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当正视与客观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作用
应当正视与客观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作用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时十年,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学生付出了大好的青春年华。对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作用应当予以正视和害事求是的评价,而不应当主观武断地加以否定。对于当年的知青而言,这是他们自己的历史;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这是他们父辈的历史。正视和害事求是地评价这段历史,不仅是对已经逝去的历史年代中的曾经的年轻一代的尊重,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作为他们的后辈的今天的年轻一代的尊重。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作用主要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地化解了城市就业的矛盾,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整个国家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工业基础几乎是一片空白。建国后虽然工业化得到政府的强有力的推进,但城市就业岗位远远不能适应就业的需求。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工业生产不同程度的停顿,无疑又加大了城市就业的矛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客观上有效地缓解了这一矛盾,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请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数以千万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而是在城市寻求工作岗位,当时的中国社会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农业生产技术十分落后,农业生产方式基本上属于传统的农耕时代的。知识青年们以其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传播科学种田的方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以农哺工,推动工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后来绝大多数知识青年已经返城,但他们所提供的供求信息和技术等工业生产的要素,以及把城乡连接起来的人脉关系,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推进仍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把城市文明带入农村社会,促进了农村的文明与进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农村居民的文化层次极为低下,为数众多的农民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知识青年到农村后使农村的文化生活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间接地开扩了农村居民的视野,使他们受到了现代文明的薰陶,对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使广大青年学生与作为社会下层和最庞大的社会群体的农民有了经常性的接触,了解了他们的生存状况,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的意识形态,增强了对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的同情,并由此而增强了改变他们生存状况的历史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决定和深刻地影响着青年学生人生道路的选择,甚至决定和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发展方向、社会分配和福利制度的改革,进而决定和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至于某些文艺作品中提到或渲染的有些知识青年做出的偷狗、偷鸡、偷鸭,并用生活艰难予以解读的事,只是极个别的、出现在极少数人身上的行为,与知识青年这个庞大群体的主体行为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尽管当时生活比较艰难,绝大多数知识青年都是积极向上,洁身自好的。当代青年应当为他们的父辈的品格与情怀感到骄傲和自豪。
第二篇: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与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历程研究
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与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历程
研究
摘要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等方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从大学生“村官”的定义入手,以时间为轴线,对建国后我国城市知识青年支援农村的两大主要举措(即20世纪中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历程展开了深入且全面的研究,并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了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村官”的定义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认为大学生“村官”是指在政策指导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基层工作者。建国后,我国城市知识青年支援农村的两大主要举措
2.1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20世纪50年代,我国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现象,因此,毛泽东深感“粮食问题是我国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1955年4月,毛泽东通过团中央代表团上报的访苏报告《关于组织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农业劳动和进行自学的报告》,同意了“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有好处的,也是今后解决城市中不能升学和无职业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办法”这个建议。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于是,我国最早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便开始于1955年8月。然而,真正有组织、有规模的城镇青年支援农村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文革后期。
196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以后,中央成立了“知识青年下乡指导小组”和安置办。在此之前,已经有1961和1963年两届人数比较集中的毕业生奔赴农场农村。1966年到1968年文化大革命的**使中共领导机构意识到他们需要寻找一个办法将因高考停止而出现的大批年轻人安置下来,以免情况失去控制。
1968年12月11日,毛泽东下达了著名的“12.11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收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的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指示标志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的展开。“文革”期间,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总人数达到1600余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上山下乡的目的地很多,包括云南、贵州、湖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进入7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等众多名义逐步返回城市。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人在农村结婚“落户”,永留农村。到1981年底,国务院知识青年办公室并入国家劳动总局,各省、市、自治区也仿照办理。至此,历时20余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宣告结束。
2.2 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历程
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必然要求,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农村基层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三农”问题的出现,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从部分县市的摸索实践到全国大范围的快速发展,概括起来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5年―2004年,自发探索阶段。1995年,江苏省推出“雏鹰工程”人才培育计划,13名应届大学毕业生选聘到徐州市丰县农村担任基层干部,拉开了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序幕。1999年,海南省定安、临高、东方等县市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省海宁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率先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2000年3月,广州市天河区从来自全国各地3000多名求职大学生中公开招聘了52名大学生“村官”。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205名大学生“村官”,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2003年10月,平顶山市委下发《关于选拔大专以上学历优秀青年到农村任职的意见》并启动建设,同年,河北省邢台市在广宗、清河两县开展大学生“村官”工程试点工作,2004年又将经验推广到全市,并决定每年选派1000名,5年内实现全市5200个行政村都有大学生“村官”目标。2004年四川省广元市、宜宾市、云南省广南市、湖北省谷城县也推出了较完善的一系列大学生“村官”政策方案,而且实施规模较大。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
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尚处在一个初步摸索阶段,运行机制很不完善,实施范围很狭小,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力很小,不具有规模效应,但却为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全面实施和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二阶段:2005年―2007年,全面试验阶段。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发办[2005] 18号)。《意见》规定“从2006年开始,省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考录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包括报考特种专业岗位)的比例不得低于1/3,以后逐年提高。”随后2006年,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通知》(国人部发[2006]16号)。
从2005年起,各地纷纷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5年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6年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也相继启动,全国23个省级单位发展大学生“村官”21127人;2007年宁夏、内蒙、云南加入其中,全国24个省级单位发展大学生“村官”41645人。
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村官”政策作为城市反哺农村的一个重要举措,产生了一定的规模效应,运行机制相对完善,实施范围不断扩大,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在解决农村人才匮乏、拓宽基层后备干部来源、优化基层后备干部队伍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三阶段:2008年开始,全国发展阶段。2008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组通字[2008] 18号),《意见》对选聘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意见》中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从2008年开始,连续选聘5年。选聘数量为10万名,每年选聘2万名。
2008年4月1日,中组部、中宣部和教育部召开了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代表座谈会,与此同时,大学生村官网http://www.xiexiebang.com应运而生。自此开始,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正式纳入国家重要战略层面,进入国家推广阶段。2009年5月,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等12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组通字[2009]21号),《意见》从定期选聘、岗位培训、配套保障、跟踪培养、正常流动、齐抓共管等八大方面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长效机制进行了设计。
2008年大学生“村官”计划一跃而推广到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31个省级单位,当年新发展大学生“村官”66856人,总数达13万人以上,其中2008年发展人数占总数的50%以上。截止到2008年底为止,每100个村民委员会拥有20名大学生“村官”的省级单位有12个,拥有30名以上的有10个,拥有50名以上的有7个。达到万名以上大学生“村官”的省级单位有河南省、山西省、四川省。
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已上升到国家重要战略层面。首先,规模空前扩张,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2月全国共有28个省、市、自治区正在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共有57876名大学生村官。其次,运行机制比较完善,主要体现在《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最后,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力持续升温,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认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比
虽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大学生“村官”计划都是我国城市支援农村的重大举措,但是,二者之间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以下“前者”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后者”指大学生“村官”计划)
(1)在实施背景上,前者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广大农村长期落后,经济不景气,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基础薄弱等原因,出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现象而提出的。后者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三农”问题的出现,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培养基层党政干部后备人才而提出的。
(2)在文化层次上,前者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生。后者是高校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
(3)在工作年限上,前者倡导终身扎根农村,工作年限短则2-3年,长则十几年,甚至一辈子。后者属于自愿性质,其聘期一般只有2-3年,期满后部分省市可以续聘,部分省市经过考试合格,可以转为正式编制的公务员等等。
(4)在身份角色上,知识青年是接受教育的对象,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大学生“村官” 是带领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村官”,他们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人才,他们可以参与农村基层工作决策的领导层。
(5)在选拔数量上,前者规模宏大,数量巨大,国家采用“一锅端”的方式,一视同仁。后者是经过严格的考核选拔程序,数量上比较精干。
(6)在经济待遇上,前者是和社员一样靠挣工分生存。后者则是享受国家财政津贴。
(7)在工作内容和发展前景上,前者主要从事体力劳动,信息闭塞,在农村没有创业的空间和机会,返城又遥遥无期,前途一片茫然。大学生“村官”主要从事文字处理、培训村民、参谋调解、学习交流等方面的工作,增加基层工作经历,在考公务员、考研时享受加分等优惠政策,在创业时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带动群众,利人利己。同时,国家也为大学生“村官”设计了良好的退出机制,为他们开辟了一片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刘继勋.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实践与思考[J].湖南社院学报,2009(1).[2]李庆波.对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担任村官的思考[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1).
第三篇:中考政治复习讲解与训练3学会客观评价自己
初中思想品德复习讲解与训练
(三)学会客观评价自己
一、复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
二、重点问题分析: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己
由于初中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限制,自我认识存在偏差,以自我为中心,或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所以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点或缺点,长处和短处,从而积极悦纳自己,努力完善自我。
三、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正确认识自己,就要做到(A)
A、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B、用片面的、过去的目光看待自己
C、时刻重新审视自己D、知人者智
2、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说明,帮助我们认识、了解自己的正确途径的是(B)
A、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
B、通过他人了解自己,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冷静地分析
C、通过自我反省认识自己
D、通过集体了解自己
3、《礼记》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要每天不断自新,才能每天在道德修养上不断进步。这主要说明(B)
A、时间一去不复返B、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C、日升日落是自然规律D、人要珍惜时间
4、在生活中,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下列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正确的有(C)
A、小明的父母是普通工人,他看到同学们父母大多是干部、医生,因此感到很丢人
B、小俊的数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因此他就经常瞧不起别人
C、小华经常观察其他同学的学习及思想表现,发现自己的不足,虚心向他人学习
D、小飞发现自己的个子比班上同学矮一截,于是感到很苦恼
5、在正确认识自己或他人的说法中,下列观点正确的是(B)
A、“自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B、“天生我材必有用”
C、“朽木不可雕也”D、“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6、有些同学喜欢把一些影视明星、体育明星当作心中的理想形象。下列看法正确的有(A)①喜欢明星是正常的心理现象,许多明星往往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 ②我们善于从明星身上学习不同的优点,不断完善自我 ③“人无完人”,明星也有缺点,我们对明星不能盲目崇拜 ④明星往往是不学无术的人,我们不应当把明星当成心中的理想形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有同学认为我们对自己的评价要以周围人的看法为准。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答案:我认为这一观点是片面的。因为:一般来说,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是比较客观的,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但是,我们在重视他人态度和评价的同时,要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不能盲目跟随他人的评价,过分看重他人的议论。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应是全方面的,不能只以周围人的看法为准。
2、“青春诊所”来了位同学,请你为他诊断“病因”,并开出“处方”。
同学:症状:小刘因为个子矮,终日闷闷不乐,导至失去进取心,耽误了学习。病因:自卑(或缺乏自信心)。
处方:寻找个人自尊自信的支点,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增强自信心。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长颈鹿说:“我个子高,能吃到树上面的叶子,你可吃不到。”
羊说:“我能穿过门洞,吃到栏外的草,你却吃不到。”
材料二“骏马能历险,犁田不能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
(1)长颈鹿和羊为什么争论起来?它们各自用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
(2)谈谈这两则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1)①长颈鹿和羊长得高本领高,还是长得矮本领高争论起来;②长颈鹿以能吃到树上的叶子为证据,而羊以能穿过又矮又窄的门洞吃到栏外的草来证明。(2)这启示我们: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既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忽视自己的短处而骄傲自大,也不能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忽视自己的短处忽视自己的长处而妄自菲薄。要正确看待自己,既要全面,又要准确,要实事求是。
四、实践与运用
以镜正人
纽约有一栋摩天大楼的老板,每个月都为昂贵的电梯修理费而苦恼,因为楼很高,电梯不是一按就来,乘客往往等得不耐烦,一直连续按钮,所以电梯钮坏得很快。
人们虽看见电梯钮已经亮了,还是要再按一下才安心,好像别人按的都不算,非得自己的“魔术指”按一下,电梯才会来。这个老板在电梯旁贴了很多告示,都没有效,最后他贴出悬赏,若有人能使乘客改变习惯,给予厚奖。
结果一名心理学家在电梯门上装了一面大镜子,轻易解决了问题。因为镜子使乘客看见自己的猴急样,只要一站到镜子前,立刻变得有礼貌了,原先熙攘攘的一群人,在镜子前都成了绅士,淑女,耐心等待电梯,这就是镜子的妙用。很多时候,人不是故意要作出某些恶形晋恶状,只是不知自己这样做是什么样子,苦于不自知而已。
(1)这个镜子的妙用是什么?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为什么装个镜子就使乘客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答案:(1)通过镜子,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着急的人们变成了绅士、淑女、耐心等待电梯。
(2)镜子给等待电梯的人以真实的反馈,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改变自己。
(3)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了解自己。我们要重视别人的态度和评价,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可以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还可以通过他人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