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13高考政治热点: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十大数字
2013高考政治热点: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十大数字
1、国内生产总值7.5%: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点是调结构、重质量。
知识点: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发展;系统优化,量变质变;主要矛盾;经济建设职能;科学执政。
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5%:低通胀,能刺激经济发展,但是,要防止消费价格进一步上涨。知识点:宏观调控;三驾马车;生产与消费。
3、城镇登记失业率4.6%。知识点:人力资源;就业;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4、财政赤字1.2万亿:财政赤字创新高,意味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知识点:财政;宏观调控之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的作用;量变质变的方法论;经济职能。
5、广义货币M2增长13%。
狭义货币(M1)=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
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
说明中国实施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当前经济疲软。
6、18亿亩耕地红线。知识点:三农、粮食、又好又快、矛盾、联系、发展,量变质变。
7、企业退休养老金提高10%。知识点:破解养老金双轨制;实现社会公平,以人为本;政治职能;再分配。
8、新农合标准提高到280。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三农;再分配。
9、保障房新开工630万套。宏观调控;消费需求;联系,矛盾;发展。
10、教育经费支出2万亿。生产力;科教兴国;教育的重要地位;财政的作用。
第二篇:2014高考政治热点: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4高考政治热点: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背景材料】
2014年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根据会议议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他指出,201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实施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知识链接】
1.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市场自身存在的弱点和缺陷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因此,报告强调,2014年要坚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提高针对性和协调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2.财政的巨大作用。报告强调,推进税收制度改革,把“营改增”试点扩大到铁路运输、邮政服务、电信等行业,清费立税,推动消费税、资源税改革,做好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立法相关工作。进一步扩展小微企业税收优惠范围,减轻企业负担。这充分体现了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也体现了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报告强调,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要扩大服务消费,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服务机构,重点发展养老、健康、旅游、文化等服务,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报告强调,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把各方面积极性引导到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科学发展上来,不断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这样,才有利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5.价格杠杆是市场调节的重要手段。报告强调,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健全居民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通过建立健全阶梯价格制度,利用价格
杠杆充分调动市场主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6.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报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观念。
7.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报告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
8.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的核心位置。为此,报告强调,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牵头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加大政府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社会公益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投入,健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完善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机制。
三、【创新试题】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和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据此回答1—3题。
1.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体现了:
①背离全球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② 有利于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世界经济的发展③符合世贸组织的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的原则④认识到了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点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2.要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②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③优化进出口结构,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 ④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②③④
3.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必须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因为贸易保护主义:
A.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B.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最佳选择
C.保护了各国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D.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要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据此回答4—5题。
4.之所以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这是因为:
A.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B.消费对生产的决定作用
C.消费与生产互相决定D.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5.决定居民消费从低级逐步向较高层次发展的根本因素是:
A.对外开放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财政收入状况D.通货膨胀水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要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据此回答6—7题。
6.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保证粮食安全:
①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②要强化市场主体的安全意识 ③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④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领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为了保障粮食安全,近年来国家采取了扶农惠农措施。对扶农惠农措施理解正确的是,必须:
A.保障粮食生产要发挥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B.只要进行财政补贴就能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C.国家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是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D.中央财政下拨补贴资金是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据此回答8—9题。
8.上述现象,启示政府必须:
①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加强对企业的微观管理
③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④做到扩大内需和节能减排有机结合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9.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较为粗放,科技贡献率偏低,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海洋环境污染等问题仍较为突出。这就需要我国:
①提高科技贡献率,增加海外经济利润②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调整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③扶持新能源产业,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蓝色引擎” ④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10.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健全居民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经济学依据是:
A.国家利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B.粮食价格是由国家规定的C.我国的粮食生产供不应求D.价格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 2013年,我国推进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3.1%和17.7%,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1O%。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66O万套,基本建成54O万套,上千万住房困难群众乔迁新居。据此回答11—12题。
11.上述材料:
A.是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体现
B.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C.会使政府当年财政支出明显高于财政收入
D.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12.我国推进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制度建设表明,国家致力于:
A.统筹经济社会发展B.统筹区域发展
C.统筹城乡发展D.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3.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解决上述问题国家可以采取哪些政策和措施?(16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一市场决定重要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上是遵循这一规律不断深化的,因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目的辉煌成就。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够有机结合。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注入蓬勃生机和发展活力,社会主义为市场经济提供崭新境界与制度优势。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重要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材料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无边界的,更不是说市场是万能的。发展杜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功能是不同的。《决定》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l)结合《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机制,并简要说明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2)结合《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15.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解。
16.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更有效率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3为2008—2013年我国市场主体发展状况图。
注:市场主体主要指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2013年全国市场主体在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继续扩大,新登记企业中大多数为私营企业。
材料二十八大以来,国务院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先后取消和下放了400多项行政审批项目,并向社会公开各部门目前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清单,接受社会监督。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涉及的法律、行政法规进行清理,依照法定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12部相关法律。改革工商注册制度,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报告公示制度,简化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手续,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以优化营商环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市场主体发展的特点,并说明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政府是如何发挥职能作用,推动经济发展的?
参考答案:
1.D2.B3.D4.D5.B6.D7.D8.D9.C10.B11.D12.A
13.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④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运用宏观调控手段,鼓励企业节约资源,严控企业资源浪费与污染。⑤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国内国际两种资源。
14.(l)市场机制:价格、供求和竞争。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引导资源合理配置。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负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②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通过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③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可以弥补市场的不足,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若考生从政治职能和文化职能角度或从依法行政角度回答出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可酌情给分)
15.①矛盾,即对立统一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是有区别的,市场通过价格涨落和供求变化实现资配置,政府则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控经济;二者又是统一的,市场也有局限性,需要政府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的不足,共同促进经济发展。②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市场在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即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市场,政府的职能主要是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15.(1)特点:2008—2013年我国市场主体数量逐年增加,同比总体呈增长趋势;2013年,我国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市场主体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表明我国市场经营环境不断优化,市场活力增强。
意义:①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②有利于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③有利于发挥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作用,激发市场经济活力;④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创业积极性,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2)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改革工商注册制度,优化营商环境。②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行政。按照法定程序清理、修订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依法推进改革。③审慎行使权力,自觉接受监督。向社会公开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清单,接受社会监督。④依托现代网络,提高行政职能效率。政府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化登记管理,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第三篇:数字解读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数字解读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经济增速7.5%左右:充分的改革空间
业内人士认为,略低于2013,仍处于合理区间。有合理的经济增速,才有充分的改革空间。上下限合理区间的宏观管理方式是一个创新,保持宏观政策定力十分不易。在潜在增速下台阶,金融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不再频繁改变政策,而是使用预调微调的办法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物价3.5%左右:翘尾因素+新涨价因素
全国物价数要稳住,不同群体对物价的不同承受力要关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考虑了去年涨价翘尾因素影响和今年新涨价因素,也表明抑制通胀、保障民生的决心和信心。
外贸增长目标7.5%:创近十年新低
连续两年下调(前两年分别为10%和8%),创近十年新低。客观原因,外部贸易再平衡,内部出口竞争力下降,导致连续两年未完成目标。主观原因,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外需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
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开发更多就业岗位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做好淘汰落后产能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工作。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
赤字1.35万亿:财赤国债规模双增长
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9500亿元,由中央代地方发债4000亿元。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但赤字率稳定在2.1%,体现了财政政策的连续性。
M2增长13%:不放水、不刺激
M2目标连续两年13%,货币政策延续稳健基调。我们反复强调宏观管理思路已从“挖坑放水”向“开渠引水”转变,近期的正回购不代表政策转向紧,前期的逆回购也不代表政策转向松,核心逻辑是保持政策定力,不放水、不刺激,“保持松紧适度”。
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
今年将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确
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一律不得实施审批。
再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以上:向贫困宣战
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国家加大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协作的支持,加强生态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巩固全民基本医保
完善政府、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基本医疗保险(放心保)筹资机制,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强城乡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覆盖农村5亿人口。
3个1亿人: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
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3产能过剩行业淘汰目标:决不反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淘汰钢铁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3500万标准箱等落后产能,确保“十二五”淘汰任务提前一年完成,真正做到压下来,决不能反弹。
保障房新开工700万套以上: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
今年新开工700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0万套以上,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0万套。提高大城市保障房比例。推进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创新政策性住房投融资机制和工具,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为保障房建设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支持。
第四篇:2012高考时政热点:《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一、【报告总体内容】 1、2011年工作回顾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的竞争力。(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2、2012年工作总体部署
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3、2012年主要任务
(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七)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九)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二、【报告内容】
(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完善鼓励居民消费政策。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家政、物业、医疗保健等服务业。鼓励文化、旅游、健身等消费,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支持引导环保建材、节水洁具、节能汽车等绿色消费。扩大消费信贷。加强城乡流通体系和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改善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加强政府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引领作用,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有序推进国家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把好土地、信贷、节能、环保、安全、质量等准入和审核关,加强对重大项目特别是政府和国有投资项目的监管、督查,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角度探究】
1.结合材料说明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的经济学依据?
(1)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往往会带动一个新的产业的出现;消费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拉动我国经济平稳发展。
(2)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经济全球化下外贸受阻,国家通过运用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政策、价格政策、消费政策等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推动结构调整,促进我国经济加快平稳发展。这是发挥宏观调控配置资源的作用。
(3)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改善消费结构,提高生活质量。
(4)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运用经济学说明我国应如何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着力扩大消费需求?(1)加强宏观调控,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2)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4)加快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扩大即期消费。(5)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增长。
3.从政府和居民的的角度,就如何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提出合理化的建议。(1)政府角度:①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②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③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2)居民角度:①努力增加自身收入,增强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反对节制消费和超前消费。
4.结合材料和我国目前经济形势,从经济学角度谈谈我国应如何增强老百姓的消费信心?
(1)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国家要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居民收入正常增长,改善居民未来收入预期。
(2)物价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国家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稳定物价水平,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3)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百姓的后顾之忧。
(4)要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适度消费、理性消费,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促进消费的健康发展。
三、【报告内容】
(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这是关系群众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要在有效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管好货币信贷总量、促进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基础上,搞好价格调控,防止物价反弹。增加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降低成本。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监管、规范秩序。
【角度探究】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
(1)供求影响价格。农产品涨价与自然灾害较多有关,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农产品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水等资源瓶颈将越来越紧。经济全球化,多个国家遭遇粮食减产,导致国际粮价普遍大涨。随着农产品市场的不断国际化,多个国家遭遇粮食减产,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国际粮价普遍大涨。
(2)价值决定价格,种植成本增加。流通成本是菜价上涨重要推手。
(3)市场缺陷及宏观调控不及时。市场信息不畅、蔬菜产销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国家宏观调控不及时。
(4)通胀预期引起的惜售、炒作的因素。市场投机商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因素。
(5)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推动CPI走高。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抑制物价过快上涨过快?
(1)增加生产、保障供给。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有效发挥地方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作用。
(2)搞活流通、降低成本。减少流通环节,增加零售网点,充分发挥流通主渠道作用。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3)加强监管、规范秩序。坚决治理交通运输领域乱收费乱罚款,纠正大型零售商业企业违规收费行为,严厉查处发布虚假信息、囤积居奇、操纵价格、恶意炒作等违法行为。
四、【报告内容】
(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农业现代化。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改革。
【角度探究】
运用经济学知识,说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1)有利于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2)有利于增强农业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4)有利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四、【报告内容】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汽车、钢铁、造船、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生态建设,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角度探究】
1.谈谈如何优化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应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在产业结构上,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在要素投入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宏观调控。(2)注重发挥科技的作用,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4)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5)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3.政府应如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1)政府应实施经济和文化职能,制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计划,增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培养优秀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
(2)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3)进一步扩大开放,学习和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战略升级。
五、【报告内容】
(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办好民族教育。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全面加强人才工作。
【角度探究】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重视人才资源开发,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宏观调控,坚持市场调节手宏观调控相结合。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够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更有力的作用。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4、国有企业经营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要大力加强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5、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6、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形成人才资源合理流动的机制必须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
7、完善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人才市场。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8、坚持对外开放。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做到自主培养开发和引进人才并重,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
9、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施人才战略必须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的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10、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推动人才工作。
11、联系发展的观点要求联系发展观点看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围绕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实施,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人才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12、整体处于全局统帅地位,要求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推进人才强国的实施,统筹区域发展和经济发展。
13、主要矛盾原理要求抓中心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14.国家具有经济职能。国家具有文化职能。
15、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社行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16、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综合国力的竞争。
六、【报告内容】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基层、中西部地区建设。加强职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对劳务派遣的规范管理,开展劳动关系争议排查,加强劳动监察和调解仲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角度探究】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广大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1)从国家与社会发展角度看,就业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从个人角度看,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实现劳动者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2.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以及劳动者个人应如何解决我国就业问题?(1)党和政府应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首先要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其次要扩大就业规模,最后是要完善就业结构。
(2)劳动者个人既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积极就业。
3.运用经济学知识,说明在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应怎样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1)政府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有巨大作用。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劳动法,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并依法惩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
(2)企业等用人单位应增强法律意识,严格守法,遵守职业道德,自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每个劳动者自己的事情。劳动者要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这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要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是劳动者维权的主要法律依据;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要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合理、合法途径加以维护。
七、【报告内容】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进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做好妇女儿童工作。
【角度探究】
分析我国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经济学依据?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兼并和破产的过程中会出现职工的下岗失业,为维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迫切需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2)为了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稳定居民的消费心理预期,促进居民增加消费,扩大内需,要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
(3)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需要。(4)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发挥国家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的要求。
八、【报告内容】
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抓紧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快建设城镇住房信息系统,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角度探究】
1.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对遏制房价飞涨提出针对性建议。
(1)抑制房价需政府加大调控:①用利率杠杆调控房价。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提高贷款购买住房的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②采用多种渠道增加住房供应量,调节供求关系是降低房价的最根本措施。增加住房有效供给,要增加居住用地供应总量,大幅度增加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房供应。③完善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使中低收入群众有房可买、可租,削弱房价上涨的基础。④加强市场监管,对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行为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⑤用税收杠杆控制房价。加快研究制定合理引导个人住房消费的税收政策。综合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手段,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2)抑制房价需消费者理性购房:①要对其购房能力进行评估。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选择适合的商品房。若自己的购买力不足,可暂时放缓自己的购房计划。②根据自己的购房需求选择自己喜好的商品房。消费者要遵循价值规律,消除买涨不买落的消费心理,在房价下行时购房。
2.简要说明国务院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经济常识依据。
(1)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有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2)社会主义生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3)稳定物价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之一。(4)居民的消费水平与价格水平成反比。
九、【报告内容】
(七)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诚信、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积极发展新
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档案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深入开展对外人文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相互借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当代中华儿女一定要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
【角度探究】
1.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怎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诚信、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1)从个人的角度看,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自觉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2)从企业的角度看,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3)从国家的角度看,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运用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通过行政手段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各种网络违法行为。
2.文化作用: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如何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当代中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
(4)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在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5)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创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十、【报告内容】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
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事业、收入分配等改革,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创新,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促进机会公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效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角度探究】
1.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改革是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中“改革”的认识。
(1)改革的性质: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2)改革的内容: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部分。
(3)改革的目的:通过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收入分配中的问题产生的原因。
(1)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弊端。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
(2)我国的分配制度不完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较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低;出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个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
(3)政府调控机制乏力。对行业垄断的监管弱化,税收调节乏力。3.运用经济学知识,说明应如何解决分配中存在的问题?(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增长机制。
(3)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4)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5)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财政要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4.结合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经济手段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几点建议。(1)完善个人消费商品分配政策。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增加财产性收入。
(2)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增长机制。
(3)强化税收的调节。加强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管,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4)加大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转移性收入。(5)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统筹城乡发展。
5.从收入分配的角度,谈谈如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1)完善分配体制,注重公平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2)完善劳动工资制度,加强政府监管,维护劳动者权益。(3)劳动者提高权利意识,依法维护权益,维护个人正当利益。
十一、【报告内容】
(九)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新的阶段,进出口贸易、双向投资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创新对外经济工作思路,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在多哈回合谈判、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角度探究】
1.运用对外经济的知识,分析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会产生哪些危害。(1)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对外开放已成为全球性的不可逆转的趋势。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加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2)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实行对外开放,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促进国际分工与合作,不能有效实现国际资源的合理配置。
(3)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利于促进国际经济的稳定发展。
(4)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有效发挥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2.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为什么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1)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广泛,客观上要求国与国之间贸易自由、相互开放。
(2)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只有在平等、竞争、开放的基础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要求。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促进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做到平等、互利、共赢,有利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4)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要求。危机当头,各国应增强合作,保持贸易和投资开放,抵制保护主义。
3.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1)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2)运用WTO的规则积极应对,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自主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重视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树立国际知名品牌,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拉动自内需求。
第五篇: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十大关键数字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十大关键数字
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政府施政的“风向标”,其中有些数字更是向人民作出的“硬承诺”。中新社记者梳理报告中的关键数字,管窥中国今年的发展目标和方向。——GDP增7%左右
报告提到,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增长6%左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能耗强度下降3.1%以上
报告提到,今年能耗强度下降3.1%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财政赤字1.62万亿元
报告称,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比去年增加2700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12万亿元,增加1700亿元;地方财政赤字5000亿元,增加1000亿元。
——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2%左右
报告中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2%左右,在实际执行中,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
——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加到4776亿元
报告指出,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加到4776亿元,但政府不唱“独角戏”,要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更多领域。
报告称,铁路投资要保持在8000亿元以上,新投产里程8000公里以上。
报告提到,重大水利工程已开工的57个项目要加快建设,今年再开工27个项目,在建重大水利工程投资规模超过8000亿元。
——粮食产量稳定在1.1万亿斤以上
报告称,今年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1万亿斤以上。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力争让最后20多万无电人口都能用上电。
报告说,难度再大,今年也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
——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安排740万套
报告说,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安排740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580万套,增加110万套,把城市危房改造纳入棚改政策范围。农村危房改造366万户,增加100万户。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10% 报告指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10%。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统一由55元提高到70元。
——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
报告称,要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100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报告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35元提高到40元,增量全部用于支付村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3.1%以上
报告说,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今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要全部淘汰。
报告提出,今年新增退耕还林还草1000万亩,造林90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