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
三、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
在爱的阳光下 10课时
第一、二周 家人的爱
第三、四周 读懂爸爸妈妈的心
第四、五周 来自社会的爱
我们共欢乐 8课时
第七周 不一样的你我他
第八周 换个角度想一想
第九周 分享的快乐
生活不能没有他们 6课时
第十一周 我们的生活需要谁
第十二周 阿姨、叔叔辛苦了
第十三周 说声“谢谢”
寻路和行路 8课时
第十四周 学看平面图
第十五周 校外探路
第十六周 出行的学问
第十七周 马路不是游戏场
第十八周 复习、考核
第二篇: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7年春期)张仁万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特制定本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三班有学生33名,其中男生19名,年龄大多在9岁。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在内容上共设计了三个主题单元。在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从“让校园更美丽”入手,培养他们爱校护校的精神。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在这一单元中,还贯穿了学习辨方向和学画平面图的基本知识面。然后将学生的视角由学校扩展到社区,开始引导他们认识了解一个更大的社会生活环境—温馨的社区生活。最后安排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这一主题单元。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辨别方向,学画平面图、路线图的兴趣,体会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培养良好的看图、读图、用图的方法和习惯。加深对学习环境的了解,更加热爱学校的设施,热爱和保护学习环境。培养乐于合作、认真做事的精神。
2、通过让学生了解周围环境、周围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通过学生对社区公益活动的了解和参与,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弱势人群。自觉遵守、维护公共秩序,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通过为社区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3、感悟是大自然养育了人类,要爱护、保护、善待大自然,初步认识自然灾害既是客观存在,又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珍爱自己的生命,养成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形成自我保护意识,能够体会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二)、能力目标:
1、提高辨别方向的能力,训练动手操作(画平面图、路线图)的能力,读图、识图和用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通过了解周围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对不同社区环境的比较能力。通过学生观察、了解、访问身边的劳动者,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在公共场所中对一些人的不良表现做出自己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
3、学会遇到意外时,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访求,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提高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平面图和路线图。
2、通过观察、了解、访问等活动,学习进行社会调查,并能够了解周围生活的环境和各种设施,懂得周围环境、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并感谢劳动者。懂得自己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懂得关心弱势群体。知道遵守文明公约。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设施,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秩序。通过“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美化社区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3、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难点和奋斗目标
1、教学重难点: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平面图和路线图。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2、奋斗目标: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的融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
五、突破重点,难点的具体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
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 学 内 容
第一单元 主题一:为学校画张像
主题二:学画平面图
主题三:我们学习的场所
主题四:我为校园添“绿色”
第二单元 主题一:幸福生活的地方 主题二:多彩的社区活动 主题三:文明的社区生活 8 主题四:感谢社区生活
主题五: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 10
第三单元 主题一:认识自然 主题二:当灾害来临时
主题三:防止火灾
主题四:模拟游戏—争取生存时间 14--19 总复习
迎考
第三篇: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全册教材分析 :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逻辑为依据开发的综合性课程,存在大量的道德因素,蕴含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是小学阶段儿童道德性发展的主要场域。本课程始终把儿童当作主角,创造性地运用课程标准“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儿童的“生活事件”的形式呈现。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有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 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第三单元 出行的学问、第四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因此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过程与方法
1、尊重儿童的差异与感受。
2、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要让学生都有参与教学过程的平等机会。学生的平等参与不仅是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重要的是为使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期望。
3、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发展的资源。根据学生需要的差异考虑教学资源的分配,为所有孩子的发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4、尊重学生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在涉及个人体验与判断的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知识与技能
1、初步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具备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了解与小学生相关的安全标志和设施,注意公共安全。
2、了解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福利机构与设施;了解残疾人、老人、生活有困难的人,尊重并愿意经历帮助他们。
3、正确辨认地图,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了解为家乡做出贡献的人。
4、了解平面图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了解本地的主要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了解乘车和寻路的常识和礼节。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生命的美丽、珍爱生命;敬佩为拯救他人生命献出爱心的人。
2、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会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来做。
3、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4、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唤起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懂得珍惜家乡的文化遗产。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 美丽的生命 2 我们的生命 3 安全的生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命是宝贵的,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呵护生命。
2、初步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具备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3、了解与小学生生活相关的安全标志和设施,注意公共安全。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表演、竞赛等活动形 2.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动机。3.设计贴近生活、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4.积极的师生交流与互动,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生命的美丽、珍爱生命;敬佩为拯救他人生命献出爱心的人。
2、知道世界因为生命才美丽,人类应该善待、关爱生灵万物。
3、具备基本的自救自护能力。
课时 12——13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1、让爷爷奶奶高兴
2、伸出爱的手
3、我的邻里乡亲
4、大家的事情大家做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福利机构与设施。
2、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难的人,体会他们的心理,尊重他们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态度价值观
1、弘扬人文精神,引导儿童关爱他人,对社会充满责任感。
2、懂得与邻里乡亲互相理解、关爱,不给邻居添麻烦。
3、重点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使儿童在行动中从尊重、关爱自己身边的人开始,把爱推及社会,从个人之间的关爱推挤社会对需要帮助的人献出爱心和努力。课时 8——9 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
1、学看平面图
2、校外探路
3、寻路和行路
4、马路不是游戏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图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会读简单平面图和路线图,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平面图和路线图。
2、了解本地的主要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线,能利用交通图选择比较简单的出行路线。
3、了解乘车和寻路的常识和礼节。过程与方法
1、课前进行查找和搜集活动。
2、课内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结合实践经验进行研讨。
3、将平面图知识学习与身边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知道平面图可以提供许多信息。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乘车和寻路有礼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重点了解平面图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会读和利用平面图认路、寻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出简单的路线图和平面图。教具
标有方向的平面图 课时 8——9 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
1、我的家乡在哪里
2、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3、浓浓乡土情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乡。
2、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学会运用地图,了解家乡,初步地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3、了解和探究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为家乡做贡献的人,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课前了解家乡的历史和地理位置。
2、读读地图上的语言。以小组为单位在中国地图上找出自己的家乡,找出家乡的邻省。
3、画画家乡地图的轮廓,认识家乡的地形,制作家乡地形模型。
4、故事会:讲为家乡做贡献的人 讲家乡的风土人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1、同学习是学生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唤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懂得珍惜家乡的文化遗产。
3、重点通过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风景名胜、风俗文化、地域特色、历史变迁等,多角度地感受家乡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的丰富性,从而使学生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的、历史的思维视角。
5、通过读取中国行政地图呵呵中国地形图中有关家乡的信息,使学生能客观地了解家乡,形成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改革措施:
1、教育学生能按要求作好课前准备,课堂上能集中注意力,自控能力强,能与人合作,学习活动中投入认真,动手操作态度细致有耐心,课堂上乐于与人交流。
2、让学生通过经验来建构认识,通过设计观察、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
3、新课程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过程,强调“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教师的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根据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4、与实际多结合避免空洞的说教。
3、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丰富的、直观的、灵活的、开放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大量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应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以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与其
他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第四篇: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特制定本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在内容上共设计了三个主题单元。在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从“让校园更美丽”入手,培养他们爱校护校的精神。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在这一单元中,还贯穿了学习辨方向和学画平面图的基本知识面。然后将学生的视角由学校扩展到社区,开始引导他们认识了解一个更大的社会生活环境—温馨的社区生活。最后安排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这一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让校园更美丽”。在学生认识了解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护学校环境、保护学校设施的思想品德教育,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平面图的知识,让学生画画自己生活的学校,对学校的位置和环境有所认识,并进一步让学生画画上学的路线图。读图、识图和画图是人们生活中一个基本的生活技能,人们常说“一张地图在手,走遍天下不愁。”地图知识技能在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中开展地图知识的学习,是为学生的未来生存做准备。教材编写从学习辨别方向开始,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图、学画平面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掌握画平面图的基本技巧,并有游戏中能够灵活运用。教材编排了“为校园画张像”、“学画平面图”“我们学习的场所”和“我为学校添‘绿色’”四个主题内容。每一个主题的学习,教师都要结合教材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渗透。
每二单元“温馨的社区生活”。主要通过对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认识,让学生了解社区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社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学生或多或少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到社区参观、调查、访问等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所了解,认识社区里为大家服务的人们,引导学生尊重他们的劳动。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体育、教育、环境保护、社会捐助、关爱弱势群体等活动,从小做文明的社区一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引导学生为自己生活的社区建设献计献策。教材编排了“幸福生活的地方”、“多彩的社区活动”、“文明的社区生活”、“感谢社区服务者”、“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五个主题内容。
第三单元“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和自然灾害惩罚人类两个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在自然灾害来临时的自我保护教育。针对近年来逐年上升的火灾和一些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不玩火,居家、学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灾的发生;一旦遇到火灾,要懂得逃生的办法和基本知识,尽可能地保护自己,减少生命损伤,学会大家在一起互助和互救。火灾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水灾和地震大多是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面前,引导学生不要惊慌失措,要学会自救与互救的方法。教材编排了“认识自然”、“当灾害来临时”、“防止火灾”、“模拟游戏——争取生存时间”四个主题内容。
三、教材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一)、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辨别方向,学画平面图、路线图的兴趣,体会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培养良好的看图、读图、用图的方法和习惯。加深对学习环境的了解,更加热爱学校的设施,热爱和保护学习环境。培养乐于合作、认真做事的精神。
2、通过让学生了解周围环境、周围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通过学生对社区公益活动的了解和参与,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弱势人群。自觉遵守、维护公共秩序,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通过为社区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3、感悟是大自然养育了人类,要爱护、保护、善待大自然,初步认识自然灾害既是客观存在,又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珍爱自己的生命,养成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形成自我保护意识,能够体会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二)、能力目标:
1、提高辨别方向的能力,训练动手操作(画平面图、路线图)的能力,读图、识图和用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通过了解周围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对不同社区环境的比较能力。通过学生观察、了解、访问身边的劳动者,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在公共场所中对一些人的不良表现做出自己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
3、学会遇到意外时,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访求,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提高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平面图和路线图。
2、通过观察、了解、访问等活动,学习进行社会调查,并能够了解周围生活的环境和各种设施,懂得周围环境、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并感谢劳动者。懂得自己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懂得关心弱势群体。知道遵守文明公约。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设施,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秩序。通过“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美化社区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3、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难点和奋斗目标
1、教学重难点: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平面图和路线图。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2、奋斗目标: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的融合,2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
五、突破重点,难点的具体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
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六、专题研究计划
1、学困生的转化
我班品德与社会方面的学困生有:程铭静、张萧、陈培高。主要原因是理解能力差,记得慢。转化措施如下:(1)因材施教,课上提一些适合他们回答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体能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2)课下安排学习组长帮助他们。
2、尖子生的培养
(1)重点培养,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安排一些有难度的题目练习。
(2)隔周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比赛活动,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八、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让校园更美丽 10课时
第二单元 温馨的社区生活 12课时
第三单元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 8课时
第五篇: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邱敏能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主题,即:“社区是我们的大家庭”“爱心温暖你我他”“感谢为大家服务的人”“我是聪明的消费者”。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
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六、教学进度:
周别
教学内容
1---5
社区是我们的大家庭
6---9
爱心温暖你我他
期中复习考试
11---14
感谢为大家服务的人
15---18
我是聪明的消费者
19---22
期末复习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