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断探索实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路 五条经验确保社会稳定

时间:2019-05-14 15:3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不断探索实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路 五条经验确保社会稳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不断探索实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路 五条经验确保社会稳定》。

第一篇:我国不断探索实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路 五条经验确保社会稳定

我国不断探索实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路 五条经验确保社会稳定

孙春英

今年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作出《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20周年。20年来,我国各地不断探索和实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路子,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和新鲜做法,维护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确保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中央综治委副主任、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中央综治办主任陈冀平今天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2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以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和社会管理创新为主线,以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为突破口,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形成了一些宝贵经验,这当中最重要的经验有五条。

经验之一:维护稳定是第一责任。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是关键。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领导,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的整体部署,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时,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层层签订责任书,普遍建立和完善了激励制约机制、监督查究机制、考评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把手”负总责的要求得到进一步落实,“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

绩”意识进一步增强。

经验之二:打防结合预防为主。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存在的突出治安问题和不稳定因素,各地坚持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排查整治,逐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畅通群众的诉求表达渠道,深入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加强各类重点群体的服务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

经验之三:群防群治是重要法宝。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法宝。

许多地方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的有效方法,不断发展壮大综治信息员、协管员、保安员、巡防队员、治安志愿者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力量,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群众基础更加巩固。

经验之四:夯实基层基础建设。各级党委、政府树立固本强基的思想,注重抓基层、打基础,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到基层,乡镇(街道)普遍建立了综治委、办,大部分省(区、市)普遍建立了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和村级综治工作站,做到综合治理工作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尽可能地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经验之五: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积极参与,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多年来,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

会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在解决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治安热点难点问题方面,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管理、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重点铁路护路联防等,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促使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陈冀平说,这五条经验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的实践成果,也是推动新时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新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长期遵循的重要原则。

谈及2011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时,陈冀平表示,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化解,狠抓社会管理创新,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深化平安建设,为庆祝建党90周年和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二篇: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王玉山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有了稳定的环境,才能更快地促进发展。同时,发展与稳定又是一对矛盾共同体。发展可以促进稳定,但也常常会因为发展,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引发不稳定因素。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新旧体制的转换、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特别是开放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越来越多,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当前,郊区农村正在积极推进城市化,一系列的重要项目和重点工程正在抓紧实施,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能否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是各项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的保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一、深入研究,全面分析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形势和问题

从桥梓镇乃至怀柔区近年来的情况看,影响稳定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四个不适应”。

(一)群众强烈的维权意识与偏低的法律素质不适应

随着普法工作的深入,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但群众法律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群众用法律维权的实用性目的性较强,甚至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对自己有利的事就搬出法律,对自己没利的事处理起来就很随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当前的法律体系还不很健全,群众诉求的事情通过法律渠道解决较为繁琐,还存在一些事情无法用法律解决的现象。加之职能部门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良作风,影响了群众对执法部门的信任程度。因此在对一些事情的解决上,有相当部分群众宁访“人”不访“法”,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政府,而不是用法律维权,造成许多本应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问题,却引发了大量的信访和集体访事件。

(二)群众思想的开放程度与社会的进步速度不适应

在当前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各地都在加大开发力度,各级重点工程相继实施,征占土地、资源开发等情况越来越多。如桥梓镇2005年除区镇两级实施的垃圾场拦水坝、政府西路、中心市场等多项重点工程外,还涉及了大秦铁路扩建、京北电网高压走廊等国家级重点工程建设。每项工程少则涉及一、二十户,多则涉及上百户。与此相对的是一些群众的思想开放程度不够,缺乏大局意识,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征占土地、安置就业、经济补偿等工作中,不顾客观实际,相互攀比,漫天要价,不满意就阻挠工程施工建设,造成社会不稳定。

(三)干部固有的工作方式与当前形势的要求不适应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在推进职能转变,全程办事代理制的实施,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立,使工作程序越来越规范。但有一些干部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有的不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凭着所谓的工作经验“想当然”,存在随意性;有的工作招数不多,方法不新,想把工作做好,却不知怎样做好。特别是在征占土地等一些重点工程中,不注重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和思想沟通,群众对政策不了解,不善于用说服、引导的方法做思想工作,而是习惯于命令、强迫、压服的方法要求群众,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影响工作推进。

(四)干部的主动服务意识与群众的现实需求不适应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与农村工作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乡镇所面临的工作内容、工作任务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要求,如何把乡镇的主要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更好地服务群众,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是我们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许多单位都提出了“打造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确实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不容否认的是,个别的还存在着“雷声大、雨点小”,制度与落实“两张皮”的现象。特别是有的干部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信访问题重视不到位,对信访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上访群众都是刁民闹事,不是深入实际调查情况,主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而是采取推诿的态度,甚至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管不问,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同时,有的工作网络不健全,不能有效地履行职能,一但出现群众集体上访或涉及群体性利益的突发事件,往往手忙脚乱,乱许愿、瞎承诺,给群众造成“以闹取胜”的不良印象,致使矛盾激化引发社会不稳定。

以上诸多情况的发生,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工作机制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二、创新工作,准确把握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重点及对策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全党和党员干部提出了“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的要求,能否维护地区的和谐稳定,不仅是能否营造良好社会发展环境的重要条件,也是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检验和考验。只有主动适应职责和任务的变化,积极创新工作,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才能更好地领导和推动本地区的改革发展稳定,才能让百姓切实得到实惠。结合工作实际,我们认为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应从创新工作机制上入手,抓住“强化教育、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健全制度、落实责任”五个环节。

(一)强化教育,夯实化解矛盾的基础

社会稳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群众对政府满意了,就会理解政府的决策,支持政府的工作。可以说,做好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开展农村各项工作的迫切需要。因此,首先要在强化群众教育,做好群众工作上下功夫。在工作中,我们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针对人民群众法律素质偏低、责任意识较差的问题,我们在全面抓好普法工作的同时,不断完善“双层双向承诺制”工作,加强群众的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针对群众对政府工作不理解、不支持、参与性不高的问题,通过开展政策咨询活动和印发《致群众的公开信》、简明宣传册等形式,深入宣传全镇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赢得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二)搭建平台,创造化解矛盾的条件

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要有良好的机制和运作实施的平台。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上,主要搭建了三个平台:一是镇级全程办事服务大厅和行政服务中心。为方便群众“办事”,我们对全程办事代理制工作进一步完善,将全镇47项服务内容全部入厅统一办理,并根据工作实际和群众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不断增强服务内容,缩短办事时限。群众来镇办事,当场能够办理的当场办结;需要时限办理的,转到行政服务中心限时办结,真正做到了“一门受理,一站办结,及时回复,公开监督”。今年以来,已为群众办理各种事项2200余件,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也进一步规范了干部的行政行为。二是矛盾调处中心。我们于今年7月结合区委有关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的意见,在深入落实双层双向承诺制、信访进全程等工作的基础上,整合社会矛盾纠纷调处资源,投资20万元组建了桥梓镇社会矛盾调处中心,把全程办、综治办、司法所承担的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的职能全部转到矛盾调处中心,司法所与综治办人员合署办公,专门进行群众的矛盾调处工作;在村级建立矛盾调处站,组建了调处员和信息员队伍,形成了“镇级矛盾调处中心——村级矛盾调处站——调处员队伍——信息员队伍”四级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网络。中心运行近三个月以来,已受理各种事项480件,其中,接待群众政策法规咨询350件,矛盾纠纷调处46件,办理各类信访33件,帮助约见镇领导25件,引导当事人走诉讼或其他程序依法解决的11件,法律援助案件4件,信访事项全部办结,办结率100%。三是村级便民服务室。不稳定因素的产生,多数情况都是基层对矛盾纠纷调处不及时、不恰当,对群众的事情办理不及时、不到位,造成群众不满意引发的。为此,我们在完善镇级工作的同时,狠抓了村级工作的规范。在完善村级便民服务室工作的同时,结合镇矛盾调处中心的建立,在村级建立矛盾调处站,设立矛盾调解员。要求村级干部坐班办公,在方便群众办事的基础上,随时接待群众来访,解决群众问题。目前我镇形成了以全程办、行政中心、矛盾调处中心为龙头,各科站室为支点,各行政村为基础的为民办事、调事网络,上下协调、配套连动的工作机制为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畅通渠道,把握化解矛盾的关键

维护社会稳定,关键是要处理好群众的信访问题。信访是群众向党委、政府反映心声的主要形式,必须要确保渠道畅通。总结教训,我们发现过去许多矛盾的产生和激化,都是因为群众有意见不知道去哪反映或反映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造成的。为此,我们结合双层双向承诺制,通过约访、下访、接访形式,畅通群众的信访渠道。一是电话约访。通过双层双向承诺书向全镇公布12部电话,群众有问题可以直接打电话,向相应科室工作人员咨询或约见镇领导反映。为使工作得以落实,我们专门制定了电话约见单,接到群众约访后,由书记、镇长亲自批办。被约见人要在7天内亲自或安排人员和群众见面,否则将受到责任追究。二是干部下访。我们要求,一旦发现不稳定的苗头性问题,分管领导和具体人员要主动下访,直接与群众见面,沟通解决问题。否则如果由此产生不稳定因素,将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三是干部接访。自2004年起,我们始终坚持镇村两级信访接待日制度。其中,每周六为镇级主要领导接待日,书记、镇长亲自在机关接待来访群众;每周五为村级领导接待日,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坐班接待本村群众,解决问题。通过实行“三访”,增强了群众对镇村两级的信任。目前,群众有问题,基本都能够按照双层双向承诺制的规定,由村到镇逐级反映。群众到镇村两级反映问题,经常说的话是“我们签订了承诺书,就得按承诺办,你们解决不了我们再向区里反映。”我镇的前辛庄村有一个上访老户,几年来曾多次到市、区越级上访。自从签订承诺书后,有事就到村里、镇里解决,没有再发生越级上访。

(四)健全制度,强化化解矛盾的保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严格镇村干部管理,使镇村干部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上有章可循,我们结合矛盾调处中心的建立,将原来的《三项原则》和《十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制定了约见、矛盾纠纷定期排查、矛盾纠纷联动联调等十二项制度。为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及早调处,我们规定每月的25日为村级不稳定因素排查日,次月的第一个周六为镇级不稳定因素排查日。为发挥各部门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制定了“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制度。“分级负责”是指重要信访和群体访件由党委书记批办,副书记牵头组成调查组调处,个体访、联名信访由镇长批办,相关科室承办调处;“归口办理”指按信访反映类型,由镇党委书记、镇长批转到主管领导,由相关科室承办。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杜绝了工作的随意性。实施信访工作制度后,维护社会稳定在干部的头脑中由“份外事”变成了“份内事”,干部不管工作多忙,只要接到群众求助和信访就要抽出时间下村入户解决,机关干部牺牲休息时间入村办公成了常事。

(五)落实责任,抓住化解矛盾的根本

为调动每名机关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我们层层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任务,使镇村干部在信访工作上连成一条责任链,改变了以往对待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镇里急,村里不急;领导急,干部不急”的现象。我们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划分工作责任区。将全镇划分为十个责任区,分别指派一名副职担任包片领导,同时,挑选基层工作经验多、能力强的机关干部担任各村的包村干部。对一般信访问题,由相关包片领导、包村干部与村干部共同解决。二是成立信访包案组。遇有群众反映强烈,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首先召开班子会,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在达成一致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分工,成立由副书记、副镇长任组长、相关科室人员为成员的包案小组,进村入户深入解决。为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对包案实行终身制管理。目前我镇的三个党委副书记分别负责一个重点村的包案工作,有效地加大了工作力度。经过深入调处,这三个村的信访问题都基本得到了有效化解。三是加强责任追究。根据本镇实际,制定了双层双向承诺制责任追究办法和村级便民服务室责任追究办法,对因工作

不力出现区级以上集体访的镇村干部给予经济处罚。2005年我镇有1名党支部书记因村内发生镇级集体访受到了扣除当月基本工资的经济处罚,与此同时,这个村的其他干部、包片领导和包村干部也分别受到了责任追究。责任的落实,有效增强了干部的责任意识,真正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的良好工作局面。工作机制的不断创新,使我镇的信访量逐年下降。2005年以来,我镇发生镇级集体访4批64人次,未发生区级以上集体访,同比分别下降33%和100%,全镇治安秩序稳定,被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作者为怀柔区桥梓镇党委书记)

第三篇: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经验、问题与对策

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经验、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统一进行了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在巨灾保险制度、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公共安全体系、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安全生产管理体制、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防灾减灾救灾体制、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和信息安全、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等方面均做出了统筹规划和系统规定。尤其是在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方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一、我国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进展情况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在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活动及重要基础设施等)制定、出台及实施前,通过系统的调查,科学的预测、分析、研判和评估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发生危害的可能性,对不同的风险进行等级管理,并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采取措施防范、降低、消除风险的工作,从而有效规避、预防、控制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实质上是以“维稳”为主轴,推动政府与公民互动,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有序良性发展。

二、各地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要做法及共同特点

我国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体、内容、流程、标准、主要做法等方面各具特色。尽管各地方政府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范围、内容和程序存在差异,但还是存在一些共同特点:

第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评估范围主要集中在三大矛盾突出领域:一是重大决策。包括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政策、改革改制方案、社会保障、社会管理措施以及建设规划的出台等。二是重大项目。可能在较大范围或较长时间内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有关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及城乡发展等重点工程建设,包括基础设施项目、公益性项目、工业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等。三是其他重大事项。包括涉及诸多利益群体或较大群体利益的行业政策调整,影响大、涉众广、情况复杂的大型活动,以及涉及较多群众切身利益和可能引发群众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的事项和国际社会关注的事项等。

第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四个方面。合法性评估是指被评估的事项是否符合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是否与现行政策、法律、法规相抵触,是否有充足的政策、法律依据;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所涉及的利益调整、利益调节对象和范围是否界定准确,调整、调节的依据是否合法,是否符合规定的议事决策程序。合理性评估是指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出台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是否符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是否超越绝大多数群众的承受能力;是否得到绝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可行性评估是指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出台是否征求了广大群众的意见,并组织开展前期宣传解释工作;是否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是否有科学依据,是否考虑到时间空间、人力物力财力等制约因素,是否有具体、详实的方案和完善的配套措施,是否会给其他地方、其他行业、其他群众带来负面影响;是否体现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严密性以及实施该项目的时机是否够成熟。安全性评估是指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出台是否按照程序经过严格的审查审批;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存在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是否存在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以及是否有相应的预测预警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

第三,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程序可归纳为五个基本步骤:成立评估小组、确定评估项目、制定评估方案、组织进行评估、落实维稳措施。具体组织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时,一般又有六个程序:责任部门先期自行评估、主管部门进行审查、主管部门确定实施意见、信访维稳部门进行备案、责任部门落实措施、信访维稳部门和主管部门进行跟踪督导。

三、各地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所积累的经验及需解决的问题

各地方政府在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XX市建立了党政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发改委、环保、国土、建设、安检、公安、工商、宣传等)纵向垂直领导、横向分工协作的组织领导体制,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相互支持、密切配合。XX市邀请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代表参加,对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程度进行集体会审。XX等地注重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评估,建立起多元评估机制。

第二,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与责任主体相结合,提高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操作性和有效性。XX等地明确重大事项决策的提出部门、政策的起草部门、项目的申报审批部门、改革的牵头部门、工作的实施部门均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涉及到多部门、职能交叉难以界定评估直接责任部门的重大事项,由党委、政府指定评估责任部门。

第三,注重评估过程中的矛盾调解工作。XX等地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充分预测潜在风险,扎实细致地进行矛盾排查,坚持调解优先,让调解成为风险“稳压器”,防范风险演变,为贸然决策带上“紧箍咒”,实现了社会发展和稳定统筹推进。XX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逐步形成“五到位”的工作标准:对群众的合理诉求必须切实解决到位;对群众的不合理诉求必须宣传、解释和对话到位;对确实存在困难的群众必须包干负责帮扶到位;对不明真相参与上访闹事的部分群众法制教育到位;对无理取闹借机制造事端谋取私利的骨干分子依法打击到位。

第四,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和目标考核、干部考核相结合,严格问责制度。XX等地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中,建立了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问责制度。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纳入各地各部门目标责任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体系,考核结果直接计入目标总分。同时还坚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纳入干部队伍政绩考核,坚决实行干部任用稳定工作“一票否决制”。

第五,重视发挥专业评估机构和专家的作用,引进第三方参与机制。XX高度重视专家评估的作用,建立评估专家组、评估人才库,发挥专业评估机构的作用。XX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稳评”工作专家网络,并成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指导处,成立了国内首家“稳评”专业机构。重庆九龙坡区等地在风险评估工作中,注重引进第三方参与机制,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透明度和公信力。XX探索了一套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标准,出台《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南》,积极探索引入第三方咨询和研究机构参与风险评估。

与此同时,各地推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也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够,评估的决策者与实施者存在合二为一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采用“属地管理”以及“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评估的决策者与实施者存在合二为一的现象。虽然有的地方规定“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重点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可委托中介机构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时一并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价,也可委托中介机构单独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价”,但缺乏强制性和约束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体的独立性不够,影响评估结论的客观性,容易导致评估流于形式。

第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程序不规范、不透明,风险沟通与信息公开渠道不畅通,存在重结果轻程序、走过场现象。在一些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为保证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在项目论证、审批、推进等环节操作程序不规范、不透明,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列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事项还比较少,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事项决策的必经程序,存在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出台后补做程序的“认认真真”地“走程序”现象。此外,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沟通与信息公开环节缺失,渠道不畅通,导致某些利益方对重大事项的了解不充分,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无法得到表达。

第三,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标准不统一,随意性较大,权威性不足。由于对社会稳定风险的大小缺乏客观的量化标准,加之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目前对社会稳定风险等级的划分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标准大多采用语言评价等方式,缺乏详细的定量规定,导致随意性较大,权威性不足,可操作性较差。

第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基本上是政府的自我评价,公民和社会组织的有效参与不足。在一些地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基本上是政府的自我评价,存在“一面倒”现象,好评如潮,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苗头。各地大量报道实施评估后的效果,如实现了群众满意度

100%、零上访、“三无”目标等。而公民和社会组织的有效参与不足,代表广泛性不够,对具体事项的认知度不高,存在民主参与中的形式主义。

第五,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不明确,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在一些地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牵头政府职能部门不统一,导致责任主体不明确。对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应进行风险评估而未评估,或在评估工作中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造成评估失实,或防范化解工作不落实、不到位,引发不稳定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给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的,各地虽然规定要严肃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但如何落实问责大多缺乏可操作性的细则和程序保障。虽然一些地方建立了行政过错责任调查和责任追究联动机制,但工作机构都由本级部门组成,容易产生“条条”与“块块”之间的问责处置不到位。

四、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政策建议

第一,成立相对独立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门机构,推动由“保稳定”(即“维稳”)向主动“创稳定”的根本转变。应强调并坚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体的相对独立性和超脱性,区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决策者与实施者,从一开始就贯彻“管办分离”要求。因此,应成立相对独立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门机构,由专门机构和专人来负责具体抓,积极推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由“保稳定”(即“维稳”)向主动“创稳定”的根本转变。具体操作时,可在维稳办下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门的常设机构,占一定编制,负责本地区的日常评估规划、评估测评和评估反馈,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公平、公正。在具体项目的评估工作中,可设立临时性的项目小组,不占编制,主要纳入相关的决策部门、主管部门、审批部门和一些专门的评估机构、专家库等智囊团,负责该项目的整个评估工作。

第二,进一步明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和重点。当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措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与社会公共秩序相关的重大活动等重大事项在制定出台、组织实施或审批审核前,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开展系统调查、科学预测和评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具体来说,当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点和要点主要为六个方面:合法性评估、合理性评估、适时性评估、风险性评估、可控性评估、长远性评估。

第三,规范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程序和标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在重大决策出台前落实“关口前移”要求的前置性制度安排和程序设计,强调防患于未然;是为重大决策设置的一道“刚性门槛”,是事前不可或缺的“必备程序”而不是事后补做的“倒置”行为。要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加强重大决策程序建设,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等作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必经程序,进一步规范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程序和标准。根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合法性、有益性和支持度要求,明确处理标准:其一,对不合法或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拟决策事项,必须及时终止。其二,对既合法、又符合群众长远利益,但超出群众现实承受能力或多数群众不赞成的拟决策事项,分两种情况处理:评定的社会稳定风险等级在某地区风险承受能力范围之内的,对决策事项先试行,经试行良好、未出现稳定风险的,可正式施行;评定的社会稳定风险等级超出某地区风险承受能力的,决策暂缓出台,按风险消减对策改进决策内容,取得群众支持后,再次进入评估程序。其三,对合法性、有益性、群众支持度均达标的拟决策事项,可以实施。从而真正做到:凡是不能使绝大多数群众受益的事情不做,凡是不能得到绝大多数群众支持的政策不出台,凡是未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项目不审批,凡是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后社会矛盾没有得到化解的不实施,防止在决策、审批等前端环节因工作不当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第四,畅通社会稳定风险沟通与信息公开的渠道,拓展公民和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的路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过程,既是听取民意,摸排社会稳定风险的过程;更应是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协商,积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沟通的过程。要畅通社会稳定风险沟通与信息公开的渠道,确保群众拥有知情权、发言权和决定权。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主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要积极拓展公民和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的路径,采取舆情民意调查、相关利益群体协商、听证会、评审会、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媒体公示等方式,多途径、多渠道广泛征求意见。要充分发挥专家和社会组织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的作用,促进评估工作专业化和规范化。

第五,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纳入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明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运用严格的责任倒查机制确保全程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中,应加强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体与决策主体的问责。应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纳入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明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责任倒查机制是确保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责任倒查的实施者是各级监督机构,责任追究对象是评估机构和决策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员。

第六,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融入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以及行政决策程序建设的各项举措中,合力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具有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特点,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和管理,是一种对管理的管理,体现的是现代法治精神最本质属性,是行政管理科学化的最高形式。因此,要尽快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纳入法制化轨道,作为矛盾纠纷化解的首要环节和第一道防线。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与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结合起来,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应将政府常态行政管理和社会稳定风险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应形成一条管理链条来连接政府行政管理、风险管理、应急管理,确保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各项创新举措真正落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应具有“流域管理”的意识和方法,将事前评估、事中评估和事后评估统一起来,将上级监督、同级监督和下级监督整合起来,建立全方位、多层面的风险防范体系,实现从点式、阶段性风险管理向线性、连续式风险管理的跨越。

下载我国不断探索实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路 五条经验确保社会稳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不断探索实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路 五条经验确保社会稳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