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社工服务队在地震灾区开展社会服务的调查
**地震灾区社工服务的实践与启示—**理工大学社工服务队在**灾区开展社会服务的调查
□**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5·12”汶川特大地震不仅给灾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而且打破了社会组织结构,改变了原有社会关系,特别是不同地方的灾区群众被安置到过渡板房集中居住后,面临许多过去未曾有过的社会问题,比如生产生
活习惯、人际网络关系、社会组织管理、灾害心理负担等。帮助灾区群众正确对待和处理好这些社会问题,尽早走出受灾阴影,增强重建家园的信心,提高自我救助、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组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上海对口援建**市,从援建工作开始就十分重视社会服务工作,积极引进专业社工服务组织在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取得了很好效果,受到了灾区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一、基本情况
在上海市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已先后接受上海社工服务团的4个服务队进入滨河新村、勤俭人家、幸福家园和城北馨居等四个集中安置点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来自**理工大学的社工服务队进驻勤俭人家安置点。勤俭人家安置点目前已入住1.1万多人,分别来自**市、汶川县、茂县、理县和江油市等受灾地区。**理工大学的专业社工服务队自去年6月25日组织第一批成员进驻勤俭人家开展社会工作以来,已先后组织9个批次约90余人到该安置点开展工作。该服务队每个批次都由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带队,成员由该校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及专业社工组成,服务队既有自身的专业优势,又有着丰富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通过他们专业化的社工服务,有效地帮助灾区群众顺利渡过了难关,促进了安置点社区的和谐发展,为增强灾区群众与灾害斗争的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勤俭人家受灾群众时,对社会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充分肯定。
二、主要做法
(一)制定阶段服务目标。第一阶段,重建社会关系,以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社区关系、政民关系重建为目标,帮助受灾群众尽快走出灾难阴影。第二阶段,服务工作的目标转向社区增能,通过走访了解社区情况,组织入住居民参与社区各项活动,形成邻里之间互助友爱的气氛,让居民认识到自己、家人、社区和政府是有战胜灾害能力的。第三阶段,社区居民与早期入驻安置点时的情况已有不同,需求也相应有了新的变化,**理工大学社工服务队适时调整工作目标,主要是引导群众从灾民意识转向居民意识,培育居民勤俭自强的能力,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提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第四阶段,主要围绕居民自助互助网络的重建,在承继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服务项目进行深化推动与拓展延伸,重点加强对受灾居民自我发展的指导和帮助,比如家庭创收、就业援助等,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同时,着力塑造社区生活共同体与精神共同体,推进社区和谐发展,维护居民安置点的社会稳定。
(二)建立四个服务机制。一是社区联结机制。**理工大学社工服务队结合社区实际,在安置点兴办社区小报,组织老人协会,开展文体活动,举行“巷巷会”等,通过建立这些平台,疏通信息传达渠道,实现居民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理解,避免因信息不充分、相互不理解而引发矛盾和冲突。二是资源整合机制。**理工大学社工服务队主动与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人保儿童活动中心、半边天基金会幼儿园、浦东社会工作协会以及**市精神卫生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发挥这些社会组织的作用,在安置小区开展心理辅导、青少年教育、精神疾病治疗和帮助受灾群众就业等工作,比如联络医疗卫生机构为老人举办秋冬季的养生保健知识讲座;联络精神卫生中心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及时得到医治和家庭辅导;组织受灾群众为上海企业从事刺绣订单生产等。社工服务队在安置点还招募培训志愿者60余人,与他们一起开展儿童青少年服务、老人和特困家庭探访和《勤俭快讯》送报上门等服务。同时,服务队还积极联系上海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安置点工会文化娱乐活动室捐书、捐碟,组织**的青少年参与沪川青少年夏令营,发动上海社区居民的结对援助。通过整合政府资源、机构资源、志愿者资源以及其他资源,有效克服资源短缺问题。三是政社合作机制。与**市民政局、安置点管委会建立联络沟通机制,相互之间设专人负责联络与沟通,建立政府管理与专业社工服务有效互动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四是需求回应机制。采取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专业方法,针对不同受灾群众的不同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服务计划并加以实施。例如,设计了社区信息沟通平台计划;启动了“最美夕阳红”老人康乐系列活动计划;开展各种培训活动等。
(三)创新服务项目载体。一是开展人际网络重建项目。社工服务队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重建社区关系,比如成立川剧会、社区乐队、老年人协会、儿童志愿服务队等,组织开展康乐活动,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增进居民彼此感情,增强居民对新社区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有效化解社区矛盾。二是开展自我管理“巷巷会”项目。培养居民主人翁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谐巷”就是勤俭人家第一个由居民自己讨论命名并挂牌的居民小巷,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曾多次进行报道。三是开展家庭个案辅导服务项目。运用社会工作理念方法与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
质和心理等多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帮助灾民提高适应现状和解决困难的能力。四是开展能力提升项目。以提升社区基层干部能力为目标,通过开展工作思路研讨、社区管理技巧和策略学习交流活动,帮助居委会主任和居民组长妥善处理自身家庭生活与承担管理者角色之间的双重压力与冲突,提升其管理能力和工作水平,重构安置社区政府与居民间的和谐关系。
(四)培育自我服务意识。随着救助工作的持续开展,少数受灾群众逐渐形成救助依赖,对政府的期望值很高,依赖心理很重,对社区服务的要求也不尽合理。为此,**理工大学社工服务队着力营造从灾民向居民意识转变的社区氛围,利用快讯、社区广播、海报和横幅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以项目为依托,挖掘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通过近半年努力,绝大部分居民逐步由“等、靠、要”的被动消极状态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积极状态改变,居民的自主意识被激发,生活态度更加积极,发展愿望更加强烈。
三、几点启示
(一)要高度重视灾后精神重建。地震灾害对人的心理造成了巨大影响。加快灾后重建,必须坚持物质重建和精神重建“两手抓”,要注重精神重建。一是成立精神重建领导小组,由政府牵头,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参加,制定精神重建规划,统一协调和配置资源,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二是要加强对灾区群众心理干预,帮助其走出地震心理阴影,增强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进一步促进灾后物质重建,**市引入上海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经验。三是要以学校为平台,建立面向青少年的心理援助机制,在灾区中小学校开设心理援助课程,对问题学生要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四是扩大灾后精神重建工作范围,不仅要对受灾群众心理创伤进行抚慰,也要重视对非受灾区居民、党政干部、志愿者等进行心理疏导,用预防和积极干预的手段,缓解心理压力,促进精神健康。
(二)要整合集成社会力量。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个人和群体克服困难,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努力让这部分人恢复社会功能,实现自身价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一是继续引进专业社工服务,进一步加大与**理工大学社工服务队相类似的专业服务团队的衔接和引进力度,依托其专业优势和丰富的社工服务经验,增强灾区社会服务功能,丰富灾区多元化服务渠道。二是组织志愿者开展服务,加强对志愿者社工服务专业化培训,引导志愿者有序、有效地开展社工服务。三是要发挥工会、团委、妇联等组织联系群众的纽带作用,在安置小区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三)要创新社工服务方式。个人心理重建和生活重建以及社区重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持续的服务和资源支持,而且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群众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一是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在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建立长期运行的社工服务促进中心,整合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在受灾地区社工服务推进领导小组的支持下开展工作、发挥作用,解决外地社工组织服务的流动性和暂时性问题。二是要创新服务项目。要根据不同时期灾区群众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拓展急需的社会服务项目,当前要重点围绕受灾群众就业等问题,创新社工服务项目。三是要优化服务流程。要借助上海专业社工服务团队的作用,帮助建立完善社工服务工作流程,比如编辑社工服务手册、制定心理干预方法等。
(四)要推动公共服务社会化。公共服务具有多层次、多样化、服务主体多元化的特点,我们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及我国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先进经验,由政府对社会福利事业实行项目管理,通过采用政府招标和政府购买的方式获取社会服务,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框架,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灾区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购买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创新举措,不仅在受灾地区安置点可以试行,而且在城市社区更要大力推广,走出**特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