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0周年启示
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0周年启示:何以解忧 唯有改革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周瑞金/文
针对1991年思想交锋中暴露出的问题,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年平均9.7%速度持续30多年增长而不衰,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之下仍保持高速增长。中国的GDP总值由1978年的3645多亿元猛增到2010年的40.1513万亿元,增加110倍。中国的人均GDP从1978年的381元增至2010年突破3万元,增加近80倍,即使按美元可比价格计算也增加了30倍。2011年中国的GDP总值预计增长9%以上,将超过43万亿元。
中国的GDP总值2010年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9.27%。小平同志当初预计,到21世纪中叶达到人均4000美元的目标,2010年已经达到,提前了40年。这真是谁都料想不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钢铁产量,2006年中国钢产量达到41750万吨,超过美英等28国的钢产量。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产钢13350万吨,英国加欧盟25国产钢19890万吨,它们加起来才33240万吨。想一想1958年我们为1070万吨钢,动员了9000万人土法炼钢,炼出400万吨是铁疙瘩,更严重的是让丰收的粮食烂在地里,造成后来的大饥荒,饿死3000多万人。一个是命令经济,一个是市场经济,两者对比何等鲜明!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实现了三大社会经济转型,即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走上了现代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发展轨道。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相应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世界历史来看,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0.37-3.80% 股吧 研报],跨国海洋贸易使欧洲国家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转型,从神权社会走向人权社会,其间引起多少次
战争、革命,充满血腥与掠夺。19世纪到20世纪的工业革命,欧美国家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转型,也是引起社会很大动荡。至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激烈震荡了八九年,通货膨胀达到1000%以上。
反观中国,30年之内同时进行三大社会和经济体制转型,5000万工人下岗再就业,6000万农民失去土地,1.2亿农民工在城市与农村间流动,却能保持全国的基本稳定。
这些年中国还不断遇到国内外各种危机、灾难的冲击,如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1998年大洪水,2003年非典危机,2008年汶川大地震,2009年世界金融大危机,2010年玉树大地震,2011年长江中下游特大干旱,等等,都没有引起全国性大的动荡。这是非常难得的。
然而,社会经济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市场化改革也积累了许多问题,使当前中国发展面临一些难题。
其一,大国崛起的烦恼。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崛起必然遇到新的问题。近年来围绕汇率、海权、领土、军事、周边关系、意识形态领域争议,中国与世界大国及周边国家不断产生摩擦,南中国海争议,美越联合海上演习,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日本民间反华情绪抬头,延坪岛炮击带来的频繁且规模升级的军演,以及诺贝尔和平奖揭晓引起海外新一轮对中国民主与人权的施压,等等,均凸显了中国外交面临的严峻挑战,也透露了外部世界对中国崛起的疑虑、担忧,甚至敌意。
在对待西藏、新疆、台湾等中国内政问题上,一些海外势力不断制造麻烦。在外交应对上,中国有时会陷入某种被动局面,应对选择不足,方式不够灵活。
其二,社会经济转型的困惑。
三大社会经济转型带来了四大问题:一是贫富差距拉大,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危险趋势。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的人口掌握了41.4%财富,财富集中度畸高。招商银行
[11.68-1.10% 股吧 研报]联合贝恩管理顾问公司对外发布了《2009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中国内地高净值人群(指个人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2009年持有可投资资产规模超过9万亿元,相当于中国总人口0.2‰的人,持有相当于全国城乡居民存款余额20万亿元的近一半资金。此外,电力、电信、石油、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人数不到全国职工总数的8%,工资与福利收入总额却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
二是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民生问题凸显。特别是市场经济所必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至今没有建立起来。诸如就业难、上学难、看病贵、住房贵、治安乱等这些牵涉到百姓民生问题,民众怨言甚多,甚至把教育、医疗、住房称为“新三座大山”。
三是发展方式粗放,生态遭破坏,环境被污染。特别是水资源污染严重,全国七大水系都遭到污染,食品卫生问题更是十分严重。高投入,高消耗,带来能源、材料、资源浪费严重,吃老祖宗和下几代人的饭。
四是权力和社会腐败严重。首先一些地方或部门卖官买官盛行,吏治腐败,败坏党风、政风、社风,影响恶劣。各级均有部分领导干部涉案,有的贪得无厌,金额数以亿计,有的敛财贪色,情妇、二奶众多,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其次,腐败逐步蔓延到部分法院、检察院,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法院、检察院,有部分法官、检察官犯案,个别地方甚至“一锅端”,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法院、检察院是主持社会公道的重要机构,维护社会正义的主要力量,其腐败使社会正义平台受损。
第三是舆论腐败,本来媒体是监督公权力的有力工具。但一些媒体不但丧失了舆论监督的功能,还被资本严重腐蚀,产生腐败现象。
吏治腐败、司法腐败、舆论腐败,均比经济领域的腐败影响更严重,这是体制性的腐败,值得引起严重关注。
走出转型困境,唯有深化改革
要深化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四位一体的改革与建设。中国改革要分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政治体制三步走(文化体制改革融合其中),目前处于以社会体制改革为重点的阶段
从中国总体态势判断和五点共识出发,要走出当前社会经济转型的困境,化解发展进程中的难题,仍然用得上20年前的一句话:“何以解忧,唯有改革。”
当前,应深化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四位一体的改革与建设,这就进入改革攻坚阶段。
为什么要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心呢?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建立以后,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必定涉及法律制度的完善、土地制度和国有垄断企业改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等等,这都涉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
社会体制改革则涉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全能主义的政府回归公共服务型政府,要发育公民社会,实行社会基层自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这也涉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
至于文化体制改革,也涉及媒体的改革,体现言论自由、思想多元,放宽舆论统制,发展新生媒体,激励文化产业创新,这也涉及政治体制改革内容。可见,四位一体改革,攻坚内容都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所以深化改革必定要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心。
鉴于中国目前的情况,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四位一体改革,应考虑分步骤实施。上世纪80年代初,小平同志提出了“三步走”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中国的整体全面改革也需要一个“三步走”路线图。中国改革要分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政治体制三步走(文化体制改革融合其中),目前处于以社会体制改革为重点的阶段。
从1978年到2004年,我们用了大约25年左右时间,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着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2004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标志,宣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经基本确立,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深化、完善,第一阶段的改革目标基本达到。就在这次全会上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表明改革开放进入以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为重点的第二阶段。
这个新阶段,我们可能需要花大约15年到20年左右时间,如果从“十二五”规划算起,大约用两个多五年规划,到2021年建党100周年左右基本可以完成。因此,“十二五”期间正是启动社会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公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这也是社会体制改革和建设的主要要求。
所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就是中国的一场“社会进步运动”,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这个角度说,社会体制改革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完善的任务,又为政治体制的改革创造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社会体制改革和建设,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制度层面解决六大民生问题,即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并努力形成合理、公平的分配格局;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证人人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立保障人人有房住的城乡住房建设制度,但不是人人拥有产权房,低收入者通过廉租房来解决;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保证空气新鲜,特别是水源清洁、食品卫生。
第二,构建一个合理稳定的社会结构。主要是推进城镇化,转移农业剩余人口,壮大中产阶层。实现非农产值比重占到85%以上,城镇人口占总人口60%以上(目前中国为50%左右,一年增1%,约十年左右达到60%指标,发达国家达80%以上),非农从业人员上升到70%以上。这样,年收入在6万-18万元(月均5000元至15000元)的中等收入水平即中产阶层的人数,可提高到占总人口的40%-60%(目前中国占20%左右)。这就形成了一个“橄榄型”的社会结构,这样的社会结构才是政治社会稳定的基础。中产阶层既是推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主体,也是现代文化承载的主体,壮大中产阶层可以大大缓解贫富悬殊的问题。
第三,培育一个“三元构架”的成熟公民社会。首先是政府公权力这一元要归位,不搞全能主义,统包整个经济社会事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有限的政府,公共服务型的政府。政府主要政务是调节经济、监管市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第二篇:记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
从春天再出发
深圳莲花山顶,邓小平塑像前,敬献鲜花的人们络绎不绝——
20年前的春天,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世纪伟人邓小平35天的南国之行犹如浩荡春风,给华夏大地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2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踏上了高速发展之路。当又一个春天来临,新华社记者重走邓小平南巡之路,感受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感悟时代变迁的启示。
在对南方谈话的追忆和思考里,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中,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繁重艰巨的任务,一个共识如此鲜明: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更加精彩的“春天故事”。
从春天出发,谱写人类发展史上的中国传奇
1992年的春天,一列火车在南方大地疾驶。
1月18日至2月21日,从武昌到深圳,从珠海到上海,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考察路上一路走一路讲:“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南方谈话成为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南方谈话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不断开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研部副主任王均伟说。
东方风来满眼春。党的十四大作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中国大地迅速掀起了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新一轮热潮。
近日,记者重访小平南巡“标志地”,20年间所发生的变化,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巨大飞跃:
——山清水秀的仙湖植物园内,20年前小平同志亲手栽植的1米多高的高山榕已长成树冠直径超过15米的大树,每天来此观赏拍照的人络绎不绝。记者在树下巧遇一家三代人:76岁的张中信和老伴带着儿媳妇和孙子、孙女。老人要孙辈们给“小平同志手植树”敬礼,两个孩子认认真真地鞠了个躬。“十几年前,我的几个孩子从东北延边来到深圳闯荡,如今发展得都很好。”张中信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20年间,深圳不断挺立改革潮头,用制度创新激发发展活力,也长成了社会主义中国的一棵“大树”:人均GDP位居全国第一,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逾千亿。如今的深圳,正从“速度深圳”、“效益深圳”向“质量深圳”发展。
——春节刚过,广东亚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飞机仿真系统、数字化电厂等课题组的技术人员就忙碌起来。回想起20年前邓小平对科技发展“越高越好,越新越好”的寄语,专门从外地赶回珠海接受记者采访的公司董事长游景玉有些激动:“这些年我们一直以攻克世界性难题为目标,力求为促进科学发展提供科技动力。”这位我国实时仿真技术领域的开拓者,20年来不断开拓创新,用实践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亚仿是珠海20年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已成为现代化海滨花园城市的珠海,今天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年1月1日起,《珠海经济特区横琴新区条例》实施,横琴新区将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努力建设成为带动珠三角、服务港澳、率先发展的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
“要上几个台阶,力争用二十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20年来,小平同志对广东的深情嘱托一步一步变成现实:1998年GDP超过新加坡,2003年超过香港,2007年超过台湾,2005年开始,广东GDP增量首次超过韩国,2011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万亿元,跨入了中上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门槛。
——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的芯片生产车间里,身着白色防尘服的工人正在一台大束流离子注入机前忙碌着。每天,都有上千片4英寸和6英寸两种尺寸的芯片在此加工,并经几道工序后制成各种电子产品外销。
“这台设备现在姓„社‟不姓„资‟。”这台历时20年仍坚守“岗位”的进口机器,作为无声的历史见证,见证了一家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的发展历程:20年间,上海贝岭已从一家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成功转型为芯片设计公司,自主研发的芯片在电能计量等领域占据了相当市场份额。工厂大门一侧,一栋19层的研发大楼已整体竣工。“以前是靠引进,现在我们有了自主研发能力,今后还会有更大的发展。”公司总经理李智踌躇满志。
第三篇: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论文
中国经济腾飞的二十年
-------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二十周年转眼之间,20年的岁月又匆匆流逝,中国的经济也随着时间腾飞,然而在2012年的初春之际,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会想起那个名字---邓小平。
20年前的春天,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邓小平35天的南国之行犹如浩荡春风,给华夏大地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在中国对改革出现争议甚至质疑的声音时,邓小平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顺德等地,为改革拍板定调,推动了当时陷入泥潭的改革,使得改革开放继续推进。邓小平在闲谈之中,明确了中国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在南方谈话过程中,邓小平提出:发展总是不平衡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大家共同富裕何乐而不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不要把事情搞复杂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等。这些非常有知道性的目标,正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基础。
邓小平阐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加速发展对于中国的必要性。他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成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强调说:“经济发展得快一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还环顾国际形势,尤其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提醒全党和全国人民充分认识加速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指出:“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他也分析了在中国加速发展的可能性,认为沿海地区完全有可能把经济速度搞的快一点,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比如广东要上几个台阶,力争用二十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比如江苏等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就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又比如上海,目前完全有条件搞的更快一点”。“从我们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来看,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能够办得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
20年之后,上海,深圳的发展也用事实证明了邓小平当时的理论的正确和有效性。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也让全国人民走向富裕的生活。20年前的中国还在为温饱的问题担忧,20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摆脱了贫困,经济也发展起来。发展无疑是最核心的问题,它给予我们现代化的生活,然而落后就要挨打,如果一个国家不发展,那必然要生活在世界的底层,没有在国际舞台上的立足之地,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定权,然而今天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正因为我们有强大的经济作为基础,国家有强大的部队给予支持。当中国的一举一动都举足轻重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发展无疑起到的关键的作用。20年,在邓小平的指导之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断的走向更高的台阶。今日的上海,今日的深圳,已经不再是20年的那个小城市了。
回顾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20年,重温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内容,温故而知新,身为现在的大学生,我也有种被唤醒的感觉,20年前我刚刚出生,今日却已是而立之年。我们也该为自己的发展,自己的未来,国家的未来去思考,去努力。在当今科技发展迅猛,高速的更新换代,我们必须努力的发展完善自己才可以跟的上时代的脚步,只有不断的发展自我,努力的学习更多的知识,才不会让自己落后,才可以让自己变的真正的强大,发展才是硬道理,不仅仅是国家,对于个人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想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拥有地位和权利,我们必须奋斗,依靠知识的力量让自己腾飞。安于现状只能让我们停滞不前,被时代所抛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要知道自己的方向,自己的目标,那样我们的未来才是充满希望和光芒的。
第四篇:纪念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20周年
纪念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20周年
——目光如炬,伟人雄才
动力与机械学院詹驰201130260001
1距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已经过了二十载的时光,岁月不断向前流逝,但那段历史却依然在人们心底熠熠闪光。如今在我怀着好奇与探究的心去寻找这段历史时,在了解了92年南方谈话的内外背景和长远意味时,不禁被这位老人的敏锐目光和深远思维所深深折服。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海湾战争的硝烟战火才刚刚熄灭,苏联解体以及东欧剧变所引起的国际震动也久久未能消失。当时社会上呈现反差很大的两种心态,一类是西方社会欢呼雀跃社会主义阵营势力的急剧削弱;另一类是国内社会悲观哀叹由此产生疑问甚至动摇不定。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一度处于危机之中。但是,危机方显出英雄本色,邓小平在思想和行动上显示了他的过人之处和令人叹服的远见,他在危机中看到的是机遇。在这个时候,他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力排众议,为我们摆正了船头,拨开了迷雾,指明了方向。1992年年初,就在苏联解体后20多天的时间,邓小平同志便登上了开往南方的火车。随后在武昌、深圳、珠海等地的视察中,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上深刻总结了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众多新思想和新突破,总结起来就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邓小平同志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客观真理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联系起来,科学分析了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成就以及不足,从理论上回答了诸如姓资姓社等问题,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精髓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市场经济论、“三个有利于”论等创造性言论。邓小平同志的高瞻远瞩就在于提出了,当国家处于下风向的不利局面时我们需勇于抓住机遇,用强大的政治保障与人民基础去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前进的经济,“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由此消除了社会顾虑和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为我们国家迎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全新浪潮。如今看来,不可不谓之一步绝妙的好棋。
历史在不断推演,但有些事物却不会因此而改变。我们可以看到南巡讲话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时代的局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些至今仍然是我们指导我们行为的经典理论。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以学业为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不断创新,全面提升自身素养,以一名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以党的科学理论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五篇: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当代启示[推荐]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当代启示
小平南方谈话与当前中国改革,二者不仅在时代背景上有些契合,而且在改革精神上前后相承:南方谈话的改革精神为中国当下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源泉,当前中国改革是躬行改革精神、发展改革精神、创新改革精神的实践场域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前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偌大的一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顷刻瓦解,纷纷换旗改制。无情的事实发人深思:今后的世界向何处去?社会主义的命运将会如何?中国今后该怎么办?正是在这种严峻时刻,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拨正船头,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驶向正确的航向。
五条思想精髓
第一,对生产力认识的飞跃。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关于生产力问题,小平同志在这里强调两个发展:一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仅要讲发展生产力,还要讲解放生产力;二是过去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现在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第二,对党的基本路线的概括。小平语重心长地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他关于“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和“谁改变„„谁就会被打倒”的严重警告,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对“姓资”还是“姓社”判断标准的提出。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提出,使人们从“姓资”和“姓社”的争论中解放出来,可以心无旁骛地放手大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了。第四,对“计划”和“市场”功能的厘清。小平同志高屋建瓴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长期以来,人们深陷“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认识误区。这段话的思想解放作用,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感受到:头上的紧箍咒被去掉了一样的轻松。
第五,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强调。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小平同志的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完整的政策链条。只重视“让一部分人现富起来”的工具理性,而忘记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性,是对“先富政策”的误读或扭曲。
五个现实针对性
首先,“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创新。这是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财富,与此相关的思想还有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的教导,“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确定了目标。
其次,“要坚持两手抓”的辩证法。“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两手抓”的工作方法后来扩展到经济与教育、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两手抓”,最后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稳定的三者统一,同样是现在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三,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强调。小平同志说:“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段话不仅是针对当时情况而言的,而且是要管一百年、不可动摇的基本路线。第四,对接班人的忧虑。小平不无忧虑地说:“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选人、用人是执行正确政治路线的正确组织保障。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小平同志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他坚定不移地说:“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小平同志的概念启动,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
六个方法论价值
当下中国改革,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因此小平南方谈话不仅是我们党宝贵的历史财富,而且对于解决当前中国改革所面临的种种难题具有深刻的当代启示作用。这种启示既是上述所讲到的绝对思想价值,又是指对促进当下中国改革的重要方法论价值。这些方法论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者的话当作万应不变的万能药方,到处生搬硬套,这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学习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大不尊重。真正尊重马克思主义,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它们运用到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之中,在活学活用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从某个既定时代的绝对标准到任何时代的相对标准,这个判断标准最终转变为观察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历史对现实的重要启示。
第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这条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不仅管过去,而且管现在,重要的是,还要管将来,千秋万代不变。
第四,不搞争论、大胆改革的实践驱动。这是小平同志留给后人的重要遗产,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推进改革的宝贵经验。有些问题意见不统一不要紧,不要争论,先干起来再说,最后让实践说话。这一宝贵经验同样适用于当前的某些争论。第五,少讲空话、多干实事的领导方式。在讲到领导方式时,小平同志强调“少讲空话,多干实事”。这与“不搞争论,大胆改革”的实践先行是一脉相承的,同样适用于当下领导作风的转变。
第六,让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执政路线。让人民得到更多实惠,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涉及到公平正义的分配方式。这个问题当前要特别引起高度重视,它不仅关系分配的公平正义,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深化改革的持续动力问题,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可掉以轻心。
小平南方谈话与当前中国改革,二者不仅在时代背景上有些契合,而且在改革精神上前后相承:南方谈话的改革精神为中国当下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源泉,当前中国改革是躬行改革精神、发展改革精神、创新改革精神的实践场域。后者因前者而驱动,前者因后者而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