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书屋简介
XXX社区书屋简介
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XXX社区在青秀区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于2009年创建了社区书屋。2010年6月,书屋面积扩大到60平方米,青秀区政府出资2万元购置了15组书柜,2张阅览桌20个座位,报刊架2个,专用电脑2台,同时得到广西新华书店集团、南宁市总工会、青秀区统战部、青秀区计生局等单位捐赠图书图书近万册。在社区开展“捐好书,献爱心”活动中也收到不少个人赠书,目前藏书分为“同心书角”、“农民工读物”|“青少年读物”、“形势与政策读物”、“好书推荐”、“历史地理”、“农业科技”“文学”、“文化教育”“生活百科”、“社会科学”、“政治法律”等十二类共计12000多册;订阅报刊有“XX日报”、“XX日报”、“中国XX报”、“中国XX报”、“中国XX报”、“XX日报”、“XX日报”等14种;还有各类音像制品100多张。
为加强对书屋的管理,社区成立了“读书活动”领导小组,指定一名工作人员负责书屋的日常管理,清理卫生、防范图书受潮、受虫、收损,及时归类整理和发放图书,做好借阅登记等常规性工作,书刊借阅全部采取开放式服务,除每周五下午业务学习以外,工作日、双休日、节假日全天向居民开放。社区书屋创建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000多人次借阅过5000多本图书,社区书屋成为居民阅读学习的好去处。近年来,社区通过开展 “书香绿城”读书月、“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喜谈党史党事”读书活动,还举办“读书沙龙”,开展“读一本好书,获一种启迪”职工读书活动,“好书送给农民工”等活动,倡导全民阅读,丰富了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推进了学习型社区的创建。
第二篇:xx社区农家书屋简介
xx社区农家书屋简介
xx社区农家书屋面积100平方米,藏书6211册、音像制品153张、报刊30种,此外还配备了DVD、电视机、计算机等设施,既满足了居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又解决了农村居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社区选派了大学生村官担任图书管理员,健全了管理、借阅网络,建立完善了各项规章管理上墙制度,严格开展书屋日常管理、图书借阅登记和图书维护保养等工作。
农家书屋还同xx图书馆建立了图书更新流转机制,根据读者对图书种类的需求,定期到市图书馆进行统一借阅,及时更新书目,扩充书籍数量,使农家书屋常有新书借,常有新书看。
为调动居民读书的积极性,社区依托农家书屋每月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居民读书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了居民的致富本领,充实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区还成立了腰鼓队、威风锣鼓队、花船队等文艺表演队伍,聘请专业老师晚上来村进行教习、指导,群众踊跃参与,丰富了村民的娱乐生活。xx社区逐步形成了“团结拼搏、务实创新、崇尚文明、乐于奉献”的良好村风。
第三篇:牛首社区“职工书屋”情情况简介
牛首社区“职工书屋”情情况简介
为进一步促进工会“大学校“作用的发挥,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为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提供智力支撑和保证,根据市、区总会的通知和工作计划,我社区积极开展了“职工书屋”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近几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认识,深入理解、完善建设
“职工书屋”建设是实施职工素质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新时期发挥工会“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
为了改善辖区下岗失业职工的精神面貌、满足社区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抓住上级工会推进基层“职工书屋”建设的机遇,通过建设职工书屋这种方式加强文化建设,为职工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提高素质、丰富文化生活提供方便条件,是学习贯彻十二五规划的一项具体行动,是工会积极推动社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工会发挥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作用的重要体现,对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增强社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1年,社区工会抢抓机遇,争取到街道总工会的支持、援助,打造了一个高标准的“职工书屋”。我们实事求是、因地制 宜,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进行“职工书屋”建设,既注重满足职工群众的现实需要,又注重调动共建单位的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力求实效。
二、资源共享、规范运作、共驻共建
我们在充分发挥“职工书屋”的公益性质外,不断深化文明宣传,倡导职工群众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共同参与“职工书屋”的建设。社区专门空出一间50平方米的办公室作为书屋,并配备一大一小两个会议室作为阅览室,设有10组书柜,阅览书桌20张、报刊夹5个、专用电脑1台及羽毛球、乒乓球、棋牌等设施和娱乐器材。
通过工会拨款专用和共驻企业捐赠的形式,社区现有藏书分为文学著作、哲学军事、实用技术、散文杂记、生活百科、经营管理、科技法规、工业技术等九个大类共计3500多册;订阅报刊有《工人日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江苏工人报》、江苏法制报》等20多种;还有各类音像制品500余张。
为了更好的运作,打造凝聚力强的“职工书屋”。我们还专门成立了“读书活动”领导小组,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工会主席任副组长,成员5人,为职工书屋建设改善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我们加强对书屋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建立健全职工书屋借阅制度、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并实现了规章制度上墙;我们还指定专职人员随时清理卫生,防范图书受潮、防虫、受损等日常工作,及时归类整理和发放图书,并做好图书借阅登记等常规性工作。
三、目标规划、活动开展、创先争优
“职工书屋”自创建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500人次借阅过1850本图书,借阅率达82%,已成为职工、居民闲情逸致时必去的好处所,真正成了职工群众读书求知的新天地,进取创业的加油站,很多下岗职工通过再学习,重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职工书屋”建设以来,广大职工受益匪浅,起到良好作用。
近几来,我们还组织各种读书活动,如开展“捐好书、献爱心”的捐书助读;开展“贴近百姓生活 繁荣社区文化”宣传活动;开展“职工读书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充实了“职工书屋”,提高了职工群众的认识,整合了社会资源,发挥了“职工书屋”的阵地作用,丰富了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现在更多的人参与到读书学习活动中来,有力推进了学习型社区的创建。
如今,文化社区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气息,员工读书蔚然成风。但我们的工作仍显不足,职工群众的现实需求激励我们不断前行。今后,我们将按照上级工会关于建设职工书屋的部署和新的工作要求,根据广大职工群众文化学习的实际需要,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总结成绩,克服不足,不断创新,锐意进取,努力争取更大更好的成绩,更好的为职工群众服务,更好的推进学习型社区的发展。
秣陵街道牛首社区工会
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日
第四篇:职工书屋简介
建湖县钟庄中学“职工书屋”简介
建湖县钟庄中学创建于1956年,因原校址位于建湖县钟庄镇而得名,也曾因是方秉文烈士的牺牲地而一度更名为“建湖县秉文中学”。2002年,根据省政府关于重点高中办在县城的要求,将地处偏僻乡村的钟庄中学移址县城新建。2004年8月,一座集信息化、园林化、人文化于一体的建湖县钟庄中学新校园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苏北里下河平原。校园占地面积206亩,总投资8000余万元,她坐落在建湖县城北部,与建湖火车站毗邻,南接盐淮公路,东临建湖城区中心大道湖中路,交通便利,地形开阔,花木扶苏,环境宜人。是盐城市十三所老完中之一,一九九八年被批准为盐城市重点中学,2004年转评为江苏省二星级高中,2007年12月被评为“江苏省三星高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活动呈多元化倾向,网吧、游戏厅、棋牌室等公共娱乐设施如雨后春笋地出现,但作为文化活动最重要的传统阵地,仍然在教职工中有着难以替代的影响,为了充分发挥主流阵地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职工对读书这一特定精神活动的需求,坚持钟中人“以文化人、以书兴业”的理念,大力倡导职工读书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提高教职员工素质。2008年六月,在上级工会的精心指导下,通过近一年来的努力,一个已初具规模的职工书屋已经建成,截止目前,职工书屋面积216平方米,藏书5000余册,报刊100余种,VCD光盘100余张,并配备了电脑、电视、影碟机等电教设备。现场配有桌椅,可供80人同时阅览,职工书屋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设有一名图书管理员,工作日正常开放,教职工凭借阅卡或会员证借阅。
学校工会以“职工书屋”为阵地,积极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引导教职工“爱读书,读好书”,近一年来“职工书屋”良好的借阅环境和门类较全的书刊吸引了广大教职工前来借阅,极大地丰富了教职工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广大教职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〇〇九年三月
第五篇:农家书屋简介
乡农家书屋简介
乡村农家书屋于年成立,是我村一个公益性的农家书屋,书屋辐射全村社名农村群众。书屋面积平方米,藏书册,设专职管理人员1人,自建书屋至现在,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10000余元,用于书屋的建设。书屋现有书柜个,阅览桌椅套,报架个,杂志柜2个,书屋图书4000册,音像制品余张,自费订有《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平凉日报》、《甘肃人口与计生》等报纸杂志。图书借阅每月开放20天,月平均接待内阅、外界阅读210人次。同时注意做好科技书、工具书、重要文献、地方文献的入藏准备工作。
书屋始终把“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宗旨贯穿到各项基础服务工作之中,始终以高涨的工作热情及吃苦耐劳精神,全天为农民服务。书屋建成后,由村理事会负责完善和管理,不断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积极营造学文化、学农村实用技术的浓厚氛围,大力倡导新农村新生活。
一.规范管理。
为了确保书籍和音像制品做到管理规范,使借阅服务工作更加贴近读者,书屋严格遵循图书分类排架规则,对余册图书和余张音像制品进行了全面整理,实现了严格规范排架。
二.建立健全书屋管理制度。
依据省新闻出版局《农家书屋管理规定》、《图书借阅制度》、《农家书屋管理员职责》等规章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要求所有农家书屋将开放时间、管理员姓名、联系方式、监督方式在书屋外墙显著位置予以公布,使农家书屋管理进一步规范科学,以此来规范服务行为,做到“借阅有程序,本本有去处”,达到了规范化管理的工作标准。
三.实行专人管理,明确职责。
为了使书屋规范有序开展,村组选出责任心强,有管理能力的村代表专门对书屋管理和维护,坚持按时开门和办理有关借阅手续。对各类图书认真做好登记、分类、编码、陈列等建档工作;聘请了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村民为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并对其做好上岗前的培训工作;制订完善了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借阅制度、管理员工作职责等;以此便于长久管理。
四.收集相关信息,不断完善图书种类。
为了扩大图书种类,拓宽知识领域,更好的满足周边群众的阅读需求,平时书屋将群众反映的需求图书信息进行收集、归纳和分类,书屋逐步进行完善。
五.不断完善相关设施,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以解决村民看书难、看报难的问题为重点,培养村民阅读习惯,提高广大村民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更好的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
六.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效用。
以农家书屋为平台,组织村民开展“学习读书活动、收看科技知识讲座”等,使农家书屋切实发挥实效。书屋建起来后,村民打麻将的少了,看书的多了;在家闲聊的少了,学习科技知识的多了。不仅如此,农家书屋还成了农家孩子的第二课堂,很多孩子放学后,都会到书屋读书或写作业,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更激发了农村孩子的读书热情!“农家书屋”成了村民学文化、学科技、了解致富信息的俱乐部,成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移风易俗和倡树新风的阵地场所,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