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工在初中的教育角色定位及对青少年成长所起的作用
社工在初中的教育角色定位及对青少年成长所起的作用 问题提出:社会工作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并未能发展完善,其中针对青少年开展工作的学校社工就没有在我国正式确立。而在社会工作发达的欧美国家,学校社工已经成为学校教职工成员的重要分子,并为解决青少年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有效帮助青少年度过青春期,健康成长。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想到以上海松江区为例,来调查探讨在中国设立学校社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为学校社工在我国尽早建立贡献微薄之力。
文献综述:林文亿: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青年探索2009-01-25 内容摘要:美国被认为是学校社会工作的起源地,学校社会工作在美国的产生是青少年需求导向的结果;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与其国内人口、政治和社会政策等方面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从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到服务因应需求而产生和设计的社会工作理念,对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是有启发意义的。此篇文献,首先为我们介绍了美国学习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背景,以及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概况,通过简单介绍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情况,来分析对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
作者的主要观点如下:美国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两大主要功能是:第一,发现妨碍学生学习和发展潜能的因素,帮助学生解决学业、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第二,挖掘学生潜能,提供合适的条件,让学生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在服务过程中,学校社会工作者遇到的问题来自三方面:
首先是与学校管理层及老师的期望的冲突。学校的教育理念是让学生成为循规蹈矩的学生,所以希望社会工作者先做治疗性、补救性和危机介入的工作,但是学校社会工作者希望作预防性和系统性的介入,防患于未然,并能通过改变青少年所在的生态系统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治疗性、补救性和危机的工作是在问题发生后才进行处理,所需的成本低于预防性的工作,但从一段较长的时间来看,成本可能更高,取得的效果也不是最好的;预防性、系统性的介入,建立掌握服务对象需求的基础上,工作成效具有时间上的长久性。
其次是服务资金方面的问题。特别立法提案使得学校社会工作的资金来源变得紧张,而政府部门制定的服务评估内容使得社会工作者只能把更多资金用于政府认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使得学校社会工作者觉得服务的提供是根据法律而定而不是经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评估而定。社会工作者从专业角度评估得出的更迫切的问题却因为资金不足不能开展。再次是培训方面的问题。学校社会工作在学校中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设置,学生主要学习社会工作的知识,这与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实际服务中需要综合各种学科知识的需要不相配。学校社会工作学生需要学习社会工作、学校教育、学校护理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学校社会工作发展中需要思考和不断改善的问题。学校社会工作在美国是有很大发展前景的,学校社会工作者拥有处理个人、小组、社区、政策转变等各种特长,并能整合各种专长和资源提供系统性和影响面广、时效性强的服务,是引导学生、学校、家庭和社区积极应对转变的专家。
从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到服务应需求而产生和设计的社会工作理念。青少年在社会变迁中,需求得不到满足或出现新的需求,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民间公民组织和慈善团体顺应形势的发展,通过开展一系列服务,呼吁社会各界帮助青少年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充分发掘潜能,达成健康成长的目标,顺利完成青年期到成年期的转变,而政府对服务的关注和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学校社会工作规范化发展。这对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是有启发性意义的:
首先,学校社会工作是顺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社会变迁过程中,贫困青少年人数的增多,妇女外出工作比例上升,家庭离婚率上升,核心家庭、单亲家庭数量增多,家庭暴力发
生率增加,家庭价值观念改变,社会、家庭对青少年的关注越来越少,受社会上个人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以及家庭照顾的缺失导致在青少年群体中酗酒、吸毒、犯罪、未婚怀孕的现象严重,这些问题在学校中集中表现在学生出勤率上。社会各界认为学校是解决青少年问题最好的场所,因此,美国是从提高学生出勤率的目的出发开展服务的。工作人员介入学校系统后,评估学生需求,认识到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于是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青少年成长。慈善团体和政府通过提供资金开展服务的形式为青少年提供各种福利,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发生。可见,学校社会工作的产生是青少年需求导向的结果。
其次,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政府在推动学校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是从宏观政策层面和规范管理部门中体现的。美国出台各种教育法案,为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支持;加拿大的公共教育经费保证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有资金的支持。这些都是政府在推动学校社会工作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再次,民间组织是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中坚力量。西方国家公民社会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民间组织在推动社会服务发展中一般是以组织者、策划者、服务提供者和倡导者的角色出现的,是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发起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学校社会工作的完善得益于这些民间组织的努力。美国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的成立通过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标准规范专业发展,影响公共政策,研究和评估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民间组织在实务工作中更能体现其专业性,促进服务发展。
作者的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背景,我们可以根据作者提到的相关启示来设计我们的调查方案,同时也能够通过我们的调查来验证或者补充作者的观点,从而得到一个比较完善的中国学校社工设立的可行性的报告。
研究问题明确化:我们此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探讨中国学校社工设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但由于中国学校社工范围比较宽泛,所以我们主要针对的是上海松江区的初中,通过对上海市松江区初中的调查访问,来了解社工在初中的教育角色定位及对青少年成长所起的作用。我们将会通过调查初中生的特点以及学校的教职工安排来确定学校社工设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研究意义: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过程中,这段时间难免会遇到各种成长问题,而升入初中之后,青少年又开始面对巨大的学业压力,在双重困难下,青少年急需有人指导他们走出迷途,健康成长。因此学校社工有其设立的客观原因。如何能在中国的校园里广泛推行学习社工,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研究综述: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尚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其功能,以适应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助人活动和专业,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西方社会产生的。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它逐渐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迅速发展,到现在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学校社会工作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学校社会工作它是指把社会工作原则方法与技术运用到学校环境中,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协助学校形成“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习得适应现在与未来生活的能力,由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具体活动和程序都是学校社会服务,因此,也被称为学校社会服务。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凸现出诸多社会问题,青少年问题便是一例。因此当下发展学校社会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地位未受重视、“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二者观念上的混淆,客观上影响了大众对学校社会工作的接受以及知晓。在我国,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地位与专业形象都未获得社会的认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情况也是如此。
研究目的:探索性的研究,了解社工在学校的实际需要,与老师的处理问题的区别、优势,所能发挥的其他作用,在教育系统所能担当的具体角色,并且讨论社工在学校的发展前景。探讨社工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
时间维度:横向研究,了解当前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需求及必要性
研究方法:调查研究与文献研究。主要用访谈法,选取若干的地区的中学,对老师、同学、部分相关领导进行开放式访谈,与不同的对象的交流获取需要的信息以及资料,并结合相关学校社会工作的著作书籍以及论文,借鉴西方的社会工作的具体发展模式,提出本土化的专业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的必要性。重点探讨学校社会工作的现状以及前景,社工的角色以及作用。
分析单位:群体
核心概念:学校社会工作
定义: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依据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在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下,主要以学校为工作范围,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促进学生成长为工作重点,为学生、家长、教师及相应的学校环节提供服务的一种专业活动。
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或学校解决所遇到的某些问题,调整学校、家庭及社区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以实现教育目的乃至若干社会目的。维度及概念操作化:
1)学生: 在学校具体存在哪些问题需要社工介入,班主任、心理老师的解决方法及效果,学生对老师处理相关问题的期待及其感受
2)老师:任课老师:是否占用他们的时间,是否有专业的方法,处理的效果
心理老师:与社工工作的区别,介入的差异性
3)社工:专业的处理方法的优势以及作用,在其他方面对青少年成长所起的作用
4)社会层面:发展现状,综合探讨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对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一些建议
资料搜集方法:通过上网收集文献,确立课题。在调查过程中,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我们将会现场发放问卷同时进行回收。之后可以对个别学生或者老师进行访谈,来了解其更深入的看法。
抽样方法:采用多段抽样方法。
第二篇:父母教育方式及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父母教育方式及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个体成长发展最先受到熏陶的环境,是个体成才的第一驿站。因此亲子关系、父母教育方式及家庭氛围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青少年期,对个体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及价值观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家庭教育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青少年是否健康成长。诸多研究一致表明,在所有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家庭因素中, 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发展的影 响最大,也最直接。父母通过教育孩子的活动以及父母所营造的家庭教育环境影响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可以说父母是每个个体的启蒙教师和终身教师。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是指家庭长者尤其是父母在与子女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及其对子女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景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亲子交往的实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和专制型三种。众多研究表明,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其中最为有效但最费时费力的一种教育类型。父母对子女提出了合理的要求,对其行为做出了适当的限制,设立恰当的目标。同时,他们表现出对 子女成长的关注和爱,会耐心地倾听子女的观点,并鼓励子女参与家庭决策。在这种抚养方式下成长的青少年,社会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比较出色,他们能表现出更强的自信,较好的自控能力等等。与专制型、宽容型家庭相比,权威型家庭的青少年是成熟的、独立的,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专制型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有较高的要求和标准,这些要求和标准甚至不近人情,子女没有丝毫的讨价还价的权力。但他们对子女的反应较少,缺乏热情,强调子女顺从,崇尚权威和传统等等。这种抚养方式使青少年表现出较多的焦虑、退缩及反抗等负面情绪和行为,青少的适应能力也较低。宽容型的父母或者年溺爱子女、或者忽视子女,对子女的纪律要求不一致。溺爱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是却忘记了子女社会化的任务,他们很少对子女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他们只把子女视为掌上明珠,在吃、穿、玩、用上一味迁就,一味满足,可是他们并无意识到这种娇生惯养性的溺爱在潜移默化中侵蚀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使青少年渐渐地养成自私、任性、霸道的坏脾气,滋长着蛮横的恶习,而且也渐渐造就了孩子本人的脆弱和无能的人格。当孩子长大成人而面临 未来的生活挑战时,则会因从小养成事 事依赖父母的特性而无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及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这种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表现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尤其差,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缺乏生活的信心和能力。这些孩子一旦离开家庭进入大学或走向社会后就会束手无策,无法与人交流合作,遇到挫折缺乏心 里准备和应付方法。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自尊感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 即父母对子女的情感和理解可以增强子女的自尊感。中学生自尊与父母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和父亲的过度保护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即父母消极的教育方式,如严厉的惩罚、过分的拒绝和否认、过度的干涉和保护会使青少年的自尊心降低,从而导致自卑。
二、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家庭氛围是家庭成员间互动形成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以及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是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我们也称为家庭精神环境,与家庭物质环境相对应。家庭物质环境好,当然能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更优越的条件,但与家庭氛围相比,后者涵盖的范围和对青少年的影响要大得多。这种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家庭 成员的心理,尤其对青少年个性品格的形 成有特别深刻的意义。根据前面我们所讨论的家庭教育方式可知,不同的教育方式随之就会带来相应的家庭氛围。权威型教育方式的家庭一般是民主,和谐的,快乐的;而对于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其家庭一般是烦闷的,消沉的。鲍姆林德的观察研究表明,在权威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比来自其他家庭类型的青少年的行为更加积极,更具反应性。专制型家庭的青少年与权威型家庭中的孩子相比,前者能力较低,有更少的亲社会行为。家庭氛围是一个整体,每个家庭成员都不能完全独立,都要受到家庭整体氛围的影响。因此,对家庭中未成年的青少年子女来说,家庭氛围的整体状况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