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体局关于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问题有关情况的汇报

时间:2019-05-14 16:1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体局关于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问题有关情况的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体局关于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问题有关情况的汇报》。

第一篇:教体局关于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问题有关情况的汇报

社旗县教体局

关于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及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有关情况的汇报

近几年,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县城区框架不断拉大,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入学压力进一步增大,大班额问题进一步凸显。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上升,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教育成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县教体局坚持把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及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作为改善民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

(一)近几年主要工作

2009年,投资1300万元新建8轨24班规模县二初中,同时实现赊店一小的顺利搬迁;2010年,为县一初中新建校舍39间,赊店一小新建校舍21间,赊店七小新建校舍33间,县城区新增校舍面积2654平方米,新增学位1395个。2011年,继续实施县城区小学扩容工程,城区小学扩容9个教学班,新增学位400多个。2012年,总投资800万元的社旗县特殊教育学校及总投资800万元的赊店六小扩建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完工,总投资1500万元的社旗县实验小学现 1

已进入施工阶段。同时,连续几年严格执行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划片就近入学政策,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县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得到一定缓解。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是进一步加快县城区学校新建扩建步伐。新建社旗县实验中学、社旗县实验幼儿园、社旗县第三初级中学、社旗县第二幼儿园、赊店镇四小建设项目已纳入县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县教体局正在全力组织实施。今年秋期,要实现特殊教育学校的招生,同时加快县实验小学、赊店六小扩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进度,力争早日投入使用。

二是继续实施城区学校扩容计划。今年秋期,县一初中、二初中、城郊二中共计扩容6个教学班;赊店六小扩容6个教学班。

三是严格执行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政策。坚持划片就近入学政策,严禁跨学区择校;严格审批进城务工经商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手续,妥善安置符合条件的学生到有学位的学校入学;县教体局实行城区学校招生工作责任制,加强督查,加大违规行为处罚力度。

四是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积极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的差距。加大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缓解因学生择校择师所带来大班额压力。

二、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近几年来,县教体局坚持把加快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突破口强力推进,2009年以来,已完成青台、大冯营、田庄、丁庄、苗店、晋庄、朱集、唐庄8个乡镇的寄宿制小学建设,城郊、李店、郝寨、桥头4个乡镇的寄宿制小学建设正在进行中,其他农村乡镇的寄宿制小学建设已完成规划。通过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办学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为保障留守儿童接受较好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下一步工作中,县教体局将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一是继续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坚持学校建设项目向寄宿制小学建设倾斜,重点扶持寄宿制小学建设,力争2014年实现农村乡镇寄宿制小学的全覆盖。继续实施寄宿制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改善办学条件“五小”工程,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强化学校管理,优化师资配置,提升寄宿制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加大家庭经济困难留守儿童救助帮扶力度。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严格执行“两免一补” 政策,杜绝乱收费,优先为特困家庭和留守学生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三是建立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长效机制。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纳入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规划,在安排、指导、检查考评学校工作时,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统一部署,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教育平等权益。建立健全家长学校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家长学校的扶持和督促力度,保证家长学校正常办学,经常开展活动。广泛开展“春蕾计划”、“希望工程”、“孤儿救助”、“代理妈妈”等社会救助帮扶活动,为家庭困难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保障,关注留守儿童生活及学习,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社旗县教体局

2012年8月6日

第二篇: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思考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家庭努力

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社会关心

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政府重视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完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第三篇:城区学校解决大班额的思考与建议

城区学校解决大班额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双高双普”论文

(二)作者:余程

长期以来,学校大班额问题,一直是困扰教育均衡发展的难题。就目前状况看,我县尤其是城里学校普遍存在大班额问题,部分学校还存在超级大班问题。按照“双高双普”标准,小学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但实际情况是小学70--80人,中学、高中翻百也是常有,教体局和学校每年都想尽办法和倾注心血想解决,可一直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大班额”的这种现象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瓶颈,现在必须着手解决。从严控制班额,一、“大班额”产生原因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人口、家庭涌入城市,造成农村就读学生减少,以及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撤点并校等工作实施,助推大量学生转入城区学校,加之对城乡教育设备、师资等资源的投入的不均衡,最终造成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要求越来越高,择校越来越严重,是产生“大班额”的重要原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增大,对子女能够受到良好教育的渴求比对财富的追求更迫切,千方百计地让孩子挤进办学条件好、升学率高的“名校”,甘心忍受“大班额”的拥挤,致使更多学生就读这些学校,班额因此也迅速膨胀。总之,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不足,优质师资不均„„,造成了“大班额”产生。

二、“大班额”危害

难以保证育人质量,加重了教师、家长的负担。“大班额”学生发言机会少,教师无法在课堂让每个学生充分完成学习任务,无法抽时间与学生情感交流,对后进生的关爱心有余而力不足,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成了空话,无法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加大了学生日常管理的难度,教学秩序维持难,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难以养成,素质教育难以全面实施。由于学生多,教师作业批改量大,抽不出时间从事教学研究,教师教育学生的责任转嫁到学生或家长身上,加重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负担。特别是按“双高双普”要求,实施的现代班级管理,许多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得到锻炼,大家坐在一起只能拼学习、双成绩,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小学时拼进初中重点班,中学后拼进重点高中的重点班。

师生安全方面得不到保证。“大班额”的学校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班级桌与桌之间空隙小,学生来回走动不方便,出入教室也非常的拥挤,学生上下楼梯拥挤,经常发生互相碰创现象,有的学生因此受到伤害。为了避免放学时拥挤伤人事件的发生,各年级必须分时间段放学。更为令人担忧的是,由于人多空间小,室内空气浑浊,严重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一旦遇到传染病暴发,其后果不堪设想。最普通的安全逃生演练,往往组织成了列队行 走,行动缓,速度慢,与活动开展的初衷发生了偏离。

学生大量涌入城区学校,必然带来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削弱了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力量,导致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薄弱,教师教起来很费力。农村班级两、三人到三十多人不等,许多学校“师生比”不对等。加上实施的城区学校教师选聘等,使农村优秀教师大量流出,留下的多是老教师、刚分配到岗的青年教师,许多配备的优质教育设备资源不能有效地利用。学校没学生,许多教师也不安心工作,工作应付、不出成绩,不少人纷纷想办法进城,加速了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上放学时,城区大校校门口交通拥挤。接送孩子高峰时,学生多,家长也多,车与车、车与人之间刮擦碰撞,让人提心吊胆。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必须接送,又增添了拥挤的程度。如有急事通过校门口陷入家长们接孩子的人流和车流中进退不能,无序停放的车辆、拥挤的交通状况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解决办法建议

大班额现象是办学行为严重不规范的表现。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解决大班额问题:

1、办好农村学校。按“双高双普”要求,加大农村学校的建设力度,建设好各类部室,配齐设施设备,培训专业教师,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增加表彰比例等,使教师能够安心奉献乡村教育事业,提高学校的凝聚力。

2、合理布局调整。对一些“小微”合理进行撤并,合并到 附近乡镇中心学校,提高乡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寄宿制学校比例,配备生活指导教师,满足学生、家长就近入学要求。这样既可以增加农村学校人数,又提高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

3、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实施老师逆向流动工程,每年选拔一批城区优秀教师支援到农村中小学任课,把优秀教育资源辐射到农村学校,利用其名牌效应带动教育的整体发展,保障辖区内孩子的平等教育权利,提高优质教育的供给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

4、合理转学安排。城区学校严格按照“双高双普”要求班额人数进行编班,转入学生统一调配到城乡学生有空缺的学校,不得转入已经超标准学校,卡好入口关,保证每校按人数设置班额,每班按标准人数编班。

5、政府加大投入,扩大城市教育资源总量,把中小学校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认真解决学位紧缺问题。实行统筹规划,坚持有序推进,安排必要经费新建、改扩建城乡学校,在县域内合理分流生源,平衡各学校的生源压力。满足人民对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第四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部分研究者对此展开了研究。虽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还需要研究者和这回各界做出长久的努力。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对近几年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加以个人的理解,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影响的因素及解决策略几个方面加以阐释,希望对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主要问题 影响因素 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 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新的群体——— “留守儿童”由此产生。

留守儿童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人代为抚养以及自我监护的,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孩子[1]。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情感和心理上的 需要得不到满足,可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1、情绪不稳定,性格孤僻怪异

留守儿童因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缺乏情感沟通的渠道,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情绪、性格产生重大影响。如缺乏安全感,如有人欺负或歧视便会出现退缩或攻击行为。可见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必会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2]

2、自卑、缺乏自信

自卑心理的产生源于人际间的比较,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而自卑又会导致这些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和与人交往上的不自信。

3、逆反心理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老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距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不良行为。

4、消极心理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消极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弱、意志力不强、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自卑、寡言、悲观、孤僻;任性、脾气暴躁、情绪焦虑、态度冷漠、神经过敏等消极心理体验。有的还有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对父母打工不理解而充满怨恨!这种心理上不正常的现象,陈广云将之称为“农村留守儿童综合症”。[3]

5、人际关系敏感

在学习生活中,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常常出现疑虑和困扰,由于没有及时排解和引导,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大多数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内向不爱说话,冷淡拘谨,人际关系敏感。

6、怨恨父母

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 父母无能耐, 才会出去打工挣钱, 对父母打工不理解, 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 其中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 女孩比男孩突出[4]。

三、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三大方面。

(一)家庭因素

1、亲子分离,缺乏交流,亲情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在亲情体验上趋于冷淡,导致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思进取、缺乏同情心、有的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与父母分离时间不同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与父母分离时间越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更突出;代养人的文化程度“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也存在很大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性别、年级、城乡差别以及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有较大影响。[5]

2、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不正确

隔代扶养留守儿童的祖辈,其教养态度往往是保护的、溺爱 的、照顾过度的和忽视的、拒绝的,很容易造成儿童的任性、孤僻、冷漠、攻击、胆怯、被动、神经质和社会性低等个性特征[6]。祖辈带孩子在家,要不太溺爱,要不除了吃饭什么也管不了,根本没有意识到其实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一样重要,造成孩子有心里话没处说,说了也没人理,长此以往就变得孤僻,不善与别人交流;同时,忽视了家长的职责,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气。

(二)学校因素

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 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近几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困扰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但还是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深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1、学校教育缺位,缺少人文关怀

大多数学校注重升学率,这迫使老师为提高升学率,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其心理需求。

2、学校有心无力

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教育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这也随之导致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越来越大。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家庭层面

1、改善家庭环境,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联系

家长应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认识到孩子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心和鼓励。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经常和孩子沟通的重要性,从而及时地关心孩子的学习、情感以及各个方面的需要,包括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很多时候,孩子的需要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有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单纯地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就足够了,因此会经常给孩子买很多东西或给他们足够的金钱。殊不知过度的 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因此,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

2、慎重选择抚养人,转变教养方式

对于隔代抚养的家庭而言,父母应慎重选择抚养人,不宜将孩子交由溺爱型和专制型的祖辈抚养,否则对孩子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而应选择民主性的教养方式,并多关心孩子的精神需要,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3、父母尽可能留在孩子身边

任何的关心都抵不过父母给孩子的爱,父母不要错误的认为,外出务工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其实最大的财富是对孩子的陪伴。(二)学校层面

1、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素质教育 对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教育的作用会大于其他一般儿童。要特别重视学校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从感情上拉近与留守学生的距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前提。留守儿童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研究发现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留守儿童发现、克服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可以提高其心理素质。

2.学校要努力做好德育工作

(1)树立智育与德育并举的教育理念;(2)重视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3)开设心理咨询平台,组织各种校内外活动。

(三)政府及社会层面

1、政府加大政策支持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学校作用,发展寄宿制教育,开展心理辅导课;组织自治教育,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应在各年级设置农村留守儿童自治班;正确引导家长,改善家庭教育!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7]。政府应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孩子父母在家乡工作,留在孩子身边。多一份人文的关怀,让孩子健康成长!

2、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关注力度

政府要加大学校的师资配备,让学校有更多的教师和时间投入到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工作当中去;联合社会力量完善留守儿童帮扶机制,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让全社会都来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3、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

建立农村社区与留守家庭的互动机制,首先要在社区建立“留守儿童服务站”。主要职责是帮助留守家庭教育、管理留守孩子。这种服务站由社区和留守家庭共同出资建立,聘请社区里有爱心、热心的人来统一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8]让留守儿童所生活的社区来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优势在于社区成员和留守儿童之间有着共同的生活环境,便于他们的沟通,便于社区成员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需要,便于社区成员共同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

总结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面的,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对留守儿童的品质、人格情操的形成产生功不可没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其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专家学者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胡昆 丁海燕 孟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殷晓旺 李江华 肖湘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教育学术月刊;

[3]陈广云.解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J).华章,2009,(2):125;

[4]陆春燕 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5]王东宇 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477~479;

[6]张德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现代教育论丛;[7]姚桂雪.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综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8]李万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对策,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五篇:如何较好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难问题

如何较好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难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具体情况如下:

1.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

2.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3.由于户籍的限制,党中央多次强调解决农民工上学难的问题,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即使能够接受,到毕业考的时候终究还是要回到家乡来参加考试,期间的转学手续也是相当难办。

长期以来,这么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随之出现的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并且这个群体的人数还在迅速增加,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亟待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从家庭来看,时下监护人(爷爷、奶奶)的监管不力,留守儿童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就很难得到保证,容易表现出对学习无兴趣、作业马虎了事、上课注意不集中、学习成绩进步缓慢等现象。据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没人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辅导和有效的监督,有的只是在一周或几周才一次和父母通话的机会,有些孩子连说心理话的对象都没有,同时对外出打工亲人的思念也影响了自己学习的情绪;其中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收入较高,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孩子花起钱来毫不吝啬,对学习无所谓,这些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将来也能出去打工照样能挣钱;有的父母常年不在家,留守子女绝大多数都是由祖辈抚养照顾。留在农村的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很低,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老人疼爱,亲友疏于管教,使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城市化的进展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使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本身收入不高,居无定所,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费用。从学校来看,现在的广大的农村学校也很难顾及全面到这么多的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毕竟在校时间并不是全部,课余和学习日以外的大部分时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和社会及家庭共同关注并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农村学校由于教师资源相对匮乏,根本不能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所有的一切工作都全部压在班主任身上,更有很多的学校有的班级人数较多,分布的地域较广,所以也很难全面地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应试教育还是根深蒂固,我也深知学校不仅是教书之地,更应该是育人之所。可以留守儿童存在一些教育问题普遍而且艰巨,仅凭当前的农村教育资源和人员匹配就很难做到好的效

果:大广大的留守儿童中,很多的孩子虽然能得到爷爷奶奶的疼爱,可是在很多方面的教育上还是很不到位。如安全问题是孩子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对相当一部分子来说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能力较弱,加强安全防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安全存在链接上 “空扣”,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其次缺少关爱和倾诉。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缺少关爱,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遇事时比较焦虑紧张,也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表现较差。同时,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随着年龄增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渴望,对生活的满意程度随着年龄的递增而不断下降。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孩子,我也是深知这一点,所以正在想一个问题,寄宿制学校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另外就是对待学习无兴趣,认为无所谓。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过少。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也有委托其他亲戚和熟人监护的。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实在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太大,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有的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而这些留守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兼种自家田地,也是无时间管,后来就演变成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无暇管,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个性。本人作为一名农村乡镇中小教育负责人,经常也到下面的完小及教学点去看看,有的地方由于各种客观存在的原因,还停留在九十年代的村小教学点,只有村里的一名退休了的老教师在那支撑着几个低年级的学生教学,那些孩子也是在云里雾里,开班又开不起来!送出去吧孩子又太小!真是让人心酸。

我的思考:怎样改善留守儿童教育难问题的几点思考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是我们这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这一群体还在不断加大,问题将会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改善学生学习的硬环境。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和对集体的归属感。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假期无人监管的情况,在有条件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

2、抓好农村留守学生教育是农村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①、建立留守学生档案。班主任应把本班的留守学生的详细资料包括学生住址、家长的联系电话、监护人、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内容整理好建立成家长联系卡。班主任经常与父母联系,介绍学生的平时情况,定期通电话家访,跟踪学生思想变化。家访的内容主要是向监护人反映学生的近况,指导监护人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监督。②、建立“谈心小屋”,开通心理健康咨询热线。留守学生缺少父母关爱,有心里话无人倾吐,学校应该开设“谈心小屋”,班主任应该开通心理健康咨询热线电话,和“亲情电话”,定时向学生开放,让留守学生的心里话有地方倾吐,心里有委屈能有地方诉说。③、加强对心理有偏差的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疏导留守学生由于缺少正常的家庭生活,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往往存在心理问题。班主任应列出《心理偏差留守学生名单》,制作《心理偏差留守学生疏导谈话记录本》。班主任把心理偏差留守学生分配到任课老师,实行导师制,让任课老师一起做此类学生的思想转化和心理疏导工作,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每个任课老师都是重要的德育资源,也是心理辅导老师,他们对学生品德的发展有重要影响。④、加强对委托监护人的培训指导。留守学生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很低,缺乏家庭教育知识,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学校应多与留守学生的委托监护人联系,指导家庭教育方法,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对留守学生的委托监护人进行培训,指导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传授符合留守学生家庭特征的隔代交流沟通艺术,以便他们更好地管理和教育孩子。学校应定期召开监护人会议,要通过多种途径建立起学校与监护人的沟通渠道,以便双方及时了解留守学生在校内、校外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前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

下载教体局关于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问题有关情况的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体局关于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问题有关情况的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