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制禁毒工作计划
城关小学法制禁毒教育
工
作
计
划
2012年9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及国务院“关于在中小学中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禁毒方针、政策、决心及措施。教育全体学生深刻认识毒品的严重危害,激发历史责任感,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毒品预防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使广大学生认清毒品的危害,进一步增强防毒、拒毒意识,确保“学生不涉毒、校园无毒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与守法意识,二、目标要求:
紧紧围绕“参与禁毒斗争,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结合我校实际出发,既要面向所有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普及禁毒知识,提高所有学生自觉抵御毒品的能力,又要重点加强思想道德行为偏常学生的教育工作,将禁毒教育与法制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结合起来,努力做好预防教育工作,从而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确保校园的安宁,确保广大师生的健康与安全。
三、工作措施:
1.加大学校法制禁毒教育领导工作力度。
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把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成立法制禁毒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学校主要领导负责具体落实措施,并组织开展预防教育工作。
组长:米红林(校长)
副组长:肖洁(安全法制副校长)刘健(教学副校长)
成员:彭丽(教务主任)周茜(总务主任)及全体班主任
2.与学科教学整合。
学科教学是法制宣传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的主渠道,利用现有学科资源,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在晨会、班队会、思品等学科进行法制教育和毒品预防教育知识的渗透,使毒品预防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3.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结合。
法制教育、毒品预防教育是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因此,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引导学生交友谨慎,不盲目猎奇,不涉足电脑网吧等未成年人禁入场所,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4.全学年确保“两个一”目标,每学期坚持开展“六个一”活动
“两个一”目标:①全校学生接受禁毒知识教育面达100%; ②在校学生无涉毒行为面达100%。
“六个一”活动:①读一本禁毒书籍;②听一场禁毒报告;③观看一部禁毒专题教育片;④开展一次参观区禁毒教育基地活动;⑤出好一期禁毒板报;⑥组织一次禁毒班会。
四、具体安排
九月:
1.制定法制禁毒教育工作计划、课程安排。
2.召开法制禁毒教育工作会议,明确工作要求。
十月:
1.开展法制禁毒教育宣传月活动。
2.法制禁毒教育班会(第七周)。
3、法制禁毒教育主题板报布置。
十一月:
1.学习《教师法》《教育法》
2.开展以“知法、懂法、守法”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十二月:
1.法制禁毒教育国旗下讲话(第十四周)。
2.法制禁毒教育班会(第十五周)。
3.法制禁毒教育活动资料收集整理。
第二篇:禁毒法制教案
禁毒法制教案
时间:2011年10月27日
地点:二年级教室
主持人:班主任
参加人:本班学生
内容: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有关毒品的知识。
2、教育和引导学生远离毒品,提高拒毒防毒意识。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国际禁毒日”是哪一天吗?(6月26日)2、毒品及毒品的种类。
(1)同学们一定都听说过毒品,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毒品吗?毒品都有哪些呢?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2)毒品的品种很多,一般我们知道的有吗啡、杜冷丁、海洛因、大麻、可因、冰毒、摇头丸;它的来源也很广,既有天然生长的植物,又有从天然植物中加工提炼的化学药物以及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品。这些毒品长期吸食都会成瘾,对人体产生危害,而且易感染疾病。如果服用过量,则可导致死亡。
3、可能有的同学已经了解了毒品的危害了,那么毒品有那些危害呢?
①毒品会摧毁健康,它能摧毁人的消化功能、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还会患上传染性病及“爱滋病”。
②毒品令吸毒者丧失工作能力,导致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给家人带来无尽的折磨。
③吸毒导致堕落、犯罪,进而危害社会,成为世界公害。吸毒是一种可耻的违法行为,也是一种自杀行为。吸毒者大多是面色蜡黄,身体消瘦,嘴唇焦黑,神色漠然。而当毒瘾发作时的狼狈相,更让人目不忍睹。吸毒者的堕落和自毁是说不尽的,它不仅害己,而且害自己的家庭,害自己的国家。
第三篇:禁毒法制教案
禁毒教案
五尺小学三年级:李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毒品?认识吸毒行为 ,认清毒品的危害性了解艾滋病的危害及传播途径,及艾滋病的预防。
2、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培养禁毒防艾意识,提高学生拒绝毒品、预防艾滋的心理防御能力和自觉性。
二.教学过程: 提问:“国际禁毒日”是哪一天?(6月26日)提问: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节日?
(毒品蔓延的社会现象和“让我们远离毒品”的警示)了解毒品的有关知识:
人们知道,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在小亚细亚及地中海东部山区发现了野生罂粟,青铜时代后期(约公元前1500年)传入埃及,公元初传入印度,6、7世纪传入中国。
从很早时候开始,人们就把罂粟视为一种治疗疾病的药品,因而便有意识地进行少量的种植与生产。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会有鸦片的出现。作为一种商品,它既有使用价值也具有经济价值;作为一种药品,它既有医疗使用的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麻醉、积蓄毒素乃至造成依赖、病魔的作用。一般吸毒者吸食成瘾后,有时能带来短暂的快感,更多的时候只是满足难以忍受的毒瘾,根本没有什么快感,但只要吸毒,就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破坏。一段时间以后,毒品会摧毁吸毒者的精神和意志,使其堕落、道德沦丧,出现心理变态。另外,吸毒者常常因为多人共用没有经过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而传播各种皮肤病、性病甚至艾滋病等多种疾病。同时,由于吸食者难以掌握毒品的纯度,经常发生因毒过量死亡的事例。
毒品有什么危害。
(1)吸毒对身体的毒性作用: 毒性作用是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对身体的一种有害作用,通常伴有机体的功能失调和组织病理变化。中毒主要特征有:嗜睡、感觉迟钝、运动失调、幻觉、妄想、定向障碍等。
(2)戒断反应:是长期吸毒造成的一种严重和具有潜在致命危险的身心损害,通常在突然终止用药或减少用药剂量后发生。许多吸毒者在没有经济来源购毒、吸毒的情况下,或死于严重的身体戒断反应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或由于痛苦难忍而自杀身亡。戒断反应也是吸毒者戒断难的重要原因。
(3)精神障碍与变态:吸毒所致最突出的精神障碍是幻觉和思维障碍。他们的行为特点围绕毒品转,甚至为吸毒而丧失人性。
(4)感染性疾病:静脉注射毒品给滥用者带来感染性合并症,最常见的有化脓性感染和乙形肝炎,及令人担忧的艾滋病问题。此外,还损害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易感染各种疾病。
(5)对家庭的危害:家庭中一旦出现了吸毒者,家便不成其为家了。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
(7)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 吸毒首先导致身体疾病,影响生产,其次是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和浪费, 同时毒品活动还造成环境恶化, 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
(8)毒品活动扰乱社会治安: 毒品活动加剧诱发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扰乱了 社会治安, 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威胁。
4.什么说“不要吸第一口”?
青少年吸毒诱因很多,有好奇、上当受骗、盲目追求享乐、来自同伴的不良影响、生活学习受挫、逆反心理等,其中因为好奇而吸毒成瘾的占大多数,一项对吸毒者的调查表明,由于好奇而吸毒的占84.4%。抱着“找一下吸毒的感觉”、“抽着玩玩”、“尝尝新鲜”、“我只想知道吸毒是怎么回事”、“我不相信它有那么神”、“吸一口不要紧”等心态,在毒品面前放任你的好奇心,就好比在悬崖边抬脚试探崖底有多深一样危险,千万“不要吸第一口”。这是因为:
(1)毒品的成瘾性。毒品的主要危害在于它的成瘾性。任何人只要沾染上毒品,无一幸免地产生对毒品的双重依赖:一种是吸毒者停止使用毒品后,会出现生理功能紊乱的反应,甚至造成致命的损伤,其痛苦之剧烈让人难以忍受,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理依赖。另一种是吸食毒品后,使人产生一种欣快感,使吸毒者产生强烈的再次使用毒品的欲望,以期获得满足和避免难以忍受的痛苦,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依赖。
(2)复吸率极高。吸毒一旦成瘾,很难戒掉,复吸率极高。这是因为对毒品的心理依赖非常顽固。“一朝吸毒,十年戒毒,一辈子想毒” 是对瘾君子的真实写照。大部分瘾君子的结局,要么感染上其他疾病死亡,要么超量使用毒品致死,要么因无法得到毒品,经不起毒瘾的煎熬,自杀死亡。因此,青年学生一定要自觉抵制吸毒诱因,珍爱生命!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艾滋病是一个健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可能成为艾滋病流行的直接或间接受害者。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
2、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
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其沉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因为多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处于养家糊口的年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当他们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
3、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20-45岁的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的保卫者。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
4、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
艾滋病使千千万万的儿童沦为孤儿,使千万无辜儿童被迫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经常忍受人们的歧视、失学、营养不良以及过重的劳动负担。
艾滋病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要消灭艾滋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培养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从“我”做起。
(四)、艾滋病的预防
艾滋病蔓延很快,而且目前无特效药。但是,只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是可以减少其发病率的。
1、加强艾滋病的监测检疫。
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与国外人士交往日趋频繁,随之入境的人数也急剧上升,这就要求卫生检疫部门,对入境人员进行严格检查,对艾滋病抗体阳性者,坚决不允许入境。
2、加强治安管理。
严格取缔卖淫和嫖娼活动,对与外国人及外籍人员发生性接触的妇女应做艾滋病抗体的检查。坚决杜绝与艾滋病抗体阳性或艾滋病病人发生性接触,患有艾滋病的妇女应避免怀孕。
3、消除静脉滥用药物的现象 三.教学活动安排
组织学生进行宣传
2016年秋
第四篇:禁毒法制讲座
学习毒品知识增强防毒意识 共同构建禁毒防线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很荣幸受镇委领导的指派和学校领导的委托跟同学们一起学习关于毒品危害性的问题。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要想在短时间内,全面学习毒品相关问题是不现实的,再者,同学们也难于消化。因此我就挑其中一些最基本的且与大家生活上,学习上都有密切相关的知识与大家共同学习。
在学习之前我想有二个问题考考同学们:
1、每年的6月26日是什么日子?(国际禁毒日)
2、咱们的禁毒口号是什么?(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同学们:讲到毒品二个字,大家就很容易想到鸦片,想到清朝后期的鸦片战争,同样也就想到虎门销烟的大英雄——林则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禁毒运动,创造了三十年无毒的奇迹。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受国际毒潮的影响,我国毒品问题又死灰复燃。毒品一度呈现出泛滥之势。目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毒品问题,密切关注毒品动向,积极部署,全民动员,大力打击毒品违法犯罪分子。2008年6月1日,我国专门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目的在于实现禁毒工作社会化、法制化、规范化,最大程度上遏制毒品的危害。
那么,什么是毒品呢,毒品又会对人们造成哪些危害呢?下面,我将给大家做详细的讲解。第一,什么是毒品?《禁毒法》在第一章第二条对毒品的定义作了如下阐释: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第二,毒品的种类。毒品种类很多,卫生部于1996年1月颁布的《麻醉药品品种目录》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分别有118种和119种,我国常见的有鸦片、大麻、可卡因、苯丙胺及其他五大类。按照毒品出现的时间也可以分为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两种。传统毒品主要有鸦片、海洛因等鸦片类、吗啡类毒品;
新型毒品是相对传统毒品而言的,主要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它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病变,使人过度兴奋和致幻。常见的有K粉,摇头丸(狂喜丸),冰毒,麻古等。第三,毒品的特征。毒品具有依赖性、耐受性、非法性、危害性四大基本特征。
1、依赖性。毒品能使人从生理到精神上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不管是百万富翁,还是普通人,仅一两次的吸食即会上瘾。一旦停止吸毒,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出现不安、焦虑、忽冷忽热、起鸡皮疙瘩、流泪、流涕、出汗、恶心、呕吐、腹疼、腹泻等一系列反应。为此,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强制性地使吸食者连续使用该药,并且不择手段地去获得它。
2、耐受性。表现在:吸毒者不断使用一种或同类毒品,其药性效力会逐渐退化、减弱。吸毒者必须逐步增大吸毒量、缩短吸毒间隔时间以及改变吸毒方式(由烟吸、烫吸、鼻吸、口服到直接注射进血脉),以缓解毒瘾发作的痛苦,直至奔向死亡!
3、非法性。我国《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等法律都明确规定,吸食贩卖毒品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刑法》中规定了十二种相关罪名:(1)容留他人吸毒罪;(2)强迫他人吸毒罪;(3)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4)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5)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6)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7)走私制毒物品罪;(8)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9)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10)非法持有毒品罪;(11)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12)走私制毒物品罪、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六章第五十九条也有相应的规定,严厉打击涉毒违法犯罪分子。
4、危害性。科学研究表明,无论吸食哪种毒品,都能使人成瘾,都能将吸毒者的生命引向黑暗和死亡的地狱。毒品无论对吸毒者个人,还是对其家庭和整个社会,都将产生许多可怕的严重恶果。
第四,我将跟同学们着重讲一讲毒品的危害性,其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⑴毁灭自己。吸毒首先毁掉的是吸毒者自己。为什么这样说?一是因为吸毒严重摧残人的身体。毒品对人脑中枢神经直接造成刺激性的不可逆性损害,引起脑部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直至毁掉一个人的健康和生命。即使经过脱毒治疗,由于大脑神经的不可逆性损害,人也会产生木呐痴呆等症状。据统计,吸毒人群的平均寿命一般30 岁- 40 岁,死亡率比一般人群高出 15 倍。目前,全球每年因滥用毒品致死的人数已高达20多万。2008年土桥镇永安村何某在朋友的怂恿下于歌舞厅初次吸食毒品,因过量,当场昏迷不醒。好在缉毒民警及时查处并马上施救,才摆脱死亡之神。事后,该吸毒者还专门来感谢缉毒民警的救命之恩,还说再也不上朋友的当,再也不吸毒了。2007年城郊乡东正村朱某因注射过量毒品,当场死亡。二是吸毒扭曲人格,自毁前程。人一旦吸毒成瘾,大多数就会人性丧失,道德沦丧,不顾廉耻和人格尊严,做出抢劫、绑架、偷盗、卖淫、聚众淫乱等违法违纪的事情,最终都会受到法律法纪制裁。三是吸毒极易引发自伤、自残和自杀等严重后果。毒瘾发作后的痛苦是常人无法忍受的。为缓解痛苦,有的吸毒者甚至不惜采取切手指、砍胳膊、烫烟头等自残方式,不堪忍受痛苦的折磨而引发自杀的也不乏其数。四是吸毒传播疾病。吸毒者通常聚拢一起共用一个注射器,极易导致传染艾滋病病毒和乙肝、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扩散,同时也给细菌性心内膜炎,破伤风、败血病、肺癌、横断性脊髓炎的发生增加了机会。所以说,敲开毒品的门,就等于挖好了自己的坟。⑵祸及家庭。吸毒不仅消耗大量的资财,还是导致一个家庭破败和毁灭的罪恶祸首。吸毒者平均每天用于吸毒的费用最少100元以上,一年就耗资4万元以上。因此谁家只要有一人吸毒,必然引起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美满和睦的家庭就会失去往日的宁静、和谐、幸福和快乐。丈夫吸毒导致夫妻不和、矛盾激化;妻子吸毒则加速婚姻破裂;父母吸毒子女遭殃;子女吸毒则父母担惊受怕。城郊乡津江村朱某吸毒上瘾,妻子苦劝其戒毒,仍不见效后,无奈离婚。2008年12月因谋求毒资而贩毒被关进监狱,留下七十多岁的老母亲和一个年仅八岁的儿子艰苦度日。某市一个16岁的少年在省城的一所中专上学,因为吸毒回家向母亲要钱,在遭到拒绝后,竟然残忍地杀害了他的母亲。有关部门曾就毒品对家庭的危害做过一个专门调查,在被调查的124 个家庭中,因吸毒引起夫妻矛盾的有 68 例,离异 15 例,为吸毒而借贷和变卖家产的 61例,其中4个家庭倾家荡产,竟将自己亲生的子女以几百元卖掉以获取毒资。人们常说:家有吸毒者,满是泪和血。⑶危害社会。吸毒对社会的危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诱发犯罪,危害社会。吸毒者在耗尽钱财之后,为了维持吸毒,往往挺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据统计,我国吸毒人员中,男性80%以上有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由此可见,毒品已成为诱发违法犯罪、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吞噬社会巨额财富。吸毒消耗大量资金,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大大削弱了国家的财力。三是吸毒严重影响国民素质。吸毒严重影响国民的身体素质。因为吸毒,人的体力会下降、劳动能力会减弱,从而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此外,毒品还有许多潜在的危害。比如,吸毒必然引发种毒和制贩运毒品,而毁林种毒以及制毒废料都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的生存空间等等。对于毒品的危害,有一幅对联写的很形象:
烟枪一支未闻炮声震响打得妻离子散,锡纸半张不见烟火冲天烧尽田地房屋。
第五,俗话说得好:清代魏子安的《花月痕》: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抵制毒品的侵害呢? 首先要识破吸贩毒分子引诱吸毒伎俩。毒贩们常用的引诱伎俩有:伎俩一:谎称“K粉、摇头丸不是毒品”。因为通常情况下,人们谈到毒品就想到海洛因、鸦片等传统毒品,而对于K粉、摇头丸等新型毒品的常识缺乏认知。贩毒分子抓住这一认知空白恶意误导,甚至大肆宣扬,混淆视听,居心不良,欺骗他人尤其是青少年吸食毒品。而事实上,K粉、摇头丸不仅是毒品,更是毒性直接摧毁脑部神经、毒害更大的毒品。伎俩二:谎称“吸一两次毒品又不会上瘾”。这是贩毒分子利用人们心存侥幸的心理诱骗他人吸食毒品。很多毒贩花言巧语,甚至现身说法,声称自己吸毒很多次都没有上瘾。很多人不明就里,不加分析,就这样信以为真地上当受骗了。而实际上,一般来讲,毒贩子本身也是瘾君子,其实早就染上了毒瘾。众多吸毒者的亲身经历是:一朝吸毒,永远想毒,终身戒毒。伎俩三:免费尝试。几乎所有吸毒者初次吸食毒品,都是接受了毒贩或其他吸毒人员“免费”提供的毒品。等他人吸食上瘾后,毒贩们再高价出售毒品给上瘾的人,从而谋取高额利润。所以,大家要相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贪小便宜,必有大损失。伎俩四:声称“吸毒能治病”。毒贩们利用人们对毒品的无知和对疾病的恐惧,引诱吸毒。我们知道其实毒品本质上也是一种精神药品或麻醉药品,在医学上有麻醉、止痛、亢奋或抑制神经等功效。但如果正常人滥用这些药品就会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损害大脑机能,影响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功能,还会降低生殖和免疫能力,甚至导致死亡。这时,药品也就成了毒品。所以毒贩子打着“吸毒能治病”的幌子,欺骗他人吸毒,全不顾他人的死活,使本已受病痛折磨的人从一个苦海跳到另一个更大的苦海,结果在病痛和毒瘾的双重折磨中悲惨地死去。伎俩五:鼓吹“吸毒是有钱的象征,现在有钱人都吸毒”。毒贩们瞄准一些家庭较富裕的青少年或者通过自己努力积攒了一定财富的青年,向他们兜售“吸毒是有钱的象征”这样极其荒唐的错误观念。而事实上,社会上真正有钱的人都是很吝惜钱物的,稍微理智的人都懂得一旦染上毒品,再富有也将成为毒贩的俘虏,任其摆布,最终将因巨大的毒资而倾家荡产。伎俩六:利用女青年爱美之心,编造“吸毒可以减肥”的谎话。毒贩利用吸毒会引起生理机能紊乱,导致食欲明显减弱,从而使人消瘦的现实,故意编造“吸毒可以减肥”的谎话,引诱他人吸毒。显而易见,吸毒不仅不能真正的减肥,还会严重损害面容和身体。所以,爱美的人啊千万不要上当,决不吸毒!
对于这些,我们青少年要学会三个拒绝,掌握抵制毒品不良诱惑的方法。
1、拒绝尝试:面对毒品千万不要心存好奇和侥幸心理试图亲身尝试,而要坚决予以拒绝。一个叫露露的女大学生,在校期间交了一个吸毒的男同学为友,为了找到一种戒毒的方法来拯救她的男朋友,竟以身试毒,结果不能自拔,以自杀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她在留给母亲的遗书中写道,“面对有生的日子,我一天天胆怯,如进入一个恐惧的魔场,我被魔鬼附着,越陷越深,我已经无法自拔了。这个将人往死里拖的魔鬼就是毒品海洛因。”对毒品我们一定要正确把握好奇心,增强鉴别和自控能力;千万要牢记这位女大学生以身试毒的惨痛教训。这真是“吸毒一口,掉入虎口”啊。
2、拒绝毒友: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朋友,正常的交友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我们又强调交友一定要有原则,同时也不主张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与社会青年结交朋友。如果一旦以涉毒人员为友,那就很难逃脱噩运了。在某戒毒所戒毒的年轻人小王,高考落榜后到省城一家餐馆打工,认识了一个老乡并交上了朋友,时间不久就送给他一点海洛因,告诉他吸上这个非常过瘾。等到上瘾之后,就开始向他贩卖毒品,等小王明白这个老乡原来是个毒贩子的时候,已悔之晚矣。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毒者惨。
3、拒绝虚荣:不要以为吸毒就是时尚,就是有财有势的象征。珍重自爱,不轻易涉足公共娱乐场所。歌厅、舞厅、茶楼、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各种公共娱乐休闲场所情况相当复杂,有许多极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有些公共娱乐场所由于管理上存在漏洞,吸毒、贩毒人员经常出没,往往成为吸贩毒活动的地下场所。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型毒品不断流入我县娱乐市场,摇头丸这种新型毒品,最初就是从歌舞厅开始泛滥的,现在仍然出现在这些地方。许多毒贩子认准了进入公共娱乐场所的人除了有钱的大款,还有许多就是涉世不深、自控能力差的青少年。所以他们就长期潜藏在这些地方,采取在饮料、烟卷里添加毒品或直接赠送海洛因、摇头丸等方式设圈下套,引诱上钩,谋财害人。家长和学校经常告诫同学们不要涉足这些场所,这是对同学们尽职尽责的关心和保护。因此同学们要珍惜生命,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第六,青少年对禁毒工作能做的事情有哪些?
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仅要自觉远离毒品,拒绝毒品,而且还要主动配合当地,积极参与一些力所能及地禁毒宣传工作。全民禁毒,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一章第三条明确指出: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应当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履行禁毒职责或者义务。
也许有同学就会问:我们还小,能为禁毒做些什么样的工作呀?我们认为同学们可以做以下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积极参与当地政府开展的各项禁毒活动;
2、在家里开展禁毒宣传,要让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邻居朋友明白毒品的危害性及相应的违法犯罪所受到的惩罚;
3、有条件、有机会的情况下,可以参加禁毒者协会,成为禁毒义务宣传员。
4、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发现有涉毒行为,就大胆举报,可以向当地派出所举报,也可以拨打110。
同学们:你们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自觉地远离毒品、拒绝毒品,积极参与禁毒宣传,同一切吸贩毒违法犯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净化学习生活环境,共同构建禁毒防线,为实现无毒校园、无毒家庭而努力奋斗!
最后,祝全校师生,身体健康!家庭幸福!谢谢大家!
第五篇:禁毒法制教案
禁毒知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毒品,毒品的种类,认识吸毒行为 ,认清毒品的危害性。
2.情感觉悟目标: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培养禁毒意识,提高学生拒绝毒品 的心理防御能力和自觉性。自觉与涉毒违法犯罪作斗争。
3.能力目标:自觉远离毒品,增强他们防毒、拒毒的意识和能力;认识毒品的种类; 认识毒品的危害; 认识吸毒成瘾的途径; 认识吸毒成瘾的原因,如何预防; 结合社会现象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重点难点
1.认识毒品及毒品的危害
2.认识吸毒行为,青少年如何防止吸毒
三、教学方法
观看 VCD 谈观后感 上网查找资料及讨论 总结
四、多媒体 禁毒教育宣传片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生的观看 VCD 禁毒教育宣传片谈观后感,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毒品对 人类的危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总结毒品的危害
1、吸毒摧残人生 对身体的危害 自伤、自杀、自残 加速死亡
2、吸毒毁灭家庭 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贻害后代
3、吸毒危害社会 诱发刑事犯罪 败坏社会风气(二)、进一步了解毒品相关知识。
A 毒品的种类;B 毒品的危害;C 吸毒成瘾的途径;D 吸毒成瘾的原因,如何预防;E 刑法有关走私、贩卖、运 输、制造毒品罪的有关条款。
(三)、讨论青少年如何防止吸毒? 在上网进一步认识毒品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青少年如何防止吸毒?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青少年如何防止吸毒:
1.接受毒品基本知识和禁毒法律法规教育,牢记“四知道”:知道什么是毒品; 知道吸 毒极易成瘾,难以戒断;知道毒品的危害;知道毒品违法犯罪要受到法律制裁。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盲目追求享受,不以好奇心为由侥幸去尝试,不受不良诱惑 的影响。
3.不听信毒品能治病,毒品能解脱烦恼和痛苦,毒品能给人带来快乐等各种花言巧语。
4.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如发现亲朋好友有吸、贩毒行为的人,一要劝阻,二要远离,三要报告公安机关。
5.养成良好的行为,杜绝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不涉足
青少年不宜进入的场所,决不 吸食摇头丸、K 粉等兴奋剂。
6.使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引诱、欺骗吸毒一次,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坚决不 再吸第二次。(四)、教师总结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生命,要正确地认识毒品,远离毒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盲目追求享受,寻求刺激,赶时髦。时刻记住,一旦惹 上毒品,必将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毒品这东西一碰都不能碰。
(五)、作业: 课后学生搜集身边的有关毒品危害类的案例进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