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大纲
考研1号专注考研,伴你成功!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大纲
本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
育学习毛泽东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
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上火的理想信念,自觉
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复习大纲及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的基本问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
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
历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次伟大发现。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
点。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哲学中的主导地
位。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流派: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
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普遍真理。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利于从世界观高度提高人们的政治素质、思维水平和人
生境界,增强人们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根本方法。
思考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3.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哲
学?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形杰的多样性和结
构的层次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及
其哲学意义。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以改造物质世界为目的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
践的目的性、物质性和社会制约性。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
作用的中介。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更多精华请登陆 考研1号网1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
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现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与人工职能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和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的联系和区别?
2.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3.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三、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1.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对立统一的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中国传统哲学中“凡物莫不有对”。“独中有对”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矛盾论与系统论的关系。
3.辩证思维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哲学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什么是矛盾的普运性和特殊性?正确地把握二者关系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是什么?
3.怎样才能把客观辩证法变为自己的思维方法?试举例分析一个矛盾事例。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 反映。反映与信息、选择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2.认识过程中的辩证运动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范畴的认识论意义。正确理解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认以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关系。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思考题:
1.七。何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这一原则在当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伟大意义?
3.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中全。何才能从现象进到本质?
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勇本结构
1.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
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物质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有机体及其结构。人与社会的关系。
2.社会的经济结构
生产力的构成。科学技术是现代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物质性和社会性。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3.社会的政治结构
政治结构及其核心。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类型和职能。
4.社会的观念结构
观念形态的构成。精神生产的社会制约性及其相村独立性,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文化的本质和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现代第一生产力?
2.国家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3.如何理解精神生产及其相对独立性?
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基本特征。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从科学革命到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科技革命与“全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哲学意义。
3. 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活动。历史的参与者与创造者。人民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如何理解科技革命的社会作用?
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七、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1.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进步存在于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2.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的生活目的和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养的现代意义。
3.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和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自由和必然。自由的实现和人类的解放。人类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求得个人发展。理想与现实。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人的行为的选择性及其关系?
2.为什么说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3.如何理解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如何摆正祖国前途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阅读书目
1.马克思:《关于爱尔巴哈的提纲》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二)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二、四节《致约〃布洛赫的信》(1890.9.21~22)
3.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4.毛泽东:《实践论)》
《矛盾论》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二)《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第四点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五、六)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大纲(范文模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大纲
本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学习毛泽东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上火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复习大纲及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的基本问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次伟大发现。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哲学中的主导地位。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流派: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普遍真理。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利于从世界观高度提高人们的政治素质、思维水平和人生境界,增强人们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思考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3.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形杰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层次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及其哲学意义。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以改造物质世界为目的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目的性、物质性和社会制约性。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
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现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与人工职能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和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的联系和区别? 2.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3.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三、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1.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对立统一的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中国传统哲学中“凡物莫不有对”。“独中有对”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矛盾论与系统论的关系。
3.辩证思维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哲学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什么是矛盾的普运性和特殊性?正确地把握二者关系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是什么?
3.怎样才能把客观辩证法变为自己的思维方法?试举例分析一个矛盾事例。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 反映。反映与信息、选择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2.认识过程中的辩证运动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范畴的认识论意义。正确理解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认以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关系。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思考题:
1.七。何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这一原则在当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伟大意义?
3.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中全。何才能从现象进到本质?
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勇本结构
1.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
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物质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有机体及其结构。人与社会的关系。
2.社会的经济结构
生产力的构成。科学技术是现代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物质性和社会性。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3.社会的政治结构
政治结构及其核心。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类型和职能。
4.社会的观念结构
观念形态的构成。精神生产的社会制约性及其相村独立性,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文化的本质和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现代第一生产力? 2.国家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3.如何理解精神生产及其相对独立性?
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基本特征。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从科学革命到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科技革命与“全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哲学意义。
3. 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活动。历史的参与者与创造者。人民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如何理解科技革命的社会作用?
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七、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1.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进步存在于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2.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的生活目的和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养的现代意义。
3.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和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自由和必然。自由的实现和人类的解放。人类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求得个人发展。理想与现实。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人的行为的选择性及其关系? 2.为什么说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3.如何理解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如何摆正祖国前途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阅读书目
1.马克思:《关于爱尔巴哈的提纲》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二)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二、四节
《致约〃布洛赫的信》(1890.9.21~22)3.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4.毛泽东:《实践论)》
《矛盾论》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二)《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第四点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五、六)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整理
第一章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
三、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与哲学基本问题
第二章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一、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
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第三节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
一、物质与意识的物质统一性
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意义
第四章第三节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一、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
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
三、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
第五章第三节联系与发展的规律性
一、规律的含义
二、规律的类型
三、辩证法的实质
第六章第三节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肯定与否定
二、否定之否定
三、否定性的辩证法
第七章第二节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一、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
二、人的历史活动的规律性
三、历史规律的特点
第八章第三节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
一、阶级的产生与实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
第九章第一节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
三、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十章第二节个人的历史作用
一、历史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
二、历史人物及其作用
三、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四、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第十一章第三节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十二章第二节认识的运动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实践与认识的循环和发展
第十三章第二节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逻辑证明与实践标准
三、科学预测与实践标准
第十四章第二节评价及其科学性
一、评价与认知
二、评价的标准
三、评价的科学性
第十五章第二节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
一、自由与必然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
二、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与对世界的改造
三、自由时间与人的发展
第四篇:马克思复习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基本要求: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教学要点: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和成果。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提高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能力。本章重点:
〃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提高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规律,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能力。本章重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要求:
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论,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本章重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该章,要求运用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认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和变化的影响,掌握商品经济、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教学要点:
资本原始积累及其作用;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劳动价值理论;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剩余价值理论;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认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准确把握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在科学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教学要点:
资本集中与垄断;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特点和实质;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个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
教学要点: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胜利的可能性; 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论,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教学要点:
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论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大纲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
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产生了哪些重大的理论成果?怎样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各自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有这些,都是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此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的领导工作程度不同地背离了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由此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条思想路线不仅得到了重新确立,而且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怎么形成和确立的?为什么又要重新确立?它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搞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实现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胜利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结合我国实际,系统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和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哪些艰辛的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把它当作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他怎样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在坚持和继承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又怎样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中国社会主义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发展战略?所有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前我们党进行过探索但又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中国之所以会发生“文化大革命”等“左”的错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科学的、清醒的认识,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从整体上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起点问题。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怎样理解改革开放也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弄清这些问题,对全面认识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认识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如何全面理解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如何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只有搞清这些问题,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反复印证了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要与本国的国情相适应。那么,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民主道路应该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色?它的优势在哪里?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何建设和谐文化?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适应这一变化,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为什么要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方针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后,如何继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最终解决台湾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对于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极为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及其特点是什么?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应当坚持和实施什么样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总结
一、简答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1)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题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马克思主义有着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4)马克思主义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问题包括两个内容:
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再我们关于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3、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及物质观理论意义
答: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索腹泻、摄影、反应 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简述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为什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答:矛盾是反应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具有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一性(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西区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者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斗争性:(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竟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卫队里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是无法咋还能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的
5、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 答:定义:(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他是九十五项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就是无,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缓解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及新事物对就是无极批判有几成,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意义:(1)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是矛盾得到初步解决(2)否定之否定规律解释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
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他适应已经变化的环境和条件(2)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他即否定了旧事物中小击缶修的东西,有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是核心的条件因素,并添加了就事物中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新近的、富有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他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的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达到人民群众的用户,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7、意识定义及其作用 答:定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从其长远看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从本质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作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一是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一时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的生理活动的作用
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之所以能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镇里的本性和时间的特点决定的(1)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特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使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人失去时间,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实践的直接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他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9、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是认识得以发展和产生(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唯一标准
10、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1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要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范围也总是围绕着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们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到底只能依靠或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3)实践是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则使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对认识其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确定,此外在有别的标
13、辩证的否定与机械的否定不同? 答:(1)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机械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外部强加的,否认事物自我的否定。(2)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而机械的否定观不承认否定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把否定理解为对旧事物的”一笔购销”,(3)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肯定与否定是辩证统一的,而至基于相互对立,又相互排斥,也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而机械否定观看不到肯定与否定的统一(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而机械否定观要么主张继承一切全盘吸收,反对革命与创新;要么主张抛弃一切,一切从零开始,在空无所有的废墟上创造所谓的新事物,其后果只能导致食物的衰落。
1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2)社会意识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4)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遇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即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1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答: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1)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6、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17、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2)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8、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其特殊性在哪里?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三个部分:
(1)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特点: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二、辨析题
1、意识的本质。“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答:对。一是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影响,是客观内容和主管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技能和属性,仪式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这句话恰恰表明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存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有用的就是真理。
答: 是错的,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一个典型。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另外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所以真理具有客观性,这种主观真理论是错误的。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凡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都适应社会发展,对吗?” 答:错。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但是这种反作用的后果有两种:当它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总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前提。
错。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错。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三、论述题
1、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答: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事事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逝去的矛盾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各有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关系:(1)相互区别(2)相互依存。一方面,普遍性与与特殊性质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并为普遍性规范和指导(3)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分析:矛盾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原则,有亚奥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普遍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成为我们事业不断胜利的保证。我们坚决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的“左”和“右”的错误。、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把握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重要意义 答:原理:辩证否定的定义见4.辩证否定论作为一种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任何问题都要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对任何事情都不要简单的肯定或简单的否定,不要不加分析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分析: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他区分为精华和糟粕两个部分,吸取其精华,抛弃其糟粕,既不能一切否定,高力士虚无主义,也不能无批判的兼收并蓄,搞复古主义。对于国外文化也要采取分析和批判的方法,总之,对任何问题,我们都要坚持科学分析方法,从实际出发,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诚出新,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3、运用真理的两重性分析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答:真理的两重性是指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有绝对的真理,之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相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辩证关系:(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据有相对性的真理纸鹤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真理,因此马克思主义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绝对性欲与相对性之中,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要结合理论实际不断开辟社会主义新境界。我国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只为主题、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与时俱进,反对社会主义僵化论和过时论。
4、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如何推进我国改革? 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他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状况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它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分析:(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因此我国变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变计划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革除这些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