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教育学院社团部_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析的研究[大全]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培养的研究
郑祎洪高慧胡路遥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生会社团部)
【摘要】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同学参加到社团活动中间,本文拟通过高校社团的活动方式、组织形式以及对社团会员的管理中应用的方法的分析,找出其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积极作用和不足之处,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和当代高校社团的建设提出更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社团大学生教育能力
一、前言
(一)、高校社团以及自我教育能力的各自内涵、组织形式以及特征
1、高校社团的定义与组织形式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理想目标、专业技能的在校大学生自发组建的群体,是丰富大学生活的强有力因素,是促进高校学生活动高效、快速发展的积极力量,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有力途径,更是开拓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培养实践能力的重 要举措。
2、自我教育能力的内涵及特征
自我教育是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发挥主体的自主性,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修养、自我激励达到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和自我改正,形成良好思想品行的方法,也是受教育者不断完善个体社会化以适应社会活动的一种必备能力。自我教育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与教育相伴随、贯通个体生命全程的一种现象,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基本条件之一,是个体在一定社会要求下按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学习、自我培养和自我实现的活动。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全面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1]。
就其特征而言,广义的自我教育存在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 ,自我教育系统具有开放性。教育可分为设定教育目标、进行教育过程、体现教育结果三部分 ,自我教育并不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封闭系统。首先 ,教育目标的设定多数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如社会规范、他人行为等;自我教育的过程也需要与他人、社会的不断交流碰撞;同样,自我教育的结果也是被他人和社会所感知的。第二 ,自我教育主客体具有统一性。这是指个体根据外界信号自己设定教育目标 ,并使自己不断朝这一标准迈进 ,是一个“自己教育自己 ”的过程 ,实现了教育主客体的统一。第三 ,自我教育的内化过程更具主动性。任何教育都要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而体现其实效性。由于自我教育的目标是个体认同并主动接受的 ,因此 ,其内化过程也更加主动 ,自我教育的效果也更加明显。
(二)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学生社团,这些社团组织类型多样,参加人数众多,影响广泛。而这些社团又分理论、文体、实践、读书学习等不同类型,基本上囊括了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当我们纵观全国的各所高校的时候,便不难发现,如今的学生社团已成为一个大学生大学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社团对于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故如何利用好学生社团这个宝贵的资源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研究意义
正如大家所知的一样,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和同学间互相教育的良好形式。这种形式,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育其自主精神、独立品格,使其在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发展自己,从而得到全面的考验和锻炼,得到深刻的启迪和教育。孔子云:“三人行必有吾师”,把许多青年人集中到一起,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学生社团活动充分挖掘了潜藏在学生中的教育资源,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比学赶帮,取长补短,互相激励,共
同提高。
正式在这种环境中,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给高校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于此同时,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与人的不断交往中进一步提升。
首先,高校社团强调在活动中平等相处,和谐相处,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去完成活动所需的各项任务。在这之中,大学生对于自身的位置有了更深的认识,连续的活动让他认识到他是这个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努力他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作为会员,他平等自由参与协会的活动,增强了自尊与自信。
其次,大学生通过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能学到待人处世的知识和经验,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满足独立性的社会心理和自我意识,逐步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据专家研究,集体活动是青年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影响源,有着导向自我意向的功能、比照自我评价的功能、深化自我体验的功能、监督自我评价的功能以及诱导内省的功能[2]。因此,要充分发挥正式组织起来的集体(班级、党团组织、学生会等)和集体活动在培育自我教育能力方面的作用。
二、现阶段高校社团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原因
(一)发展状况
当前我国高校社团发展迅速,各式各样的社团均有较大的进去,总的来说现在存在四类社团,即
1.学习科技类社团这类社团是以满足成员对知识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共同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与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结合较紧密且带有专业实践性质的社团。如“栖风文学社”、“数学协会”、“教育协会”等。
2.兴趣类社团这类社团是以实现成员的兴趣爱好为目的,拓展成员的知识层面。这类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的主体,数量大,种类多。如“舞蹈协会”、“漫画协会”等。
3.实践服务类社团这类社团是以社会实践的活动方式,根据社会所需提供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而结成的社团。如“橄榄枝公益协会”、“绿色营公益环保协会”等。
4.理论信仰类社团这类社团是以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志向而建立起来的,以提高理论素养为目标团。如“反邪教协会”、“邓小平理论读书会”等。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现阶段各高校学生社团的种类繁多、主题各异,也相应地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我们广大的学生朋友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同时也在新同学适应大学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不可否认,根据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来看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问题如下所示:
1.社团的会员活动出勤率偏低是当前高校社团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突出问题。对于社团举办活动,会员的积极性不高,活动参与率也相应的一直下滑。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社团活动的新颖度不够,不能够吸引会员每次都能参与其中。二是社团管理和活动组织的不完善,社团活动多有“两易地点,三改时间” 的情况发生,破坏活动举办者的严肃性,影响了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会员对协会的信任将会大打折扣。最后,很多社团在活动中忽视了“以人为本” 的原则,没有把会员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抱有“收取会费后,会员不再重要”的思想,也有的认为常规活动知识任务,而把只要精力投入到各项比赛和评比中,使社团活动脱离了广大会员,而只有一小部社团内部成员参与。
2.社团加强自身建设意识不够,活动质量不高,竞争意识不强。成立一个社团之初,首先做的是给自己定位,但是现实中有些社团却没有充分明确自己社团的性质,本该是学术性的或者其他类型的社团开办的像一个文娱型的,大部分活动是娱乐性、没有目的和意义、毫无作用的活动。高校社团的地位一定要明确,最为一个高素质院校中的社团,其活动也必然要注意自身的质量,以自身的性质为基础,开展符合自身定位的有一定的层次和意义的活动。社团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会员接替,是一个延续性很强的组织,正是由于此,使很多社团负责人没有看到时代和活动对象的发展和变化,活动停留在“发传单、办板报、搞讲座” 等初级阶段,导致“活动年年有,今年看去年” 的情况。社团的创新度不足。再次,社团缺乏完善的“优胜劣汰” 竞争机制,某些社团活动单一,结构不健全,但是由于竞争机制的不完善,导
致此类社团长期存在。
3.资金和政策支持不够,导致社团发展缺乏足够的后盾。当前,大学生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三方面,其一是会员交纳的会费,这是社团的主要经费来源;其二是学校团委的资金支持,这部分经费一般都是上一年度团委报计划给学校,由学校审核后下达,其投入的总量并不少,但分摊到每个社团头上,就微乎其微了。并且在活动层次和审批上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某些办得不理想的社团可能一年下来一分钱都得不到。其三是通过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赞助。这往往取决于社团活动内容与商家的需要符合与否。另外,大部分学校对赞助要求较为严格,因此无法发动商家的积极性,对外资金赞助较为困难。综合起来,社团一年的活动经费在几百到几千不等,但有时举办个大型活动就需要上千元,导致社团怕举办活动,出现无法维持的尴尬局面。
4.社团指导教师制度有待落实。社团成立需要有一个或几个指导自身社团的老师,但是相当一部分的知道老师只是挂名,如果他们来讲座,社团需要另外付出场费给知道老师,而由上述材料可知,社团经费有限,而知道老师每次的出场费就需几十乃至几百不等。
三、改进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以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载体作用的发挥
高校社团作为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其自身的建设必须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他在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上的作用,故有如下建议:
(一)、完善人才培养制度, 加强对社团负责人的教育和激励。
社团负责人在管理社团的过程中不断地实现着自我学习、教育和发展, 同时也为他人提供了自我学习和教育的环境, 是社团的核心, 对社团作用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加强对社团负责人的培养教育, 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不断丰富培训内容, 引入激励机制以不断增强社团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和认同度。社团负责人培训的实施者可以是校级管理部门, 如社团联合会, 也可以分散到社团挂靠学院。培训的内容除了规章制度的学习, 还应包括社团管理理念、活动开展流程、活动组织经验等方面的指导, 甚至还可以冲破校园的局限, 立足于优秀管理人才的培养, 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 对交流沟通能力、领导能力、部门协调能力、人际关系建立能力、对外谈判能力等一系列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技能进行培训。现在许多高校并没有将社团负责人纳入到学生干部行列, 尽管他们有兴趣和志向的激励, 但长此下去不利于自身和社团发展。因此, 应改变这种传统观念, 将社团负责人也纳入到学生干部的培养和评优评奖行列, 建立相应的监督和奖励机制, 这会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并获得更多的认同感, 从而带领社团长足发展。
(二)、选配优秀的社团指导教师, 重视社团文化的培育。
社团的健康良性发展, 除了要有责任心强、素质高的社团负责人, 更离不开学校教师的指导。目前高校学生社团散漫、盲目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指导。根据社团的不同类型选配优秀的社团指导教师, 目的并不是为了管理社团的具体事务, 而是要对学生社团的理念和发展方向进行引导,对活动的开展进行指导, 以便学生从管理和活动中获得更大的收益。此外, 指导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要帮助社团培育社团文化。社团活动以学生的兴趣为诉求点, 但不应当仅仅是学生的自娱自乐, 要发挥社团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 必须重视社团文化的培育。所谓社团文化, 即社团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包括了社团活动、社团形象、价值观念、社团精神、社团品牌和文化产品等方面。社团文化的形成会对其成员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这就为社团成员进行自我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促使社团成员主动地进行自我思考、自我控制, 从而实现自我提升。
(三)、加强共青团组织对社团的管理、规范和支持, 营造社团健康发展的有利环境。学生社团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抓手, 同时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高校共青团的支持。具体可从以下三个角度为学生社团的发展营造环境和条件:
(1)、规范日常管理制度。社团的发展需要基本的制度规范加以保障, 因此高校应在校团委下设社团联合会等上级机构对社团进行统一管理, 并制定社团成立与注销、活动申报与审批等制度, 并严格执行。但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社团的自发、自治性质, 上级组织对其管理应适
应这些特征, 科学有度, 既保证社团的正常运作, 又保护社团组织的灵活性, 杜绝“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出现。
(2)、建立社团激励机制。仅有日常管理制度对于组织的长远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 共青团组织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如:优秀社团的评选和表彰, 让社团成员正确全面地认识自身发展的不足及优势, 这不但能激励社团不断向前发展, 更重要的是促进社团成员不断自我审视, 建立客观的自我观念, 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整合资源、提供发展空间。共青团组织除了在制度上对社团的发展提供保障, 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它可以整合各方资源, 为社团的发展搭建平台, 提升社团层次、增强社团影响力, 为其提供更直接的发展动力。如可以作为桥梁, 将外界需求引借给相关社团, 以高品质的活动带动社团的建设和发展, 增强社团凝聚力, 给社团成员提供高层次的学习机会;共青团组织还可以在校内搭建社团展示的平台, 以此促进社团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拓宽视野, 共同进步。
四、社团建设与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总结
高校社团建设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作为高校学生的两样必修课同样的重要,对于这两样会对我们大学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东西,我们必须要学会去探索,探索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而我们通过探究得出,高校的社团作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去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以及这样一个提供交流的平台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发现当前社团发展的一些制约因素不但影响着社团的发展,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方式多种多样, 总体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在高校范围内, 显性培养方式如教师的教育教学等, 它的特征是教师已经有预定培养目标, 通过刺激需要、激发动机等来促进学生自我思考, 并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等。隐性培养方式可通过集体生活、参加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 其特征是通过与他人、社会的信息交换, 大学生自主意识到自身的差距, 进而主动进行调整。故,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不仅仅是课堂内需要培养的素养,也是大学生自身通过社团的活动来不断内化和强化这一能力。
参考文献:
[1] 贺利.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析[ J].考试周刊, 2008, 31.[2] 王雪生,周立群,汤文颖.谈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J].石家庄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3] 靳蕊卉.高校学生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9.[4] 周国桥.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J].学校管理,2007,10.[5] 谢雪梅.学生社团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开展[ J].青少年研究,2010,10.表达避免口语化,将论文中口语化内容修改成书面化用语
第二篇:政法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与培养研究
一、政法队伍建设概述
政法机关担负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的重要任务。队伍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能否顺利实现,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政法工作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工作任务也日益繁重,工作不断遇到新问题和新挑战,特别是在保障和服务职能作用方面,越来越凸显其工作的重要性,这就给政法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大力加强政法干部队伍建设,解决政法队伍在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就显得日益重要。
如何加强政法干部队伍建设,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带基础性的根本工作,各级党委必须将其纳入本单位工作的总体宏观思路进行安排和部署,作为一项首要的工作任务来抓。新时期新发展,我国经济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政法工作要适应现阶段的发展要求,就必须进一步明确执法指导思想,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工作人员的头脑,并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动和加强队伍建设,要以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清正廉洁、品德高尚为目标,认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培训,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职业荣誉感,使每一位干警都知荣辱,求上进,树牢社会主义荣辱观,以适应司法改革和政法工作发展的需要。
二、政法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各级政法部门通过开展抓班子、带队伍、聚人心、强素质等教育管理措施,干警队伍整体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升,总体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也都能够较好地履行政法各项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法干部队伍中缺乏复合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作的健康有效开展。在大部分基层政法部门人员队伍中,普遍存在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复合型人才不多,有的同志政治素质高,但业务能力不强,办案效果不佳;
有的同志业务能力强,但政治素质不高,办案的社会效果不够理想。有的同志大局意识不强,工作的创新方法能力不足,存在就案办案、孤立办案现象。有的在处理工作事务时,方式方法不多,思路不灵活,形式单一,协调能力不高,不能很好的做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的三者有机统一。
二是政法干部队伍整体司法能力不高,不能适应新时期政法工作日益增长的需要。部分基层政法部门中相当一部分年龄偏大的干警,其现有学历均为后期进修所得,业务水平受限,理论提升较慢,难以应对新时期不断增多的疑难复杂案件和新类型案件工作。而且随着新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不断出台,法律知识更新较快,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涉及到法学的许多专门领域,而部分人员由于缺乏危机意识,不善于学习新知识,还是习惯于用陈旧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新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政法工作的发展需求,从而导致司法能力与不断增长的司法需求不完全相适应。
三是政法干部队伍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政法工作的发展需要。新时期新发展有新要求,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一些规章制度修订不及时和健全,对政法干警的激励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够完善,落实得不够理想,内部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部门内部协调沟通机制不畅,相互配合不够默契,工作效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一些考核指标的设定不科学,考核机制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成效。一些涉诉信访工作产生的负面效应给政法干警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出现不敢办案,不愿办案的现象。
四是政法干部队伍综合能力欠缺,政治理论学习同与时俱进结合程度不够。由于受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社会矛盾因素的影响,部分干警存在理想信念模糊、责任担当感弱化、进取意识不强的问题。甚至个别干警认为业务工作是“硬”任务,理论学习是“软”指标,对理论学习抱着应付工作的态度,平时不注重加强学习,等到需要的时候才临时抱佛脚,现去翻书查询或百度搜索,没有把学习的过程变成增强党性锻炼的过程,变成开阔视野、改造思想、增长才干的过程。
三、政法队伍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加强队伍建设是提升政法工作永恒的主题。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司法能力强的干部队伍,对于提升司法公信力,提升政法工作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各级政法部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多措并举,在努力打造一支过硬的政法干部队伍上做出了亮点,取得了队伍建设的有益经验。
一是加强对领导班子建设,有效带动和提升政法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抓好队伍建设是基础,各级政法机关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的建设,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的司法决策和管理能力,领导班子要形成合力,团结带领干警积极进取、分工合作、争创佳绩,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局面。班子成员要率先垂范,在工作和生活中以身作则,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切实起到引领示范的带头作用。通过院班子的带领,在干警中形成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勇于奉献的氛围,推动政法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使干警的司法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政法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认可和一致好评。
二是积极端正执法办案思想,不断强化司法服务群众责任和意识。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先导,必须始终坚持把对干警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把思想教育同工作实践相结合,坚定干警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级政法部门结合不同岗位的职责特点,强化对干警的职业道德教育,针对行政事务和审判业务不同的工作特点,组织开展以增强党纪、廉洁勤政和执法为民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增强干部队伍拒腐防变能力,进一步提高干警司法为民服务意识。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方式,邀请专家学者、领导干部讲党课,强化党纪党规和职业教育,使干警的执法办案能力和服务群众意识得到提升,队伍的综合能力素质全面改善和提高。
三是继续深化专题学习教育,全面增强政法干部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增强学习教育是关键。坚持以老带新的传帮带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老同志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帮助和带动年青干警营造钻研业务、开展研究的浓厚氛围,在努力培养专家型人才上取得了有益经验。有的部门通过办案能手评选、技能考核、技能比武等技能展示平台,全面提高干警业务技能,切实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通过加强干警基本业务技能和综合业务能力,丰富了干警生活,提升干警文化修养与品位,引导广大干警形成服务百姓、甘于奉献的精神,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是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建立阳光司法增强政法工作的公信力。实行阳光司法,队伍建设是关键,通过提高队伍素质,以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政法干部队伍建设要始终自觉增强接受监督意识,对于重要工作部署和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及时向党委、人大汇报,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要认真办理,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落实。通过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工作,旁听、观摩重大典型案件审理,能有效监督队伍建设,让社会各界更加了解和理解政法部门工作,争取更大支持。通过开展系列工作,政法干部队伍建设得到提升,司法公信力得到增强。
五是严格对政法干部队伍的执法管理,从严树立政法人员新形象。按照“从严管理、从严治警”的思路,政法队伍建设重点在管理上狠下功夫,严格落实工作制度,建立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的日常巡查工作机制,不定期对政法工作人员的工作纪律进行督查,督查情况及时通报,对确实违反要求的按照规定予以处理。严格落实“五个严禁”和“十禁止”规定,鼓励当事人对违反规定的人和事进行举报,对违法违纪现象,绝不姑息一查到底。通过开展日常工作巡查,作风建设得到有效转变,执法办案形象大提升。
六是注重落实人文关怀机制,激发政法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工作激情。落实政法干部队伍激励机制,是促进队伍能力建设的有效方式,加大干部培养选拔、任用交流力度,合理调整人员力量,确保有限的司法资源向办案一线倾斜。把干事创业的人用在关键岗位上,增强干部队伍活力。建立业绩考核机制,强化案件质量责任追究机制,定期考核和通报,并作为干部考察、等级晋升和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通过落实一系列人文关怀机制,从细微之处彰显人文关怀,让干警感受到组织的关怀、集体的温暖,有效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五、制约政法队伍建设科学发展的因素
从整体运行情况来看,当前基层政法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都能够较好地履行政法各项工作。但从实际工作运行的情况来看,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政法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结合分析和深入的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是政治学习抓得不细不实,理想信念有所弱化。在政法干部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对政治建设的重视力度不够,使党内政治生活缺乏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政治部门对干警的思想引导、教育警示不及时,导致一些干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强,观察新动向、发现新问题的政治觉悟不高,极个别干警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致使理想信念滑坡,出现职业伦理道德丧失等问题,极大地损坏政法干警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
二是司法需求不断增长,干警职业能力有待加强。部分政法干警的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年龄稍大的干警入职时第一学历低,第一学历是本科毕业的很少,是法学专业毕业的更是少数,虽然最后都能通过学习取得了本科学历,但都是通过参加业大、函授等学习取得的毕业文凭,法学理论功底薄弱。有的干警满足于现有学识,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学习力度不够,处理问题因循守旧,工作中凭借老经验,依靠老方法,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和繁杂的行政事务,大部分同志都很难抽时间进行有效的学习,导致干警司法能力与不断增长的司法需求不相适应。
三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政法队伍人员流失严重。近年来,通过参加公务员分开招录考试的考生来自全国各地,这些外来干警中,大多在当地无房无家,无亲无故,有的与伴侣两地分居,生活中得不到关心,容易缺乏归属感,因此便通过各种方式离开所在单位回归原籍,这部分干警成为政法干部队伍人员流失的主要群体。以晴隆法院为例,从2012年至今,已有31名公开招录的在编正式干警通过公开招考、组织选调、个人申请等形式调离法院。政法干部队伍的不稳定,各种原因导致的人员流失,无疑对政法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
六、加强政法队伍能力建设与培养研究的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政法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人民群众对公正廉洁高效司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社会各界对政法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政法干部队伍建设面临越来越多的考验。因此,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的社会因素,努力打造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优秀政法干部队伍。
一是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始终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部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真正做到学深悟透做实、真学真信真用。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着力解决干警政治思想、纪律作风不纯的问题,把加强政法部门党的组织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努力提高干警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政法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确保党中央关于队伍建设的要求部署在政法系统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把司法为民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司法需求,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进一步改进司法作风、提高司法能力,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是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政法部门要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绝对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做到维护核心、绝对忠诚、听党指挥、勇于担当。坚持以政治教育、党性锻炼为重点,解决好广大干警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教育引导干警增强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切实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增强党组织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三是要加强教育培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推进新时代政法部门工作实现新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司法人才,要不断加强对干警的培训力度,提升履职能力。在学习培训上,既要注重提升专业技能,更要全面提升善于学习的本领、运用法治的本领、改革创新的本领、群众工作的本领和狠抓落实的本领,注重学习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达到学以致用。通过狠抓队伍建设,力求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纪律作风硬的精英队伍,为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是要着力加强制度建设,保持政法干部队伍的纯洁。要坚持不懈的对政法干警进行廉洁自律教育,加强监督管理,确保队伍纯洁,教育干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根本性问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廉政建设的各项制度,堵塞管理漏洞,努力建成“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不敢为”的惩戒机制、“不能为”的防范机制。要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起教育管理队伍的长效机制,使每一个司法环节、司法行为都有章可循,切实做到靠制度管理,靠制度监督,靠制度办事。要坚持“一岗双责”,完善党风廉政建设配套措施,建立干警警戒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及个人廉政档案,加大对违法违纪人员的查处力度,对违法违纪的人和事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迁就。
第三篇:当前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当前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吕红梅
(经济学院)
摘要: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是关系到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团的事业不断发展和党的青年工作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大事。目前,大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着社团管理体制不完善;社团内部管理机制不得力、管理制度不健全;社团建设深度有待提高;社团活动经费紧张,活动场地、设施建设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科学指导社团发展。通过狠抓社团制度建设,规范社团内外部管理;努力打造品牌,积极鼓励创新;高度重视网络建设,打造社团虚拟家园;积极营造社团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强化正确的学生社团发展导向等措施,促进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现状对策
一、大学生社团的基本功能
(一)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社团活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内容健康的、符合道德规范的、形式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融人与渗透了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内涵,而学生社团活动又是在学校的引导和控制下开展的,这就使得学生社团活动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被有效运用。同时,溶思想性、文化性、学术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社团活动,能够把学生的共同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互动性、针对性,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实现大学生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平台
社团活动的时空更为广阔和灵活,更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大学生社团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大量多层次、多样化的活动,满足大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具体而言:第一,跨学科、跨专业、多层次、多内容的社团活动,有助于打破封闭的教学体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培
养大学生们获取、分析、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第二,社团活动为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提供的多种途径,一方面可以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要,并据此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第三,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团开展的各种学术、科技、社会调查活动,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激发自身的创造欲和专研进取的精神。
(三)大学生社团是繁荣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
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大学生社团的迅速发展,给校园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和大学生在其中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精神风貌,给校园文化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对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对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对传承学校的优秀传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团活动融洽了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安全稳定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社团是联系广大学生的主要形式,在社团活动中大家由于志向一致、兴趣相投,所以情感易于沟通,信息易于交流,有利于营造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有利于化解学生中的冲突、矛盾。通过社团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在理智上受到启发,于感情上引起共鸣,进而从知、情、意、信、行诸方面完善自我。
二、当前大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一方面,高校学生社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社团活动也深受大学生的广泛欢迎,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也愈发突出,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大学生社团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社团管理体制不完善
高校社团的主管部门一般是团委,如果仅仅把社团活动看作是学生的自娱自乐,这种管理体制没有问题,但是要把社团活动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的话,其弊端就明显了。一方面,团委本身承担着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放到学生社团上的精力、物力只能是一小部分,而社团建设又是一项纷繁复杂、耗时耗力的工作,投入少了,难出成果,投入大了,又难以承担,甚至会影响本身的正常运转。还有,许多上档次、专业性比较强的大型活动,需要学校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单靠团委是不够的。不是做不了,就是做不好。
(二)社团内部管理机制不得力、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学生社团一般都是“进出自由”,面试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表面文章,离开社团也是随心所欲,只要自己不乐意再参与其中了,便可以随时退出。学生自己也认为大学生社团没有任何纪律约束,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过大的流动性和自由度,使社团很难形成完善的制度,即使有,也很难有效执行。这种状况不利于社团的良性发展,社团的活动、计划、思想不能很好地保持连续性,更谈不上积累、沉淀优秀的社团文化了。久而久之,社团就会失去美丽的光环,失去学生对它的兴趣。
(三)社团建设深度有待提高
各高校目前基本上没有配备社团工作的专职指导老师,学生社团的指导力量主要来自于团委。从整体上看,无论是有专业人士介入的社团,还是由团委老师直接指导的社团,其专业力量和深度都显薄弱和不足。因为社团数量众多,社团活动涉及的知识面要求较宽,光靠团委老师很难一一实现有的放矢的指导,请专业老师做做面上的指导也许可以,但是要他们经常与学生泡在一起,可能不现实。此外,高校社团工作一般是公益性的,报酬较低,或者根本没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团建设的深度。如果社团建设没有一定的深度,那么很多具体的社团活动就有可能仅仅是形式上的热闹,而缺乏内涵,最终显得层次不高,效果不好,也降低了社团本身在学生中的吸引力。
(四)社团活动经费紧张,活动场地、设施建设不到位,难以保证活动效果 资金匮乏是制约高校社团建设和正常开展活动的瓶颈之一。虽然要提倡节约办社团,但是如果连基本的活动经费都难以保障,那么其活动的效果就可想而之了。目前,无论是学校拨款、会员缴费,还是社会赞助,往往都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最终只有在降低社团建设和活动成本上动脑筋了,其结果是大大降低了社团的影响力和社团活动的综合效果。另外,由于学校场地,设施紧张,能够给社团运用的资源微乎其微,即便是租借,有时也会出现时间上的冲突,往往是社团活动为其他活动让路。
三、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具体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要促进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固有功能,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学生社团发展
首先要确保大学生社团发展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教育青年学生,通过积极构建“一体两翼”的社团运作新模式,来吸引学生、凝聚学生,并使得大学生社团能够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同时,要对社团发展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从宏观上科学把握社团的发展方向,高度注重对社团文化的深层次塑造,始终保持学生社团的先进性与旺盛的生命力。要大力扶持理论学习类社团,以此类社团为龙头,用正确的理论引导和塑造青年;要积极倡导学术科技类社团,不断培养和激发学生投身科技学术活动的热情;正确引导志愿服务类社团,鼓励青年大学生投身社会,不断引导学生“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积极弘扬时代新风、社会新风;科学规范文化艺术类社团,着力营造健康、活泼、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积极鼓励体育健身类社团,积极倡导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要始终以素质拓展为主线,积极发挥各类社团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狠抓社团制度建设,规范社团内外部管理
社团制度包括章程、管理办法等是社团内部管理和展开活动的总体框架和依据。为保证社团运作井然有序,必须狠抓社团制度建设。社团成员只有明确了社团负责人的选举产生办法、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社团发展思路,社团内部负责人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定期举行会议,讨论活动安排,整个社团才能有序运作。社团联合会作为各社团的外部管理机构,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引领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要理顺工作机制,正确处理好与学生会、其他社团管理机构的关系,保证社团工作决策科学、服务到位、机制畅通。要善于搭建工作平台,加强学生社团之间的交流互动,营造健康有效的竞争合作环境,指导开展大型的社团活动,做到社团工作整体规划、分步推进。要不断整合各类资源,坚持内涵发展,挖掘现有资源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内外资源的效益。要坚持高起点、高目标、高效率的工作原则,敢于走国际化道路,树立起全球意识、大局意识,发挥好社团资源的集成优势,提高整体工作实力。要合理设臵社联会各个职能机构,科学制定《社团联合会章程》、《社团联合会管理条理》、《明星社团评比条例》等规定,定期对社团进行活动检查和财务监督,每年对社团进行登记注册等等。要严格规范社联会运作,适应时代发展,改变社联会以往呆板的管理模式,积极转变社团联合会工作职能。要形成一整套科学的工作流程,以此规范各方面的工作,有效做好对社团进行宏观指导、监督、管理、服务的工作。
(三)努力打造品牌,积极鼓励创新
要重点建设具有良好运行基础、活动成效显著的优秀学生社团,特别是要重
点建设有特色,有影响,高品位,高起点,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学生社团。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个方面加大对这些社团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通过这些示范性社团建设的导向作用,以点带面,以滚动发展的方式带动了更多的社团进一步完善自身建设,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出更大作用。同时,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要积极鼓励创新,包括鼓励社团种类创新,建设一批具有时代性、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品味的、代表时代最前沿声音的学生社团;鼓励社团活动创新,打造一些高起点、高品位、高层次、影响大的社团品牌活动;鼓励社团运作理念创新,引入当代最先进的运作理念来经营社团。只有依靠创新来激发社团活力,为社团赢得各种必需的资源,才能实现社团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四)高度重视网络建设,打造社团虚拟家园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必将为推动高校社团建设、繁荣社团文化做出举足轻重的贡献。通过网络,一方面可以给广大社团成员提供更为宽广自由的展示自己的舞台,提高社团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社团与社团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可以通过网络加强与国内外其他高校社团的联系,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相互学习与借鉴。还可以通过网络向世界展示自身的风采,营造社团虚拟家园。比如由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主办的“中国高校十佳社团网站”评比活动,吸引了全国许多高校社团积极参与。这些社团网站不但内容新颖,界面活泼,而且文化品位浓郁,向社会展示了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社团旺盛的生命力。
(五)开动脑筋,积极营造大学生社团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学生社团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团委、社联会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企校共建”“区校共建”中的作用,实现学生社团与企业、街道、乡镇的对接,为社团争取尽可能多的各类资源和搭建更为广阔的展示舞台,鼓励有条件的社团进行高品味的商业化运作,在开展活动的同时合情合理依靠自身优势把社团“养活”。通过深入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积极推动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青年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积极与宣传、文艺、影视广播、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信息沟通渠道,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各类社团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坚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激发并满足学生社团和青年大学生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六)强化正确的社团发展导向,防止大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正处于成长和规范期,众多高校学生社团活跃于校园,一方面丰富繁荣了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诸如部分社团过分繁荣,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社团文化功利化倾向愈来愈明显,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自由主义抬头,低俗商业文化侵入等一系列影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所以要高度重视对社团发展导向的控制,密切注意学生社团干部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和引导,加强防范,有效防止和消除大学生社团在繁荣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消极因素,确保各类大学生社团良性发展和社团干部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将会对大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的培养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大学生社团也必将在更为宽广的平台上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和更为旺盛的生命力,绘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张文学.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其指导[J].中国青年研究.2006(06)
[2]赵丽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
究.2006(3)
[3]李晓明.大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论[M].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
[4]李继兵.站在先进文化的高度引导学生社团建设[J].广西民族学院学
报.2002(5)
[5]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第四篇:大学生能力培养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希望
大学生能力培养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希望
学号 姓名
大三的短学期开始了,我们也接触了《创新项目设计导论》这门课。与之前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不同,这门课中,我们更多地是对社会所需人才及发展方向的了解。随着大学生活过去大半,我们也开始思考大学结束后步入社会后我们的能力如何发挥和社会对我们的希望。
大二升大三暑假中,我有过两次实习的经验,尽管这两次实习经历都与我的专业没有太多的关系。但是,在实习的过程中,通过与上级部门的沟通,我还是了解到许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求职挤破头,而社会中又缺少对应的人才。我的次实习是在大学中担任化学实验的助教,主要负责配溶液,分发试样,在后两天,我还参与到了实验讲解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与实验室的老师以及他的研究生接触后,我发现老师们对一个研究生的期望。有些研究生很能干,老师布置任务很快很好的完成,而也有一些,老师最后还要自己亲自去解决。这就体现出大学教育中对大学生能力培养这方面存在问题。
在大学中,大学生能力培养集中在大学生的课程学习考察上。东南大学的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比别的学校的学生好很多,电子学院从大二开始每个学期都有许多专业实验课。但是仍然有许多其他学校只注重课程的成绩,更有不少学校只关注考研的几门课。许多学校在招到研究生后发现,找来的研究生没有动手能力,更缺乏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累,老师也累。
东南大学的实验较多,但是学生参与到企业实习,走进社会的机会还不算多。而我在课外也没有参与到与学科相关的企业实习中,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希望,更多的是通过父母以及父母同事的子女那里得来的。大家普遍的看法是现在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很难对自己有个合适的定位。在父母的那一带,大学生比较少,就业基本都包分配。而我们这一代,大学泛滥,大学生根本不稀奇,许多单位的门槛都比较高,有的要求是研究生,有的要求是海归。一方面,大学生有盲目的自信,对自己的定位过高,加上又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单位与同事相处有难度,对工作不满,经常跳槽。另一方面,企业过于注重学历。一些有能力的人得不到发挥。这也有部分因素是企业对一个应聘者很难有一个比较好的考核方式,在短时间内,准确地评价出一个人的能力,只好以学历来代替。
我的看法是在大学中,学校对学生要严格把关,制定出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除了给学生课程的评价分外,对学生的能力也有所评价。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对企业负责,推荐的人才适应企业的需求。而企业也要把自己的需求及时反馈给学校,更多地与学校互动,需求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与企业之间多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企业中。
从学生本身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要把基础课、专业课学好,多做实验,参与到学科竞赛中,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多次的参与到实习中后,准确地给自己合适的定位,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适应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