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顾亚敏-东城中学演讲社志愿总结,建议,反思
顾亚敏
建议
1.希望东城中学自己的老师不要在场,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然老师在场对维持课堂秩序有莫大的帮助,感谢他们!
2.希望学生能够给予社团活动一定的重视,比如改变一下参加社团就是嬉笑打闹的想法;
花一定时间和精力完成社团指导布置的任务。
3.有社团之间的交流学习,比如社团汇报展示活动。
4.希望演讲社指导老师的人数不超过2个,否则教学思路会混乱,学生接受的也很零散,效果不好。
反思
1.每次去的志愿者不一,会造成课程教授的不连贯,没有系统性。
2.志愿者和学生的交流不足。
3.志愿者对社团的认识不够。
总结
1.认真准备上课流程,穿插小游戏会带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演讲不单纯是技巧的呈现,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应该为他们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创造更多的机会。
第二篇:顾亚敏-东城中学演讲社志愿者心得
志愿时光,美好东城
顾亚敏
“老师,你一定喜欢看喜剧,你看你满面红光,笑起来还有两个酒窝,对吧?”这是在上周五的课上,演讲社的孩子们问我的问题,我回说:“是啊,我最喜欢喜剧了。”虽然从小学开始就征战了很多次的演讲赛,但是做起演讲社的社团指导来还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一次去见他们的时候,两手空空,毫无准备。到了教室,十几个孩子已经有说有笑地坐好了,只是男女分开,想起自己初中那会儿,也是好奇又紧张地对待男女生之间的猫猫腻腻,不禁觉得时光飞逝,转眼已是泯然笑之的年纪了。一直意淫的老师可是上不好社团课的,果不其然,我故作镇定地讲完我所知道的演讲技巧之后,学生们已经明显厌烦了。撑不住场面的时候,他们学校的老师会出来及时救场。脸发红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只能临时想了一个小题目让他们开始辩论。他们幼稚的话语有时让人忍俊不禁,有时又引人深思。还有一个小胖子,大家吵吵闹闹的时候,他多是冷淡坐着,可是我指明让其发言的时候,他所思所想又让我感叹良多。
孩子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很简单,这会让我受益颇多:何不在生活中云淡风轻多一些,斤斤计较少一些。有一次我给他们看一个十二岁女孩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女孩在发言中控诉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呼吁与会者和全世界行动起来,保护地球。看完以后,我让他们谈感想。他们多数都谈到了要和破坏行径决裂,做出了很多保证。可是没有人说起自己看到视频资料中非洲苦难场面时候的动容。他们在这个年纪能吸收正能量的速度远快于发掘黑暗面。这也正是十几岁最让人感念的地方,所以我没有刻意去重看视频里的苦难的场面。鼓励他们去接受那样积极正面的想法是我作为这样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所能尽力做的。
虽然只去过三次,他们还是让我觉得难忘。他们让我记得,对生活的信心来于对它的好奇心。
第三篇: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教学的反思-王亚敏
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教学的反思
肥西农兴中学
王亚敏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以审美为核心”,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学科综合”等新的教育理念。音乐教育的重心正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播,转向注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形成,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把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
原大纲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强调按音乐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新《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它淡化了传统教育中那种单一的知识传递过程,强调音乐课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学生和小学生正处富于想象的年龄,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是我们音乐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只有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在他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通过审美实践,纯洁和丰富情感、美化心灵、完善人格,是美育的基本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主动提问,这些方式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各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以及各民族、民间的优秀音乐作品浩瀚无垠。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他们通过作品中所表现的赞美和歌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同一部音乐作品,识谱的人可以欣赏;不识谱的人也可以欣赏;本国的人可以欣赏;外国的人也可以欣赏。它可以超越种族、语言、信仰的界限,与人类的心灵发生碰撞,产生共鸣。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感知音乐中的情感,从而去激发他热爱音乐的情境。
二、把“过程与方法”设为课程目标之一。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学过程与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从教学过程讲是“重结论,轻过程”,从学习角度将是“重学会、学好,轻会学、好学”。而新《课标》站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角度,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音乐本质来看,他具有愉悦性特点。人们通过听觉产生一种“审美情趣判断”。他是审美经验积淀的心理反映,是一种美感的享受。因此人们需要音乐,他是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过程的趣味化和游戏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进而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因此音乐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音乐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参与音乐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愉悦,使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家园:
1、体验:
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2、模仿: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探究: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并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4、合作:
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及参与性。
5、综合:
我们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艺术领域之间的综合如文学、美术、影视、戏曲、曲艺等姐妹艺术的新观念,新成果,将音乐与姐妹艺术中相关的内容,手段进行有机的融合。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