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制度现状研究

时间:2019-05-14 15:15: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现状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保障制度现状研究》。

第一篇:社会保障制度现状研究

社会保障制度现状研究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保持社会稳定的一项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于国民收入,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的特殊消费基金。这种基金用于保障特定当事人的生活消费,实际是一种社会收入调节手段。社会保障制度的创立,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一、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本内容:

(一)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参与,建立社会保险专项基金,保障劳动者乃至全体社会成员因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而失去收入或收入很少时,仍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保险所要保障的风险属于最易发生、又影响到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的一些“事故”,包括生育、失业、残疾、工伤、重病、年老、死亡等,这些风险一旦发生,就会使劳动者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收入或收入很少,社会保险起到一种补偿劳动者收入损失的功能。社会保险的支出占社会保障支出的半数以上,属于社会保障中的最大项目和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纲领。

(二)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对无生活收入来源的寡残孤独、遭受天灾人祸而使生活一时变得困难的家庭和个人、生活在国家规定最低贫困线以下的社会成员提供的生存保障制度。社会救助的目的是帮助社会成员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所以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纲领。

(三)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社会按照有关法律和政策,在居民住宅、环保、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普遍提供资金帮助和优惠服务的社会性制度。社会福利旨在改善受惠者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是工资外的另一份收入,有“社会工资”的美称,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纲领。

(四)社会优抚

社会优抚是指国家或社会依法对现役军人、伤残军人、复员退役军人、烈士及其家属提供的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因为这部分公民具有特殊身份,所以,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特殊纲领。5.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社会互助是指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帮助有特殊困难或需要的公民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个人储蓄是一种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的自我保障。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纲领。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

(一)保障基本生活

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保障最核心的功能。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免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如今,社会保障已经成为自际公约和绝大多数国家法律明确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二)维护社会稳定

通过社会保障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适当缩小各阶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避免贫富悬殊,使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能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保障也是国家对国民收入的一种再分配,对于一些低收入人群意义特别重大。低收入人群如果也享有较好的社会保障制度,那么他们的生活质量将会有所提高,自身的发展就会随即跟上,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如此一来,犯犯罪率将会有所下降,整个社会秩序将会井井有条。

(三)促进经济发展

首先,社会保障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平抑经济波动。当经济衰退而失业率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时,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有助于提高社会购买力,拉动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复苏;当经济高涨而失业率下降时,社会保障支出相应缩减,从而使即期的社会总需求不致过度膨胀。而且,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社会保障费(税)率和待遇支付标准,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减少经济波动。其次,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积累和投资运营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第三,社会保障确保劳动者在丧失经济收入或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维持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保证劳动力再生产进程不致受阻或中断。同时,国家还可以通过生育、抚育子女和教育津贴等形式对劳动力再生产给予资助,以提高劳动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四)保持社会公平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国家保持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意外灾害、失业、疾病等因素导致的机会不均等,使社会成员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二是通过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风险共担,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分配结果的不公平。

(五)增进国民福利

社会保障的最初含义是“救贫”和“防贫”,即保证所有社会成员至少都能享有最低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的内容在不断扩充。现代社会保障不仅承担着“救贫”和“防贫”的责任,而且还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广泛的津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充分地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

(六)体现人文关怀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还离不开相应的情感保障,即精神慰藉也是人的正常、健康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现代社会保障还日益承担着慰需要者提供精神保障的责任。当然,精神保障属于文化、伦理、心理慰藉方面的保障,它突出地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人性化要求,从而属于更高层次的保障。尽管在实践中,难以将精神保障作为特定的制度安排来加以建设,但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实践表明,制度化安排中确实需要尊重并满足有需要者的精神保障需求。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首要支持,在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由于一系列的特殊原因,使得我国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便走完了别的国家要用100年走完的发展道路,这反映了我国近期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但同时,其他国家100年来所遇到的问题也一下堆积在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其中由养老、医疗、就业工人下岗和社会老龄化等问题所引发的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尤为引人关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体制过程中,政府需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来保证市场主体的自主性;需要营造市场经济的环境条件,保证市场环境的开放性;需要制定市场规则,来保证市场行为的规范性。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市场过程的趋利性,市场关系的平等性,市场活动的竞争性,市场结果的分化性。这四个特征也决定着社会保障改革的必要性。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树立科学发展观便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发展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所面临问题。在可持续发展中,而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人员众多且不断增长,解决人民基本生活、老龄化、就业等问题的需求很大,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可持续发展既十分必要,又十分紧迫。

我国人口总量大、增速快。再者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据估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占亚洲老年人口总数的1/2,占全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1/5。因此,只有抓紧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应对老龄化的到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人才流动已经成为必然现象。再者我国有2亿多的农民工处于流动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政府大胆改革,取消区域户籍等的束缚,实行全国性的流动和保障,争取使全体人民能便捷交费,得病能就地治,养老金能够在居住地领取。

因此,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宏观调控的政府,就是规范与完善资本市场,发展适合市场保障基金投资的金融创新;减少政府对于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过度介入,通过加强对专业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机构的监督来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与收益率;发展企业补充保险与商业保险,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四、结论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视社会保障问题,发展才会顺利,发展才会平衡、快速、有后劲。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必将产生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第二篇:国家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设计(论文)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

课题名称 国家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分校名称 马鞍山电视(网络)大学

年级名称 10 秋

专业名称 行政管理

学生姓名 汪千军

指导教师 高文宇

2012年12 月15 日

内容摘要:

我国国家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推行十多年来,对稳定公务员队伍,提高政府的工作效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一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急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现有关于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出了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的几个问题。关键词国家公务员社会保障政府人事制度改革保险项

关键词:公务员制度;保障机制;权利救济

提 纲

一、绪论

(一)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

(二)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意义 1.制度方面

2.公务员队伍建设方面 3.社会稳定方面

二、国家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制度设计的缺陷 1.法制不健全问题

2.管理体制不健全问题 3.公务员失业保险缺位问题

(二)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1.公务员保险基金的来源单一,缺乏广泛而有效的筹资手段 2.公务员保险基金的使用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督 3.退休公务员实际收入有待提高

三、完善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

(二)建立统一的公务员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三)建立公务员失业保障制度

(四)逐步减轻国家保险负担

(五)健全公务员保险基金使用的监督机制

四、结论和思考

(一)实行由国家、公务员单位和公务员本人三方支付费用的机制

(二)确定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

(三)明确公务员制度覆盖的人群和保险项目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我国国家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综述

一、绪论

(一)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

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国家公务员制度在西方国家先后建立起来,与此同时,公务员各种权利的保障制度和运行机制也应运而生。其主要内容 包括工资福利保障、社会保障、工作条件保障、身份保障、申诉控告保障、培训保障等。公务员保障机制作为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中不可缺少的运行 机制之一,它的完善与否,对于吸引优秀人才,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提升行政管理能力,促进管理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国家对公务员的保障,越来越重视公务员的权益保障,重视人的能力开发、全面发展的实现,保障具有稳定性、法制化的特点。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文化、历史传统的差异,因此各国公务员保障机制既有共同的特征,但在具体做法上又各有千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公务员保障机制正在逐渐完善。但由于客观条件所限,以及实行公务员制度的时间较短,仍然处在不断探索之中,所以,我国公务员保障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难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本文通过对西方国家公务员保障机制的比较以及对我国公务员制度保障机制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公务员保障机制的一些措施。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公务员保障机制的基本内容以及一些内在关系。第二部分按照保障机制的内容、模式、以及内在机体运行进行国际比较,从中总结西方国家公务员保障机制的共性及差异,说明各国选择怎样的公务员保障机制主要由各国国情决定的,但仍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第三部分主要是从历史、原则、方式、模式、特征、功能等的角度对我国公务员保障机制各项内容做出分析,力图清晰、明了地说明我国公务员保障机制的结构和功能。第四部分主要是按照保障机制的内容,指 出我国公务员制度保障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中有关公务员权利保障的缺陷,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的若干建议。

1993年以前我国没有“公务员”的称谓,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统称为“国家于部”,在总则中规定,我国公务员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为了保证国家公务员队伍的优化、精干、廉洁和稳定,形成强有力的、高效能的政府系统,富有成效地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囚家积极地推行了公务员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较晚,所以与之对应的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虽已初具规模,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首先对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我国现行的国家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其前身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创建于建国初期,在“文革”期间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一届四中全会以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施,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作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重要性被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有关学者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文献大致反映了目前我国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二)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意义

在现有关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的文献中,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目前建立并完善这项制度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制度方面。苏红认为,建立并完善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是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本身的要求。国家公务员制度在我国是一种刚实行不久的人事管理制度,能否切实实施好这项制度将干部制度改革引向深入,关键就是看国家公务员制度本身是否结构合理、科学,制度和措施是否严密、配套,内容是否合乎实施需要,实际上是否具有可行性而这其中,公务员的社会保障,在整个国家公务员制度体系中占有重要支撑地位和作用。

2.公务员队伍建设方面。任显思认为,建立并完善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了公务员的基本权利,使他们能够安心于本职工作,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另外,实施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在政府部门工作,从而为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3.社会稳定方面。杨文忠认为,建立并完善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需要,同时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要求。因为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国家公务员行政行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多数同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相关,而且十分敏感。所以公务员是否稳定、高效、廉洁、奉公,将会直接影响到政府工作系统及整个社会的安定。国家为公务员实施社会保障制度,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适用于国家公务员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单是从根本上满足国家公务员个人及其直接供养人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和集中体现。

二、国家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国家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分析其原囚,一方面是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另一方面是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制度设计的缺陷

1.法制不健全。我国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尚未走向规范化和法律化,具体工作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标准和依据。在形式上,虽然不同时期宪法中都或多或少、或粗或细地涉及到了包括公务员在内的社会保障,但这些法律对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定,过于宽泛和模糊,无法对这一制度的实施起到指导作用。几十年来,关于国家工作人员社会保障虽有不少零星的规定、办法、通知、暂行措施等,但这些规定等都不具有规范性和强制力,相互间联系松弛,重复、矛盾现象时有发生同。

2.管理体制不规范。我国现行公务员保险的管理体制呈现出多头分散管理的格局公务员的社会保险由人事部门负责,公费医疗由卫生部负责,而相当一部分福利则由各级工会负责。此外,各级计划、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部门也参与了分管和具体业务工作。由于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发生决策和管理上的摩擦和矛盾。又由于各部门重复设置管理机构,造成机构臃肿,队伍庞杂,相互扯皮同时也造成政策不统一,业务交叉,管理混乱最终导致费用增加,效率低下。

3.公务员失业保险缺位。在我国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建立公务员的失业保险制度。这主要是因为建国以来,我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偿提供了充分、完善的国家保险和就业保障。随着经济体制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加快,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向前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家公务员失业现象开始出现,迫切需要改革传统的国家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新时期的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

二、执行过程中的问题。除了上述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钱再见认为,我国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下列问题

1.公务员保险基金的来源单一,缺乏广泛而有效的筹资手段。在西方国家的公务员社会保险制度中,保险费一般由政府和公务员个人共同负担。我国对国家机关公务员实行国家保障,即由国家承担一切保障。国家保障的直接责任主体是中央政府,其保险资金的直接来源是国家财政。对于一个人口众多而且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大国来说,过于单一的保障资金来源难以适应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的需要。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强制性征缴手段如法律等,使得收缴工作相当困难,收缴率较低,这种现象必然造成保障经费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公务员保险基金的使用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在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挪用、挤占甚至浪费保障基金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若得不到根本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公务员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最终将会失去保险基金所有者和委托人的信任。从目前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的运行机制来看,各国都在保证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将保险基金投向可获取较高利润的项目上以使其增值。而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妥善、有效地解决。

3.退休公务员实际收人有待提高。我国国家公务员的退休费是按基本工资的一定比例提取的,但是公务员的工资总额中基本工资所占比例较少,并且随着各种补贴的增加而日益下降。因此,按基本工资的一定比例提取退休费,必然会使退休公务员的实际收人大幅度下降。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不及早预筹养老保险基金,将来的独生子女家庭负担不起,国家也负担不起,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将会下降,国家税收有相当大的比例要用于支付养老费用,将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

三、完善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并研究我国的现状,不少研究者认为没有统一的公务员社会保障法是当前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首要问题。因此国家必须尽快建立公务员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救济的相关立法,以保证我国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在法律健全的基础上顺利运行川。

(二)建立统一的公务员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国家要统一立法、统一规划、统一决策、统一管理,以提高公务员保障制度的社会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因此,必须建立统一的公务员保险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管理公务员保险档案和公务员个人账号编制公务员保险预算决算报告及时、足额地发放公务员保险金收缴公务员保险费用保证公务员保险基金合理使用和安全运营收集、分析、处理公务员保险制度运行中的各种问题、信息,为政府修订完善公务员保险政策提供咨询服务,等等。同时,要运用电子技术手段,建立统一的、覆盖全国的公务员保险的技术支持系统,提供公务员保险管理的现代化。

(三)建立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国家应针对公务员职业的特点,坚持权利和义务对等、国家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结合我国目前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建立起与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相协调的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这一制度必须以失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失业保险基金为后盾,以统一的公务员失业保险管理机构为依托,才能顺利健康地运行。另外,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国的“再就业工程”,为失业公务员提供全方位的再就业服务。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管理机构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还应积极开辟力所能及的生产自救活动和再就业渠道,为促进失业公务员再就业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

(四)逐步减轻国家保险负担。目前,公务员公费医疗仍然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今后,要逐步加大个人支付部分,超出个人承受能力的部分,则通过社会互济,在医疗保险费中支付。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养老保险也应该由国家和公务员个人共同负担公务员本人所承担的部分,每月从公务员的工资中按一定的比例扣除提取。这样,既可以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又可以把保险费的使用同公务员个人利益联系起来,提高公务员保险费的使用效率。同时,也有利

于消除公务员保险基金管理和使用中的不正之风。

(五)健全公务员保险基金使用的监督机制。“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对于公务员保险基金的使用权及其使用过程,必须加以限制,实施监督,以确保公务员保险基金能够得到合理、规范、有效地使用,防止公务员保险基金被违法挪用和挤占。同时,还要真正把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作为公务员保险基金运营管理的重要目标,积极研究探索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可行办法和有效措施司。

四、结论和思考

我国公务员制度已经推行了十一年,此制度对稳定国家公务员队伍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其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除了上述的以外,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实行由国家、公务员单位和公务员本人三方支付费用的机制。许多研究者都指出公务员也应该为自己的社会保险缴纳费用,可是这个费用的比例如何划分,是和企业一样,还是根据公务员自身的特点另行计算,目前这方面还没有明确的研究定论和数据可以参考。所以,我认为要改革目前国家对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统包统支的局面,实行由国家、公务员单位和公务员本人三方支付的政策,首先就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分摊比例作为理论依据。由于现行公务员社会保障的资金是由财政包揽的,公务员本人无需缴纳保险费。现在实行改革,要让其缴费,为了使这部分人心里容易接受,减少改革的阻力,新制度在实施之初,公务员个人分摊的比例应低于企业现行的比例,如养老保险的分摊比例以个人承担起步,以后每年提升一个百分点逐年递增,最终比例可略高于企业的,这样主要是为了保障公务员退休后的生活,使其退休金水平高于企事业单位。

(二)确定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保障,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或高福利国家也难以做到。这种超前的社会保障水平,严重不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我们都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其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对此理论上应该降低那些超前的保险标准,但是这一做法没有实际的可行性,因为社会保障制度遵循刚性原则,其保险待遇只能上不能下,这就使得日前这方面的改革非常困难。然而面对未来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急切需要理论界积极探讨,通过精算制定合理的缴费率以保证财务制度的平稳运行。

(三)明确公务员制度覆盖的人群和保险项目在国家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的享受人群中,还有一部分参照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的机关,如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工会机关、共青团机关、妇联机关等,其工作人员不属于公务员,可是他们却享受和公务员一样的保险待遇,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国家财政的负担。所以,我国在实行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时,首先就要将这些挂靠单位的人员同国家行政机关的公务员区分开来,他们的保险待遇各方面也应该与公务员有所区别。另外,国家还应明确规定公务员所享受的保险项目。国家公务员除享受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等项目外,还应包括上下班交通补贴、冬季宿舍取暖补贴、探亲制度、年休假制度和生活福利设施等福利项目,以及社会救济和公房制度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这样将更有利于政府部门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五、结束语

感谢指导老师高文宇老师对我论文不厌其烦的细心指点。高老师首先细致的为我解题;在我论文写作中,高老师多次询问论文的进程,并为我指点,帮助我开拓写作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从框架的完善,到内容的扩充;从行文的用语,到格式的规范,高老师都严格要求,力求完美。高老师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对科学研究的远见卓

识,开拓了我的思路,使我受益非浅。他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为我树立了榜样。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感谢我同组的同学,是他们在我遇到难题时给我鼓励,让我能坚持下去。在此,祝他们以后的路一帆风顺。

参考文献

[1]舒放,王克良国家公务员制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金太军,公务员制度创新与实施,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3]苏红,完善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中国改革,1999。

[4]任显思,应尽快完善国家公务员社会保险制度法学杂志,1994。

[5]杨文忠,关于建立国家公务员社会保险制度的若干问题,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6]苏红,发达国家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7]钱再见,我国国家公务员保险制度的存在问题及对策,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8]唐政秋,建立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的法律思考,学术研究,2000。[9]蒋硕,《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1]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6期。[10]曹志主,《各国公职人员考核奖惩制度》[M],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

第三篇: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 黄振超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一书是由重庆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教师、民建重庆市九龙坡区会员陈亚东历时3年完成的巨著。

众所周知,最近几年的时政热点一直聚焦在“农”身上,这让我们这些农业大学的学生情何以堪。而这本书以我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为背景,针对近年来农民失地严重的现象进行专题研究。

回溯国际资本主义历史,结合马克思对“圈地运动”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离不开土地农转非和人口农转非,但我们值得沉思的是,农转非就一定要以伤害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吗?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以野蛮暴力的方式强制剥夺农民土地,必须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最近在各地出现的强拆事件一再对我们提出警告:伤害农民合法权益的做法是铤而走险的。

从本书的观点来看,失地农民的大量产生,必然会损害农民的合法权益,进而危害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加快城市化建设,维护失地农民利益。从古至今,中国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自己的土地,然而我们知道我国的《土地管理法》规定我国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却并未明确什么人才是属于农民集体,一直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陈老师在此书说到,我们应立法明确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回归中国几千年来历代统治者实行的土地私有制,或许我们可以避免“公地悲剧”的上演。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加快工业化进程,一度伤害农民利益以支持工业发展。如今国家工业迅速发展,农业却止步不前,并且大量失地农民涌现。因此我们应完善土地补偿制度,给予失地农民“充分、及时、有效”的土地补偿。在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中,必须重点做好社会保障的核心——社会养老保险。另一方面,中国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一旦他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便也难以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因此,必须加强对有劳动能力的部分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城市文明规范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同时,政府应重点关注失地农民再就业,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如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建立农民工法律咨询所等。

站在本书的角度,政府应当对社会弱势群体予以人文关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的投资力度,切实保障农民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篇: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读书笔记(范文)

21世纪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探索(社会学研究1996)

文章较早地对农村养老相关问题做了研究:从意义、现行实践模式、基本原则、面临问题及对策展开了讨论。特别是面临问题及对策那一块,可以作为比较重点的参考。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湖北社会科学2002)

文章着重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文章解释了土地保障功能的含义、原因、特征、并对其做了评析。分析透彻,可以参考。这篇文章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农村保障的思考都有启示作用,启示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农地更多地表现为社会保障功能,但农地在农民基本生活、养老和医疗各方面的保障能力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农户家庭,其土地保障能力存在差别。有相当大比重的农户,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单纯依靠土地获得家庭收入的农户,土地无法对其提供充足的保障。

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评析

从以上章节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农地表现出来的社会保障功能是以土地集体所有为基础,以家庭占有为实现形式,表现为平均分配农地资源。平均配置农地制度下的土地社会保障功能,成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有效替代。土地社会保障功能之所以能够成为农地的主要功能,且从传统土地集体经营时期一直持续到现在,关键在于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在农村社会公平稳定、劳动力转移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均田制的土地分配形式和土地保障能力在贫富农户之间的差异,在土地资源配置、土地收益方面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5.2.1 积极作用

(1)自土地公有制开始,无论是在人民公社时期还是家庭承包时期,土地一直维持农民基本生计,这也说明了土地发挥社会保障功能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虽然均分土地在我国这样人多地少的国家要付出生产效率的代价,农民仍然选择这样的一种土地制度证明了这种制度的可行性。经验研究证明这种好处就在于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2)土地保障功能得以前所未有的发挥,解决了中国人口的吃饭问题。土地是一种“廉价的”生产资料,即便使之与受训练极少的劳动力组合在一起,也能够为劳动者提供足够的食品。因此,福利化农地的保障功能,加上家庭储蓄等其他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农民免于不利因素的冲击,这对那些家庭贫困或没有能力挣取非农收入的人们来说尤其重要。

(3)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强化了社会的稳定。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作为农民从事非农就业的退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利于增强其抵御非农就业风险的能力,也保证了不至于因多数农民无从就业而妨碍社会稳定。

(4)土地社会保障功能所依托的带有社区性质的均田制的土地制度是一种成本较低的方案。它避免了全社会范围内因为土地再分配而引起的效率损失,并且它并不排斥土地的再交易,亦不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土地的调整虽然影响农民投资的积极性,但这种副作用被土地社会保障功能所带来的长期效率贡献部分或全部抵消

(5)土地发挥社会保障功能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长期流动和收入增长。以土地作为最后的生活保障,能够提高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迁移率,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有利于趋向大城市流动、追求更高的现金收入,进而提高整个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

5.2.2 消极作用

(1)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不利于土地效率的提高。目前农业劳动力和农业其他资源都没有

得到有效的配置,按照生产力实际状况,每个农村劳动力可耕种 15 亩土地,而被调查的山东省劳均土地仅有 2.51 亩。此外,均田制、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形式不利于农业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农业投入的加大。首先,土地分户经营,不利于现代科技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现代大型的农业机械和良种的推广;其次,由于获利空间小,农民增加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2)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规模效益低,土地对农民仅具有维持意义,并使农村长期贫困、贫富分化。虽然目前的土地制度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土地保障是一种低水平的保障,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不可能解决农民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农业的比较利益低,小规模土地经营的获利空间极其有限,单纯的种养业无法使农民致富。由于农村缺乏完善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所以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对来自外界的风险束手无策。一方面农民惧怕自然灾害,另一方面农民受生产要素价格和农产品价格影响巨大。由于土地经济功能逐渐下降,一些农村返贫现象严重。

(3)以土地作为农民的保障不利于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稳定。1993年“土地承包期限延长 30 年”政策目的是稳定土地的承包期限,增加农民对土地的长期认同感,从而提高对土地的长期性投入,以提高土地的经营效益。但是,土地作为农民生活保障的载体,根据农村人口的变动情况对承包经营土地频繁地进行调整也就成了难以避免的现象。土地的保障功能要求土地随人口的变化应有相应调整,不仅稳定的承包土地这一目标未能实现,而且不利于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不利于土地质量的提高。土地承包经营权利和收益归属期限的不确定,意味着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投入要取得足够的收益回报缺乏保障,因而使经营土地的农民难以形成对自己承包土地的长期认同感。从农户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对承包土地非但不进行长期性投资甚至采取掠夺式经营也就成了符合“理性”的选择。

(4)以土地作为农民的保障不利于土地合理流转和合理配置。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量农业劳动力无法稳定地转移到非农产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也比较落后,土地便成为农民的基本收入来源和重要社会保障,使得农民对土地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导致土地流转十分困难。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虽然农业收入对当地农民已经不十分重要,但由于社会保障的后顾之忧未能消除,加上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以合理价格转让,打击了农民对土地流转供给的积极性,农民宁愿抛荒土地,也不愿轻易放弃所承包的土地。从而在农村中就会出现“土地短缺和土地闲置”并存,“土地利用不足和过渡利用”并存的情况。

(5)以土地作为农民的保障不利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有效建立。在人民公社和集体化时期,农民切实地享受到集体所有制下的社会保障的实惠,然而,随着家庭承包经营的推行,农村保障又退回到了家庭。土地阻碍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立的原因:一是土地成了农村稳定的调节器和农村居民的生存保障的重要防线,土地成了缓解农村危机的缓冲器,导致国家宏观战略重心的倾斜;造成了政府对农村问题重视不够,对农村社保的财政投入极少。在现代社会中,国家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起主导作用,而目前中国农村的状况无疑会弱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紧迫性。二是现阶段农民收入水平低,无力自己投保商业性保险。

综上所述,土地社会保障功能能够为农村居民提供失业保障和为相当比重的农民提供日常生活、养老和医疗保障。这种保障功能通过土地均分能够降低制度运行成本、解决农民的基本温饱问题和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特别是对保障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非农就业,保障农民收入多元化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应该看到,目前均田制的土地配置方式严重影响了土地的产出效率,不利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和土地流转,不利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仅能为农民提供基本温饱,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不能完全依靠土地保障家庭生活

城乡二元结构改革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这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思想。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城镇化、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近些年来,我国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表现出了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目前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

(1)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先后经历了起步、调整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

(见表 6.1)。1978~1988年为起步阶段,城市数量增加 241 座,小城镇增加 7436 座,1988 年的城市数量、小城镇数量分别是 1978 年的 2.25 倍、4.42 倍。城镇人口由 17245万增加到 28661 万,城镇人口比例由 17.97%提高到 25.81%,年均上升 0.79个百分点,这一阶段农村城镇化进展较快,一方面得益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城市恢复性增长,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体制改革。1988~1991年为调整阶段,城市年均增长 14 座,小城镇年均增长 233.3 座,大大低于前一阶段的水平,城镇化水平由 25.81%上升到 26.37%,年均仅增长 0.19个百分点,低于前一阶段的发展水平,甚至低于 1949~1978 年年均增加0.25 个百分点的水平。1991~2004 年,为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新一轮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建设得到重视,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等都促进了城市发展,城镇化率年均增加 1.16 个百分点,这一时期新增小城镇数量高于第一阶段。

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城镇化是各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提高城市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有利于扩大需求,缓解农村人口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城镇化的推进可以有效带动乡村工业的集聚发展和结构升级,从而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是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

(2)户籍制度改革循序渐进。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长期运行,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刚性,因此改革户籍制度现状也需要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若干法规条例,放宽城镇户籍管理,推进城乡一体化。1984 年国务院规定“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人口”;1997 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规定:“农村户口的人员在小城镇已有合法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已有稳定的生活来源,而且在有了合法固定的住所后居住已满两年的,可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2001 年 5 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该文件进一步放宽了农村户口迁移到小城镇的条件,将城乡户籍迁移改革的审批权限下放给各地政府,因而各地政府也就拥有了一定的改革主动权。随后,各省市户籍制度改革都开始启动,2005 年10 月 27 日,公安部发布消息“目前全国已有山东、辽宁、福建等 11 个省的公安机关开展了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工作,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界限,探索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近年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和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成为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1997 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的意义、原则和出资方式。《通知》指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举办农村合作医疗,要坚持民办公助、自愿量力、因地制宜的原则。筹资以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2004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并进行试点工作。作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要求“十一五”期间“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方面,1991年 1 月,国务院决定由民政部负责制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并在山东、上海等地组织了较大规模的试点。到 1995 年山东省有 1600 多万农村人口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积累保险基金 13 亿元,其中烟台市 13 个县(市、区)的 197 个乡镇全部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市积累基金近4亿元。上海市有 85 万农村人口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占应参加保险对象的65%,积累基金 2.3 亿元。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有条件的农村逐步推开。200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要求“由劳动保障部牵头,会同财政部、保监会等部门研究提出实施意见”为农村养老保险逐步在全国范围实施提供了政策保证。另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在我国东南沿海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开展起来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与城镇化论析

文章论述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对城镇化的阻碍作用,并提出了、城镇化视域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构原则,没有提出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建议。但这篇文章与本人观点相近,有着同样的思考。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开始,到农村的社会保障,慢慢的看,整个人的视野开始清晰起来,这几个本质上都是一个土地与城市化的问题。而最核心的问题的社会保障的建设,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构建非均衡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2003)

文章具体分析了实行非均衡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构建非均衡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具体措施,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有深刻的见解和实际意义。根据发达农村地区与落后农村地区的经济情况,鼓励发展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很具可行性。可作这方面的重点参考。

论非均衡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从经济发展水平看(2006)

本文从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入手,更加深入地探讨和论述了建立非均衡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同时也根据发达农村地区与落后农村地区的经济情况,鼓励发展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很具可行性。对上文有所深化和补充。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新探索—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新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是作者看了王洪春教授和汪雷教授合著、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12月出版的专著———《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新的机遇与挑战》的一些感想。文章对我的启示是: 中国农村养老的矛盾(经济水平的落后与建立社保的要求)

现在的农村社保新突破: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快速推广、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大规模实施,已经成为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突破口。中央决定,对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村夫妻,每人每年奖励600元,从年满60周岁开始领取,直至死亡。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经处于历史最好的时期(经验、财政、共识)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当采取合作社的模式

资产建设型社会保障制度?

文章是读书笔记的形式。提出了个人对农村社保的一些思考。(如果做农村社保的相关题目,还可以重点参考下这本书

第五篇: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老年保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养老保障的制度安排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福利体系甚至国民经济的走向和运行。伴随老年保障逐步变成社会性的制度,政府在其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要实现“老有所养”的社会和谐目标,需要加快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以及无保障老人的养老补贴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基础养老金运行机制。

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中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逐步建立了多种类型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城镇地区,主要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制度;在农村地区,主要是民政部1992年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地区开展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另外,一些地区还对跨地区就业的非户籍就业人员(主要是农民工)建立了单独的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的人群不断增多。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拥有退休金资格的从业人员约为2亿人,已经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4954万人)、离退休金(约800万人)和农村社会保险养老金(392万人)的总人数约为6000万人。

下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保障制度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保障制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指为了实现社会保障目标,由国家和政府成立专门的社会保障机构,组织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1、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三大挑战。从长期看,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从中期看,要减轻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社会......

    社会保障制度

    摘要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社会“安全网”,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着力做好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此,我就如何做好社会保障制度谈谈一些自己的观点,一、社......

    社会保障制度

    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保障制度》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完善越来越受到广大国......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定义: 1、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

    社会保障制度原稿

    关于新形势、新环境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洞口县竹市镇阳光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姓名) 【摘要】:"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长期处于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李智事业11-1201105002807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