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向毛泽东告状改变知青命运的人晚景凄凉(模版)
向毛泽东告状改变知青命运的人晚景凄凉2011年10月28日 11:38
来源:大地 作者:肖彭生
字号:T|T97972人参与66条评论打印转发核心提示:1973年5月6日,李庆霖意外收到了中央办公厅寄来的毛主席亲笔复信,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小心翼翼地拆开封口。信是毛笔繁体横写的。主席在信中说:“李庆霖同志,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文章摘自《大地》1999年第9期 作者:肖彭生 原题为《今日李庆霖》
30年前,“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掀起了一场“上山下乡”运动高潮,全国有二千多万“知青”到农村插队锻炼。今天的老“知青”,一定还记得福建省有个小学教师慨然向伟大领袖写了一封后来促成调整“知青”政策的信,它改变了千百万“知青”的轨迹。时光流逝,当年这位风云人物已淹没在无声的岁月之中„„
在莆田市东门凤山街居仁巷一条偏僻小胡同里,有一座低矮
破旧的小平房,这里居住着一位衣着简朴,不苟言笑的老人,多半时间,他都在自己小小的卧室里吟诗挥墨,偶尔也到街上散散步。街坊里的人都十分敬重他,称他“李老师”。
他就是当年向毛主席“告御状”,红极一时的人物——李庆霖。
故物依旧人情两样
今年已70岁的李庆霖形容瘦弱,两鬂斑白,已难觅当年“雄姿”,一双慈眉下透出几许忧思。面对来访者,他似乎有点警觉,语音低沉缓慢,但思维较敏捷。二儿子李良雄说,他父亲平生嗜书如命,生活极为随意。李住的卧房还是30年前的模样,不到6平方米的斗室里,摆着一张简陋的木板床和老式的台桌,上面堆满各种书籍,唯一的奢侈品是厅堂上的一把吊扇。去年7月,他老伴去世后,大媳妇送来一台电视机给他解闷,家人说,平时他也很少开,只有地方台播出莆仙戏,他才会坐着入迷地观看。
老人家里没有什么摆设,狭窄的过道堆着煤球和过时的物件,破旧的窗户木扇门上被砸损的条条印痕仍然可见。引人注目的是,在厅堂下面墙上挂着一面镶着毛主席肖像的镜
框,上面擦得干干净净。据说,老人每次发现新版毛主席像都要托人买一张镶在镜框里,而今镶在里面的已有一大叠,这是最新的版本。主席像两边是工笔抄写的毛主席诗词。厅堂的一角有一张竹方桌,已很破旧,当年,李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写信给毛主席的。
心有不平大胆上书
七十年代初,正值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高潮,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时在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担任语文教师的李庆霖的大儿子也到山区插队。孩子小,农活重,经常因为吃不饱,跑回家拿米、拿菜、拿油,看到孩子在山区受苦受累,生活无保障,李庆霖心里既难过又内疚,而一些有权有势的人却可以通过各种关系,把自己的儿子调回城,招工、招生、招干、参军,这更激起他的气愤和不平,于是起了给党中央写信反映“知青”问题的念头。信是1972年底写的,信里陈述了自己孩子和下乡知青的因境以及一些当权人物的不正之风,信中最后写道:“我是一个小学教师,呼天不应,叫地不灵,只好大胆地冒昧地写信向北京告御状了。”他希望中央重视“知青”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给予更多的爱护。信写好后,他反复修改了几次,怕主席年纪大,看不清,又
用300格的稿纸恭敬楷抄写一遍后才投入信箱,信发出后,李庆霖一度惴惴不安,紧张了好几天。他说,他那时,并没有期望得到回音,只是想出出心中闷气而已。
1973年5月6日,李庆霖意外收到了中央办公厅寄来的毛主席亲笔复信,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小心翼翼地拆开封口。信是毛笔繁体横写的。主席在信中说:“李庆霖同志,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李庆霖一遍又一遍读着毛主席的来信,激动得泪流满面,一家人也兴奋的一夜睡不好觉。很快,毛主席寄给他的汇款单也收到了。这笔钱,李庆霖至今没用,存在银行里,遗憾是,毛主席的复信原件却在抄家时丢失了,至今下落不明。
一封来信平步青云
信是直接给李庆霖的,各级基层组织领导并不知道,所以,当第二天李庆霖将这封信送交当时的县领导人后,在全县、全省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据有关资料,中央根据毛主席给李庆霖的复信精神,委托周总理主持,多次组织召开知青工作会议,并派出了工作组深入调查,提出了解决知青问题的意见和方案,全面调整知青“上山下乡”的工作政策,从此,二千多万知青的生活有了极大改善。毛主席给李庆霖的复信还印发到全国各地基层党组织,并传达到知识青年和广大群众中,一时,李家门庭若市,李庆霖也因此成了户喻家晓的“英雄人物”。
这以后,李庆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他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不久,就入了党,从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员,升任为校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县知青办副主任、县教育组副组长直至省高招办副组长和国务院知青办成员,出席第四届全国人大并被选为全国人大党委会委员。次年,李庆霖把他的二儿子也送到农村插队。
好景不长锒铛入狱
1976年“四人帮”垮台,辉煌一时的李庆霖也被隔离审查。1977年11月14日,李庆霖在福州被捕,后被判处无期徒刑投入武夷山崇安农场劳动改造。在狱中,狱方考虑到李庆霖有一定文化,安排他给犯人上文化课,管理狱中报纸、图书、电视机,后来还负责编辑给犯人看的监狱内部小报。工作之余,他常到图书室阅览报纸、期刊,了解“外面”的情况,由于他在狱中表现良好,1983年他母亲病危,狱方特别批准他回家与他母亲告别,他还两次被减刑。1994年8月17日,66岁的李庆霖重新获得自由,回到家乡。许多老知青听说他出狱,纷纷来看望,还写信慰问他,这使他十分感动。
晚年清贫闭门谢客
长期的身心损害,使李庆霖多病缠身,显得虚弱、苍老。李自嘲说:“苏武牧羊流放19年,我也蹲了19年牢,现在老了,没用了!”出狱后,他没有退休金,仅靠县民政局每月发放300元救济金维持生活。晚年李庆霖患上神经官能症,常常觉得气喘心悸,只有靠服用安定片才能入睡。李庆霖的妻子张秀珍原在莆田四中工作,因受李牵连被开除公职。老伴去世后,李变得更加孤僻不愿见人,常到女儿家小住,一来为避客,二来也为图个清净的环境养身体。刚出狱时,李身体尚好,他常常主动帮邻里收缴电表、水表费,写些喜庆对联类字幅,近年因患病,很少活动,李的人缘很好,有事邻里们都会来帮助,前二年,他的老伴住院开刀,手头拮据,是李的同事、朋友相助为她支付了医疗费。记者在街上打听李的住址时,人们总会热情地为我指点。李庆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镇里工作,二儿子在某中学工作,一个女儿在省体工队工作,均已成家立业。子女们为他添了两个孙女和一个外甥,给李家带来温馨。这几年,经常有些媒体记者欲登门采访,大多被他婉言谢绝。李庆霖不愿评价过去的事。他说,他“一生坦诚,功过任由评说。”
第二篇:良好的习惯改变人的命运
小和尚的剃头刀时间: 2010-05-11 09:54来源: 网络整理作者:a点击:120次
古时候寺庙里有一位小和尚,在出家当和尚之前就有丢三落四的毛病。进入
寺庙之后,方丈师父和师兄师弟们一直不停地提醒和告诫他,可是他自己却一直
不当回事,就这样他一直也未能改掉丢三落四的毛病。
每天除了诵经念佛、打扫寺院、提水砍柴之外,小和尚也想和师兄一样学一
门手艺,为的是以后有一个好出路。于是方丈师父就安排小和尚学习剃头,因为
与其他手艺比起来,这门手艺不是很难学,况且以后一旦离开寺庙,小和尚还可
以用这门手艺来养活自己。
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小和尚认为剃头实在是一门简单易学的手艺,所以
他就不再向师父学习。可是师父却告诉他:“剃头不是仅仅学习一些基本方法就
能行的,你要想掌握好这门技艺,就必须每天拿一个冬瓜来练习,直到在冬瓜上
能够游刃有余地施展各种剃头方法,那才会成为一个不错的剃头匠。”
听了师父的话以后,小和尚就天天在冬瓜上练习剃头的基本功。练了一天又
一天,好几个月过去了,小和尚剃冬瓜的水平已经越来越高,师父见了也忍不住
高兴起来。可是师父在一次观察小和尚剃冬瓜时发现一个问题,小和尚练习剃头
都是抽空进行的,在剃头过程中经常有事需要他走开。每当别人叫小和尚走开的时候,他都会把剃头刀别在冬瓜上面,等办完事回来以后再抽出剃头刀继续练习
这个问题,实在是把师父吓了一大跳,于是他告诫小和尚以后千万不能这样
做了,小和尚答应了师父。可是等师父下次再观察他的时候,他仍然在离开的时
候把剃头刀别在冬瓜上面;而且据师父的多次观察发现,小和尚每次都是这样。
师父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小和尚,可是提醒的次数虽多,小和尚往冬瓜上别刀的习
惯却没有任何改变,而且每次小和尚都对师父说:“不要紧的,这只是习惯而已
”。
只是习惯而已?”师父严肃地对小和尚说,“如果你手底下不是一个冬瓜,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呢?你的这种习惯到时候没准会出人命啊!”
看到师父生气的样子,小和尚安慰道:“没事的,师父,你不要担心,等到
真为人剃头时我就不会这样了。”
眼看着小和尚还俗的时间就到了,临行时师父再三告诫他一定要改掉丢三落
四的毛病。可是小和尚的这一习惯早已养成多年,更何况他自己根本就没有改掉
这一习惯的意识,终于在他第一次给人剃头的时候,出事了———有人叫他递一
件东西时,他顺手把剃头刀别在了客人的头上,好在客人没有出现生命危险,从
此他的剃头铺再也没有人光顾了。
养成好习惯可以受益终生,坏习惯却可能毁掉人的一生,不要以为一个小小的习惯无关紧要,人们正在和将要面临的许多成就或祸患其实就是由这些看似不
起眼的习惯形成的。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以下介绍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供同学们参考:
1.主动学习的习惯
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
2.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
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把每个规定的学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根据学习内容,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这样做,可以减少乃至避免学习时走神或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在完成每个具体学习任务后,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使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时间段的学习中去。
3.各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的习惯
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求中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这就要求中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兴趣。对不喜欢的学科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适当降低标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初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然后要求自己去完成。这是克服偏科现象的有效方法。
4.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5.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中学生上课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能否调动所有感觉
器官学习,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
6.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7.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里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8.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要知道“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的习惯。
9.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10.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或提要步骤式知识结构。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进行交替复习。
11.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作业写完后,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征和要点,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作业错了,要及时改过来。
12.阶段复习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在大脑中勾画图式。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一环。
13.自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习惯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是创新能力的内核,是实现未来发展的关键。中学生应该随时注意运用如下步骤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1)界定自己所面临的问题。(2)搜集相关问题的所有信息。(3)打破原有模式,从八个方面尝试各种新的组合。包括改变方向,改变角度,改变起点,改变顺序,改变数量,改变范围,改变条件,改变环境等等。
(4)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5)让大脑放松,让思维掠过尽可能多得领域,以引发灵感。(6)检验新成果。以上六步是解决作业难题的有效方法。
学无止境,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也要善于借鉴他们比较好的学习经验为己所用。聪明的你一定能找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乘风破浪,早日达到胜利的彼岸!.
第三篇:谈谈为什么说学习礼仪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自幼我们的长辈对我们的教导,其实也是一种礼仪教育,也是为了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光是要我们学会并运用这些,更重要的是它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改变着我们这一代也将改变着世世代代人的命运!
什么是礼仪?我们讲的礼仪,不是宗教范畴的,也不是外交范畴的,而是指人的礼貌、仪表方面的一种教养、风度、行为规范,显然,它属于教育学、伦理学方面的术语、概念。可以看出礼仪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并且是一门活到老学到老的一门知识。通过学习学院开办的礼仪选修课程,使我产生很大的感触!使我深刻的认识到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礼仪是一种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应具有的相互表示敬重、亲善友好的行为规范,是人的一种内在涵养的充分体现;从个人角度来说,优秀的礼仪素质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养,还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并且有利于与他人的交往与沟通,使人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仅从我们个人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个人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人美化自身、美化生活;三是有助于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就如人际关系而言,管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完全依赖于个人能力与机遇,85%要靠纵横错杂的人际关系。如果我们学好了礼仪,必定会使我们学会搞好我们的人际关系,而在事业中人际关系处理如何也会影响到事业的成败。美国教育学家卡耐基指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20%专业知识+80%的人际关系。要打通“人脉银行”——把握好点、线、面、网络的人际关系,就必定取得事业上的顺利和成功。礼仪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和催化剂,可以培养自身在气质、风度、学识和应对进退的涵养,在自己的言行和举动中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有助于增进自己的人际关系和事业的成功。其实礼仪看似都是琐碎的小事,可我们要是不注意这些琐碎的小事可能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就有一口痰吐掉一个合同的典型事例,也能让我们更明白“形象是服务,形象是质量,形象是宣传,形象是品牌,形象是信誉,形象是效益,形象是生命”。
通过学习礼仪更使我们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当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时刻注意自己的礼仪、仪容风度和以礼待人等方面时,这些将对我们的人生产生重大意义,我想也必将改变着我们人生的命运!
05级材料2班
2007-05-26
第四篇:知识改变人的命运,扶贫共奔和谐之路---精准扶贫简报
知识改变人的命运,扶贫共奔和谐之路
——王爷府学校小学部驻三家村工作队
按照旗委旗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要求,我校全体党员和环节干部,连同锦山第二小学的教师合计43人组成驻村工作队,被委派到——王爷府镇三家村进行“精准”扶贫相关工作。
一、了解基本情况、学习扶贫政策
驻村工作队于2017年3月8日,首次与三家村两委班子成员接触和沟通,了解村内精准扶贫户情况。全村共计511户,总人口数1445/1530人,25-45岁的劳动力基本为零。其中精准扶贫户124户,精准扶贫总人数248人。贫困户致贫原因大多都是家里没有劳动力,而剩下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极个别的贫苦户是想要脱贫致富却缺少资金和技术指导。针对三家村的情况,工作队连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研学了《喀喇沁旗“3661”工程等脱贫产业发展奖补暂行办法》和《喀喇沁旗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为进村入户为贫困户解答扶贫政策而掌握第一手政策性材料。
二、进村入户,精准对接
驻村工作队对村里的大致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于3月9日,进村入户,结对帮扶。全部43名帮扶责任人分摊124户贫困户,每一位帮扶责任人分摊2-3户贫困户。走访全部贫困户,了解最精准的信息。家里人口数,主要经济来源,身体健康状况,有无在校学生,宣讲扶贫政策,问询发展产业项目等。
汇总后分别为每一户贫困户建档立卡,一户一档案,时时追踪。
帮扶责任人精准掌握贫困户动态及产业发展状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三、制定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
我队在扶贫工作中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分类扶持,不搞“大锅饭”。对于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因疾病致贫的,纳入社会民政救济体系。对于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懒惰酗酒致贫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以此激发、激活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勤奋致富,走向富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
我队入住后,快速响应,主动对接,多方帮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
王爷府学校
王文龙 2017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