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家庭”针对福利院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问题的社会工作实践》目录

时间:2019-05-14 16:09: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模拟家庭”针对福利院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问题的社会工作实践》目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模拟家庭”针对福利院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问题的社会工作实践》目录》。

第一篇:《“模拟家庭”针对福利院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问题的社会工作实践》目录

目 录

一、引言„„„„„„„„„„„„„„„„„„„„„„„„„1

(一)福利院儿童的现状„„„„„„„„„„„„„„„„„„1

(二)福利院儿童存在的问题„„„„„„„„„„„„„„„„1

二、“反应性依恋障碍”的成因、现象、及治疗方法简介

„„„„„„„„„„„„„„„„„„„„„„„„„„„„„2

(一)“反应性依恋障碍”的定义及表现„„„„„„„„„„„„2

(二)“反应性依恋障碍”的成因„„„„„„„„„„„„„„„2

(三)“反应性依恋障碍”的诊断要点„„„„„„„„„„„„„ 3

(四)“反应性依恋障碍”的治疗方法„„„„„„„„„„„„„3

三、“模拟家庭”工作方法的介入„„„„„„„„„„„„„„„4

(一)“模拟家庭”的概述„„„„„„„„„„„„„„„„ 4

1.“模拟家庭”的定义„„„„„„„„„„„„„„„„„„4

2.“模拟家庭”对福利院儿童的意义„„„„„„„„„„„„4

(二)“模拟家庭”模式中社工需要认识的问题„„„„„„„4

1.对儿童的认识„„„„„„„„„„„„„„„„„„„„„„ 4

2.社工在工作过程中索要遵循的理念„„„„„„„„„„„„„ 5

(三)社工在“模拟家庭”中对“反应性依恋障碍”的干预„„„ 5

1.对于“模拟家庭”的“家人”的选择要求„„„„„„„„„„„5

2.社会工作者协助“家长”所做的工作„„„„„„„„„„„„„63、“模拟家庭”模式中社会工作者要注意的问题„„„„„„„„„7 注释„„„„„„„„„„„„„„„„„„„„„„„„„„„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第二篇:《“模拟家庭”针对福利院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问题的社会工作实践》内容

“模拟家庭”针对福利院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

问题的社会工作实践

一、引言

(一)福利院儿童的现状

繁杂喧哗的大千世界中,有一群似乎已经丧失权利的“失语”群体,他们像一颗颗小小的灰尘,人们几乎难以感觉到他们的存在,甚至,将他们当成灰尘一样厌恶地扫掉„„这个悲哀的被我们所忽略的群体就是孤儿。“数据结果显示全国失去父母的未成年人(简称“孤儿”)总数为57.3万人,在这些孤儿中,约6.9万人生活在国有儿童福利机构中;29.4万人得到国家制度性的救助,其中5.3万人得到城市低保救助,12.5万人得到农村五保救助,11.6万人得到农村特困户救助,除此以外,全国尚有20万孤儿没有得到经常性制度性救助。”[1]

本文所指孤儿,是指生活在儿童福利机构中,由于种种原因被父母遗弃的孩子,他们大多有着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残疾,如智力滞后、肢体残疾、听力障碍、躯体疾病等。在我国弱势人口中,最易受到伤害的群体是孤残儿童,主流社会对他们普遍歧视已经是一种既定事实了,甚至还要把他们无情的忽略。

生命是平等的,但命运却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在鲜花和掌声中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其幸运之旅,而有的人出生时就面临被遗弃、面临着饥饿和寒冷。这些挣扎在死亡边缘的孩子,等待他们的命运会是什么呢?送进福利机构是否代表他们的生活从此就会有转机呢?此篇论文本着“以人为本”的信念,对广州孤残儿童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简单分析了孤儿在所处机构的生活现状,并且以笔者在福利院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尝试探索一种新的残疾孤儿照顾模式——模拟家庭,使残疾孤儿能得到更科学的照顾,促使他们在身心方面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二)福利院儿童存在的问题

大规模的机构养育模式下,福利院孤残儿童身上往往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福利院孤残儿童由病态心理而导致的行为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成为既能有效地参

第 1 页

与社会,又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人。因此,福利院工作人员必须重视孤残儿童的心理问题,并积极探索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的有效方法。在福利院儿童身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反应性依恋障碍”。这是一个很难避免的问题,孩子从小就被父母遗弃,而这种问题最易形成的时期就是在刚出生的几年。下面将针对“反应性依恋障碍”问题进行解释以及干预的方法进行介绍。

二、“反应性依恋障碍”的成因、现象、及治疗方法简介

(一)“反应性依恋障碍”的定义及表现

“反应性依恋障碍”(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 of childhood)一种与情感依赖性抑郁密切相关的综合症,发生于与母亲长期分离的住院婴儿。特征是无精打采,缺乏反应,消瘦,苍白,食欲不佳,睡眠紊乱,间歇性发热,缺乏吸吮习惯和抑郁。儿童社交关系模式的持续异常,并有情感紊乱,同时随环境变化产生反应(如恐惧和过度警觉、痛苦、与同伴的社交不良,对自我和他人的攻击,有的病例可有发育不良)。本症可以是父母(福利院工作者)严重的忽视,虐待,或教养不当的直接后果。若母亲与婴儿在2~3周内重新团聚,这种障碍可缓解。

由于福利院儿童没有机会或不能很好地与亲生父母建立正向的情感联系,在婴幼儿时期没能与母亲建立起一种安全的依恋关系,很容易发展成“反应性依恋障碍”。

因此,“福利院儿童存在两种高发现象:一是有一类孩子非常不容易接近,性格十分孤僻,多疑,易警惕,非常抗拒陌生人的接近,情感非常脆弱,这是‘反应性依恋障碍’的‘抑制性’关系模式;二是特别喜欢与任何人接近,仿佛与任何陌生人都极其熟识,无选择性地对不同的成人都会产生依恋,不加区别地和陌生人进行密切交往,这是‘非抑制性’模式。”[2]

通常婴儿在7到9个月开始产生对照顾者的特殊的偏爱,逐渐形成相互依恋的关系。依恋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安全基础,并与许多其他认知、社会、情绪改变有关。如果婴儿期和刚刚学走路的时期由于母爱的剥夺没有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或由于依恋关系中的不安全、不负责任、身体上的忽视和虐待造成的照看破坏,最终将形成“反应性依恋障碍”。

(二)“反应性依恋障碍”的成因

反应性依恋障碍的发生几乎总是与严重的儿童教养不良有关。这种教养不良

第 2 页

可以是心理虐待或忽视(如刻薄地惩罚、对孩子的意见总不理睬,或者身体虐待)或忽视(如长期不注意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反复故意的伤害或不提供足够的营养)。注明:由于没有充分理由证明儿童教养不良与本症的必然关系,所以不一定要有环境接触的剥夺与扭曲才能作出诊断。但在没有对患儿的虐待与忽视的证据时,作出诊断应当慎重。反之,诊断也不能只建筑在虐待与忽视的基础之上,因为并非所有被虐待或被忽视的儿童都出现这种障碍。

(三)“反应性依恋障碍”的诊断要点

关键特征是五岁前产生的与抚养关系异常,包括在正常儿童中少见的适应不良,这种异常持续存在,然而却是抚养方式的明显变化的反应。

有这种综合症的年幼儿童社交反应具有强烈的矛盾性,在离别与重逢时更为明显。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幼儿可能会在向人走来时回避目光接触。第二、在被抱着时极力注视别处。

第三、对抚养者可以有亲近、回避和拒绝爱抚的混杂反应。

情绪紊乱也可以体现出症状,例如表现为明显的苦恼,缺乏情绪反应,退缩反应(如在地上缩成一团)和/或对自身或他人的痛苦出现攻击性反应。一些患儿出现爱抚不起作用的恐惧和过分警觉(有时表述为“凝固的警觉”)。多数患儿对同伴间的交往有兴趣,但负性情绪反应妨碍了其社会活动。依恋障碍也可伴有身体成长受阻和损害。

(四)“反应性依恋障碍”的治疗方法

“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是一种以长期的社交关系障碍为特征的儿童精神障碍。患儿长期表现不恰当的应对方式,如过度抑制过分警惕或明显的矛盾反应(如对养育者的安抚同时出现亲近冷淡、回避和违抗)或缺乏情感反应退缩、情绪紊乱健康搜索,对自己或他人健康搜索的痛苦却表现攻击反应或恐惧性过度警觉,与同伴交往很差。常有自伤、伤人忧愁和苦闷有些病例生长发育停止在与正常成年人交往过程中有时有一定的社交应答和反应能力健康搜索。起病于5岁左右诊断应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广泛性发育障碍。

(1)心理治疗:查明情况,彻底改变教育方法,消除一切不利于儿童身体或心理发育的不良因素、恶性刺激进行家庭治疗对患儿采取关心爱护鼓励帮助的教育方法,拉近与养育者的感情建立正常的亲子关系,使患儿有一种安全感,逐渐

第 3 页

消除恐惧不安和过度警觉的情感反应。

(2)药物治疗:适当采用抗焦虑药物治疗,如地西泮或阿普唑仑地西泮5~10mg/d,分2~3次服用阿普唑仑0.4~0.8mg/d分2~3次服用。症状消失后停药。[3]

三、“模拟家庭”工作方法的介入

(一)“模拟家庭”的概述

1.“模拟家庭”的定义

“模拟家庭”养育主要是采用聘请家长与孤残儿童组建家庭的模式对儿童进行全方位照顾。具体就是由政府出资,租用市政府的“廉租房”或利用福利院自身的房子,每个家庭聘请一对夫妇作为家长与4~5名儿童一起生活,家长照顾孩子们日常起居,对孩子进行适时心理指导和生活常识指导等。“模拟家庭”有环境设施小型化、生活护理专人化、人文关怀家庭化等特点。福利院正在积极使用这一模式改善对孩子们的照顾形式,孩子年龄在3岁至13岁之间。

2.“模拟家庭”对福利院儿童的意义

“家庭对儿童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家庭的核心功能就是情感支持,这主要包括夫妻间的互爱互敬、互信互谅,父母对子女的照顾、子女对付父母的敬重孝顺,以及兄弟姐妹间的和睦友爱等。”[4]由于福利院儿童没有机会与亲生父母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尤其是在婴幼儿时期没有能与母亲建立起一种安全的依恋关系,而造成的情感障碍。对其干预的最好方法莫过于由若干充满爱心的“家人”,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模拟的“家”,孩子们通过对这种环境和角色的再认定,建立起他们的替代性依恋关系,来补偿由于亲生父母角色的缺失所造成的情感空白,通过这种替代性的依恋关系来进行心灵的互动,并在互动的过程中重建内心的安全感,这就是建立“模拟家庭”的初衷和理念。

(二)“模拟家庭”模式中社工需要认识的问题

1.对儿童的认识

儿童这一定义包括了:“第一、它是生命中一个特定的阶段。区别于动物,表现出人类生命的开始,即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位一体。第二、这段时期是作为人的初始期而受到关注的。众多科学表明,人脑部发育的关键时期是3到4岁。第三、它是人需要特别保护和关爱的时期。物质层面,儿童无法获得生

第 4 页

存所需要的资源,精神方面,需要依赖成年人的呵护,才能获得心智的成长。社会层面,他们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他们还没有相应的能力去支撑起独立的社会角色,需要通过不断的社会互动,完成自身社会化的使命。儿童开始是不具备生存能力的,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着各式的需要:生存的需要、爱的需要、学习的需要、游戏的需要、社会化的需要、被保护的需要。”

在工作的过程中,社工必须谨慎处理好“家人”与孩子的关系,由于儿童是自我保护能力弱的未成年人,在儿童社会工作中对服务对象行驶“保护者”的角色,是社会工作者时刻要把握的。

2.社工在工作过程中所要遵循的理念

社工必须根据他们的这些需要,来观察孩子,制定适合他们的生活环境。在工作的过程中,社工要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成长、发展的需要,以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儿童开展的助人服务活动。“依据米德自我发展理论,儿童是通过模仿周围人的行动,发展成为社会存在的。通过学会站在别人的角色上考虑,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我感。再通过他人看待自己的眼光看待自己,发展起自我意识。”[5]

(三)社工在“模拟家庭”中对“反应性依恋障碍”的干预

“模拟家庭”通过招募有爱心和有素质的志愿者作为管理员,负责孩子们的饮食起居,作为“模拟家庭”的“模拟家人”,社会工作者对“模拟家庭”的运作进行专业的指导,并对孩子们的生理、心理状态进行监督,对于情绪的问题给予关注,对于行为的问题给予辅导,也有社工直接作为“模拟家庭”的“模拟家人”。“模拟家庭”的生活和普通的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是一样的,可根据孩子们的情况,分别送入各级各类学校。

“模拟家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希望藉此营造一种类似家庭的氛围以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与成长。它的目标很明确,那便是让这些无家可归的儿童尽可能地享受到“家”的温馨和“亲情”的温暖。尽可能地重建或矫正这些儿童相对缺乏或扭曲情感体验,完善他们的人格,学会表达和享受“家人”之爱,“手足”之情,习得如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的能力,为他们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社会工作者如何运用自己的专业理念,依托“模拟家庭”这个平台来帮助这些特殊儿童摆脱“反应性依恋障碍“呢?

1.对于“模拟家庭”的“家人”的选择要求

首要的问题是社工要对“家长”进行严格的挑选,然后对他们进行培训,“模

第 5 页

拟家人”在“模拟家庭”中的角色定位与角色协调的问题。“模拟家人”在“模拟家庭”中,具有“家长”与“工作者”两位一体的身份,他们有着“家庭成员”和“专业人员”的双重角色,如何在家庭中摆正自己的定位,使之不相冲突,而是相互促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社会工作者多得是作为一个外在的工作人员对组建成的“模拟家庭”模式进行定期观察。作为这个特别的家庭的家长,他们必须要具备:

一是他们一定要从情感上接纳孩子、爱护孩子,只有真正从感情上接纳孩子、爱护孩子,这个“模拟家庭”的存在才是有意义的。二是他们的日常行为应该是理性的,也只有是理性的“模拟家庭”,它的社会目标才有实现的希望,它的社会功能才有发挥的可能。一般一个“模拟家庭”会接纳3、4个孩子。

2.社会工作者协助“家长”所做的工作

角色定位的问题清晰之后,社会工作者要对“家长们”进行长期的工作支持,协助他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第一,在“模拟家庭”中建立“福利院儿童”与“新家人”的依恋关系和温馨家庭氛围。充分利用“模拟家庭”的环境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这些儿童的依恋障碍是从失去家庭温暖开始的,这些孩子们对家庭氛围及家庭关系都有敏感的意识,也正是因为这种敏感才会使孩子们对“温暖”体会的更深。因此,“模拟家庭”中一定要有温暖的氛围。“家长”爱护关心每一个孩子,孩子们的任何问题都会得到家长的指导帮助,任何努力和进步也会得到赞赏和支持,这样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暖化,他们便会不自觉地把“温暖”回报给他人,良好的家庭氛围由此便形成了。这种“温暖”对于医治孩子心灵创伤,克服依恋障碍,以致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

第二,“模拟家庭”的“家长”应增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尽量与他们在一起,并且及时地回应他们。用语言和非语言的关注,经常在一起玩游戏,多拥抱、抚摸孩子,多对孩子说话,多给孩子提供用来看。接触、品尝、闻的物体,对孩子的哭叫、痛苦、高兴、兴趣、和惊奇要有更多的回应。游戏结束后,和孩子们一起做总结,并表达你对与他们一起玩游戏的喜爱,以及在游戏中的一些看法,同时也鼓励他们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第三,在“模拟家庭”中,家庭氛围应该是正面的,多用鼓励的放大强化孩子的合理行为,尽可能少用惩罚方式来控制不良行为。尽量不用命令、指导、教育的口吻,如“你不应该这么做”“不对,你又错了”“算了算了,你一边看着,我来做”,而是应该用“当你„„时,我很喜欢”“好的,假如你能那样做那就更好了”的表达方式,像孩子表明你与孩子玩的很开心,用言语、微笑、拥抱和拍摸来表扬孩子在游戏中的出色表现和对孩子的欣赏。如预见到孩子会犯规的可

第 6 页

能,尽量避免;当孩子犯规时假装没看见,顾及当时孩子的自尊心,寻找适当的机会给他们演示一遍正确的做法。

第四,在“模拟家庭”的这个特殊的平台中,“家长们”角色的到位率和角色的恒常性是非常重要的,“福利儿童”通过对这种角色的认定,来建立他们的替代性的依恋关系,来补偿由于亲生父母角色的缺位所造成的情感空白,通过对这种提到性的依恋关系来进行心灵互动,并在互动过程中重建内心的安全感。同时这种新的依恋关系也为孩子树立一个可以模仿的榜样。值得一提的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角色都是十分重要的,孩子幼小时对女性“家人”的依恋会较多。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男性“家人”的角色在依恋关系中会显得越来越重要,他将成为孩子以打闹等肢体玩耍为主的游戏中的“伙伴”。“在有组织的游戏中,儿童理解游戏规则,理解公正和平等参与的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学会把握“一般化他人”的概念,也就掌握了其所处社会的一般性价值和道德。”

最后,如上述一系列的方法对个别孩子效果还是不甚明显,可由“家人”陪同通过福利院的资源链接,寻找具有心理学背景的社会工作者或者心理咨询师,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对依恋障碍症状比较严重的孩子,进行适当形式的心理辅导。

3.“模拟家庭”模式中社会工作者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家长们”对“模拟家庭”的新环境的适应。福利院的孩子多有生理上的原因或者是智力上的障碍,会产生许多心理障碍,出现许多心理问题,无论是在学习认知、人际适应、行为问题、情绪问题、性格缺陷、自我概念等个方面以及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均显著劣于正常儿童,例如:自控能力差、意识薄弱、容易暴躁、焦虑、胆怯、多疑、固执、孤僻等等。尤其是重度“问题学生”时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这都在情理之中,家长们无需视为洪水猛兽,动辄训斥,怒不可遏,更不能歧视、厌弃和排斥他们,放弃照顾他们的责任,而应该是毫不动摇、不厌其烦地、坚定不移地去教育、帮助、关心他们。只有做到耐心、文明、态度和蔼,才会与他们建立坚定不移的信任关系。

第二、孩子们对新家庭的适应。福利院的儿童一般阅历较浅,经验不足,依赖性强,例如一些聋哑的孩子,从小缺乏有声语言,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生活,他们唯一能用来认识世界的就是一双明亮的眼睛,所有的信息全来自于直观感觉,其模仿性强,很容易受表面行为的影响。“家长们”要对他们进行正规家庭的认知教育,一个家庭同时有几个孩子的,要帮助他们适应“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这样的人伦关系。告知孩子们要怎样处理这样的关系。对于有特殊需求的残障儿童要给与特别的对待,让他们体会到周围人群作为“家人“对他们的关心。

第 7 页

“模拟家庭”对于福利院的孩子的养育是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只是现在还是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这个工作体系还相当不完善,不管是关于理论还是实践都不足。而且根据中国的国情及人伦情理都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想要将这一模式做得更好,更加完善,那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研究及探索。对“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这一现象可寻资料也很有限,多的是眼睛所看的现象,有些不免会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参与的描述,并没有真的得到权威性的认证。

第 8 页

注释

[1]李子树.中国孤儿现状与面临的困境

http://

[4]陆士桢,任伟,常晶晶.儿童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08 [5]马凤芝.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59

第 9 页

参考文献

梁传孙,伍锐明,吴敏洁.社会工作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卢彩容.残障儿童的心理特征及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9.Sheldon D.Rose.青少年团体治疗[M].吉林: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马洪波.“模拟家庭”对“福利院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的干预”[J].社会福利,2009,(8)习红兵.试论福利院孤残儿童心理问题及其疏导[J].湖南冶金技术学院学报,2009,(2)仲宁宁.儿童心理表征的功能及其教育对策 [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1)Ralph Dolgoff,Frank M.Loewenberg.社会工作伦理实务工作指南[M].北京:中华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obert F.Rivas,Grafton H.Hull,Jr.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M].北京:中华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杜春美,俞静.学习困难儿童心理特点_影响因素及教育策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

第 10 页

第三篇:《“模拟家庭”针对福利院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问题的社会工作实践》摘要

内容摘要

大规模的机构养育模式下,福利院孤残儿童身上往往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福利院孤残儿童由病态心理而导致的行为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反应性依恋障碍”是福利院儿童经常出现的现象,针对这一点,社会工作者以“模拟家庭”的介入手法,社会工作者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以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儿童开展的助人服务活动,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模拟家庭 福利院孤儿 反应性依恋障碍

Abstract

Mass organizations, raising the children's welfare homes are often having more psychological problems.the welfare of children in complex to conduct error, even the phenomenon of crime occur in society caused great harm.“ 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 of childhood” is the welfare of children, to this point, the social worker uses models “ simulation of family home ” ,social workers according to the children'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growth in social work profession values to provide guidance to the scientific theory.full use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methods and tips for children of service to help people and must be effective.Key words: Simulation Of Family Home Welfare Center For Children 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 Of Childhood

下载《“模拟家庭”针对福利院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问题的社会工作实践》目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模拟家庭”针对福利院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问题的社会工作实践》目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