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罗渡中心校 唐均飞 蒋友信)
2012年四川省中学历史 教育教学研究优秀论文评选
题目: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作者:唐均飞蒋友信
单位:宜宾市珙县罗渡苗族乡中心校
联系电话:435903
5【内容提要】: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培养
1、掌握教材知识;
2、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解答问题;
4、研究性、创造性学习。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内容提要】: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培养
1、掌握教材知识;
2、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解答问题;
4、研究性、创造性学习。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历史已成为一门主要的科目,已列入升学考试的范畴,且在教学要求上已发生重大的变化。以往的教学,教师只要拿一本书,将课文念一念,学生勾一勾,背一背,就可以考出较好的成绩,教学以死记硬背为主,现代历史教学的要求变化,主要以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因而,要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观念,强高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我在这几年历史教学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失误,但从中也有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历史教学方法非学重要,要提高质量,必须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地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下面从以下几个下面简单的谈谈:
一、掌握教材知识
学习历史,首先就是要掌握教材知识。掌握教材知识,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掌握知识的程度和效果就不同,有的学生花了一节课或更长的时间来记某一个知识点,总是记不住,即使勉强记住了,第二天就忘记了。而有的学生很短的时间就能掌握许多历史知识,而且能够达到经久不忘。难道说有一种学生学习不努力吗?后一种学生聪明吗?答案是否定的,关键在于后一种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方法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
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掌握。
1、掌握教材中所体现的知识点,概念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掌握某些历史内容的基本要领
一些历史事件内容比较复杂,比如:七年级上册关于商鞅变法这一部分,包括背景、内容和作用等几个方面,学生要掌握的内容比较多,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教材体系。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教材体系,整个初中阶段的历史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大部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又包括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内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联系非常密切,历史事件之间互相渗透。比如: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而中国近代由于闭关锁国在世界上渐渐落伍了,所以在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开始了一百年屈辱的历史是必然,这只能说明一点,落后就要挨打。二是掌握单元体系,特别是每个单元课与课之间的关系。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分别从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思想层面,三个领域(经济、政治、和思想)进行探索。学生掌握了教材体系,对于掌握具体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加深了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弄清学科知识的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找出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
2、探索并研究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
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戊戌,直接原因是就顽固派势力的强大。根本原因则是资产阶段唯新派脱离人民群众,妄图将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它体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的革命。也说明了只有无产阶级,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真理。
3、探索学科内知识的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把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4、学科之间渗透和联系
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特别是历史与语文之间的联系如唐代的三大诗人及其作品特征,历史与政治之间的联系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等。
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
2、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3、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四、研究性、创造性学习
历史教学的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所谓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对知识的进行运用和创新,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1、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
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要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如:中国古代为什么要用文言文而不用白话文?文字是竖排而不是横排?可从书写材料进行探究,没有纸,使用竹木简不方便,尽量降低文字的篇幅,又要说明具体的问题,只能言简意赅,同时用竹木简,竖排文字,翻起来比较方便。
2、选择专题深入研究,写出研究报告或小论文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趋势。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对学科内某一重点、热点或现实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研究。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学习研究能力、研究需求或兴趣取向,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方式、手段、需要的材料、研究的步骤、分工、预期取得哪些研究成果等。通过研究性学习,做出阶段性或总体性的研究报告,或写出研究专题小论文,以此训练检测学生的学科研究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
总之,历史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要根据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和自身的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关键是适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系统地把握教材体系,对教材进行深入地挖掘,教给学生正确地学习历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