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神木县养殖业发展良好 畜牧业产值达到10亿元
神木县养殖业发展良好 畜牧业产值达到10亿元
2011-03-07 10:
32记者从神木县畜牧部门获悉,2010年,神木县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建设草畜平衡体系,开展科技推广,全县的养殖业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畜牧业产值达到10亿元。
畜牧业产值10亿元
截至去年年底,神木县猪、羊存栏分别达到11.8万头、86.7万只,猪、羊饲养量分别为25万头、134.4万只,牛存栏4.01万头(其中奶牛存栏0.45万头),鸡存栏60.95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20431吨,奶类产量15817吨,禽蛋产量5485吨,羊毛产量1036吨,羊绒产量213658公斤,畜牧业产值达到10亿元。现代特色畜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神木县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仅去年就建成白绒山羊产业示范项目9个、生猪产业示范项目2个、优质牧草基地建设项目1个。
截至目前,每年可向社会提供种羊6000只的中鸡镇白绒山羊示范园已经建成,现已入园农户36户。同时还建成了7个千只羊场、7个万只养鸡场、1个万头猪场、1个千头奶牛场。全县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93个、万头养猪村6个,25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小区)7个,10头以上的规模肉牛养殖户80户,100只以上的规模养羊大户1015户、万只养羊村10个、10万只养羊乡镇4个,1000只以上的规模养鸡户60户。此外,神木县的特种养殖也迅速发展,已形成5个养鹿场、2个养驴场、6个养兔场、4个野猪场,珍禽、火鸡、大雁、藏獒、信鸽等新兴特种养殖品种也在该县涌现。不包括养羊,到去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养殖场已达到400多家。
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该县狠抓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深入开展生鲜乳、兽药、饲料质量安全监管,使该县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据了解,去年全县共检疫活畜禽36.5万头(只),检疫动物产品12500吨,检查生产经营单位1640家。检出并销毁病害动物产品3800公斤,查出假劣兽药25种,假劣饲料0.45吨,货值金额1.7万元。查办案件70起,当场处罚58起,立案查处12起,结案70起,立案率100%,结案率100%。
草业发展迅速
截至去年年底,神木县人工种草16.44万亩,其中种植沙打旺31059亩、紫花苜蓿84500亩、优质青贮玉米38861亩,优良牧草基地建设10000亩。秋季青贮饲草14.6万吨,发酵氨化处理饲料2.3万吨,购置饲草加工机具500台,大型饲草收获加工设备3套。
第二篇:2015年中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达到6万亿元
2015年中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达到6万亿元
食品 来源:人民网 2015-07-21 19:16:12 阅读: 评论:0
由中国食品报社和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主办、中国保健协会支持的首届中国营养保健食品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近日在京举办。论坛以“新食品安全法对于营养保健食品产业的影响力”为主题,对新的法律环境下营养保健食品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运行模式进行深层次探讨。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步正发在致辞中表示,健康是人民群众基本需求,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健康中国”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工业稳步快速发展,产业机构不断优化,产品质量总体稳定,食品安全和营养水平逐步提升,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增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向健康型、享受型转变,从“吃饱、吃好”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转变,食品安全营养健康成为国民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和防治慢性疾病任务的加重,公众对食品的健康功能要求日益广泛和迫切,食品消费进一步多样化,营养保健食品有着广阔发展空间。”步正发表示,推进营养保健食品发展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此次论坛从新发布的食品安全法解读入手,政府、专家、企业相聚一起共同研讨营养保健食品行业发展方向和成长中的问题,无疑将给营养保健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正能量。
“我国面临的营养膳食不均衡问题十分严重。” 全国人大常委、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理事长龚建明谈到,近期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指出,过去十年间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有所变化,超重、肥胖问题日益凸显,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30.1%和11.9%,较2002年分别上升7.3和4.8个百分点。同时,农村贫困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营养不良约为8.1%。增强体质,预防慢病发生离不开营养保健食品支持。
“营养保健产业的高速发展,国人健康意识的快速提升,使得运用营养保健食品改善疾病状况,减少药物副作用,促进康复成为共识。”龚建明如是说。龚建明指出,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与中国食品报社共同举办的此次高峰论坛,为改变百姓的营养膳食提高国人健康水平共同担当责任。
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我国对健康行业的巨大需求正在被释放和激发,催生了政府政策的支持,又由此促进了健康服务业、健康产业的发展。
2011年12月,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第一次将营养和保健食品纳入规划,提出了发展重点、发展布局和发展目标,到2015年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达到6万亿元,年平均增长20%,要形成10家产值在100亿以上的企业。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老年服务业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中提及的五大支撑产业就涵盖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器材等产业,预计到2020年,总产值达到8万亿元。2014年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到2020)》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现代营养理念来引导食品的消费,形成以营养为先导,现代的食品产业体系,以促进生产、消费、营养、健康的需求。张凤楼认为,以上利好政策,为我国健康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当前是中国的健康服务业、健康产业及保健产业发展的最好时期。” 张凤楼表示,新发布的食品安全法监管力度空前。其中,涉及保健食品的相关规定,1995年我国制定的食品卫生法中有3条,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中有1条,今年新修改的食品安全法中共有13条。新修改的食品安全法中的13条相关规定,对保健食品的生产管理、市场监督、环保管理违法的处罚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中国食品报社社长黄国胜在论坛上表示,搭建服务平台,促进食业发展,是中国食品报的办报宗旨。此次高峰论坛不仅是一次专业媒体服务行业发展的成功实践,而且有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成长为业内一流的长期的品牌活动。
黄国胜以媒体人的视角在论坛上介绍了如何借助媒体力量推动行业发展。他指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舆情复杂性。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逼着媒体抢“快新闻”,很多时候容易受到舆情的误导,一些企业的违规操作污染媒体,这些都为营养保健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负能量。有时候媒体自身也存在问题,在了解营养保健食品专业知识方面做得也还不够。在谈及“媒体可以为企业做什么”的问题时,黄国胜指出,媒体监督是现行食品监管体制的需要。从福喜事件等多个典型案例来看,媒体确实是一副有用的“药引子”。要建立新型的媒体与企业关系。作为根植于中国食品产业31年的媒体,《中国食品报》在新闻上,将不断推出有深度、有权威、接地气的报道。在传播上,通过全媒体建设,实现深度与广度、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结合。在经营上,策划实施有创意和创新的经营活动,与企业实现共赢多赢。在服务上,努力搭建政府、行业、企业、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中国社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三部副处长韩军花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科学技术室主任霍军生研究员,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贾亚光等业内知名专家,在论坛上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论坛由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华锋主持。业内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数百家营养保健食品企业代表参会。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步正发,全国人大常委、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理事长龚建明,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副司长申敬旺,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秘书长周庆年,中国食品报社社长黄国胜等领导出席会议。
第三篇:从发达国家养殖业发展看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推荐)
从发达国家养殖业发展看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
国外规模化养殖的特点
以美国、澳大利亚、荷兰为例,这三个国家都是畜牧业发达的国家,他们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如美国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畜牧业,澳大利亚是粗放型畜牧业,荷兰是精细型畜牧业。但这三个国家的规模化养殖体现在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上具有如下共同的特点。饲养规模大。美国、澳大利亚和荷兰这三个国家的畜牧业都是以家庭农场为主,饲养规模一般较大。2005年美国100头~49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47万个,饲养全国30%的奶牛,500头~99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700个,饲养全国12.8%的奶牛,规模1000头以上的奶牛场有1370个,饲养全国31.7%的奶牛。2004年,荷兰1头~2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4155个,占总数的17.1%,30头~6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2073个,占总数的49.6%,大于7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8104个,占总数的33.3%。2004年,澳大利亚小于10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919个,100头~14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733个,140头~22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540个,220头以上规模的奶牛场有1237个。
农场数量不断减少。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大型农场越来越多,农场的总数随之减少,少数的大农场、养殖场饲养着全国大部分的畜禽。1974年美国有奶牛场和养猪场约40万个和47万个,现在已减少到7.8万个和5.8万个。1960年,荷兰有奶牛场18.5万个,到2003年,减少到2.5万个,年递减4.5%。1979年澳大利亚有奶牛场2.2万个,到2004年减少到9600个,下降了一半多。
单产水平提高。实现规模化养殖以后,虽然所需的劳动力减少,但在拥有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前提下,畜禽的单产水平没有下降反而升高。1950年,美国奶牛平均单产约2.4吨,2005年已达到8.9吨,在保证牛奶总产量稳步增加的前提下,奶牛的饲养量由1950年的2200万头减少到2005年的904万头。1960年,澳大利亚奶牛单产2吨,到2004年为5吨,饲养量由1960年的300多万头减少到2005年的201万头。1960年,荷兰奶牛单产4吨,到2004年达到7.4吨。
农场所需劳动力数量减少。实现畜牧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的国家,一般需要具有较高科学管理水平和高素质的现代化农民,同时,其养殖场配备大量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地减少。仅以澳大利亚为例,虽然该国是粗放型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和载畜量都比较低,但大规模放牧的饲养模式和生产专业化造就了高劳动生产率,2001年,澳大利亚每个劳动力人均饲养牛76头、羊270头。
我国发展规模化养殖的有力条件
市场需求日益增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肉蛋奶消费量不断增加,人们对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这就决定了养殖业必须走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道路。畜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从根本上推动了规模化养殖的发展。1978年,我国人均肉蛋奶消费量分别只有7.7、2.0和1千克,到2004年,城镇居民的肉蛋类消费数量已分别达到31.3千克和10.4千克,农村居民的肉蛋消费量也分别达到17.9千克和4.8千克。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一家一户的饲养模式,在畜产品质量和数量上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规模化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的畜牧业生产形式的出现。在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城市郊区畜牧业和农业专业户的发展对畜牧业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城市郊区畜牧业是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农区畜牧业中分化出来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畜牧业,最初的目的是为解决城市畜产品供应问题。随着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发展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20世纪80年代初,在广大农村涌现出一大批畜禽饲养专业户,把畜禽饲养从家庭副业转为专业饲养。畜禽饲养专业户的出现和增加成为农区畜牧业发展的亮点。
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纵观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动力,他们为实现现代化、规模化畜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我国的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已达到49%,这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为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家的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畜牧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都增加了对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投入,从1998年开始,农业部利用国债资金启动了畜禽良种工程,把繁育体系建设列入重点支持项目,先后投资18.53亿元,建设和完善畜禽良种场和测定中心,初步形成了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框架,为畜牧业发展解决了最根本的问题。发展规模化养殖应采取的措施
加快生产方式转变,积极发展养殖小区。通过制定养殖小区发展规划,加大对养殖小区建设的扶持力度,系统推进养殖小区的工程建设。推行养殖小区标准化生产,从饲养环节上大力提高我国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吸引现代大企业加入,大力提高整个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我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和实施“国家畜禽良种改良计划”,不断提高种畜禽质量,加快建设种畜禽良种质量标准体系,规范畜禽良种繁育,不断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促进畜产品加工业发展。针对我国畜产品加工业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制定出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通过合理布局,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促进畜产品的转化和增值。同时,尽快制定统一规范的畜产品加工标准,构建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加快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和重点工程,对农民和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
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通过逐步建立政府对畜牧业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逐步增加畜牧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畜牧业科技推广。
总之,要合理地发展畜牧业规模化养殖,不能盲目地认为规模大就是现代化畜牧业。生产规模越大,需要其他的配套措施,如科学管理水平、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养殖场污染治理等的要求也就越高。发展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要跳出规模越大就越好的误区,发展适度规模的畜牧业养殖,以达到成本最低化和利益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我国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
第四篇:由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养殖业发展看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
[转] 由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养殖业发展看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
转载自 天道转载于2008年07月16日 16:59 阅读(8)评论(0)分类: 个人日记
2008-06-19 09:28:08作者:来源:互联网浏览次数:20文字大小:
【[url=javascript:fontZoom(16)]大[/url]】【[url=javascript:fontZoom(14)]中[/url]】
【[url=javascript:fontZoom(12)]小[/url]】
简介:摘要:在总体分析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概况的基础上,通过解析美国、澳大利亚、荷兰3个畜牧业发达国家的畜牧业发展特点,深入探讨促进其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从而总结我国发展规模化养殖的有利条件,提...关键字:美国 澳大利亚 荷兰 畜牧业 奶牛 规模化养殖
摘要:在总体分析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概况的基础上,通过解析美国、澳大利亚、荷兰3个畜牧业发达国家的畜牧业发展特点,深入探讨促进其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从而总结我国发展规模化养殖的有利条件,提出目前我国发展规模化养殖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畜牧业;规模化养殖
我国是畜牧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迅速发展,畜禽饲养量和肉蛋奶产量都有很大的提高,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的发展,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增加,畜禽饲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很多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在全国范围内也初步形成了畜禽优势产业带,饲养模式也在向规模化方向发展。2004年,全国各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小区达到4万多个,初步形成了几种畜禽的优势产业带,2004年,我国位于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生猪产业带猪肉产量达3016.5万t,占全国总量的64.2%;集中在中原和东北8省区的肉牛产业带牛肉产量达414.1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61.3 %;分布在中原、东北、西北和西南18省(市、区)的肉羊产业带羊肉产量达到342.2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85.7 %,此外,还有肉鸡产业带和禽蛋产业带等。同时,我国的畜牧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截止到2004年底,经国家八部委认定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已经发展到 582家,这些企业在推动我国畜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总体来说,我国畜牧业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生产方式也以散养为主,饲养规模较小,生产效率低,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与世界其他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畜产品质量难以控制、饲养者承担的市场风险大、畜产品深加工业不发达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促进我国畜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国外畜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之路,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国外规模化养殖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1 国外规模化养殖的特点
现以美国、澳大利亚、荷兰为例,分析其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的特点,这3个国家都是畜牧业发达的国家,他们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如美国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畜牧业;澳大利亚是粗放型畜牧业;荷兰是精细型畜牧业。但这3个国家在以规模化养殖体现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上具有如下的共同特点。
1.1.1 饲养规模大
美国、澳大利亚和荷兰这3个国家的畜牧业都是以家庭农场为主,饲养规模一般较大。2005年美国 100~49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47万个,饲养全国3O%的奶牛,500~99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700个,饲养全国12.8%的奶牛,规模 1000头以上的奶牛场有1370个,饲养全国31.7%的奶牛。2004年,荷兰1~ 2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4155个,占总数的17.1 %,30~6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2073个,占总数的49.6 %,大于7O头规模的奶牛场有8104个,占总数的33.3%。2004年,澳大利亚小于10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919个,100~14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733个,140~22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540个,220头以上规模的奶牛场有1237个。
1.1.2 农场数量不断减少
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大型农场越来越多,农场的总数量随之减少,少数的大农场、养殖场饲养着全国大部分的畜禽。1974年美国有奶牛场和养猪场约4O万个和47万个,现在已减少到7.8万个和5.8万个,其中,规模在5000头以上的养猪场饲养全国55%的猪。1960年,荷兰有奶牛场18.5万个,到2003年,减少到2.5万个年递减4.5%。1979年澳大利亚有奶牛场2.2万个,到2004年减少到9600个,下降了一半多。
1.1.3 单产水平提高
实现规模化养殖以后,虽然所需的劳动力减少,但在拥有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前提下,畜禽的单产水平没有下降,反而升高。1950年,美国奶牛平均单产约2.4t,2005年已达到8.9 t,在保证牛奶总产量稳步增加的前提下,奶牛的饲养量由1950年的2200万头减少到2005年的904万头。1960年,澳大利亚奶牛单产2 t,到2004年到5 t,饲养量由1960年的300多万头减少到2005年的201万头。1960年,荷兰奶牛单产4 t,到2004年,达到7.4 t。
1.1.4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场所需劳动力数量减少
实现畜牧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的国家,一般需要具有较高科学管理水平和高素质的现代化农民,同时,其养殖场配备大量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的减少。仅以澳大利亚为例,虽然它是粗放型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和载畜量都比较低,但大规模放牧的饲养模式和生产专业化造就了高劳动生产率,2001年,澳大利亚每个劳动力人均饲养牛76头、羊270头。
1.2 国外实现规模化养殖的影响因素
1.2.1 国内消费能力的增长和消费习惯
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实现畜牧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从2O世纪6O年代以来,美、澳、荷3国的人均 GDP均呈上升趋势,1960年,美国人均GDP为1.5万美元,到2005年,已经达到4.2万美元;1960年,荷兰人均GDP约为1.1万美元,到 2005年,已经达到3.6万美元,1960澳大利亚的人均GDP不到1万美元,到2005年已达到3.2万美元。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良好,人们的收入逐渐增加,这些都潜在地刺激了本国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传统的饮食习惯也是影响畜产品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美、澳、荷3国人民的饮食习惯以肉食为主,在人均 GDP增长的前提下对畜产品的需求也逐年上升。如1950年,美国人
均消费鸡肉和火鸡肉分别为6.5和1.5 kg,到2004年,分别达到24.0和6.1kg。
1.2.2 现代化的生产管理
先进的管理技术不但可以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还能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大大节省农场所需的劳动力,降低饲养成本,实现规模效益。计算机和遥感新技术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于畜牧业,参与农牧场管理决策,畜禽疫病控制模型及畜禽场经营监控等。
1.2.3 畜牧业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
畜牧业养殖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得以在各养殖场广泛推广。目前,在美国仔猪早期断奶技术、人工授精技术已被广泛应用。美国养猪场的仔猪多为14~16 d断奶,结合全进全出的隔离制度,可减少母源性疾病的传染机会。早期断奶的母猪营养损失少,有利于下一胎生产性能的提高。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已在畜禽上广泛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繁殖率。现在约5O%~7O%的猪场采用了人工授精技术,它一方面可充分利用种公猪的遗传优势,加快遗传进展,另一方面可节省昂贵的引种费用。
1.2.4 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美、澳、荷等国都十分重视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目前,在澳大利亚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31%。荷兰农业部每年向“科学和知识传播”的投入占全部预算的2/5,青年农民和从事与农业有关的其他人员必须完成2~4年的中级职业教育。
1.2.5 优良畜禽品种的培育
优良畜禽品种的培育是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只有培育出高生产性能的品种,才能体现规模化养殖的优势。美、澳、荷等畜牧业发达国家历来注重优良畜禽品种的培育,国内建有数量众多的育种中心和种畜公司,培育出了很多优良、高生产力的畜禽品种。如美国的奶牛品种主要为荷斯坦奶牛和娟姗牛;肉牛品种为安格斯牛、海福特牛等;猪品种有长白、大约克夏、杜洛克、汉普夏和皮特兰。此外,美国还有像PIC这样的世界著名的育种公司,为本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优秀的畜禽品种。
1.2.6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和成熟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合作社把分散的农场主集中起来,为他们提供一系列专业化服务,提高农民在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为他们争取最大的利益。随着畜牧业养殖规模的扩大,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也逐渐走向成熟,组织化程度也不断提高,数量也产生由多到少的变化。1953年美国有农民合作社1万个左右,到2002年减少到3千多个,然而合作社的纯收入却由1953年的3.3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12.1亿美元。澳大利亚牛奶总产量中近75%由农场主拥有的合作社加工,最大的3家合作社加工所生产牛奶的6O%。荷兰奶制品行业的合作组织发展十分成熟,两家主要的合作社加工荷兰8O%的牛奶。农民合作社在生产、销售、加工服务、供应服务和信贷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把畜牧业生产的产、供、销紧密的连接起来,是畜牧业产业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发展规模化养殖的有力条件
2.1 国内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一直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人们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1978年我国人均GDP为379元,到2005年已达到13925元,年递增14.3 %,远高于美国同期的年递增速度。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43和134元,到2005年分别增加到 10493和3255元,年递增率达到13.5%和12.5%。此外,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1978年我国城镇和乡村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7.5%和67.7%,到2005年分别下降到36.7%和45.5%,分别下降了36.2 %和32.8%,已经达到富裕和小康水平。所有这些都带动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2.2 市场需求日益增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肉、蛋、奶消费量不断增加,人们对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这就决定了养殖业必须走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道路。畜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从根本上推动了规模化养殖的发展。1978年,我国人均肉蛋奶消费量分别只有 7.
7、2.0和1 kg,到2004年,城镇居民的肉蛋类消费数量已分别达到31.3和1O.4 kg,农村居民的肉蛋消费量也分别达到17.9和4.8 kg。畜产品消费量的增加客观上拉动了畜牧业的发展,这是畜牧业处于发展时期的显著特征,同美国等畜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相类似,美国的肉类消费增加主要是从2O世纪5O年代开始的,1950年人均消费肉类51.4 kg,刭2003年增加到82.9 kg。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畜产品的消费需求还将继续增加,国内市场仍有较大的消费潜力。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一家一户的饲养模式,在畜产品质量和数量上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发展需要,规模化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3 新的畜牧业生产形式的出现
在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城市郊区畜牧业和农业专业户的发展对畜牧业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城市郊区畜牧业是伴随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农区畜牧业分化出来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畜牧业,最初的目的是为解决城市畜产品供应问题,随着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发展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2O世纪8O年代初,在广大农村涌现出一大批畜禽饲养专业户,把畜禽饲养从家庭副业转为专业饲养。畜禽饲养专业户的出现和增加成为农区畜牧业发展的亮点。目前,在农区建设养殖小区、实行标准化生产已经成为当地畜牧业发展的重点,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方式已经成为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现代化畜牧业的必然趋势。
2.4 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纵观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动力,他们为实现现代化、规模化畜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1979~2000年,我国取得部级以上畜牧业重大科技成果1114项,其中国家奖193项。目前,我国的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已达到49%,这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为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和美国等国家的畜牧业发展具有共同的特点,既在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畜牧业科学研究的进步和技术的推广、普及,为实现规模化养殖、推动畜牧业现代化生产奠定技术基础。
2.5 国家的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畜牧业发展。改革开发以来,各级政府都增加了对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投入,从 1998年开始,农业部利用国债资金启动了畜禽良种工程,把繁育体系建设列入重点支持项目,先后投资18.53亿元,建设和完善畜禽良种场和测定中心,初步形成了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框架,为畜牧业发展解决了最根本的种的问题。为促进我国畜禽饲养方式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转变,以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的需要,2004年农业部制定了《关于推进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的指导意见》,以指导各省市采取相应措施,发展现代化养殖小区,大力推动畜牧业样式方式的转变。全国目前已有养殖小区4万多个。我国畜禽规模化养殖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的转变起步良好,但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薄弱,农业人口众多,要达到国外畜牧业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畜牧业的产业化、专业化生产还存在一些问题:① 良种繁育体系不够完善;②现代化生产管理水平不高;③ 畜产品深加工产业还不够成熟;④农民和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不高;⑤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够广泛。怎样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是我国畜牧业今后发展的重点。发展规模化养殖采取的有效措施
4.1 加快生产方式转变,积极发展养殖小区
通过制定养殖小区发展规划,加大对养殖小区建设的扶持力度,系统推进养殖小区的工程建设。推行养殖小区标准化生产,从饲养环节大力提高我国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吸引现代大企业加入,大力提高整个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
4.2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我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和实施“国家畜禽良种改良计划”,不断提高种畜禽质量,加快建设种畜禽良种质量标准体系,规范畜禽良种繁育,不断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4.3 促进畜产品加工业发展
针对我国畜产品加工业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制定出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通过合理布局,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促进畜产品的转化和增值。同时,尽快制定统一规范的畜产品加工标准,构建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加快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4.4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和重点工程,对农民和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
4.5 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
通过逐步建立政府对畜牧业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逐步增加畜牧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畜牧业科
技推广。
总之,要合理的发展畜牧业规模化养殖,不能盲目的以为规模大即是现代化畜牧业。生产规模越大,需要的其他的配套措施,如科学管理水平、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养殖场污染治理等的要求也就越高。发展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要跳出规模越大就越好的误区,发展适度规模的畜牧业养殖,以达到成本最低化和利益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我国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