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
要求
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
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
社会管理在现代社会是执政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面,社会管理的优劣体现着执政水平的高低和执政能力的强弱。胡锦涛同志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一论述对于我们充分认识社会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从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社会管理环境深刻变化对执政能力提出了新挑战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总体上看,我们的社会管理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基本适应的,这为我党长期执政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但随着改革开放深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管理的范畴、内容、对象和外部环境正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与市场化、多元化、网络化、动态化的社会环境之间不适应的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亟须我们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如果不能有效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
1决好社会管理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势必会削弱我党的执政基础,消解我党的执政能力。
一方面,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对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带来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动。从群体分层看,原来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组成的社会基本结构,构成相对简单,利益相对单一,而现在已经转化为利益分化较大的、由许多不同利益群体组成的复杂阶层结构。农民群体分化,一部分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工人阶层队伍扩大,农民工成为现代产业工人;私营工商从业者出现,成为新的阶层。从制度变迁看,城乡结构发生重大变迁,城乡流动快速加强,农村支援城市的格局正在向城市反哺农村转变;单位制快速解体,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脱离了原来的单位福利保护;新兴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大量出现,成为重要的经济社会主体。这一系列变化,对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不能一成不变地用固有的社会管理模式或套路去对待已经得到变化的社会结构。在社会结构变化之后,我们有许多新的课题需要破解,例如,如何使进城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把他们纳入有效管理,如何使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更好地担负社会责任,如何协调新兴社会组织的管理阶层参与社会管理,如何使“社会人”仍然享受到社会服务,等等。只有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决好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深层次
矛盾,增加社会各阶层对现行社会管理的认同感,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才会更加牢固。
另一方面,社会矛盾交织凸显对执政群众基础带来挑战。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小康建设的关键期,这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本世纪初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随着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国际化深入推进,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我国现代化的时空被大大压缩,其间的社会问题、矛盾冲突也被压缩在一个短暂狭小的时空内不断出现。市场化既激发了社会活力,又带来贫富悬殊、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工业化既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又带来了社会风险、流动人口等问题;信息化提高了信息的收集传输效率,又带来了网络安全、信息污染等问题;城镇化既扩大了城镇规模,又带来城市病、征地拆迁等问题;国际化既利用了国外资源,又带来意识形态、国家安全等问题。社会矛盾的主体日趋多元,表现形式不断翻新,涉及内容迅速扩大,形成原因日益复杂,社会矛盾被扩大化、关联化、整体化。当前我国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处理难。如果不能通过科学化的社会管理使大量的社会矛盾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得以保障,从而调动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必将严重削弱我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执政能力
面对社会管理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和社会管理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党中央从战略高度,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任务,历史地摆在我们面前,这就要求我们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抓住社会管理的中心任务。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出发,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群众利益就成为社会管理的中心任务。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管理的根本任务;二要坚持以改善困难群体和边缘人群的基本生活为重点,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减少和消除社会歧视和社会排斥,缩小贫富差距,使人人都能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三要坚持以公开透明和公众参与为原则,保障每个社会成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实现透明式改革和参与式改革,克服部门主义保护和既得利益集团对社会管理的消极影响。
强化社会管理的基础工作。在协调社会关系中,最主要的是协调各群体、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以增进社会的凝聚力,增加执政党的统摄力。规范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制定法律和道德规范等确定共同行为准则来指导和约束人们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社
会关系不协调、社会行为不规范,是产生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冲突、危害社会生活的重要根源,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的基础工作。一要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缩小城乡差别、地位差别、阶层收入差别。要畅通群众表达的多种途径,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要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形成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二要在各个领域加快建立和完善行为规范体系,通过自律、互律、他律,把人们的行为尽可能地纳入共同行为准则的轨道,增强社会诚信,形成既要维护社会公共权益、又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社会环境。三要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要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基层,夯实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特别是随着单位制的解体,城乡社区成为基层社会最重要的细胞,社区成为社会管理最主要的微观载体,要努力增强社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四要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法律建设,努力构建具有统摄作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加快公民个人基本信息制度、个人信用管理制度等社会基础制度建设。
解决社会管理的突出问题。社会管理薄弱而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将直接危害到社会秩序和执政地位。我们应当自觉地把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作为当前社会管理的突出任务。一要加强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规范政府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形成科学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二要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和预警,建立完善“大调解”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矛盾预警调处机制。三要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四要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五要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执笔:王素 黄进 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第二篇: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尤为重要。党的十七大提出“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强调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因此,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是形势所需、发展所求、民心所向。
一、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深刻认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意义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迈进基本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望的必然选择,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工作。
(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
任务更为艰巨繁重。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途径。今日中国,社会变革日新月异,阶层分化,社会流动加速,社会利益多元,社会转型正在进行。与此同时,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新老矛盾叠加交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情况更为复杂、难度加深加大,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解决不好,必将影响甚至干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通过提高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人际关系,从而构建起促进改革发展的和谐社会,不断巩固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事实证明,执政党的执政能力越强,就越能控制社会,就越能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迈进基本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
未来10年,既是实现基本现代化决定性意义的关键期,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社会管理的动态性、开放性、流动性大大增强。这就迫切要求我们的社会管理,必须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政治制度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这就迫切要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以社会管理的创新为
推手,在重要时期取得重大突破,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确保基本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期达成。
(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要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当前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包括: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就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强化意识,认清形势,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保持
社会稳定等为基本任务的社会管理,始终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完善思路和方法,更好更快完成社会管理创新任务。
(一)强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种意识
1.要强化统筹意识。社会管理工作系统性强,涉及面广,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努力增强社会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和科学性。要把创新社会管理作为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臵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去把握,纳入到“十二五”规划中去谋篇布局,切实找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与工作大局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2.要强化法治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对于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减少和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至关重要。要认真贯彻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约束公共权力,有效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注重引导群众增强法制意识,依法保护自身利益,依法表达自身诉求,着力提升全社会的法治理念,促使社会管理走向规范化和有序化。
3.要强化基础意识。基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安则全局安。要把加强基层基础作为战略性、根本性的任务来抓,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向基层
基础延伸。要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活动密切结合起来,提高掌控能力,弥补管理漏洞,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提升基层组织的社会服务管理能力。
4.要强化创新意识。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核心是创新。要在扬弃传统做法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载体和手段途径的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破解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难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管理的着力点放在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保障改善群众利益上,让人民群众通过高效、有序、柔性化的社会管理,切实感受到服务更到位、管理更有序、社会更和谐。
(二)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1.认真理清思路。一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使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得到保障;二是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使各种社会力量形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三是要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和社会矛盾,力求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协调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动态平衡,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四是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五是在弘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政治优势的前提下,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勇于变
革和创新,把改革创新贯穿到整个社会管理过程当中,为推进和谐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2.不断改进方法。一要依靠法治。社会管理的最高形式是法治管理,法治管理的实质是民主管理。要加快社会管理领域的立法,通过广泛的社会立法来协调新的利益关系、解决新的社会矛盾;二要完善政策体系。政策具有灵活性,它是法律的必要补充,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不断完善有关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文化政策,调节和保护好社会利益、化解好社会矛盾;三要发挥非法律规范的作用。有效发挥道德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通过借鉴和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塑造出新型的社会伦理道德;四是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为此,我们要发扬光大,并通过创新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权益;五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社会管理效能的有效形式。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高效的信息采集机制,准确掌握社会基础信息,准确把握社会动态;六是做好舆论引导。舆论引导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把各类媒体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利用这个平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社情民意,控制和调理社会情绪。
三、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项工作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
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这些任务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呈现交织互动、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只有在全面认识、统筹兼顾中抓住重点环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解决好现实中的突出问题,有效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合力
1.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强调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中心位臵,强调政府公共财政的更多投入,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社会自治、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社会管理上的主体性及其对政府社会管理的监督制约作用。
2.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尊重和保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服务体制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消除社会排斥,推动社会融合。
3.加强民生制度建设,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善于借助其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决民生问题。
4.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在群体性事件等危机处理
中,要善于做到“情绪疏导”和“情绪管理”,以贴近的感情疏导民情,化解危机,尽量避免机械、简单地运用“物质满足”或者“物质诱导”的方式。
5.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要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维护全体人民的发展利益与环境生态利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二)社会管理创新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既要全面展开工作,又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重点在于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
1.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要公平对待,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不断创新统一有效管理新机制,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的人口互动管理模式,疏堵有机结合,使流动人口能够全面参与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变流动为活力,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不稳定和不和谐等问题。
2.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要建立健全对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特别是青少年以及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常态化帮教管控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教育改造与安臵帮教工作
双延伸。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要有措施、有方法、有体系,应在有利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促进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尤其是应当致力于建构和完善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机制制度,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
3.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的创新,要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治理和城乡规划、地区改造相结合,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切实处理好整治、服务、管理和发展的相互关系;要对小旅馆、娱乐、洗浴场所等实行耐心指导、重点防控、过程监管,完善长效机制,突出指导服务理念。
4.推进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要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注重研究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和规则,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地制定互联网管理建设政策,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5.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要致力于对社会组织的研究,承认社会组织在国家发展与建设中尤其是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并按照社会组织发展规律施以有效监管,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范。
第三篇:创新社会管理 提高应急能力
创新社会管理 提高应急能力(图)
2011-03-04 12:14:00 来源: 海南日报(海口)本报北京3月3日电(特派记者魏如松)日前,中央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课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参加全国两会的我省全国政协委员施耀忠建议,创新社会管理,应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
“当前我国公共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自然灾害多发,事故灾难严重,公共卫生事件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施耀忠建议,加强社会管理,要重视应急队伍的建设,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施耀忠认为,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可以成立由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以及综合管理等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队伍,发挥专家队伍的参谋、智囊作用,提高应急决策水平,要让应急管理专家全程参与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的决策咨询。
“还要建设一批高素质应急专业救援队伍,加强防汛抗旱、森林草原消防、气象与地质灾害应急等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有计划组织应急专业救援队伍进行业务学习、培训和应急演练。”施耀忠说,加强基层应急队伍的建设,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可切实提高基层应急处置能力。
志愿队伍的建设不能忽视。施耀忠认为,可以制定应急志愿者队伍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共青团、红十字会、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的作用,完善应急志愿者服务机制。
施耀忠提出,可整合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中管理科学、工程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充实到应急研究专家学者队伍,针对应急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加大应急研究的财政投入,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社会应急管理是否应该常态化?
2011/03/05 0★交锋
上海世博会举办的184天,偌大的世博园保持“零火灾”记录;世博结束半个月后,上海胶州路上的一场大火吞噬了58个生命——这一震撼人心的反差让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济顺开始反思——重大活动时的城市应急管理模式,在平时是否能够持续?昨天上午,张济顺在小组讨论时认为,城市应急管理模式耗资巨大,平时的社会管理应该依靠法制。她刚发言完毕,坐在对面的刘经南委员则表达了相反的观点:“应该加大投入,让城市应急管理常态化。”
反对意见(全国政协委员 张济顺)
应急管理耗资太多 应用严密规章管理“现在都在讨论后世博效应,就社会管理而言,我总认为世博留给我们一些应急措施是不可能延续的。”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济顺昨天在小组讨论时如是说。
张济顺委员表示,世博半个月后上海发生了“11·15火灾”,教训非常深刻,直接让我们思考世博期间的社会管理方式能不能用于平时。
“世博会期间,上海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投入巨大,有警察还有志愿者。世博会持续184天,这种突击式和运动式的社会管理,确实保证了安全,世博期间„火星‟也是有的,事故„苗头‟也是有的,但是都被消灭在„萌芽状态‟,速度快得惊人。”张济顺委员说。
不过,张济顺委员同时认为,这种管理模式成本太高,平时生活反映出来的问题又很多,所以建议加强法制建设,用严密的规章制度来管理社会。
支持意见(全国政协委员 刘经南)
应急管理应常态化 可加入信息化管理刘经南委员曾任武汉大学校长,学术方面主要研究卫星定位理论与应用、数据处理及相关软件开发。他对坐在对面的张济顺委员说:“对于城市应急管理,我受到您的启发,但视角、观点和您不太一样。”
他认为,应该把重大活动期间实行的社会应急管理常态化,这样社会才能更安全、稳定。“我国目前社会矛盾多发,很多地方只重视经济发展,但对社会管理投入得太少。警察的编制有限,专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很少。文科人才毕业后不太好找工作,我们要让文科人才从事社会应急管理,这样还可以缓解就业问题。”
“我参加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社会管理工作,像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他认为社会成本是很大的。刘经南提出的解决之道是,社会管理可以通过信息化减少成本。“我们利用三维软件,计算出特殊场合下警卫、警察、保安在哪里站位最合理,不留死角,这个通过软件做得到。”
第四篇:创新是提高年轻干部能力的捷径
创新是提高年轻干部能力的捷径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进步、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提高领导干部水平和能力的关键。当今世界是改革创新的时代,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但创新有其内在方法和技巧,年轻干部要善于解放思想,勤于学习提高,深入基层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工作创新的力度。因此,年轻干部要善于解放思想,学会灵活转变自己的思维,跳出已有的框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问题,找到创新的灵感,推动工作创新。所以,要实现新的发展必须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要资源、要空间,既要坚持和发扬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经验、好做法,更要拿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血性,敢于“涉深水、破坚冰、啃骨头”。大家作为年轻干部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富有激情,学习能力、接受能力都很强,应该成为解放思想的急先锋、担负起改革创新的历史重任。
但现在有的干部思想保守、因循守旧、过于世故、怕担风险、时刻顾及自己的“政治生命”,把个人前途放在第一位,只想当“太平官”,这种干部难以堪当大任。
创新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抽象和高深,其实它和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提高创新能力,关键是思想创新,只要在学习工作中,勤于动脑,敢于尝试,勇于突破,创新就触手可及。我们现在面临着大量的社会矛盾和复杂的经济问题,都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和理念去思考,去总结和开拓。年轻干部应当把学习作为增强创新本领的首要任务,以学习增才干、强本领,破除惰性和暮气,使自己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火热激情和饱满活力,不患得患失、不畏首畏尾、不怕苦怕难,勇于创新,不断取得新业绩。
希望各位年轻干部都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开拓勇气,不固步自封,不回避矛盾,不害怕失误,敢于突破常规,另辟蹊径,努力把事情干成干好,并确保不出事。
第五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执政能力心得
践行胡锦涛同志对全体党员、干部提出的“为民、务实、清廉”的总要求,不断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是摆在各级党委和党员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新形势下,落实好、实现好、坚持好这一要求,领导干部带头是个关键,纪委领导更带头践行。s0100
一、要赢民心、顺~、造民福,为夯实共产党的执政根基竭心尽力。
要增强“民心”观念,情系于民。始终把“为民”作为党的核心要务。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极其重要的问题抓紧抓好。始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弱势群体,特别是因下岗、失业、因病等造成生活贫困的弱势群体。
要致力真抓实干,取信于民。民心的向背,说到底是看执政党能否给民众带来实惠。我们一定要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要转变干部作风,服务于民。民心不可欺,纪委一定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的职能作用,痛下决心,彻底治理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顽疾。要大力倡导“四个力戒和四个注重”:力戒虚假,注重实际。力戒漂浮,注重实践。力戒空谈,注重实干。力戒形式,注重实效。特别要注意珍惜民力,把有限的财力用到“为民”而不是“政绩工程”上。
二、要抓监督、抓纠风、抓教育,在推进反腐倡廉大业方面做出贡献。
首先要加强监督。蓬江区近期出台了一些重大举措,在加强领导班子监督的同时,重点抓好三个层次的监督。一个层次是加强对区直重点部门的监督。区委决定,由区纪委直接向区直9个队伍大或掌握财、物调配权的部门派驻纪检组(监察室),这是按市纪委要求率先开展的县级纪委派驻试点工作,派驻纪检组(监察室)的人员及业务工作均由区纪委直管,实行垂直领导。第二层次是加强对镇、街乃至社区党员干部的监督,每个镇街都配备了一名以上专职纪检干事,专司党内监督工作,保证监督到位。第三层次直接抓到村,将监督视线下移,开展“廉政进村”活动。
其次,要坚决纠正不正风。必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反腐倡廉的突出问题:既着力解决大案要案,依法惩处~分子,又致力抓好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既着力抓“不廉洁”问题,又致力抓“不作为”问题;既着力抓机关作风,又致力抓部门行业风气。要盯住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开展纠风工作,对城市拆迁补偿问题、严格教育收费“一费制”问题、纠正医药购销和医药服务中的不正之风问题以及防止农民负担反弹问题等,要结合正在进行的行风评议和行风评议回头看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再次,要强化教育。教育是基础,是治本之策,要通过加强教育,特别是通过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做到“四个结合”、达到“四个增强”的目的:与树立科学发展观教育相结合,增强真抓实干促发展的意识;与深入调查研究、改进工作作风相结合,增强勤政为~识;与认真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增强表率意识;与剖析~案例、强化警示教育相结合,增强廉洁自律意识。
三、要立廉志、修廉德、践廉行,在清廉自守、廉洁从政方面做表率。
立党为公与执政为民是辩正的有机结合,领导干部不但要能干事、能成事,而且要干净干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干事,作为纪委领导,更是要做廉洁奉公、廉洁从政的表率。
要立廉志。这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需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领导别人执纪执法,监督其他人员廉洁奉公,首先自己必须过得硬,起到表率作用。要以焦裕录、汪洋湖、梁雨润等为榜样,清廉自守,模范带头,立志做“清官”。
要修廉德、践廉行。要将修廉德贯穿于从政过程的始终,纪委领导要在协调领导反腐倡廉大业中,自觉践行廉德,做到廉洁从政。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七慎”:一要慎始。二要慎微。三要慎言。四要慎好。五要慎独。六要慎友。七要慎终。
只有从各级领导干部做起,纪委领导率先垂范、带领、监督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落实“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真抓实干,清正廉洁,才能真正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服务于民,造福于民,赢得民心,使党的执政地位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