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具体作品为例,对比分析五四时期与十七年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14:16: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具体作品为例,对比分析五四时期与十七年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具体作品为例,对比分析五四时期与十七年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

第一篇:以具体作品为例,对比分析五四时期与十七年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

以具体作品为例,对比分析五四时期与十七年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知识分子形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且在五四和十七年时期两个时代中有着相互联系却又分明的特征和形象。

五四时期和十七年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有着分割不开的共同特质。无论是在五四时期还是十七年时期的作品中的知识分子有脱胎于同一阶级,有着相同的阶级本质和思想,他们都关注于自身的命运,接受过有着强烈的人文情怀和个人意识,善于接触新生事物,接受过新思想的洗礼。如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和《青春之歌》中,主人公莎菲乘着个性解放的思潮走出家门,林道静则是在思想上承载着对旧制度的否定和对革命思潮的向往走上独立的道路的,他们在处于新旧时代和思想相互冲击的背景下,都通过个体意识摈弃旧事物并和反动邪恶势力进行抗争,为自己的命运和整个社会的解放和光明发出自己的怒吼,从这点来看,五四和十七年两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如出一体”。

另一方面,五四时期和十七年时期的知识分子又有着因不同时代元素所渗透而导致的不同。从思想特征上来看,五四知识青年有着新思潮的印记。他们是时代中的“觉醒者”,积极寻找个人乃至社会的出路,但却是仅有的觉醒者,很多是五四时期的“零余人”,所以大都带有“生的苦闷”“性的苦闷”,他们寂寞、孤独、悲观、痛苦。丁玲笔下的莎菲即是这样一位向往自由解放的知识女性,她身上有五四个性解放的新兴思想的光辉,但在那样黑暗大多国民仍麻木的时代,她的自由理想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无法找到“对话人”,她的爱情理想则最后以对异性的彻底失望告终,她的“意识自觉”使他被看成另类,最终因对社会的彻底绝望而堕落、放弃,在莎菲的身上有着知识分子固有的探求精神,也存在着理想垮塌后的幻灭感受;而在十七年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塑造则被蒙上了那时阶级斗争的印记,他们则由五四时期对自我和社会的批判转而为歌颂和赞扬,他们乐观积极,感情热烈,充满着革命激情和信心,《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则是这样一位被革命所激发激情的革命青年女性,她对革命充满热情,积极向往,知识分子所被赋予的矛盾思想以完全被革命激情所取代。

从命运上来看,从沉沦中“我”最终因精神追求和自由思想受到双重打击而以投海结束了自己的空虚命运和莎菲的命运中可看出,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大都带有悲剧意味,他们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寻找出路,却因求索不得而彷徨、苦闷,虽有奋斗,追求的历程和努力,但最终靡丽的梦想破灭,人生的意义贬值,堕落、绝望、沉沦成了他们命运的“归宿”.而在十七年时期,知识分子形象不同的是他们的探索在客观的引导下找到了最后的光明的出路,人生和社会并得以实现,两个时期知识分子的迥然不同的命运中也正是对两个不同时代社会不同命运前途和走向的暗示和象征。

从历史地位来看,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代表着社会的先进思想,他们是打破旧传统开辟新世界的先驱者的代表,有着强烈的个体意识和启蒙思想,却因找不到出路而苦闷,虽多“零余者”,即使这样,他们仍是那时的启蒙者和先觉者,占据着社会中的主角地位,《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沉沦》是五四时期刻画知识分子的两个代表作品,主人公在作家笔下是重点窥探的对象,因为作为社会先决人和启蒙者,他们的人生和境遇也受关注;而在十七年时期,由于文化创作标准确立,知识分子的独立立场消失,知识分子大都是是被工农阶级所重造的形象,成为了被启蒙者和被改造者,知识分子形象被逐渐同化和边缘化,如在《青春之歌》中,作者为我们展示知识女性林道静是如何从一个孤独美丽的典型知识分子走向被革命所感召改造成一个坚定的工农革命战士的历程。从这点看,也许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比十七年的更加典型。

第二篇:对当代电影作品的鉴赏与分析-以《肖声克的救赎》为例

对当代电影作品的鉴赏与分析。现在最受欢迎的电影模式当属好莱坞电影叙事模式。我们这代人从出生就侵泡在好莱坞电影文化中,因此像我们这种大学生是最熟悉也是最能理解传统好莱坞电影的。而好莱坞电影在美学特征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

① 在情节结构上,新好莱坞电影打破追求戏剧性的单向叙事模式,时空转换更加灵活,不再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而寻求开放的结尾。

② 人物不再定型化,而是根据其性格自身的发展展现其自然本性。善与恶不再是划分人物好坏的径渭分明的标准。除此之外,新好莱坞电影在人物和情节的关系上,使人物不再隶属于情节而是从情节突出人物。如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情节的发展实际上是主人公一步步走向疯狂的历程。影片给人的震撼不是情节是否具有悬念性,而是残酷战争环境下人的异化和异化的人:奉命杀死一个战争狂人的中尉却在经历了种种事件之后变成了另一个狂人。

③ 新好莱坞电影更加重视包括镜头语言在内的电影技巧的开拓。新好莱坞电影不追求银幕上的真实而是运用各种电影技巧是其产生一定的间离效果,也因此,在新好莱坞电影中,各种角度和不同速度的镜头,定格,跳接等十分丰富。新的影像语言强化了视觉上的冲击力,使画面更具艺术效果,而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则从另一个方面为电影增加了哲理内涵,从而也使影片更具导演个人风格特征。如科波拉的《教父》,它实际上是把一个美国电影中颇为传统的“家庭故事”放大为一个家庭的神话,是传统强盗片中的个人英雄融化在一个无所不在的家族势力之中,而这个家族则成为当代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的缩影。

值得提出的是新好莱坞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旨在追求影片视觉效果的商业电影开始出现,其代表为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系列和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系列。这些影片充分利用了电影高科技的成果,特技摄影和数字制作几乎成为了取代情节的法宝。这些影片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视觉奇观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视觉经验乃至梦幻,从而给观者以极大的感官刺激和震撼。

在当代电影作品赏析课程中,我们也欣赏了好莱坞励志电影的成名之作 《肖申克的救赎》,是好莱坞拍的经典的表现精神内容的影片。讲的是一位因冤案入狱的年轻银行家在牢中如何追寻自由的故事。

不同的人看同样的影片可能都有不同的感受。对于目前无力改变现状的我,看完这部影片后最深的感受就是:才华、毅力两样,是任何人在任何境况下得到自由的最佳通途。

片中的年轻银行家,凭着对银行财务知识的精通,在狱中,不仅为自己赢得了生命的安全、些许的自由,更为狱友争取到了物质、精神上的利益。也正因为对财务的精通,也使得男主角最后彻底击败残暴、阴险的狱长,并且使自己获得物质上的自由。

另一方面,看看那六年每周不懈的申请信、N年每周两封的申请信、用那“600年也挖不出隧道”的石斧日日不懈掘出的隧道、雷电声中用石块砸破的下水管道、边呕吐边匍匐爬过的500吗长的的恶臭的下水道……这一切无不深深刻画一个词:毅力。

任何一个人,想要最后获得蓝天白云下的自由,一定一定要具备这两样的--过人的才华、坚韧的毅力。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来的是恒久不变的真挚友情、百折不挠的灵魂铸炼和生生不息的命运之火。希望不需要热情,热情的希望只是灵魂深处一次不经意的冲动。在监狱里,当生命的过程只能以时间为刻度的时候,任何高涨的热情都只能无可奈何地向失望举起双手,宿命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只有内心清澈的人才能看清人生的荒谬,否则,人只有在面对冤枉时委屈和无奈、在面对压制时愤怒和狂暴、在困境下腐烂,甚或在平常的环境中寂寞和绝望。

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才可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故事很简单,1947年,英国缅因州一位成功的银行副总裁安迪因为一场误会的官司,在肖申克监狱终身监禁。安迪在狱中的铁笼里用一把六英寸长的鹤嘴石锤执着地掘洞,于第19年和基督山伯爵一样成功逃狱。

影片处处展示着一个人的情感、权利、价值的顽强的自我意识和肯定,永不认命,永远怀揣着希望,自我救赎。

没有希望,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在这里面活着,一直到死去。所以托马斯会在离开监狱获得他50年牢狱生活之后的第一个假释带给他的那种有限自由感觉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惊惶,然后自杀身亡。他说,他没有办法适应这个自由的社会,他小时候只看过一次汽车,而现在到处都是汽车。自由给了他的是希望,这一点是无须置疑的,然而却正是这样的希望带给他的却仅仅只是担忧和惶恐不安的生活。每次在半夜里做着恶梦醒来却还必须是想一想之后才能明白自己身在何处。这样的生活也许反而不如他在监狱里来得自由和安心。

在托马斯的心里其实一早已经忘却了自由的感觉。所谓希望,对他来说已经一早已经彻底死去了。虚妄地承诺给他一个自由的希望,他反而不知所以了。相比之下,安迪体现了另外的一种心态。“要么忙着生存;要么忙着死去”;一句话道明了安迪对生存的渴望和那些从不曾熄灭过的对希望的热诚祈盼。电影用一种晦涩的表达故意让我们以为安迪会在得到希望以及失去希望之后自杀,这种表达方式非常巧妙地用了瑞德的角度,而因为瑞德正是这样以为的,所以我们也就跟着如此以为了

一条漫长的自由之路、一次灵魂深处的洗涤、一部不朽的励志经典,“希望”遵循神的旨意安睡在内页被挖空的《圣经》里,附着在安迪高大的身躯里,匍匐在500码的下水道里,最后,那条仅有的肮脏之路把安迪送往美丽的新世界。这段充满绝望与沉重的救赎之旅来自臭名远扬的鲨堡监狱、来自惊悚小说大师史蒂芬•金的原著、来自哲理导演达拉邦特的倾力之作。《肖申克的救赎》带

和以往那些讲述阴暗晦涩牢狱生活的监狱片有所不同的是,《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讲述友情、困顿、希望与梦想的电影,剧中的男主角冷静的心态、不屈的斗志、足智多谋的设计、锲而不舍的精神非常令人感动。这部电影最能打动人心之处,便是自始至终都能给予人们希望。

有人把这部影片称为无冕之王,如果把一部电影比作一本小说,那么《肖申克的救赎》无疑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反映着现实的社会生活,用经典的对白和多种修饰刻画出多个人物形象,用简单的方式组织故事的主线并伴以多条辅线,以艺术的画面表达着故事的主题,给我们深刻的教育和久久的思考。

最后,我不禁思考,电影名称叫《肖申克的救赎》,但ANDY到底是救赎了什么?

也许是生命的自由。

我很喜欢里安迪走后说的一段话:有一种鸟儿,它是这么漂亮,有一天当它冲出牢笼飞向天空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可惜,但是,对于这样的鸟儿,你又会产生把它困在一个鸟笼里是一种罪过的想法,你会彻底认为它应该活在广阔的天地间,只是它的离去使你寂寞。

在此之前,我认为里德是监狱里最痛苦的人,因为他知道一切却只能接受一切,他知道四面墙之内的人生毫无希望可言,他知道他的最后会是孤独凄凉地死去,然而他没有任何的办法,他没想过振翅高飞,他也无法想象高飞后会看见的辽阔天空。

如果你知道人生一直都是一个样子,然后你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等待死亡的降临,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里德乘着出边境的汽车,我想,他回首过去的几十年,会有什么感慨?然而不管如何,他总是开始了另一段的生活,那种他一直想要的生活。

但谁来告诉我,他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即使影片的结束,我还是没有弄清楚什么是自由,它可能是一种对未来的不可预测,可能是对未来的既定希望,然而两者如此矛盾,是否就是所说的命运其实是未知的已知呢?影片在最后告诉你,你必须要冲破那些束缚,但是冲出了以后要怎样呢?

我只能告诉自己:这是一个哲学的问题。

这部电影,自1994年在美国公开上映之后,在美国仅仅获得了两千八百万美金的票房收入,但是,却因为录像带出租而受到了观众的注视,翌年参加奥斯卡奖的评选时,获得了包括最佳电影、最佳男演员、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音效、最佳音乐/歌曲七项大奖的提名,却因为遭遇了《阿甘正传》而统统坠马,乘兴而来,空手而归,但是从IMDB得分和在影迷心中的地位,这部电影绝对是影迷心中的无冕之王。

片中轻快悦耳的高音同舒缓沉稳的低音势必合奏出震撼心弦的音符,尽管10年前《肖申克的救赎》没能幸运的拿到小金人,但作为90年代最受欢迎的美国电影之一的这部影片现在仍被影迷津津乐道,时间证明了它难以磨灭的迷人魅力。

下载以具体作品为例,对比分析五四时期与十七年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具体作品为例,对比分析五四时期与十七年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