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莞商校 学校工作总结 衔接社工职能 助力学校德育(范文模版)
衔接社工职能,助力学校德育
东莞市商业学校东莞市幼儿师范学校
我校以“育人为本,德技立身,给每个学生和家庭带来希望和发展”的办学理念为指引,致力于学生身心健康体系的建立,通过系统的教育、服务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以及成长过程中的遇到的烦恼与困惑,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能力。
目前,我校共有4位驻校社工,其中在2012年9月和2013年9月,学校出资向横沥镇隔坑社区服务中心增加购买了2个社工服务岗位,使学生与社工人数比例达1000:1,为在校学生的身心发展保驾护航。驻校社工全方位为在校学生提供发展性、预防性以及补救性服务,为学生德育管理水平带来了新的气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学校社工衔接学校德育工作初见成效
1、学校德育工作注重全校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教育,以教育为主;学校社工以参与式互动促进学生成长,学校社工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学校社工服务丰富了学校德育工作。
2、德育教师承担着教学、学生管理等重大任务,在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呵护上存在时间不足等困难。学校社工通过嵌入式的方式,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周末时间开展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活动,促进学生个人的成长。
3、学校社工衔接学校德育工作初见成效:
(1)学生志愿者、志愿团体的培育与管理初见成效。
(2)促进学生会、广播站等学生社团骨干工作能力的提升。
(3)加强重点青少年学生的关注与帮扶工作,转化效果良好。
(4)整合校外的社工资源、公益资源,服务学生。总之,我校通过校内、校外德育德育工作队伍的共同努力,需要关注的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得到有效转变,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明显的提升,学习热情得到较大提高,同学间的相处更融洽,校园更和谐。多年来,我校在校学生犯罪、涉罪率为零。
二、学校社工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衔接
(一)理念先行,二者合二为一
我校以教育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四个规范文件”》为指南,从当前中职生普遍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较严重,交际观念、消极行为较为普遍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积极关注、正面教育、育心为本,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的心育理念,依据“以预防为主,以咨询辅导为辅;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心育模式,融入学校社工“相信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价值观,嵌入社工专业的服务技能,开展适合校本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和谐一家亲,学校社工嵌入德育系统
我校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从心育理念出发,开发出“德育团队互补、德育与教学合作共赢、心理老师与学校社工强强联合”的系统的育人模式,将学校社工融入到我校德育队伍当中,成立了以校长为主任,德育副校长为常务主任,学生处主任、教务处主任、团委书记为委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办公室,设立了东莞市商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以下简称“心育中心”),由8名心理健康教育A证教师、2名国家二级心理辅导咨询师、4名学校社工组成,负责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
学校社工作为校内的自由分子,在身份上具有优势,既是学生的知心姐姐、知心哥哥,亦是学校与学生的沟通桥梁。在功能上,既能协助学生处完善学校制度,协助团委开展丰富活动,也能在融入教学过程,以班会课等的方式增强班级凝聚力、完善班级管理,同时在微观层面,给学生提供个案辅导、咨询以及小组服务等,协助学生完善健康人格,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如此,在学校的德育架构中,学校社工以动静结合的方式,以学生为本,通过至上而下、至下而上的方式,为学校提供相关的信息支撑,为学生的身心发展保驾护航。
(三)领导高度重视,推动学校社工与学校环境的相互融入
我校与学校社工通力合作,构筑了畅通的沟通渠道,宏观上以“周计划、月总结、学期汇报”为主,微观上以会谈等的方式加强沟通,由此做到双方行动的一致性,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我校借助全校大会、班主任会议等平台,大力推介学校社工服务,实现“人人知道社工的存在、知道如何联系社工”的效果,进而为学校社工与学校的深入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我校十多年前就开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其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中,写进每个学期的工作计划,保障充足的活动经费。由此,我校鼓励学校社工对学校硬件设施等提出建议,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设施,同时给与学校社工服务大力的支持,如宣传板块的制作、服务经费的支持等。
(四)建立系统的工作模式,开展针对性服务
为实现“学生身心成长”的系统性管理,学校德育队伍与学校社工在每个学年初定期开展排查摸底工作,建立关注名册,开展有的放矢的教育,主要通过以下6个途径:生源学校调查、班主任排查、朋辈放映、家长反映、社工摸查以
及德育事件,划分出三个群体,分别是正能量群体、临界能量群体以及重点关注的青少年群体,并开发出有以下三种不同的服务方式。
针对正能量群体,其需求总结为三个类型,分别是第一,希望来我校学习专业技能、就业好;第二,期望来我校有新的改变、新的起点;第三,希望来我校继续大学梦高职高考。这部分群体,需要得到“保护与预防”的服务,因此,所研发出来的服务对策是:加强主流文化意识教育,内强素质、外强形象,以点带面开展教育;培育学生干部社团、打造社团文化、提升阳光志愿服务素质;打造技术节、艺术节、证书考核等各类平台。
针对临界能量群体,其需求主要体现在:第一,自我意识强但自控能力差;第二,自卑感重但叛逆心理强烈;第三,兴趣爱好广但又苦于学习。这部分群体,需要给与“关爱与引导”,所研发出来的服务对策是:用正能量群体引导摇摆不定的能量,如学生干部的榜样作用、志愿者精神等;社工的能量转化服务,如新生关怀小组等。
针对重点关注的青少年群体,主要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犯罪法》规定以及校纪校规和新问题,在行为上存在偏差的群体,我校采取传统与新型相结合的方式,为该群体提供补救性服务。传统方式包括班主任重点监控、家校联动、校纪处分、心理健康护航系统跟进以及法制副校长普
法宣传,新型方式包括驻校社工介入个案帮教、借力校外优秀公益组织,如莞香花服务中心的派送服务、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等。
由此,在学生成长系统中,学校提供强有力的行政支持,融入学校社工服务,以软硬兼并的方式,在三个层面上接触学生,一是培育朋辈互助团体,协助其获得个人成长,发挥正能量,并协助社工开展发展性、预防性活动,致力于和谐氛围的营造;二是与班主任、德育老师接洽,提供学生具体的需求;三是直接与学生接洽,获得第一手信息,以个案帮扶以及团体活动的形式给与针对性的服务,并将服务成效反馈给学生处。
三、工作展望
经过一年的实践,我校与学校社工初步探索出相辅相成的“工作+服务”模式,全方位为在校学生的身心发展保驾护航,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我们将继续追求永恒,在具体的工作上,将聚焦校园重点关注的群体或者学生行为,集中力量,实现服务的项目化、常态化以及规范化,继续推进和谐校园的打造。
第二篇: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总结: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总结: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总结: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必须依靠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紧密配合。学校领导和教师们深深地懂得家庭教育工作的扎实开展,对学校教育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学校在促进家庭教育工作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一、家长委员会架起家校合作的桥梁。
自2011年以来,学校在全校家长中选出四十名家长代表,组成家长委员会。自荐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式推选出家委会常委,分别担任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等职务,讨论研究家委会工作计划。在工作期间,家委会成员能够积极配合学校日常工作,办好家长论坛,从学校周边交通安全、学生习惯养成、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多方面建言献策,为学校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发挥作用,共同打造和谐、愉悦的育人环境。
二、家庭教育讲座形成家校共管的局面
为了更好地整合学校及家庭的教育资源,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使每一个孩子得到健康和谐地发展。学校定期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每一次讲座都让家长们受益匪浅。一些家校合作成功案例,让家长们更加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一些可操作的策略,更让家长们易学易懂易实践。
三、评优树先活动推出家庭教育的榜样
为进一步推进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学校定期组织开展各项优秀家长评选活动,例如,“书香家庭”奖、“优秀家庭”奖等,引领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家庭教育的受益者。
四、家教文摘、论坛引领教育理念的学习
为了开拓家校沟通的新渠道,学校推出《教育,从家庭开始》文摘小报。小报内容以名家的家教文章摘录为主,每学期办3-4期,免费发放给全校所有学生。家长阅读后可以反馈意见,学校将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回收。这一举措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家长身先垂范,潜移默化,和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
此外,校报《银杏树》专门开辟了“家长论坛”栏目,家长主动投稿,将自己家庭教育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五、班级QQ、微信群搭建家校互动新平台
每个班级在班主任老师的组织引领下,建立了班级QQ群。促进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互动,搭建起家校互动的新平台。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家长提出的问题,进行问题的归纳和梳理,有针对性地引领家长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同时,家长能够从群相册和群文件中及时了解到学校、班级和孩子的最新动态,有的教师还定期组织QQ群论坛,引领家长针对近期关注的问题参与讨论,共同学习和提高。
总之,学校全方位、多渠道建立家校联系,实现最大程度的家校互动,让家长和学校之间、家长和老师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发挥家长主动性,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