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真实的、骄傲的、一代人的灵魂文献

时间:2019-05-14 14:1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知青》——真实的、骄傲的、一代人的灵魂文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知青》——真实的、骄傲的、一代人的灵魂文献》。

第一篇:《知青》——真实的、骄傲的、一代人的灵魂文献

《知青》——真实的、骄傲的、一代人的灵魂文献

前些天某日,在中国美术馆看了大半天《从延安走来》美术展,是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起的,至于其意义,恕不赘述,今天有人一边压制着民间纪念和怀念毛泽东,另一边还大张旗鼓地纪念毛泽东,临时抱毛脚的意图只一眼就看清楚了。我只是冲着那些好作品去的。

里面有一幅叫做《我们这代人》的油画,放在显眼位置,内容是一群穿着厚棉袄、厚棉裤的知识青年,挤在一间简陋的林场宿舍里,在那个年代特有的光线和颜色符号里,这些年轻人的精气神一下子溢出了画面,弥漫在展厅的空间里。

画面中央是一个面容漂亮、身着绿军装的女孩,在她身边是一个身着深色棉衣而面容秀气的女孩,她们当然是“我们这代人”里的女神,我相信所有来看这幅油画的欣赏者都不会叫出她们的名字,不过,我却脱口而出,中间那个是周萍,她身边那个是孙曼玲。周萍和孙曼玲,其实是电视剧《知青》里两个女知青的名字而已。

周萍(傅晶饰)的父亲解放前是上海的民族资本家,文革时家里被红卫兵抄个精光,她为了给家人争气(注意,这里是为家里争气,而不是与家里划清界限),没有按原分配计划去山东屯插队,而是死活赖在七连要当兵团战士。

其实,周萍的出场,廓清了一个几十年没有厘清的误区,即,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总体上分成到农村插队,当农民,挣工分,和到边疆的生产建设兵团当战士――其实是农业工人,挣的是工资;即使是自小长在兵团的我一直以来对这样的区别也是模模糊糊,这也正是这部梁晓声编剧的《知青》让人眼前一亮的第一处:文献性。

往大了说,《知青》企图在重现历史的真实之上再建设创作者的价值与情感,这就是朴实而正确的现实主义风格,虽然这里难免有梁晓声个人的局限,如对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生活的熟悉远远强于在陕西黄土高原农村插队的知青生活,且,亦能从人物的故事里读出创作者对这两者显著不同的情感投入,但这仍然阻挡不了这部《知青》算得上几十年来对那个时代、那群人做出了最有历史记录意义的作品。

再比如,那个叫孙曼玲(张龄心饰)的女知青,是地道根红苗的哈尔滨平民女孩,毛主席语录可以出口成章,家里上数三代都是城市贫民,又兼具大姐大风范――孙曼玲与周萍的区别之处正应了《红灯记》里的那句唱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带着弟弟当兵团战士的故事,或者会让现在的独生子女们看着看着就了解了什么是手足情深。

正好,我小时候就在黑龙江的生产建设兵团里长大,虽然《知青》表的是黑河的事,但剧集里的人物和故事――除了那些梁晓声想作为一个断代历史的思想者做出的关于政治、历史和文化的分析外,我还是要说,故事主干是相当坚实的。

剧集将一个出生于红色军人家庭的两个男孩,一个去陕北一个去东北的不一样的上山下乡之路作为故事核心躯干,然后伸展出两株粗大强壮的情节树,这两株故事树按时间的顺序在四五十集的物理时间里平行进展,又各成系统,同时又有紧密关联――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足以改造成史诗电影的不错架构。

而且,观众看《知青》的视角与剧中人物上山下乡生活的进程完全同步,比如,剧

集在前两三集,在表现人物性格之外,更深层处是认真交待了当时年代与“知青”这两个字有关的一切人物关系、社会形态和政经结构,主人公赵天亮(唐曾饰)与40多位来自北京、上海、哈尔滨的知青初刚到七连第一天,七连连长张建业(任帅饰)和指导员韩经泰(岳旸饰)就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标准配置”――管理体系、组织体系、人群结构等交待得清清楚楚,连队政治单位按班、排、连3层设置,40多个知青被分成两个排、4个班,设两个排长、4个班长,同时,连队还有机务排(其实,在这一层结构之中还应穿插着民兵排,也设排长),这样,整个七连党支部就由连长、指导员、一男一女两个知青排长,以及机务排长等人组成,他们决定全连的大事小情。

刚到七连不久,赵天亮因哥哥赵曙光(程皓枫饰)在陕西遭遇矿难而离队出走,他被辙了班长一职,男知青排的排长张靖严(李超饰)也受到牵连,被一撸到底去男知青一班当了战士,这才有剧中另一个重要角色齐勇(王凯饰)登堂入室就任班长,而赵天亮之父赵力雄(杨立新饰)对儿子赵天亮这个班长职位的解释,更应是梁晓声在向现在的人准确描述他们已经完全陌生的社会关系:

在部队里一班长可不是好当的,因为在排长不在的时候,他要随时可能代替排长。如今,当年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早就变成了国营农场,有的大农场场部还变成了县镇,这叫地方化,我的姨夫,他老人家年轻时曾是建设兵团的一个班长,因为身高力壮,劳动出色,年纪轻轻就升了排长,再后来升了副连长,我记得他当副连长那会儿也是不脱产的,与其他人一样下地出工,并干一样的工作量,直到后来他并不是很大年龄就当上了连长,用他的话说,他能当连长完全是在劳动劳出来的。

当年,当排长的他就曾是下乡知青们的头头儿,因为他劳动技能出色,带了无数从城里来学农活的徒弟。

《知青》里,到兵团后第一个麦收,开镰第一刀由连长张建业和指导员韩经泰一上阵,梁晓声故意在此安排了连长让指导员4分钟的割麦比赛,这个画面勾起我对自己那们身材高大、脸上常常挂着笑容的连长姨夫的怀念,他老人家十多年前已经仙逝了――剧集的这一情节虽举轻但重在证明了当时年代,劳动能力而非其它能力才是决定其人社会地位的绝对资本,那个由任帅饰演的连长虽然不似干农活儿出色者那样大只佬,但我还要是承认,这是我自从离开兵团岁月以来见到的最像兵团连长的连长。

与此相似处还有打场扛麻袋,以及入秋收黄豆(大豆)。

就连麦收时七连遭遇雨季,致秋后七连的知青们只能啃发绿的酸馒头(发芽麦子磨成),因为好麦子都支援国家了――我打包票旁证,此事确凿无误,因为本人小时候不止一年地经历过。

娱乐性和价值观,看似都不是这部《知青》的主打手段,依我看,它最大的凭藉还是其文献性,比如剧中两段最牵动人心的爱情的发生,赵天亮与周萍的,赵曙光与冯晓兰的,虽有刻意安排上的对照和修饰感,但剧中人物之发乎情而止乎礼,以及他们将个人感情小心翼翼地折合在当时那个政治化过度的社会上的经历,都相当契合时代,可以说完全表现了当时年代人的情感状态。

剧集的第一主人公赵天亮,一个比《血色浪漫》里的钟跃民(刘烨饰)和《北风那

个吹》里的帅红兵(夏雨饰)个性和社会性更为复杂的人物形象,其真正的复杂性倒并不在于该人物本身有多么不凡的个性,倒是他和他的哥哥在上山下乡的过程中真正经历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式的人生改造才更对那一代人具有代表性,这个人物其实是沿续了梁晓声当年蜚声天下的《雪城》和《年轮》里的诸多人物,我们看到剧中的赵氏兄弟逐渐在上山下乡的过程中不断历练着性格、思考着社会,看到他们从飘在天外的北京革命小将变成脚踏实地的乡村劳动者,会油然而生一种抵近亲切的磨擦感。

当下,“知青”两字是介于敏感与怀旧之间的特别词汇,其实,虽然知青时代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那个时代里成长起来的知青们仍然是这个国家的栋梁之材,就连中国下一代领导人都极有可能产生在当年那一批上山下乡的知青里,所以,我在这部剧里读到更多的不是对往事的伤怀、对苦难的怨囿和青春的反思,更有对曾经经历过的那段岁月以及那段人生的骄傲展示。

第二篇:灵魂的真实(灵魂歌王影评)

灵魂的真实

一部传记型电影,真实性是其首要问题。但是如何表现其真实性,这其中有很多讲究,下面通过分析《灵魂歌王》的表现方法来讲讲电影是如何展示其真实性的。真实来源之一——剧本。

《灵魂歌王》的导演泰勒·海克福德(Taylor Hackford)通过音乐认识了电影中的主角人物雷·查尔斯(Ray Charles)。50年代,海克福德第一次听到雷的《I Got a Woman》就被他热情的声线所吸引,1987他们第一次见面,之后海克福德取得拍摄权,然后在80年代末最终整理完影片故事,这期间海克福德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访谈记录,本杰明(联合制作人)说:“如实精确的描述对我们和雷都非常重要,我们毫无保留,因为人无完人,所以为了极力塑造出真实的雷,我们将他曾经的缺陷和堕落也都重现在大银幕上。”在整个过程中,雷非常合作,他告诉海克福德,可以将他的任何经历写到电影中,也可以塑造成任何形象,但一切都务必真实。而为《灵魂歌王》编写剧本的詹姆斯·L·怀特(James L.White)具有很多与雷的相似之处——来自南方(雷来自乔治亚州,其《Georgia on My Mind》成为乔治亚州州歌)、同为黑人、都曾痛苦的奋斗过。怀特通过多次与雷的会面,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接触雷最亲近的朋友、家人和雷的前妻及知己戴拉,继续将海克福德的剧本进行润色,最后成稿经过翻译成盲文交由雷自己查看时只进行了两处改动。剧本的极力追求讲述人物的真实生平来反应人物的个性及成长,是电影成功的基石。

真实来源之二——角色演绎

不得不说杰米·福克斯(Jamie Foxx)确实是个天才,在出演《灵魂歌王》之前就在《拳王阿里》和《挑战星期天》中表现出色,之后又在《被解救的姜戈》和《惊天危机》中演绎跨度很大的角色,而雷的形象也被他塑造得很成功。但是成功并不是毫不费力得来的,福克斯经过雷本人的测试后,为了将雷的形象尽可能地还原,从发型到习惯性动作都要一一进行模仿,同时最大的难点学习盲人的生活,福克斯需要学习盲文,彩排期间每天12个小时都必须蒙住眼睛,每天花费一小时的时间化妆成盲人,最难的是还要学会完全不同的方法来感知身体的运动。但是每一个细节的付出都是对真实的一次致敬,福克斯结合自身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以人物本人的心态表现角色,同时承受观众观众把真人和角色对比的压力,依然成功的表现了雷的细腻情感,并因其在电影中精湛的表演夺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真实来源之三——歌曲运用

《灵魂歌王》不仅仅是个传记型电影同时还是音乐电影,而音乐的运用除了吸引观众之外,还是电影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首先是音乐的选择上,按照时间的顺序分别选取

了《I Got a Woman》、《Drown in My Own Tears》、《What'd I Say》、《Georgia on My Mind》、《Hit the Road Jack》、《Unchain My Heart》、《I Can't Stop Loving You》。除了通过歌曲本身的发行时间顺序,可以将影片的真实性体现;此外歌曲与记叙人物的人生经历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也可以反映影片的真实性!例如:雷事业开始之前只是通过唱别人的歌曲像纳京高的,但是当他遇见他的第一任夫人同时也是他的知己比衣时,在爱情的沐浴下,他创作了第一首属于自己的歌曲《I Got a Woman》,他将蓝调同福音音乐结合在一起衍生出灵魂乐,虽然当时备受争议,但挡不住他的才华被其他人了解,这首歌也成为了他的成名曲;《Georgia on My Mind》也是一首带有历史意义的歌曲,它第一次真生出名是1960年Ray Charles在民权运动后乔治亚大会的和解大会上的演唱,也正是从这以后《Georgia on My Mind》成为了乔治亚州州歌。这首歌选录进电影,从一个方面展现了雷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种族隔离的反对,他宁可20年不去乔治亚州演唱,也不愿为黑人隔离区的人演唱,音乐在他的生命中是不分种族贵贱,他愿意将他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部分展现给所有人。《Hit the Road Jack》是雷沉迷毒瘾和性最疯狂的时期创作的,节奏的狂热正是雷当时生活的一种反映——雷沉溺于毒与性的狂热状态,这是一个经手雷查尔斯自己创作的一部电影,但是雷本人并不试图去掩饰自己曾经的黑暗生活,他经历过辉煌,但是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辉煌的前生也是一段黑暗的时期,受小时候的经历和眼盲的影响,他的心理可以说有一部份是不健全的,但是他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她教给他生活的真谛——不要让人把你看做一个残废!同时他幸运地找到自己一生的理想与兴趣,上天关上了一面门,却给他开了一扇窗,使他在音乐路上的道路比他生活上的道路平坦太多。电影将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意义挖掘展现出来,不过度修饰,只是尽可能还原,增加了人物性格的争议性,但是却使人物更加饱满真实!真实来源之四——色彩运用

When I walk out the door, I walk out alone in the dark.——Ray

上面这句话是雷和比衣吵架的时候,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但是恰恰是这一句话表现了雷内心的孤独与痛苦。七岁以前他还是可以看见的,那个时候土地还是黄色的,树木还是绿色的,妈妈浆洗的床单还是白色,门前树上的风铃还是彩色的,但是七岁一次眼疾夺走了他生命里的色彩,从此世界都是黑色的,而独自一人摸索在这个黑暗世界的孤独里,就像一缕幽魂飘在空城里。电影里的色彩运用就极好的反映了雷的心理,通常情况下,电影在回忆镜头时候会使用暗色,而在现实镜头会使用自然色,但是《灵魂歌王》恰好相反,回忆镜头展现的真是雷可以看见的世界,所以用了自然色,而现实镜头是他听见和感受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孤独黑暗的,所以用了灰暗色调,乍一看还会有一种哥特式的色彩感觉。这种色彩的运用不得不说是高明的,在无形之中将观众带入了雷的世界里,体验雷的情感,这时的真实感不再仅仅是历史性的真实感,而是人物角色体验的真实感。

雷的音乐被称为灵魂音乐,是无负其名的。与贝多芬的命运狂想曲类似,雷的音乐是他的灵魂感受到的音乐,而灵魂是不会作假的,灵魂的真实是所有真实的生命之源。而所有一切的偶然与必然促使了《灵魂歌王》的成功!

第三篇:美妙诗人的“真实影子和纯粹灵魂”

博主:洪加祥,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浙江日报首席记者,曾获中国报告文学、中国新闻奖、浙江好新闻和浙江作家奖等120余次;1998年以来,在浙江日报先后主持专栏《为民解忧》、《走近民工》和《洪记者当班》(曾获浙江十大新闻名专栏榜首);另外,主博客(同名)在新浪,主持新浪《报告文学作家》,欢迎阅读、指教与参与,美妙诗人的“真实影子和纯粹灵魂”。

美妙诗人的“真实影子和纯粹灵魂”

——读议洪加祥《在山林与山林之间(组诗58首)》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毛大成

读洪加祥《在山林与山林之间(组诗58首)》,我颇惊喜,总体上感觉着这些平静的关于青山绿水的抒情诗歌、丰盈春天的小诗正在朝气蓬勃地舒适地悠然向上冲击着。反复读思领悟,让我强烈感觉到这是诗人在用诗的形式来实施心灵抒发,全诗都在以物喻人,热情典型,力求深刻地借题发挥。

我因惊疑特别喜欢上这位风华正茂的壮年人、名记者。他的每一首诗居然如此让我西部老头真情感佩,激情欣赏他出口非凡的感性咏叹:

今天,走进山林,离开江湖上那些名利

和红酒的诱惑,就是喝几口源头水

也比酒清纯有味,马兄又拿出自己的经

一本正经,说是要消消心底的孽障

荒唐的肠子过于悔青,面对山水总要收心

坐在黄昏坡上,他振振有词念着

自己也听不明白的经,升华着自己的良知

从此,这里的山风与河水不再喧哗

听着那曾经吼着坏坏声响的男中音

念出另一面的温柔而富有磁性

如果云遮群山了,只有他

这座山会在林中高挺,宛如一块怪石嶙峋

2012.2.21与卫视马兄神游山林写之《听马兄念经》

如此平淡又深邃,如是严肃又轻松,颇为大快人心。一点也没有了读第一首《横卧溪上的一段松木》那样的严肃的思考与难言的沉重:……

我们告别命题的蓝图与逻辑的喧哗

我们告别大江大海和大城市的繁华

愿做山里这一段横卧于水中的松木

或在林间,造起简单生活的松木屋

让岁月之水流淌在现实之河

每天,我们在此都能看到

自己真实影子和纯粹灵魂

正蔚为大观,艳如彩霞

2012.2.12 桐村不老山中

每天能见“自己真实影子和纯粹灵魂”,该是多么亲切而自然,我从心眼里很喜欢着眼点如此自然而眼光深远的诗人,善于思考的诗人,关心世界前途和勇敢走向自己的未来的诗人,喜欢能够正视现实命运而清醒奋斗,积极向上力证自己飞翔起来的诗人。在我看来,认真地将饱满情怀寄托于山水诗集的能够十分高明地借题发挥的洪加祥,正在努力成为受人欢迎的这样的诗人。

2008年7月2日写于华埠山中的《临海杨梅》特别闪耀着辩证法理的鲜活而有质感的成熟明亮的思想光辉,既能刺激肉身,又触及灵魂:

酸是感觉,也是它的本质

少吃有味,吃多了

会酸坏你的牙和心情

……

纪念一位为农民种梅而死的公仆

所以成熟,所以香甜,所以鲜红

……

其实,有酸才会有甜

杨梅的一生总是甜中带酸

有一日,如果世上杨梅都不酸了

本性不再

请改称为苹果、梨或叫甘蔗吧

如果生活

只能被甜蜜基因灌溉

那满世界的忧伤就会默不作声

(真乃确实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

看来,我们的记者诗人确实具有一双灵光四射的慧眼,不仅善于观察,而且很能发现,并且比较精于提炼提升,营造和及时地运载诗意的歌唱。

在待人接物上,帮助有志者方面亦乎如此的用心良苦。我的杭州好兄弟赵勇鹏,曾经致信我说:“洪加祥是浙江日报首席记者,我与他是熟人。他的诗写得不错,曾经是我们老家《金华日报》的副刊编辑,他八九十年代在《金华日报》当副刊编辑时,曾经在副刊上编发过我的好多作品,我心里一直很感激他。”如此充满感恩真情的源自心灵的介绍内容,就是很生动的力证。

而沉稳的勇往直前的记者诗人在自己的创作上,2012年2月10日速写华埠渡口的《渡口》更加真切地自然透露出的一个信息,足可证明诗人确实是从小就是童心灵敏的胸怀宽广而精灵善动,讲究效果的有心人:

为了让山与山能融和

河流成了缝合的线

而小船是针,把华埠与东岸缝纫

儿梦里的渡口,我每日摆渡上高山读书

那一篙篙,横着水面在问

是古意是今境,谁又在为谁密密缝合

……

品味山林情感的大众美学

时间之船,在河上慢一些流逝吧

山悠悠水悠悠,两岸看船

船看两岸,排遣了几多浮躁

增添几多的人生乐趣也悠悠

让人铭记的是船板放下

山与岸瞬时在摇晃,还有惊心的一跳

无论妇儒,还是孩童

山里人上岸的动作非常生动

如蝶翼鼓飞,似山鹰扑地

总是跳板在后,岸在前

能触及到岸的真实,而不是船外白雾

这样的叙事抒情诗并不多见,生动形象,精妙无比,特别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甚至拥有一种智慧心灵的理论与广大社会实践自然结合起来的强大力量。诗人确实是勤于思考和善于发现的诗歌勤奋耕耘者,而且是开始有了可喜收获的诗人。很有可能就是中国的前途辉煌的未来大诗人。虽然我已年过古稀,我还是希望看到这一天的欢乐到来,喝上他的一杯喜酒,能够有这个机会实现亲自向他祝贺。不是说如今人生百年不是梦吗?已经立志写作为民、长寿文明为人民写作到底的越来越心地坦然,无所谓了。今天读洪加祥《在山林与山林之间(组诗58首》,欣然从容书写读后感想,进一步增强了我的这个爱心和信念,决心好好向这位朋友欢欢喜喜地学习学习,希望变成一条自由自在的写作为民桃花鱼,如鱼得水更欢愉。看来我这个人与浙江朋友的文缘越来越真刀真枪了,越来越增强起来了,合作自然越来越多了。今天我确实格外惊喜,喜出望外。进一步体验着浙江老朋友和新朋友的真心热情,大海一样,让我看到了远航的切实希望。我越来越强烈的心灵光闪闪的真实感受是知心的浙江朋友,不仅决定性地将我的晚年引向文学,而且十分自然地不断进一步导向深入发展,难解难分,乐不可兹,欢乐无穷。

在别具一格的山水诗集中诗人的歌吟,总是能够给予我们许多宝贵的重要启发。比如他2012年2月4日于杭州红柳村写的《翡翠的山中》就非常精明,娓娓道来,循序渐进,真正能够直接开启读者渴望探索的积极向上向前的健康心灵:

曾经,被粗笔勾勒过的山水

开化啊,如不倦的情人白了头

仍在俯身看命运

其实,水泥之下的青春

只有石头是晶莹的,返朴归正

透明如宝石,在浙西欲放一天星斗

即使,满地残阳、翠色和烟云

山里人也要抓住富强、绿油油的春天

你,是我无尽的炼狱

石头像碎了的浪花落进火里

希望能暴露内心弱点

像微博上消纵即逝的信息

过早地暴露在开阔地上

白里泛影青,绿中又带蜡黄

……

从前,这里的石头怕森林之火

不是龟裂,就是尘埃纷纷

现在,山中有无比钢铁的许诺与纠结

情愿做一位受害者,承受漫山爆炸的树叶

也要把伤口,展示给人看

你不是浙江柜台上那对

完美的手镯,你是一块原石

表象雄浑,内心宛如一袭飘逸的青衣

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在爱的天平上,有人愿用一生赌石

欠发达的背后,也拥有一身老坑的翠色

曾经,被粗笔勾勒过的山水

开化啊,如不倦的情人白了头

仍在俯身看命运

其实,水泥之下的青春

只有石头是晶莹的,返朴归正

透明如宝石,在浙西欲放一天星斗

即使,满地残阳、翠色和烟云

山里人也要抓住富强、绿油油的春天

如此细腻深刻的抒情,展示着诗人内心的宏大、豁达和青春的光明与开明,建设美好绿色环境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代言男男女女山民的自信心,读后感《美妙诗人的“真实影子和纯粹灵魂”》。辩证法理的思想光辉,特别能够照亮并温暖读者的眼睛和心灵。

2012年3月4日,诗人在《背叛的山泉》中,更说“山石、树木和流泉都在研究生态”进一步地写道:

有了你,山林仿佛遗忘了干涸与悲怆

每天仍在成长,仿佛枝繁叶茂

……

山泉可以拒绝青春与花朵

但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

其实,是规避痛苦与矛盾,是逃避自由

造成山泉内心更大的伤感与干涸

成熟,是一场相当艰辛之旅

心智的成熟,旅程更加漫长

但没有必要因成熟而感到恐惧

相反,经历一系列痛苦与艰难

蝶变的山泉,最终奔流上自我认知的天外

……

生活本来不会那么滋润和完美

只有歌唱着的苍蝇很完美,但令人作呕

有多少黄土正在干涸

有多少大地正在失绿

只有大暴雨的洗礼,把每个人内心灌满忧患

才能抗击自我欣赏的山泉意识和

每天只能小心叮咚的细微心脉

玩味到这里,让我想到最近看到的一个重要文学观点:文章是人学,好文章都是直指人心的。人心在哪里?人心有多深?太平洋的马里亚那海沟有一万来米吧,但和人心相比还是浅,因为人心不可测。从这个角度讲,文章的水平是永无止境的,因为人心的勘测工作永无之境。(见穆涛:《好文章应该直指人心》)

诗歌守望相助,是文章文学中最精纯精炼的文章文学。自然就是特别精彩精粹的直指人心的人性人学。我感觉在洪加祥的诗人心目中,山水就是自然人,淳朴的自然人,心灵清醒的自然人,十分原始的自然人。诗人与之对话,足见诗人极为出苗土地地聪明透顶,智慧超越一般常人,不能不是一个诗歌人才,诗歌对话的出色天才。所以就其笔走龙蛇的本质来说,这样一部山水诗集,其实也是人间深厚的对话集。

人如山水,山水如人。诗人 2012年3月2日写的《山林哲悟》描绘特别生动活泼,寓意活生生,深刻又从容。请看看,想想,诗人笔下的树木不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各种各样的人吗?这些活生生的树木从根本上看,难道不像特殊集中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人群吗?诗人表明慢慢咏叹树木,实则不能不说是在力争深入心灵地歌吟各种各样的人心的生动展示之五花八门:

有的树木挺立,直尺般公正

有的树木弯曲,盆景般婀娜

有的树木扭曲中尽现美感

有的树木楚楚动人中偶露峥狞

是树木,谁都会在山泉与泥淖中展示生命

孰好孰孬,自会在山林中看穿

由此,我想到人群也如同山林

如果用西山的眼光

每棵树木生来就生有孬心

只是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

成为好树与坏木

但不像儒家的封建观点

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狐狸咬人后的阿弥陀佛

是一阵狂飙偷袭山林时

所有树木首先想的是躲避

也不是抗争……而大胡子哲人不同

树木尽管还是这些树木

从小要想象成心怀鬼胎的贼子

只有扎紧篱笆,才能抗击膨胀的祸心

在他们看来,树木之性天生发无良

其后之善,其实是后天的改造

因此,每棵老树会在暴风雨中持重

每棵小树只能看风使舵,随波逐流

加上,粗壮的树叶子并不摩挲细树的枝条

适者生存,是多少小树消亡换来的

大树蓊郁、枝繁叶茂的铁律

有的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

当所有大树成为老树

他们在即将走完生命时

这些树木才有可能其言也善

所不同的是,丛林里树木自小学会了戒备

各自警惕,遵循的是从恶至善

因此,天下树种在良性循环

而不是用愚昧的树能改造世界

只有看到了鲜活太阳照耀丛林

世界,才从从容容

诗人从容自然的树木拟人的歌吟,很自然地让我想到人类生命的一般规律,仿佛更加明白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自然而精明的生命古训。

2012年1月13日韩作荣在《以诗的敏感表现人生主题——2011年新诗综述》中具体举例分析说: 从《切尔诺贝利》带来的心理冲击力看来,它体现了一位诗人的“精神敏感性”,“对时间之流的沉思”。亦如扎加耶夫斯基所言:“灾难……给垂死的现代主义带来了新的活力,它使高度复杂却有点空虚的现代诗歌宫殿‘重新人化’了”。在这里,“现实”比“超现实”更为重要。《切尔诺贝利》虽多意象的罗列,但恰恰是这种罗列,成为“像有什么在漆黑的如眼窝深陷的窗口/进进出出,但你看不见它/你看见的只是寂静,死一般的/寂静”的有力衬托。而撒下种子,收获谷物和蔬菜,“若要食用,必须等到两万年之后”,这种撼人心魄的悲剧,事实本身的直接述说就形成了震撼。这是现实性、人性大于诗性的写作,无需任何装饰和渲染,技巧在这里显得多余,一己的感慨和情绪的表露也过于微小了。

2012年3月2日,诗人手法朴实而有一定的创新地通过《工资单上的诗丢了》表达独特的诗意联想和生命心愿与人生理想,亲切自然情意绵绵,奇异美妙,诗意独特的棋艺显得更加丰富多彩,自然格外显示出一种艺术羽绒的以树木自然巧喻人类的特殊精彩,确实能够深入人心,耐人寻味:

那天,见到翡翠镯子

老坑翠绿,像你的庄重与微笑

随手抓起一张工资单,想记住

瞬间的构思以及灵感

诗,很快就长满叶子了

长满叶子的诗,塞进

严防死守的棉衣

在中餐的酒席上,仍惦记着绿油油的

长满叶子的诗,那一刻的迸发激情

让我曾为自己的成功,多干了两杯酒

一杯敬你,一杯敬我的诗歌儿子

想着挂上网络,飞回“一个人的竹林”

都说是最好的本属于未来

许多人和事无法预料,正如

那长满叶子的诗,在酒店里丢了

不是柳暗花明,就是乐极生悲

丢掉的,不仅仅是那个老坑翡翠

虽说,这一天也许可以是空白

但每一页都在诉说记忆

那些被写进诗里的等待、期盼与失语

都是生与死的哲理

都有苦难的经历

尽管激情被弄丢了,但每每想起

失去的,往往是最佳的诗意

由于难以割舍,自然照单全录。以示偏爱吧!文章已经很长了。衷心评论充满青春活力和辩证法光辉的诗篇:赞一赞诗人的“真实影子和纯粹灵魂”——读议洪加祥《在山林与山林之间》,不能不在此打住了。

呵呵,我不得不再强调我的触电感受:美妙绝伦诗人的“真实影子和纯粹灵魂”,将永远鼓舞我快乐清醒前行!

2012,3/19---3/20,重庆。获得诗友大鹏的认真帮助以后,3/21上午,小改,校读。

毛大成先生的电话:023-63876106.手机***

电子信箱:857567923@qq.com

长期通邮:400060重庆南岸学府大道37号,重庆市教科院巴蜀实验学校综合楼B27-6。毛大成

TAG:

第四篇:灵魂的养料--《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讲述了习近平青年时期扎根陕北黄土地,七年间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青春面貌。本书描述了习近平青年时期勇往直前对理想的追求和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我深深为习主席青年时孜孜不倦读书学习的精神所折服。在梁家河插队7年时间里,现有的书看完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的山路;白天干活的时候他都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去读书;晚上就点煤油灯夜读……习主席凭借毅力和坚持,凭借对书籍的渴求,读完了能借到的所有的书。他会把自己形成的见解和观点与别人进行讨论,这因此历练出了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伟大格局。

反过来看我们现在先进的读书条件,阅览室、图书馆、电子书籍等,可一提到读书,很多人都说没时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应该像习主席学习,像他那样博览群书,从书籍中汲取营养,造就脑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想法。

古今中外圣贤辈出,他们的身影虽都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他们思想的精华却留在了一篇篇不朽的著作当中,他们远大的人生追求总会让我们热血沸腾。而书籍和阅读无疑是传承和发扬历史文明之路上的指明灯,指引我们不断地去探索、思考和实践,树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标,使我们干涸的精神世界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第五篇:《宝玉形象的真实内涵及文化意蕴》文献综述

《从逃情到逃禅——宝玉形象的真实内涵及文化意蕴》

文献综述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作为全书的核心人物,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对象。长期以来,有关贾宝玉的相关研究,一直是《红楼梦》研究的焦点。由于贾宝玉研究牵涉到红学诸多方面的问题,如作品主题、作者归属等等,因此,所有《红楼梦》的研究,又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对贾宝玉形象的探讨。如此一来,有关贾宝玉的研究就成为《红楼梦》人物形象研究中最受关注的一环。本文拟从论文所涉及的方面入手,梳理有关贾宝玉研究的概况,以为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

一、关于贾宝玉“叛逆”性格的研究

在用“叛逆”这把尺子来衡量贾宝玉时,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贾宝玉是他的时代的叛逆”[1]。吴组缃认为,贾宝玉不但是“自己阶级的叛逆者”,而且“日益发展了他的进步思想”,虽然“许多贵家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最初贾宝玉也同样沾染了”,“但随着在生活环境中他所面对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教育”,“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在他的“思想性格中民主主义因素已经具备规模”,可以看做一个“新人的典型”。[2]何其芳认为,贾宝玉“对于一系列的封建制度都不满和反对。他反对科举、八股文和做官。他违背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和严格的等级制度。他讨厌封建礼法和家庭的束缚。他把四书以外的许多书都加以焚毁,那当然包括许多封建统治阶级极力提倡的著作。这样一个大胆的多方面的并且不知悔改的叛逆者,是不能得到赦免的”。[3]冯其庸认为,曹雪芹塑造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孽子贰臣,是这个家庭的叛逆,是从这个腐朽的封建大家庭中分化出来的异端分子”;“他们的叛逆思想和叛逆行为,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思想界的先进思想和斗争精神。可以说,他们是一对洋溢着18世纪中期的时代精神的典型。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起到了启蒙的作用”。[4]

首先打破“叛逆说”一统天下局面的,是起庸的《贾宝玉是叛逆吗》一文。起庸认为:“历史上的叛逆,总得有点进步的政治理想,有点愤世嫉俗的行动,对于和他的自由倾向相抵触的事物敢于抗争的。宝玉却没有,最多只有一点内心不满和行动上的逃避而已”;而宝玉那些反对科举、反对忠君的言论,“是不自然的,仿佛是作者在出面替他说话。宝玉一生在香闺中过着风月诗酒生活,从来不接触社会,不留心政治,根据什么反对科举?只在他老子客厅里见过几个清客,听到一点酸腐的言谈,怎么能够洞察„国贼、禄蠹‟之害?他之对贾雨村有反感,也不像是针对那贪官的罪恶,只是看不惯那种官场的俗态”,“一般说来,作为一个公子哥儿,宝玉是善良的,不同于淫滥、薄幸之辈;但也有些地方,他和那些纨绔子弟并无两样。例如调戏了金钏,又甩手溜掉,致使金钏受辱自尽”;再如“他和冯子英、薛蟠等人相聚吃花酒,就和狭邪小说所写的才子无甚区别,不大像个叛逆。如果说不爱读经、无意科举的人就是„叛逆‟,那么那些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之徒,那些专以吃喝嫖赌为务的浮浪子弟,岂不都成了„叛逆‟了吗?”“宝玉出家,似乎是他叛逆的高峰,但这仍然是逃避,不是抗争。佛祖出家,是有济世之志的”,“宝玉„志‟在哪里? 只想到自己的风月繁华生活不能延续了,就愿意化为飞灰,随风飘散,或者让姊妹们的眼泪冲去,落入东洋大海……这算个什么„叛逆‟之志呢?”“总的看来,作品所写的宝玉,确有爱自由的率真性格,不以富贵骄人,不尚虚伪,更无机心,是个宽厚善良的公子哥儿;但与桀骜不驯的人物相比,还不是一个类型,很难走上真正的叛逆之路。名之为„叛逆‟,是过奖的”。[5]

此后,刘操南、汤艾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认为贾宝玉“无事忙了一十九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穿衣吃饭,都仗别人,连倒一杯茶还要让人提醒,仔细烫了手,真是啥都不会干的一个膏粱子弟”,“赦、珍、琏、蓉一流,肉欲淫威,人所易知,人所共恶。惟独宝玉„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不特迷惑了当时局中人,还迷惑了后世的读者。赦、蓉诸人,可算顽劣,是这个官僚门阀长期„熏陶‟、„培育‟出来的轻薄子弟。宝玉之顽劣,却其实千百倍于此曹者。他所玩好者都是„既悦其色,复恋其情‟,出类拔萃,极其高级的品物,包括物化了的闺阁中人,只是书中写的极为雅驯罢咧”,“游戏人间,宝玉擅于这样精致的淘气,难道这里能嗅出有什么反封建的味道吗?”[6]

随后,王蒙著文,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似乎是,把宝玉说成封建社会的叛逆,评价太高了。他的一些行为如逃学、厌恶读经、不思功名进取,一是弄性常情,二是贾府的潮流”,“贾宝玉的表现,实在是整个贾府子弟、贵族子弟的消极颓废的精神面貌,寄生享乐的生活方式,严肃的尊卑礼教掩盖下的腐烂堕落,以及升平、恢宏、四世同堂五世其昌的家族共同体中的各怀鬼胎、互控并共挖家族共同体墙脚的这一大潮流大趋势的组成部分”;“贾宝玉是出类拔萃的”,但“他的基本表现并未超出

[7]正在没落的贵族公子哥儿的范畴”。这些观点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阅读视角。

二、贾宝玉的女儿崇拜

谈到贾宝玉对女性的态度,大多数学者持肯定态度。

王昆仑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及其归宿》中明确指出,贾宝玉具有女儿崇拜,他“在任何场合都能独特而深彻地去探索着女性的情感,而自然地发生共鸣”,他“对女儿们的普遍好感,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对

[8]他的所处环境来说是一种反抗,对自己的精神世界来说是一种寄托”。

楼霏认为:“贾宝玉的女儿观及对女儿的情感是他性格的焦点和核心,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他的女儿观、女儿之情是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贾宝玉形象的关节点”,“贾宝玉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把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看作真善美的化身,当作人生理想和理想人格加以追求”,“有了理想和信念做支柱,宝玉的女儿之情就显得厚重而深沉、庄严而崇高”[9]。何永康、黄立新都认为贾宝玉的女儿之情中有“欲”的成分,但这种欲并非罪恶,而是正常的人性,是“对„存天理,去人欲‟封建伦理的挑战”[10],“其主要特征,不表现在对肉欲的追求,而是表现在对众女儿的同情、体贴或敬羡方面”[11]。世纪末,由于西方心理学特别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引入红学,有研究者致力于对贾宝玉的内在人格探索透视,从而提出了一些新颖独特的见解。徐振辉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探究贾宝玉的女儿崇拜心理,认为“宝玉的这种女性崇拜固然有他厌恶男性污浊的后天认识因素,更有神话原型中带来的先天情感因素。这种先天因素,正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长期积淀,它本可以产生在所有人的心里,而在既灵又蠢的宝玉身上则不过反映得尤为突出罢了”[12]。段江丽认为,贾宝玉的所谓“意淫”,“不是纯真无邪的感情,也不是博爱或柏拉图式的爱,而是潜意识中对具有性吸引力的美丽女性的一种性情绪,在„超我‟的克制之下,最终完成性的升华,将潜意识中的自私满欲的驱力提升转化为体贴、同情、怜悯”[13]。

三、贾宝玉的出家及庄禅思想

关于贾宝玉的出家,有人认为宝玉确乎“看穿一切,抛弃一切”,“得着解脱了”,虽然这是“极不自然的办法”,但大多数论者认为,出家并不意味着宝玉对佛门的皈依。

林冠夫认为宝玉的出家“实际上只是„出走‟,只是表示与他的家庭决绝”,他的出家,“并不属于思想上的皈依”;“反佛和出家,这是一种矛盾,但在贾宝玉这个具体人物身上,却又是统一的”,“这种矛盾性和统一性,正是曹雪芹世界观中存在着矛盾的体现”。[14]

刘敬圻则认为:“贾宝玉不是老庄一派。他没有从根本上接受与领悟老庄哲学,他不能像老庄那样冷峻地看待儒家与洒脱地对待人生”,但他“确有通向老庄的悟性。他欣赏老庄的虚无逍遥和无为”;总起来说,他“对老庄思想的亲近还徘徊在总体的感性观赏与部分的浅浮领会阶段,属于„前老庄‟情思”。[15]

白先勇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宝玉的出家。他认为宝玉的俗身“化在蒋玉菡和花袭人身上”,因而“宝玉出家,佛身升天”,蒋花二人“结为连理”,“二者相辅相成,可能更近乎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佛学与儒学,出世与入世并存不悖”。[16]

四、贾宝玉性格的哲学内涵

从不同的视角注视贾宝玉性格的不同侧面,研究者们眼里的贾宝玉各具内涵。徐子余从审美角度出发,认为贾宝玉“忠实于自己幼年时期的性格,从审美感受的出发”来诋毁“传统的人生道路”,甚至“对于„忠‟这一最高封建道德的否定,也是从审美评价和道德评价出发的”;而“贾宝玉(还有曹雪芹)的„卑‟者褒之,„尊‟者贬之的审美评价,也是徐渭以来以女„压‟男的审美意识的发展”,并且“升华到上古以„水‟为„上善‟的审美意识所要求的高度”。[17]单世联着眼于贾宝玉对“真我”的肯定与追寻,认为“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家学说的主题就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而这种统一的基础是“个人必须绝对无条件地服从社会”,人们将在社会规范中失去真我,中国传统“天—道—人的本体模式遏制了向人性深处的开掘和体验,贾宝玉的忏悔,就在这封闭的模式上打开了缺口,成为中国文学中第一个分裂、破碎的自我”,“贾宝玉对自我的追寻及其对社会规范的否弃,具有明显的历史规定性。但是,他对真正人的生活的向往却是一个有着普遍而永恒意义的课题”;“从社会规范中分离出来,寻求自我的真实存在,最后又否定此世的生命存在:这就是贾宝玉的心灵历程”。[18]与单世联观点较为接近的还有严云受的《论贾宝玉性格的矛盾性与时代性》、鲁德才的《贾宝玉理想人格的探求与超越》、刘敬圻的《贾宝玉的生存价值的还原批评》、付丽的《贾宝玉正邪两赋人格对儒家人格的背离与超越》等。他们的不同点在于,严云受强调宝玉对个性、自由追求的热烈、坚定,认为即便是“贾宝玉的悲观情绪和虚无主义,也同没落阶级的悲观绝望是根本不同的。在贾宝玉的喟叹中,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对于生命、青春的挚爱,对于个性自由的理想的热情”。[19]鲁德才分析了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过程中的局限,认为贾宝玉“具备历史上创造性人物敏感、幻想、怀疑、审视事物的天赋,却缺少创造性人物的特殊素质和行为。面临僵化没有生机的传统,没有适应社会发展需

[20]要的思想武器作为„支援意识‟,最终走向庄禅的虚空”。刘敬圻注意到,在贾宝玉的思维中“跃动着崭新的生存观念:不关注留名青史,不关注长生不老,不关注善修来世,而只是执著地探寻一种宽松宽容宽和的生活空间,和一种充满温情的、不受打扰的、宁静无痕的死。这是关乎生命质量的前所未见的价值追求。它产生在背离传统价值期待(虽不彻底))与尊重个性舒扬(虽不高亢)的结合点上”。[21]付丽侧重于贾宝玉“正邪两赋”文化人格对儒家人格的背离,认为“相对于魏晋人格狷狂式、无为式的„任自然‟,贾宝玉的„情痴意淫‟,意味着一种新的人格价值取向的出现,从而为异端于传统的个体人格,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开出了情为根性的精神家园”。[22]

综上所述,有关贾宝玉形象及其内涵的研究,研究者都予以了相当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这一研究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贾宝玉形象的研究,正逐渐由其外表的探寻走向对其精神实质的拷问。这一研究理念的转变,给贾宝玉形象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我们的研究即以此为切入点。在以后论文的撰述中,我们力图在综参诸家见解的前提下,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贾宝玉形象的内涵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以期探寻《红楼梦》的真实内涵。参考文献

[1]金果.杂谈《红楼梦》[J].野草,1943(5):10.[2]吴组缃.论贾宝玉典型形象[J].北京大学学报,1956(4):12.[3]何其芳.论《红楼梦》[J].文学研究集刊,1957(5):30.[4]冯其庸.千古文章未尽才——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20 周年而作[J].红楼梦学刊,1983(4):20.[5]起庸.贾宝玉是叛逆吗[J].晋阳学刊,1981(6):18.[6]刘操南,汤艾.贾宝玉的积尘[J].温州师专学报(社科版),1983(1):16.[7]王蒙.贾宝玉论[j].红楼梦学刊,1990(2):40.[8]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3,87.[9]楼霏.论贾宝玉的女儿观[J].红楼梦学刊,1995(3):64.[10]何永康.试论宝玉之魅力[J].红楼梦学刊,1988(1):75.[11]黄立新.论贾宝玉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及其他——与李百春同志商榷[J].红楼梦学刊,1992(2):15.[12]徐振辉.原始思维:贾宝玉心理世界一角[J].红楼梦学刊,1990(3):22.[13]段江丽.贾宝玉性格的心理学阐释[J].红楼梦学刊,1999(2):40.[14]林冠夫.毁僧谤道悬崖撒手——从贾宝玉出家看曹雪芹的思想矛盾[J].红楼梦学刊,1985(3):16.[15]刘敬圻.贾宝玉生存价值的还原批评[J].红楼梦学刊,1997(1):32.[16]白先勇.贾宝玉的俗缘:蒋玉菡与花袭人——兼论《红楼梦》的结局意义[J].红楼梦学刊,1990(1):38.[17]徐子余.论贾宝玉性格的独特性及其审美价值[J].红楼梦学刊,1985(1):17.[18]单世联.徘徊在规范之外——贾宝玉的一个新诠释[J].红楼梦学刊,1988(2):30.[19]严云受.论贾宝玉性格的矛盾性与时代性[J].红楼梦学刊,1986(2):20.[20]鲁德才.贾宝玉理想人格的探求与超越[J].红楼梦学刊,1993(3):22.[21]刘敬圻.贾宝玉的生存价值的还原批评[J].红楼梦学刊,2000(3):43.[22]付丽.贾宝玉正邪两赋人格对儒家人格的背离与超越[J].红楼梦学刊,2000(3):52.

下载《知青》——真实的、骄傲的、一代人的灵魂文献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知青》——真实的、骄傲的、一代人的灵魂文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