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心得体会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刚刚召开完毕,作为一个党员我非常关注这次全会得内容,我认真学习这次会议得有关内容,深有体会,并深受鼓舞,下面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就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决定,这是中国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基本解决13亿国民的温饱问题之后,为增进全民福祉,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
中共中央党校吴忠民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六中全会旨在着重研究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望在促进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以及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作出重要部署,这是合乎国情、顺应民意的。
吴忠民教授说,“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各阶层广泛接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由于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小,多数人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在医疗、住房、教育等费用居高不下、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人们会对未来变得焦虑。和谐社会建设就是为了缓解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感,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安全运行。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认为,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功地战胜了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基本上消灭了饥饿。目前,中国正迎接新的挑战,其中包括解决经济快速增长中出现的发展失衡问题。联合国和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完全一致。
吴忠民教授说,过去20多年,中国从一个收入分配较为平均的国家迅速成为贫富差距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去年中国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23倍。如果将农民的生产成本、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内,实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5到6倍。
对此,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认为,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不采取措施减小这一差距,将会影响民众对改革开放的支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吴忠民教授表示,近两三年来,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治国理念,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强调社会公平和对人权的保护;在法律上明确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我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放种粮补贴,并从今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农民种粮的负担;各地陆续提高(主要针对亿万农民工的)最低工资标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并不断扩大城市居民低保范围;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800元大幅提升至1600元。个税起征点调整后,北京等发达地区的纳税人数减少25%左右,安徽、河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减少80%。中低收入人群获益较多。
据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介绍,正在进行的收入分配改革将惠及约1.2亿人,其中主要是中低收入者,包括离退休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
另外,我觉得构建和谐社会制度创新也是一个很重要得因素, 在改革的早期阶段,领导层关注更多的是经济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1997年的十五大提出“抓大放小”的改革战略。
十四、十五大所确立的经济路线大大推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高速经济发展也促成了中国社会的巨变。在XX年中共十六大之前,为了消化和容纳经济社会的变化,中共也力图进行制度调整来适应现实的需要。但从总体上说,各种制度调整还是围绕着如何更快地发展经济。这些制度调适主要表现在承认民营企业的合法性、容许民营企业家入党和修改宪法来保障正当的私有财产。
无可置疑,自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的经济制度的改革要远远快于政治和社会制度方面的改革。政治和社会制度改革方面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国的总体制度越来越难以消化由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后果,尤其表现在收入分配差距的急剧扩大和党政官员的腐败上。而诸如此类的消极面也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
没有人会怀疑中国已经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也已经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扭转这个发展大趋势,但没有人能确定中国社会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社会高度分化和断裂,无论是富人和穷人都对社会现状非常不满。中国社会向何处去?这是多数中国人甚至是国际社会所关心的。新领导层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概念的。
在十六大之后,很多政策,尤其是社会政策,是向社会的弱势群体倾斜的。从前只讲“亲商”,现在在延续“亲商”的同时加上了“亲民”。从实行社会低保政策到近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种政策从其目标来看是要建设和谐社会的。最近的一连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更是说明了这一点。
在党的方面,中共中央颁布了5个人事制度改革文件。这些文件的内容并不能说完全是新的,因为此前,很多规定早就在实行了。但同时系统地颁布这些文件,表明中共意在建立一个完整的吏治制度。
在政府方面,全国人大通过审议了20年而未能通过的《监督法》。这个法律的通过更具有实质性的意义。之前未能通过,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对“党大还是法大”问题的争论。现在《监督法》终于通过,“党大还是法大”的争论应该有个明确的结论了。
很显然,所有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非常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关吏治的5个文件直接针对的是党政干部中间日益盛行的各种形式的腐败行为。这5个文件的实施可以强化传统“党管干部”的原则。而《监督法》最直接的目标就是监督“一府两院”(即政府、法院和检察院)。这个法律的通过应当成为人民代表监督政府的起点。
应当指出的是,所有这些法律和规章的通过,并不能等同于它们所针对的问题从此可以解决了。在实践层面,法律和规章的实施要比它们的制定来得重要。而法律和规章的实施是中国面临最困难的问题。这些法律和规章如何在实践层面制约党政干部的腐败行为,提高人民对执政党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仍然是个未知数。
更应当认识到,这些制度化建设的努力在总体上还在于制度维持,而非制度创新。无论是法律还是党的规定都是试图从政权内部来消化和解决问题,强调的是体制内的权力制衡,即党内各个部门间的制衡,和全国人大及其政府之间的制衡。
这些年来,尽管领导层已经出台了很多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政策,但政策执行的力度大打折扣,利民政策甚至会走向反面。这些社会政策尽管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欢迎,但社会力量并不能参与政治过程,社会力量不能转化成为促成政策执行的政治力量。
建设和谐社会是当务之急。但是把一个已经是高度分化的社会建设称为和谐社会并非容易,也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成的。实际上,对很多人来说,和谐社会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期望,一种理想,一种需要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个政治目标,意在体制维持的改革已经远远不够。所以我们还必须在实施方面努力,一个好的制度,一个好的想法需要我们不断得完善和实践,我们很欣喜看到党中央已经做出很英名的决策,下面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和坚持,我想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不断努力下我们必将创建我们需要的美好和谐社会
第二篇: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内容要求、基本原则、主要措施进行了全面论述。这是全党在新世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献,我们今后的任务就是把它贯彻落实好,以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贯彻落实好这个纲领性文献,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努力把党自身建设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
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一)这是由我国构建的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性质决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就告诉我们,我国所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它同西方讲的“社会和谐”有着原则上的区别。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构建和谐社会要为走社会主义道路服务。这是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强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中,都要始终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特征。三是坚持全民共建共享的原则。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参加建设、共同享受建设和谐社会的成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和主要特征。由此可见,加强党的领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关键性问题,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特征。
(二)这是被历史和现实的伟大实践证明了的从历史经验看,十九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已经提出了“社会和谐”问题,但由于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和谐”的主体和领导者,结果只能陷入空想。1848年以后,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学说,并在这个学说指导下创建了共产党,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这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共产党。如果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有科学社会主义,更谈不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现实经验教训看,原苏联共产党由于丧失执政能力和放弃领导权,致使社会呈现出严重不和谐状态,甚至导致出现两极分化,逐渐失去了党心和民心,最终导致亡党亡国的悲剧发生。我们党认真吸取了苏共和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及时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战略决策,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得到了人民大众的拥护。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才能有效调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人民内部矛盾,才能最终防止两极分化的产生和形成,才能广泛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最近两年的实践经验看,凡是加强了党的领导的地区、部门、单位,那里的社会生活就和谐,那里的群众就团结,那里的局势就稳定,那里的事业就发展,那里就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大好局面。否则,就不会有这样的大好局面。这再一次告诉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党。这是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科学结论。
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200906027 测控091 倪孙洋
我们党由中央、地方、基层三级委员会组成。加强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在中央,关键在地方,基础在基层。现在,党中央已经制定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件,作出了战略部署。各省、地、县的地方党委也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制定了具体规定。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各行各业的基层党委认真贯彻落实问题。要贯彻落实,就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此,就要完整准确理解领导核心作用的科学含义,认真把握领导核心作用的主要内容,并采取有效途径加以落实。
(一)要完整准确理解领导核心作用的科学含义
关于领导核心作用的含义,毛泽东建党学说和邓小平建党理论都有深刻论述。所谓领导核心作用,就是指引、服务、保证、协调作用四位一体的统一。
指引作用,就是党要发挥指方向和引路的作用。邓小平在八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党为人民群众指引方向,主要是通过制定重要文件和提出任务目标,并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来实现的。毛泽东同志说:“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党为群众引路,主要是通过制定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实现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政治领导。
服务作用,就是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当社会的公仆和人民的勤务员。这是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本质含义,是领导与统治的主要区别。邓小平有句名言:“领导就是服务。”共产党如果不为人民服务,那就背离了领导的本质,丧失了领导的资格,就谈不上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执政条件下,人们往往把“领导核心”同行使“行政权力”混为一谈,从而忽视了领导的服务功能,忘记了“领导就是服务”的著名论断。所以,在执政条件下,要不断强化党员干部“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紧紧抓住“领导就是服务”的实质。抓住了这个实质,就能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保证作用,就是党委应从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来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从实践经验看,保证作用同引导、服务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各方面强有力的保证作用,引导和服务就会落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保证作用是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基础。保证作用与监督作用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过去一个时期,我们在讲党的领导作用时,一度忽视了保证监督作用,而习惯于直接指挥,常常把行政指挥误认为党的领导。所以在领导体制改革中,我们党特别强调要发挥保证监督功能,防止把党的领导理解为行政指挥。然而,有的人在克服一种倾向时却走向另一个极端,企图用保证监督取代党的领导,比如在企业体制改革中,曾经一度只讲党在企业的保证监督作用,不讲党的领导核心作用。鉴于这种情况,党中央在1997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因此,我们既要高度重视保证监督作用在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中的基础性地位,又要防止将这种作用无限夸大,努力做到完整理解这个问题。
协调作用,就是党要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和处理各种矛盾。具体来说,就是要善于协调党、政、工、团、妇等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党组织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协调上下级之间、领导与被领导之间、领导者相互之间、这一部分群体与另一部分群体之间以及群众相互之间的关系。周恩来曾讲过,党的领导,大量的是做协调工作。不做协调工作,人们的步调不一致,就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就不能实现强有力的领导。在新的形势下,人民内部存在着大量的矛盾和利益关系,各种矛盾和关系互相交错,需要我们党做大量的协调工作。否则,就无法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所以,发挥协调作用是新形势下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二)要认真把握领导核心作用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还必须搞清楚党的领导的基本内容和实现领导的基本途径。十
六大党章明确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这是从政治、思想和组织三大领域规范党的领导的基本内容。这里,首先要抓政治领导,主要是抓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其次要抓思想领导,主要是抓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再次要抓组织领导,主要是抓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党的领导这三大基本内容,决定了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必须遵循以下四条基本途径:一是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重要决定,提出本单位的具体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把握好前进的政治方向。二是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统一思想,协调行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各项任务顺利完成。三是通过严密而审慎的组织工作和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抓党员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民主集中制建设、组织制度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从而为实现各项任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四是通过重点抓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体制改革,使领导班子成为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好的优秀领导班子,并要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不断创造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多种领导形式和领导机制,以便既能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保证我国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久的科学发展。
三、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党的建设创新
加强党的领导,关键是把党自身建设好。而要把党自身建设好,就必须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目标,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创新。
(一)要树立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创新的思想
为了领导人民群众贯彻落实好上述目标任务,还必须树立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创新的思想。因为领导群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实现社会文明的伟大创新事业。所以,领导这一创新事业的党,自身也必须创新。如果自身不创新,就无法实现党的坚强领导。那么,怎么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创新呢?根据《决定》的精神,有六个基本要点必须把握好。一是必须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这里关键是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为此,就要建立领导干部责任制,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二是必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强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带动和促进社会和谐。为此,就要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制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规范民主集中制的运转秩序,使民主集中制真正得到贯彻落实。三是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分工,搞好协调指导,增强政治敏锐性,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就要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人们关心的腐败问题和利益矛盾。四是必须加强基层的基础性工作,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此,就要教育党员领导干部牢记革命导师关于“执政党最大最严重的危险是脱离群众”的教导,并制定做好群众工作的具体措施。五是必须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努力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作风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才能素质。为此,就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训,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和办法。六是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这里,要着重抓好两大问题。首先,要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和教育,包括抓好党章和法纪的学习和教育,抓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学习和教育,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和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和思想修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思想保障。其次,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包括大力宣传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和机制,探索从思想源头、组织源
头、体制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措施,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提高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
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创新,必须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理念。所谓强烈的改革意识,就是具有变革和完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愿望和思想观念,这是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所谓强烈的创新理念,就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和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民族特点来创造新事物的强烈意识和观念。要做到创新,至少有以下两点必须具备:其一,要敢创。创新的前提是敢创,即有勇气和胆量去创,没有这种勇气和胆量,是难以创新的。其二,要求新。创新的关键在于新,必须在“新”字上做文章。根据党中央的要求,新世纪的创新,必须做到“五新”:要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努力做到与时俱进;要研究现实的新情况,努力吃透本行业的实情和新特点;要形成决策的新思路,努力作出科学的决策;要探索实现决策的新办法,努力把传统的好办法和新的途径、方法结合起来;要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努力为党的事业作出新贡献。
(二)要努力实现党政领导干部思维方式现代化
为了推动党的建设创新,还要努力实现领导干部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人类历史已进入21世纪,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已进入新阶段。今天的创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创新,而是现代化事业进入新阶段的创新。所以,创新者自身的思维方式必须现代化。所谓思维方式现代化,是指人们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模式达到了现代化时代的先进水平。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善于战略思维。即善于从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来思考问题,并能把握好全局性与局部性、长远性与暂时性、根本性与非根本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解决策略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战略目标。二是善于创造性思维。即善于从开创性、预见性、超前性来思考问题,并能把握好机遇与挑战、继承与创新、与时俱进与稳步前进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解决一个一个新课题的实践中,抓住机遇实现创新目标。三是善于立体思维。即善于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层次由浅入深地辩证思考问题,并能把握好环节与系统、表层与深层、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在历史发展的、全面系统的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得出科学的新结论。四是善于效益思维。即善于捕捉最新信息,用最低成本、最快速度获得最佳效益。在效益思维中,关键是把握好信息的收集与加工、判断与推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努力在科学运筹中取得最好效果。实践证明,只要认识和掌握了这些主要特征,就能逐步具有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就能产生现代化的思维理念,就能自觉地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创新。
第三篇: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行了具体部署部署,这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分工,搞好协调指导,增强政治敏锐性,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千方
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章和法纪学习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本人一定
要以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工作实际,将构建和谐社会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奋斗。
第四篇: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内容要求、基本原则、主要措施进行了全面论述。这是全党在新世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献,我们今后的任务就是把它贯彻落实好,以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贯彻落实好这个纲领性文献,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努力把党自身建设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
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这是由我国构建的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性质决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就告诉我们,我国所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它同西方讲的“社会和谐”有着原则上的区别。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构建和谐社会要为走社会主义道路服务。这是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强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中,都要始终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特征。三是坚持全民共建共享的原则。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参加建设、共同享受建设和谐社会的成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和主要特征。由此可见,加强党的领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关键性问题,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特征。
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我们党由中央、地方、基层三级委员会组成。加强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在中央,关键在地方,基础在基层。现在,党中央已经制定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件,作出了战略部署。各省、地、县的地方党委也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制定了具体规定。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各行各业的基层党委认真贯彻落实问题。要贯彻落实,就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此,就要完整准确理解领导核心作用的科学含义,认真把握领导核心作用的主要内容,并采取有效途径加以落实。
(一)要完整准确理解领导核心作用的科学含义
关于领导核心作用的含义,毛泽东建党学说和邓小平建党理论都有深刻论述。所谓领导核心作用,就是指引、服务、保证、协调作用四位一体的统一。
指引作用,就是党要发挥指方向和引路的作用。邓小平在八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党为人民群众指引方向,主要是通过制定重要文件和提出任务目标,并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来实现的。毛泽东同志说:“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党为群众引路,主要是通过制定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实现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政治领导。
服务作用,就是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当社会的公仆和人民的勤务员。这是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本质含义,是领导与统治的主要区别。邓小平有句名言:“领导就是服务。”共产党如果不为人民服务,那就背离了领导的本质,丧失了领导的资格,就谈不上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执政条件下,人们往往把“领导核心”同行使“行政权力”混为一谈,从而忽视了领导的服务功能,忘记了“领导就是服务”的著名论断。所以,在执政条件下,要不断强化党员干部“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紧紧抓住“领导就是服务”的实质。抓住了这个实质,就能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保证作用,就是党委应从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来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从实践经验看,保证作用同引导、服务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各方面强有力的保证作用,引导和服务就会落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保证作用是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基础。保证作用与监督作用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过去一个时期,我们在讲党的领导作用时,一度忽视了保证监督作用,而习惯于直接指挥,常常把行政指挥误认为党的领导。所以在领导体制改革中,我们党特别强调要发挥保证监督功能,防止把党的领导理解为行政指挥。然而,有的人在克服一种倾向时却走向另一个极端,企图用保证监督取代党的领导,比如在企业体制改革中,曾经一度只讲党在企业的保证监督作用,不讲党的领导核心作用。鉴于这种情况,党中央在1997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因此,我们既要高度重视保证监督作用在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中的基础性地位,又要防止将这种作用无限夸大,努力做到完整理解这个问题。
协调作用,就是党要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和处理各种矛盾。具体来说,就是要善于协调党、政、工、团、妇等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党组织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协调上下级之间、领导与被领导之间、领导者相互之间、这一部分群体与另一部分群体之间以及群众相互之间的关系。周恩来曾讲过,党的领导,大量的是做协调工作。不做协调工作,人们的步调不一致,就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就不能实现强有力的领导。在新的形势下,人民内部存在着大量的矛盾和利益关系,各种矛盾和关系互相交错,需要我们党做大量的协调工作。否则,就无法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所以,发挥协调作用是新形势下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二)要认真把握领导核心作用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还必须搞清楚党的领导的基本内容和实现领导的基本途径。十六大党章明确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这是从政治、思想和组织三大领域规范党的领导的基本内容。这里,首先要抓政治领导,主要是抓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其次要抓思想领导,主要是抓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再次要抓组织领导,主要是抓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党的领导这三大基本内容,决定了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必须遵循以下四条基本途径:一是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重要决定,提出本单位的具体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把握好前进的政治方向。二是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统一思想,协调行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各项任务顺利完成。三是通过严密而审慎的组织工作和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抓党员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民主集中制建设、组织制度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从而为实现各项任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四是通过重点抓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体制改革,使领导班子成为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好的优秀领导班子,并要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不断创造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多种领导形式和领导机制,以便既能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保证我国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久的科学发展。
三、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党的建设创新
加强党的领导,关键是把党自身建设好。而要把党自身建设好,就必须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目标,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创新。
(一)要树立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创新的思想
为了领导人民群众贯彻落实好上述目标任务,还必须树立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创新的思想。因为领导群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实现社会文明的伟大创新事业。所以,领导这一创新事业的党,自身也必须创新。如果自身不创新,就无法实现党的坚强领导。
那么,怎么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创新呢?根据《决定》的精神,有六个基本要点必须把握好。一是必须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这里关键是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臵,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为此,就要建立领导干部责任制,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二是必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强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带动和促进社会和谐。为此,就要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制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规范民主集中制的运转秩序,使民主集中制真正得到贯彻落实。三是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分工,搞好协调指导,增强政治敏锐性,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就要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人们关心的腐败问题和利益矛盾。四是必须加强基层的基础性工作,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此,就要教育党员领导干部牢记革命导师关于“执政党最大最严重的危险是脱离群众”的教导,并制定做好群众工作的具体措施。五是必须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努力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作风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才能素质。为此,就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训,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和办法。六是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这里,要着重抓好两大问题。首先,要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和教育,包括抓好党章和法纪的学习和教育,抓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学习和教育,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和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和思想修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思想保障。其次,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包括大力宣传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和机制,探索从思想源头、组织源头、体制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措施,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提高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
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创新,必须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理念。所谓强烈的改革意识,就是具有变革和完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愿望和思想观念,这是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所谓强烈的创新理念,就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和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民族特点来创造新事物的强烈意识和观念。要做到创新,至少有以下两点必须具备:其一,要敢创。创新的前提是敢创,即有勇气和胆量去创,没有这种勇气和胆量,是难以创新的。其二,要求新。创新的关键在于新,必须在“新”字上做文章。根据党中央的要求,新世纪的创新,必须做到“五新”:要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努力做到与时俱进;要研究现实的新情况,努力吃透本行业的实情和新特点;要形成决策的新思路,努力作出科学的决策;要探索实现决策的新办法,努力把传统的好办法和新的途径、方法结合起来;要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努力为党的事业作出新贡献。
(二)要努力实现党政领导干部思维方式现代化
为了推动党的建设创新,还要努力实现领导干部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人类历史已进入21世纪,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已进入新阶段。今天的创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创新,而是现代化事业进入新阶段的创新。所以,创新者自身的思维方式必须现代化。所谓思维方式现代化,是指人们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模式达到了现代化时代的先进水平。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善于战略思维。即善于从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来思考问题,并能把握好全局性与局部性、长远性与暂时性、根本性与非根本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解决策略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战略目标。二是善于创造性思维。即善于从开创性、预见性、超前性来思考问题,并能把握好机遇与挑战、继承与创新、与时俱进与稳步前进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解决一个一个新课题的实践中,抓住机遇实现创新目标。三是善于立体思维。即善于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层次由浅入深地辩证思考问题,并能把握好环节与系统、表层与深层、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在历史发展的、全面系统的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得出科学的新结论。四是善于效益思维。即善于捕捉最新信息,用最低成本、最快速度获得最佳效益。在效益思维中,关键是把握好信息的收集与加工、判断与推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努力在科学运筹中取得最好效果。实践证明,只要认识和掌握了这些主要特征,就能逐步具有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就能产生现代化的思维理念,就能自觉地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创新。
第五篇: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16届6中全会胜利闭幕,全会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我认真读了,振奋人心。会议公报概括了什么是和谐社会,阐述了和谐社会就是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会议公报有几个“强调”,几个“指出”。印象深刻,特别是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
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我认为强调的锵锵有力,道出全国人民的心声。
人们一提党风首先想到的是腐败问题,的确腐败问题困扰着我们每个人,腐败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社会和谐,中央如今把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看的如此重要,用会议公报的形式向人民群众公布,的确党的作风是“三风”建设的关键和枢纽。党作风建设方式方法的更新和创造,有利于党的建设不断适应新形势、融入新时代、体现新精神,与时俱进,开创新局面。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既是在党的建设实践中探讨出来的新的工作方法、工作思路,又是整个社会风气建设的一条规律。表现在:一: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是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广大党员把自己的作风搞好了,把主体精神发扬起来,就形成了我们党的整体形象,就能创造出极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二: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是一个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过程。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最根本的取决于党和政府能不能真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它要靠每一个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言行反映出来。
三: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要把端正作风的问题落实到每一个个体中去,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反过来,民风的凝聚,也会成为监督和制约党风政风。
因此实现党风、政风、民风三者的良性互动,我们党和国家的面貌就会为之焕然一新,焕然一新的面貌就是我们积极追求的和谐社会,那么我们如何做好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呢?
会议公报里面最引人注目的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明这些重要思想是一致的,都是把全体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抓党风建设就不能脱离我们党从创党以来一直在创新的理论武器。这些理论武器是凝聚了几代人为中国崛起的心血结晶。所以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首先就是学习,而后就是行动。
一:学理论,树正气。我们必须全面领会党的重要思想,所有的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干部观,只有从党员干部自身修养做起,讲“德政”,多一点勤恳,少一点傲慢,多一点务实,少一点浮夸,只有这样才可以对广大人民群众言传身教,让人民做到诚信为荣,这样社会就会少一点争执,多一点社会责任感。
二:学理论,抓法治。我们必须结合理论加强党纪、政纪制度建设,所有的党员干部必须正确看待“金钱观、感情观”,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
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现象的蔓延,从今年的反腐败的事件中违法违规的干部中无不因为“金钱观、感情观”而落马,要不就是贪污,要不就是情妇,所以党员干部就需要高起点规范自己的行为,否则你如何执政,又如何去规范群众,如何叫群众不以“钱”为重,如何去讲信用,讲家庭观念,只有党员干部先正己才可以抓好法治建设,否则经济社会如何走上规范有序的轨道。
三:学理论,解难题。胡锦涛同志7.1为民讲话就是党的理论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困难放在首位,加大力度解决群众存在的就业难,就医贵等问题,就好比昨天谈的医改,难道就一定需要中央拟出具体措施基层才可以实施吗?我认为我们必须自查,发现自己不对的地方坚决从自身做起,明摆着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坚决改正,只要符合人民利益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做,这是党的宗旨,这样我们的基层政府才可以重塑自己的形象,形象好了人民就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