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五规划读后感
十二五规划读后感
2010年10月18日中共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通过上次的党小组统一学习,我也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和认识。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切实解决了很多民生问题,而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仍然是重要内容。在新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 “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即十二五规划建议第八项),建立基本、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这是第一次在中央文件里面正式体现出来。总体要求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虽然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实现在“十二五”期间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更多的人无后顾之忧,任重而道远。
一,“十二五”期间,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被列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现在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城市覆盖水平高,农村覆盖水平低,有一些项目农村甚至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因 1
此,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十二五”期间,将提高百姓收入及扩大消费作为重中之重,当前,实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条件已经初步形成,我们已有能力进一步提升国民的消费与福利水平。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扩大内需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所以,首先,应尽快提高国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其次,抓紧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通过对低收入群体加薪,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二次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分配不公现象,以进一步扩大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第三,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目的是提高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收入的中产阶层消费能力。第四,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贫富差距。
三、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是一件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它需要三个保证:一是国家越来越富强,二是政府更多地致力于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三是每一个新设立的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制度都能得到坚决有效、公平公正的落实。基本公共服务的完善,不仅在为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解决后顾之忧,它还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迈上一个科学发展的新高度,提供着不竭的动力。
四、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确立,城乡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总体上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还存在不少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窄,基本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不高,与全体人民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差距。随着
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期待,但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有一定差距。
一方面要提高统筹层次,扩大覆盖范围,着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深刻认识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健全的管理服务体系,是落实社会保障政策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保障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广大人民群众希望得到更加高效、便捷的社会保障服务;随着社会保障基金规模的增长,严密、精细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着力推进标准统一、功能兼容的社会保障卡的应用,方便参保者随时随地查询相关记录和信息。
以上是通过对“十二五规划建议”第八项的学习得到的一些感想,希望十二五规划能够顺利实施,提前完成目标。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深感自身能力和阅历的浅薄,需当不断学习以自强,争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第二篇:十二五规划读后感(定稿)
“十二五”规划读后感
——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
战略,加快建设创新性国家浅谈
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我认真的阅读了有关“十二五”规划的文章,我也简单谈谈我个人对其中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性国家的简单理解。
下面我首先介绍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十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首先,我谈谈对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
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人才强国制定和实施,是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解决了中国人才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战略目标与重大问题,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思想保证。生产力低下,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程度,我觉得,要想提高生产力,必须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性国家,人才是一个国家的强国之本,不断的提升国民的文化程度,素质修养,创新能力,将会给国家带来更多财富。
然而,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途径又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有以下几点:1.认真学习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提高全民的科教意识。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
2.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基础在于教育,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
3.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4.加强人才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人才管理的科学化。
我们的总理温家宝2010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并且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而其中最主要的有五点:一是推进教育改革;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四是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体制改革;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其次,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要加快人才资源开发。
俗话说,知识就是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又是以人为本,所以我认为加强教育改革,加强人才资源管理建设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体系关系复杂的国度,有了知识,才能有科技的发展,才能运用提高于生产力,做到服务于人,就是凡事以人为本,知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实施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使每一个孩子能够接受教育,从整体上有效提高国人的素质修养,推动社会的前进。以上几点,我认为是紧紧相扣,不可分离的,以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为主线,带动知识的提高,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我们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我们要更全面的学习和积累有关知识来武装自己,认真学习“十二五”规划的核心知识,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发展与建设中,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我们要与祖国共同发展与进步,明天会更好!
09模具02 王磊 0942010217
第三篇:十二五规划读后感800
姓名:温飞班级:08土木建筑经济学号:2008101800
《十二五规划》读后感
2010年10月18日中共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通过学习,我也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和认识。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切实解决了很多民生问题,而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仍然是重要内容。虽然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实现在“十二五”期间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更多的人无后顾之忧,任重而道远。
一、“十二五”期间,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被列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现在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城市覆盖水平高,农村覆盖水平低,有一些项目农村甚至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因此,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十二五”期间,将提高百姓收入及扩大消费作为重中之重,当前,实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条件已经初步形成,我们已有能力进一步提升国民的消费与福利水平。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扩大内需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所以,首先,应尽快提高国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其次,抓紧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通过对低收入群体加薪,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二 1
次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分配不公现象,以进一步扩大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第三,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目的是提高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收入的中产阶层消费能力。第四,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贫富差距。
三、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是一件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它需要三个保证:一是国家越来越富强,二是政府更多地致力于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三是每一个新设立的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制度都能得到坚决有效、公平公正的落实。基本公共服务的完善,不仅在为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解决后顾之忧,它还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迈上一个科学发展的新高度,提供着不竭的动力。
通过对“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学习得到的一些感想,希望十二五规划能够顺利实施,提前完成目标。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深感自身能力和阅历的浅薄,需当不断学习以自强,争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第四篇:十二五规划读后感u
十二五规划读后感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通过认真研读十二五规划,我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如下发展建议: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2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3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6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7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8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9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10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些建议对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十二五规划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我们不难看到与之前的规划计划相比,十二五规划在很多方面体现了中国政府在对一些问题认识上的突破。实体经济的繁荣不应该以牺牲耕地和环境为代价,疯狂追求GDP会给我们国家带来难以消除的伤害。十二五规划突破了片面追求GDP快速增长的发展方式,明确了经济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思路,这反映了政府正在树立正确的业绩观。十二五规划突破了单纯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发展方式,把消费列为拉动经济第一要素,把扩大内需上升到战略地位上来,改变增长模式,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突破了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工业来发展经济的模式,提出要形成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等在内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及绿色、低碳的两型社会;改变了国民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重过低的状况,提出两个同步,就是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同步发展,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提高同步这个原则。让城乡居民收入能够普遍较快增长;十二五规划还突破了经济建设一腿长、社会建设一腿短的状况,提出要加快科技创新和教育改革,特别是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通过研读十二五规划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规划中对改革的重视,这说明政府已经非常清楚的认识到严峻的挑战,并努力以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纵观十二五规划可以总结出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反方面:1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要以扩大内需为总体目标,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环节,以深化市场化改革为基本路径,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以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十二五”是我国社会转型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能否实现平稳转型,关键在于对社会问题的估计与改革决策的选择。如果能够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推进“十二五”社会体制改革,就能够为后危机时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为推进和谐社会建立制度保障。3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方式转型的更大挑战不是经济社会本身,而是政府转型与政府决策。“十二五”经济社会体制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能否实现重大突破。
中国的改革正处于十字路口。今天的改革者虽然不需要为姓“资”还是姓“社”而苦恼,但在关键的分岔口,政府不得不面对多年来积累的一系列问题,是继续深化改革还是审慎地在现状上修修补补?是一味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均衡考虑社会改革?我认为改革能否成功还在于能否触动利益关系的调整。既得利益者一般倾向于维护现行经济制度,不希望当前制度被显著改变,这使得改革的道路步步维艰。在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面临着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不合理,其次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公共治理结构的建设是滞后的。在这些矛盾面前,我们的目标什么呢?恐怕不是过去的简单的增加经济总量,经济总量很重要,但是我们的目标要转到公平和可持续。最后我想引用温总理的一句话: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第五篇: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免费)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 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6)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7)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
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十二五”前期要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引导投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防范投资风险。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8)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
篇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带图表完整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指导思想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四章 政策导向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 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第十二章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十三章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九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十章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十二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 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十二章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第三十三章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第三十六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三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第三十八章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第四十章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十五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四十六章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第四十七章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第四十八章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十九章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五十章 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第五十一章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第五十二章 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
第五十三章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五十四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十五章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第五十六章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第五十七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第五十八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五十九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六十章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第六十一章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第六十二章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战胜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取得新突破,发展活力不断显现。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水平提升,境外投资明显加快,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新华社发
“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 篇三: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完整整理版)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国家“十二五”规划概要
【“十二五”规划概要】
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而2006-2010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五年计划”的第11个,所以我们也就叫他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简称就叫“十一五”。“十二五”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它的时间段就是: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目前,各部委省市区的“十二五”前期课题调研均已启动。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的有关考虑。
第一,开展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即。目前,我们需要充分和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搞好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我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 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进行公开选聘研究单位。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第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为了做好“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公开选聘研究单位工作,发展改革委在课题内容安排上作了改进。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总体部署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8个领域39个题目的《“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选题指南》,供大家申请课题时参考。《指南》选取的这些题目,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发展目标研究等;另一方面是关于需要推动解决的制约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等,研究重点是寻找破解这些问题路径、方向,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举措。项目单位在申报课题时,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优势,直接用《研究指南》列出题目,也可以围绕《研究指南》确定的领域,自行确定研究题目,但是一定要围绕规划编制工作需要,突出关系全局发展的问题,突出战略发展的问题,突出宏观性、政策性方面的问题。要能直接为提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服务,从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问题分析透彻,把解决思路梳理清楚,并提出针对性和实 用性强的政策措施。
第三,公开选聘工作的有关安排。具体安排大家可以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公告》或登陆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查询。目前,发展改革委课题申请对象仅限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及国际组织,以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或组织,不面向个人。请有意申请课题的单位,一定要在规定日期前报送课题申请书,以免错过评审。发展改革委将主要依据申请单位选题是否准确,针对性如何;课题方案思路是否清晰,可操作性如何;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是否适合选题要求;以及研究单位的资质、研究人员的素质和以往的研究成果等,来确定最终入选课题。为进一步将课题研究与规划编制工作结合起来,增强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实用性,发展改革委将在研究期间,组织有关专家听取2-3次课题成果汇报,请各课题负责人能够带头做好研究工作,按要求进行汇报。希望各单位能够继续本着为国家未来发展出谋划策的意愿出发,并撰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一、发展环境
1.世界经济走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取向。
二、思路目标
3.“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
4.“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研究。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三、产业结构
6.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7.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研究。
8.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9.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
10.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1.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12.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
四、城乡区域
13.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思路研究。
14.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
15.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16.优化生产力布局战略研究。
17.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
五、科教文化
18.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研究。
19.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对策研究。
20.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
六、改革开放
2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22.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研究。
23.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