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及意外事故应对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概述(兴隆县北营房中学)
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及意外事故应对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成果概述
兴隆县北营房中学
一、课题的基本情况
1、课题批准立项时间:2010年9月26日
2、立项级别:市级立项课题
3、课题类别:立项课题
4、学科分类:教育管理
二、课题研究及成果汇报
(一)、问题的提出
保障学生在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是学校的基本职责。近些年来,我省以至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平安校园建设和有效地实施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的范围、安全教育的形式、安全教育的队伍建设及技术防范工程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中小学的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从事学校教育的领导、教师都在积极开展“中小学安全教育研究”。学校的安全管理是学生安全教育的保障体系,本研究以中小学学校的管理者为研究对象,从安全管理的角度折射出学校安全教育的现状,进一步剖析校园的安全隐患及校园安全工作的不足之处,为有针对性改进校园的安全环境提供依据。
当前,中小学生安全工作的会议年年开,红头文件经常发,各地制订的“安全条例”、“安全工作手册”比比皆是。各校也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有的还采用了军事化的封闭管理模式等。然而各地的安全事故仍然频发,其根源在于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尚停留在感性层面,而未能从“源头”上加以根治。在保障校园安全的措施、方法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防范体系。尤其是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更是匮乏。因此,要真正杜绝学校安全隐患,防止校园意外事件发生,确保学校安全,将校园安全事故降低到最低限度乃至消除,我们认为,构建学校安全防范体系,是实现学校安全的根本保障。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案件屡屡发生。由此引发的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教育纠纷与日俱增。学生伤害事故、赔偿纠纷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事故责任承担的主体上。但由于种种原因,事故责任承担的主体很难确定。一方面,我国中小学教育主要处在义务教育阶段。虽然公共性、公益性是所有学校共有的特点,但由于中小学校在经费来源、设置功能以及受教育者群体等方面具有特殊性,与其他组织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一方面,中小学教育纠纷主体,有自身特殊性,以及相应关系的紧密性与持续性。另一方面中小学教育纠纷主体之间的地位平等性与不平等性共存。基于以上方面的因素,出现教育纠纷之后解决起来往往很棘手。为此,学校出现意外事
件如何应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都应予以关注。
保障校园安全,防范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解决好种类教育纠纷,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教育公平。目前校园安全事件屡屡出现,而且很难解决。这种现象虽然引导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园防范体系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还需我们研究和探索。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创新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我校及周边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现状和意外伤害事件的处理方式、方法及效果,从而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和处理意外伤害事件的方法途径,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如何完善校园安全的组织机构和领导体制。
(2).如何完善各项安全制度和机制。
(3).加强校园安全设施的建设。
(4).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整顿。
(5).如何预防学生自我伤害。
(6).中小学校校园隐性伤害的分析预防策略。
(7).如何对学生实施批评教育。
(8).中小学校园安全纠纷的解决机制。
(9).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的构建。
3、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完善了校园安全的组织机构和领导体制。
(2).完善了各项安全制度和机制,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
(3).加强了校园安全设施的建设。
(4).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通过对校园安全事故管理的研究,从管理应对、信息、心理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与处理机制,制定事故的缓解与预防→对事故的反应→对事故的处理→事故后的恢复的校园安全管理模式,将对校园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5).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及各种安全事件预案和进行了安全演练,预防学生自我伤害。
校园安全事故一重预防,二重处理。本课题通过对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和应对策略的研究,建立校园安全事故的预防、预警、预案机制,为预防和控制校园安全事故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同时,从法律和学校安全标准上加以研究,建立和
完善校园安全事故的法律体系,明确在学校安全事故中的法律责任分担问题,为学校正确处理校园安全事故提供参考。
(6).强化了对中小学校校园隐性伤害的分析预防。
(7).体会顾对学生实施批评教育要适时、适度,要用发展的眼光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
(8).通过研究,对中小学校园安全纠纷的解决进行了有益探索,使教师能够对安全纠纷的解决方式方法、解决途径有了初步认识。
(9).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已经初步构建完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防范体系。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我们主要采取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活动研究法等。
1、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在文献收集基础上,对以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创新,建立了我校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及意外事故应对策略。
2、比较研究法
本研究对国内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及意外事故应对策略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吸收它们在的经验,最终目的是建立健全我校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及意外事故应对策略。
3、个案研究法
本研究对我校发生过的几起安全案例进行了研究,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了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及意外事故应对策略的重要性。
4、活动研究法
此方法我们结合了校园内、校园周边、学校所在地治安状况等,通过安全教育课、真实的演练活动、警校共建、感受技防物防手段等方式,使师生在体验中尝试,在尝试中体验,把理论、制度内化为具体的安全行为。
(四)、课题研究的结论、提出的主要观点
1、各种可能出现安全问题的时间段的掌控与教师教学时间表的矛盾解决
2、安全巡视制度要落实到位
3、对安全事件的处理中,学校、教师坚持原则,以平常心处理事件
4、安全防范体制与教师职业特点相结合,保证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其目录
1、自开展本研究以来,项目组撰写了多篇研究报告,同时还撰写了4篇论文。具体情况如下:
(1)、《安全调查成果报告》;
(2)、《课题研究总报告》;
(3)、《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4)、论文《如何预防学生自我伤害》;
(5)、论文《中小学生校园意外伤害事故的种类、原因和防治对策》;
(6)、论文《中小学教育纠纷解决机制探析》;
(7)、论文《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
2、通过该课题的反复研究与实践,新补充和完善了我校《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及意外事故处理》各项制度、措施25项。如:校本“五值班七巡视”安全制度、接送学生车辆管理制度、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及上报制度、学生安全制度、学校安全保卫制度、学校安全教育制度、值班护校制度、安全工作检查制度、学生保护制度、交通安全制度、传染病防疫预防报告制度、学校校舍设施定期检查制度等。
(1)、北营房中学护校巡逻队;
(2)、落实一岗双责,构筑安全网络;
(3)、五值班七巡视要求;
(4)、北营房中学宿管老师宿舍管理要求;
(5)、北营房中学安全工作管理制度(25项);
(6)、北营房中学教师巡查规定;
(7)、北营房中学门卫教师工作规范;
(8)、北营房中学宿管老师宿工作规范;
(9)、北营房中学安全规定;
(10)、安全领导小组;
(11)、安全综治领导小组;
(12)、北营房中学夜间巡逻队;
(13)、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14)、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
(15)、北营房中学护校巡逻队(修改);
(16)、北营房中学消防安全三支队伍名单;
(17)、北营房中学安全保卫机构;
(18)、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19)、北营房中学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20)、北营房中学家校联系制度;
(21)、北营房中学应对校园内冲突事件办法;
(22)、北营房中学警校联手,确保学生交通安全。
3、由于建立了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安全综治工作成绩突出,2011年度兴隆县北营房中学被中共承德市委员会、承德市人民政府联合命名为“平安学校”。
4、课题负责人刘志明同志,在“十一五”期间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中成绩显著,被承德市教育局授予“先进个人”称号。
(六)、课题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
本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校园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的成果前景广阔,具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通过本研究,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校园安全,使更多的人投身到校园安全的工作当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珍惜生命的需要。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无疑是最为宝贵的,但如何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则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生子女在人口构成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些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相对优裕的环境中,对于生命历程中的曲折、艰难等,往往缺乏充分的应对准备,因此面对某些生命历程中的意外事件,他们可能缺乏适当的应对能力。近年来,一些地方未成年人遭受意外伤害的比例呈上升态势,因此如何引导他们正确应对生命中的种种意外和变故,从而有效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应该引起全社会认真关注的问题。
2、规范办学的需要。规范办学在育人的目标上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以及生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做到“全面抓、抓全面”。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成才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狭义化了。表现为只重视文化课教育,忽视学生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只重视文化成绩,忽视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致使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有些学生遭遇“险象环生”而缺乏应急避险的意识和能力,甚至连呼救也不会,更谈不上自救,凡此种种,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大失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3、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文化教育的场所,事关千家万户,校园安全则千家万户安宁和稳定,千家万户稳定则整个社会和谐,所以学校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责任重于泰山。
我校始终把校园安全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重点,提出了“成绩是核心,安全是重点”的工作理念,和“制度管理、规则办事、刚柔并济、情感沟通”的处理问题的工作方式方法。学校政教处、教务处、党支部、团支部、年级组,把安全工作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来抓,在校园安全方面及意外事件的处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初步建立了我校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在安全教育的范围、形式,安全教育的队伍建设及技术防范工程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学校领导和教师在校园安全及意外事件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
(七)、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范围
本课题研究成果适用于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寄宿制中小学。同时对城市中小学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八)、课题研究存在问题的反思、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1、以实例结合法律法规进行升华不够,尚缺少理论层面的反思;
2、研究教师的研究还缺乏科学方法,对研究方法的运用能力水平不高;
3、体系的建立、制度的健全不够系统,对材料的整合略显粗糙;
4、对课题的推广产生的社会效益研究不足;
5、对论点的提炼能力不足,在以后研究中也要加强;
6、研究产生反思,反思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际,不存在了片面分析现象;
7、价值观念的研究不足,还指导不了学生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调解心理,要加强心理指导工作,同时要加强心理教师的培训提高。
三、专家鉴定意见
承德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对承德市兴隆县北营房中学刘志明主持研究的承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及意外事故应对策略研究》鉴定验收,鉴定组成员在听取课题组汇报、审查课题研究材料,质询答辩的基础上,形成如下意见:
1.选题有意义,有价值。课题针对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及意外事故应对问题进行有效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推广价值。
2.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供其他教育机构(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参考。
3.研究过程较规范,过程管理到位,资料比较翔实,内容真实。
4.研究思路比较清晰,研究方法比较得当,研究计划比较周密,论证比较全面,引证规范。课题主持人做了大量的具体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保证校园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该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研究成果需要进一步提炼整理提升。
课题评审组通过评审,同意该课题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