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鼎联社大力发展小额支付便民点助推城乡统筹发展
福鼎联社大力发展小额支付便民点助推城乡统筹发展
今年以来,福鼎联社大力发展小额支付便民点,截至日前,全辖各信用社已签约商户共达113户,其中85户已完成机具设备的安装调试,投入运营。为完善小额支付便民点服务,福鼎联社采取多项举措:一是指定专人负责维护机具设备,做到快速排除机具设备故障,为小额支付便民点提供完备的硬件保障服务。二是派出业务精湛的工作人员为服务代理员提供上门培训,加强现场指导,确保服务代理人员在通过资格考核的同时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三是严控风险,紧抓资格审查关,对已签约的商户除受理申请期间实地考察调研,核实商户负责人信誉及商户现金安全保障外,重视风险的实时防控,持续跟踪各商户现金保障、商户负责人经济能力等风险点的变动情况,确保“稳妥推进、风险可控”。完善小额支付便民点,为福鼎市广大偏远地区农户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了不出村的金融服务,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有效助推城乡统筹发展。
福鼎联社
拟稿人:蔡泽芬
2011年9月15日
第二篇:哈尔滨: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助推哈尔滨市城乡统筹发展
哈尔滨:
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助推哈尔滨市城乡统筹发展
哈尔滨市是大都市、大农业特色十分鲜明的城市。近年来,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大都市的进程中,我们以都市现代农业为纽带,探索出了一条以都市农业促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城市农村共同繁荣、富民强县良性互动、发展环境同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规划先行,明确都市农业发展定位
编制了《哈尔滨市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规划(2011-2015)》,将全市农业定位为生产、生态、生活、科教四大功能,提出了以中心城及近郊精品农业区、中部平原优质高效农业区、西北部沿江无公害设施农业区、东南部低山丘陵特色生态农业区为重点的发展布局,将都市现代农业定位为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特色精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景观农业和高科技设施农业等六种形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环四线”(“一环”为城六区,“四线”为哈南、哈牡、哈肇、哈同四条公路沿线)精品农业建设规划,打造涵盖农机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农村建设示范、农田水利设施、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一系列精品项目,为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找准发展优势,打造都市农业产业集群
紧密依托我市地理位置优越、农业资源丰富的发展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着力打造都市现代农业特色发展集群。一是打造绿色、有机精品粮产区。充分利用境内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水系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生产。2011年,全市粮食产量达284.6亿斤,占全省的25.5%,占全国的2.5%。为落实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规划和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目标,2011-2012年,我市投资30多亿元,重点实施了“旱改水”扩稻工程,新增水田面积160万亩;投资近5亿元建设了42处智能化水稻育苗中心,实施工厂化育秧、测土配方施肥、节水化灌溉、机械化收割等现代生产技术,培育了五常“稻花香”大米、方正“富硒”大米、呼兰“禾下土”杂粮、双城“八家子”小米等一系列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粮食品牌,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优质农产品,也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二是打造优质畜产品规模化养殖区。依托资源优势、养殖传统优势,以双城、五常、尚志为重点打造奶牛产业;以宾县、木兰、阿城为重点打造肉牛产业;以巴彦、呼兰、宾县、双城为重点打造生猪产业;以双城、呼兰、通河、依兰为重点打造家禽产业;以巴彦、方正等为重点打造名优鱼类产业,形成了一批畜牧养殖“一品”强县。2011年,全市畜牧业实现产值409.7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46.4%,规模化养殖小区发展到7179个。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61.7万吨,增长3.1%;水产品产量达12.1万吨,增长5%。打造了宾西牛业、双城天顺园、巴彦金锣等一系列知名畜产品品牌,在满足全市正常供应需要的同时,还远销俄、日、韩等周边国家和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三是打造郊区都市精细果菜供应区。我市地处北方,季节变化明显,冬春两季蔬菜供应要靠外埠进口,无形中增大了市民消费压力。为了有效缓解淡季蔬菜供应难题,我们大力实施郊区“粮改菜”工程,重点发展具备价格优势和市场优势的设施蔬菜种植。2011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16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26万亩,新建设施蔬菜标准化园区24个,有6个设施蔬菜基地被评为国家级标准园区。特别是五常市万亩设施蔬菜示范园区,已经成为全省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设施蔬菜基地。目前,全市蔬菜总产量达到478万吨,冬春淡季蔬菜自给率达到60%,既解决了以往市民冬春淡季吃鲜菜难的问题,也为平衡市场价格做出了贡献。四是打造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区。围绕丰富和优质的农产品资源,打造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集群。全市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到2015户,米、稻、豆年加工量达468万吨、300万吨和55.8万吨,分别占全市产量的60.3%、78.2%和68.1%。培育出中农百草科技公司、菊花生物、盛龙酒精、天通农业、益海嘉里、中粮美裕、禹王蛋白等一大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品牌。畜牧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00余户,年加工鲜奶168.1万吨、生猪343.9万头、肉牛46.6万头、禽类9331.2万只,分别占产量的117.5%、86.5%、48.2%、98%。雀巢、蒙牛、大众肉联、巴彦金锣、宾西牛业、对青鹅业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蜚声中外。蔬菜、桨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加工企业发展到62家,年加工果蔬、食用菌等34.6万吨,占全市果蔬产能的7.9%。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55户,工业总产值实现757.2亿元,利税92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3%,与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为0.96:1。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为繁荣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打造高科技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推进实施了哈尔滨市农科院现代农业示范区、双城市50万亩玉米示范园区、五常20万亩水稻示范园区、方正12万亩水稻示范园区和呼兰大用旱作农业示范园区等五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这些园区业已成为成展示农业发展成果、探索现代经营模式、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现代农业先行区,实现了我市农业向现代化发展的一次跨越。同时,也为都市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城市居民体验农业生产环节、掌握了解农业知识、树立农产品安全意识搭建了良好平台。六是打造体验式农村生态田园旅游休闲观光区。以利用农业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传承为依托,打造了一批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农业景区,通过开展湿地游、山水游、文化游、“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打造都市旅游观光农业。形成了以阿城横头山、尚志帽儿山、五常凤凰山、通河铧子山、延寿长寿山等为主的山水风光区,以滨江湿地、金河湾湿地等为主的湿地旅游区,以阿城金源文化、呼兰近代文学文化、双城解放战争红色文化、尚志土改红色文化以及东北抗联红色文化等为主的文化旅游区和以城郊、县郊为主的“农家乐”、采摘园等休闲体验旅游区。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度假的好场所,也为扩大城乡文化信息交流、促进农村开放、发展旅游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路径。同时,依托沿松花江地理优势,确定了“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发展构想和打造“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的规划目标,沿江开发了一条生态旅游示范带,形成了“一湖三岛”、白鱼泡、长岭湖等一批知名休闲旅游景点。“万顷松江湿地”被誉为城市之肺,在绿化、美化环境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生活和生存环境的质量。
三、多元筹集资金,夯实都市农业发展基础
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和保障,我们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吸引和鼓励城市资本、社会资本参与都市现代农业的开发,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以政策扶持和引导性资金投入为导向,全市“三型”都市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是政府主导型。以政府为主导,先后投入15亿元,大力推进了北国水城、“旱改水”、郊区“粮改菜”、松浦渔港、畜牧规模养殖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一批都市现代农业大项目。目前,这些项目竞相发展、逐步显效,为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开发打开了新的突破口。同时,通过举办园艺节、农博会,实现了都市现代农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二是城市资本型。通过政策扶持,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和工商资本参与到我市都市现代农业的开发中来,中粮美裕集团、本山传媒、宝宇集团、555将军集团、荣兴地产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到我市投资兴业,已累计投入18.7亿元参与都市农业开发,为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合作经营型。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拓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3288个,形成了一大批农机专业合作社、设施农业专业合作社、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
尽管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形成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发展建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薄弱、土地存量不足、气候条件恶劣、投入产出比低、品牌培育不足、精深加工链短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的有关要求,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八大经济区”和“十大重点工程”,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深度挖掘区域农业旅游文化资源;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园区化,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群化、特色化、生态化的精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力争早日使我市发展成为都市现代农业的样板区。
第三篇:学习十七大助推统筹城乡发展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评委们: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爱我**,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光发热》。
二十多年前,我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柏林区紫云乡工作。那时,学校没有电灯,每位老师仅靠每月供应的一斤煤油照明,也没有自来水,饮用水要到近一里外的水井里去挑,脏衣服要拿到更远的笋溪河里去洗。连一个乡镇完全
中学的工作条件都如此简陋,更不要说那些村乡小学校了。而今,我故地重游,已看到学校新楼矗立,电灯明亮,自来水哗哗而来,学生已开设了计算机与信息课程。
紫云乡学校办学条件的剧变,只是中国农村教育变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短暂的二十多年里,全国东西南北中,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全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深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
而今的中国,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相继实现了炎黄子孙遨游宇宙的梦想,前不久,嫦娥一号又腾空而起,迈出了中国人踏上别的星球的关键一步。
然而,城乡差别依然明显地存在着,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消费水平提高不大,社会福利水平低下,教育条件尚待改善……,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也都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跨过的一道道坎。
刚刚落幕不久的中共十七大,把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列为十七大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农业人口占总人口58%以上的中国,“关注民生,看重民意”的所有方针政策,都然深得人心,都必然赢得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
作为一个民革党员,我也在思考着,我应该怎样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呢?
曾经,我也被外面优越的工作条件,丰厚的物质待遇所吸引,便挥泪告别过**,远走异乡,去寻找自己理想中的发展平台,但是,在短暂的离乡背井中,亲人的一份牵挂,朋友的一声问候,老领导的理解与宽容,无一不生生地牵动着我的家乡情结,不久以后,我便毅然拒绝了接纳单位的万般挽留,放弃了一切曾诱惑过我的东西,回到了**,回到了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决心把自己的才识全部奉献给我魂牵梦萦的家乡。
在我的追求之路上,我没有孤单与寂寞。民革**区组织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外科专家孙传良,**参政议政第一人邹鸿光,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邓继为,以及,为**农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高级农技师蔡国学,培养出1000多名美术专业人才的美术教师赵全刚,长期资助贫困学生的药品经销商张崇强……他们,都是时刻激励我努力进取的优秀榜样。
有这么多榜样在我的前面引领着我,还有**一百多位民革党员与我并肩奋进,一路上,我哪里还敢懈怠,只有执著向前!
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我想,只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的教育事业,为实现**的教育公平而勤奋工作,也就是热爱**的最好体现。于是,近几年来,我一边教学,学习研究,我的文章一篇篇地《中国教师》《教师博览》等全国20多家有影响的教育报刊上发表,还有10多篇论文在中央教科所等教育机构组织的比赛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目前,主编和参与编写的书籍已近二十本。个人教育专集正在编辑出版中。研究促教学,我的课堂更有个性,更有特色了,也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喜爱。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我在反复品味这句话的时候,不经想起了中国革命的先驱们。他们为了创建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度,执著刚毅地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甚至,用生命才换得了民主共和的中国。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也说:“信仰是一种伟大的情感,是一种创造的力量。”作为一名民革党员,我将把自己对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信仰化为大力构建平等、和谐社会的动力,点燃我毕生的热血,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不断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努力奉献我所有的光和热。
谢谢大家!
第四篇:实施产业倍增助推城乡统筹加快新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实施产业倍增助推城乡统筹
加快新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一、上半年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狠抓项目,产业倍增提速加快。依托中粮、三旺、美好等项目,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完成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33.17亿元,精深加工率达37.8%;依托翔生有机农场、古藤堡等项目,积极推进有机高效农业发展,全县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0.6万亩,有机农业产值达0.42亿元;依托科联玉米制种、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等项目,积极推进高端种业发展,建成4500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4300亩玉米制种基地;依托牧歌高端设施农业项目、柳江万亩示范园等,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新建成标准温室23.8亩、简易大棚7460亩,设施农业产值达6.1亿元;依托梨花节、有机草莓采摘节等会节经济和花舞人间、朴宝园等文旅项目,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全县乡村旅游人数达127.6万人次,收入达1.42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2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
(二)梳理包装,对上争取成效明显。认真梳理研究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民政策,结合全县“两镇十村”、“一线一品”、现代农业发展等工作实际,积极包装项目,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组织各镇乡分管农业领导和十村负责人,逐一研究梳理完成了
2012年全县“两镇十村”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共21个,涉及资金10.86亿元,其中2012年投入资金1.79亿元。今年上半年,共争取落实2012年现代农业发展、双创双建、高产创建、新增百亿斤粮食等涉农项目8个,涉及资金2341万元,到位资金651万;正在争取2012年设施农业建设、测土配方施肥、专合组织申报等涉农项目5个,涉及资金440万元,有力地推进了全县现代农业发展。
(三)拓宽思路,改革创新取得进展。启动了全县6个农业综合服务站改革工作,通过完善人员岗位设置、强化科技示范推广、加大日常管理考核、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措施,进一步做好了片站管理服务工作。坚持“高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全县高端种业发展,实现了杂交水稻和玉米制种“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发展。进一步深化“大园区、小业主”模式,在新平-安西建成1.4万亩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基地,其中核心安西镇4300亩,创新推出了“生产全托管、服务大包干”的经营方式,其主要做法被市农委转发推广,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充分肯定。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突出“三个发展”,加速产业倍增。
突出高端产业发展。以翔生有机农场、柳江万亩蔬菜示范园、文井特色野菜基地等项目为重点,积极推进有机农业发展,力争2012年全县有机农业面积达1万亩,产值达0.7亿元;以柳江示范园再提升项目、工厂化食用菌项目等为重点,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力争2012年全县新增设施农业面积0.84万亩,产值达
7.49亿元,特别是加快推进牧歌高端智能设施农业项目,建设以智能设施农业展示和高端有机蔬菜配送为主的农业主题公园,打造“农业迪斯尼”,力争建成西南单体最大的设施农业项目;以县种子公司杂交制种基地、新平“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文井科联玉米制种基地等项目为重点,积极推进高端种业发展,力争今年出口优质杂交水稻种子超过1000吨,完成5000亩杂交水稻高端种业制种基地建设任务,西南地区最大的全程机械化玉米制种出口基地初具规模。
突出“接二连三”发展。以中粮集团为核心,依托三旺农牧、大北农、美好食品等农业产业化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着力打造全县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集群,力争2012年全县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37%,产值达到65.26亿元。以“成新蒲快速通道”为主轴,完善兴义段现代农业景观示范带建设、抓好兴义镇翔生有机生态农场、古藤堡葡萄产业园、文井乡中药材等项目建设,办好国际有机产业峰会、柚花节等会节活动,积极推进一三产业联动发展,力争全年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数250万人次,总收入2.5亿元。
突出台创园建设发展。进一步完善四川新津台湾农民创业园
相关管理制度,分解落实相关工作目标,健全具体工作推进机制;突出兴义镇全域、五津镇-文井乡的吴店片区、花桥镇-花源镇的柳江区域,加快修编完成台创园发展规划;结合全县现代农业招商办法修订,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先进地区台创园招商做法,制订出台我县台创园招商专门办法;在此基础上,强化对台交流招商,进一步创新“会节招商、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着力吸引一批台湾高端种植业、休闲精品农业和精深加工业,进一步推动新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二)着力“三个深化”,推进城乡统筹。
着力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好已确权颁证承包经营权的日常纠错与管理工作,形成长态化机制;进一步完善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平台建设,做好农村产权流转信息的收集建库、资源共享工作;积极探索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组建土地股份合社,力争全年新增20家以上;综合采取出租、转让、互换等方式,积极推进承包地流转;做好农村经营权证颁证工作,推进经营权证的抵押融资,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着力深化“两镇十村”建设工作。围绕“两镇十村”确定的21个项目,积极做好相关到位项目资金的整合工作,对上、对外项目资金的争取招商工作,以及对内项目的促建工作,进一步加大服务推进力度,实施项目管理、问题管理,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进一步做强“两镇十村”产业支撑,推动全县统筹城乡发展。
着力深化“一线一品”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大件路示范线产业定位,加快编制完善相关有机产业发展规划;以兴义翔生有机生态农场项目、柳江万亩蔬菜基地再提升项目、牧歌立体智能农业项目等为重点,在示范线沿线纵深1公里范围内,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连片农业风光打造。同时,积极整合粮经产业双创双建、新增百亿斤粮食、高产创建、旱涝保收等项目,优先安排到示范线所在镇乡,集成投入,打捆使用,形成叠加放大效应,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实施。
(三)强化“三个创新”,提升发展水平。
创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进一步提炼完善我县粮食规模经营模式,做好示范推广工作,着力解决“谁来种粮、谁来带动、谁来服务”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三化”引领的全县高端种业发展方式,积极做好杂交水稻和玉米制种的提质扩面工作,着力打造西部种业发展高地;依托全县6个基层农业片站,创新做好现代农业“1+4”模式推广工作,进一步创新举措,强化内部管理、做好科技推广示范,做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服务支撑。
创新专合组织发展和龙头企业培育。创新专合组织发展,帮助其健全机构、规范制度、理顺机制,推进农业特色化、品牌化,力争全年新增20家农民专合组织,同时重点培育2-3家带动力较强,示范作用明显的专业合作社。创新龙头企业培育,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加快培育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全年培育和壮大3—5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
业,新培育年产值或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家、10亿元以上的1家,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面达85%以上。
创新新型农民培育。依托全县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和科技示范基地,采取课堂教学与“田间学校”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科技带头人、实用技术人才、生产技能等培训,着力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种田能手”、“专业大户”、“营销大户”、“小农场主”等新型农民,全年完成新型农民培训900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110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6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