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大社会学必看书目
北大社会学考验必看书目
社会学理论
一、必看教材:
*
1、《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主编,人大出版社(精读)虽然此书比较老并且有些错误,但是由于比较通俗易懂,复习考研还是很有针对性的。
是北大各位老师按照人物的思想赚写的教材,应该认真阅读,但可能难度稍大,重点掌握经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学思想线索 以及核心理论概念和理论命题。
掌握好书中核心社会学家的核心概念即可。例如布尔迪厄的场域与惯习理论,以及他的反思社会学和各种资本理论及相互关系等;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现代性等;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沟通交往理性等。
*
4、《社会学教程》,王思斌主编北大出版社(2004年版,需要重点精读)此书属于概论性质的教材,很简单,并且涉及许多考试内容,需要反复阅读并且在最后还需要反复背诵基本概念以及重点知识点。
二,选看教材
出版社(通读)资料新颖通俗易懂,适合社会学启蒙时阅读,但是概念不够规范,不太适合复习考试。
要概念,如差序格局等,也有可能出简答题。
理西方社会学的理论线索,较难,需要社会学史的背景知识。如考研复习时间充足,可翻看。
看下,把那些名著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出来即可。
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及统计学
一、必看教材
*
2、《社会统计学》,卢淑华主编,北大出版社(通读)
需要花时间反复阅读,一些关键知识点需要仔细理解揣摩,特别是资料数字背后的理论解释往往是出题重点。
掌握特别是袁方教材中没有的概念例如双盲实验,分类法
书在书店基本买不到,在海淀图书大厦自考教材货摊有可能买到。
二、选看教材
在图书馆可借。
考。
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
一、必看教材
及基本相关问题。
容。
想,特别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
出版社(精读)掌握书中家庭结构,关系,功能等发生的变化。以及家庭社会学的相关理论。
二、选看教材
意现代化理论,世界体系论以及依附理论之间相互区别以及联系。
实际情况的中国社会分层特点。
杂志、近十年的考研试卷:《社会学研究》和《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卷,从92年到现在北大教授发表的文章最好多看一些。这两本杂志近两年的文章可以经常看看,不限于北大老师。好文章应该复印下来,以便考试之前重点复习。
06年网上公布:社会学专业方向的必读书目
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 北大出版社1999年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大出版社 2003年
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大出版社1999年
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大出版社2000年
巴比主编,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第十版华夏出版社2006年 袁方、王汉生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卢淑华编著《社会统计学》
刘爱玉:《劳动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佟新:《人口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杨善华:《家庭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费孝通:《江村经济》戴可景译,2001,北京商务印书馆。
第二篇:社会学推荐书目
社会学推荐书目
一、语言与社会变迁 1.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上海,1983年。2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6年。3申晓龙:《社区文化与语言变异:社会语言学纵横谈》,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二、社会分层
1.戴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第2版),华夏出版社2005.2.彼得·盖伊:《施尼兹勒的世纪:中产阶级文化的形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2004。4.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韩起澜:《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姐妹们与陌生人》,见熊月之主编:《海外上海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黄绍伦:《移民企业家——香港的上海工业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熊月之:《上海的外国人(1842-194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梁元生:《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古籍出版2003。9.安克强:《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0.魏斐德:《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1.许纪霖:《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2.叶文心:《疏离的学院》,见《海外上海学》。
三、社会网络 1.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1。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4.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6.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杨美惠:《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8.顾德曼:《家乡、城市和国家——上海的区域网络和认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9.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10.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四、社会运动 1.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2.孔飞力(PhilipA.Kuhm):《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3.茅家琦主编:《太平天国通史》(上、中、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魏斐德:《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韩书瑞:《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6.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商务印书馆2007。7.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8.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五、社会记忆
1.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德)韦尔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译林出版社2004。6.爱德华·汤普森:《共有的习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孙江主编:《事件·记忆·叙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8.景军:《神堂记忆》,网络电子稿。
六、民间社会 1.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3.郑振满、陈春声:《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4.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7.韦思谛:《中国大众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8.王斯福:《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9.韩书端,罗友枝:《十八世纪中国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0.韩敏:《回应革命与改革:皖北李村的社会变迁与延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第三篇:北大社会学教案
第1章 社会学基本知识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社会学等社会学学科的基本概念,明确社会学学科的诞生、发展的基本历程及其主要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理解它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具有的意义、使命和社会作用,掌握学习本课程的方法,建立对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初步树立同学的专业意识。
课时分配:5学时
二、教学重点: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功能,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三、教学难点:
社会学产生和发展历程中重要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社会事实;社会行动;“行为-关系-制度”;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
同学专业意识的树立
四、教学方法:讲授、组织讨论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社会
1、“社会”一词的词源含义
2、西方社会学者关于社会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社会唯名论:社会只是一个虚名,只有个人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2”=“1”+“1”。
社会唯实论:社会本身就是真正的客观存在,是超乎个人的另一实体,即“2”>“1”+“1”。
3、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两个基本观点 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 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生产关系
4、社会的特点举例
5、社会的定义
社会是人们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相互交往所结成的有机总体,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二、什么是社会学
1、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社会学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孔德); 社会学研究社会事实(迪尔凯姆);
社会学研究人们的社会行动(韦伯);
社会学研究社会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辞海》);
社会学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北大《社会学教程》);
社会学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
国内有代表性的3个社会学定义:
《辞海》: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北大《社会学教程》:“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
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整体性:研究对象 综合性:研究方法 实证性:研究方法
3、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4、社会学的功用:干预说和价值中立说
三、社会学产生的根源
1、社会历史根源
2、思想理论根源
3、方法论根源
四、创立阶段(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的西方社会学
1、本阶段社会学总体上的特点
2、本阶段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法国的奥古斯特〃孔德、英国的赫伯特〃斯宾塞
五、形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社会学
1、本阶段社会学总体上的特点
2、本阶段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国的埃米尔〃迪尔凯姆、德国的马克斯〃韦伯
六、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西方社会学
1、本阶段社会学总体上的特点
2、本阶段社会学的代表性理论流派之一:结构功能主义
3、本阶段社会学的代表性理论流派之二:冲突理论
七、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诞生
七、思考题:
1、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的含义
2、社会学实证性的学科特点有什么含义?
3、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
4、西方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学功用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5、社会学产生的根源
6、西方社会学创立、形成、发展阶段总体上的特点
7、孔德“三阶段”理论
8、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的贡献,尤其是自杀理论
9、韦伯的合理行动
10、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主要内容?
11、结构功能主义的关于功能的两对概念?
12、科塞的安全阀思想
13、你如何看待冲突与社会弹性之间的关系?
第2章 地理环境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对当代主要的环境问题有责任意识,树立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生态自然观。
课时分配:2学时
二、教学重点:
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影响,当代环境问题的实质和主要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
三、教学难点:
环境问题的实质,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关系的确立
四、教学方法:
讲授、分小组讨论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地理环境的含义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大作用和影响
(一)什么是地理环境
(二)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作用和影响
1、地理环境对社会生产产生作用和影响
2、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作用和影响
3、地理环境对国家的政治、军事及国际地位产生作用和影响
4、地理环境对社会心理和文化产生作用和影响
5、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前进步伐的重要变量,或者加速或者延缓人类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三)有关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的论述
1、西方哲学家孟德斯鸠、黑格尔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
3、中国学者梁启超、朱谦之的观点
二、环境问题:人类未能正确对待地理环境所造成的恶果
(一)环境问题成立的前提及其理论阐释
1、环境问题成立的4个前提
2、环境问题的3种理论阐释模式: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冲突理论和建构主义
(二)当代世界和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举例
(三)摈弃人类中心主义: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七、思考题:
1、地理环境的含义及其构成部分。
2、你是如何评价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的?
3、如何理解环境公平的问题?
4、中国面临的环境公平问题主要有哪些?
第3章 人口:社会的主体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人口的含义及属性、马尔萨斯和马寅初的人口理论,掌握人口问题包括数量、素质和结构三个方面的问题。其次,当代世界和中国都面临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的问题。第三,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个方面。第四,当代中国人口结构严重失衡,存在严重的人口结构问题,具体包括人口分布失衡、性别比失衡、年龄构成失衡即人口老龄化。学时分配:自学
二、教学重点:
人口的含义、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马尔萨斯和马寅初的人口理论、当代中国的人口问题
三、教学难点:
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我国的人口政策的讨论
四、教学方法: 自学、课堂提问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人口
(一)人口和人口问题
1、人口的含义
2、人口的两大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3、人口问题
(二)影响人口变动的三要素
1、生育率
2、死亡率
3、迁移率
(三)人口学理论简介
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2、马寅初的人口理论
二、人口数量与社会发展
(一)“人口爆炸”:当代世界和中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1、世界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增长越来越快
2、中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
(二)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原因
1、历史包袱沉重
2、建国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3、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还不完善
(三)人口数量的多少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
1、人口数量过少不利于社会发展
2、人口数量过多不利于社会发展
三、人口素质与社会发展(—)人口素质影响社会发展
1、人口素质高,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2、人口素质高,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
3、人口素质高,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
4、人口素质高,有利于社会稳定
(二)中国人口身体素质偏低
1、我国人口的体质不尽如人意,平均预期寿命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2、我国存在大量残疾人、痴呆傻人
3、体育政治化和职业化影响了我国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
(三)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1、我国受过高等教育者所占比重偏低
2、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偏低
3、我国的文盲率偏高
(四)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
1、世界人口素质存在逆淘汰现象
2、中国人口素质存在逆淘汰现象
四、人口结构与社会发展
(—)中国人口分布失衡及其影响
1、人口地区分布失衡
2、人口城乡分布失衡
(二)中国人口性别比失衡及其影响
1、性别比的含义
2、我国性别比严重失衡
3、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后果
(三)中国人口年龄构成失衡(老龄化)及其影响
1、中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2、人口严重老龄化将给中国社会造成一系列消极影响
七、思考题:
1、人口和人口问题的含义。
2、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再生产演变规律)。
3、马尔萨斯和马寅初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
4、你如何理解人口素质“逆淘汰”?
5、你如何理解中国人的生男偏好?
6、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印度和中国人口问题的异同。
7、你认为我国目前的人口政策合适吗?对社会的影响?关于人口政策是否需要调整和如何调整?
第4章 个体社会化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社会化的含义及重要意义、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历程,掌握影响个体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理解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化研究所提出的理论解释。
学时分配:4学时
二、教学重点:
个体社会化的环境条件、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历程、社会化的基本内容、西方关于社会化的理论研究
三、教学难点:
社会环境尤其是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西方关于社会化的理论研究
四、教学方法:
课题讲授、案例分析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定义
(二)社会化的特点
(三)社会化的作用
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一)个体的生物遗传条件,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二)外界的社会环境条件,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等。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技能;
(二)接受和适应政治规范及其他社会规范;
(三)认识和培养特定的社会角色;
(四)学会正确对待生活和死亡,树立乐观、豁达的生死观;
(五)形成个性或人格。
四、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化的理论
(一)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二)米德的社会化理论:角色扮演
(三)弗洛伊德的社会化理论:无意识
(四)皮亚杰的道德社会化理论:认知发展
(五)埃里克森的社会化理论:认同危机
七、思考题:
1、请评述现有社会化定义。
2、社会化具有哪三大特点?
3、社会化分哪两大阶段、三大类别?
4、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
5、同辈群体具有哪些特征?
6、你认为现代社会中哪种个性更有优势,或者都一样?
7、如何看待死亡对人生的意义?
8、请谈谈在你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指家庭、邻里、学校、同辈群体、社区、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人)是谁,他(她)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9、你认为因特网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有何利弊?
第5章 社会互动
一、教学目的:
社会互动是社会生活中个人、群体和组织都无法回避的现象。通过本章的学习,在掌握社会角色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同学可以了解有关社会互动的理论分析、社会互动的类型,掌握社会关系网络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学会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集合行为。学时分配:4学时
二、教学重点:
社会互动的理论和类型、集合行为的分析和解释、社会网络
三、教学难点:
集合行为的分析、社会关系网络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
讲授、课堂讨论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及其理论
(一)如何理解社会互动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1.符号互动论 2.拟剧论 3.本土方法论 4.社会交换论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一)平衡性互动:合作和对立
(二)非平衡性互动:稳定的非平衡性互动和不稳定的非平衡性互动(集合行为)
三、集合行为
(一)集合行为的特点
(二)集合行为的理论 1.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2.感染理论 3.匿名理论 4.模仿理论 5.紧急规范论
(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大众行为 谣言、恐慌、流行
四、社会网络
(一)社会网络的特征:网络密度和强度
(二)社会网络分析法 1.主体网分析 2.关系的分析 3.整体网分析
七、思考题:
1、通过调查,分析大学中的师生互动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如何才能形成良性的师生关系?
2、通过实际调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热衷于网上交友,而另外一些人不喜欢网上交友,这两类人群在现实生活中的性格特征、行为表现有何差异。
3、当前社会中存在很多流行,请指出其中一种,并说明它产生的原因及对社会的影响。
4、良好的人际沟通应把握哪些技巧?用实例给以说明。
第6章 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一、教学目的:
人们通过社会互动组合成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的形式来参与社会生活,本章将介绍有关社会群体和组织的基本知识。通过学习,明确社会群体与一般非群体的人群聚集体的区别和群体的分类角度,掌握从群体结构和动力两方面分析群体的状态和性质。掌握初级群体的本质特征和家庭这一最重要初级群体的构成、发展历史,并探讨当前主要的家庭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了解常见的组织结构及其适用范围,掌握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主要思想。
学时分配:5学时
二、教学重点:
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本质特点、社会群体的分类研究、社会群体结构和群体动力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
家庭问题的分析和预防、社会组织的管理、组织中非正式群体的功能、科层制的负功能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社会群体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群体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库利)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梅约)
3、内群体和外群体(萨姆纳)
4、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5、大群体和小群体(一般不超过30人)
(三)社会群体的结构
1、群体规模
2、群体角色
3、群体领导
4、群体行为
(四)社会群体的动力
1、群体凝聚力
2、群体规范
3、群体沟通
4、群体冲突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一)什么是家庭
(二)家庭的起源与历史演变
(三)家庭的结构: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不完全家庭
(四)家庭的功能:制度性功能和人格性功能
(五)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主题问题
三、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二)社会组织的目标
(三)社会组织的结构与设计
(四)社会组织的管理
1、组织管理的涵义
2、组织管理理论
(1)古典组织管理理论:美国弗里德里克•泰罗(又译泰勒)的科学管理,法亨利•法约尔的管理14项原则和德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管理
(2)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美埃尔顿•梅约和切斯特•巴纳德。
(3)现代管理理论:系统的观点、权变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3、组织管理方式
七、思考题:
1、科层制对组织管理的优势及弊端?
2、“婚外情”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办法。
3、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4、展望未来,家庭会消亡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正方:会消亡;反方:不会消亡)
5、假定你是一家企业的总经理,你将如何管理你的企业?请谈谈你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6、在今天的背景下你如何看待科学管理主义?
第7章 社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区概念的发展及其含义演变、社区的分类研究,通过回顾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讨论社区建设的内涵和方向及措施。学时分配:4学时
二、教学重点:
社区的含义、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
三、教学难点:
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社区研究实例
四、教学方法:
讲授、观看录象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录象带
六、教学过程:
一、社区概论
(一)社区的含义与特征(由关系到地域含义的过渡)
社区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是一个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1.一定的地域环境 2.一定的人口和群体 3.一定的社会活动 4.一定的文化心理
社区与行政区划单位、社会等社会共同体的区别。
(二)社区的分类
1.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和社区的历史演化轨迹可分为:(1)传统社区;(2)发展中社区;(3)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2.按社区的空间特征是否明显以及明显的程度可分为:(1)法定的社区;(2)自然的社区;(3)专能的社区;(4)虚拟社区。3.按社区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方式可分为:神圣社区和世俗社区。4.按经济结构、人口密度、人口聚集规模多元标准分类,可分为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和城市社区。
(三)社区的历史演变
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出现在人类由渔猎采集为生转向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新石器时代,大致经历了下列的几个演化阶段: 1.原始村落社区 2.早期城市的产生 3.中古城市 4.现代城市
5.后现代城市的表现:大城市群区的形成、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二、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
(一)社区发展 1.社区发展的目标
根本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直接目标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2.社区发展的原则
(1)基层自发、民主自治原则。(2)大众参与原则。(3)社区合作原则。(4)全面规划原则。
(5)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二)社区建设
1.社区建设的主体: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三位一体。2.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1)社区服务建设。(2)社区文明建设。(3)社区环境和设施建设。3.社区建设的难点和对策
社区承担的功能与管理能力之间的矛盾 社区自治与街区政府之间的矛盾关系 社区服务的发展与资金短缺的矛盾
三、我国主要的社区类型和城市化道路
(一)我国三种社区的概况 1.农村社区 2.小城镇社区 3.城市
(二)我国的城市化道路 1.加快城市化的必要性
2.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大城市重点论、小城镇重点论、中等城市重点论)
城市化过程中的双重动力机制: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动力模型 城市化过程的双重性:托达罗的乡——城人口流动模型 3.消除城市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四、社区研究的中国学派——以费孝通为例
七、思考题:
1、你认为社区的含义中“关系”和“地域”哪个更重要?
2、阅读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相关文献,并谈谈它对我国当今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
3、我国社区建设中的难点和对策?
4、你如何评价城市化过程中的双重动力机制和城市化过程的双重性的理论?对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选择有何启示?
5、你认为应如何消除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第8章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一、教学目的: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是最常见的社会现象之一,是反映社会结构和性质的重要方面。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机制、理论研究的成果,并对当代中国的社会阶层状况和社会流动有较清晰的认识。
学时分配:5学时
二、教学重点:
关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理论观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变化和状况、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和功能解释
三、教学难点:
社会分层的机制(标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和社会分层的状况、社会流动的途径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现象
(一)什么是社会分层
(二)古今中外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观点
1、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一般民众的社会分层观点
2、传统西方社会学家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
3、当代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
4、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
二、当代中国的社会阶级和阶层
(一)什么是阶级和阶层
(二)建国后中国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变动
1、第一次发生在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
2、第二次发生在1978年以后
(三)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
(四)当代中国农民阶级的新变化
(五)十大社会阶层、五大社会等级:有关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一种新观点
三、社会流动
1、社会流动的含义
2、社会流动的类型
3、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流动的理论研究
4、社会流动的根源 一是地理环境因素 二是社会因素 三是个人因素
5、社会流动的功能
七、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的根源是什么?
2、目前的研究中关于社会分层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3、合理的阶层结构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4、目前的农民阶层具有哪些特点和变化?
5、你认为中产阶级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6、简述布劳—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的基本内容
7、对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进行评价
8、对大学生的分层情况进行经验调查,并分析其分层的主要标准有哪些。
9、你认为当代中国工人队伍的“主人翁”地位和“领导阶级”地位改变了吗?为什么?
第9章 社会制度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制度的含义、性质、组成和功能发挥,了解社会转型期我国主要社会制度的变化和特点。学时分配:3学时
二、教学重点:
社会制度的含义、构成和功能发挥
三、教学难点:
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用制度范式研究一些社会过程和现象
四、教学方法:
讲授、课堂讨论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社会制度概论
(一)社会制度的涵义
可分为三个层次:(1)总体社会制度;(2)一个社会不同领域里的具体制度,体现着社会中某一层面的社会关系及其活动的特定规范;(3)某种规定的具体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的程序规则,由各种具体工作部门研究制定。社会学侧重的是第二个层次的制度。所谓的社会制度,就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其活动的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的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群体的关系。关于社会制度起源的三种观点:起源于风俗习惯;起源于人的共同意志,或说起源于人的生理心理需要;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社会制度的特征和构成 1.主要特征:
第一,普遍性和变异性的统一。第二,相对稳定性。第三,系统性。第四,强制性。第五,阶级性。
2.社会制度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四大要素: 第一:概念系统。第二:规范系统。第三,群体系统。第四,设备系统。
社会制度四要素的提出对大多数的社会制度来说是合适的,但并不是说所有的社会制度都是如此。
(三)社会制度的分类
从社会制度的起源与功能演变为标准,可以分为本源的社会制度和派生的社会制度。
从社会需要的类型、人类活动的领域、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功能综合进行分类,可把社会制度主要分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文化制度、宗教制度、家庭制度、军事制度、科学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
二、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一)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第一,对个人而言,社会制度具有行为导向功能。第二,从社会层面上看,社会制度具有社会整合作用。
第三,从文化层面上看,社会制度起到了文化积累和延续的功能。
(二)考察社会制度功能的角度
1.从性质的角度考察社会制度的功能:正功能还是负功能。2.从层次的角度考察社会制度的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
3.从联系的角度考察社会制度的功能:该社会制度的功能与其它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联,以及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联。
4.从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制度的功能
三、社会转型期我国主要的社会制度
(一)我国的经济制度
(二)我国的政治制度
(三)我国的教育制度
(四)我国的宗教制度
四、作为一种范式的制度
制度作为一种研究范式,认为社会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要从宏观的社会制度或结构的层面上去认识。用制度范式研究一些社会过程和现象,并从其它方法汲取有益的成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原则。
七、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制度?它有哪些特征?
2、对社会制度功能分析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
3、大学生活对一位大学生的显功能、潜功能,或者正功能、负功能是什么?大学对社会的作用?
4、挑选两部电影中任一部来看:《秋菊打官司》,《刮痧》,看后讨论:法律等制度与习俗的关系是什么?
5、有机会到农村进行关于“费改税”制度实施状况的调查,探讨影响该项制度实施的各种因素,如与其它制度改革的相互关系等。
第10章 社会生活方式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生活方式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建立描述生活方式的指标体系,掌握社会生活方式的研究方法,探讨在新世纪人类应有的可持续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时分配:3学时
二、教学重点:
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和指标体系,社会生活方式的研究方法,健康合理的社会生活方式的确立
三、教学难点:
社会生活方式的指标体系,对社会生活方式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社会生活方式概述
(一)社会生活方式的涵义
(二)社会生活方式的质和量
(三)研究社会生活方式的意义
(四)社会生活方式的研究方法
二、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
(一)劳动生活方式
(二)消费生活方式
(三)精神生活方式
(四)闲暇生活方式
三、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生活方式
(一)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
(二)健康人生的原则 四、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小的是美好的(一)关于西方世界的生产问题的出路
(二)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
七、思考题:
1、怎样理解社会生活方式的质和量的规定?
2、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主要差别在哪里?
3、如何设计符合现代社会的健康的闲暇生活方式?
4、生活方式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5、阅读或选读《小的是美好的》(舒马赫著,虞鸿钧、郑关林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写出读后感。
6、什么是研究范式?
第11章 社会问题
一、教学目的:
社会问题是每个社会都存在的普遍现象。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问题的判断标准及其性质,探析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尝试对当代中国几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加以分析。
学时分配:4学时
二、教学重点:
社会问题的特性、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当代中国几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难点:
社会问题的判断标准、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分析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教学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社会问题概论
(一)什么是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的定义
2、社会问题不同于个人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矛盾
3、判断社会问题的四个标准
(二)社会问题的四对特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客观性和主观性,破坏社和建设性,复杂性和持久性
(三)关于社会问题的几种理论观点
1、社会整合论
2、社会病态论
3、文化失调论
4、社会解组论
5、价值冲突论
6、偏差行为论
二、当代中国几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一)失业问题
(二)贫富差距问题
(三)犯罪问题
七、思考题:
1、社会问题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社会西方社会学有关社会问题的理论观点中,你认为哪些更有说服力?
3、你认为目前我国的社会问题主要有哪些?
4、与大学和学生相关的社会问题有哪些?
第12章 社会控制
一、教学目的:
社会控制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本章介绍社会控制的基本理论和类型手段。通过学习,了解社会控制的社会意义,掌握社会控制的类型和手段,探讨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对越轨行为进行社会控制的有效措施。
学时分配:4学时
二、教学重点:
社会控制的类型和手段,越轨行为的理论解释及其启示,对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三、教学难点:
社会控制手段的有效性,越轨行为的成因,对青少年违法行为的预防和控制的讨论
四、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社会控制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在他1901年出版的《社会控制》一书中提出的。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以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
(二)社会控制的构成要素
1.控制主体
2.控制对象
3.控制工具
4.控制目标。
(二)社会控制的功能与意义
1.保持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
2.维持社会正常生活
3.促进社会发展
二、社会控制的类型与手段
(一)社会控制的类型
1.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2.积极控制与消极控制
3.硬控制与软控制
4.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
(二)社会控制的手段
习俗、道德、宗教、纪律、法律、社会舆论
三、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一)越轨行为的涵义及其类型
(二)越轨行为的原因
1.生物学解释
2.心理学解释
3.社会学解释(差异交往理论、标签理论、失范理论)。
(三)越轨行为的控制
1.积极性的和消极性的越轨行为
2.违法行为、违纪行为、违德行为、违俗行为
3.对青少年犯罪的综合治理
七、思考题:
1、你是否主张中国当前废除死刑,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2、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什么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如何进行社会控制?
3、为什么中国目前的腐败问题很严重,具体应从哪些方面强化社会控制?
4、中国目前有哪些风俗习惯有利于社会发展,值得发扬;哪些风俗习惯阻碍了社会发展,有必要进行抛弃和创新。
第13章 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
一、教学目的:
社会变迁是各个社会的常态。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变迁的各种理论,讨论社会现代化的内涵、已有的现代化理论和中国现代化的条件及限制。
学时分配:5学时
二、教学重点:
社会变迁的理论研究和影响因素,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和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理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社会变迁的趋势
三、教学难点:
社会现代化的含义,对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的探讨
四、教学方法:
讲授、案例分析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录影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概念
(二)社会变迁的理论
1.进化论的社会变迁理论
2.循环论的社会变迁理论
3.功能论的社会变迁理论
4.冲突论的社会变迁理论
5.历史唯物主义
(三)社会变迁的原因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2.社会需要
3.环境与人口变化 4.发明和发现
5.文化传播
6.文化观念与主观努力
(四)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
1.从对社会结构性质改变的程度可分为渐进式和突变式两种形式。
2.从社会变迁的方向可分为正向的社会变迁和负向的社会变迁
3.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二、社会现代化
(一)社会现代化的概念
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社会结构根本转型为基础的社会系统全面发生变迁的过程。
(二)社会现代化的理论
1.传统的现代化理论
2.“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
3.新现代化研究
(三)不同国家的现代化类型
早发内生型国家与后发外生型国家
(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社会变迁的趋势
1.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2.发达国家社会变迁的趋势
三、中国现代化的困惑
(一)中国现代化的两种不利因素 1.两个国内基本矛盾的制约
(1)基本国情矛盾: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资源约束。
(2)基本体制矛盾:城乡二元体制矛盾与相关制度安排——体制约束。
2.当前中国现代化面临的外部制约因素——国际环境也是非常严峻
(二)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在我国可以复制吗
1.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行吗?加快城市化的进程行吗?
2.接下来的问题是:农业如何现代化?
七、思考题:
1、试述社会学有关社会变迁的基本理论观点。
2、现代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3、我们应对现代性有哪些反思?
4、比较早发内生型现代化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异同。
5、你如何看待“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6、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冲突与困境?
第四篇:初中必看书目
①《西游记》(明)吴承恩著;②《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著;③《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④《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鄂著;⑤《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编选;⑥《宋词选》胡云翼选注;⑦《鲁迅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选读《阿Q正传》;⑧《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⑨《科学的历程》吴国盛著;⑩《数理化通俗演义》梁衡著
二.初中必读部分:(15种)
初一年级:①《红岩》罗广斌、杨益言著;②《安徒生童话》(丹麦)安徒生著,叶君健译;③《童年》(俄)高尔基著,刘辽逸译;④《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法)凡尔纳著,范希衡译;⑤《爱的教育》(意大利)亚米契斯著,田雅青译;
初二年级:①《青春之歌》杨沫著;②《骆驼祥子》老舍著;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著,梅益译;④《福尔摩斯探案》(英)柯南道尔著,丁钟华等译;⑤《居里夫人传》(法)艾里·居里著,友明彻译;
初三年级:①《家》巴金著;②《牛虻》(爱尔兰)伏尼契著,李俍民译;③《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④《沙士比亚戏剧故事选》(英)兰姆姐弟改写,萧乾译;⑤《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青少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编;
A、初高中共读部分:(10种)
①《西游记》(明)吴承恩著;
②《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著;
③《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
④《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鄂著;
⑤《唐诗三百首》(清)衡塘退士选编;
⑥《宋词选》胡云翼选注;
⑦《阿Q正传》鲁迅著;
⑧《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
⑨《科学的历程》吴国盛著;
⑩《数理化通俗演义》梁衡著。
《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昆虫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名人传》《水浒传》《傅雷家书》《培根随笔》《格列佛游记》《简•爱》
二、值得你阅读的好书很多,这些书有些是老师以前向同学推荐过,得到好评的,有些是你们的学长向你们推荐的(部分推荐理由就是他们写的。)阅读这样的书不只为考试,更是为了你的文学素养,为了你有一颗丰厚的心灵。
1.《围城》(钱钟书)。钱钟书的文笔很特别,那种独特的幽默语言很值得一读。
2.《墨迹》(曾子墨自传)。智慧而优雅的子墨真实而诚恳地叙述了从人大到达特茅斯、从摩根到凤凰卫视,她怎样奋斗怎样选择,怎样追求怎样放弃。
3.《民国文人风骨----不为繁华易素心》(游宇明):作者以此书带我们认识了一个时代最伟岸的一些身影。
4.《雨季不再来》(三毛):一个流浪者的童年与懵懂青春与你我的岁月其实如此相似。
5.《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特别适合男生阅读哦。龙应台的《目送》《请用文明来说服我》《野火集》《美丽的权利》都很好。6.《蓝色的天堂》(毕淑敏):或者她的其他散文集,都不错。7.《青春读书课人文读本》(严凌君主编):包括《成长的岁月——我的学生时代读本》、《心灵的日出——青春心智生活读本》、《世界的影像——文学理想启蒙读本》、《古典的中国——民间人性生活读本》、《白话的中国——20世纪人文读本》、《人类的声音——世界文化随笔读本》、《人间的诗意——人生抒情诗读本》。“迄今最好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8.《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著):作者本来就是写给中学生的,涉及学习、交友、生活态度等许多方面。语言很亲近。有单行本。9.《校注人间词话》(王国维):“词话”较之严肃的文学批评要浅显、具体、生动多了,较适合同学们看。看了之后你或许会惊喜的发现原先读的诗歌现在变得有“味”多了。
10.《美丽古典》(骆玉明):关于一些唐诗的赏析,但也谈不上是赏析,因为写的很感性,很短小,像阅读笔记。但寥寥几笔就能激发你的共鸣。11.《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中学生导读本》(钱理群):分小说卷(共4本)、散文卷(共3本)、戏剧卷(共2本)、诗歌卷。较成体系。可以借此了解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概,里面有导读、点评,很好。12.《新语文读本》(初中卷)(共6册),王尚文等主编。
13.《新课标语文学本》(初中卷)(共6册),倪文尖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两个读本也很受中学生的欢迎。重人文性。里面的板块编排很有意思。倪文尖主编的读本古文板块注释太少,同学们若有困难,可以翻翻工具书或问问老师。
14.《在橄榄树的故乡——希腊神话故事选》(弗朗切斯科·贝利著,思闵译):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神话、传说、童话、寓言等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元符号,值得看。《在橄榄树的故乡——希腊神话故事选》是为儿童写的故事书,很好读。只是好像选得不够多,看了若还不过瘾,总得找些其它相关的书来读方好,比如《希腊的神话和传说》等。
15.《唐吉诃德》(塞万提斯):与风车作战的“骑士”。一个人生活在古典的理想中,行为自然滑稽了,他是傻子,还是英雄?——英雄!16.《巴黎圣母院》(雨果):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全反了。17.《老人与海》,(美)海明威。老人是渺小的,海是巨大的,鲨鱼是凶残的„„“你可以消灭我,但不可以打败我!”
18.《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卞之琳译。看剧本,莎士比亚是绕不过去的存在。
19.《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20.《外国名家散文经典》, 于文心编。看选集的好处是“精”而“杂”。21.《边城》(沈从文)。沈从文的文风很有特色,湘西风情很美。22.《平凡的世界》(路遥)。那样的岁月,那样的人生,一个作家呕心沥血的作品,路遥的英年早逝与耗尽心血的创作有关。
23.《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史铁生。这个坐在轮椅上的作家留给我们多少关于生命的思考!
24.阿城《棋王》。人物很有特点。
25.余华《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
26.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玩笑》《生活在别处》。27.伯伦《先知》《沙与沫》。28.梭罗《瓦尔登湖》。
29.苇岸《大地上的事情》《上帝之子》。
30.章怡和《往事并不如烟》。知道章怡和姐妹的故事吗? 31.《论语今读》, 李泽厚, 安徽文艺出版社。
32.《庄子选译》, 王寅生选译。庄子是守护我们心灵家园的一棵树,你知道吗?
33.《唐诗选》, 马茂元选注。不读唐诗宋词怎敢说自己是读过书的人呢? 34.《宋词选》, 胡云翼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35.《中国古代四大名剧》, 俞为民校注。想想是哪四部呢?
36.《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选注。“观止”就是读到此为此,为什么呢?
37.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38.《霍金传》,杨建邺著,长春出版社,读写名人传很能激励人向上哦。39.《拿破仑传》,(德)艾密尔鲁特维克 梅沱等译。40.《林肯传》,(美)戴尔·卡耐基 叶维明 译。41.《甘地》,(印度)莫·卡·甘地著
鲁良斌译。42.《梵高传》,(美)欧文·斯通 , 常涛译。43.《名人传》,(法)罗曼·罗兰
傅雷译。
44.《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王晓明。很多人都说怕读鲁迅的作品,那就从了解鲁迅开始吧。
45.《居里夫人传》,(法)艾夫·居里 左明彻译。
46.美国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知道“黑色幽默”吗? 47.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等。48.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49.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
50.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这是关于文化大革命那十年的记忆,你们无法想像那是怎样的混乱的十年。51.杨显惠《夹边沟记事》。
52.刘小枫《沉重的肉身》《拯救与逍遥》《拣尽寒枝》《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53.易中天《帝国的惆怅》《帝国的终结》。54.钱理群《我存在着,我努力着》。
55.《射雕英雄传》, 金庸, 三联书店。问问你们的父母,有不知道金庸的吗?可不要太入迷了。56.《红与黑》(法)司汤达。57.《复活》(俄)托尔斯泰。
58.《欧也妮•葛朗台》(法)巴尔扎克。59.《匹克威克外传》(英)狄更斯。60.《老人与海》(美)海明威 吴劳译。61.《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塞林格。62.《莫泊桑短篇小说选》。63.《契诃夫短篇小说选》。64.《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65.《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66.《中华散文百年精华》, 丛培香等编。
67.《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山居笔记》,余秋雨著。
第五篇:法学专业必看书目
法律人必看的十本经典著作
1、《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林达
岳运生
一本美籍华人写的关于美国社会的故事性书籍,让人感觉在美国,法律就是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法治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日常的存在。在这本书里,作者以独特又敏锐的洞察力,结合血肉丰满的生动案例,辅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向我们全面、细致、客观的展示了一幅美国民主政治体制,尤其是司法制度的精美画卷,矫正了一些人们从看电影大片中产生的想当然的常识性的错误,令人获益匪浅。
2、《政法笔记》——冯象
本书可以说是冯象的“案例”随笔是旨在提供一种真正的“普法文章”。从孔夫子名誉权、鲁迅肖像权、婚前财产公证、取名用生僻字、性贿赂、人体写真,到版权、美国大选„„涉及“政法”的各方面。《政法笔记》所做的即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一种特定社会控制方式——法治——的追究与批判。
3、《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苏力
朱苏力的著作,往往从身边日常惯见的“俗话、俗语或俗事”出发,分析出令人惊叹的学术意义来。本书亦是如此,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观点、看法或认为想当然的东西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尽管有时候我们不一定同意苏力的观点,但是他对问题的态度、对观点的论证过程、特别是他独特的叙述方式足以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感觉到知识的愉悦。、《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苏力
在传统与变革之争中,人们往往以外在的现象为准则判断优劣,而忽视其本质根源。在对西方法律的移植过程中,人们也往往只由于看到西方法制下的繁荣,而没有看到他们的本土资源。从而使我们开始彷徨,于是我们开始反思,然而大多反思的结果是“把‘现代法制’看作一个有待于明天实现的理想,而把本土情境视为存在于今天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现实------从而我们面临的便是理想的不能实现和现实的不甘妥协之间的两难困境”赵晓力言。正是在此背景下,苏力用一种新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困境以期寻求最佳答案。
5、《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一书并非纯粹性的学术著作,而是美国大学法学 院的法理学教材,这对我们了解西方法理学、西方的法学教育、西方的教材撰写 编排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因此这本书介绍给大家其意义要比纯粹性学术著作 更大,是能启发法学思维的一本好书。
6、《正义论》——罗尔斯 正义论是一部学术内容丰富、思辨难度颇大的著作。它集罗尔斯思想之大成,把罗尔斯十多年来所发表的论文中表达的思想发展成为一个严密的条理一贯的体系──即一种继承西方契约论的传统,试图代替现行功利主义的、有关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理论。它不仅反映了西方学术界20年来争论的主要问题,而且深刻反映了西方社会的内在矛盾。为读者思考正义问题提供了极好的文献。
7、《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本书虽囿于时代的限制,在思想上有其局限性,但在西方的法学著作中,可称之为具有独特风格的百科全书,也是西方法学最早的古典名著。孟德斯鸠与其以前的法律学者主要满足于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不一样,他力图从法律以外,从历史、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去研究法的精神,从社会的进步去探求这种精神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一般规律,并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也即探求法律的最高境界。
8《乡土中国》》——费孝通
这本书虽然是社会学入门级读物,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乡土浓浓的气息,没有了让人忘而却步的拗口难懂的理论术语,读后确有万条万缕了然在胸的豁然开朗感。
9《论犯罪与刑罚》——贝卡利亚
《论犯罪与刑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犯罪与刑罚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也是一部震动了全世界的经典之作。该书深刻地揭露了旧的刑事制度的蒙昧主义本质,依据人性论和功利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了犯罪与刑罚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后来为现代刑法制度所确认的三大刑法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人道化原则,并且呼吁废除刑讯和死刑,实行无罪推定。
10《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梁治平
本书是作者的第一部论文集。作者追随法儒孟德斯,而力图推陈出新,以“用法律去阐明文化,用文化去阐明法律”的原则,以奠定比较法律文化研究的基础。这些文章曾经以其锐利之思想、清新之文风而引人瞩目,不但令众多外行一窥法理堂奥,因得以亲近法律,同时也使法律学子领略了法律写作的另一种样式,耳目为之一新。
岳运生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市律师 协会规章制度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社会与 法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律师协会青年律师联谊会副主席、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 员会法律咨询专家。
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秩序》、《送法下乡》]
[点介] 本书最大的价值当在法学“启蒙”。它会告诉你我们在观察法律现象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视野和方法,应该如何培养我们的学习和研究进路,以及,如何揭示常识、挑战既有的知识和观念。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完此书,会感觉法律原来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枯燥。后面的《送法下乡》一书可以说是第一本书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运用,更加充实和饱满,虽然我还是觉得其《本土资源》一书最为重要。
2.俞吾金:《问题域外的问题》
[点介] 作为一本哲学知识和流派介绍的通俗读本,该书不仅可以把读者引入一片新的哲学天地,更重要的是,该书在开辟和拓宽学生的问题域上,特别在怎样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上,有着相当的帮助。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是大学期间一直要注意训练的能力,它在很多时候比具体的知识要重要得多。
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江村经济》]
[点介] 今天我们离费先生写作此书的年代已经相去六七十年,但费先生于书中所做的对中国现状的分析对今天的中国仍然是那样的切中肯綮;费先生所具有的问题意识和文章风骨,我们今天仍然还差之甚远。每一个法律人都应该反思:法学的知识贡献在哪里?
4.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点介] 透视中国社会实际运行的游戏规则。为什么在我们的正式制度外,还会有一套更为适用的潜在的规则?作者从历史中的故事投射到当今的现实。我们可以从中反思:法律在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条件上什么?法律的道德善恶与实际的利害格局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是在自我欺骗的冰山上生存,还是在苦涩的反省中奋起?
5.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黄金时代》]
[点介]这是一本清醒的书、理性的书、幽默的书和智慧的书。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洞察,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精神;什么是真正的人文关怀。作为法律人,也许此书给予我们的最大启迪是:缺乏对“沉默大多数”的关怀、缺乏某种“精神家园”的法律,是没有生命的法律。但是各位一定要记住:王小波的小说,特别是《黄金时代》,读起来更加让人回味。
6.安徒生:《安徒生童话全集》
[点介] 我们缺乏的正是一个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是一个有着幸福与苦难、欢笑与泪水的世界。学习法律的人最怕的就是丧失一颗童心。对于那些没有读过安徒生的故事的人,我要告诉你们:走进这个世界吧,现在还来得及,它会使你们获得更健全一些。
7.伯尔曼:《法律与宗教》
[点介] 写得精彩,译得也精彩。探索法律背后的精神,支撑法律的东西。“没有信仰,法律它将形同虚设”。在中国既有的法律传统被打破的同时,我们应该如何寻找新的在法律下生活的传统?当然,读此书时,不要片面追求其中精彩的语句,更要注重起分析的思路和线索。
8.冯向:《木腿正义》
[点介] 我相信此书对于专事法律的同仁来说,应该是一个极好的启迪案本。作者凭借自身的文学学科的优势,游仞于法律和社会之间。对法律个案层层剥离,既立意深远,又视界宽广,不失为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9.梁治平:《法辩》[《新波斯人信札》、《书斋与社会之间》]
[点介] 这里面主要汇集了梁先生于1980年代中后期在《读书》杂志上发表的系列文章,是其“用文化解释法律,用法律解释文化”的个案实践和言说。辩异、批判和理性思索融贯一气。对年轻学生来说,读此书还可以学到如何读书、如何整理自己的心得体会的一些“潜移默化”的方法。《新》一书亦是早期和另外几个作者作的批判性著作;《书斋》一书是作者的文化随笔,写得轻松随意,也更见功力。
10.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点介] 作者对历史的厚积薄发和驾轻就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谙熟洞然与透辟分析,都显示出其“史实”与“史识”的完美结合。文笔老辣,一气呵成。其对政治与道德关系的揭示、规则与生活状态的运作的阐说,对于我们了解传统和法律都有着极大的启迪。此书不可不读。
11.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社会科学方法论》]
[点介] 作者对学术、政治,甚至人生三者之间关系的看法,实在可以廓清我们的许多认识。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缺少虔诚和信念的时代,这影响着我们对自身的了解,我们竟不知道从事的职业除了谋生以外还有什么意义。本书可以告诉我们一些答案。
12.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
[点介] 用“讲故事”的方法写的社会学著作。直面“移民”中国家和人民的权力运作,从中揭示政治控制的策略和游戏,又不乏对平民的生存状况的关注。无论从研究方法、研究问题的开辟和创新上,本书对沾沾自喜的法学中人来说,都是一记棒喝和警醒。
13.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
[点介] 对于每一个从事社会科学的学习者(在此包括法学)来说,对社会科学本身的性质及走向得有一个比较自觉的(虽然不一定是清醒的)把握。本书在这方面是极具挑战力的。它研究社会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建构;对社会科学的分工的质疑;从事社会科学的学术立场何在等问题。本书短短七万言,薄薄小册子,但却比那些动辄数十万、百万言的著作要有价值得多,更具思想的包容量。
14.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
[点介] 学法之人,当对法律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有基本的了解。本书提供了这样一个了解的途径。不宁唯是,当我们对自己身处的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社会的反差进行理性的反思和检讨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要对这个法律教育生态圈的运行有一个冷静的认识。此书的一个特点就是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视角。
15.梅因:《古代法》[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
[点介] 历史法学派之代表著作。其重要之处不仅在于经由自己的研究勾画出法律发展的脉络,提出了法律“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的振聋发聩的命题。更在于,他在学术研究上的独立和怀疑的精神,对“自然平等”的流行话语的批判。一如梅因所说,我们最需要的也许是对新旧材料的不断审查,而不是盲信。后一本书亦是历史法学派的代表著作。
16.柏拉图:《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
[点介] 本书是苏格拉底审判与处刑的三篇著名对话。展示了苏格拉底是如何被判刑的,他对待神、知识、伦理、法律、死亡等的态度如何。读者从中受到其人格的震撼之余,还会进一步思考苏格垃底到底是怎样死亡的重大的政治和人生的问题。在对话和诘问中教给你智慧,这是本书的另一重要收益。大学二年级可读书目
17.卡夫卡:《卡夫卡短篇小说选》
[点介] 卡夫卡思想的深度和语言的穿透力相信会让每一个读者发凉。对于伟大的作家来说,任何形容的言辞都是多余的。卡夫卡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正在失去那些人的宝贵的东西,失去以后,我们又将面对何种的生活。卡夫卡的一些有关法律的经典著述,是开启我们认识法律和现代、法律和人性的重要之门。
18.刘星:《法律是什么》[《中国法学初步》、《语境中的法学与法律》]
[点介] 该书主要是对二十世纪英美法律理论的批判性的解读,和一般的国人写的介绍性的读物不同。该书对其认为是重要的理论进行的深入细致的剖析。用语平实、例证简洁。在此基础上,作者意在抒发自己对法律的视角:我们对法律的看法往往是由我们的姿态决定的。
19.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
[点介] 这本书对法学自身的一些范畴的分析是谨严的,是中国法学规范化的和体系化的代表作。其提出和分析的许多概念和“权利-义务”模式对当下的法理学教材有很深的影响。就“学术”的标准看,本书虽然有一些政治化的烙印和某种建构的色彩,但从整体来看,仍是中国法学类的一本可供批判的优秀著作。
20.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
[点介] 一本“保守主义”自由观的中国化的“激进”之作。作者的立场自不待言,其用语的鲜明甚至“鼓动”,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其学术的味道。自由主义实际上在中国还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对于不了解自由主义的广大学生来说,“自由”的各种思潮实在不易把握和分辨,此书提供的是一种积极的进路,我们还应该有一种更全面和冷静的思考。
21.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
[点介] 他是一位优秀的法官,也是一位有深刻洞察力的学者。他的想法干净利落,简炼精当。他告诉我们他是如何判案的,法官不仅是“发现法律”,还应该是“创造法律”。他把创新和限制融贯一炉。他的热情和理智凸现出法律职业在他们这些人身上的崇高。卡多佐作为学者和法官的睿智与节制,使他赢得了应有的尊重。
22.王铭铭、王斯福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
[点介] 本书聚集了一些法学和社会学的学者的研究。学者们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判断与描述,以及对其中的秩序状况的把握与解释,为以后的研究留下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就法学来讲,本书的研究取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遗憾的是如今再没见后续性的研究,不足以造成真正的学术气势。这是一本好书,也是我们借此反思中国的学术传统如何营造的一本书。
2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点介] 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的等。探询法律的性质和精神,视野宽广,气度优雅。也是启蒙时期的代表著作,阐述了自然权利观和三权分立等思想。虽然作者的“分类和框架”与他提倡的社会考察的方法有某种裂痕,但这恰好是优秀著作的标志——确立了一个“范式”,供后继者超越。24.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点介] 本书与前一本书气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作者对美国社会的分析和对民主的洞见,充分展现了他横溢的才华。作者对自由的理解,值得我们进行长久的反思。关于美国法律职业和法律信仰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的法律建设,仍是宝贵的思想财富。
25.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
[点介] 中国法律史研究中具有“范式”意义的著作。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方法运用上的自觉。它是事实描述式的,也是文化的同情和辩异式的。重要的不是作者对多种史料的采用,而是对这些史料的解释。重要的也不是他是否解决的问题,而是他提出问题的方式本身。
26.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点介] 和前一本书一样,也是法史研究上的经典。本书作者的功力深厚,语言平实。从社会学的视角切入。当然,社会学的方法本身也有多种,本书可能还属于“规范社会学”的进路。而且,由法律的分析透视中国的社会,这一学术取向本身就让人尊敬。
27.哈特:《法律的概念》
[点介] 分析法学的代表著作。作者对语言与法律的关系有特殊的敏悟,提出和讨论了一系列当代法学的重要概念,对二十世纪乃至今后的西方法学有深远的影响。本书的翻译稍微有些问题,但整体上还是可读的。作为一个主要研究哈特的人,我建议大家都多关注本书和哈特的其他著作。
28.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
[点介] 是分析法学的经典文献。受实证主义的影响,奥斯丁恪守“应然法”与“实然法”的分离,试图把法律当成一种真正的科学。提出了主权、命令、制裁的法律模式。我们应该重新理解分析法学。在今天,分析法学的初衷(法律的独立)似乎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扭曲(法律的意识形态化)。后书亦是分析法学代表作,但气质上与哈特的和奥斯丁的已是大不相同。记住:分析法学者内部的差异也许比分析法学和其他学派的差异还大。所以,读一本书时,重要的是看其问题,而不是“标签”。
29.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法律帝国》、《自由的法》]
[点介] 作者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本书系统阐述的作者的权利观。是当今研究权利问题的重要著作。作者在书中对规则、原则和政策等的分析对我们深化对法律的理解有很大的启示。我们怎样关怀和尊重人的权利?这始终是令人深思的问题。
30.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
[点介] 在比较法里,这是本简洁而有特色的著作。作者更关心的是决定不同法律制度的内在的思想、观念等层面。易言之,本书是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的法律和传统。从论述方式上,本书也不同于其他的比较法著作,而是按涉及的问题,综合论述各个法系。
法学专业大学生必读经典书目推荐
2013年09月05日 18:43 点击:[2753]
------------------
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本书最大的价值当在法学“启蒙”。它会告诉我们在观察法律现象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视野和方法,应该如何培养我们的学习和研究进路,以及,如何揭示常识、挑战既有的知识和观念。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完此书,会感觉法律原来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枯燥。
2.伯尔曼:《法律与宗教》
写得精彩,译得也精彩。探索法律背后的精神,支撑法律的东西。“没有信仰,法律它将形同虚设”。在中国既有的法律传统被打破的同时,我们应该如何寻找新的在法律下生活的传统?当然,读此书时,不要片面追求其中精彩的语句,更要注重起分析的思路和线索。
3.刘瑜:《民主的细节》
这本书是众多学者推荐的书,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
我一直喜欢读刘瑜的文字,她的生动是智慧的生动。在洞察力和解析能力的背后,是一个充满灵气和悟性的独立思想者。我总是读完一篇就在等着她的下一篇文章出来。
——林达
今日中国的公共讨沦常见一种病理化的倾向,总是困在“民主”、“自由”之类的名词面前,大而无当地浮游表层,夹缠不清,难以寸进。所以刘瑜来得正是时候,因为她替这些苍白的名词补回了该有的细节和血肉,有专业学养的根基,又有平近亲和的故事。她的评论正是这时代最需要的营养剂。——梁文道
我喜欢刘瑜的评论,她讲求事实与论据,不轻易选择左中右的某一方立场,对群众和权力,少数与多数都保持警惕和观察,避免简单的是非判断,避免振臂一呼的冲动,避免智力上的懒惰。有这样的理性,才有负责任的时评。
——柴静
4.林达:《总统是靠不住的:近距离看美国二》
作者以信件的形式,从“美国总统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用一连串的故事,层层铺排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在自身的制度系统中,通过“平衡和制约”去实施对权力的监督和限制。5.王铭铭、王斯福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
本书聚集了一些法学和社会学学者的研究。学者们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判断与描述,以及对其中的秩序状况的把握与解释,为以后的研究留下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就法学来讲,本书的研究取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遗憾的是,如今再没见后续性的研究,不足以造成真正的学术气势。这是一本好书,也是我们借此反思如何营造中国学术传统的一本书。
6.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的等。探询法律的性质和精神,视野宽广,气度优雅。也是启蒙时期的代表著作,阐述了自然权利观和三权分立等思想。虽然作者的“分类和框架”与他提倡的社会考察的方法有某种裂痕,但这恰好是优秀著作的标志——确立了一个“范式”,供后继者超越。
7.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作者对美国社会的分析和对民主的洞见,充分展现了他横溢的才华。作者对自由的理解,值得我们进行长久的反思。关于美国法律职业和法律信仰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仍是宝贵的思想财富。
8.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
中国法律史研究中具有“范式”意义的著作。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方法运用上的自觉。它是事实描述式的,也是文化的同情和辩异式的。重要的不是作者对多种史料的采用,而是对这些史料的解释。重要的也不是他是否解决问题,而是他提出问题的方式本身。
9.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法史研究上的经典。本书作者的功力深厚,语言平实。从社会学的视角切入。当然,社会学的方法本身也有多种,本书可能还属于“规范社会学”的进路。而且,由法律的分析透视中国的社会,这一学术取向本身就让人尊敬。
10.江山:《中国法理念》
作者在中国法学界是独树一帜的。他很幸运,没有受什么现代西方产业化学术体制的“污染”,因此,他对中国法的现实和理想的解读必然是浸淫着真正的中国式思考的。也因如此,他的法律观是我们这些着眼于“现代世界”的法律人所不具备的。这是一本难得的称得上有“思想色彩”的中国人写的书。
1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在中国影响颇大的综合法学著作。书的前半部分简要介绍了西方法思想的历史,后半部分论说了作者认为重要的一些法理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自然法为立场的综合法学观。该书的价值之一是它对中国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法理学的影响。
12.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
作者的治学进路和思考进路都深深体现了某种宏大和理性的情怀。书中对当代西方法理学说和域外(特别是日本)法治经验的绍介,都无不透露出作者自身对中国法治建设的问题关切。该书论证严谨,学术色彩浓厚。
13.博西格诺等:《法律之门》
作为一本教科书式的著作,本书涉及了当代法律的几乎所有的重要领域。富于启发而又不乏生动;重在训练思维而又无正襟危坐之感。可以说,此书正是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带入法律殿堂。
14.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
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最具备学术意识的一本书。作者以自己的学术实践做到自我的总结、批判和反省。如果我们的学术都能建立在这样的一步步的积累和批判的基础之上,相信这才是中国学术的真正希望。
15.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
一本“保守主义”自由观的中国化的“激进”之作。作者的立场自不待言,其用语的鲜明甚至“鼓动”,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其学术的味道。自由主义实际上在中国还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对于不了解自由主义的广大学生来说,“自由”的各种思潮实在不易把握和分辨,此书提供的是一种积极的进路,我们还应该有一种更全面和冷静的思考。
16.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
本书系统阐述的作者的权利观。是当今研究权利问题的重要著作。作者在书中对规则、原则和政策等的分析对我们深化对法律的理解有很大的启示。我们怎样关怀和尊重人的权利?这始终是令人深思的问题。
17.罗尔斯:《正义论》
本书被誉为是二战后“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理论著作”。本书涉及法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诸领域,对正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无知之幕”和“原初状态”的理论预设为前提,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并论述了正义分配的平等自由原则和机会公平与差别原则。也是自由主义的重要著作。
18.德肖维茨:《致年轻律师的信》
艾伦·德肖维茨,律师、法学教授、作家。28岁即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法学教授。成功代理过许多重大案件,包括辛普森案、泰森案、五大楼秘密文件案、克林顿总统弹劾案和美国总统大选案等著名案件,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辩护律师”。这本书凝聚了作者执教哈佛和律师执业37年间的人生阅历和心得,提炼出37条忠告,内容涉及人生悟、经验教训、成败得失、做人原则、职业规划及建议等多个方面。既充满哲理,又发人深醒。希望这样一本观点独特、精华浓缩的小书,能够给站在人生岔路口的年轻律师以及法学院学生一些帮助。
A:引介性书目(导入法律之门,调动学习兴趣,培养法学素养的法学书目推介)外国部分:
1、[美]约翰·麦·赞恩:《法律的故事》,刘昕、胡凝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3、[美]博西格诺等著,邓子滨译:《法律之门》,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部分:
4、刘星:《法律是什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B:基础性书目(掌握法学范畴,通晓法史演进,探究法的价值的法学书目推介)外国部分:
6、[英]哈特著:《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7、[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8、[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10、[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中国部分:
11、谢晖:《法学范畴的矛盾辨思》,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C:拓展性书目(明晰分权学说,把握法治理论,关注当下问题的法学书目推介)外国部分:
1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3、[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版。
14、[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中国部分:
15、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谢晖:《法治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5年版。D:部门法经典书目推介:
17、[意]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8、周枬:《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E:法典推介
19、《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民法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20、《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版。来源:民事审判参考公众号。
以下是我北大同学向我推荐的书,是由他们学校法学院教授推荐的.希望能对你有帮助,你可以自己选择的看,都有点评的.
中国大学法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必读书目
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秩序》、《送法下乡》]
[点介] 本书最大的价值当在法学“启蒙”。它会告诉你我们在观察法律现象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视野和方法,应该如何培养我们的学习和研究进路,以及,如何揭示常识、挑战既有的知识和观念。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完此书,会感觉法律原来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枯燥。后面的《送法下乡》一书可以说是第一本书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运用,更加充实和饱满,虽然我还是觉得其《本土资源》一书最为重要。
2.俞吾金:《问题域外的问题》
[点介] 作为一本哲学知识和流派介绍的通俗读本,该书不仅可以把读者引入一片新的哲学天地,更重要的是,该书在开辟和拓宽学生的问题域上,特别在怎样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上,有着相当的帮助。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是大学期间一直要注意训练的能力,它在很多时候比具体的知识要重要得多。
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江村经济》]
[点介] 今天我们离费先生写作此书的年代已经相去六七十年,但费先生于书中所做的对中国现状的分析对今天的中国仍然是那样的切中肯綮;费先生所具有的问题意识和文章风骨,我们今天仍然还差之甚远。每一个法律人都应该反思:法学的知识贡献在哪里?
4.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点介] 透视中国社会实际运行的游戏规则。为什么在我们的正式制度外,还会有一套更为适用的潜在的规则?作者从历史中的故事投射到当今的现实。我们可以从中反思:法律在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条件上什么?法律的道德善恶与实际的利害格局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是在自我欺骗的冰山上生存,还是在苦涩的反省中奋起?
5.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黄金时代》]
[点介]这是一本清醒的书、理性的书、幽默的书和智慧的书。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洞察,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精神;什么是真正的人文关怀。作为法律人,也许此书给予我们的最大启迪是:缺乏对“沉默大多数”的关怀、缺乏某种“精神家园”的法律,是没有生命的法律。但是各位一定要记住:王小波的小说,特别是《黄金时代》,读起来更加让人回味。
6.安徒生:《安徒生童话全集》
[点介] 我们缺乏的正是一个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是一个有着幸福与苦难、欢笑与泪水的世界。学习法律的人最怕的就是丧失一颗童心。对于那些没有读过安徒生的故事的人,我要告诉你们:走进这个世界吧,现在还来得及,它会使你们获得更健全一些。
7.伯尔曼:《法律与宗教》
[点介] 写得精彩,译得也精彩。探索法律背后的精神,支撑法律的东西。“没有信仰,法律它将形同虚设”。在中国既有的法律传统被打破的同时,我们应该如何寻找新的在法律下生活的传统?当然,读此书时,不要片面追求其中精彩的语句,更要注重起分析的思路和线索。
8.冯向:《木腿正义》
[点介] 我相信此书对于专事法律的同仁来说,应该是一个极好的启迪案本。作者凭借自身的文学学科的优势,游仞于法律和社会之间。对法律个案层层剥离,既立意深远,又视界宽广,不失为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9.梁治平:《法辩》[《新波斯人信札》、《书斋与社会之间》]
[点介] 这里面主要汇集了梁先生于1980年代中后期在《读书》杂志上发表的系列文章,是其“用文化解释法律,用法律解释文化”的个案实践和言说。辩异、批判和理性思索融贯一气。对年轻学生来说,读此书还可以学到如何读书、如何整理自己的心得体会的一些“潜移默化”的方法。《新》一书亦是早期和另外几个作者作的批判性著作;《书斋》一书是作者的文化随笔,写得轻松随意,也更见功力。
10.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点介] 作者对历史的厚积薄发和驾轻就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谙熟洞然与透辟分析,都显示出其“史实”与“史识”的完美结合。文笔老辣,一气呵成。其对政治与道德关系的揭示、规则与生活状态的运作的阐说,对于我们了解传统和法律都有着极大的启迪。此书不可不读。
11.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社会科学方法论》]
[点介] 作者对学术、政治,甚至人生三者之间关系的看法,实在可以廓清我们的许多认识。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缺少虔诚和信念的时代,这影响着我们对自身的了解,我们竟不知道从事的职业除了谋生以外还有什么意义。本书可以告诉我们一些答案。
12.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
[点介] 用“讲故事”的方法写的社会学著作。直面“移民”中国家和人民的权力运作,从中揭示政治控制的策略和游戏,又不乏对平民的生存状况的关注。无论从研究方法、研究问题的开辟和创新上,本书对沾沾自喜的法学中人来说,都是一记棒喝和警醒。
13.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
[点介] 对于每一个从事社会科学的学习者(在此包括法学)来说,对社会科学本身的性质及走向得有一个比较自觉的(虽然不一定是清醒的)把握。本书在这方面是极具挑战力的。它研究社会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建构;对社会科学的分工的质疑;从事社会科学的学术立场何在等问题。本书短短七万言,薄薄小册子,但却比那些动辄数十万、百万言的著作要有价值得多,更具思想的包容量。
14.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
[点介] 学法之人,当对法律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有基本的了解。本书提供了这样一个了解的途径。不宁唯是,当我们对自己身处的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社会的反差进行理性的反思和检讨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要对这个法律教育生态圈的运行有一个冷静的认识。此书的一个特点就是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视角。
15.梅因:《古代法》[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
[点介] 历史法学派之代表著作。其重要之处不仅在于经由自己的研究勾画出法律发展的脉络,提出了法律“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的振聋发聩的命题。更在于,他在学术研究上的独立和怀疑的精神,对“自然平等”的流行话语的批判。一如梅因所说,我们最需要的也许是对新旧材料的不断审查,而不是盲信。后一本书亦是历史法学派的代表著作。
16.柏拉图:《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
[点介] 本书是苏格拉底审判与处刑的三篇著名对话。展示了苏格拉底是如何被判刑的,他对待神、知识、伦理、法律、死亡等的态度如何。读者从中受到其人格的震撼之余,还会进一步思考苏格垃底到底是怎样死亡的重大的政治和人生的问题。在对话和诘问中教给你智慧,这是本书的另一重要收益。
中国大学法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必读书目
17.卡夫卡:《卡夫卡短篇小说选》
[点介] 卡夫卡思想的深度和语言的穿透力相信会让每一个读者发凉。对于伟大的作家来说,任何形容的言辞都是多余的。卡夫卡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正在失去那些人的宝贵的东西,失去以后,我们又将面对何种的生活。卡夫卡的一些有关法律的经典著述,是开启我们认识法律和现代、法律和人性的重要之门。
18.刘星:《法律是什么》[《中国法学初步》、《语境中的法学与法律》]
[点介] 该书主要是对二十世纪英美法律理论的批判性的解读,和一般的国人写的介绍性的读物不同。该书对其认为是重要的理论进行的深入细致的剖析。用语平实、例证简洁。在此基础上,作者意在抒发自己对法律的视角:我们对法律的看法往往是由我们的姿态决定的。
19.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
[点介] 这本书对法学自身的一些范畴的分析是谨严的,是中国法学规范化的和体系化的代表作。其提出和分析的许多概念和“权利-义务”模式对当下的法理学教材有很深的影响。就“学术”的标准看,本书虽然有一些政治化的烙印和某种建构的色彩,但从整体来看,仍是中国法学类的一本可供批判的优秀著作。
20.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
[点介] 一本“保守主义”自由观的中国化的“激进”之作。作者的立场自不待言,其用语的鲜明甚至“鼓动”,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其学术的味道。自由主义实际上在中国还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对于不了解自由主义的广大学生来说,“自由”的各种思潮实在不易把握和分辨,此书提供的是一种积极的进路,我们还应该有一种更全面和冷静的思考。
21.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
[点介] 他是一位优秀的法官,也是一位有深刻洞察力的学者。他的想法干净利落,简炼精当。他告诉我们他是如何判案的,法官不仅是“发现法律”,还应该是“创造法律”。他把创新和限制融贯一炉。他的热情和理智凸现出法律职业在他们这些人身上的崇高。卡多佐作为学者和法官的睿智与节制,使他赢得了应有的尊重。
22.王铭铭、王斯福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
[点介] 本书聚集了一些法学和社会学的学者的研究。学者们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判断与描述,以及对其中的秩序状况的把握与解释,为以后的研究留下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就法学来讲,本书的研究取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遗憾的是如今再没见后续性的研究,不足以造成真正的学术气势。这是一本好书,也是我们借此反思中国的学术传统如何营造的一本书。
2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点介] 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的等。探询法律的性质和精神,视野宽广,气度优雅。也是启蒙时期的代表著作,阐述了自然权利观和三权分立等思想。虽然作者的“分类和框架”与他提倡的社会考察的方法有某种裂痕,但这恰好是优秀著作的标志——确立了一个“范式”,供后继者超越。
24.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点介] 本书与前一本书气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作者对美国社会的分析和对民主的洞见,充分展现了他横溢的才华。作者对自由的理解,值得我们进行长久的反思。关于美国法律职业和法律信仰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的法律建设,仍是宝贵的思想财富。
25.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
[点介] 中国法律史研究中具有“范式”意义的著作。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方法运用上的自觉。它是事实描述式的,也是文化的同情和辩异式的。重要的不是作者对多种史料的采用,而是对这些史料的解释。重要的也不是他是否解决的问题,而是他提出问题的方式本身。
26.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点介] 和前一本书一样,也是法史研究上的经典。本书作者的功力深厚,语言平实。从社会学的视角切入。当然,社会学的方法本身也有多种,本书可能还属于“规范社会学”的进路。而且,由法律的分析透视中国的社会,这一学术取向本身就让人尊敬。
27.哈特:《法律的概念》
[点介] 分析法学的代表著作。作者对语言与法律的关系有特殊的敏悟,提出和讨论了一系列当代法学的重要概念,对二十世纪乃至今后的西方法学有深远的影响。本书的翻译稍微有些问题,但整体上还是可读的。作为一个主要研究哈特的人,我建议大家都多关注本书和哈特的其他著作。
28.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
[点介] 是分析法学的经典文献。受实证主义的影响,奥斯丁恪守“应然法”与“实然法”的分离,试图把法律当成一种真正的科学。提出了主权、命令、制裁的法律模式。我们应该重新理解分析法学。在今天,分析法学的初衷(法律的独立)似乎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扭曲(法律的意识形态化)。后书亦是分析法学代表作,但气质上与哈特的和奥斯丁的已是大不相同。记住:分析法学者内部的差异也许比分析法学和其他学派的差异还大。所以,读一本书时,重要的是看其问题,而不是“标签”。
29.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法律帝国》、《自由的法》]
[点介] 作者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本书系统阐述的作者的权利观。是当今研究权利问题的重要著作。作者在书中对规则、原则和政策等的分析对我们深化对法律的理解有很大的启示。我们怎样关怀和尊重人的权利?这始终是令人深思的问题。
30.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
[点介] 在比较法里,这是本简洁而有特色的著作。作者更关心的是决定不同法律制度的内在的思想、观念等层面。易言之,本书是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的法律和传统。从论述方式上,本书也不同于其他的比较法著作,而是按涉及的问题,综合论述各个法系。
31.江山:《中国法理念》
[点介] 作者在中国法学界是独树一帜的。他很幸运,没有受什么现代西方产业化学术体制的“污染”,因此,他对中国法的现实和理想的解读必然是浸淫着真正的中国式思考的。也因如此,他的法律观是我们这些着眼于“现代世界“的法律人所不具备的。这是一本难得的称得上有“思想色彩”的中国人写的书。
32.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点介] 在中国影响颇大的综合法学著作。书的前半部分简要介绍了西方法思想的历史,后半部分论说了作者认为重要的一些法理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自然法为立场的综合法学观。该书的价值之一也许是它对中国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法理学的影响。从学术史和语言翻译史的角度,对本书倒也可以有一些有趣的研
究.
中国大学法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必读书目
33.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
[点介] 法律思想史的另一种写法。以“问题史”代替“英雄谱”,注重探索思想的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加之作者的文学功力和看问题的敏锐,使得本书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比较“原味”的法律思想的餐饮。从的翻译上看,在翻译界“伪劣产品”漫天的今天,本书是难得的优秀和杂实的本子。
34.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
[点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探索了社会学的七位大家孟德斯鸠、孔德、马克思、托克维尔、涂尔干、帕累托和韦伯的思想。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富于魅力的社会思想家,他不仅要努力把握这些社会学家的基本思想,也不忘记这些社会思想与哲学观念及政治思想的内在关联。
35.罗素:《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
[点介] 哲学史方面的著作是太多了,但这本是经受时间的洗礼的。罗素先生在书中显现出一种从容幽雅的气质,并时时不忘对某个哲学家调侃上几句。我想,这样的气度是“沉重有余,深度不足”的国人所欠缺的。本书写法和体系上是属于正统的,也是非常实在的。
3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点介] 作者本来还有一本更全面的《中国哲学史》。这本最初是写给外国人看的。但从另外一个层面看,本书读起来更为精当。这可当作一本入门的书,但同时又可以常读常新。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关于人生境界的看法,对我们也是大有启示的。
37.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
[点介] 作者的治学进路和思考进路都深深体现了某种宏大和理性的情怀。书中对当代西方法理学说和域外(特别是日本)法治经验的绍介,都无不透露出作者自身对中国法治建设的问题关切。该书论证谨言,学术色彩浓。
38.梁启超:《梁启超法学文集》
[点介] 作为法学家的梁启超对中国法学的开创性贡献理应为青年学生所了解和认识。梁启超涉猎广泛,思想敏捷,对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实践有深切的体验。其行文恣肆汪洋,论辩雄浑有力。至于其理论和实践中实际存在的裂痕,诸位在读该书时须具有同情的理解,从而正确认识:一个人的贡献之大小,一定要与所处的时代结合考察。
39.博西格诺等:《法律之门》
[点介] 这本书的块头是大了一点。不过,作为一本教科书式的著作,本书涉及了当代法律的几乎所有的重要领域。富于启发而又不乏生动;重在训练思维而又无正襟危坐之感。可以说,此书正是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带入法律殿堂。有趣且有分量,这是我对该书的总的评价。和国内大量充斥的“垃圾教材”相比,优劣自判,不必多言。
40.刘小枫:《沉重的肉身》[《拯救与逍遥》、《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
[点介] 对现代性伦理的一种新的解读。弘扬个体主义的伦理叙事观。顺着刘小枫的指引,我们会进入一个有些神秘、有些飘渺、但又无比真实的世界。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我们的道德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我们的怎样去把握生命?我们又如何看待艺术与人生?读完此书,在慨叹之余,你一定会有沉甸甸的收获。
41.涂尔干:《社会分工论》[《自杀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点介] 作者乃与马克思、韦伯齐名的社会学思想大家。本书是作者确立自己思想理路的开山之作。书中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社会分化与整和”等重要概念,对“机械团结”、“有机团结”、“压制性制裁”、“恢复性制裁”等二元划分及历史规律进行了探讨。
42.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点介] 本书志在阐明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使得诠释学从认识论和本体论转向了方法论。该书认为:理解和解释依赖与主体的前见所构成的视域和当下视域的融合。该书在思想上具有的穿透力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学习法律的人来说,能够为“解释学”作出的贡献当在“应用”方面,而这恰是当今我们在研究法律解释和法律方法问题时要注意的。
43.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具体法治》、《法边馀墨》]
[点介] 该书体现了作者进入司法研究以来的重要思考。作者的风格独特,思想敏锐,并善于把西方的制度和理论和中国司法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作者在收入几篇重要的长篇论文之外,还收入了许多短小机智、曾经有广泛影响的篇什。作为知识分子和制度改革者的积极推动者的双重角色,作者的行动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可供分析的样本。后两本书同样敏锐和有趣,特别是后一本书,充满浓郁的人文修养,在我看来也许更值得一读。
45.克尔凯郭尔:《恐惧与战栗》
[点介] 我对这本书情有独钟。我被作者“孤独的”气质和宗教的体验所吸引。也许我们会遗忘一切,但不能遗忘自己作为人本身的存在。作者被认为是存在主义的先驱,他对生命的无奈和痛苦的洞察,让我们重新理解生命的幸与不幸。
46.罗尔斯:《正义论》
[点介] 本书被誉为是二战后“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理论著作”。本书涉及法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诸领域,对正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无知之幕”和“原初状态”的理论预设为前提,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并论述了正义分配的平等自由原则和机会公平与差别原则。也是自由主义的重要著作。
47.帕斯卡:《思想录》
[点介] 这本书曾经伴随我度过许多个寂寞而无眠的夜晚。作者说: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作者还说: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作者说了很多的话,这些话是别人不可能说出来的。作者在捍卫人本身,这是一片真正的思想的海洋。
48.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
[点介] 该书对存在主义的主要问题和存在主义的主要人物克尔凯廓尔、尼采、海德格尔和萨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把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反理性主义的非理性思潮,详细阐明了存在主义的历史发展脉络。本书采用的叙述方式本身就是存在主义的,它会把你带入这一领域的浓厚的氛围当中。
49.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
[点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制度的世界里,对制度本身的考量就尤其值得关注。本书对制度经济学派作出了最新的概括与总结,并对制度的特性、制度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制度的演进、制度的结构等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制度”问题作为一个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值得开掘的地方还有很多,在理论上也是大有可为的。
50.萨拜因:《政治学说史》
[点介] 说实话,欲真正了解西方的法律思想史,还很难找到好的读物。但从政治思想史进入法律思想史,也是一条途径。在政治学说的介绍上,萨拜因的这本书是值得推荐的一本。和施特劳斯的同名著作相比较,本书更加平和与雍容。特别在论及社会主义的政治学说上,本书的分析是切中肯綮的。
51.顾准:《顾准文集》
[点介] 有时候,我们真不好批判中国学者的有价值的书了。这本书对马列经典和古希腊政治制度的解读,实际上已经教会我们许多如何严谨治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本书带给我们的是一种面对真理的态度,独立思考的态度以及做人的风骨。中国需要在什么样的意义和条下,才能产生真正的思想呢?这是本书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沉重的思考。
52.昂格尔:《现代社会的法律》
[点介] 本书作者是批判法学的代表。本书虽然还不算作者在批判法学上的代表之作,但也可以看到作者的许多批判法学的立场和方法。本书从历史演变和社会转型的层面对法律的透视,为我们洞察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法治发展等提供了有益的启发。作者是反自由主义的法治的,但他对法治的解剖,比那些专事法治理论的人来说,实在要深刻得多。
53.吉尔兹:《地方性知识》
[点介] 也许我们对待知识的观念需要一些改变,也许我们真的正在历经某种相对和多元的过程。我们不得不对自身的处境从不同的方面做出解释。吉尔兹就是在这里作出了他的贡献。他从阐释人类学的原理出发,宏扬地方性知识,确立了“深度描写”的认知方式。
54.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利奥塔:《后现代状态》]
[点介] 后现代已经成为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是现代的批判和延续。本书对后现代的理论进行了比较客观和冷静的批判性介绍,着力分析了福柯、德勒兹、博德里拉、利奥塔等后现代的思想家,并探讨了一些后现代的困境和出路,有助于我们了解后现代的各种思潮。
55.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法律智慧警句集》
[点介] 作为一名新康德主义者,拉德布鲁赫的两元论思想对法律思想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注重人在法律世界中的价值和尊严,终其一生思考事实公正与现象公正、表面理性和客观理性。他把严肃的理论思考、虔诚的爱心和充满凝重与智慧的语言融贯在一起,为我们奉献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56.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经济与社会》、《经济、诸社会领域及其权利》、《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点介] 法律社会学是韦伯的社会理论大厦的一个部分。韦伯对于现代社会的困境的揭示体现在法律上便是法律的“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之间的矛盾。韦伯对法律职业本身的分析也同样富于洞见。在读韦伯的书时,一定要和他的其他社会理论结合起来,才能体悟韦伯的用心:如何通过理解法律更好地理解社会。
57.波斯纳:《法理学问题》[《道德和法律理论的疑问》、《法律与文学》、《超越法律》、《性与理性》]
[点介] 波斯纳实用主义法律观的集中体现。对于我们的法理学的借鉴意义在于:我们如何形成自己是法理学的问题意识,法理学应如何拓宽自己是问题视野;法理学的关注和现实社会中的法律是不是暌违不同的?本书中波斯纳对法律解释的观点,以及和他的法律经济学相比所表现出的联系与差别,都值得我们注意。
58.孔飞力:《叫魂》
[点介] 本书围绕1768年的“叫魂”的巫术大恐慌,分析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深刻挖掘其背后的政治和文化的意义,揭示对国家正统信仰的挑战和维护后面的各种权力的纠葛,展现皇权、官僚体制和司法体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带领读者完成了一次法律史的旅行。我对以“讲故事”来书写历史的方式总是很推崇。本书在这个意义上确实堪称佳作。
59.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与自由》、《致命的自负》]
[点介] 作者以“无知观”为前提,认为在自然秩序和理性建构的秩序之外,人类社会所具有的真正是秩序状态是一种自生自发的秩序。继承和发展了进化论的理性主义观,强调一种以个人主义为内核的消极自由主义思想。
60.伯尔曼:《法律与革命》
[点介] 本书以11至13世纪欧洲法律的发展为线索,向我们展现了教会法、封建法、庄园法、商法、城市法、王室法之间相互对立斗争的精彩场面,认为这些不同的因素共同促成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本书积四十年的思考为一炉,采纳传统与革命的视角,试图在马克思和韦伯之外另劈坦途。从翻译上本书在国内法学界也是难得的优秀译本。本书不可不读。
61.约翰·赞恩:《法律的故事》 [简介] 法律是人类历史的缩微,“法律与我们同在”。可能谁也没有想到,法律的历史竟是从蚂蚁的故事开始的。本书的叙事方式让人吃惊;本书的法律进化的历史观也许并不让人赞同,但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法律的命运和我们的命运竟是如此生死相连,法律中竟演绎了那么多的感人和震撼的故事等,却会让我们甚感欣慰和终身难忘。
62.福柯:《规训与惩罚》[《疯癫与文明》、《知识考古学》、《性史》、《福柯访谈录》、《必须保卫社会》]
[简介] 这是福柯关于刑罚史的研究。和福柯的其他所有的“历史”研究一样,他意在对历史作全新的阅读。福柯说,刑罚风格的转变并不一定意味着文明的进步,而是一种统治的方式和权力技术的运用的改变。权力和身体、监狱和训诫的关系在福柯的视野里无一不是意味深长。监狱在创造罪犯;训诫是这个时代的精神,福柯在对我们既有的观念致命一击的同时,也让我们的思想从新复活。
63.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
[简介] 本书以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为个案,以“国家政权建设”和“权力的文化网络”这两个概念为中心,以文化和权力的关系为出发点,以对各种象征符号的评说为理路,探讨了现代化背景下的权力运作模式和传统的文化认同等问题。作者所运用的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品味。
64.考夫曼、哈德默尔:《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
[简介] 本书在对当代法律哲学和法律理论的一些最前沿的问题进行介绍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一如作者所述,本书不是“教义学”的无批判式,而是哲学的反思和批判式的。把书中所论及的问题和其他英美法理学者的问题,以及我们所关注的法理学问题对照,我们的确会发现诸多有趣的学术差异,这种对比恰好是促进我们的法学的知识积累与更生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