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风雨历程

时间:2019-05-14 14:5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五年风雨历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五年风雨历程》。

第一篇:十五年风雨历程

庆祝示范区成立十五周年图片展序言

十五年风雨历程,十五年砥砺奋进;十五年峥嵘岁月,十五年春华秋实。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建设领导小组和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下,杨凌示范区牢记使命、锐意改革,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十五年建设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一是科教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实现了跨部门、跨领域、跨学科教育和科研单位的实质性融合,促进了科教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了明显的集聚效应。二是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作物品种选育、旱区节水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有力支撑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三是新型农技推广服务成效卓著。通过探索性、开创性的工作,使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四是现代农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形成了“科技支撑、金融保障、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雏形,为全国作出了示范和榜样。五是创新创业环境显著改善。为稳定和吸引人才,加快科技创新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刚刚落幕的杨凌示范区第七次建设领导小组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

院对杨凌示范区十五年建设发展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她指出,杨凌示范区建设发展的十五年,是科教资源大整合、创新能力大提升、科技成果大涌现的十五年;是推广模式不断创新、示范效应不断扩大、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的十五年;是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发展欣欣向荣的十五年。十五年发展成就表明,杨凌已初步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的高地,正在成为支撑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最可宝贵的是,杨凌探索了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体制,探索了不断适应农村发展的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机制,探索了我国农业特别是西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充分彰显了杨凌在改革示范方面的特殊价值和重要贡献。

为庆祝杨凌示范区成立十五周年,由杨凌示范区文明办主办,杨凌示范区科技信息中心、档案馆承办,共同策划组织了此次大型图片展活动。本次图片展精选杨凌示范区成立十五年来珍贵图片1800余幅,分“领导关怀”、“杨凌足迹”、“科技创新”、“现代农业”、“辐射带动”、“农高盛会”、“国际合作”、“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谐杨凌”、“发展殊荣”十一个板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杨凌示范区十五年发展历程。本次图片展得到了杨凌广大摄影爱好者的关注和支持,为此特开辟“魅力杨凌”板块,从不同角度反映杨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第二篇:十五年的风雨历程--俄罗斯共产党状况概述.

十五年的风雨历程 俄罗斯共产党状况概述 吴素娟

在今天的俄罗斯,俄罗斯共产党是俄社会中起重要作用的政治团体之一。俄罗斯共产党被认为是人数众多的传统党派。在俄罗斯独立后的十多年间,俄罗斯共产党一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选举中获得了可观的支持率。俄罗斯共产党曾在1993年杜马选举中成为议会第三大党;1995年12月俄罗斯共产党在第二届国家杜马选举中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俄罗斯共产党进入鼎盛时期。在1996年和2000年的总统选举中两次成为获胜党的主要竞争对手。近十年间,俄罗斯共产党是俄国内最重要的反对派力量。虽然在近几年,俄罗斯共产党的影响力大不如前,俄罗斯共产党内部的分歧也日益严重,但是俄罗斯共产党仍然是俄罗斯社会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就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共产党的状况进行简要介绍分析和评述,包括俄罗斯共产党的主要派别及其代表人物、思想理论概述及俄罗斯共产党关于当前世界范围内重大问题的主要观点。

一、俄罗斯共产党的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理论概述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开始分化成许多派别,这些派别主要可归结为三大派。第一派为共产主义者改革派,主张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他们的观点接近于欧洲社会民主党和剧变后的中、东欧国家的共产党的思想,致力于苏联共产党的社会民主化!,主要代表人物为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第二派是正统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者,被称为布尔什维克派,秋利金等人主张无产阶级政党专政,倡导共产主义运动,安德烈耶娃等主张列宁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的统一;第三派自称苏联共产党内的俄罗斯党,这一派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现今的俄罗斯未必能够获得广泛支持,于是他们顺应时代的要求,重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便公众更易理解和接受,其核心是把俄罗斯思想与共产主义、国家完整理念与爱国主义及马列主义相结合。此派构成了原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后来发展成为俄罗斯共产党的核心力量。

俄罗斯共产党成立于1990年6月,当时是苏共在俄罗斯范围内的下级组织。根纳季∀久加诺夫是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的著名领导人,曾于1990-1991年任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他主张马列主义与俄罗斯乡土主义相结合,褒扬俄罗斯人民骨子里的对社会主义的偏爱情结,认为,像社会公正、集体主义、同志式的友爱、互相帮助、社会关爱等精神财富并不是在过去的70年间才形成的,而是俄罗斯几百年历史的产物#。

八∀一三!事件之后,叶利钦总统于1991年8月23日下令暂时停止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的活动,同年11月6日,该党的一切活动被完全禁止。1992年11月30日俄罗斯联邦法院取消了关于禁止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活动的决定。1993年2月13-14日俄罗斯共产党(以下简称俄共第二次非常会议召开,宣布俄共重建,久加诺夫当选俄共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俄共的政治口号是:人民政权、国家体制、爱国主义!。俄共认为:在现阶段,爱国主义思想、俄罗斯国家完整观念是能够使俄罗斯共产党人团结起来的关键。∃俄共不再反对私有化,允许在多种经济成分中私有制的存在,同时,俄共放弃了共产主义理论中有关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思想,认同议会民主道路,当时注册党员人数为50万。

俄共内部分化为三个派别。1社会民主改革派,这一派逐步向欧洲的社会民主党进化,追随者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政策的拥护者,他们称赞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但是反对改革最终以苏维埃政权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而告终。九十年代初,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为库普佐夫和谢列兹尼奥夫,正统派把他们称为后戈尔巴乔夫主义者。2强国爱国派,代表人物是久加诺夫及别洛夫等,这一派在俄共中至今居于领导地位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正统共产主义派,或称列宁派,代表人物是阿瓦利阿尼及科索拉波夫,主张把共产主义思想与今天的现实相结合,但是这种结合必须界定在马列主义的框架之内。这一派在俄共当中拥有众多的支持者, 57 但在俄共的领导层中一直处于次要地位。

俄共领导人主张把马列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把共产主义式的国家完整与俄罗斯文明的完整相结合。久加诺夫在1994年%强国&一书中指出,俄罗斯社会的政治斗争不再是马克思理论主张的无产者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捍卫俄罗斯国家强盛的爱国人士与反爱国、亲西方、出卖民族利益的当权者之间的斗争。因此他呼吁,共产党员及各界人士包括东正教信徒、非共产党员爱国人士都应该参加到这场反人民制度!的斗争中来。

除了爱国主义和国家完整的观点之外,俄罗斯共产党还接受了一些不符合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张,如地缘政治学说和固定发展观。俄共承认,仅仅用阶级的方法分析现实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声称有必要采用地缘政治学的、社会心理学的、文化历史学的方法来分析现实问题。1994年,根∀久加诺夫宣布,在现今条件下,共产党放弃一些诸如采取革命的方式进行政治斗争、放弃一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放弃一党制度、一党掌权及一党决策等马列主义的观点学说。

在对外政策方面,俄共反对世界新秩序!,反对帝国主义的全球化!,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及干涉俄罗斯的对外政策。俄共认为,西方文明从产生开始,其本性就是扩张和侵略。根∀久加诺夫提出了关于文明冲突的论断,他认为,当今世界将可能出现三种发展模式:第一种是在美国独裁庇护下的世界新秩序!;第二种是全球骚动,西方衰弱,被称作新式中世纪!混乱时期的到来;最后一种模式为利益平衡!,在这种模式中,重新振兴的俄罗斯将在维护世界利益平衡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与世界利益平衡的观点相呼应,俄共重视加强同力量中心印度和中国的关系。∋

俄共分析了在新千年里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走到了极限。在保障少数人的高消费、高需求的同时,资本主义使人类陷入了新的矛盾圈,孳生出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问题,涉及生态、人口、民族等各个方面。解决全人类问题包括俄罗斯问题的出路在于向固定发展!过渡,即在促进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彻底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不断地提高全球福利水平。(俄共对苏联给予积极评价,认为苏联的解体是由于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叶利钦、谢瓦尔德纳泽的背叛行为所致。认为,1991年的事件并不是苏联共产党的垮台,而是党内两派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彻底分裂!,即分裂为出卖民族利益的总统派和爱国派。

二、俄罗斯共产党关于当前世界范围内重大问题的主要观点 1.关于全球化

2000年12月举行的俄共第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如何对待帝国主义全球化&的决议。决议认为,全球化是一个矛盾的过程。一方面,全球化促进了经济、政治、教育及信息等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现代资本主义把这些优势作为实现全球世界新秩序!的工具。这种全球化势必保障帝国主义者的利益,加剧人类分化成贫、富两个阶层的速度。俄共反对全球化并指出,全球化的本质是掠夺式的、帝国主义的,坚决反对分裂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对其它民族进行文化干涉。∗俄共把这种掠夺式的全球化称为帝国主义的最高阶段。指出,摆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的道路有两条,要么选择世界新秩序!和跨民族统治,即五分之四人口将在经济上和精神上受美国的控制,要么选择以社会主义为开端,进行社会改革。+俄共认为,美国式的全球化政策只能给俄罗斯带来灾难和民族耻辱,俄罗斯将永远也不会获得应有的地位;美国的政策将导致俄罗斯资源外流,俄罗斯只能充当劳动力,充当未来美国及西方在穆斯林国家及东方国家发起战争的炮灰。

2.关于反恐问题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俄共就强烈抨击叶利钦总统的政策。后来反对普京总统的呼声也日益强烈。2001年9∀11!事件之后,俄共反对普京的情绪达到高潮,谴责普京在美国战争党!面前的投降政策。俄共于2002年1月召开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声称,俄罗斯正在经受15年来战略性背叛的第三阶段!、背叛民族的政策正在继续!、从实质上讲,普京已经加入到了布什侵略政策的行列。!久加诺夫认为,苏联解体以后,世界并未变得更加安全,而是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矛盾。随着苏联的解体,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所确立的平衡、克制体系被打破,世界格局重新划分,而俄罗斯却对此置之不理。关于国际恐怖主义,一方面,俄共谴责恐怖主义行为,另一方面俄共把时下的国际恐怖肆虐的责任归罪于美国及其盟国北约。久加诺夫认为,通过强制的武力行为根除恐怖主义是不可能的。消除恐怖主义的最有效的方式是根除导致恐怖行

径的深层原因。这些原因包括全球化的、地缘政治的、经济的、立法的、种族及宗教的原因。

1全球化和地缘政治方面的原因。西方企图统治全世界、美国式的全球化模式是现代危机的最主要原因;苏联解体所引起的世界安全体系的根本动摇是导致恐怖危机的地缘政治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苏联失去了在广大范围内的地缘政治联盟的影响地位,另一方面,美国加快了一家统治全球的步伐,从而形成了服从式的金字塔,处在塔尖的是美国及它的同伙,处于塔底的是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2经济和立法方面的原因。人为造成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史无前例的差异是现代危机的经济方面的原因;导致国际恐怖立法方面的原因是美国公然践踏国际法,美国及其盟国忽略联合国宪章;3种族和宗教方面的原因。在二十世纪,资本主义把体系内部的劳动与资本的基本矛盾转化成了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大国物质上的安康是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和人民无耻的掠夺和剥削获得的。!,因此,西方的扩张政策必然引起反抗。

俄共认为,在当今世界,帝国主义必然孳生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影子!。国际恐怖主义是世界新秩序!和帝国主义的产物,是世界新秩序!和帝国主义全球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所以,同帝国主义联合反恐是不可能的。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恐怖主义就无处不在。帝国主义与恐怖主义之间的斗争乃至胜利并不会给人类带来丝毫的和平与安宁。因此,俄共指出,在当今条件下,俄罗斯首要的对外政策应该是停止卷入任何形式的战争,坚决反对俄罗斯加入布什的反恐行列,认为,布什的反恐政策无非是美国在中东地区加强实力的手段,最终必将损害俄罗斯的利益。

3.关于伊拉克战争

俄共强烈谴责美英联军发动伊拉克战争。2003年3月20日俄共领导人在俄杜马会议上指出,美英对伊战争实际上是世界新秩序!前提下例行的军事行动。武装干

涉南斯拉夫,而后占领阿富汗,支持以色列反对巴勒斯坦,发动对伊战争等均是美国及其盟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开始。下一个目标将可能是任何一个不支持美国侵略政策、不支持北约东扩的国家。北约的部队已经驻扎在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格鲁吉亚,不久,北约的部队将进驻波罗的海国家,因此,俄罗斯将更加紧密地被军事基地包围起来。俄共主张俄罗斯从反恐联盟中脱离出来,认为反恐联盟只不过是美国统治全世界的工具。美国企图统治全世界、千方百计地维护美国本土利益以重新划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建立起美国式的世界新秩序!是近年来战争的根本原因。俄共呼吁所有国家都要认清美国及其盟国的侵略行径,重新审视俄美关系的各个方面,呼吁美国及其它国家包括北约停止在独联体驻扎军队,反对北约东扩,切实采取有利措施加强俄罗斯国防建设。同时俄共认为,保障俄罗斯安全的出路在于在独联体范围内建立有效的军事联盟并与俄罗斯的自然地缘政治伙伴包括白俄罗斯、乌克兰、中亚国家及中国建立军事联盟,届时将会恢复联合国的正常工作机制。只有在几个力量中心同时并存、美国的单一军事、政治统治得到削弱的前提下,联合国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介绍,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俄共的发展状况及其关于当前世界范围内重大问题的立场观点。归纳起来,俄共的中心理念是自称代表俄罗斯的民族利益之党;在对外政策方面主张在俄南方和东方建立伙伴国,即同印度、伊朗、中国及穆斯林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在国际关系方面,主张建立起与美国单极统治相抗衡的多极世界格局,形成几个力量中心,同时认为俄罗斯应该加强同力量中心的联系。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俄共必将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如何接受新的挑战、如何最大限度地协调俄共内部的派别关系、解决各派领导人之间的意见分歧及选择何种未来战略发展方针是摆在俄共面前艰巨而又现实的问题。

#!∀#!.1991.No7.∃.34.∃∃∀%&∋(∗+∀((∗!.02.03.1993.∋,.−../#0∀%..#1 2∀0∋∀3.4.,1995.∃.95.(51∀#1 336∀3370(∋ 8&(∀9:1∋ +∀((9(∀9;&<&1 =!.4.,1999.∃.7 51∀#1 336∀3370(∋ 8&(∀9:1∋ +∀((9(∀9;&<&1 =!.4.,1999.∃.17 ∗>8&1&<0?&2<8 65+;!.4.,2000.∃.49-51.+,.−../#0∀%.,!∀≅ 0 2 = ∗:∋7:!%?Α∀<.4.,2001.∃.29,36.,.−../#0∀%.Β 17≅&Χ&∋?(∗8&!&∋ 9.∃.519.59

第三篇:《风雨历程》读后感

《风雨历程》读后感

用半天时间,一口气读完朱春美前辈写自己一生的着作《风雨历程》,我流了许多眼泪。引我流泪的主要是《动荡年代,兄弟受害落难时》这一章节。那场至今让当事人耿耿于怀,让后代人说不清楚是是与非非有何意义的文化大革命,也一直是我想了解的事。

曾经皮毛地听说过相关的事迹,比如听说过仙游画界有一幅“牛看人斗”反映红卫兵时代,即文革时代的画作。也读过朱春泉前辈写的《天高地厚》提及文革期间所发生的惊心动魄的事迹,但我终究没真正清楚那到底是什么一回事。只知道春泉前辈的母亲说:“那一定是有人暗地里要作乱,而不是毛主席自己要把江山葬送。”也读过一本薄薄的《毛泽东的故事》,里边提到有人说周恩来总理是走资派,要捉起来批斗,毛主席回答道:“那你们也把我捉起来批斗好了。”周恩来总理在病期间,毛主席非常关心他,每天都要警卫员给他读周恩来同志的病情和用药情况,等等。

春美前辈的书让我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目前年纪为82岁的春美前辈在后记里说:“特别是那动荡的年代……至今没有人能公正给予评价,历史也就这么暂定了……一切功过是非,一切休戚荣辱,一切恩恩怨怨都不过历史潮流中的一个浪花。历史的结论,可以随着权力的改变而变更,但历史的事实,那才是永恒的。我凭自身的经历所见和认识,写成这篇回忆录,……文中涉及政事及旁人的一些议论,如有出入或不当,也只是个人的见解。……我们的后代,相信他们会去粗求精、去伪存真,继承和发扬孝敬的优良传统,将文明家风千秋万代传下去。”

春美前辈在81岁得了胃癌,做了全胃切除手术后,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写了这部七八万字的《风雨历程》。从上边的后记中足以见得春美前辈是位如何让人尊敬和爱戴的人物了,他用字用词稳重,具有一言即出,驷马难追的准确性,一言九鼎,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拾字脚”。这或许是文化大革命留给他极好的礼物?

从《风雨历程》中,我得知,春美前辈为官从政期间,实打实地为人民办实事,急群众之所急,做过许多社会公益事。当翻译,组织农民策划农业生产,而后投入到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效果;植树造林,建堤坝,建自来水;当县公安局副局长期间,亲临现场,学了许多技术,很好地处理了许多案件,设计建成人性化监狱。

文化大革命和反清查的三年监狱生活并没有压弯忠实诚干的他,一段时间的疲软与对政府的工作不感兴趣,很快就过去,善良大智大爱吃过许多为孩子惊心肉颤苦的母亲赞成并劝他重视政府的呼唤,重归党的怀抱。

他听取母亲的窥劝再次勇敢入伍后,继续为民造福。改革开放之后,60岁的他,从政的他转向发展经济,还继续学习,靠智慧和勇于尝试勇于拼搏的劲,帮助亲人团结亲人办起了工厂,成了当地第一家民营企业也是目前蒸蒸日上的“华丰”鞋业的董事长。接下去又联合亲人朋友办了几家工厂,为当地经济做了许多贡献。

年纪大了,幼年时期瘦弱易病的他,身体倒是在劳动中越变越强壮,在81岁的时候,医生捏了下他的臂膀,都说他还强壮。与爱人并肩出去旅游时,登长城的时候,虽然感觉提脚困难,但仍然超越许多其他游客。目前家里还种菜栽花。

艰难的时期,大哥给介绍的当护士的爱人没有放弃他,荣光的时候,他没有放弃爱人,此时,两人已经和和睦睦地牵手走过55年幸福的日子。

前辈,一生掷地有声地活着,一颗火红的党性的心和爱心,加上好学友善孝敬的为人习惯,如今又完成这部着作,使得他82岁的历程浑身上下都宝气冲天。充满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一生可歌可泣。

当我刚从他三弟朱春泉前辈手中接过这本《风雨历程》的稿件时,我问道:“春美是《天高地厚》中那位小小年纪,就哭着喊着要献血给父亲,不希望母亲献血的那位兄长吗?”春泉前辈肯定地回答了我的疑问,并告诉我,春美一直是位非常灵活,可爱可敬孝顺的一个人,在工作期间,写过许多与工作相关的文章。

由于春美前辈急于印刷,所以我阅读也有些匆促,写这篇读后感也因为时间非常有限,或许会有疏漏和不周现象。但是,我聊表自己的一点心意,献给这位敬爱可歌的身边红人。

并想告诉春美前辈胃的切除,并不会失去消化功能,人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主要在小肠。胃只是初步消化蛋白质的地方,不要害怕。你四十多岁的时候,吐了许多的血,但并没有像《红楼梦》中所说的,生命不会久长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推翻过去许多不可能的事,瞧你如今都八十二岁了。

在做胃癌的病床上,你描述的各种医疗经过,是那么的令我感到治疗过程的可怕,可是你作为当事人,坚强地挺过来了,而且头脑还如此清醒地,在事后写了这么一本优秀的着作,我相信,吉人天相,你的生命还将继续精彩着。给你带来与从前不一样的人生,你的人生将更加精彩和完美。

第四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六十五年发展历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六十五年发展历程:恢宏

壮阔的民主之旅

不知不觉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陪伴我们走过了六十五载春秋。

其间,它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 ;走过了“文革”前后的黯淡蹉跎 ;经历着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社会及百姓生活的日新月异。如今,站在新的起点,它正陪伴中国走向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

六十年的发展,既是一段气势恢宏的民主之旅,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戏。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归原点,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沿革的轨迹,追寻那些记忆深处的历史故事,共同触摸和感悟中国民主的真正内涵。

民主融合的盛会

1949 年9 月21 日,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很深的渊源,由这次会议诞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闭会后,经过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年的努力,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重大斗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召开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从1953 年下半年起,根据选举法的规定,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空前的普选,共选出近567 万名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并为县级以上各级人大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54 年9 月15 日至28 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

那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分布十分广泛,各民族、各阶层都有与其地位相当的代表。据资料记载,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共有1226 名全国人大代表,其中,妇女代表147 人,占代表总数的11.9% ;少数民族代表178 人,占代表总数的14.4%。代表中,共产党员668 人,非共产党人士558 人,分别占代表总数的54.5% 和45.5%,充分体现了党的长期共存、荣辱与共的统一战线政策。

当时,人们聚拢在广播旁,欢欣鼓舞地倾听着来自北京的声音。这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五部法律,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国家领导人,国家领导机构全面建立起来。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了较为系统的规定,确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常设机关为全国人大常委会。

从那时起,我国的国家权力开始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标志着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制度全面确立。

据有关资料记载 :至1957 年年底,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了四次代表大会会议,除了1954 年出台的宪法和国家机构方面五个基本法律外,还审议通过了兵役法,并修改了几部法律 ;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审议通过了二十多个法令,启动了刑法、民法等法律的起草工作,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工作。

这一期间,监督和代表工作开展得比较活跃,比如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一五”计划 ;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了57 次国务院专题报告。代表们在全国进行了三次视察,提案数量不断增多。所以这三年,称得上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大制度建设史上的“黄金期”。陷入低谷

但一场政治浪潮打破了平衡。1957 年夏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矛盾,新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反右”政治浪潮,随着事态的发展,这场运动逐渐偏离了法制轨道,大规模的、疾风骤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迅速波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反右”斗争扩大化影响了我国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的进程,接踵而来的“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国人大的工作更是陷入低谷。

但是厄运依旧没有止步。纷沓而至的“文化大革命”中,“左”倾思想登峰造极,对人大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践踏和破坏。1964 年12 月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后,在长达十年多的时间里,全国人代会再没有举行过一次。

其中,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时,代表们甚至要走秘密通道进入会场,但是周恩来总理在会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的场景,让人们在那个阴霾笼罩的时期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人大制度根基尚存。

民主思潮破冰

1976 年,“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经过两年的反思与徘徊,1978 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扫“文革”阴霾, 作出伟大战略决策,提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今后要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邓小平同志在会上所作的主题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任务,即必须充分保障人民民主,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全国人大工作在沉寂多年后迎来了绝地逆转的历史时期。

1979 年6 月18 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隆重召开,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同志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词。会期历时14 天,其中,除了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国民经济计划草案报告等常规议程外,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了选举法、地方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 营企业法七部法律。

月26 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任的彭真同志,在会上作了《关于七个法律草案的说明》。他表示,七部法律的贯彻执行,迈出了加强和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大步。

“文革”重创过后,中央高层开始反思中国的民主制度。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王汉斌回忆,邓小平同志曾表示,要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可以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启动了我国“文革”后民主法制建设的恢 复重建。1982 年12 月4 日,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全民大讨论,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宪法,根本大法重新回归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

1989 年4 月4 日,行政诉讼法经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确立的“民告官”制度把公权力置于法治的约束之下。

一批护航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立法项目,如个人所得税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土地管理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等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会议上相继通过。

民主思潮的破冰也在一个个细小的变化中逐步显现。1980 年9 月,170 多名北京团全国人大代表在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最大的“上海宝钢工程建设问题”向冶金部提出质询。这成为全国人大历史上第一起质询案。

“八二宪法”表决通过后,新华社首次报道了全国人代会历史上出现弃权票的现象。

有了这个先例,“从此,党和国家召开的一些重要决策会议,特别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讨论、审议、通过一些重大事项时,若有不同的意见,在新闻报道中都有所反映。” 20 世纪80 年代前后,全国人大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大潮下作了很多民主尝试。

1986 年,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连续三天召开联组会议对企业破产法草案进行讨论。中央电视台对会议讨论情况进行了现场直播,现场委员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当时造成了很大影响。

1987 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第一次电视转播领导人记者招待会,民众好评如潮 ;1988 年的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央电视台开始直播总理记者会,总理答记者问的场景进入寻常百姓家。民主开放的气氛日渐浓厚。

严格按法定程序办事,也是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这一时期,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等一系列议事制度、程序的制定和完善,保证了人大及其常委会职权的正确行使。如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正在制度化、程序化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市场经济大潮中创新

这一时期,宪法迎来了两次历史性的完善,1993 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9 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法律权威上升到新高度。宪法修正开辟了共和国立法的新纪元,从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主,到法律体系的全面构架,从初步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框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

完善立法的同时,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开始重视监督工作。1992 年的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万里委员长表示,“一定要把对法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同制定法律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此,执法检查成为各级人大常委会实施法律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国务院机构改革”“港澳基本法出台”“入世”„„这一时期的全国人代会关注的热点更加丰富,越来越多的代表放下手中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政绩单、成绩表,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家和民族的规划发展蓝图上,申纪兰说,在每次全国人代会上,她都会就群众普遍关心的“三农”、教育、惩治腐败等问题提出建议。曾几何时,全国人代会上的“反对票”是新闻的热点,而随着人们对民主运行方式的熟悉、适应,“反对票”的出现,开始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轰动效应,变得司空见惯。从“完全赞成”“热烈拥护”“一致通过”,到赞成中有反对、有弃权,表决结果留给历史的远不止票数的变化。有媒体对此评论,这无疑是民主精神的进步,因为允许和保护不同声音和批评正 是民主的价值所在。从八届全国人大开始,人代会期间各代表团都设立了新闻联络员,并允许各代表团带随行记者上会。这一时期,“两会”关注度大增,一些群众用来电来信表达他们的关切,据统计,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收到全国各界来信九千多件。渐进的民主步伐

近年来代表构成不断优化完善的新变化 :十一届全国人大大幅增加了一线工人和基层农民代表的比例,其中,一线工人代表比上届增加了一倍以上,基层农民代表比上届增加了70%以上。

在增加基层代表比例的同时,全国人大代表的文化层次也逐年提高。2003年3月15 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出了159 名常委会委员。令人瞩目的是,一批年轻的专业人士被选进常委会,使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人员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原来的身份大多是政府官员、学界精英,共同特点是年富力强、学识精深。对此有人评价称,一批具有专业背景的相对年轻的委员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为人大常委会注入了活力,对提高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质量和监督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

自中国从2007 年1 月1 日起放宽外国记者采访限制以来,每年的“两会”成为境外媒体的新闻盛宴。海外媒体对此评论称,这些年来,“两会”一个可圈可点的现象是,会议议题日趋开放,民主气氛日渐浓厚,说明中国正在一步一步地透明和强大起来。

一个个重大事件的历史瞬间见证了这一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伟大进程。

2004 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 ;2007 年,饱经波折的物权法终获通过,明确私有财产同公有财产受同等保护 ;2010 年,吴邦国委员长提出要“依法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同样是在这次大会上,通过的选举法修正案,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2011 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式形成 ;2012 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人权 保障理念获得充分彰显。

相对于电视、广播的单方信息输出,互联网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渠道。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通过网络、手机等新科技手段,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言献策,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 这 给 省 委、省 政 府 很 大 的 教训。”2010 年3 月6 日,时任海南省委书记的卫留成代表谈到当时炒得火热的海南“毒豇豆事件”表示,事件反映出海南监管的不到位,特别是对农药市场的监管不到位。在民主的氛围中,各方官员汇集在中外媒体的“闪光灯”下,面对记者的连珠炮般的提问和围追堵截式的采访,不惧问题敏感尖锐,多了几分“自曝家丑”的从容坦诚,少了一些“无可奉告”的搪塞躲闪。媒体对此评论,官员这种角色“复位”恰恰是对“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宪法原则的强劲回归,也是全国人代会对民主发展所做的一大贡献。

“改革”中阔步前行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新一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入口。

全国人代会本身亦是中国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 年,全国人大代表首次实行“城乡同比例”选举,来自基层的工农代表达401 名,占代表总数13.4%,比上一届提高了5.18 个百分点。他们将更多基层的声音带进了国家最高议政殿堂。

基层代表带来更多一线声音,凸显了基层百姓话语权的不断增强。对此媒体评论称,此举体现着中国民主政治进程迈入积极、活跃、亲民的新阶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进步。

代表参好政、议好政、履好职是最大的“会风”改革。我们看到,在这两年的全国人代会上,议案、建议盯准的都是各改革领域的“硬骨头”。代表们不仅讲真话、讲实话,而且讲“接地气”的话,所举的事例都是来自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雾霾治理、医患矛盾解决、互联网金融规范、二胎政策落地应对等,一个个新问题、新难点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出发,直指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和社会民生改善的关键环节,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全国人代会上,媒体不断曝出代表们争相发言、热议交锋的场景。与以往相比,新一届人大代表更具“公民意识”和“平等意识”,发言更踊跃,思维更活跃,他们对领导人“直来直去”“开门见山”,甚至交锋式的辩论建言,构成了近年来全国人代会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除此之外,十二届全国人大还以创新的形式促进程序更加民主、公开。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实行差额选举,提名174 名候选人,应选名额为161 名,差额数为13 名,比上届高一个百分点。选举过程通过电视和网络全程对外直播。

大会后,“改革”之风延续到了会下。

换届伊始,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把立法工作的重点锁定在提高立法质量上。张德江委员长更是明确指出,立法质量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实施效果,是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完善法律体系的永恒主题。

从旅游法、特种设备安全法、商标法,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保法、预算法、安全生产法,再到集中“打包”修改的文物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从一个又一个成功的立法实践中,人们对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有了最直观的感受。可以说,随着立法质量的不断提升,中国立法完成了转型升级,步入“精细化”时代。

正确处理监督和支持的关系,是发挥人大监督作用,增强人大监督实效的重要前提。围绕国家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人大监督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专题询问再出发,强调不能走过场,去形式化,向更高质量挺进 ;配合国家高调反腐、整顿吏治的大环境,及时听取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反贪污贿赂工作情况报告 ;为实现“中国梦”, 建设美丽中国, 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首次监督从“生态补偿”专题调研开始„„人大监督工作呈现出积极的变化,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得到了不断完善。一年多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建了260 个全国人大代表小组,通过多种方式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部分委员长会议组成人员、常委会组成人员回到原选举单位参加代表小组活动,同基层代表交流履职情况。这些措施一 举盘活了代表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围绕“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新一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民众的期待和愿望在交融中升华,凝聚成新的思路和动力,为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在坚实的民主制度基础上,推进着中国式民主政治不断进步。

第五篇:高速公路十五年的发展历程

高速公路十五年的发展历程

1988年,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和被誉为“神州第一路”的沈大高速公路的通车拉开了中国高速公路大发展的序幕。回顾15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的高速公路走过了2个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

从1988年到1997年的10年,相继建成了沈大、京津塘、成渝、济青、京石、沪宁、广深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区域性影响的高速公路工程,突破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多项重大技术“瓶颈”,积累了设计、施工、监理和运营等建设和管理全过程的经验。1992年,“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规划开始实施,为我国高速公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高速发展阶段

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家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交通行业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加大了公路建设力度,从1998年至今,高速公路建设进入了发展高峰期,年均通车里程超过4000公里,年均完成投资1400亿元,这个速度在其他任何国家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1999年,全国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2000年,国道主干线京沈、京沪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在我国华北、东北、华东之间形成了一条快速、安全、畅通的公路运输大通道;2001年,近代史上就有“西南动脉”之称的西南公路出海通道经过10多年的艰苦建设实现了全线贯通,西部地区从此与大海不再遥远。到2002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一举达到2.5万公里。

从起步到高速公路通车1万公里,我们用了12年时间,从1万公里到突破2万公里,我国只用了3年时间。可以说仅仅15年,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走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一般需要40多年才能完成的发展进程,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今天,高速公路的速度和便利已经走进了平常百姓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高速公路建设取得喜人进展的同时,位于高速公路上的大型桥梁和长大隧道建设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桥梁和隧道建设技术水平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下载十五年风雨历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五年风雨历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五年风雨铸辉煌(厂庆致词)

    十五年风雨铸辉煌“诚德善义信 求实创新优”,xx灿烂铸辉煌, 业精于勤看今朝. 在金色的秋月, 我们迎来了xx建厂十五周年的喜悦!五千五百个日夜,十五年峥嵘岁月,纵然苦涩多于酸甜......

    青年志愿者协会风雨历程

    青年志愿者协会风雨历程 一、2007年11月28日及29日,外语系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在校园内进行了义卖红丝带活动,志愿者们通过义卖亲手制作的红丝带,进行宣传爱滋知识的活动......

    奥博学校十几年风雨历程

    奥博学校庆六一暨表彰大会主持词 一、(主持甲):弹去五月的风尘,迎来六月的阳光, (主持乙):我们的心儿像怒放的花朵,荡起一片欢乐的海洋 (甲)六月是孩子们的节日, (乙)六月里充满了......

    奥博学校十几年风雨历程

    奥博学校庆六一暨表彰大会主持词 一、(主持甲):弹去五月的风尘,迎来六月的阳光, (主持乙):我们的心儿像怒放的花朵,荡起一片欢乐的海洋(甲)六月是孩子们的节日, (乙)六月里充满了......

    六十年的风雨历程

    我骄傲,我是绥阳人!------六(3)陈杨光 六十年的风雨历程, 六十年的沧桑巨变, 母亲,绥阳 一路汗水,一路艰辛, 一路风景,一路收成, 正昂扬向我们走来!看,满山的绿树,清澈的河水, 正在讲诉绥阳......

    中国共产党90年的风雨历程

    中国共产党90年的风雨历程 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历经建设与改革的风雨洗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90岁的生日。 翻开中国近代史,几多沧桑、几多磨难、几多屈辱、几多抗争。......

    35年风雨历程 (写写帮整理)

    以下是由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可能关闭,中国更不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2013年11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再次表示中国坚......

    建党九十周年的风雨历程

    建党九十周年的感想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的风风雨雨。在党的90岁生日之际,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感激。建党90年的历史说明,没有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