾石堆积层。

冲洪积物主要分布于现代河流的河床中,由主流线相砾石层及河漫滩相砂土层组成。砾石成分主要为中基性火山岩.花岗岩.泥质粉砂质板岩等,砾石分选性中等.磨圆度中等;黄土

层在山沟沟口较发育,结构松散.不具层理。

在冲沟及山坡中有少量残破积层分布,主要为岩层碎石.岩屑及亚砂土的混合物,无分

选,不具层理。

2.断裂构造

北西-南东向弧形断裂带横穿整个区,受后期近南北向构造错动相互交汇表现为一似“X”形展布。致使该区内地层多呈不规则断块状分布,且岩层产状较紊乱。受区域构造影响,矿区发育两组断层,近北西-南东向断层4条,近南北向展布的平移断层1条,另1条

断层为主断层衍生出的次级断层,各断层形成了不同规模的构造破碎蚀变带。

F1断层:呈北西-南东向横贯整个矿区。为一压扭性断层,中段被近南北向断层右行错移。断面产状倾向60o左右,长约7.5km。断裂带延出矿区西侧。在断裂带上见有黄色碎裂

岩和角砾岩,断层两侧同时代的地层沿走向中断。

F2断层:走向近南北向,延伸长约3.5km左右,南北贯穿于整个矿区。矿区内对北西走

向断裂带形成右行错移现象,致使区内地层形成不规则的断块状。

F3断层:呈北西-南东向发育于矿区北部,为一压扭性逆断层,断面产状倾向约170o~210o,断裂带延伸长约2.5km,断裂带延至矿区西北被第四系冲洪积层所覆盖。局部形成5-10m不等的构造破碎带,在断裂带上见有黄色碎裂岩.角砾岩.千枚岩及碳酸盐化.褐铁矿化等矿化蚀变,断层中-东段两侧同时代的地层沿走向中断。东段为下三叠统洪水川组(T1h)凝灰岩与粉砂质板岩间断开,西段为下三叠统洪水川组(T1h)与下石炭统哈拉郭

勒组(C1hl)地层走向上断裂。

F4断层:总体走向为北西-南东向,西段近南北向,延伸长约1km左右,为一压扭性逆断层。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破碎蚀变岩带,致使区内地层形成不规则的断块状,破碎蚀变岩具

较强的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等矿化蚀变现象。

F5断层:为走向北西-南东向的层内逆断层,形成了宽约0.3m的破碎蚀变带,形成有一定定向排列的构造角砾岩及断层泥,破碎带内有较强的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等矿化

蚀变现象。

F6断层:为F1断层衍生出的次级压扭性断裂。在断裂带上见有黄色糜棱岩和角砾岩,断层两侧同时代的地层沿走向断开。

3.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不甚发育。仅有少量的侵入岩在矿区南部和东部少量出露,侵入岩以酸性岩

为主,多呈岩株.岩枝产出;火山岩以中-基性岩类为主,其展布明显受区域构造的控制。印

支期侵入岩浆活动比较强烈。

矿区内分布的侵入岩较少,仅在矿区南部和东部少量出露,主要为印支期的侵入岩体。

与区内矿化蚀变并无太密切关系。

二长花岗岩(ηγ5):该岩体分布于矿区南部,规模较小,呈岩株状产出。岩性呈浅肉红色,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由石英(30-40%).钾长石(25%±).斜长石(25%

±)及少量的其他暗色矿物组成。

斑状花岗岩(πγ5):在矿区东部呈岩株状小面积出露,矿区南部呈岩枝状产出。岩性呈浅灰绿色.浅灰白色,斑状.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份由斑晶(50-60%)和基质(30-35%)及其他物质组成。斑晶主要是石英,次为长石,其中石英呈半自形-它形粒状;长石呈它形-半自形-自形粒状.板柱状,其中包括斜长石和钾长石,普遍泥化;基质为石英.长石及其他暗色矿物,岩石具较强的绿泥石化。

三、矿化蚀变特征

(1)矿(化)体特征:通过普查工作共圈定出铜矿化体1条.铅矿化体2条.锌矿化体2条。其中Cu含量最高为1.09×10-2,宽约0.3m;Pb含量最高为0.27×10-2,宽约7m;Zn含量最高为0.2×10-2,宽约10m。上述矿化体均有单工程进行控制,详细特征见表1-1。

(2)锌矿化点特征(Zn):经地表地质修测工作时捡块样分析发现一锌矿化点,该锌矿化点位于矿区北部Ⅳ号面型蚀变东部,赋存于灰白色硅质板岩中,Zn含量最高达0.34×

10-2,岩石较为破碎,见有强烈的呈蜂窝状的褐铁矿化及其他

矿化,较强的黄铁矿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硅化等矿化蚀变现象。

编号位置及规模地质构造特征备注

CuⅠ位于矿区南Cu含量最高达1.09×10-2,宽约0.3m,走向不明。赋存于灰绿色凝灰岩层间裂隙中,矿化以铜的氧化物为主,见有孔雀石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等矿化蚀变

现象。实际工程控制

PbⅠ位于矿区北部Ⅲ号破碎蚀变(岩)带中,矿化体分两层:①Pb含量最高为0.27×10-2,宽约7m,推测长度为30m;②Pb含量最高为0.11×10-2,宽约6m,推测长度为30m。赋存岩性为灰白色硅质板岩,主要见有褐铁矿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等矿化蚀变现象。实际工

程控制

PbⅡ 位于矿区中西部,Pb含量最高为0.13×10-2,宽约4m,推测长度约30m。赋存岩性为灰绿色晶屑凝灰岩,主要见有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等矿化蚀变现象。实际工程控

ZnⅠ位于矿区Ⅴ号面型蚀变南部,Pb含量最高为0.2×10-2,宽约10m,推测长度约30m。赋存岩性为灰黑色凝灰岩,主要见有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及其他矿化蚀变现象。实

际工程控制

ZnⅡ位于矿区中西部,Zn含量最高为0.2×10-2,宽约9m,推测长度约30m。赋存岩性较为破碎,为灰白色硅质岩,主要见有褐铁矿化.碳酸盐化等矿化蚀变现象。实际工程控制

表1-1矿化体特征一览表

(3)破碎蚀变特征

在2011工作中对地表发现的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等矿化蚀变线索,利用地物化综合剖面进行验证.槽探工程揭露控制。于矿区北部圈定了三条破碎蚀变(岩)带,于

矿区中部北部圈定了两处面型蚀变。

破碎蚀变(岩)带.面型蚀变位于矿区北部下三叠统洪水川组板岩夹砂岩段(T1h2)中,其中矿化蚀变为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等。破碎蚀变原岩主要为灰白色变砂岩.灰白色硅质板岩.灰绿色凝灰岩。蚀变岩性中金属矿物主要为稀疏浸染状.细脉状.星点状的黄铁矿。Ⅲ号破碎蚀变(岩)带推测最长约700m,宽度在20~100m不等,总体走向呈北西-南东向,倾向呈南西向,平面上多呈一舒缓带状。槽探工程取样分析,局部Pb.Au含量稍高,Pb含量为0.11~0.27%,宽度约6m;Zn含量为0.11~0.2。在AP4土壤异常区及北东部和东南部的硅质板岩.凝灰岩中有较强的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等矿化蚀变现象,而且在地表表现为较为强烈的两处面型蚀变。经地表工作取样分析,Pb含量最

高为0.83%。

四、矿产成因浅析

通过对矿区内的岩石地层分析,矿化蚀变主要出露于下三叠统洪水川组板岩夹砂岩段(T1h2)中的硅质板岩.变砂岩层中,局部地段的下三叠统洪水川组火山岩段(T1h1)的凝

灰岩中。所以下三叠统洪水川组板岩夹砂岩段(T1h2)是主要的赋矿岩性段。

矿区内破碎蚀变较发育,这显然是构造运动所致岩石破碎,蚀变矿化主要是与该区断裂构造的演化和转换有关,也为金属元素的活化迁移及矿物质的运移.储存提供了通道和赋存空间。因此蚀变矿化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受断裂构造控制。蚀变主要以碳酸盐化.硅化.高岭土化等为主,在空间分布上见不到侵入体与蚀变矿化作用的直接联系,所以断裂构造是主要的控矿条件。矿区内破碎蚀变主要与主断层F1及平推断层F2有关,构造主方向为北西-南东,破碎蚀变中的矿化元素主要为Pb.Zn.Cu.Au等。矿化蚀变处发育的断裂构造显示出华里西期及印支期侵入岩与矿化蚀变在空间分布的一致性,表明矿产的形成与岩体侵入时间相

同,华里西期及印支期为矿区内主要成矿时期。

五.结论

破碎蚀变的形成与断裂构造密切相关,主要是与该区断裂构造的演化和转换有关。以Pb.Zn.Cu.Au元素为主的矿种与区域成矿元素相一致,矿产的形成在区域内有相似性。区内

断裂构造是矿产的主要成因,成矿类型属低温热液性。

第四篇:青龙县苗杖子金矿带地质特征及其远景评价(郭少丰,赵文浩,郑立明等,《硅谷》2009.3)

青龙县苗杖子金矿带地质特征及其远景评价

[摘要]简述双山子太古代绿岩带地质特征和苗杖子金矿的成矿地质背景,介绍苗杖子金矿矿体的规模、产状、品位和分布特征、以往地质工作程度。根据紫金公司和加拿大金山公司采用0.5g/t作为边界品位的找矿经验,指出苗杖子金矿深部和外围有很好的找矿远景,有希望找到大型的低品位金矿床。

[关键词]苗杖子 金矿带 深部 外围 低品位矿体

苗杖子金矿带位于河北省青龙县东30千米的大巫岚乡和双山子镇境内,南起茨榆沟南山,北至大于杖子东山全长5000余米,含金矿脉的脉带宽100~600米,南端茨榆沟南山一些金矿脉是90年代以后发现的,向南未进行详细追索。北端在大于杖子东山河边矿化带宽近30米,向北进入青龙河,被第四系覆盖。

一、地质背景

苗杖子金矿带位于双山子太古代绿岩带中,双山子太古代绿岩地体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13~15千米,大致呈北北东条状展布。出露地层是上太古界双山子群和朱杖子群,它的东侧是安子岭片麻岩(Gn)和界岭口(柳各庄)闪长岩(δ1),西侧是逃军山片麻岩(Gn,也有称弯杖子片麻岩)和肖营子花岗岩,其间部分被长城系覆盖,南北两侧被长城系以后的地层覆盖。

(一)地层

双山子群:主要由中基性火山岩组成,如变质的玄武岩、安山岩、凝灰岩等,下部见一些变质的沉积碎屑岩。

朱杖子群:主要是变质的沉积碎屑岩,如变质砾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和较多的沉积凝灰岩。

双山子群和朱杖子群为一套变质级达低角闪岩相~高绿片岩相的低级变质岩系,常保存原岩的变余组构,如变余斑状结构、变余凝灰结构、变余杏仁(气孔)状构造、变余枕状构造、变余交错层理等。两群构成一个完整的火山~沉积巨旋回。

(二)构造

1、褶皱。双山子群和朱杖子群总体构成一个轴面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的紧密同斜倒转复式向斜,轴面倾角40°~70°,区内发育一系列受强挤压作用形成的构造片岩,岩石中的柱状、片状矿物普遍具定向或半定向构造,致使片岩与非构造岩无明显界限而呈渐变过度关系。

2、断裂。从成因上和形态上可分为两大类,即韧性断裂和脆性断裂。

(1)韧性断裂。韧性剪切带的产状大体与区域褶皱轴一致,北东~北北东走向,倾向北

西西。主要有:①窑上~迎午山韧性剪切带,长大于35千米,宽500~1000米。由绢云石英片岩、绿泥石英片岩和糜棱岩构成。②吴杖子~霍杖子韧性剪切带,长大于8千米,宽50~100米,主要由绿泥片岩、绿泥角闪片岩及少量糜棱岩构成,产状270~290°∠50°。

(2)脆性断层。区内主要有两组:即近东西向和北东向。

近东西向:青龙~土门子断裂,由多个断层组成的断裂带,多期活动,分布于区域的北部。

北东向:主要有:①横岭子断裂,正断层,长13千米,产状310°∠60°,位于区域中部。②广茶山断裂,逆断层,长14千米,产状290°∠70°,位于区域西北部。③稍枝峪断裂,正断层,长大于10千米,位于区域东南部。

区内金矿主要受北东向断裂带控制。

(三)岩浆岩

岩浆岩侵入体在区内有两个时期:

①太古代:规模大的有东南部的界岭口闪长岩,规模小的有小背阴、杉树岭、西汗沟闪长岩和苗杖子花岗斑岩。

②燕山期:岩浆岩比较发育,主要是一些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有楼子山、牛心坨、王杖子、西杨杖子等。

二、矿区地质

(一)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是朱杖子群张杖子组:变质含砾粗砂岩、浅粒岩、二云斜长变粒岩,黑云斜长变粒岩。椁罗台组:石榴黑云斜长变粒岩、角闪斜长变粒岩、二云斜长变粒岩、夹含铁角闪石英岩。

(二)构造

褶皱构造在矿区不发育,总体表现为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可分为韧性和脆性两种类型。

韧性断裂,矿区内主要是苗杖子韧性剪切带,它南起王杖子,北至翟杖子,长大于6000米,宽5~30米,走向北东40°,倾向北西,倾角40°左右,主要产于花岗斑岩中,是个古老的成矿前韧性剪切带,常见分支复合现象,受后期构造作用,在苗杖子附近发生明显褶皱,断裂带主要由绢云石英片岩组成,受晚期断裂构造作用影响,有脆性断层叠加,在苗杖子矿段,有毒砂矿化,并形成工业矿体,矿体产状与绢云石英片岩基本一致。

脆性断裂构造发育,矿区内有四组:

1、北东东向:小瓦房~小狮子沟断层和F20、F21、F22,为成矿后断层。

2、北东向:F1、F3及派生的F15、F16、F17、F18、F8、F9、F10,为成矿后断层。

3、北北东向:为一组成矿期的含矿断层,常有后期断层复合迭加,如:大汇河~大于杖子断层。

4、北西向:F19为成矿后断层。

(三)岩浆岩

矿区出露岩浆岩主要是花岗斑岩,少量辉绿岩、煌班岩。

花岗斑岩是太古代侵入体,产于朱杖子群,张杖子组变质沉积凝灰岩中,它南起古楼寺北至大于杖子,长近10千米,宽20~500米,在茨榆沟和苗杖子出露较宽400~500米,向

北逐渐变窄,在翟杖子~大于杖子只有30~40米宽,花岗斑岩总体走向北东30°左右,其产状与变质岩地层大体一致,在苗杖子花岗斑岩分为东西两条,宽度分别为40米和400米,苗杖子金矿脉大多数产于花岗斑岩中,少数产于花岗斑岩顶底板的变质凝灰岩中。

三、矿床地质特征

(一)金矿矿脉特征

金矿脉主要产于太古代花岗斑岩中,少量产于张杖子组变质沉积凝灰岩中,呈脉状产出,单体脉长80~900米,宽0.1~5.5米,沿走向和倾向有分枝复合和膨缩现象,大部分受走向北东30°左右的成矿(期)前构造裂隙控制,呈近平行脉状或似雁行状排列,倾向南东或北西,倾角40~86°。分布长5000多米,其中在翟杖子~大于杖子长1300米地段被第四系覆盖,在大于杖子东山被北西向断层向南东错移约250米:金矿带宽100~600米。金属矿物主要是毒砂和少量黄铁,针柱状毒砂在金矿脉中呈浸染状分布。有时数条矿脉密集分布,连续采样形成品位大于0.5g/t,厚度大于10米的金矿化带(见图二)。苗杖子金矿带含金矿脉60余条,主要分布于茨榆沟矿段和苗杖子矿脉,其中茨榆沟矿段含矿脉30余条。

(二)矿体特征

苗杖子金矿矿体边界品位1.5g/t,块段最低工业品位4g/t,共圈出23个工业矿体,长度大于100米有7个,多数长40~50米,除一个延深130米外,其他矿体延深20~50米。其中2号矿脉规模最大含10个矿体,其他矿脉一般含1~3个矿体,矿体产状与矿脉产状基本一致。

(三)矿化与围岩蚀变

苗杖子金矿带中金矿围岩蚀变不明显,一般具弱的硅化、绢云母化、电气石化,局部(29线深部)见强硅化。微斜长石化因微斜长石颗粒细小,又作为花岗斑岩的组成部分而不易将其区分开来,因此苗杖子金矿矿石与围岩不好鉴别,往往根据是否含毒砂来认识矿石。金属矿物主要是毒砂,少量黄铁矿,微量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脆硫锑铅矿、自然金。毒砂在矿脉中呈浸染状分布(见图三),呈针柱状,柱长1毫米左右,毒砂是识别矿脉最主要的标志,金矿化与毒砂关系密切,更与脆硫锑铅矿成正相关关系,金品位也随硅化的强弱而变化,硅化强金品位高。

按成矿矿物组合,应为高中温;据黄铁矿包体测温,起爆点为140℃,高峰为380℃,矿体硫同位素数值为+2.36‰~+3.83‰(李俊建等,2004)。

四、苗杖子金矿带成矿远量的初步评价

苗杖子金矿带规模大,平行或似雁行状排列的金矿脉连续长大于5000米,含脉最宽处达400~600米,两端延长未封闭,在大于杖子东山30米厚的含毒砂金矿带向北进入青龙河中。以往的详查地质工作,只评价了苗杖子矿段1000米地段,茨榆沟也只打了三个钻孔(未见矿可能是产状或构造未搞清)。苗杖子矿段以北2700米地段除少量探槽和1968年地质五队在53线施工一个钻孔(斜深216.46米)外,未施工其他任何探矿工程,工作程度很低,可见在苗杖子金矿外围4000米区段开展金矿普查,是十分必要的。

苗杖子金矿以往的详查钻孔控制垂深不超过250米,只控制第一个矿体群,甚至第一个矿体群尚未完全控制住,根据国内外金矿的找矿经验,许多金矿钻探深度达1000~2000米,控制深部第二个甚至第三个矿体群。同样,在苗杖子矿段深200~1000地段深部探矿完全有可能找到第二个或第三个矿体群。

苗杖子金矿圈矿边界品位是1.5g/t,块段平均品位4g/t。圈定的矿体小而零星,矿体不连续。福建紫金公司的一个金矿边界品位由3g/t降至0.3g/t,金矿储量由5.45t变成254.5t。加拿大金山公司在内蒙找到一个80多吨的大金矿,边界品位为0.5g/t,矿区平均品位为0.83g/t。苗杖子金矿带矿脉多,有时形成密集厚大的矿化带,如53线,1968年地质五队施工的一个钻孔。0.5g/t以上的矿化带伪厚71米,算数平均品位为0.52g/t,其中,6.8g/t 1件、3.15g/t 1件、2.15~2.74g/t 5件、1.1~1.95g/t 4件、0.5~0.89g/t 7件;在29线地表,1969年地表探槽揭露出总厚度34米的密集矿脉群(见图二),构成厚大的低品位矿化带。近期地表踏查,按5米长1件连续打块儿件,其品位由南向北依次为0.69、0.69、0.68、O.34、1.28、0.63、0.62、0.22、0.26、0.94、和0.10g/t(南侧未采全)。说明苗杖子金矿带存在厚大的低品位矿体。

综上所述,苗杖子金矿带是个规模大,以含毒砂矿化为特征的少有的金矿带,以往的地质工作程度低,或者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外围和深部找矿有较大潜力,是一个值得我们投入大量工作进行详细评价的金矿带,过去的详查工业指标为3g/t,圈定一些小矿体,零星分布,不连续。我们借鉴紫金公司和加拿大金山公司采用0.5g/t指标进行圈矿,苗杖子金矿带将圈出一些厚度大于10米,连续长数百米的低品位金矿体,并可能成为资源储量达大型规模的金矿床。

作者简介:

郭少丰,男,高级工程师,在读博士,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

下载安徽省铜陵县亮石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铜陵县亮石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