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居民参与机制+增强社区民主自治
完善居民参与机制 增强社区民主自治 ——北京市朝阳区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探索
(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办公室曹 艳)
摘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范畴。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的论述,分析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的现状、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完善居民参与机制,增强社区民主自治作出积极探索。
关键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主自治、社区组织体系、社区管理
基层群众自治就是城乡基层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据国家法律和党的政策,按照平等、选举、公开、监督、多数人决定、法治等原则,按照一定程序,民主选举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领导人,对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制度、规范和实践活动,表现为基层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以及对干部的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其目的就是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有利于扩大和巩固地方政府、基层组织的权力来源与群众基础,改善地方政府、人大机关和群众自治体系之间的关系,在基层社会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基层社会政治生态。
一、北京市朝阳区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现状
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全面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社区组织体系不断健全,民主自治制度逐步完善,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有力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一)健全社区组织体系,基本确立“五位一体”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目前,朝阳区城市社区已建立起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为决策监督机构,以社区居委会为执行机构,以社区服务站为服务载体,以社区民间组织为补充的“五位一体”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建立社区党组织。2001年,结合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朝阳区在全市率先建立社区党组织,成立社区党委184个、党总支57个、党支部1182个,建立街道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23个、社区党建协调分会200个,逐步形成街道、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完善社区代表会议。将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作为社区的最高决策、监督机构,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决定社区重大事项、监督政府在社区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情况。同时,成立社区居民常务代表会,常务代表会作为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根据居民代表大会的授权,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功能日常化。
——健全社区自治组织。2001年以来,经过两次大规模调整,将原有792个居(家)委会调整为社区居委会,目前,共有200个社区居委会,社区平均规模为3200户,规模在3000户以上的社区为101个,共划分为6918个居民小组,平均每个居民小组约90户居民。
——设立社区服务站。每个社区均设立社区服务站,并聘用社区事务助理作为工作人员,社区服务站在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的领导下,通过整合协调行政、市场、社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资源,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
(二)推行社区“三六九”工作规范,完善社区民主自治制度。
——建立“三项公开”为重点的居务公开制度。各社区都建立了居务公开栏,公开社区党委、居委会成员照片、职责、联系电话,以及社区居委会成员分片包户情况、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决策内容、社区重大事项办理情况等。
——健全“九种制度”。不断完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社区民主自治制度体系。如:通过推行楼委会制度,合理调整居民小组规模,在社区层面形成“社区居委会—楼委会—居民小组”三级工作网络,把居民家庭和社区自治组织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建立居委会成员入户走访制度,建立“走访、立项、服务、反馈、评估”的工作模式,进一步畅通社区民愿诉求渠道。
(三)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和谐社区社会化运作机制。
朝阳区以“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为目标,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基层群众自治发展的需要。
——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围绕街道“统筹辖区发展、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的职能定位,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街道、社区的工作职责,通过在社区层面设立社区服务站,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同时也为社区居委会“减负”。
——在新建小区普遍建立由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企业组织组成的工作定期会商协调制度,坚持社区居委会对业主委员会的指导职能,引导业主依法有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北京市朝阳区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朝阳区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借鉴国际安全社区创建理念,强化社会协调机制,促进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结合区域实际,探索出“政府引导、多元参与,整体规划、资源整合,动态评估、长效运作”的安全社区创建模式,为居民自治引入新机制,在41个创建促进项目中,均体现了政府部门调控与商业机构、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的互联。
——社区自治能力不断提高,促进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2006年,朝阳区对《北京市和谐社区建设指导
标准(试行)》的的各项标准进行细化、量化,研究制定了《朝阳区星级和谐社区评估标准(试行)》,并全面开展了创建工作,目前,城市社区全部已基本达到三星级标准,10%的社区已初步达到五星级和谐社区的标准。
(二)朝阳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
——专业化、创新型社区工作人才不足。社区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与和谐社区建设的新要求和新任务相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专业化、创新型社区工作人才不足。
——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经费比较紧张。近年来,市区不断加大对社区建设经费的投入,但与社区规模大、人口多,居民需求多样化的现实情况相比较,工作经费仍然十分紧张。目前,社区建设经费只能勉强维持社区正常运转,支持、组织群众性文体队伍和志愿者活动的经费明显不足。
三、进一步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完善居民参与机制,增强社区民主自治的思路
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推进街道职能转变,完善社区管理模式。——进一步理清街道职能,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进一步推进政社分开、政事分开。
——以“五位一体”社区管理模式中的薄弱环节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制度,创新机制。
——推进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改革,将服务中心建成整合政府行政、社区自治、社会协同相衔接的龙头。
(二)继续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
——深化社区“三六九”工作规范,夯实社区基础,通过《社区民情日志》等形式,建立社区民生动态化管理机制,在社区层面建立社区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快速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办法、程序。
——实施星级和谐社区创建工作,动员组织社会单位、居民广泛参与,以居民的参与率和满意率为根本评判标准,引导和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健康发展。
——积极探索与社区党建、社区自治建设相配套的小区物业管理机制,完善联席会、物业纠纷联合调处等相关制度,继续探索与社区党建、社区自治建设相配套的小区物业服务机制。
(三)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
——完善社区组织登记与备案相结合的制度,支持居民根据需求成立各类社区民间组织,引导其参与和谐社区建设。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社区工作者服务居民、化解矛盾纠纷、处理突发事件、营造文明氛围等方面能力。
第二篇:社区居民自治
1.自治的基本含义
在一定区域的某一社会组织内,其成员或管理机关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拥有自己内部事务的决定权。
2.基层群众自治的基本要素
自治区域;自治组织;自治事权
3.基层群众自治的特点
自治组织本身不是不是政权机关,也不是政权机关的派出机构或辅助机构,不向国家承担财务责任,主要行使自治智能。
自治组织的负责人不属于国家公职人员,而是由自治组织全体成员选举产生的,并对全体居民负责。
自治的对象是全体居民,而不是局限于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成员。
自治的范围限于基层的社会生活,以人民群众生活社区为自治单位,如村庄、街巷、里弄等
自治的目的是使该居住区的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办理好本居住区的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
4.居民委员会的自治权
财产自治、财务自治、人事自治、管理自治、教育自治、服务自治
5.社区居民自治的意义
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居民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有利于改善社区管理;有利于社区共同体的真正形成;有利于政府与社区履行各自的智能与任务。
6.社区居民自治的基本原则
群众自治原则、直接民主原则、由民做主原则
7.居民会议制度的特征
权威性、直接性、广泛性
8.居民会议制度的地位
是居民自治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它在整个自治组织机构中处于最高地位。
9.居民会议制度的作用(意义)
有利于实现居民自治;有利于防止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的独断专行;有利于充分发挥集
10.民主选举制度:是实施居民自治的前提。
11.居民直接选举居民委员会的意义:有利于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调动居民参加城市基层自制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居民委员会成员在居民群众中的威信;有利于居民委员会工作的开展。
12.居民委员会成员的产生:选举程序、选民资格的确认、候选人的条件、提名和确定方式、选举方式和形式的选择。
第三篇:浅析社区居民自治
浅析社区居民自治
社区是居民展现自我的大舞台,“我的社区我做主”。在现代发展的整体推动下,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发展将成为基层群众自治发展的主导。根据近几年来的社区管理经验,我认为社区自治程度和居民素质有很大关系,社区事务居民应该积极参与、有序参与,如果没有一个和谐的自治氛围,居民 “无序参与”,社区凝聚力从何谈起!因此采取社区共治与居民自治相结合,小区才能成为大家共同的家园。
一、拓宽社区服务面
社区居民自治主要是围绕利益关系展开,自治的前提是保障公共利益,服务居民利益。社区的服务对象往往是老人、小孩、残疾人、困难户等,居委会完成政府各项惠民措施,似乎代表的就是边缘和弱势群体,这是种认识上的缺位。居委会不是服务主体,它是代办者,发挥的是桥梁作用,要提升居民社区治理的参与率,就得把社区的服务面扩展到所有人群,包括社区的工薪阶层、单位人,以及其他精英人群。社区居委会不仅是各种政府工作的代办者,它更应该提供必需的生活服务,从居民衣食住行、切身利益入手,简言之,就是要让社区服务真正体现居民需求。对某些社区无法解决的问题矛盾,则是通过社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来拓展
居民诉求渠道,上下联系,反映社情民意。只要把群众身边事、切身利益关系处理好了,居民参与自治热情自然高涨。
二、加强社区建设 居民自治的前提基础,是要加强社区基础建设,如环境、绿化、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好的基础条件,才能吸引广大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直接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引导居民自治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平时的服务过程中注意宣传引导,同时,尽可能地为居民们创造好的居住环境。永先社区是“村改居”的社区,我们进行人行道砖改造,小区游园建设、安装健身器材,线网改造,以及正在建设的楼院院门,都是为下一步居民自治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大社区小楼院,加强楼院物业管理
小区物业管理是居民生活的重心,物业管理应条块协同联合,充分调动行业、社区、社会资源。在我们社区楼院院门建成后,我们准备由社区召集房管、环保、绿化、治安、水电等政府行政部门,对小区物业矛盾面对面沟通,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将面上问题解决后,交由楼院自管小组自主管理物业内部事宜。强化自管小组作用,发动党员参与,组织议事园地,无论是社区事务还是楼院事宜,“楼门院长”齐参与。
四、社区志愿者带动居民自治管理
在社区自治管理中,如果能发动并建立一些针对社区居民的志愿机构,居民肯定会参加。建设志愿者队伍可以搭建一座居民互助的平台。在志愿者的带动下,广泛开展“我的家园我来管”活动,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自治管理,形成凝聚力,以更好地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推进居民自治,推动社区健康稳步和谐发展。
五、社区信息化管理推动居民自治
为了真正让居民自治通过社区服务得到巩固与发展,应加强社区信息平台建设,从人的层面入手,建立“线上线下”服务体系。各种便民服务要形成网络,如维修、配送、看护等,要使居民们在社区信息平台上一点就清楚。同时政府各项行政事务,养老、教育、就业等各种公共服务也要在社区信息平台落地,一是更方便居家过日子,二能更有效推动居民自治管理。
总之,居民自治在构建和谐社区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居民自治的推进又要以和谐社区为基础,二者是辨证的统一体,不可分割。
第四篇:发挥居民民主自治,推动社区管理创新
发挥居民民主自治,推动社区管理创新
居民自治,是社区一直在探索和尝试的一种模式。自2003年社区成立以来,友新街道友联第三社区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沧浪区民政局的指导帮助下,借助辖区资源特色,以“规范、创新、培育”的模式积极有效的探索社区居民自治。具体内容包括:
一、规范落实“四会制度”。
自成立后,友三社区就把“四会制度”与居民代表大会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四会”的开展,充分完善和落实民情恳谈、民事协调、民意听证、民主评议等居民参与和决策机制。
一是民情恳谈谈民生。结合社区实际和居民需求,每月9日定期召开民情恳谈会。通过会议与随机参会居民讨论沟通,征集民生问题。认真做到小问题当场落实、小矛盾现场协调、大需求及时上报的管理模式,为居民提建议、提要求畅通渠道、提供平台。
二是民事协调化纠纷。针对小区突发性群体纠纷,以每年至少1-2次的方式,积极落实民事协调会。如遇影响较大的群体性矛盾纠纷(包括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社区及时召集双方代表召开民事协调会议,就纠纷内容作现场调解,以居民利益为第一的原则,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2010年共召开社区民事协调会7次,妥善解决包括小区车位纠纷等问题在内的民生群体问题多起。
三是民意听证听民意。针对涉及小区内部分或全体居民利益的问题,如小区改造、道路修补、防盗门安装等民生实事,以及小区是否封闭、是否增加小区出入口等重大问题,除张贴宣传资料、征求居民意见外,社区还积极招集居民代表开展民意听证会进行讨论,听取居民意见,切实将政府实事落到实处、妥善解决小区居民实际需求。2010年累计开展民意听证会3次,分别就友新路425号小区弯道安全改造、居民自治管理,以及长欣苑南侧开通出入口等问题收集居民意见。
四是民主评议评实绩。按照居委会居民自治组织性质,结合区委、区政府民本社区考核要求,社区于每半年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就半年来社区工作进行评议。
二、创新打造民主平台。
社区平台是吸引居民参与、提高居民自治能力的根本。除规范化召开四会,接受居民咨询、建议、投诉、举报外,社区还在建设过程中,按照沧浪区社区建设基本要求,先后打造出“一虚一实”两大民主平台,为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热情参与、高效参与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一是打造网络虚拟平台——“友三社区网”。在社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社区依托户籍家庭电脑普及率超90%的基础现状,在多次调研探索后,于2005年成功架设社区网站“友三网”。通过这一平台的构建,拓展出了一条居民参与、居民评议的全新渠道。经过六年时间的运行,网站已日趋成熟,居民会员总数达到了2100多人,更有累计达近三百万次的点击次数,被包括扬子晚报、苏州日报、姑苏晚报等多家媒体喻为“全国社区居委会第一网”。在运行几年里,网站为“社区自治”提供有益尝试。社区网从互动着手,鼓励和支持让居民带动居民的形式学习,通过培养草根领袖,让居民以版主甚至管理员的身份,对网站进行日常管理,对网站中涉及到日常社区建设中所能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如法律咨询、社区办事、投诉举报等内容都有涉及,使居民在日常学习浏览、发贴交流等行为中,接触社区,了解社区,为社区实现自治提供了有益尝试。
二是打造现实参与平台——“百姓会客厅”。2010年三月,按照沧浪区“民本社区”建设中全面提升“群众满意率、居民参与率、设施利用率”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居民参与和自治能力,社区在街道的支持和帮助下,充分发挥人气优势,通过整合现有资源、投资完善硬件基础,利用社区八成空间,着力打造便于居民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综合性平台。借助平台优势,实现居民参与和居民自治进一步提升的良好局面。“百姓会客厅”将自
治、自管纳入其中,通过将目前社区坚持的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决策听证会、成效民主评议会等四会制度以及原有的全市代表委员社区联系点、街道人大代表之家相结合,把社区“百姓会客厅”打造成一个集居民自治、参与、娱乐、爱心及为民办实事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全面提升民本社区建设实效和力度。到目前为止,借助平台优势,社区人气得到进一步攀升,社区实事得到进一步落实,仅2010年大到小区垃圾房改造、千余树枝修剪,小到一楼一户楼道灯修复等民生问题,完成就达20余件。
三、扎实培育草根团队。为适应市民多层次文化需求,引导广大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按照区委、区政府“1+2+1”社区管理模式的要求,于2006年将各类文艺队结合起来,成立了草根团队,内设了老年晨练队、拳操队、扇子舞、舞蹈队等30支队伍,原有参与人员380人,现已发展到850多人。通过各种文艺宣传活动,形成了以社区居民为主,辖区共建单位广泛参与共创社区文化的浓厚氛围。
社区结合重大节日、庆典,或开展、或参与各类文艺汇演、朗诵演讲、知识抢答、书画展览、地方戏曲、老年健身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特色文化活动。使各类小活动天天有,大活动月月有,通过持久经常的活动,弘扬了时代主旋律,营造了优良的文化环境,用先进文化丰富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提高了全民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居民的社区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也不断加强,从而使居民自觉参与社区建设,落实民主制度建设。
第五篇:XX镇关于完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情况的报告
XX镇关于完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情况的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进一步提高建设新农村的水平,我镇围绕规范、巩固、完善和提高的工作思路,借鉴“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四民主工作法”,进一步完善村级党组织民主自治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农村党员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主人翁精神,为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难题提供机制保证,进一步增强村级党组织的核心力、凝聚力。
一、主要做法: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机构,明确分工。镇党委、政府成立了民主自治工作领导组,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并实行领导组长统筹协调,副组长亲自抓,镇领导联系到村的工作责任机制,为进一步完善村级党组织民主自治机制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借鉴“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规范村级事务民主决策和管理。
1、建立了各项制度。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村委会积极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和法规,完成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各村委还建立健全了村委会议制度、学习制度、工作制度、财务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
2、借鉴“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完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一是村党支部会提议。对村内重大事项,村党支部在广泛听取意见、认真调查论证的基础上,集体研究提出初步意见和方案,使提议符合本村发展实际,符合群众意愿。二是村“两委”会商议。根据村党支部的初步意见,组织“两委”班子成员充分讨论,发表意见。对意见分歧比较大的事项,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口头、举手、无记名投票等方式表决,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商议意见。三是党
员大会审议。对村“两委”商定的重大事项,提交党员大会讨论审议。召开党员大会审议前,必须把方案送交全体党员,在党员中充分酝酿并征求村民意见;党员大会审议时,到会党员人数须占党员总数的2/3以上,审议事项经应到会党员半数以上同意方可提交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表决。四是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党员大会通过的事项,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由村委会主持,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讨论表决。参加会议人数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讨论事项必须经全体村民代表或到会村民半数以上同意方可决议通过。五是决议公开。经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通过的事项,一律在村级活动场所和各村民小组村务公示栏公告,公告时间不少于7天。六是实施结果公开。决议事项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由村委会组织实施,实施结果及时向全体村民公布。
(三)切实落实村务公开制度,充分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在村务公开工作中,重点抓了村务公开的内容、阵地、时间、程序、监督管理五个环节。一是每版公开栏公开前,都提交给村务监督小组审议,公开后认真听取干部和群众的意见,采用设立意见箱的形式,收集群众意见,做到公开程序规范。二是公开的事项力求全面、准确、具体,做到公开的内容规范;三是每季度至少公开一次,做到公开的时间规范;四是在便于群众聚集和观看的地方建立固定的公开栏,做到公开的阵地规范;五是每一期公开栏都建立档案,做到公开管理规范。具体工作中,村委会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举措,村务党务一切公开,透明地展示在村民面前,财务收支每月接受村民理财小组审计,并向群众公开,同时接受镇领导小组的监督检查。通过督促、检查、指导,进一步规范了村级民主自治工作。
(四)充分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强化了村级事务的民主监督。
村民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作用,使村级事务更加民主、公开透明村民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了民主监督的职能,有效的防止了贪污挪用、优亲厚友、账务混乱、影响工作成效的问题,努力做到了群众满意放心。同时,村民监督委员会督促、监督村两委建立村务公开栏,做到财务和重大村务内容公开,并提请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要求每季度公开一次,建立了村委会报告工作制度,每年向村民会议报告工作一次。
二、存在的问题
我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有些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一是领导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对程序建设和按程序办事不够重视;三是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发展不平衡;四是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五是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有待加强;六是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制约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镇党委、政府要真正把完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作为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抓紧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也要抓住机遇,切实把“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学习好、推广好、运用好。
(二)要坚持“两手抓”。既要抓“硬件”的规范,更要抓“软件”的提升,实现“硬件”与“软件”的有机统一。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民(包括村组干部)的文化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解决农民文化水平低、民主素养差的问题,为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培养合格的主体。此外,加强了对村干部的培训。镇领导认真组织全镇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学习,提高了他们对村民自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明确了他们在村民民主自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提高了他们参政议政的能力。
(三)加强监督管理是保证。首先,必须加强以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为主体的内部监督,指导村民代表大会选出一个敢干、能干、会干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既要注意监督小组成员的德才表现,又要考察其工作能力和思想意识,防止监督小组成摆设的现象;其次,要建立村民监督机制。要充分发挥意见箱、监督电话、信访中心等的作用,畅通上下对话和沟通的渠道。第三,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要形成村书记、主任负总责,“两委”班子成员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局面。第四,要扩大社会参与机制,积极争取人大、政协等组织的视察和监督。
(四)完善配套制度,强化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务公开监督机制,建立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把村务公开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政领导干部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
XX镇党委
二○一二年三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