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16:2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呼兰河传》读后感》。

第一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带着对于作家萧红的一种神秘感,带着对于《呼兰河传》的一种新鲜感,我翻开《呼兰河传》。

萧红用着细腻的笔触,平静的话语将我领进了1940年的东北,一个没落的村庄。我随着这个生活在呼兰河小镇的小姑娘萧红,慢慢体会了呼兰河的生活。小姑娘萧红有个欢乐而又有些寂寞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只有她,祖父和后院,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抓蝴蝶,蚂蚱,蜻蜓,慈祥而犹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她和祖父一起生活,一起劳动,清早在床上学舌似的念老祖父口授的唐诗;白天缠着老祖父讲那些已经听厌了的故事活看看那左邻右舍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晚上甜蜜地躺在祖父的怀里熟睡去。她和老祖父一起“种田”,一起“收果”,“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

在这座大花园里,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勾起了小时候我快乐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是一首诗,一幅画,是一曲歌,一阵风。童年里,我们自由自在的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三月桃花连十里,我们在春风的吹拂下放风筝;六月荷花满池塘,我们在游泳池里享受水的清凉;八月丹桂满枝黄,我们在深秋品尝美味的瓜果;十二月梅花雪里藏,我们在雪中享受晶莹的世界。相比萧红的童年生活,我们不知幸福了多少,幸运了多少,我们还是十分怀念童年,这让我想起了萧红更加怀念童年的原因,写下了《呼兰河传》。虽然没有多少优美的情节,但处处都是故事。

读到小团圆媳妇去世的时候,我心理很难过,很纠结,很愤愤不平。小团圆媳妇才12岁呀,她的年龄比我们还小,还是一个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年龄,却被过早的嫁了出去。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此夭折了。小团圆媳妇她没能变得“更听话、更懂事”就去世了,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因为她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我隐隐觉得,这也是呼兰河人们生活态度造成的。在小团圆媳妇的遭遇里,我们很同情,怜惜她,我们为她叫屈,憎恨她的婆婆,从头到尾,愉悦陪着沉痛,我偷窥到了旧社会一角的腐败。

萧红的《呼兰河传》,幽默,讽刺,带着一种甜甜的美。

第二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小学 佘玉洁

作者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想要读懂一本书,必然要先了解书背后作者的生活经历。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11-1929与1930-1942,在前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她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她生活在呼兰这个小县城内一个重男轻女的地主家庭,开始感受周围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这就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形成了一个文学创作的大背景。在后一个阶段,萧红开始了流浪与痛苦的生涯,生活非常艰难,爱情的变更,疾病的困扰,一直伴随着她。但就是在时期,萧红开始了最初的文学创作,发表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奠定了她在现当代文学创作史上的地位。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序言

对于这本书,大多评价是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体现了下层人民的被困生活等千篇一律的批判话语。但是我窃以为读书还是自己看自己的,不受影响为好。我的水平在那里,能看到的也就是那些,往高了、大了说,然而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当然,此话一出,也就是说我想的并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在我展示我的体会前,我们先来看看茅盾先生的话:”如果让我们在《呼兰河传》找作者思想的弱点,那么,问题恐怕不在于作者所写的人物都缺乏积极性,而在于作者写这些人物的梦魇似的生活时给人们以这样一个印象:除了因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这些人物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乐,在这里,我们看不见封建的剥削和压迫,也看不见日本帝国主义那种血腥的侵略。而这两重的铁枷,在呼兰河人民生活的比重上,该也不会轻于他们自身的愚昧保守罢?”

片段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严寒把大地冻裂了。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 “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这便是书的开头,像是一个离家多年的游子将自己记忆中的故乡的寒冷气候、街道、人物对旁人娓娓道来,平淡的语气间仿佛藏着一丝丝怀念和珍惜。

在本书中最让人惋惜的就是小团圆媳妇的死了: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而令人感到希望的便是冯歪嘴子和王大姐的爱情了: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我本想只介绍小团圆媳妇那章,但又一想:这样未免太过绝望,所以将这两章放在一起。生活便是这样,有人坚强的活下来,也有人不幸去世了,世事无常,唯有珍惜当下。

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读出来的《呼兰河传》是这样的,那么你读出来又是怎样的呢? 最后以书中一句话给我感触很深的话来结尾: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第三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读之有感

读《呼兰河传》有感

何婷婷

读之有感

我选择萧红的《呼兰河传》,是因为它标志着萧红的文学作品进入成熟时期。她的大部分作品都带有自传性质,抒发了她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悯和同情。萧红是叛逆者,也是流浪者。这个不断反抗却又挣不脱命运的女性。最终将自己的才华的勇气燃烧在真实而不乏厚重的文学作品中。

萧红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语般平静的叙述将我领进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整个村子里面,到处都是萧杀,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那个家境还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个村落就像暴风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没色彩。有抬起头来的村民,他们笑也笑得那么拘谨,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哪怕这是一种煎熬,也没有人去打破。他们只是生活,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那么多交替出现的人物,我甚至都来不及判断哪个是我应当同,哪个又是我该去鄙夷的„„一个又一个悲剧,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个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小团圆媳妇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归结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诸如此类,我不敢再做过多的思考,当我身处那婆婆的境地,那样的家庭,那样的时代,我能做些什么。他们家的小媳妇死了,来得时候还活蹦乱跳的,谁也没料到,会走得那样匆忙,让婆婆们心酸,他们使了多少钱,费了多大的力气,不过是想让这个媳妇“活”过来啊。那小团圆媳妇呢?她本该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才14岁而已,却以为人妻,为人媳,她该是多么不愿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骂,就这么孤零零的一个人,还是个孩子的人,怎么承受的了?然而,在那个时代,这一切都是司空见惯,也是无人能够挽救的。试想一下,如果小团圆媳妇并没有成为文中的小团圆媳妇,那谁又能断定,她不会被另一个小团圆媳妇替代,或

读之有感

者依然遇到了身为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呢?悲剧笼罩着他们,因为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人,一个村落的人,一个地方的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的人。

小团圆媳妇一家的悲剧,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静静的从高处看着我们,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80年之后的今天,他们都已经消失了吗?没有,他们还存在着,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骨血之中,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这些人,我们,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虽然我们这些脊梁,总是那样的不争气,80年前的灰色或许少了一些,但那些低着头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种“封建”正悄悄的用它们狡黠的眼睛张望着。

只是,不要再那么无奈的活着,又无奈的死去,来去若空。作者描写童年时的爱玩的花园: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我特别喜欢这一段,几翻就翻到,快背得出来了,童话般的意境,诗意的语言,又简单活泼,写得多么好!如果童年的花园和爷爷带给了她许多的快乐,那么和她差不多年龄的小团圆媳妇那一章节,让人看得透不过气来!让人悲哀!12岁,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在父母面前撒娇,却千里迢迢到这里当童养媳,因为活泼,不像媳妇,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变得更懂事更听话,这打持续一个冬天,不管白天黑夜,读之有感

“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这样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后来女孩子给他们折磨得快发疯了,他们就听跳大神的话请人给她洗热水澡,滚水,昏过去用冷水浇醒再洗,洗了三回,就这样活活把人折磨死了!

萧红是个心思寂寞的人,可是从她身上我又看到一股极不平凡的魅力。就像她写的《呼兰河传》,有人说它像小说,又有人说它像自传,萧红的文章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令人不明其中的所以然。当时的萧红,一个人身在沦陷的香港,心中苦闷而寂寞,这种心情,通过文字渗透进了我们心中。

在第二章《小城三月》中,我在不知不觉中,又看到了另一个萧红。小城的三月风景如画。瞧,“三月的原野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在这里、那里”,好一个“这里、那里”,连一片草地都能写得如此唯美、动人!初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年龄还小,对于书中表达的深层次的悲哀无所体会,只觉得作者描绘的童年生涯是格外的生动有趣。慢慢长大,再次阅读萧红的时候,却从她那字里行间读出了淡然的忧伤。《呼河兰传》由几节故事组成,看似这些故事是零落的,形不成完整的线索,但文章始终带着细腻的抒情。她用一种很散淡的语言来描写荒凉,“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种笔调就像有人给她写的传记中说到的那样:这个人的手臂里有内伤,伤到了骨骼,那骨骼就是给扁鹊看,也已经变色。但是她倒背着双手。她到门外面去,她说天凉,说风大,说橡树的红色叶子落了满地。

读之有感

萧红的一生是很不幸的,虽然她被鲁迅认为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但她柔弱多病的身躯几乎承受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全部屈辱和苦难:社会的、民族的和性别的;精神的和肉体的。她在临终时的留言:“我一生最大的痛苦与不幸,都因为我是个女人。”令人心酸。印像中萧红总是在路上漂泊,在战火纷飞中从中国最北方的城市到中国最南方的城市,她总是在行走,而在行走的路上,过往的、留下的,皆又是最寂寞的风景。

从《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深地感觉到当时的萧红是孤独、寂寞的。她曾对老朋友白朗这样说:“未来的远景已摆在我的面前,我将孤寂、忧郁以终生!”她渴望着从现实的重负中解脱,而这种解脱恰恰是难以做到的,于是,她便想留守着一方童稚年代的美丽的土地,幻想着远离喧嚣的宁静。那里的人们似乎都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地过着。”“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吞;走不动了,就瘫着。”“病,人吃五粮,谁不生病呢?”死了,哭一场,埋了之后,活着的仍旧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小说描绘的日子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缩影,过去是怎么来的,未来又会怎么样,生或死,都是自然的规律,该发生的事就那么平静而自然地发生了,有什么是不该发生的事呢?人们麻木地生活着,一天又是一天。我不知道,作者笔下后园的小倭瓜是不是还在年复一年地开着小黄花,但我却知道,岁月可以流逝,人会变老,而有些记忆却永远都不会走远。于是我开始向往,向往着去那片黑土地上走一走,去看一看,去感受一下时空的流转,也许,在现在与未来的道路上,我们永远都不知道,风景向何方。

第四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用心去描写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虽然不像童话书那样有趣,也不像画报那样色彩斑斓,但是看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作者写作感情真挚,描写细致入微,实在是我学习的榜样。

她住在一个荒僻的呼兰小城中,这座小城留给她许多美好的回忆。有活泼的她和慈爱的祖父,在小城享受着天伦之乐。这座小城里的人们有着悲伤也有幸福,有很多很多有趣的事。她家的破草房顶上长着一片青苔,从远处看,真像一片浓浓的湖水,青苔上又长着许许多多一个大一个小的蘑菇,香甜可口,邻居都羡慕说:“雨后的蘑菇嫩过了火鸡。”邻居垂头丧气地说:“本来把破草房也租过来了。”这段对话太有意思了了。作者的语言描写很精彩。另外作者的描写景物和人物也更加细致入微。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的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地不动了。还有描写一个小孩的手黑,一伸手,他的手就比其余的四个的都黑得厉害,其余的四个,虽然他们的手也黑得够厉害,但总还认得出来那是手,而不是别的什么,唯他的手连认也认不出来,说是手吗,说是什么呢,说什么都行。完全起着黑的灰的,深的浅的,各种云层。看上去好像看隔山照似地,有无穷趣味。这样的描写如果我是一个画家完全可以把这双黑手刻画出来。

呼兰河是个美丽的小城,但呼兰河传的描写更美丽。我想只有像作者一样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描写,才会写出这样独具一格的好文章吧。

第五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

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

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

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呼兰河传”读后感

在今年的暑假,在一次偶然路过图书馆的时候,看都了有两个学生手拿一本厚厚的书,心觉奇怪,上前一问,原来是世界名著——呼兰河传。一看名字很有意思,便买了回去,准备看看。

看了这本书,一开始,我认为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疼爱她的祖父,书里讲了好多萧红和祖父有趣的故事。我记得有一段特别有趣,讲了萧红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爱萧红。他们爷俩经常在后园里笑个不停。所以,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还有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事是祖父给萧红点灯笼了,萧红在房间中翻箱

倒柜,找出了一个陈旧的、落满灰尘的灯笼,祖父细心地把灯笼擦拭干净,点上蜡烛,给萧红玩,直到坏了为止,但祖父依然笑眯眯的。

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可以看出祖父很爱萧红。首先,萧红翻箱倒柜,家里一定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长见了都要大骂,但祖父却没有。接着,萧红找到了一个破灯笼,一般的家长一定没有耐心擦干净给孩子玩,但祖父也没有。更重要的是萧红把灯笼打坏了,祖父没有把她骂一顿,居然还笑眯眯的跟着萧红。正因为有这样一位慈祥,宽容的祖父,萧红才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在书里,萧红的童年就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令人向往,羡慕。

但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不但快乐,也是寂寞的。

在尾声的时候,她以孩童的目光、视角、思维直击人性的本质,自私、困顿、麻木、愚昧、凶狠、落后。野蛮的世界,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还有萧红

提到她的祖父已经死了,后花园的主人也随之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更加凄惨、悲伤…… 不得不说,萧红的童年,充实、丰富、有喜有悲,有起有伏;萧红的《呼兰河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让我一时无法忘怀!

呼兰河传读后感 这祖孙二人,园子外种种的不如意,仿佛在这不大的园子里都抚平了,与自然为乐的生活让她们祖孙二人获得了心灵的平静。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而其他人却非常歧视她。年幼的“我”,整日随祖父在后园尽情玩耍。锄草、抓蝴蝶、吃烤鸭、缸帽遮雨……皆描写得妙趣横生,意兴盎然。这一幕幕,作者都用诙谐幽默充满童趣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竟不自觉地我拿自己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在我看来,读了《呼兰河传》,觉得作者的童年是美丽而又寂寞的,更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与幸运。

读这本书时,愉悦伴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与黑暗,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但,这是无法逃避的历史,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打开书的第一页,我仿佛置身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小城镇——呼兰河。呼兰河并不繁华,但在单调中却蕴含着生机,夹杂着悲凉。这里有东二道街十字街上拔牙的洋医生,有被当地愚昧和无知的人折磨而死的小团圆媳妇,有胡同里卖麻花、粉房里挂粉条的生意人,有性情古怪的二伯,有勤恳老实的冯歪嘴子,有洁癖的祖母,更有“我”跟着祖父学唐诗、学下地。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在童年里,我们可以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春天,我们可以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夏天,我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凉;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可以品尝美味的水果;冬天,我们可以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相比较,我们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作者是鲁迅的学生女作家萧红.用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的口吻,讲述了童年时期家乡呼兰河的人和事.前半篇主要写景和村民的活动,后半篇主要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表现出对家乡人的善良的赞许,对其愚昧无知的哀伤.是一曲凄婉的乡村歌谣.很不错.书店里都有,我读了好几篇,特别是对作者有意运用的一个小女孩的口吻很有个性,值得一看.《呼兰河传》以闭塞的呼兰城为背景,展示了这里的风土、民俗和居民的生存状态、思想性格。这里,有明亮的天空、美丽的后花园、慈祥可爱的老祖父和自由自在的童年,“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 的,叫一叫就是站在树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也有荒凉、贫穷、冷漠、愚昧和野蛮,人们顺应自然、依附土地、信仰鬼神,不允许有任何个性、差别和改变,扼杀一切不驯与生机是全体居民共同的责任,而做这些又完全没有恶意甚至是出于善意。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仅仅因为“太大方了”,“不象个小团圆媳妇”,就被烧红的烙铁烙脚心,被吊在大梁上用皮鞭抽,打出毛病后又被视为有鬼怪附身,被当众剥光衣服,放到热水缸里烫三遍又用冷水浇三遍——而这一家人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善良,“为人谨慎,兄友弟恭,父慈子爱”。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长篇小

说代表作,她以更加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

主题:《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呼兰河是黑龙江一个边远小城,是作者的故乡。在这部长篇小说里,萧红不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而且也真实生动地勾勒出故乡人民的生活场景。她用素描的手法,朴素地描绘出东北农村那种富有地方色彩的风俗画。鞭答了那些愚昧保守但又自得其乐的农民身上的弱点,歌颂他们之中那些勇敢善良、追求自己幸福的人们。还毫不留情地描绘了我国农村由于长期受到封建主义思想的统治而造成的种种弊病:盲目地反对革新和大多数人的甘愿当看客,以及喜欢虐待违反传统习惯的人与事,非常轻视做人的基本权利而可笑地敬鬼神。她一方面描绘出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另方面又留恋自己记忆中的童年,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内容:小说描写呼兰的民情风习,暴露种种国民性弱点,为小城作“传”。作品从路上大泥坑子这一带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出了人们的麻木、苟安和惰性;从跳大神治病、放河灯送冤魂、演戏谢神等“盛举”写人们的封建迷信之深;从王大姑娘婚姻自主遭周围人们的敌视嘲弄写封建婚姻道德观念流毒之深广;写小团圆媳妇只因“笑呵呵”见人不知羞就遭好心邻居的议论,遭婆婆要把她“规矩出一个好人来”的毒打,还作为“病”花了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请大神“治病”,大神和婆婆用大缸滚水强按小团圆媳妇洗澡驱鬼而把她活活“治”死,而闲人们却看戏一样兴高采烈的围观,强烈地控诉了封建迷信的愚昧残忍和人们的麻木无聊。这些描写使《呼兰河传》具有巨大的文化含量和思想意义。

“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这一句几乎可以看作是全篇的主题词。它以一个童稚的目光注视着故乡的一切,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心中时时存在的

惊讶和残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萧红的作品视野所能看到的故乡人民的生活方式,几乎就是没有生活方式:吃、睡、劳作、像动物一般生生死死,冷漠死灭到失去一切生活目标,失去过去和未来。其结果必然会产生小团圆媳妇、王大姐这样的悲剧。小团圆媳妇是一个天真、结实的小女孩,只是因为她太大方,走起路来象一阵风,头一天到婆家,也不知道羞,吃了三碗饭,就被摁到开水锅里煮,活活折磨死了;王大姐本来是个活泼美丽能干的姑娘,大家都喜欢她,就因为她自己爱上了穷磨倌冯歪嘴子,所有的人立刻鄙视起她来,最后因生产而死。萧红继鲁迅之后,又一次画出了我们沉默的国民的灵魂。茅盾曾经说过:读萧红的作品,开始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由此可见其小说的思想价值。

结构:小说在结构上也很有特色,以小女孩为线索,串起一系列的人和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天真、佻达,又困惑、压抑的笔致,和一位年幼的叙述者的口吻正相吻合,也与叙述环境相一致,这一切使作品更具有强烈的感染效果。

艺术特点:《呼兰河传》在艺术上发展了《生死场》的特点 ① 诗化散文化。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每一章是一个相对独立富有诗意的散文式短篇; ② 抒情性浓,叙事写景真切动人,笔调活泼成熟。总之,《呼兰河传》是一本具有独特的思想风格与艺术风格的作品,是一部散文化的小说。

萧红,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珍惜,再珍惜

701班 谭滢

童年是快乐的,是充满幸福的,是

让人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在萧红的笔下,何不体现出这种美呢?

《呼兰河传》一书,让我跟着主人公走进了“梦幻”的世界。小时候的萧红,喜欢和祖父在一起。天天在花园中,享受大自然的气息,以及祖父的那一份爱。在片段《祖父的园子》中,我被这主人公萧红的这句话给深深地震撼了: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是呀,我们多么想和它们一样,一样得随心所欲啊!她的祖父同样是十分慈祥的,正因为如此,在我看来,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

对于团圆媳妇而言,她的生活是充满痛苦的。在她只有十二岁的时候,就被送到呼兰河这座城市里名声很好的老胡家。可谁知,这才只有十二岁的小姑

娘,刚一送过来,就天天拉车,晚上又还得遭受婆婆的严刑打骂。真不知她的身上有多少处伤痕,最终因为年纪轻轻便去世了。而原本人丁兴旺的老胡家老胡家,从此也惨遭灭门。这就是命运,命运啊!十二岁,一个本应该在学校念书的,一个本应该在妈妈怀抱中的女孩。但是,生活的无情,让团圆媳妇不得不去面对。她这么小就嫁人,不但耽误了自己重要的学业,还浪费了自己多少的青春呀!团圆媳妇嫁过去后,非但没有过上好日子,还被婆婆严刑打骂如此地虐待。看到这儿,我的眼睛中含着泪水,泪水不争气,还是一骨碌地冲了出来??

萧红不也是这样吗?得不到家人的关心,只有祖父一人陪伴她。这难道不令人痛心吗?我合上了书,静静地想着,想着??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现在的我们,都是家人们心中的宝;现在的我们,天天依偎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现在的我们,有爷爷奶

奶的宠爱,有爸爸妈妈的呵护,难道我们就真的不应该珍惜吗?

事实证明,现在有些同学一点儿也不珍惜我们难得的幸福的生活。家人们之间发生了一点点皮毛小事,都要开口大骂,有的甚至就是挥拳头!我们和呼兰河传里的孩子们想比,我们的生活和他们简直那就是一个天壤之别呀!我们有什么?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有着好的条件,有老师的教导,还有同学的那份爱。他们呢?可能很小就被卖出去了,有点那就是??

珍惜,再珍惜,这句话永远都是对的。我们的生活,是那么快乐、幸福,既然我们拥有了这些,我们又有什么要求去做到不珍惜呢?

今天早上,我在书房里看爸爸给我新买的《呼兰河传》我看到第三章《祖父的园子》。这一章写的是作者童年时候在祖父的园子里尽情地玩耍,作者小时候是多么地天真可爱!

读了这一章,我想到了自己老家梅

州汾水村。汾水村那里有很多很高的大山,大山山脚有好多菜园,菜园里生长着绿油油的菜。小时候,我也很喜欢跟爷爷一起到菜园玩,那时候我十分淘气,爷爷摘菜我也学爷爷摘,但我老是把叶子摘了,菜摘不到,爷爷总是微笑地看着我,摸摸我的头个一点都不生气。爷爷在松土,我也拿着一个小铲子在松土,其实我并不是在松土,我也不会松土只是在地里挖一个小坑玩。爷爷在洒水,我也跟着洒水,我是在玩水玩到全身都是水才走。

《呼兰河传》真好看,我要继续认真地读下去。

下载《呼兰河传》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呼兰河传》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记忆背后的抗争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假期里,我读了不少书,其中《呼兰河传》我非常喜欢。 《呼兰河传》是写“我”的家乡呼兰城的自然风光和当地人民的民俗风情,“我”的幼......

    呼兰河传读后感大全

    呼兰河传读后感 2015-02-21 拂晓的微光阅 330 转 2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分享到微信 人这动物,真不是好动物 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9月下旬萧红和萧军离开上海抵达汉口,在蒋......

    《呼兰河传》读后感

    萧红的故乡,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这里的人们喜欢看热闹。那时的萧红正过着她的童年,父母对她都不是很好,祖母也是,唯有祖父一直陪着她,在书中,萧红也有写到。小城里的人们对生死......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独特艺术个性的女作家。其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集中体现了她的小说美学和文学成就。 《呼兰河传》是......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书香满满的图书室,一排排整齐的图书静静地躺在刻满花纹的木头书架上。在这个书的世界里,萧红的《呼兰河传》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它只是讲......

    《呼兰河传》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萧红写的《呼兰河传》,便沉醉在这本书中了,它把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呼兰河传》读后感。这个小城并不繁华,一年四季有非常多的事。在萧何......

    《呼兰河传》读后感

    读《呼兰河传》有感 最近读了公司精心挑选的好书《呼兰河传》,读完后感觉到身体沉浸在萧红描绘的世界里久久不能自拔,萧红是个心思寂寞的人,可是从她身上我又看到一股极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