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时间:2019-05-14 15:0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第一篇: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过程中,须努力提高地方各级党委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的能力、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的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对于我们整合社会力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已经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了出来,而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明确地提出来,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而确立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哲人都有“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中国文化自古“贵和”。西方近代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的是**世纪初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他认为,在自然体系内存在和谐的秩序,那么在社会体系内也同样应当有和谐的秩序。必须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残酷和不公,构建工业与农业、家务与教育、生产与消费的联合体,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各阶级的融合。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思想,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或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的表述,无疑是指高级的和谐社会。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是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迈进的过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的执政目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由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不断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现在,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任何一项大的改革举动都可能带来正反两方面的社会集群效应。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美元到****美元的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是进入“黄金发展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是进入“矛盾凸显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差距扩大。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巩固改革成果,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把社会的安定与和谐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正确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当前关键是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但是,人们逐利动机的增强和相关制度规范的不完备,带来了腐败现象增多等问题,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一系列“窝案”、“串案”,甚至出现“前‘腐’后继”的现象。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通过创新制度来根除腐败。

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期,往往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我国长达**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不仅使原来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而且使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逐渐显露,对原来相对稳定的社会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应当看到,我们原来的稳定

是建立在贫穷和落后基础上的,是低水平的相对平衡,而旧格局的逐步解体会带来新的不平衡因素,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人心稳定,人心稳定的基础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则必须依赖生产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

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政绩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我国**年来的改革开放使全社会都得到了好处,但也必须承认,先富起来的毕竟是少数人,加之分配制度上的缺陷,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这是新一轮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离开了社会公平,我们党就会失去执政的依据,就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因此,我们应当在初次分配重效率、再次分配重公平的基础上,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逐步建立起使社会大多数人得到较大实惠、困难群众有基本生活保障的利益机制和利益格局。

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

在我国改革开放正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的过程中,新矛盾新问题大量产生,有时甚至集中暴露出来,而且这些矛盾和问题大都发生在地方特别是基层。因此,如何提高地方各级党委驾驭和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就成为我们党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重要环节。

努力提高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的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和重组,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从而使社会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带来了一系列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隐患。如何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已成为检验各级党委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必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这是因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众之间既存在着共同利益,又有着各自特殊的具体利益要求。为此,一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二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是要特别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把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提高到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我们应采取切实措施,做好下岗失业工人的就业再就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低保”等工作;做好农村的扶贫工作,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努力为困难群众编织一个可靠的“安全网”。尽快建立健全社会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努力提高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的能力。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使许多社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露出来,诸如实施“一免两补”、土地征用、城市拆迁、国企改革、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等项工作引发的群众信访不断攀升,特别是企业改制和农村“一免两补”两大热点引发信访量大幅度上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地方党委建立稳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信访是我国特有的人民群众反映问题的主渠道,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信访工作,是我们立党执政的重要保证。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必须善于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全面推进工作结合起来,把抓好当务之急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把教育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结合起来,尤其要解决好上访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当前第1页/共2页]<<上一页下一页>>

第二篇: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过程中,须努力提高地方各级党委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的能力、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的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对于我们整合

社会力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已经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了出来,而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明确地提出来,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而确立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哲人都有“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中国文化自古“贵和”。西方近代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的是**世纪初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他认为,在自然体系内存在和谐的秩序,那么在社会体系内也同样应当有和谐的秩序。必须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残酷和不公,构建工业与农业、家务与教育、生产与消费的联合体,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各阶级的融合。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思想,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或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的表述,无疑是指高级的和谐社会。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是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迈进的过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的执政目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由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不断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现在,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任何一项大的改革举动都可能带来正反两方面的社会集群效应。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美元到****美元的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是进入“黄金发展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是进入“矛盾凸显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差距扩大。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巩固改革成果,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把社会的安定与和谐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正确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当前关键是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但是,人们逐利动机的增强和相关制度规范的不完备,带来了腐败现象增多等问题,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一系列“窝案”、“串案”,甚至出现“前‘腐’后继”的现象。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通过创新制度来根除腐败。

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期,往往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我国长达**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不仅使原来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而且使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逐渐显露,对原来相对稳定的社会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应当看到,我们原来的稳定12全文查看

第三篇:努力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

调研中,陈仕其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领导班子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中央要求和我市实际,在领导班子建设中要提高“5种能力”,增强“5种意识”,做到“6个善于”和“6个抓”。“5种能力”是: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5种意识”是: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廉政意识。“6个善于”是:善于激发社会创造力、善于管理社会事务、善于协调利益关系、善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善于做群众工作、善于维护社会稳定。“6个抓”是:抓班子合理配置、抓班子能力建设、抓思想作风建设、抓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抓班子廉政建设、抓监督激励制度建设。

连日来,调研组一行分别前往惠城区、惠阳区和市直工委、市交通局、市公路局,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形式,就惠州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现状、构建和谐惠州需要什么样的领导班子、如何结合惠州实际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

第四篇: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引言:

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的状态,也是人类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古往今来,世界各国的哲人贤达都对社会和谐的美好理想做出了自己的诠释。

一、对“和谐社会”的古今诠释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非常丰富。据考证,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和”字。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和”被广泛地应用到家庭、国家、天下等方面,用以描述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就连古代的商铺为取吉祥之意也多与“和”相关,如永和号、泰和号、义和号、天和号等。医院也有协和医院、广和医院等,并一直延续至今。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蕴含和谐之意。代表中国传统特色并深受中国人喜爱的“中国结”寓意相合、和合,和谐。2009年国庆节庆祝建国60周年的的光立方上就显现了中国结图案,以此来象征中国的国家和谐。和谐也是2008年奥运会、2009年全运会的宗旨和成功标志。可以说,“和谐”思想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而对社会和谐的美好憧憬,古往今来也是见仁见智。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思想家孔子、墨子、孟子就从不同角度提出“大同”社会的理想。孔子提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家和万事兴”的观点。墨子勾画了“兼相爱”、“爱无差”的美好社会蓝图,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一种理想社会;1500多年前,文学家陶渊明在其名作《桃花源记》中更是描绘了一幅美好社会的图景:“林

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近代以来的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都把“大同”作为中国理想的社会模式。洪秀全提出了“务使天下共享”的“小天堂”构想,以及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明确提出“天下大同”之说,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康有为《大同书》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社会生产、生活、政治、教育、经济、娱乐等领域,可说是有史以来对未来大同世界最详尽而完美的一种描绘。孙中山的社会和谐理想是建立在三民主义学说的基点上的,其所欲建成的和谐社会是一个众人“共有、共治、共享”,社会所有资源均平而协调的大同世界。也就是说,孙中山所追求和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建设一个政治、经济、道德等各个层面都达到和谐的社会。这些思想虽然带有不同时代和提出者阶级地位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西方,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写出了《理想国》。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写了世界上第一部描述空想社会主义的作品对话体幻想小说《乌托邦》。法国的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中描绘了衣服比《桃花源记》更为详实的“穴居人”生活。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和谐》一书,提出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是“和谐制度”。书中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不和谐,指出它必将被“和谐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他们认为,在自然体系内存在和谐的秩序,在社会体系内也同样应有和谐的秩序。必须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残酷和不公,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各阶级的融合。上述思想都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然,在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旧制度下,这些理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马克思又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而马克思所构想的这种“自由人联合体”未来和谐社会模式无疑是指高级的和谐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和谐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不懈奋斗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提出了社会发展系统理论的思想,把社会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在这个系统工程中,他把社会发展作为物质运动形式来考察,把社会发展当成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过程来对待,在此过程中,注重社会发展的结构控制。毛泽东将他的社会发展系统理论思想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构建的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理论,不仅涉及经济体制、管理体制,而且涵盖了政治体制和科学文化领域。虽然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坚持下去,没有最终摆脱苏联模式,但是毛泽东把社会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的社会发展系统论思想,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邓小平提出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思想。邓小平的社会协调全面发展思想主要包括:一是经济与政治协调发展;二是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三是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邓小平还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科学地阐明了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性。邓小平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协调发展,是对毛泽东社会发展系统理论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思想不仅正确,而且可行。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

重要目标。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从而明确地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思想。这是我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角度,明确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和主要任务。2005年3月5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用了专门一个章节来阐述“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政策措施”。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又部署了今后5年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工作。应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而且正日益转化为大家的行动。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引亿万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

中国需要和谐社会,全球需要和谐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因此中国领导人不仅在国内推行构建和谐社会,在世界上又推行构建和谐世界。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在一个历史性的重要时刻,向全世界郑重提出了“共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同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法国发表了题为《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世界》的演讲,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政府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主 4

张。这说明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是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因此,认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将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那么究竟什么是和谐社会?2.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统和谐社会与现代和谐社会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1.什么是和谐社会?

分开来解释。先看“和谐”。谷物称禾,禾在口边,丰衣足食,天地人和;“谐”字左边是“言”右边是“皆”,含人人有发言权之意。“和谐”简单的说就是和睦相处,谐平共生。“和谐”就是指社会不同领域的发展是与其整体的综合发展进程的一致和谐调有序。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与国家相对应的是狭义的社会,指的是与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相区别的,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广泛领域。社会是一个有机总体,社会的发展不是某一个特定领域的孤军奋进,而是社会在整体上的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包括两个方面:从大社会讲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从小社会讲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主要是调节人与人关系。大社会与小社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学术界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观点二: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这种观点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提出来的。

观点三: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其保证层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其基础层是必须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

观点四: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协调,等等。实际上,广义上的和谐社会几乎就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全部内容。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一个相对单项的问题。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和谐社会是狭义上的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一般定义

和谐社会通常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协调运行和发展的状态,是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物及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保持着一种协调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社会内部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社会内部各阶级、阶层之间,人与人之间,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等等的协调。

2.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1 学术界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界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少有两层涵义:其一,社会是和谐的,它区别于秩序混乱或动荡不安的社会;其二,这种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它区别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和谐社会”。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界定。

观点一: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这主要是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和谐社会部分的论述归纳出来的。

观点二: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属性来看,它应该是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能够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一个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人们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自由发展的社会;一个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

2.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与基本原则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主席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这些都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决定》首先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判断。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不承认矛盾,而是要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努力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

谐因素,使发展更平衡、利益更兼容、关系更融洽。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这就要求我们既从财力物力的可能出发,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矛盾和问题,又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作出不切实际的承诺。总之,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在这两个重要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遵循的六个重要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看出,《决定》的指导思想突出了人民利益的问题,目标和主要任务围绕的核心问题也是人民利益,同时又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了,社会财富增加了,才能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雄厚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和制约因素的变化,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观念的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五个统筹”,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改革为动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这就要求: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社会领域改革的步伐,大胆进行制度创新;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逐步形成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坚实的制度支撑;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和谐,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稳步推进国家管理行为的法制化、规范化;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发生的新变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广泛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使广大人民群众依据法律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改革就没有动力,不发展就没有物质基础。但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做到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和谐社会建设是为了人民,和谐社会建设要依靠人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和谐社会建设者和享有者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真正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这“六个必须”的原则是一个整体,它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了未来15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方向和路径、动力和机制以及需要把握的重大关系。我们要按照这些原则的要求,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努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2.3.传统和谐社会与现代和谐社会的关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全称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全称告诉我们有各式各样的和谐社会。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出现过“和谐”这一社会历史现象。历朝历代的“盛世”,就可以说是一种和谐社会。像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朝的咸平之治、明朝的永乐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但这样的和谐社会都是“传统的和谐社会”。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代的和谐社会”。传统的和谐社会与现代的和谐社会有两个重大区别:一是传统的和谐社会往往以牺牲个人利益来换取社会的和谐局面,现代的和谐社会则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能够协调好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能够整合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因而能够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二是传统的和谐社会建立在少数群体剥夺多数群体、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基础之上,缺乏社会公平和正义,它是不能长久的,现代的和谐社会则是建立在社会公平和正义基础上的,具有可持续性。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说目前我国社会还不和谐? 可以肯定地说,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应该说,当前我国社会从总体上讲是和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由人民当家做主的国体、政体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我国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

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向全面小康扎实迈进;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可以说,今天的中国生机勃勃,前景充满了光明。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社会现在没有矛盾和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因素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比如,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旧存在,资源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城乡贫困人口还有相当数量,上学难、上学贵和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不同地区、行业和人群之间收入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腐败、权钱交易、偷税漏税、走私贩私等现象。垄断性行业凭借对资源、市场、价格的垄断,获得大量的垄断利润。全国人大常委郑功成教授总结出了当前社会存在的“十大不和谐因素”。一是贫富差距在持续扩大。二是劳动关系日益失衡;三是乡村流动人口与城市固定户籍人口之间的利益冲突仍在扩张;四是城乡之间的发展失衡;五是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六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失衡;七是效率与公平的失衡;八是经济发展与政治、法制发展的失衡;九是人与人的关系不和谐;十是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其中贫富差距在持续扩大被列在首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的研究认为,目前我 国贫富悬殊已经达到了“黄色”警戒水平。如果五年内不能采取有效措施的话,贫富悬殊将会发展到“红 色”危险水平。最贫困的10%的人口,所得的收入占国民收入总额的1.8%,而最富有的10%的人口,所 得的收入占国民收入总额的将近30%;曾庆红副主席也曾经说过当前既是社会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既让中国人民初步品尝到了世界强国的含义,又让中国社会品尝到了社会失调、社会失控的阵痛。

所以,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出发点,就是实事求是地承认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同时着眼于新的国内外形势,逐步解决目前存在的和可能面

临的各种问题,不断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它充分反映了我们党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勇气和决心,表明了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高度自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和继承我们党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并借鉴传统和谐思想的有益成分,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意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首先,它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和谐的思想与中国当代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就既阐明了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又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原则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其次,它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我们党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关注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位一体”,扩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位一体”。这不是简单的增加,而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这个“四位一体”的布局,反映出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谋划更加全面、协调、均衡,从而进一步充实、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第三,它深化了对我们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出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充分反

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方略的新认识,表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治理社会的理念有了新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对党的执政能力认识的一个新突破。

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第一,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取得的成就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平均每年的增幅在9%以上,这在各个国家的现代化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现在,我国的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按照现行汇率,中国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可能出现两种前途,两个结果: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因为经济社会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显露出来,如果处理不当,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这一时期较好地处理了各方面的关系,实现了持续多年的快速增长;而拉美一些国家在紧要处举措失当,陷入动荡和停滞,掉进了“拉美陷阱”。中国如顺利地度过这一临界点,社会就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否则,便可能会掉进“拉美陷阱”:人均GDP或许不低,但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动荡不安。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就要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二,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和风险,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面临着严峻压力。美国等西方国家加紧在意识形态领域打“没有硝烟的战争”,企图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输出自己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通过多种手段对别国内政进行干预。

第三,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的执政目的,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由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 最近的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 未来”利益。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

三、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正确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当前关键是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但是,人们逐利动机的增强和相关制度规范的不完备,带来了腐败现象增多等问题,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一系列“ 窝案”、“ 串案”,甚至出现“ 前‘腐’后继”的现象。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通过创新制度来根除腐败。

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和谐需要稳定。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更谈不上和谐。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期,往往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我国长达2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不仅使原来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而且使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逐渐显露,对原来相对稳定的社会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应当看到,我们原来的稳定是建立在贫穷和落后基础上的,是低水平的相对平衡,而旧格局的逐步解体会带来新的不平衡因素,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人心稳定,人心稳定的基础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则必须依赖生产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 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提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顺利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我国26年来的改革开放使全社会都得到了好处,但也必须承认,先富起来的毕竟是少数人,加之分配制度上的缺陷,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这是新一轮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离开了社会公平,我们党就会失去执政的依据,就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因此,我们应当在初次分配重效率、再次分配重公平的基

础上,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逐步建立起使社会大多数人得到较大实惠、困难群众有基本生活保障的利益机制和利益格局。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各种形式的第三次分配的制度和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在这方面要克服社会上一些人的不正确认识,懂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而实现社会和谐则是中国人民永久的追求,通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来促进社会的更加和谐,通过构建和谐社会来加快和保障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尽快实现。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明确的任务和一系列的指标评价体系,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目标,实现了就是实现了,没实现就是没实现;而和谐社会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基本和谐到更高和谐,再到最高和谐,是一个可以不断实现而没有极限的过程。

社会各群体间的利益协调问题。在新型利益格局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是农民的收入增长过缓,致使他们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差距越来越大;二是下岗失业职工增多,其中一些人由于年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原因,面临再就业的困难;三是农民工的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长期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在工农群众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地位相对有所下降,甚至有一部分人绝对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下降。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到工农群众对当前社会形势的判断,也影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度以及对党和政府的态度。因此,要适应我国利益格局变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以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等为着力点,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策措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如同建造一座宏伟大厦的系统工程一

样,需要三个支撑点把所有工程结构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和谐的经济关系、和谐的政治制度、和谐的民族素质。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又要从“小社会”着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社会和个人应该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从政府来讲,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主导作用。从个人来讲,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遵纪守法、遵守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人文素质,特别是要具有和谐的理念、宽容的心态、感恩的意识和审美的情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先富起来的人或者说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2.1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统筹发展。和谐社会是对过去发展模式的超越。既是对农业时代发展模式的超越,也是对近代工业时代的发展模式的超越。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特点,是一种科学发展。所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同落实科学发展观相辅相成,构建和谐社会是从社会和谐的角度促进科学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促进社会和谐。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要通过发展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进

一步完善经济发展体制,改善经济结构,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抓住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寻求经济全球竞争格局下的稳定、健康发展。要坚持统筹发展,解决好 “三农”问题、资源环境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分配差距。为此,必须在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要统筹好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所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形成城市和乡村封闭发展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在当时有利于维护城市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人为地分割城乡之间的联系,阻碍了城乡人员的流动,影响城乡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城乡差别的不断扩大,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和走向共同富裕。因此,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跳出就农业论农业的狭隘思路。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带动农村,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向四周郊区辐射,推动城乡经济共同发展。二是要统筹好区域经济发展。由于地理、历史、社会等原因,各地之间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总体情况是东部比较发达,中西部相对落后。因此,要充分发挥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窗口辐射作用,合理地把资金、技术、管理经验逐步向内地辐射,为内地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内地特别是西部地区,要主动创造条件,打造特色产品,发展当地经济。各地要打破地区的界限和封锁,加强交流和协作,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三是要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节约使用资源,特别是稀有短缺而又贵重的资源,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和循环经济,走节约型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要大力加强环境综合治理,达成开发、生产、环境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

2.2建设和谐文化,确立全新的和谐理念,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持

和道德力量。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也是必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倡导“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建设和谐文化,应当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积极培育有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形成不同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文化自身的和谐发展机制,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依靠力量和主力军。而要调动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键就在于强化人民群众的和谐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大众媒体,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宣传画、壁报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广泛深人地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强化人民群众对和谐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使“和谐社会”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同时,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大力宣扬先进典型,弘扬感恩文化,弘扬社会正气,营造构建和谐社会的氛围。

2.3要正确认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形成“四位一体”并举齐抓的整体格局。社会的和谐,是整体的协调和谐,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各领域的协调和谐,是人类社会各利益的协调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他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条件。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不能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长处,达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 的战略格局。要坚持统筹发展、兼顾效益的原则,提出各领域的具体发展目标和整体推进、相互促进的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既要注意它们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要重视它们的整体性,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用力。要建立健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发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整体优势,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2.4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政治动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最优越的民主政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坚持依法行政、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是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发挥民主与法制在促进和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不断完善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扬人民民主,正确集中群众的智慧、意志和需求,使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意愿,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发挥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进一步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增强法制意识,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

2.5要切实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领导力量。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为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先进性要求,大力加强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把先进性要求贯穿于党的建设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之中,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以

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首先,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是灵魂,是行动的指南。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必须紧跟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步伐,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夯实理论功底,提高政治素质,不断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和地位观,正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其次,要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深人群众,了解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疾苦和愿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群众勇于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及其他社会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最后,要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党的团结统一,齐心协力,为共同的理想和事业而奋斗。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科学决策,提高执政效率。要进一步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健全权力约束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纪检部门和司法部门的功能,加大治腐力度,防止权力腐败和“集团”式腐败。要建立健全廉洁高效的政府运行机制,使政府真正成为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政府,提升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威望。

2.6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稳定有序的良好的社会环境。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新矛盾新问题大量产生,有时甚至集中暴露出来,而且这些矛盾和问题大都发生在地方特别是基层。因此,如何提高地方各级党委驾驭和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就成为我们党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努力提高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的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和重组,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从而使社会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带来了一系列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隐患。如何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已成为检验各级党委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并且,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过程中,也是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易发多发期,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不同程度地存在。为此,必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要购进和谐社会,就必须解决矛盾,改善社会利益关系。而要解决矛盾,激发社会活力,就必须建立起畅通、公正、规范的社会利益协调均衡机制,适当凋整利益分配结构,解决好利益分配问题,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各方面的利益都得到合理的妥善的解决,促进不同利益群体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完善利益表达、申诉机制,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能够及时、有序、充分得到表达。要完善利益解决机制,在充分听取人民群众呼声的同时,要通过各种可行途径,一方面及时引导群众 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手,着力解决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饮水难等利益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其次,要努力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一个地方的党委和政府能否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能否构建起和谐社会,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是否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社会稳定机制,是否能果断处理突发事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政治学上被称为危机管理能力。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及由经济利益驱动造成的人与自然的意外事故,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让这些群众关注的突发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不仅会严重降低党和政府的威信,也会给群众和社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为此,对于群

体性事件要坚持依法办事、依政策办事,既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又要坚决维护社会稳定。要建立健全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协调机制,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化解矛盾的合力。要不断加强对新形势下各类群体性事件形成规律的研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地震、洪灾、矿难等灾害,应建立应急预案,并逐步建立应急指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对于各种犯罪活动、各类社会丑恶现象,要严厉打击。要充分发挥司法等专门机关惩治犯罪、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2.7正确理解与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不断前进的,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矛盾,正是永不停歇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增加和谐因素的历史过程。它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是目标和过程的统一。

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既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一致的,也同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一致的,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想。构建和谐社会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分阶段、有层次的。如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一样,构建和谐社会同样需要经过长期奋斗、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谐社会建设有不同的具体目标。我们必须把握长远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统一,始终坚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既要看到诸多有利条件,坚定信心,积极推进;又要看到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关于社会和谐的有益成果。一是把和谐作为思维方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二是把实现社会和谐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应该看到,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不是一种社会形态,它既可以体现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又可以体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上。我们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长过程中不断提高我国社会和谐的程度,这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由于我国现实社会出现了不和谐状态才提出这个重要任务的;恰恰相反,我们党正是把握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把握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把握了最高社会理想与现阶段纲领的统一,才主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战略任务的。三是把和谐作为调整人际关系的规范。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显得特别突出。比如,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等,成为千百年来我国人民代代相传、广泛认同的格言或规范。我们党非常重视发挥道德规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把诚信友爱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胡锦涛同志在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重点做好的十个方面工作时,强调要把切实加强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且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对于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极其重要的。

第五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高分子学院讲稿用)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过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即《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个决议。“和谐社会”一词,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演进和升华。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更是新时期下的我们青年大学生理所担当的历史责任。稳定是和谐的前提,稳定提压倒一切。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创建和谐社会中,更要努力做到创造安定有序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我们党之所以今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和我们已经具备的各方面条件紧密相联。《决定》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相适应相协调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改革进行自我调节;决定了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绝大多数利益矛盾可以通过民主、协商、调解等方法,在法制的范围内获得解决,这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奠定了最重要的制度基础。

其次,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日益巩固,我们已经具备了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精神条件。

第四,党领导社会建设的能力不断提高。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先进的执政理念。各级

1党委和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和把握新形势下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决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这是一个符合我国当前的重要判断,也是我们开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我们说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可以通过和平的法治的办法加以解决。不能否认,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发生矛盾不可避免。但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的,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法,通过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调整和改革,解决各种社会矛盾。

第二,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衷心拥护和充分信任,党群干群关系日益和谐。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致力于为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和深切关怀落实到具体的政策措施中,体现到实现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上。我们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并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群众从切身利益和实际生活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行动和作风。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使我国社会充满活力。我们党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得到空前发挥。我们党始终高举改革的旗帜,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各种障碍,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

《决定》全面分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提出了“两个前所未有”的科学论断,这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和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21世纪,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和平、合作、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为我们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对我国产品的技术壁垒、生态壁垒、安全合作壁垒等呈上升之势,制约发展的外部因素更多,面临的外部风险和挑战也在增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

从国内来看,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增长,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得到加强,人民生

活水平明显提高;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势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稳定实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公民民主参与意识、法治意识不断提高,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一步发展,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得到巩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更加有力,党的威信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给我国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和巨大活力的空前社会变革,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一些长期性根本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一些新的阶段性矛盾集中凸现,此外,还会遭遇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对我们党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提出的新要求,同样是前所未有的。

四、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决定》指出,目前,我国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决定》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进步的。这是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概括,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概括。

世间万物都是矛盾统一体,矛盾的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构成了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矛盾,而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解决的过程中求得和谐统一。“和谐”不等于没有矛盾,“和谐”本身就包含着差异、多样性和对立统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法则,是在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从现实的人类存在和社会发展出发,强调社会和谐状态是通过发展和矛盾运动而实现的,这就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正视矛盾、化解矛盾的方法论指导。

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也要注意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今天面对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表现形式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改革初期,我们主要是要解决社会缺乏活力和效率的问题,今天我们同时要面对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分配不公的突出问题,因此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成果的普惠性,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改革初期,我们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实现经济数量上的快速增长,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今天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这个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平衡的和不全面的,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成为更加紧迫的任务。改革初期,我们比较侧重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注意发挥市场的资源基础配置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今天我们还需要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认真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我们要坚持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研究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准确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始终不渝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长期而伟大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目标,它的基本要求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不断完善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建设和谐社会也不可能完全消除社会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但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能够不断化解矛盾和解决矛盾的体制机制,在化解矛盾和解决矛盾中保持社会的基本和谐和快速发展。

五、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决定》指出,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不能认为建设和谐社会只是政府的事情,而是要有广泛的社会参与,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以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之间的团结和谐,来促进社会和谐。要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各种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共产党员要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切实履行。要在全社会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伟业的局面。

要使用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首先,要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其次,要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领域,使财政税收政策有利于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第三,要坚持执政为民,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实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把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第四,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规范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同学们,中国要真正强大,走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务之急,也是必由之路。身为青年,我们要面对新的挑战,创建和谐社会,这不仅仅是青年的一种责任,更是青年一种肩负的使命,而且任重道远,是青年必须不懈追求的目标,让我们共同努力,创建出和谐共存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下载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个《决定》在第三部分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中......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要的问题是落到实处,扎实有效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和......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引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选]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背景材料: 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关于社会和谐的理论成果,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界已经从目标与手段、目的性......

    浅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内涵论文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奋目标。在新世纪、新......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和谐社会作为多方面、多层次与广范围的系统工程,无疑需要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和谐与深入发展。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尽管说马克思主义中有和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