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保障基本知识
社会保障基本知识.txt37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烈;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显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社会保障基本知识
编者按:为响应广大企业和群众的要求,李勤副局长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积累,并结合实际,就我市社会保障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政策在本刊专栏进行介绍。
2002年2月,劳动保障部与有关部门编缉出版了《新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重要文献选编》和《领导干部社会保障知识读本》两本书,在全国劳动保障系统和各级领导中开展了学习宣传两本书的活动。下面,我以《领导干部社会保障知识读本》的内容为基础,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些社会保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政策。
一、社会保障概述
(一)社会保障
1、概念——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生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是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
2、主要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
3、基本功能
(1)保障基本生活。通过建立各项相关制度筹集资金,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免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社会保障已经成为国际公约和绝大多数国家法律明确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2)维护社会稳定。实行社会保障,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增进社会整体福利,使人民能安居乐业,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的稳定。
(3)促进经济发展。一是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平抑经济波动。二是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积累和投资运营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三是确保劳动者在丧失经济收入或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维持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保证劳动力再生产进程不致受阻或中断。
(4)保持社会公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意外灾害、失业、疾病等因素导致的机会不均等,使社会成员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二是通过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风险共担,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分配结果的不公平。
(5)增进国民福利。现代社会保障不仅承担着“救贫”和“防贫”的责任,而且还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广泛的津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充分地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
(二)社会保险
1、概念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生病、工伤、生育而减少或失去劳动收入时(读本没有“失去”两字,此是本人根据过去的提法和个人理解加上去的,因为在年老退休、失业时,不仅是减少劳动收入,而是失去劳动收入)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主要内容包括: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等五个险种。
社会保险在我国过去又称为劳动保险。1951年由政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开始正式成立新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过去为什么称作“劳动保险”呢,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历史和政治背景形成的:
一是根据1948年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关于中国职工运动当前任务的决议》提出:“在工厂集中的城市或条件具备的地方,可以创办劳动的社会保险”,以后简称为劳动保险。二是
建国初期,当时还存在着剥削阶级,在工厂和企业还有资本家、工商业主,根据“不劳动者不得食”和《劳动保险条例》,旨在保障工人阶级(劳动者)的利益,只在工人、职员中实施,他们才能享受劳动保险待遇,而资本家、工商业主不能享受,所以社会保险只能是劳动者的保险。1951年,政务院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试行)》,1953年对条例作了修正,修正后的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三是保险制度刚刚建立,当时尚在试行阶段,还有待于取得经验后逐步完善。因而把社会保险称作劳动保险,这个叫法一直维持到80年代,从90年代开始,改称社会保险,以适应国际惯例和改革开放的需要。
社会保险作为立法制度出现,始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保险法》,标志着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1883年至1889年间,德国在宰相俾斯麦的主持下,制定了疾病、工伤和年老三项社会保险立法,从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保险制度,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世界上有160多个国家实行了社会保险。
2、主要特征
(1)强制性
国家通过立法,强制符合条例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履行法律所规定的缴费等义务。劳动者在满足一定资格条件后可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任何法定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
(2)共济性
社会保险实行互助共济,按照大数法则,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统一筹集和调剂使用资金,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均衡负担和分散风险。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越大,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一般而言,社会保险费用应由国家、用人单位、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并在较高的层次上和较大的范围内实现社会统筹与互济。
(3)普遍性
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各个国家有所不同,有的覆盖全体劳动者。一般来说,国家建立社会保险的目的,是保障所有国民或劳动者在遇到年老、失业、疾病、工伤、生育等各种风险时,都能够从国家或社会获得一定的物质帮助和服务,以维持基本生活,从而促使整个社会协调、稳定地发展。
(4)保障性
(读本没有提到,过去有的专家提出过,我本人也赞同具有此特性)。所谓保障性,就是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以从根本上安定社会秩序。社会保险的作用,就是对劳动者的收入起到保障作用,使其失去劳动收入后,仍能生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障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定的限量,只解决基本生活所需。二是资金来源有保证,最后政府要兜底。
3、社会保险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
(1)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
可以比喻为子与母的关系。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社会保障内涵范围比社会保险的范围更广泛,而且覆盖的不只局限于劳动者,而是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保障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客观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充实的。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涉及的人最广,花的钱最多,制度影响最为深远,所以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2)社会保险与工资福利
社会保险与工资福利,均属于分配问题,但其性质与作用不相同。工资是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从事劳动所得的报酬,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具有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的性质,工资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形式,它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劳动者的重要来源收入是工资。
职工福利,是国家和单位通过建立各种福利设施和种种补贴制度,以增强职工体质,提高文化技术素质,为职工提供生活方便,解决单靠职工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的一种福利事业。它是解决职工普遍或特殊的需要的,也是解决工资与社会保险不便于解决的问题。用于职工福利的费用,不能平均分配或者当成变相工资发给每个人。
社会保险是解决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时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劳动者因为发生了诸如年老、患病、生育、伤残、失业等特殊困难不能劳动,但是还要继续生活,国家和社会为使他们能生活下去,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和物质帮助。所以,实行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原则,其给付与工资收入有联系,但不是完全一致成正比关系,它既要体现合理的劳动关系,又要切实保证基本生活的需要。
(3)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同属于社会保障的范畴,均为分配问题,但其对象、作用不同。社会救济是由国家或慈善机构支付。救济对象是没有劳动收入或收入过少生活困难的人。通过社会救济,使贫困者能够生存下去。社会救济时必须接受对家庭财产调查或本人与家庭需要调查,证实确系贫困者,才能获得救济。
社会保险,需要个人与单位共同负担费用,并根据个人的工作时间、工资收入、交费年限给付待遇。社会保险的给付,与个人收入多少没有关系,不需要经过财产调查。社会保险是参加保险的劳动者应当享受的权利。
(4)社会保险与社会优抚
社会优抚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目的在于安定军心,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社会保险与社会优抚的对象、目的、作用和费用来源都不同。
(5)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从功能上看,两者都是社会风险化解机制。社会保险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商业保险可以作为对社会保险的补充,是多层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保险的产生晚于商业保险,它所使用的术语和计算、预测方法很多与商业保险有关。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首先,性质不同。社会保险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属于政府行为;商业保险则是一种商业行为,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完全是一种自愿的契约关系。其次,目的不同。社会保险不以营利为目的,其出发点是为了确保劳动者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商业保险的根本目的则是获取利润,只是在此前提下给投保者以经济补偿。第三,资金来源不同。社会保险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者分担;商业保险完全由投保人负担。第四,政府承担的责任不同。社会保险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府对社会保险承担最终的兜底责任;商业保险则受市场竞争机制制约,政府主要依法对商业保险进行监管,保护投保人的利益。还有一个管理体制不同。社会保险的管理是以各级政府主管社会保险制度的职能部门及其所属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主体。商业保险是由各类保险公司经营,是属金融企业。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明显看出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对于社会保险来说,商业性人身保险可以作为社会保险的一种补充形式,二者之间有相辅相承的作用,但是不能互相代替,社会保险机构与人民保险公司应当恪尽职守,各司其职。
第二篇:社会保障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二、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内容。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一)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共济性和普遍性等特征,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项目。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主要是全体劳动者,目的是保障基本生活,具有补偿收入减少的性质。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政府给予资助并承担最终责任。社会保险实行权利和义务相对应原则,劳动者只有履行了缴费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收入补偿权利。
(二)社会救济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救助的对象有三类:一是无依无靠、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主要包括孤儿、残疾人以及没有参加社会保险且无子女的老人;二是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法定最低标准的人;三是有劳动能力、有收入来源,但由于意外的自然灾害或社会灾害,而使生活一时无法维持的人。社会救济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给付标准低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
(三)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创建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和文化环境,提供各种社会性津贴、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以不断增进国民整体福利水平主要包括各种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娱乐、市政建设、家庭补充津贴、教育津贴、住宅津贴等。
(四)社会优抚社会优抚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主要包括向烈属、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废军人提供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举办荣誉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为军队离退休干部提供服务等。社会优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其目的在于安定军心,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
(五)社会互助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社会互助具有自愿和非营利的特征,其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和成员自愿交费,政府往往从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社会互助主要形式包括: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组织的群众性互助互济;民间公益事业团体组织的慈善救助;城乡居民自发组成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等。
第三篇:社会保障基本知识
社会保障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二、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内容。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一)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共济性和普遍性等特征,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项目。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主要是全体劳动者,目的是保障基本生活,具有补偿收入减少的性质。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政府给予资助并承担最终责任。社会保险实行权利和义务相对应原则,劳动者只有履行了缴费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收入补偿权利。
(二)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救助的对象有三类:一是无依无靠、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主要包括孤儿、残疾人以及没有参加社会保险且无子女的老人;二是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法定最低标准的人;三是有劳动能力、有收入来源,但由于意外的自然灾害或社会灾害,而使生活一时无法维持的人。社会救济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给付标准低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
(三)社会福利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创建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和文化环境,提供各种社会性津贴、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以不断增进国民整体福利水平主要包括各种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娱乐、市政建设、家庭补充津贴、教育津贴、住宅津贴等。
(四)社会优抚 社会优抚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主要包括向烈属、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废军人提供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举办荣誉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为军队离退休干部提供服务等。社会优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其目的在于安定军心,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
(五)社会互助
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社会互助具有自愿和非营利的特征,其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和成员自愿交费,政府往往从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社会互助主要形式包括: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组织的群众性互助互济;民间公益事业团体组织的慈善救助;城乡居民自发组成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等。
一、社会保障概述 ㈠ 社会保障
1、概念——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生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是一项社会经济制度。
2、主要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
3、基本功能
⑴ 保障基本生活。通过建立各项相关制度筹集资金,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免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社会保障已经成为国际公约和绝大多数国家法律明确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⑵ 维护社会稳定。实行社会保障,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增进社会整体福利,使人民能安居乐业,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的稳定。
⑶ 促进经济发展。一是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平抑经济波动。二是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积累和投资运营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三是确保劳动者在丧失经济收入或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维持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保证劳动力再生产进程不致受阻或中断。⑷ 保持社会公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意外灾害、失业、疾病等因素导致的机会不均等,使社会成员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二是通过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风险共担,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分配结果的不公平。
⑸ 增进国民福利。现代社会保障不仅承担着“救贫”和“防贫”的责任,而且还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广泛的津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充分地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㈡ 社会保险
1、概念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生病、工伤、生育而减少或失去劳动收入时(读本没有“失去”两字,此是本人根据过去的提法和个人理解加上去的,因为在年老退休、失业时,不仅是减少劳动收入,而是失去劳动收入)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主要内容包括: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等五个险种。
社会保险在我国过去又称为劳动保险。1951年由政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开始正式成立新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过去为什么称作“劳动保险”呢,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历史和政治背景形成的:
一是根据1948年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关于中国职工运动当前任务的决议》提出:“在工厂集中的城市或条件具备的地方,可以创办劳动的社会保险”,以后简称为劳动保险。二是建国初期,当时还存在着剥削阶段,在工厂和企业还有资本家、工商业主,根据“不劳动者不得食”和《劳动保险条例》,旨在保障工人阶级(劳动者)的利益,只在工人、职员中实施,他们才能享受劳动保险待遇,而资本家、工商业主不能享受,所以社会保险只能是劳动者的保险。1951年,政务院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试行)》,1953年对条例作了修正,修正后的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三是保险制度刚刚建立,当时尚在试行阶段,还有待于取得经验后逐步完善。因而把社会保险称作劳动保险,这个叫法一直维持到80年代,从90年代开始,改称社会保险,以适应国际惯例和改革开放的需要。
社会保险作为立法制度出现,始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保险法》,标志着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1883年至1889年间,德国在宰相俾斯麦的主持下,制定了疾病、工伤和年老三项社会保险立法,从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保险制度,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世界上有160多个国家实行了社会保险。
2、主要特征 ⑴ 强制性
国家通过立法,强制符合条例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履行法律所规定的缴费等义务。劳动者在满足一定资格条件后可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任何法定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⑵ 共济性
社会保险实行互助共济,按照大数法则,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统一筹集和调剂使用资金,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均衡负担和分散风险。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越大,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一般而言,社会保险费用应由国家、用人单位、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并在较高的层次上和较大的范围内实现社会统筹与互济。⑶ 普遍性
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各个国家有所不同,有的覆盖全体国民,有的则只覆盖全体劳动者。一般来说,国家建立社会保险的目的,是保障所有国民或劳动者在遇到年老、失业、疾病、工伤、生育等各种风险时,都能够从国家或社会获得一定的物质帮助和服务,以维持基本生活,从而促使整个社会协调、稳定地发展。⑷ 保障性
(读本没有提到,过去有的专家提出过,我本人也赞同具有此特性)。所谓保障性,就是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以从根本上安定社会秩序。社会保险的作用,就是对劳动者的收入起到保障作用,使其失去劳动收入后,仍能生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障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定的限量,只解决基本生活所需。二是资金来源有保证,最后政府要兜底。
3、社会保险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 ⑴ 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
可以比喻为子与母的关系。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社会保障内涵范围比社会保险的范围更广泛,而且覆盖的不只局限于劳动者,而是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保障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客观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充实的。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涉及的人最广,花的钱最多,制度影响最为深远,所以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⑵ 社会保险与工资福利
社会保险与工资福利,均属于分配问题,但其性质与作用不相同。工资是由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从事劳动所得的报酬,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具有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的性质,工资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形式,它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劳动者的重要来源收入是工资。
职工福利,是国家和单位通过建立各种福利设施和各种补贴制度,以增强职工体质,提高文化技术素质,为职工提供生活方便,解决单靠职工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的一种福利事业。它是解决职工普遍或特殊的需要的,也是解决工资与社会保险不便于解决的问题。用于职工福利的费用,不能平均分配或者当成变相工资发给每个人。
社会保险是解决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时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劳动者因为发生了诸如年老、患病、生育、伤残、失业等特殊困难不能劳动,但是还要继续生活,国家和社会为使他们能生活下去,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和物质帮助。所以,实行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原则,其给付与工资收入有联系,但不是完全一致成正比关系,它既要体现合理的劳动关系,又要切实保证基本生活的需要。⑶ 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同属于社会保障的范畴,均为分配问题,但其对象、作用不同。社会救济是由国家或慈善机构支付。救济对象是没有劳动收入或收入过少生活困难的人。通过社会救济,使贫困者能够生存下去。社会救济的费用,由政府提供,本人不需要交纳费用,享受救济时必须接受对家庭财产调查或本人与家庭需要调查,证实确系贫困者,才能获得救济。社会保险,需要个人与单位共同负担费用,并根据个人的工作时间、工资收入、交费年限给付待遇。社会保险的给付,与个人收入多少没有关系,不需要经过财产调查。社会保险是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应当享受的权利。
⑷ 社会保险与社会优抚
社会优抚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目的在于安定军心,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社会保险与社会优抚的对象、目的、作用和费用来源都不同。⑸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从功能上看,两者都是社会风险化解机制。社会保险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商业保险可以作为对社会保险的补充,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保险的产生晚于商业保险,它所使用的术语和计算、预测方法很多与商业保险有关。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首先,性质不同。社会保险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属于政府行为;商业保险则是一种商业行为,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完全是一种自愿的契约关系。其次,目的不同。社会保险不以营利为目的,其出发点是为了确保劳动者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商业保险的根本目的则是获取利润,只是在此前提下给投保者以经济补偿。第三,资金来源不同。社会保险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者分担;商业保险完全由投保人负担。第四,政府承担的责任不同。社会保险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府对社会保险承担最终的兜底责任;商业保险则受市场竞争机制制约,政府主要依法对商业保险进行监管,保护投保人的利益。还有一个管理体制不同。社会保险的管理是以各级政府主管社会保险制度的职能部门及其所属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主体。商业保险是由各类保险公司经营,是属金融企业。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明显看出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对于社会保险来说,商业性人身保险可以作为社会保险的一种补充形式,二者之间有相辅相承的作用,但是不能互相代替,社会保险机构与人民保险公司应当恪尽职守,各司其职。㈢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951年,政务院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试行)》,1953年政务院对条例作了修正。凡实行劳动保险的企业,每月按上月份本企业的全部工人与职员的工资总额的3%提取缴纳劳动保险金,由工会组织管理;企业工人与职员按规定享受劳动保险待遇。这一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此后,随着我国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国家颁布了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并根据社会发展对有关政策进行了充实和调整。在养老保险方面,实行了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职工统一的退休制度。在医疗保险方面,对企业职工仍然按照《劳动保险条例》实行劳保医疗,对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在工伤保险和女职工生育保险方面,延长了休假时间,提高了待遇标准。同时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社会福利,企事业单位也努力搞好职工福利,使广大职工得到较高水平的福利保障。所有这些政策和措施构成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遭受了破坏,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在营业外列支,劳动保险逐步变成“企业保险”或“单位保险”。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劳动保障改革过程中,劳动制度改革先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随后进行。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①初步改革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3年),在这阶段,首先从改革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入手,再随着有关企业改革政策的出台,陆续制定了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以保证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1984年开始,在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实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到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在全国统一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首次在我国建立了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制度,1993年国务院对此进行了修订。这一时期,特点是进行单项改革试点。我国的社会保障以单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②全面改革阶段(从1993年至今)。这一阶段,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按照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来进行:一是对社会保障改革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把社会保障改革不仅仅看做是国有企业的配套措施,而且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社会保障改革全面铺开,不再是单个项目的单独试点和推进,改革的重点是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项社会保障的制度创新,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险方面,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决定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1997年又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文)使全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更加统一规范。在医疗保险方面,1995年在江苏省镇江市、江西省九江市进行试点,1996年把改革试点扩大到38个城市,到199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规定》(国发[1998]44号文),决定在全国实行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失业保险方面,国务院于1999年发布了《失业保险条例》,第一次提出失业保险的概念。在全国统一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在工伤保险方面,1996年劳动部发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决定建立工伤保险基金,形成了规范的工伤保险制度。在生育保险方面,1994年劳动部颁布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对生育保险的实施范围、统筹层次、基金筹集和待遇支付等进行规范,推动了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从1998年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加快了改革步伐,全国上下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之深刻、投入财力之多、下功夫之大,可以说是空前的。这一阶段是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基本实现了两个确保,到2000年底止,全国有2300多万名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确保了3200多万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
第四篇:基本知识
基本知识
一、教育活动实践活动基本知识
1、主要内容:为民务实清廉。、切入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
3、“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4、总要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5、环节一:学习教育、听取意见。
6、环节二:查摆问题、开展批评。
7、环节三:整改落实、建章立制。
8、八项规定: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
9、照镜子,主要是以党章为镜,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
正衣冠,主要是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
洗洗澡,主要是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
治治病,主要是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
10、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五不开”原则,做到“六
要六不要”,达到“四个一”的效果:即坚持学习教育不深的不开,征求意见不广的不开,查找问题不准的不开,班子成员事先未沟通谈心的不开,没有准备发言材料的不开;要有主题不要偏离主题,要讲主观不要讲客观,要说实话不要说空话,要抓住要害不要纠缠枝节,要深刻剖析、触及思想不要纠缠旧账,要敢于批评不要无限上纲,最终达到有一个准确判断、有一个清醒认识、有一个深刻剖析、有一个清晰思路的“四个一”的教育效果。
11、教育系统“四项铁律”:学校出现乱收费和小金库,校长先免职后处理;学校中层领导不进课堂、不带本专业课一律免职;名师不带本专业课的,一律取消名师称号;局机关人员工作作风恶劣,造成不良影响的停职三个月。
12、教育系统“六不准”:不准盛气凌人,挖苦讽刺、训斥来办事或反映情况的人员;不准乱收费,向学校摊派报刊、教辅材料、教学用具;不准在工作时间利用网络进行游戏,观看娱乐性影视片;不准在公共场所、办公室随地吐痰,乱扔烟头和废弃物;对上级领导的决策部署,不准推诿扯皮,拖着不办,讲条件,打折扣。
13、教育系统校长“十不准”:不准乱收费。坚决杜绝学校擅自立项、提高标准和扩大范围的乱收费行为;不准玩忽职守。坚决杜绝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确保一方稳定;不准奢侈浪费。坚决杜绝用公款大吃大喝和高消费娱乐活动;不准参与黄赌毒。坚决杜绝在工作期间打牌,严禁酗酒;
不准徇私舞弊。坚决杜绝校务不公开的行为,不得利用权力谋取私利;不准大声训斥教师。坚决杜绝不尊重教师人格的行为;不准搞“家长制”。坚决杜绝“一言堂”的行为;不准擅离岗位,不履行职责。坚决杜绝上班期间私自外出的行为;不准违反财经纪律,坚决杜绝私设“小金库”的行为;不准选用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确定的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之外的教材。坚决杜绝强制学生购买教学辅助材料、书籍和各类商品的行为。
14、教育系统教师“十不准”:不准宣扬封建迷信和歪理邪说,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观点和思想;不准参与赌博、酗酒等违反社会公德的职业道德的不健康活动;不准讽刺挖苦歧视和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不准强制学生购买教学辅助材料、书籍和各类商品;不准公开排列学生的考试名次,打击排斥后进学生;不准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玩忽职守;不准用粗鲁言行对待学生家长;不准在教学活动中有使用通讯工具等影响正常教学的行为;不准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有偿辅导活动;不准索要或变相索要学生及家长的钱物或参加谢师宴等。
15、教育“五评一访”:“学生评教师、教师评校长、家长评学校、学校评机关、社会评教育”,“走进家庭、走近学生”千名教师访万名家长。
第五篇:基本知识
精准扶贫基本知识
1、什么是精准扶贫?
答: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区域、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2、精准扶贫的“五个精准” 是什么?
答:一是对象精准,二是内容精准,三是目标精准,四是措施精准,五是考评精准。
3、精准扶贫的“四个到村到户”是什么?
答:基础扶贫到村到户、产业扶贫到村到户、教育扶贫到村到户、金融扶贫到村到户。
4、精准扶贫的“三个深度融合”是什么? 答:一是扶贫攻坚与双联行动深度融合,二是扶贫开发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深度融合,三是扶贫攻坚与社会扶贫济困深度融合。
5、精准扶贫的“五个助推”是什么?
答:一是深化双联行动助推精准扶贫;二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助推精准扶贫;三是加强社会帮扶助推精准扶贫;四是强化基础建设助推精准扶贫;五是落实低保政策助推精准扶贫。
6、什么是精准扶贫“十大要件”?
答:一是领导精力要集中到扶贫攻坚上;二是财力支出要使用到扶贫攻坚上;三是项目布局要倾斜在扶贫攻坚上;四是基础设施要优先在扶贫攻坚上;五是工作作风要展现在扶贫攻坚上;六是排忧解难要着力在扶贫攻坚上;七是改革举措要结合在扶贫攻坚上;八是力量组织要集合到扶贫攻坚上;九是用人导向要体现在扶贫攻坚上;十是工作落实要显示到扶贫攻坚上。
7、精准扶贫“1+10”方案是什么?
答:“1”即《关于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10”即“村道硬化、饮水安全、动力农电、农村危房改造、富民产业培育、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村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劳动力培训、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社会保障”等十个精准扶贫专项实施方案。
8、双联扶贫“五个员”是什么?
答:一是做精准扶贫的指导员,二是做项目实施的协调员,三是做政策法律的宣传员,四是做农民群众的服务员,五是做资金使用的监督员。
9、双联行动“六大任务”是什么?
答:一是宣传政策;二是反映民意;三是促进发展;四是疏导情绪;五是强基固本;六是推广典型。
10、双联行动中要做到的“四个体现”是什么? 答:体现全覆盖、体现大规模、体现综合性、体现长效性。
11、双联行动中要做到哪三个方面的防止? 答:要防止增加基层负担、防止形式主义、防止弄虚作假。
12、双联行动打造的“三大工程”是什么? 答:一是着眼打造机关作风转变的形象提升工程,在整改落实中改进作风;二是着眼打造教育培养班干部的能力锻造工程,在服务发展中提升素质;三是着眼打造造福人民群众的德政民心工程,在解决难题中保障民生。
13、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融合联动要做到哪四个方面的融合联动? 答:目标任务融合联动、帮扶力量融合联动、资金项目融合联动、培训资源融合联动。
14、什么是“1236”扶贫攻坚行动?
答:“1”就是紧扣持续增加收入这一核心;“2”就是做到不愁吃、不愁穿;“3”就是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6”就是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六大突破。
15、精准扶贫考核“一加一减”是什么?
答:即把减少贫困村、贫困人口和贫困面的“减法”及提高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扶贫对象生活水平的“加法”作为衡量各级班干部扶贫攻坚成效的主要考核指标,形成有利于精准扶贫的工作导向和制度约束。
16、“五到村”是什么?
答:一是目标任务到村;二是规划计划到村;三是项目资金到村;四是帮扶责任到村;五是监测管理到村。
17、“六到户”是什么?
答:一是结对帮扶到户;二是脱贫计划到户;三是项目安排到户;四是产业培育到户;五是跟踪监测到户;六是效益落实到户。
18、“七到人”是什么? 答:一是 “两后生”等学历型技能培训落实到人;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费和助学金政策落实到人;三是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落实到人;四是农村低保、新农合、五保供养和农村特大病救助等政策落实到人;五是计划生育奖励政策落实到人;六是增收产业技术培训落实到人;七是创业型、开发性、公益性就业岗位安臵措施落实到人。
19、建档立卡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答: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开展考核问效,实施动态管理。
对贫困村进行监测和评估,分析掌握扶贫开发工作情况,为扶贫开发决策和考核提供依据。
20、建档立卡的标准是什么?
答:贫困户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相当于2011年2300元不变价)为识别标准;贫困村原则上参照行政村贫困发生率、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等标准进行识别。
21、建档立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贫困户建档立卡包括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和帮扶成效等六个方面内容;贫困村建档立卡包括基本情况、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生产生活条件、公共服务情况、帮扶情况和帮扶成效等七个方面内容。
22、贫困户建档立卡流程是什么? 答:在区扶贫办指导下,乡镇人民政府将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分解到乡镇的贫困人口规模分解到村,并组织扶贫专干、包村干部开展农户申请、入户调查,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形成贫困户初选名单,由村两委会会同镇扶贫专干、包村干部核实后进行第一次公示,经公示7天无异议后报镇人民政府审核。镇人民政府对各村上报的贫困户初选名单进行审核,确定各村贫困户名单,在镇人民政府进行第二次7天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区扶贫办复审,复审结束后在中国定西安定网进行公告。
23、贫困村建档立卡流程是什么?
答: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按照省上分解的贫困村规模进行控制,将贫困村识别规模分解到乡镇,按照贫困村识别标准,符合条件的行政村采取“村委会自愿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的流程进行。
24、建档立卡的工作要求是什么?
答:贫困户和贫困村的识别工作要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贫困户识别要做到“两公示一公告”,贫困村识别要做到 “一公示一公告”,要有相关记录和档案资料,要全程公开,接受监督,确保结果公正。
25、贫困村实现“八有”包括哪些?
答:一是有主导产业;二是有专业合作社;三是有教学点和卫生室;四是有敬老所和幼儿园;五是有综合性村民活动场所;六是有金融网点覆盖;七是有综合商业服务;八是有良好的村容村貌。
26、贫困户实现“八有”包括哪些?
答:贫困户“八有”即有安全住房,有安全饮水,有基本农田,有增收产业,至少一人有技能资质证书,有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家里有余粮,手头有余钱。
27、什么是“两个见面”、“五个知道”?
答:“两个见面”即:双联扶贫工作队要与村干部见面,与帮扶户见面;“五个知道”即:要让双联扶贫工作队员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让村干部知道双联单位是哪个和扶贫工作队队长是谁,让联系户知道联系自己的干部是谁,让贫困户知道帮扶的措施是什么,让全村群众知道扶贫攻坚和小康建设的规划。
28、什么是建档立卡“五清”?
答:一是摸清家底状况、致贫原因、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等基本情况,建立基础档案,做到“底数清”;二是摸清脱贫门路、需要解决的主要困难,建立问题台账,做到“问题清”;
三是摸清以往扶持情况、扶持效果,提出帮扶措施,制定帮扶计划,做到“对策清”;四是确定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实行“四定两不”,即定户定人定时定责帮扶,不脱贫不脱钩,做到“责任清”;五是逐户制定脱贫计划,确定脱贫时限,做到“任务清”。
29、致贫原因有哪些?
答:一是缺少致富门路,二是缺少发展资金,三是缺乏劳动技能,四是缺乏信息服务,五是饮水比较困难,六是家庭成员重病或残疾,七是赡养老人负担重,八是子女上学负担重,九是婚丧嫁娶负担重、十是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十一是修房建房支出大,十二是高中或大学毕业后未就业。
30、贫困村档案资料有哪些?
答:一是贫困户表,二是贫困户申请书,三是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四是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会议记录,五是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统计表,六是贫困户初选名单(公示照片),七是关于审核确认贫困户的报告(附贫困户初选名单),八是乡(镇)贫困户审核确认情况(附拟定名单和公示照片)。
31、挂图作战的内容有哪些?
答:建档立卡的贫困村:村部室内要有反映村级扶贫攻坚情况的专栏、帮扶计划一览表、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互助资金工作计划专栏、驻村帮扶工作队组成人员及工作职责,村部外显要位置有“帮扶计划一览表”宣传牌。
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非贫困村:村部室内要有反映村级扶贫攻坚情况的专栏、帮扶计划一览表、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村部外显要位置要有“帮扶计划一览表”宣传牌。
有建档立卡贫困村的所有乡镇:扶贫工作站要有全乡镇重点贫困村分布图、反映全乡镇扶贫攻坚情况的专栏、贫困村精准扶贫工作一览表、贫困户精准扶贫工作一览、扶贫攻坚流程图、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互助资金工作计划专栏,扶贫工作站工作职责、互助资金监理站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