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卷纸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社会学研究方法
姓名:欧旸昀
学号:201002657629
专业:行政管理
培养层次: 高起本
入学批次: 1003
学习中心: 云南怒江奥鹏学习中心
评定成绩
评语: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2年11月课程考试《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卷纸 要求:1.满分100分。
2.论文字数在1500字以上。无错别字。
3.抄袭、不按规定题目写作的论文以“0”分记。
4.有明确、具体的内容,分析清楚;作用定性分析要清楚;
论点、论据充分、确实,结论完整;
评定成绩
评语:题目:论中国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的发展
本文论证中国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发展,从它的实施和方法论演变的意义说可以分为社会调查、社会学调查和新社会学调查三个不同的里程。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为第一个里程;30年代中期至1952年为第二个里程;1979年社会学恢复至今为第三个里程。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的发展,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中国社会学逐步茁壮成长起来的历程。
一、第一个里程碑
1.中国早期的社会调查研究
中国社会学早期代表人物,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陶孟和在1932年底曾说:“在中国,采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状况,只不过是近十年的事。”
从教育和科学研究系统看,中国的社会调查研究活动大多起始于本世纪初的一些教会学校或一些学校中的外籍教授。他们为指导学生学习,从事一些小规模的调查研究。
从此之后,社会调查研究的活动逐渐盛行,出版的作品也逐渐增多。到1935年前后发展到了高峰。我把这段早期的社会调查研究活动名之为中国社会调查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第一个里程约有二十年,在这期间有代表意义的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与研究成果,从教育与科研系统而言,我认为有三个方面是可以特别一提的:
(1)北平社会调查所的调查研究活动
(2)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的社会调查活动
(3)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社会调查活动
2.第一个里程碑的代表作——《定县社会概况调查》
在上述早期的社会调查研究即第一个里程里,我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要首推李景汉主编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它是迄20世纪30年代中期社会调查研究发展到高峰时期具有代表意义的一部调查成果。《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的贡献与方法的特点有:
(1)它是以定县整个县为范围,内容包括全县的“一切社会情况”的最全面的调查
(2)它是中国县志的改造
(3)突出资料的客观性
(4)实证主义的方法和方法论
二、第二个里程碑
中国教育与科研系统的社会学,在调查研究方法上,30年代中期至1952年,可以称之为第二个里程,其特点是30年代中期以后异军突起,开始了一个新的尝试,这就是所谓“社会学调查”或称之为“社区研究”。在这之前,社会学界只讲“社会调查”而无“社会学调查”之说。可以说,在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上,所谓“社会学调查”是“社会调查”在理论和操作上的深入和发展,也或者可以说,是中国社会调查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为什么这样说,是由于第一个里程的社会调查在方法与方法论上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学研究的需要。
1.第一个里程的调查研究方法存在的主要缺点:
(1)缺乏一套明确的方法论指导,调查的目的也是泛泛而一般化,缺乏具体要求,这就使调查者在进行中不知所向,难于发挥个人的主动性,调查的结果也就难于深入。
(2)客观主义的调查法使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双方不易沟通,要调查研究者企图采取所谓“超然”的立场,其实是做不到的。
(3)把社会调查与研究割裂开来,调查与研究的脱节,使研究者手中掌握的是第二手材料,缺乏感性知识。无法使真正的研究深入下去。这也就形成重调查轻
研究的恶果。
(4)调查资料繁琐,轻重不分,在实际很难让人分出轻重,从而也难于发现问题。
2.异军的突起
30年代一支对于中国社会学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新军开始组建,这支新军就是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吴文藻为首的年轻的中国社会学者集体。
(1)新军的创业人吴文藻在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发展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一个矢志深入社会的青年社会学者群体
3.社会学调查
社会学调查,又称社区研究,或称社区分析。上两节已说明,它是首先由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以吴文藻为首的一批师生们发起的。
社会学调查究竟比社会调查有些什么新的意义呢?
(1)社会学调查,强调社会学专业者的学术活动的目的性。
(2)社会学调查着重通过调查研究,发展人类共同生活的原理、原则,而社会调查则着重实际社会问题的材料的搜集,其任务是要解决某些社会的实际问题。
(3)社会学调查强调深入社区,围绕着所要研究的问题搜集资料,要研究一个社会变动的过程,而社会调查主要了解社会的现状
4.第二个里程的代表作——《江村经济》
《江村经济》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上的贡献:
(1)成功地把功能主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观点移植到社会学中来
(2)深入社区,完全参与
(3)社会学调查方法初展风采
(4)从实证主义走向理解社会学
(5)模式比较法的起跑点
三、第三个里程碑
1.第三个里程——社区研究的新开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这是许多社会学者为自己提
出的研究课题,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但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轨迹追寻,可以认为了解农村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起点,也是了解中国发展变化的钥匙。
中国正在发展。中国既不能走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老路,又应力求避免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社会经济几十年踏步不前的窘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一个人口数量多而素质差,国土面积大却耕地少,物虽博而人均数量少,具有高度古老文明而却是贫穷落后的大国。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呢?
那么,这项研究从方法和方法论的意义说,至目前为止有哪些值得我们回忆的呢?
(1)社区研究的新开拓之一——小城镇的研究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
小城镇研究是在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被提出来的。十几年来,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得出来的第一个结论就是:小城镇的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这是因为小城镇是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必须从发展小城镇做起。
(2)社区研究的新开拓之二——乡镇企业的兴起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研究证明,乡镇企业在农村确是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是农村经济中很活跃的因素。
(3)社区研究的新开拓之三——模式比较法更趋成型和完善
社会学调查在第二个里程里发展出来的模式比较法,目前,在研究小城镇,研究城乡发展和边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问题时,又得到了切实而更广泛的体现。脍炙人口的农村发展的三种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各有其自身的特色,这种特色还在继续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
(4)社区研究的新开拓之四——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结合,分工合作,协同攻关
研究工作的依靠力量不是单单靠部分专职研究人员,而是包括能联系群众、有实际经验的实际工作者,各级政策研究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的结合,大家对同
一研究课题,进行广泛的多学科、多系统、多层次的系统的协作。社区研究扩展到全国。
(5)社区研究的新开拓之五——边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不妨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从“全国一盘棋”的观点,从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着眼,在东西部互助、缩小东西部差距和民族差距方面做文章,其次是从少数民族的特点出发,利用其传统的民族优势求得发展。第三,要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各个不同社区的协调发展。
第二篇:社会学研究方法
1、社会研究: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方法论: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3、研究方式: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包括贯穿社会学研究的全过程的程序、策略、方法等。
4、理论: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5、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应。
6、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也是概念的操作化。
7、自变量:指的是其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发生改变的变量。
8、因变量:指的是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改变的变量。
9、中介变量:指的是出现在更为复杂一些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它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联系中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方式或途径。
10、命题: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11、假设:命题的常用方式,是一种可以通过经验事实检验的,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是命题的操作化表达。
12、研究问题: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与日常生活的“问题”既相似又不同。往往更具体、集中、明确。
13、研究主题: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与问题相比显得更广泛更一般。如: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社会流动等。
14、文献回顾: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学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
15、研究设计:指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包括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16、索性研究:对所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17、描述性研究:是一种对研究的总体或某种现象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进行描述的研究类型。
18、解释性研究:解释原因,说明关系。指的是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
19、理论性研究:指那些侧重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
20、应用性研究:侧重于了解、描述和探讨某种现实社会问题或者针对某类具体社会现象的问题。
21、分析单位:社会研究的研究对象,即研究中将分析和描述的对象(人或事物)。
22、区群谬误,又称为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它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结论的现象。
23、简化论,又称作简约论,指的是研究者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
24、横向研究:横剖研究。指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25、纵向研究: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关系。
26、趋势研究: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如:人口普查、总统选举预测。
27、同期群研究:又称人口特征组研究,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28、同组研究:又称定组研究或追踪研究,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29、测量: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即根据一定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30、(概念的)操作化:把我们无法得到的有关社会结构、制度或过程,以及有关人们行为、思想和特征的内在事实,用代表它们的外在事实来替换,以便于通过后者来研究前者。
31、指数:由多个不同的回答所构成的一个简单累加的分数。是由一组有关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构成,回答者分别对这些陈述发表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见,然后按照某种标准将回答者在全部陈述上的得分加起来,就得到了该回答者对这一事物态度的量化结果。
32、量表:用于测量人们的态度、看法、意见、性格等内容的一种量化工具。
33、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定量测量人们相互心理距离、相互关系的程度或人们对某一群体所持的态度及所保持的距离的量化工具。
34、语义差异量表: 用于研究概念对于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含义。由处于两端的两组意义相反的形 1
容词构成,研究者通过对被调查者在适当位置标下的记号所代表的分数,来研究人们对某一概念的看法或态度,或进行个人或团体间的比较分析。
35、信度:即可靠性,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36、再测信度:不同的时间对同一对象采取同一种测量,根据两次测量结果计算相关系数,此相关系数即为再测效度;
37、复本信度:一套测量的两个或以上复本对同一研究对象同时测量并计算得分的相关系数,此相关系数即复本信度;
38、折半信度: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两组分数的相关。此相关系数即为折半信度。
39、效度: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是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40、表面效度:内容效度或逻辑效度,指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和逻辑相符性;
41、准则效度:实用效度或预测效度,指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以原有的方式或指标为准则,新的方式或指标所得到的结果与原有准则的测量结果相比,将二者的相关系数来反映测量工具和手段的效度
42、构造效度:即结构效度,通过利用现有的理论或命题来考察当前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涉及一个理论的关系结构中其他概念或变量的测量。
43、总体:构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元素:构成总体的最基本单位。
44、样本: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即总体的一个子集。
45、抽样: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中,按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取一部分元素的过程。或者说,抽样是从总体中按照一定方式抽取样本的过程。
46、抽样单位:指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
47、抽样框:又叫抽样范围,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
48、参数值:也称总体值。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49、统计值:也称样本值。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50、置信度:又称为置信水平,指的是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概率,或者说,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把握性程度。反映的是抽样的可靠性程度。
51、随机抽取: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入选样本,或者说,总体中每一个成员被抽中的概率相等,而且任何一个个体的入选与否,与其他个体毫不相关,互不影响。
52、简单随机抽样:纯随机抽样,是概率抽样的基本形式。按等概率原则直接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组成样本(N>n)。
53、系统抽样:等距抽样,把总体的元素进行编号排序,在计算出某种间隔,然后按这一固定的间隔抽取元素来组成样本的方法。
54、分层抽样:类型抽样,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元素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在各个类型和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者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的样本的方法。
55、整群抽样: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调查样本的方法。
56、多段抽样:分段抽样,按抽样元素的隶属关系或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成几个阶段。
57、户内抽样:从抽取的每户家庭中抽取一个成年人,以构成访谈对象的抽样过程。
58、PPS抽样:即“概率与元素的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其原理是以通过阶段性的不等概率抽样(按
元素规模大小抽样)来换取最终的、总体的等概率抽样的方法。
59、偶遇抽样:自然抽样,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或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调查对象的方法。
60、判断抽样:立意抽样,调查者根据研究的目标和自己主观的分析来选择和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能充分发挥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对总体熟悉、分析判断能力较强、研究方法和技术熟练、经验丰富时使用。
61、定额抽样:配额抽样,是依据那些有可能影响研究变量的各种因素对总体分层,并找出具有各种不同特征的元素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然后依据这种划分以及各类成员的比例去选择符合要求的对象的方法。
62、雪球抽样:无法了解总体情况时,可以从总体中少数成员入手,向他们询问其他符合条件的人,再去找那些人询问他们知道的人,如同滚雪球一样。63、样本规模:样本容量,指样本中所含元素的多少。
64、抽样误差: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之间存在的偏差,是由于抽样本身的随机性所引起的误差。
65、调查研究:简称调查,是社会研究中一种最常见的研究方式。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总体)的样本那里系统地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66、市场调查:为拓展商品的销路,以便更好地为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服务,而围绕某类产品或商品的市场占有率、顾客的购买情况、产品广告的宣传效果等所进行的调查。
67、民意调查:民意测验或舆论调查,即围绕某些社会舆论的热点问题对社会中民众的意见、态度、意识等主观意向进行的调查。
68、问卷:社会调查中涌来收集资料的一种工具,问卷在形式上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其用途是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社会特征。
69、问卷调查:利用设计好的问卷对大量样本进行调查以收集数据资料,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社会调查研究方式。
70、封面信: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的目的、调查单位或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的大概内容、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对结果保密的措施等。
71、指导语:知道被调查者填答问卷的各种解释和说明,相当与仪器的使用说明。
72、编码:赋予每一个问题及其答案一个数字作为它的代码。
73、自填问卷法:调查员将问卷表发送或邮寄给被调查者,由其自己阅读和添答,然后由调查员收回或邮寄回的资料收集方法。
74、结构访问法:调查员依据事先设计好的调查问卷,采取口头询问和交谈的方式,像被调查者了解社会情况、收集有关社会现象资料的方法。
75、实验: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76、试验刺激(experimental stimulus):实验中研究者对实验组实施前后测之间通过操纵引入的变量,即自变量。
77、前测:实验研究中在对实验组给予实验刺激之前进行的测量。
78、后侧:实验研究中在对实验组给予实验刺激之后进行的测量。
79、实验组:实验过程中接受实验刺激的那一组对象,在最简单的实验设计中,也至少会有一个实验组。
80、控制组:对照组,各方面与实验组相同,但在实验过程中并不给予实验刺激的一组对象。
81、匹配:依据各种标准或特征,找出两个(几乎)完全相同的对象进行配对,并分到实验组和控制组。
82、随机指派:完全按照随机抽样的原理和方法将实验对象随即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
83、实验室试验:在实验室内进行的相对严格的实验。84、实地试验:在现实社会生活环境中进行实验。
85、双盲试验: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试验的观察人员都是未知的。
86、准实验设计:半实验设计,指完整的标准实验中缺乏一个或多个条件和部分的实验。
87、经典实验设计:古典实验设计,最基本也是最标准的实验设计。包含实验设计的全部要素: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与后测;自变量和因变量;随机指派。
88、交互作用效应:前测和实验刺激之间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另一种外加的影响。
89、文献:原义指包含各种信息的书面材料或文字材料。随着社会和信息传播载体的发展,可定义为包含我们希望研究的现象的任何信息形式。
90、文献研究: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取研究所需要的资料,而是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图片、符号以及其他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关系、现象的研究方式。
91、内容分析:对各种信息传播形式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和分析。尤其是对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信息的分析,其适应面最广泛;
92、二次分析:是要对其他研究者先前为别的目的所收集和分析过的原始数据进行再次分析和研究。分析与原问题不同的问题或是对原问题的深入或检验。
93、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利用现存统计资料(以频数百分比等统计形式出现的聚集资料)作为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94、实地研究:研究者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通过参与观察和询问,去感悟研究对象的行为方式及其在这些行为方式后蕴含的文化内容,以逐步达到对对象及其社会生活的理解。
95、个案研究:对研究对象总体中的某个单一元素进行的调查,即对某个个体、事件、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或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当研究个案是一个社区时,又称为社区研究。
96、观察:指的是带有明确的目的,在现象发生的场景附近或其中,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或间接地、有针对性地了解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着的现象。
97、实验室观察:在备有各种观察设施的实验室内,对研究对象进行的观察。
98、实地观察:在现实社会生活场景中进行观察,实地研究中常用。通常是直接的,不借助其他工具、仪器的观察。
99、局外观察:又称非参与观察,观察着处在被观察的群体或现象之外进行远距离观察,完全不参与其活动,尽可能地不对群体或环境产生影响,最理想的状态是隐蔽观察。
100、参与观察: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是一种非结构性的观察。
101、结构观察: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明确的观察提纲或观察记录表格对现象进行的观察,多采用非参与/局外观察的方式,内容固定。
102、非结构观察:没有任何统一的、固定不变的观察内容和表格,完全依据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所进行的自然观察,多采用参与观察的方式,结果没有统一的形式,通常只能用于定性分析。是实地研究的最主要的观察方式。
103、正式访谈:研究者事先有计划、有准备、有安排、有预约的访谈。
104、非正式访谈:研究者在实地参与研究对象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随时碰上,无事先准备的、更接近一般闲聊的交谈。105、实质性问题:调查者为了解真实的社会状况而提出的问题,如事实、行为、观念等。
106、功能性问题:访谈过程中,为了对被访问者施加某种影响而提出的问题,拉近距离,融洽气氛。107、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研究者的身份对于所研究的群体来说是公开的,同时,研究者又被这一群体接受,允许参与他们的成员关系和群体活动,使研究者能够进行观察和研究。
108、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观察者,研究者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藏起来,而以所观察社区或群体中一个真实成员的身份去参与其中并进行观察。
109、资料审核:研究者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问卷进行初步的审阅、校对,剔除乱填、空白和严重缺答的废卷,使得原始资料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110集中趋势分析:用一个典型值或代表值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或者说反映这组数据向这个典型值集中的情况。111、离散趋势分析:用一个特别的数值来反映一组数据相互之间的离散程度。
112区间估计:实质就是在一定的可信度(置信度)下,用样本统计值的某个范围(置信区间)来估计总体的参数值可信度。113、假设检验:先对总体的某一参数作出假设,然后用样本的统计两区进行验证,以决定假设是否为总体所接受。114、阐释模式:所关心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通过引进并控制第三变量,来进一步了解和探讨原来两变量之间关系性质的统计分析方法。三种类型:因果分析、阐明分析、条件分析。115、复相关分析:以一个统计值来简化多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
116、多元回归分析:用 多个自变量来估计或预测一个因变量的数值,并了解这些自变量中的哪一个对因变量的影响力最大的方法。117、交互分类:专门用来分析两个定类变量(或一个定类,一个定序)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
118、消减误差比例:两个有关系的变量x与y,当知道x的值来预测y值时所减少的误差与总误差的比。119、置信水平和置信区间:前者是指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正负区间内的概率;后者是值在某一置信水平下,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的误差范围。
120、定性资料:研究者从实地研究中所得的各种以文字、符号表示的观察记录、访谈笔记、以及其他类型的记录材料。121开放式编码:研究者关注于资料本身,不断为资料中所呈现出的各种主体分配编码标签。即先设置一些主题,同时将最初的代码或标签分配到资料中,以便将大量零散的、混杂的资料转变为不同的类别。122、轴心式编码:从一组初步的主题或初步的概念开始。在此方式中,研究者更为注重的是主题,而不是资料,即研究者的头脑中带有基本的或初步的编码主题去看待资料,阅读资料。
123、选择式编码:在浏览资料和进行开放式或轴心式编码工作基础上,有选择地寻找那些说明主题的个案,并对资料进行比较和对照,研究者在发展出某些概念,并开始围绕几个核心概括或观点来组织他们的总体分析时着手进行这种工作。
124、分析型备忘录:实地笔记的一个特殊类型。实地研究者对于自己在整理和编码资料、提炼概念过程的想法和观点的记录或讨论,这种备忘录是研究者写给自己的,或者说是自己与自己进行讨论的一种笔记。可以以全部概念或主题为线索建立一个完整的备忘录体系。
125、连续接近法:通过不断地反复和循环的步骤,使得研究者从开始是一个比较含糊的观念以及杂乱、具体的资料细节,到达一个具有概括性的综合分析的结果。
126、举例说明法:用经验证据来说明和解释某种理论。实际上是对已有理论寻找合适经验证据的方法。127、比较分析法:从先前已有的理论或从归纳中发展出相关的规律或关系模型的思想,然后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少数规律上,用其他替换的解释与之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那些不限于某一特定背景(特定时间、地点、群体)的规律性。
第三篇: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文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文
初一社会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
摘要: 以研究学会阅读、学会思考的学法指导,来探索初一社会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学会阅读能力,是从“借用竞赛、图片、地图、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组织互动教学,培养学生认读、解读能力”两个层面来形成。通过兴趣产生机制分析,“双主作用”对兴趣培养作用的理解,并结合日本的国土教学案例的实践来研究“借用竞赛、图片、地图、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观点。通过互动教学对培养学生认读、解读能力的意义分析,以及结合日本的经济对外依赖性强教学案例的实践来初探“组织互动教学,培养学生认读、解读能力”的观点。从而说明了培养学生学会阅读的观点。
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是以“创设情景,推崇批判思维,让学生学会质疑”和“营造安全性的教学环境、多采用质疑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解惑能力”两个层面来形成。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认识,提出“创设情景,推崇批判思维”对学会质疑的作用,并运用《显著的季风气候》中的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的教学案例实践说明它的合理性。结合安全保证的教学环境理论对培养学生解惑能力情感的作用分析,以及用省级行政区的轮廓特征教学案例来进一步证明;接着,通过对质疑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理解及它们对培养学生解惑能力的影响分析,再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教学案例来佐证。从而由培养质疑能力、培养解惑能力等两个层面说明了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观点。
关键词: 社会学科教学 学会阅读 学会思考
2000年,温州市社会学科中考率先实行开卷考试形式,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与习惯,而不是光学会死记硬背,也不是“以读代答”、法需要发生质的变化,其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是社会学科适应开卷考试、适应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学习方法,它们贯穿于学生终身学习的过程之中。基于这种认识,进行了初一社会学科的学会阅读,学会思考的学习方法指导的探索。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学习之母。曾经有人统计,人生学习时间的90%都是用于阅读。一个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对他各方面的学习会有重大的影响,一个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其学习能力也应该是较强的。据心理学阅读能力理论表明,阅读并非生来就会,而是要经过训练才能形成和提高。在社会学科采用开卷考试以后,学生的阅读能力高低与否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及发展的智力。
1.借用竞赛、图片、地图、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力量,它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地去思考、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如果学生对学习有兴趣,那么他就积极地去思考、去攀登。在这过程中,他为了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就会积极地阅读各种各样的材料,从而培养了自己的阅读兴趣。
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是初一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双主作用是课堂的主线,主宰课堂中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只有科学地运用双主作用的关系,才能把握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机会。所以在初一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处理双主作用的关系,片、各种地图、精心选择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攀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兴趣。
日本的国土组成非常有特点,也容易绘制。于是让同学们仔细观察日本的疆域地图,然后请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黑板上进行简图绘制和填图比赛。尽管参加比赛的同学数目有限,但台下的每位同学都参与了整个认知过程,不停地加以点评,跃跃欲试。等比赛结束后,我们评出最佳画手,比赛获胜的同学有了很大的成功感和满足感,没有获胜的同学表示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成功,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跃跃欲试唯恐轮不到自己的主动参与状态。可见,科学地运用双主作用关系,借用竞赛、图片、地图、阅读材料等教学手段,有利于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积极地去阅读、去思考、去攀登,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所以竞赛、图片、地图、阅读材料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敲门砖。
2.组织互动教学,培养学生认读、解读能力。
认读是指学生的感性知识,形成背景知识。解读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来解释所读的内容,形成感性认识。认读、解读是学生阅读能力和技能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某一水平能力表现,认读是解读的前提和基础,解读是认读发展的客观要求,它们是阅读能力和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动教学指师生民主合作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会阅读能力的客观要求就是要求学生掌握认读、解读的技能。组织互动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认读、解读的能力,使学生形成阅读方法和技能。
在初一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应留足时间,让学生民主地、平等地参与到组织教学中,达到师生互动。一改由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为由教师提供精心设计的配合教材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师生互动,共同参与。随着互动活动的顺利进行,培养了学生的认读、解读的能力。例上日本的经济对外依赖性强时,第一步发现问题:日本的经济特征是什么?教师提供两组反映日本经济特征信息,以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第二步分析问题:日本经济特征为什么是这样?教师提供揭示问题材料,让学生通过讨论,探讨解决问题。第一步是通过师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认读能力;第二步经过师生互动,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材料,培养了学生解读能力。学生在这种民主合作、共同参与的互动教学中,在教师积极地引导下参与了认读、解读,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会阅读知识,获取重要理论概念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在开卷考试情形下,简单地机械地死记硬背,照搬照抄已从根本上丧失了市场,更多地是出现一些情景材料题或开放性试题,考核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学生的思考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思考能力是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出发点,而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和展现是学生思考能力的具体表现,是学生成熟思考的智慧结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质疑解惑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思考能力。
1.创设情景,推崇批判思维,让学生学会质疑。
质疑是思考的起点,只有有了疑问,才会有深入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这过程就是疑问、思考、探索发现、创新的过程。
初一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唯恐耽误了课堂教学时间,从而丧失了培养学生养成读书思考、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到“授人以渔”。其实,学习过程应该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求知欲往往从质疑开始。如果问题总是由别人提出来,学生只是被动地解决问题,他们就难以感受到探索的兴趣和成功的快乐。所以在初一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推崇批判思维,培养学生争相发问,互相质辩的习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敢于发问和作尝试性回答;鼓励学生对现有的教材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提出相应的疑问;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人和前人有所不同的见解,不要因为“大家都是这样”“书上是这样说的”,而泯灭了自己的质疑能力,折断了自己的思考的翅膀„„ 如上《显著的季风气候》中的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变化时,要求学生理解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降水多;而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降水少的特点。教师积极创设情景,出示雨季推进活动示意图,准备充足时间,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在实践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为什么会形成降水?锋面雨带为什么总是先北上而后南退?10月以后,锋面雨带怎样突然消失了呢?雨带推进怎会有二进三徘徊的规律?„„在激烈讨论中逐渐解决了问题,深入地理解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和时间的变化特点。其中还提出很好的问题:中国综合国力如此强大,为什么不改变这种降水规律,解决北方缺水问题?可见,教师创设情景,推崇批判思维,才能激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扩大了学生的思维范围。尽管学生在质疑、争辩的 出现一些幼稚问题甚至不是问题的问题,但是这质难就是学习的矛盾,有质问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教师善于循循诱导,有利有节地点拨、启发,以创设情景,推崇批判思想为教学策略,以有质问为有效的途径,那么学生的质疑能力就会一点一滴地积聚起来。
总之,创设情景,推崇批判思维,多让学生质疑,既可以取得培养学生学会读书思考,同时可以使学生形成钻研教材,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会质疑的能力。
2.营造安全性的教学环境,多采用质疑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解惑能力。
学生的头脑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如果教师真正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学生的思维潜能才会奔涌而出,才会使课堂教学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挑战智能高度带来的极大快乐。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安全保证,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解惑能力的前提。
所谓安全指的是鼓励、关心、同情等,与安全相对应的,是恐吓。每个学生都需要成功、同情和爱,当这些需要受到挫折时,学生的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伤害,课堂教学的民主气氛就丧失了。而安全保证是通过满足学生这些方面需要达到激发,学生才有可能进行独立思考,对问题进行推理、判断、表述,逐渐形成一种勤学好问的学习风气。所以教师在初一社会学科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安全性的教学环境,相信学生能分析问题,能解决问题,能成才。而教师不该挖苦、打击学生:“花岗岩或木头的脑子”,不该结论式地讥笑学生:“我教了几十年,你是最差的一个”,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该简单地用一声对
级行政区》教学中,借助中国拼板地图理解各省的轮廓特征时,营造安全性的教学环境,充分满足学生安全保证的需要,每一位学生才能展开了想象翅膀,开启解惑的钥匙,各自想象各省的轮廓特征。有的说云南省的轮廓特征象开屏的孔雀,有的说云南省的轮廓特征什么都不像„„你一言,我一语,内容非常丰富。对各省的轮廓特征,每一位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比较的认知和解惑过程。这就是营造了安全性的教学环境带来的效果,使每一位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思考带来的极大快乐,从而激发了学生解惑的勇气和信心。
总之,营造安全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思敢说,为培养学生解惑能力打下情感基础和前提。
其次,多采用质疑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解惑能力。多采用质疑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积极的思考、探索、创新,从而培养了学生解惑能力。
质疑教学法是指提出一些现象让学生去质疑,从中得出正确的客观评价或结论。问题教学法是指就一节二章甚至一个单元的教学复习,教师先就教学或复习的内容精心设计成若干重要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层次地提出问题,辅之以教师的思维引导或重点问题的点拨解释,让学生去独立钻研思考,完成对问题的解答。这就是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解惑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实践中,教师要利用知识材料背景,以质疑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为基础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材料,精心设计若干问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钻研思考、探索,甚至于讨论,完成对问题的解决。例
完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教学时,出示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百分比表和我国主要农业用地与世界的比较表,引导学生根据图表分析回答:①我国已利用土地有哪些?其中耕地、林地共占全国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②尚未利用的土地有哪些?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③改造后可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扩散,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地分析材料,逐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解惑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培养学生学会思考,改善了学习方法,是初一社会学科适应开卷考试、适应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学习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社会学科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石中英.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2]邵宗杰.心理学教程.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
第四篇:社会学研究方法(简答题)
《社会学研究方法》
——简答题
第一章社会研究基础
1、▲P13:【2012.英语复试笔试】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
(1)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定义;
(2)从认识论角度看;
(3)从研究的逻辑过程看;
(4)从理论与研究的关系上;
(5)在研究方式上。
2、▲▲P15:研究的过程:
(1)选择问题阶段;
(2)研究的实施阶段;
(3)资料分析阶段;
(4)得出结果阶段。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3、看:P23:理论的层次:
(1)宏观理论;
(2)中观理论;
(3)微观理论。
4、(了解)P24: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1)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2)解释越精细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3)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5、P25:理论的构成要素:
(1)概念;(2)变量;(3)命题与假设。
6、P35: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社会工作实践更重要,而理论不重要?):
(1)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
(2)理论指导研究的方向;
(3)理论提供研究的解释。
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
7、P52:选题的标准:
(1)重要性;(2)创造性;(3)可行性;(4)合适性;
8、P88:测量的四个要素
(1)测量客体,即测量的对象。它是客观世界中所存在的事务或现象,是我们要用数字或符号来进行表达、解释和说明的对象。在社会研究中,最常见的测量客体是各种各样的个人,以及由若干个个人所组成的各种脸红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区等等。
(2)测量内容,即测量客体的某种属性或特征。实际上,在任何一种测量中,我们所测量的对象虽然是某一客体,但所测量的内容却并不是客体本身,而是这一客体的特征或属性。
(3)测量法则,即用数字和符号表达事物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操作规则。也可以说,它是某种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区分不同特征或属性的标准。测量法则所对应的是“怎么测”的问题。
(4)数字和符号,即用来表示测量结果的工具。
9、P90:测量层次
定类测量,也称为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它是测量层次中最低的一种。定类测量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即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定类测量的数字特征主要是鞥语与不等于(或者属于与不属于)。
定序测量,也称为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定序测量的取值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或者说,定序测量可以按某种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区分为强度、程度、或不同等级的序列。
定距测量,也称为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它不仅能够将社会现象或实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之间不同等级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
定比测量,也称为等比测量或比例测量。定比测量除了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之外,还具有一个绝对的零点(有实际意义的零点)。所以,它测量所得到的数据既能进行加减运算,又能进行乘除运算。
10、P118抽样的作用
1.抽样作为人们从部分分尸整体这一过程的关键环节,其基本作用是向人们提供一种实现“由部分认识总体”这一目标的途径或手段。
2.在社会研究中,抽样主要解决的是对象的选取问题,即如何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对象作为总体的代表的问题。
3.以现代统计学和概率论为基础的现代抽样理论,以及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各种抽样方法,正好适应了社会研究的发展和应用的需要,成为社会研究知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可以说,抽样方法是架在研究者十分有限的人力、财力、时间与庞杂、广阔、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之间的一座桥梁。有了它的帮助,研究者可以方便地从很小的部分达到很大的整体。
11、P162问卷的结构
一.封面信,即一封致被调查者的短信。它的作用在于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的大概内容、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和对结果保密的措施等等。封面信的语言要简明、中肯,篇幅宜短不宜长,短短两三百字最好。
1、要说明调查者的身份,最好还能附上单位的地址、电话号码和联系人的姓名等。
2、要说明调查者的大致内容,即“调查什么”。但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对调查内容的介绍不能欺骗被调查者;另一方面,我们对调查内容的说明,既不能含含糊糊,甚至完全不谈,也不能过于详细的去谈。通常的做法是用一两句话概括地、笼统地指出其内容的大致范围就行了。
3、要说明调查的主要目的,即“为什么调查”。对于调查的目的,应尽可能说明其对于整个社会,尤其是对于包括被调查者在内的人民群众的实际意义。
4、要说明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和对调查结果保密的措施。比如,“我们按照科学的方法挑选了一部分居民作为全市居民的代表,您是其中的以为。本调查以不记名方式进行,并且,根据国家的统计法,我们将对统计资料保密。所有个人资料均以统计方式出现。”另外,还应该明确地说明“本次调查不用填写姓名和单位,答案无对错之分,请您不必有任何顾虑。”在信的结尾处,一定要真诚地感谢被调查者的合作与帮助等,下面是一份实际调查问卷的封面信。
二.指导语
指导语即用来指导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各种解释和说明。有些问卷的填写方法比较简单,指导语很少,常常只在封面信中用一两句话说明即可。有些比较复杂的问卷的指导语则集中在封面之后,并标有“天大说明”的标题,其作用是对填表的方法、要求、注意事项等作一个总的说明。
三.问题及答案
从形式上看,问题可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大类。所谓开放式问题,就是那种只提出问题,但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答案。而封闭式问题则是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给出若干个答案。
四.编码及其他资料
在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的问题中,为了将被调查者的回答转变成数字,输入计算机
进行处理和定量分析,需要对回答结果进行编码,即赋予每一个问题及答案一个数字作为它的代码。编码既可以在问卷设计的同时就设计好,也可以等调查完成后再进行。前者称为预编码,后者称为后编码。
除了编码以外,有的问卷还需要在封面印上问卷编号、调查员编号、审核员编号、调查日期、被调查者住地、被调查者合作情况等有关内容。
12、P166问卷设计的原则
要明确问卷设计的出发点:
问卷设计要紧紧围绕所研究的问题和索要测量的变量来进行。既不漏掉一些必需的资料,也不包含一些无关的资料。要使我们的调查取得好的效果,设计问卷时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编制什么问题上,还要注意问卷调查中人的因素。要多为回答者着想、多从回答者的角度考虑,尽量为他们填答问卷提供方便,减少困难和麻烦。
明确阻碍问卷调查的各种因素:
1、主观上的障碍。当问卷内容太多,问卷表太厚,或者问卷中需要花时间思考、会议、计算的问题太多时,回答者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当问卷中的问题涉及个人隐私等敏感的内容时,回答者就容易产生种种顾虑;当问卷的封面信对调查的目的、内容、意义解释不够时,回答者就可能对问卷调查不重视,缺乏积极合作的责任感,而当问卷内容脱离被调查者的生活实际,或者所用的语言与被调查者的文化背景不协调,或者问卷形式设计得呆板、杂乱时,被调查者就可能对问卷调查毫无兴趣,置之不理,甚至讲问答表弃如废纸。
2、客观上的障碍:阅读能力、语言不通俗易懂、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计算能力
3、明确与问答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种因素
(1)调查的目的(2)调查的内容
(3)样本的性质
13、P187当面访问法
当面访问法的主要优点:
1、调查的回答率较高
2、调查资料的质量较好
3、调查对象的使用范围广
当面访问法的主要弱点:
1、访问员与被访问者之间的互动有时会影响到调查的结果
2、当面访问调查的匿名性比较差
3、当面访问调查的费用高,时间长,代价大
4、当面访问法对调查员的要求更高
14、P198调查研究的主要优点
1、调查研究的方式可以兼顾到描述和解释两种目的2、其次,调查研究具有比较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这使得其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即描述和概括实物的精确度较高
3、调查研究可以迅速地、高效地提供有关某一总体的丰富的资料和详细的信息,在了解和掌握不断变动的社会现象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4、所具有的定量特征和通过样本推断总体的特征,使得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15、P198调查研究的主要弱点
比如,在探讨和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它不及实验研究的方式那么有力、而在对实物理解和解释的深入性方面,以及在研究所具有的效度方面,它远不及实地研究的方式。限制了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回答,很难深入被调查者的思想深处,很难感受到回答者思想和行为的整体生活背景
16、P198调查研究方式所面临的挑战
一是抽样随机性的挑战
二是自我报告方式的挑战
三是自我报告方式中“说的”和“做的”是否一致的问题
17、P252文献研究的特点
文献研究的优点:
1、无反应性
2、费用低,省钱省时
3、可以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
4、适于作纵贯分析
5、保险系数相对比较大
文献研究的缺点:
1、许多文献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
2、有的资料是不易获得的3、许多文献资料由于缺乏标准化的形式,因而难以编码和分析
4、效度和信度存在一定的问题
18、P274参与观察法的特点
参与观察法的优点:与其他研究技术相比,参与观察导致研究者把他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强加于他试图理解的那个社会世界的可能性最小,它常常是在“没有先入之见”的情况下进行这种探讨的。因此,它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了最好的方法,而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无论是结构式访谈还是自填式问卷),都要求研究者实现决定好一组要求被参访者把他自己关于所研究现象或行为的特定猜想、判断、看法和观点,强加给社会世界;在这种特定的注意力和特定的分析框架指导下得出的很可能是所研究的现象的变形的和曲解的图像。当观察者深入实地、完全参与到被观察者的实际生活中,边同他们一起生活,边进行自己的观察时,他往往能够直接地、真切地感受被观察者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机,特别有利于研究者“设身处地”地“理解”被观察者。
参与观察法的缺点:参与观察方法的缺点就想其批评者所概括地:其所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信度(即缺乏可靠性);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的研究结果也是无法重复的。同时,参与观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者的敏感性、领悟能力和解释技巧。在参与观察的整个过程中,主观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很大,而很难有比较客观地评价标准。特别是,研究者在参与观察中参与得越深,其主观情感、看问题的角度、思考的模式等方面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他在看待、分析和解释人们的行为时丧失客观性、中立性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程度也就越深。
19、P277进行无结构访谈的特点
1、访谈前,要对访谈的主要目标和所要了解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明确地认识。
2、访谈前最好能对被访者的各方面情况和特征
3、访谈的时间和地点的确定应该以被访者方便为主要原则
4、访谈时,开场白一定要说好
5、开始访谈是一种真正的艺术,全部资料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访谈员在这方面的表现
6、掌握正确的记录方法
20、集体访谈
集体访谈也称为座谈会,它是将若干个访谈对象集中起来,同时进行访谈的方法。集体访谈的最大特点是,访谈中不仅存在着访谈员与被访者之间的社会互动,同时还存在着不同个被访者相互之间的社会互动。要成功地组织好集体访谈,要开好座谈会,访谈员就不仅要掌握好与被访者之间的互动,而且要组织和引导好被访者之间的互动。这就要求访谈员有更熟练的访谈技巧及组织会议的能力,正确地面对多个被访者。
一次集体访谈的参加人数通常以5-7为宜,最多不要超过10人。同时,应该注意P
第五篇:社会学研究方法试题
一、简答(35’;21’;24’;24’)
1.12’(06、05)结构式研究(如问卷调查)与非结构式研究(深度访问或个案研究)各自在社会研究中有什么作用,它们对发展理论的意义何在?略
2.(06、03)在确定社会研究的分析单位时,通常容易犯区群谬误(层次谬误)和简化论(简约论)的错误,请解释其含义并举例说明。
1、区群谬误,又称为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它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结论的现象。如,收集有关某种集群(城市、公司)的资料,然后从中作出有关个人行为的结论。城市的流动人口越多,犯罪率越高→流动人口比非流动人口犯罪率高。
2、简化论,又称作简约论,指的是研究者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如,看重个人成就的个性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忽略了宏观因素)
3、避免这两种错误的关键,保证作结论时使用的分析单位,就是运用证据时使用的分析单位。
3.(06)请简单解释社会研究中的创新原则的基本意义,并列举研究中的创新都有哪些方式。答:指研究问题时应具有某种新的东西,与众不同的地方和自己独特的特点。作为一种科学的认识活动,我们的每一项具体研究都要能够在某些方面增加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能够为人们了解、理解、熟悉和掌握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各种问题、各种规律提供新的东西,而不能停留在同一领域、同一范围、同一层次上重复研究,重提结论。创新体现在问题在研究的思路、研究的角度、依据的理论、研究的对象采用的方法、研究的内容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与前人的研究有所不同,有自己独到、新颖的地方。
4.7’(05)从研究目的看,社会研究包括哪几种类型,这些类型有什么主要区别?
1、探索性研究,是一种对所研究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2、描述性研究,是一种对研究的总体或某种现象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别状况进行描述的研究类型。其关注的焦点通常不是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分布,而是在于回答这种分布是怎样的,也可以说,其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
3、解释性研究,指的是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区别:探索性研究回答现象或问题是什么;相对于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更具有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的特点;解释性研究更加深入现象背后的规律。
5.(06、05)简述分层抽样与配额抽样的含义及其差异。(略,名词解释 4)
6.(05)简述微观理论的涵义和特征微观理论是一组陈述若干概念之间关系、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1、由一组命题构成;
2、这些命题在逻辑上相互联系;
3、命题中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经验来检验。在具体的社会研究中,大多数理论属于这种形式的理论。附加:宏观理论:以全部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并不直接与具体的经验的社会研究发生联系,更多的是作为研究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时采取的理论视角或依据的一种理论背景。如功能主义理论、交换理论。中观理论,即中层理论,介于微观、宏观理论之间,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如社会分层理论、角色理论。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1.解释范围越广泛越好 2.解释越精确越好
3.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号的理论。7.8’(04)试述通过随机数码表进行纯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的一般程序
1.先取得一份总体所有元素的名单,即抽样框;
2.将总体中所有元素一一按顺序编号;
3.根据总体规模是几位数字来确定从随机数表中选几位数码;
4.以总体的规模为标准,对随机数表中的数码逐一进行衡量并决定取舍;
5.根据样本规模的要求选择足够的数码个数;
6.依据从随机数表中选出的数码,到抽样框中找出对应的元素。
8.(04、03)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较,社会研究中的困难有哪些?
1.人的特殊性。作为社会研究对象的人、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产物都是具有主体意识的;
2.研究的干扰性。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研究,这种行为本身就可能改变它所研究的行为;
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对象的复杂化,使得研究涉及的相关因素更多,社会研究者面临更多更复杂的变量,也更难分清现象的原因和结果;
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除了相同与自然科学研究的自然条件的限制外,受到伦理、政治的因素限制;
5.保持客观性的困难,研究者本身也是其研究对象的一部分,难以保持客观、超然的态度。
9.(04、03)在问卷设计中,对妨碍问卷调查的主客观因素必须有明确的认识,你认为就调查对象而言,其心理、能力、条件方面的妨碍因素有哪些?答:主观上的障碍,即由被调查者心理上和思想上对问卷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所形成的障碍。如问卷内容过多,或需要思考、回忆、计算的问题太多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问题涉及个人隐私等敏感内容时容易产生顾虑;调查的目的、内容、意义解释不够时,容易对调查不重视,缺乏积极性和责任感;问卷内容脱离其生活实际时,或语言与其文化背景不协调,或形式设计呆板杂乱时,可能对调查毫无兴趣,置之不理。客观上的障碍,即由被调查者自身的能力、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所形成的障碍。如,阅读能力带来的限制;理解能力的限制;记忆、计算能力的限制。
10.8’(03)简述理论建构的过程 1.从观察到概括。理论建构起始于对经验现象的观察,或定量或定性的观察,完成从具体的观察结果到对现象的经验概括。经验概括,指的是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对变量之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心的说明。是对一种由经验数据证实了的变量特征或变量间关心的一般性阐述。)2.从概括到理论。舍弃特定个案的特殊性,集中其存在的共性特征。从经验概括中抽象出某种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概念间关系,形成对这一现象及其背景的更为一般性的命题,初步建立了解释和说明这样现象的理论。附加:理论检验的步骤:1.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论 2.由理论推导(演绎)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 3.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命题,即操作化 4.收集相关的资料 5.分析资料 6.评价理论。
11.(03)简述测量的 4 种尺度,各举例说明(要求具体尺度,如年龄:0-9 岁,10-19 岁…等)1.定类变量。测量层次最低的一种。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即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其数学特征是等于与不等于。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如性别:男、女。2.定序测量。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或者说,定序测量按某种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区分为强度、程度或等级不同的序列。数学特征是大于和小于。具有区分类别的对称性和不等于的非对称性,以及传递性。如城市规模: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3.定距测量。不仅能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其结果可以相互进行加减运算。比如温度的测量。4.定比测量,除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之外,具有一个有实际意义的绝对的零点,其数据可以加减或乘除运算。如出生率。是否具有实际意义的零点的存在,是定比测量与定距测量的唯一区别。
12.(03)如何使研究问题的选择明确化? 1.所谓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2.方法有两个,a、缩小问题的研究范围。即将宽泛的问题转化为狭窄的问题、一般性问题转化为特定的问题的做法,不断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b 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划定了与研究相关的资料范围。好的问题陈述具有两个特征:必须在研究者的能力范围之内;不能太宽泛,也不能太微不足道。陈述问题至少包括两个变量,问题必须可予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