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典章制度
典 章 制 度
分封制——中国奴隶制社会的政权组织形式。始于商代,盛于西周。分封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所封诸侯由中央控制,服从天子,定期纳贡缴税,提供劳役,随从出征 等。诸侯在封国内有世袭权。分封制本为加强中央对国家的控制,但是后来随着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不服从中央,最后造成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后被郡县 制逐渐取代。
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源于春秋,盛于秦汉。郡县制确立后,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以加强对地方政权 的控制,使得中央政令能较为顺利地贯彻。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为后来两千年的封建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 的基础。
爵制——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六部——三省六部是西汉后长期发展形成的,隋朝正式确立,唐完善。六部为尚书省属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负责执行中央命令,监督地方领导。也特指明清中央行政机构中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吏、户、礼、兵、刑、工部。
御史台——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明初将御史台改称都察院。
翰林院——唐代开始设立的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机构。自唐玄宗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以起草诏制后,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翰林学士。曾一度权任重要,但后来被皇帝疏远,不参加机密。学士人选重才不重资历。
太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设太学,教授儒家经典《五经》,后太学科目和人数都逐渐增加,对于培养人才和促进文化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官府名。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并为皇太子讲经。源于西晋,原为贵族学校,唐代以后发展较快,清代地方设州府县学,京师设国子监。
书院——始于唐代,为官方藏书、修书或咨询的机构。后朝有发展,创办者有官有私,为藏书讲学之所。宋尤盛,有白鹿、石鼓、岳麓、应天四大书院。处幽圣之地,研儒经,传孔道。明清时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废科举后书院多改为学校
察举——从汉代至隋代的一种选官制度。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向朝廷推荐,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汉武帝时形成完备的以儒术取士的制度。察举实行之初,对于完善封建官僚制度,吸收有用人才参政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政治腐败,察举不实严重,成为豪强安插亲信的工具。
征辟——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指皇帝下诏聘召,辟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为下属。被聘者有接受和拒绝的自由。征辟制的推行,有利于破格擢用人才,但也产生严重的弊病,助长了官僚中的私人权势。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魏晋南北朝为保证士族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曹操曾提倡“唯才是举”,后曹丕为取得大地主集团的政治支持制定九品中正制,西 晋逐渐完善,衰于南北朝,隋文帝废。该制度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人士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品。该制度成为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 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
明经——汉代出现的科举科目之一,被推举者须明习经书。
科举制——隋朝建立,唐完善,并被后朝沿用的官吏选拔制度。废九品中正制,采用科举取士,1 /
2隋炀帝又置进士科,科举逐渐形成。武则天又创“武举”,唐代的科 举逐渐形成一套严格完备的程序,通过考试体现平等精神,使有才之士有机会步入仕途,扩大了统治基础,网罗了人才。但是科举竞争激烈,后朝的科举科目越发固 定,死板,很多知识分子以此为进入仕途,获得金钱名誉的道路,影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进士科——隋炀帝置,科举考试科目之一,难度大,竞争激烈,又因进士出身的仕途比较优越,所以考试者很多。第一名为状元。宋以后科举除了进士科以外都无足轻重,遂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科目。
府州县学——明代开始设于地方府州县的学校,清代广泛设置。
府兵制——古代兵制之一。始于西魏,盛于隋唐。所属军士单立户籍,平时务农,农隙训练,出征时自备兵器资粮,轮翻守卫京师和边境。军府多分布于京师附近,以加强中央集权。唐末后逐渐消亡。
募兵制——古代兵制之一。源于唐初,募兵原则上是自愿的,唐初以府兵为主,兼募兵士。应征者多为博取功名。唐五代后,取代征兵制,是封建时代兵制的一大变革。统治者认为,将健壮者招募当兵,老弱者就不能揭竿反抗,是防止灾年爆发农民起义的对策。
乡兵——封建社会的地方性武装,主要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多由地方地主势力掌握。历代多有,名称不同。宋代乡兵曾在抗击辽、西夏、金和蒙古侵略时起到一定作用。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李鸿章所属的湘军淮军最初也属乡兵性质。
厂卫——明朝内廷的侦察特务机构。厂,东西厂;卫,锦衣卫。合称厂卫。
军机处——清代时为秉承皇帝意旨办理军机事务,后扩及所有机要政事的中枢机构。掌书谕旨,参议重要政务及用兵用刑,文武换防引荐等。雍正时设。加强了中央集权。
理藩院——清朝用来处理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
秦汉烽燧——秦汉时期边塞观敌报警系统,“燧”设在边塞的一种亭,以观望敌情来报警为主要职责,烽是报警时所用的信号
八旗制度——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努尔哈赤建立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后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部分。特点是以旗统人,以旗统 兵。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职能,入关后圈地分得份地。八旗制度为发展巩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作 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其落后的一面日益明显,在征战中作用愈来愈小。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末主管外交、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派遣留学生等事务的中央机构。咸丰年间设立,体制仿军机处,《辛丑条约》后改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 2
第二篇:清朝典章制度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凯旋
综述
—、定义:
典章制度:又名典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指导工作进行的准则,它涉及到最高权利的转让、各种礼仪规制、政府机关的组成和运转、官员的选拔、考核、退休,学校科考、财政管理、立法、司法和监察权的运用,以及国家武装力量的编制配备等等,并以法律的形式将其确定下来,以此来规范和约束广大的被统治者。
作为一个国家和政府制定典章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把国家发展的更为强大,让他的百姓都服从于政府的统治,所以制定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言行。从历史上遗存的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来看,每个朝代的制度都有继承关系,任何一个朝代的典章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比如汉成秦制。
二、发展阶段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制国家,他的特点是以少数民族统治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所以有很多民族特色,但他的典章制度继承了很多明朝的规章。
第一,初创期(关外时期)。满族刚刚崛起于黑上白水之间,过着游牧生活。在这个民族向南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为了加强民族内部的统治,另外接触了大量明朝官员,逐渐制定了符合当时社会情况和生产力水平的规章制度。
在关外建立的最为重要的典章制度就是八旗制度,除此之外还建立了宫室制度(代表沈阳故宫)和后妃的等级。皇太级时期,学习了明朝的制度初步定了后妃的等级,非常简单。直到康熙的时候才完善了后妃的等级制度,规定的非常的具体。
第二,形成期(顺治初到康熙中)。随着清朝入土中原,统治者积极吸收汉族文化,认识到汉族的官员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远远高于本民族,这时候就顺治就大胆起用了明朝汉族降官,比如洪承畴。
但是,满族权贵思想不能容忍汉族官员的重用。顺治死后,孝庄皇太后以顺治的名义写下遗嘱,表示顺治检讨自己没有按照祖宗的规制起用汉族的官员,其实这是皇太后为了安慰满族老臣。
1690年,康熙二九年,修成了清朝第一部会典,《康熙清会典》标志清朝的典制初具规模,在当时被称为“百臣奉行之政令”。
第三,鼎盛期(雍正、乾隆期)。康乾盛世,各方面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随着经济非常发达,各中典章制度也日趋完善,从实践的需要中产生了很多新的典章制度,明朝的很多制度都已扬弃。
如秘密立储法、军机处的建立、摊丁入亩、官员的奉禄等等。
第四,自醒期(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期)。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随之一些西方文化传到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些制度远远落后于当时的社会统治和发展需要。于是一些有识之士纷纷要求
变法,开始在政治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司政院、责任内阁等,军事制度上成立了新式海军,财政制度上推行了新税制。这些新制度的实行大都是新旧制度交替使用,而且带有殖民地色彩。
三、清朝典章制度的特点: 第一,突出了皇帝的权利。
(查书了解皇帝权利机构的设置)
书房是关外人家读书学习的地方,清入关后专门设立了南书房和尚书房。南书房是供入执内庭的翰林官们以诗词书画供奉皇帝。尚书房是皇子读书学习的地方。
第二,袒护满洲和八旗利益。同化汉族人的服饰和生活习惯,无论在制度和法律上都对满族人给予了优惠政策。在政治制度中,满洲世爵制度,可以使满洲权贵世代做官。在法律制度上,有满族人的专门衙门制度,可以实行换刑。在军事制度中,八旗的军队不论在装备和奉禄上都优于绿营军。
第三,是体现多民族特色,特别注意民族关系的调整。满洲入关后,给每个民族都有很优惠的抚恤政策,比如对蒙古族施行了盟旗制、新疆维吾尔族实行了伯克制、西藏少数民族实行了嘎厦制、东北的赫哲民族实行了边蔗户长制、西南西北的少数吐司制。这样减少民族间的纷争和矛盾,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第四,注意前代经验,及时吸取教训。比如,立储法、皇子的分封等制度即吸取了前朝经验又有了自己的创新。(自己看史料分析)
第五,制定系统完整的条规法令。清政府为施行“天下道同”,颁布了若干条例。
第六,反映封建典制的终极和近代典制的开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他的灭亡也是封建典制的结束。
四、清朝制度的分类:
共分七类,一是皇帝制度、二是礼仪制度、三是国家机关制度、四是职官管理制度、五是学校科举制度、六是财政监察和法律制度、七是军事制度。
皇帝制度
一、皇位继承制度:
1、关外时期帝位的传递:也就是父传子传孙,如此世世相接。八
从努尔哈赤开始就十分注重继承人的选拔。(查看史书了解清各皇帝继承皇位的过程)
2、秘密立储法
清统治者皇位继承的一大创举,创立于康熙晚期知道雍正时期完善。
二、*什么是秘密立储法?:就是皇帝当着总理事务大臣的面,将事先秘密写好的储君名字放在锦匣当中,封固藏于乾清宫的最高处“正大光明”匾后,又另书密封一匣,常随身携带,除了皇帝自己谁也不知道谁是皇子。特点:
1、立储之事是公开的,储王公大臣已知皇帝立了新储,而且把储君名字放在宫中公开之处,从而防止和减少了皇子之间为继位而产生的纷斗,也不存在皇帝和太子间产生矛盾。
2、终究储君是谁,又是不能公开的秘密,这便于皇帝较为客观平静地对诸子进行选择考察,在皇位继承中实行优选法。作用:(历史意义)
1、突破了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选君方法,选贤重于选嫡。
2、为中国封建王朝提供了新的立储法。
3、它的弊端是只凭皇帝一人好恶决定选储,王公大臣丧失了荐言的权利,而皇子为了博得皇帝的喜爱有循规蹈矩的思想和行为。
*简述康熙两次立储失败的原因:
1、从主观而言,玄烨作为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摒弃偏见,在政治上学习汉制汉法,但对其中的诸多矛盾了解不深,为树立太子威信和培植其从政能力花费了很多精力却没有注意到在制度上划清皇储之间存在的政治界限,即娇惯了皇子的娇惯放纵,又威胁到了自己的权利。
2、从客观来看,清入关后随着皇权的增强,八旗制度中严格的主奴关系,和玄烨多次任命皇子监管各旗事务,就在诸皇子参与争夺储权造成了有利条件,使整个斗争更加深刻广泛。
三、摄政与辅政
*摄政与辅政的异同:
1、摄政与辅政同时协助皇帝临朝御政。但摄政是皇帝年幼时,由王大臣全行皇帝事;辅政,是王公大臣辅佐皇帝处理政事。两者有本质区别。
2、在职权、待遇、礼仪、地位、规制等方面辅政大臣远远低于摄政大臣。
3、辅政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即位的新皇帝年幼,未成年之前需有成人扶持主政;二是新皇帝即位伊始,未协助政事,临时受命辅政,辅政始终在皇帝的控制下代替皇帝行事。
*清史上两次摄政:顺治,多尔衮是摄政大臣 溥仪,载沣是摄政大臣
四次辅政:福临,政亲王吉尔哈郎、瑞亲王多尔衮
玄烨,索尼、敖拜、苏古撒哈、扎毕龙 弘历,四大亲王辅政
同治,顾命八大臣
(具体史实,清参看相关记载)
四、垂帘听政
在封建社会,女子是不能出头露面的,更不能参与政事。所以,垂帘听政是专指女人参与国家政事时采取遮挡的方法。帘子是黄幔或黄色纱屏。地点主要是在养心殿和乾清宫。
垂帘听政,并非清朝专利,历史上早有先例。
*清代历史共出现三此垂帘听证:分别是同治和光绪时期
1、咸丰十一年,慈禧和慈安一起在养心殿听政
2、光绪继位后,慈禧二次垂帘听证
3、软禁光绪后,慈禧垂帘训证
五、皇子的教养和分封
教养:
清朝入关后逐渐吸收汉族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稳定。清朝皇帝十分重视对皇子的教养,制定了很多规矩和制度来规范皇子的言行,使他们受到教育。
大小皇子每天早上寅刻(五点)到尚书房等候师傅,七点的时候师傅才到,这段时间相当于现在的早自习。一般是先学满文、蒙文,再学汉文。年幼的皇子课程简单,中午便可告退,年长者等到下午两点才能散学,用罢点心,“再行弓箭至薄暮方可离去”。所以皇子们即学文又习武。在学习其间皇子可以休息一至两次,需师傅批准方可离开,而且每次休息不得超过两刻(半小时),侍从须在窗外或明间听差。
分封:
*简述清朝宗室设置和世袭情况?
在顺治六年(1649年),清宗室爵位已定为十四等。分别是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亲王和郡王的嫡福晋所生的儿子年过二十岁,由负责皇室事务的宗仁府行使考试后,亲王子封为世子,郡王子封为长子,以待其父爵位。其余子及非嫡子经考试后分等受爵。
受封爵位后,亲王每年银子的奉禄是一万两,世子六千两、郡王五千两、长子三千两、贝勒两千五百两、贝子一千三百两、镇国公辅国公七百两及相应的奉米。其余还有土地、庄园和户人,由内务政在皇家土地上拨给,不得而知私自占用老百姓的耕地。
*公主的册封和下嫁:
清代公主册封的等级是如何确定的?
按清代规定,公主由中宫(皇后)生者封固伦公主,由妃、嫔生着封和硕公主,固伦公主品级相当于亲王,和硕公主品级相当于郡王。亲王以下所生女统称为格格,也有等级之分。亲王女封为郡主,又称和硕公主。郡王女封为县主,贝勒女封为郡君,县主和郡君统称为多罗格格。贝子女封县君,又称固山格格。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女封山(音)君。
公主到了一定年龄就要由皇帝指婚出嫁,她的丈夫就叫额附。固伦公主的的丈夫就叫固伦固伦,和硕公主的丈夫就叫和硕额附。固伦额附的等级相当于贝子、和硕额附的等级相当于镇国公。公主的陪嫁出了服饰金银器皿绸缎以外还有房屋田产庄园及园户,每年还有奉禄。但是,这有严格的规定,公主去世后呢年历奉银停止发给,赏赐的土地田产随从人员照例收回。
六、后宫制度
后妃等制:清入关前,妻妾统称福晋。康熙登基后,才逐渐建立起以皇后居中的后宫体系。
*简述清后宫的后妃等级规制?
后宫中皇后主内治,总设六宫,妃嫔分七等。皇贵妃设一人、贵妃两人、妃四人、嫔六人、此外还有贵人。老皇帝的妃子称为太妃太嫔,年龄超过五十岁才可和次皇帝见面。皇帝选妃都要在满、蒙族中选,为了血
统的纯正,禁止在汉族中选秀女。在康熙晚期时候,也出现了江南女子入宫,因为当时汉族女子接触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要优于满族女子,善于琴棋书画,给皇帝带来了新鲜的感觉,皇帝也注重接受汉族人,为了减少满族权贵和后宫的不满,也是为了保证满族血统,汉族入宫女子一直都是贵人身份,甚至更低,所生孩子不给予正式册封。
*秀女的选拔:
为了保证满洲人血统的纯正,避免满汉通婚,皇室要定期在八旗内选拔秀女进宫,成为一种制度。
*简述清朝挑选秀女的有关规定?
挑选秀女的做法始于顺治初年,根据规定每隔三年由户部行文,将十四至十六岁应月女子,除有残疾不堪入选者须事先说明外,都应逐级呈报,待户部奏准日期后,陪送京师什午门,交内监引阅初选、待选,如有未经阅看之女子(没有参加选秀)及记名女子(登记过)私将聘嫁者,督统以下至本人父母分别予以处罚。被选中秀女一部分充实后宫,一般都先封“答应”,“常在”然后逐步进封贵人、嫔妃,另一部分配给皇子皇孙、族内至亲,入选秀女冲任主位后终生都在宫中,每逢年节由各宫首领太监奉本主命前往外家(秀女娘家)慰问。
*简述清宫廷挑选宫女的主要情况:
也必须在内务政的包衣中挑选,也保证了满族人血统。挑选宫女主要为内庭主卫,供差遣,或在宫内洒扫服役之类,身份不高,选择的范围只限于内务府所属上三旗(两黄一白)包衣(家奴),任职左领、管领以下家庭的女子凡年龄在13岁以上,便造册送内务府会计司备挑,入选进宫先试以绣锦、执帚等一切技艺,并观其容貌尚否再定留与不留。上乘者教与宫中规程,日各有一小时写字读书,次日命宫人考核,一年后教授宫中典章,其中品貌娇好者分配各宫伺候太后、皇后、妃嫔。
皇太后的宫女定数12人,皇后是10人,皇贵妃、贵妃各是8人,妃嫔各6人,贵人4人,常在3人、答应2人。
其余分配到尚衣(裁缝)、尚饰(饰品)等处服役。宫女要等到25岁后在出宫,命运很悲惨的。也有宫女被皇帝看中受封的。
七、宫室制度
外朝和内庭:主要讲解避暑山庄的建筑结构。(参看中国古代建筑之宫廷建筑)
八、内务府的建立和执司
*简述清内务府的机构设置及主要职能?(供皇帝起居服食)
清内务府在初设时机构较为简单,后陆续调整充实,在康熙末年雍正初年终于建立了包括七司、三院及其它附属机构在内的庞大组织。在关外时期由隶属上三旗的包衣组成,专供皇家差遣使用。主要职能是负责掌管内庭事务。据统计,内务府所辖大小机构50多处,人员达3000多人。*七司
皇储司:统筹内庭所需及出纳,主要是制作宫廷用品。
会计司:统领各地庄园收税、编审庄丁、选宫女、太监、乳母。掌仪司:主要负责内庭的礼乐之事,皇帝祭祖、婚嫁、寿宴等等。
都驭司:掌管军营、一二三等侍卫、皇帝车驾、皇后妃子出入等。
慎行司:对太监、宫女犯刑律给予处罚。营造司:维修房屋、搭建房屋。
庆丰司:负责牛羊、牲畜等祭伺、食用需要。
*三院:
上四院:皇家宫廷乘坐的车马等事务的管理。
武备院:备用御用的弓矢、行仗、甲胄等打仗、打猎所用。
奉趁院:修缮园林
九、宫廷筵宴和皇帝后妃的日常膳食
*简述宫廷筵宴的类别:
按性质分为:内庭筵宴、宗室筵宴(由内务府御茶膳房经办)玉殿大宴、婚嫁筵宴(由外朝光录司经办)
满席:分为六等(面食为主)
一等席 用于帝、后死后的随宴,用面120斤、8银子。
二等席 用于皇贵妃死后的随宴,用面100斤、7两银子。
三等席 用于贵妃、妃、嫔死后的随宴,用面100斤、5两、4钱4分银子。四等席 用于元旦、万寿、冬至、庆祝,郡主成婚,贵人死后的随宴,用面60斤,五等席 用于少数民族来朝贺的筵宴,用面40斤。
六等席 用于赐宴、周边小国来使,用面20斤。
汉席:分一、二、三等、上席、中席五类(主要是肉、菜类)
*简述帝、后每日膳食如何分配拨给的?
根据记载,皇帝每天供给坛肉20斤、肉5斤、猪油1斤、羊2只、鸡2只、鸭3只、60头乳牛的乳茶、茶叶一包、玉泉泉水12罐。除此之外,还有燕窝、鹿肉等山珍海味,吃不了就赐给大臣和王公贵族。登记不同供给的食物也有所不同。
*简述清代帝后用膳时间;
早晚两次用膳,早饭早6——7点,晚饭下午2——3点,晚点(夜宵)晚6点 睡觉 晚7点
早晚正餐要摆120多道菜和时鲜菜品。
十、太监制度
*简述清管理太监的机构:
康熙十六年五月设立的净事房,属内务府管辖,设总管太监、宫殿监督领事、正事等专职,全部由太监组织的机构,负责传达、办理内庭一切事务。
*清朝廷如何选验太监?
清廷对太监的选验非常严格,乾隆四十一年以前,净身投充者需向礼部报名记档,再交内务府查验,后直接由内务府办理,由会计司、掌仪司司官监督年老太监查验,收入宫中的太监年龄限定于16岁以下,无妻室者,但因内庭常不足额,故下令官员家不许索要太监督。
*清朝宫室王公使用太监数额的规定;
根据清朝的定律,宗室王公、一品文武大臣可用太监,开始没有定额,后因投充私宅,宫中使用数额不够。嘉庆四年规定,亲王用七品首领1名,贝子用太监10名、入八分公用8名、一品以上文武大臣用4名、公主额附用10名。一般文武大臣多不使用太监。
当时,避暑山庄用七品执首总管1名,五品首领2名、太监20名,专司山庄内各项杂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