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经典文章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摆脱贫穷落后状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我国的
我们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推荐学校:大连大学社科部推荐人:韩春香
导读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应该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基本国情?我们党一直进行着极其艰苦和有益的探索,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总的来说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脱离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提出了正确认识基本国情的重大课题。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回答:“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科学论断,就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准确概括。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就是贫穷落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摆脱贫穷落后状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由此出发,我们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等等。这一系列正确的观点和主张,有效地指引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三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合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点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普遍显著改善。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如近日温家宝总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我国今天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所谓不发达,是一个全面的概念。首先是指经济,同时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人民受教育程度和人的素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历上百年时间,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要不断进行调查和研究,掌握新情况和新特点,才能更好地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各项工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各项工作,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状态,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能动摇。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好”讲的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快”讲的是发展的速度。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始终强调既要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又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的态势。
三是积极把握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当充分重视和把握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四是要善于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矛盾。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总体富裕程度确实显著提高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力大为增强了,与此同时,改革和发展中积累的某些深层次矛盾和进入新世纪后遇到的新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了。对于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来解决。重视这些社会矛盾,实事求是地分析这些社会矛盾,成为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注意的问题。学会处理这些社会矛盾,是对
我们党执政能力和行政能力的检验。
总之,我国今天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科学论断,任何时候都必须牢记。本文可用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教学的参考文献。
全文如下:
在思想理论界,在社会上,常能见到一些错误的或有偏见的观点、理论和主张,而究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自觉不自觉地认为我国已走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究竟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了吗——
我们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沈宝祥 2007年03月12日 人民网
核心观点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犯错误、制定的路线和方针脱离实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国情的认识和判断出现了偏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全新的概念,说了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形成了“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正确的观点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仍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总的说比较快速又比较平稳,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路线、政策和决策比较切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创立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我国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证明这一理论的正确和重要。当前,结合新的实际,重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上有哪些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在进入历史新时期以后,适应新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分析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创立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犯错误,发生严重曲折,有许多原因,但都同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偏差相联系,致使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脱离了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了中国最大的实际。粉碎“四人帮”以后,思想很活跃,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混乱,比如有些人否定社会主义,有些人又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急于求成。可以说,各种错误思想主张也都同对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不正确认识有关。因此,如何科学认识国情,这是当时中国历史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提出了正确认识基本国情的重大课题。早在1979年,他就提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163页)所谓“中国情况”,就是基本国情。一些理论工作者也对这个问题作了很好的研究探讨,提出了重新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见解。
党的一些重要文献中开始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即基本国情,不断地作出了具体的表述。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科学表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十三大报告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十三大报告明确回答:“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科学论断,就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准确概括。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但又不能超越初级阶段这个实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提出,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马克思曾设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将马克思说的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阶段。马克思和列宁的立论依据和出发点,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在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的经济文化很落后,同老祖宗设想的社会主义基础相差甚远。但是,我们长期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误以为我国已经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提出的奋斗目标,制定的路线政策,超越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实际发展阶段,陷入了某种程度的空想。党中央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清醒分析我国的现实情况,创造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提法,同马克思所说的第一阶段相区别,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全新的概念,说了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2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结合,这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后,第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
搞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阐明,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就是贫穷落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摆脱贫穷落后状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由此出发,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等。这一系列正确的观点和主张,有效地指引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普遍显著改善。这是大家有目共睹,能亲身感受到的。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如近日温家宝总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今天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所谓不发达,是一个全面的概念。首先是指经济,同时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人民受教育程度和人的素质。
从经济方面来说,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20.9047万亿元,在世界上处于前列。但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主要不是依据生产总量,而是人均产值。我国人均产值才一千美元多一点,同人均二万多、三万多美元的发达国家比较,相差甚远;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均产值有三四千美元,也比我国高出很多。
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来说,我国都处在不发达状态。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监督不力,贪污腐败现象还很严重。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有待于完善和加强。这些都说明,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归结起来讲,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成熟,远没有达到定型的地步。一种社会制度的巩固,说到底,是一个文化问题。只有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意愿,并同人民的心理、情感相融合的社会制度,才能定型和巩固。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七十年的历史,一朝解体,人民却漠然视之。我国的人民公社制度,用强力维持了二十多年后,悄然消失。为什么?原因固然很多,但归结起来,还要从文化方面去找深层次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定型和巩固,必然是一个历史长过程。特别是,我国人民的受教育程度还比较低。中国十五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5年。一些发展中国家,人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十年以上。我国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受教育年限更少。4.9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然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这些情况说明,人民的素质还是比较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
仍然存在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人口多,素质低;二是资源少,消耗高;三是发展很不平衡。这既是不发达的标志,也是制约发展的因素。改变和解决这些问题,难度很大,短时间内是难以办到的。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9页)现在看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过若干发展阶段。可能要经过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一阶段虽然已经进入了初级阶段,但我们并没有认识到,可以称之为探索阶段。第二阶段,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是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目前正处在这一阶段。第三阶段,从全面小康到实现中等发达的目标。现在我们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历上百年时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过程中,我们要不断进行调查和研究,掌握新情况和新特点,才能更好地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各项工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需要注意处理好哪些重要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我们党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依据和前提。基本路线规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现在要加上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就是从不发达到中等发达、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初级阶段的历史全过程。在发展目标上,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改变了过去那种追求跃进的思路,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实现小康,第三步,达到中等发达水平。这实际上就是初级阶段的路径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总的说比较快速又比较平稳,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路线、政策和决策比较切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回顾历史,观察现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各项工作,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状态,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能动摇。在发展的进程中,有时要着重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有时要着重解决那一方面的问题,有时要强调这个理论观点,有时要强调那个理论观点,但是,决不能因此而在思想上、理论上、实践上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并为这个中心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潮和主张,已经不是一次。这是经常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不断总结经验,研究新情况,认识和实践逐步推进。从强调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到提出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和决策上已经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毋庸讳言,某些时候也发生过“唯GDP”现象,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了全面发展。这是值得记取的教训。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说,应当尽可能快地发展。尤其是在初级阶段起始的一段,我们处于贫穷的状态,经济总量和规模很小,综合国力不强,解决人民生活温饱问题的压力很大。在那样的具体条件下,强调发展的快速,是必须的。邓小平对1984年到1988年那五年的快速发展很赞赏,认为功劳不小。但就在那时,邓小平也一再强调,发展要讲质量,讲效益,不要有水分,其精神是,要把快与好统一起来。现在,党中央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方针。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符合现实情况。建设现代化国家,我国属于后发型。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近代中国落后了一大截。中华民族要振兴,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加快发展。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抓住并用好这一战略机遇期,好中求快地发展。这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正因为贫穷落后,也很容易出现急于求成的心态,在实践上,搞跃进式发展。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搞大跃进以来,几次出现冒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还出现经济过热,虽然“软着落”,但付出的代价也不小。吸取过去的教训,我们要慎言“跨越式发展”,慎言“率先实现”,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
三是积极把握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清醒地分析和把握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在反动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蓄积革命力量,然后包围城市,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当充分重视和把握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邓小平创造性地从战略上积极把握了这个特点。他提出的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主张,其重要依据,就是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他进而提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7-278页)鉴于东部地区经过二十年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大大提高,实力大大增强的情况,在世纪之交,党中央适时地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六年多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明显加快。与此同时,党中央又提出“中部崛起”的战略,中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生机。
在对待发展与平衡的关系上,也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因为发展不平衡,只能慢慢来。这是一种消极对待不平衡的思维,是不可取的。
四是要善于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矛盾又有其特点。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一系列方针的贯彻落实,社会呈现多元化状态,出现了多种利益关系;由于体制的弊端和制度不完善带来的社会不公;也由于人们对一些新的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还不习惯不适应,等等,就出现了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所谓“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矛盾的状态、性质和特点。重视这些社会矛盾,实事求是地分析这些社会矛盾,成为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注意的问题。学会处理这些社会矛盾,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和行政能力的检验。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很快的历史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建设,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特点。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已经不只是不要超越阶段的问题,而是要及时掌握许多新的情况和特点。(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经典论断
“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选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9页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选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