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世界》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4 16:3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个世界》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个世界》读书报告》。

第一篇:《三个世界》读书报告

福兮祸所伏

——读林万亿《福利国家:历史比较的分析》有感

劳保三班 孔嘉欣 冯霭茵 张文凯 何韵斯 黎嘉玮 黄淑慧

摘要:近日在老师的要求下我们阅读了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者林万亿的《福利国家的兴起》——这部经典的著作,获益匪浅,它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福利国家的定义和历史渊源,以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思考我国的福利情况,其中包括我们国家是不是福利国家和应不应该成为福利国家,并促使我们眼看我国当今福利模式和探索国家未来的发展之路。关键词:福利国家我国的福利情况当今福利模式未来发展之路

一、什么是福利国家

在《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中对福利国家定义是,福利国家意指国家有责任保障其公民某些基本的福利水准。这样的定义回避了两个问题,社会政策是否是解放性的?它们究竟是有害于或者是有助于市场过程?

因此,我们应先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才能更好去了解:什么是福利国家?

首先,国家保障公民的社会政策是否是解放性的?

只有公民能享受到的、受到法律保护的政策,才具有解放性的政策。社会权是应该建立在公民的身份上的抑或是建立在贡献上的?但社会公民权利的概念也包含了社会阶层化:一个人的公民地位将会竞争、甚或取代其阶级地位。因而,每一个公民应该受到福利国家的保障的同等福利。Briggs认为:不管个人与家庭所拥有的工作与资产在市场的价值如何,其最低所得应予保护;籍着减少不安全的范围,以使个人与家庭有能力去面对因社会事故;确保所有国民不分地位与阶级,都能在某种被同意的社会保护范围内,得到最佳的水准。具备这种政策的解放性是成立福利国家的前提。

其次,它们究竟是有害于或者是有助于市场过程?

在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的期间,总社会支出呈现成长的趋势,但这几乎完全是失业率非常高所造成的结果,某些方案的支出不高或许更能表示福利国家对充分就业的重视。可是在奥地利却花费较高的支出在公务员的特别给付上。又如其他国家则给予私人的保险规划税

负优待等。Briggs认为,市场力量是福利国家必备的,福利国家其实是政治介入市场经济,以修正市场经济可能造成的弊端。其次,社会事故的概念深受工业化经验的影响。第三,以组织的力量来解决社会事故所导致的家庭与个人危机。第四,同意的服务范围也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改变。第五,最低标准的需求也随着历史在改变。那么,根据Briggs的看法,我们可以知道,福利国家的出现是为了修正市场经济,是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的。所以说,福利国家是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下,政府承担了福利责任,维护社会的安稳,最终是为了经济平稳发展。当然福利政策的设定要从不同的国情不同时期的情况出发,从执行的组织、执行范围、使用人群等标准出发。保障人的基本需求,促使更多人就业才能有助于市场过程。

所以,我们认为福利国家是指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为前提,主动承担保障其公民基本的福利水准的责任的国家。

二、我国是福利国家吗

根据《福利国家:历史比较分析》的福利国家主要的四个主要特质:国家或政府介入市场经济;保障每一国民最基本的需求满足;福利是一种国民的权利,亦即社会权,而非慈善;福利的提供是国家提供强制性、集体性与非差别性的直接满足人民需求为主的福利,我们认为我国不是福利国家。因为中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处于调整生产关系的改革时期,亦即正值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国民收入中无力支付国民更多的福利费用,如我国在社会保障及养老金方面遇到的收支不平衡的困难。再者,构建福利国家须国家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国家经济要具备一定经济实力才能满足上文提到的“保障每一国民最基本的需求满足”,而我们国家还没有渡过“小康阶段”,所以,国民需要形成不了需求。最后,虽然中国的资源总量大,但资源(指物资资源)被众多的人口平均分摊而使资源的稀缺性更加加剧,所以国家目标首先应定在大多数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上,而不是处在确定更高的福利目标的历史时期。我们只能说,目前中国经济与政策具有某些福利国家的性质,但远远未接触福利国家的本质。所以,中国还不是一个福利国家。

三、我国应不应该成为福利国家

国家福利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以及市场化的产物,是否形成福利国家,采取何种福利模式,则取决于各国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及其背后不同的政治理论和社会价值因素。在英国,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人口流动性大大提高,为了避免这些过剩和流动人口沦为乞丐,开始出现社会福利政策,英国福利模式也因此被称为补

救模式。而德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劳资矛盾十分尖锐,更多地要协调社会利益冲突,所以德国形成的是制度模式,将社会福利的支付制度化。

福利国家是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下,政府承担了福利责任,而民众享有权利。所以很容易理解政府为什么很难主动成立福利国家。可以说,是社会权利催生了现代福利国家。

从美、德、英、北欧诸国等国家来看,高税收高福利和低税收低福利都未尝不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很难说孰优孰劣,端赖谁更适合。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社会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之前的一系列社会动荡,已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为了迅速积累财富,中国更多的是通过政策激发人民活力。某种程度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行的是高税收、低福利,或者说多元福利:少数人享有了高福利,而广大的工农等中下阶层则谈不上有什么高福利。例如十年之前公务员在就职期间可以享受公费医疗制度,大部分的费用由财政承担,自己承担一个很小的比例。这是公务员特有的福利,而其他的职工是不能享受公费医疗。而1998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所有用人单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全部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公务员的公费医疗制度被逐步取消,此后,全国大部分地区根据文件精神,陆续取消了公务员公费医疗,对在职和退休公务员(离休人员除外)实行医疗保险。山东、广东、江西、江苏、湖北等7地公务员尚未全部取消公费医疗。自2012年1月1日起,北京市宣布市属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约22万人取消公费医疗,并入职工医保。

无论从福利内容的综合性和普遍性看,还是从福利结果指标看,我国社会福利离现代典型福利国家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考虑到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短时期内赶上这些差距的可能性不大。例如,我国福利制度仍存在碎片化、城乡分割以及覆盖率偏低的问题。而从社会投入占GDP的比重或HDI来看,尽管近几年政府投入增长较快,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距离,更不用说达到瑟博恩的“50%标准线”了。而从其他福利结果指标看,特别是从老百姓的主观满意度看,我国福利的总体水平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另外,到目前为止,现存的所有的福利国家都是以市场经济和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些福利国家无一例外,都是为了矫正自由市场经济的缺陷而存在。无论是英国的补救模式,还是德国的社会福利的支付制度化,这些福利模式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利益,所以这些福利模式并不适应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福利制度是以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福利发展为长远目标,建设中国福利社会不是把中国发展为西方式的福利国家。

总之,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这个实际国情不允许我国走上高支出型的福利国家之路。各级政府应理性地根据其财政能力状况循序渐进地推动社会福利的发展,而且常常会采用多元化的福利提供方式来满足市民的需求,但不走福利国家之路并不等于国家福利责任的弱化,这也不能成为国家减少社会投入的理由。相反,作为现代国家,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作用不可或缺,而且通常会有增无减。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等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思路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种规律的响应。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福利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不过,社会福利发展能否如我们所愿和谐社会目标能否达成,整个过程将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需要政府、学界和社会共同关注和研究。所以,短时间内我国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福利国家。

四、我国现在的福利模式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由家庭保障的传统保障制度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单位统包的保障体制,后来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随之出现。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将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支柱之一。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方面,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是为维护处于特殊困难之中的老年人、孤儿和残疾人的生活、教育、医疗和康复等方面基本权利而设立的,主要包括孤残儿童事业、残疾人福利事业和老年人福利事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全国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化发展社会福利服务的形式:一是福利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已普遍由传统的“三无”老人转到向全社会开放,目前国有福利事业单位自费收养人数已达到40%以上;二是一大批民办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涌现出来;三是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兴办福利事业,把闲置托儿所、幼儿园、企业等置换为养老、为老服务机构;四是兴办福利事业的资金单纯靠政府投入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国家、集体、社团、外资、个人等一起出资,共同兴建。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及其职工的数量有了较大的减少,加之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福利事业逐步走向社会化,因而,单位和企业对于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大大减少,负担大大减轻。与此同时,国家和社会举办的福利事业在迅速发展,不断满足不同社会成员对于福利项目的需求。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虽然没有社会保险改革进展快、步伐大,但是它正在缓慢地朝着社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五、我国未来的福利发展模式

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理论”之后,学术界在探索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福利发展的长远目标的过程中,逐步提炼和形成了“中国福利社会”概念。而我们认为福利多元化仍将继续成为我国政府发展福利的策略。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由:首先,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这个实际国情不允许我国走上福利国家之路。人口和社会未来发展趋势表明,我国社会福利需求将进一步提高,单靠国家福利可能独木难支。其次,缓解公共服务的供求矛盾需要民间组织的参与。从国际经验看,公民社会比较成熟的国家,其民间组织更多地在教育、公共医疗、慈善、扶贫和环保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在我国,民间组织同样大有潜力可挖。关键是要在制度和法律上明确民间组织在公共服务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要把政社分开作为政府转型的一项重要任务,尽快把某些公益性、服务性、社会性的公共服务职能转给具备条件的民间组织。再次,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家庭和邻里互助仍将为市民提供大部分福利,尽管这可能越来越受到人口和社会变迁因素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更可能走上一种福利责任多元化分担的“福利社会”。

参考文献:

[1] 林万亿.福利國家: 歷史比較的分析[M].台湾:巨流圖書公司,1994,459.[2] 朱荣科.中国成为福利国家的可能性分析[J].求是学刊, 1997(6).[3] 毕天云.试论中国福利社会与西方福利国家的区别[J].《学习与实践》,2010(9).[4] 彭华民,黄叶青.福利多元主义:福利提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型[N].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6).

第二篇:《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读书心得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读书心得

------福利德国的诞生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的作者是丹麦著名学者艾斯平-安德森。关于安德森本人,从所得的资料上来看,他的学术生涯比较简单。他毕业于丹麦Aarhus大学,1978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被北美和欧洲多所大学聘请为全职教授,或被聘为客座教授。在本书出版之后并引起广泛关注之后,他被聘请到多个领域去任职,甚至还被许多国家中央政府聘为顾问。

抛开《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的内容,光看社会上诸多学者对该书的评论和它给安德森带来的地位,就知道这本书的分量。它被称为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这本书自1990年出版以来,已成为福利国家理论研究引用率最高的著作,并已再版6次,被译成多种外国语言出版,在国际福利国家与社会政策理论界引起了极为广泛的反响,甚至在这个研究领域出现了言必称“Gosta Esping-Andessen”的现象;这本书被视为福利国家研究领域里的经典性必读著作,许多高校将之列为教科书或参考书。

纵观全书内容,虽然读起来艰涩难懂,但整体框架比较清晰。从本书中,我看到了影响福利国家诞生的清晰过程:

1、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2、工业化的影响;

3、民主政治的影响。

该书突破了以往福利国家理论研究中仅仅局限于社会支出与社会服务二者关系的变动的狭义思路,而从宏观经济层面出发,将政治与经济研究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作者认为,当代福利国家并非只是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被动产物,它的制度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机制,对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首先,本书从宏观经济的视角将社会保障制度看作一个“体制”,即将福利国家视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关系的总和,其中涵概了其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国家制度安排的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国家角色和国家功能的定位,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商品化与非商品化二者之间的矛盾,社会科层化与社会整合等诸多因素。用一句话概括,作者将具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或者说是福利国家“体制”视为国家与市场之间对资源生产与配臵的一个过程与方式。

其次,作者以崭新的逻辑将西方国家的福利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即三种明显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自由主义体制,斯堪地纳维亚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体制,欧洲大部分国家的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体制。

这三种类型的福利国家各自有其制度发展的历史渊源和阶级发展的独特性,即归因于三种不同的政治经济结构。第一种类型注重以市场为基本原则的福利分配,强调资产调查

为其基本手段;第二种类型则追求福利覆盖的面积和范围;第三种主要建立在“社会保险”基础之上,强调家庭应该成为福利供给的核心。作者在大量运用基本材料的基础上,试图对上述三种类型福利国家中的国家、市场与家庭这三个要素的“混合”程度的不同作出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从而得出三个要素相对比重的差异性是导致上述三种类型福利国家的差异性的结论。

德国的福利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建立在“社会保险”之上的保守主义体制。按照艾斯平的思路,我大概能了解到福利德国诞生的过程。

德国社会保险立法在19世纪80年代陆续通过,并付诸实施,这被英国最早的《济贫法》晚280年。这近300年时间里,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而德国的工业化比英国晚了一百多年。同时,它们之间更重要的历史差别在于政府和政治体制的差异:英国在通过《济贫法》时已经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而德国在270年才统一了国家,建立了中央政府。此前,德国的社会和政治一直处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胶着、政治和行政割据的状态。虽然工业化对与社会的挑战是类似的,但是不同形式的政府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采取的应对措施与社会政策就出现不同特色了。

当英国的“济贫”观念传到德国时,德国还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没有中央政府去吸收与接纳这些观念。而路德新教为了和天主教教会抗衡,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积极地传播扶贫观念。路德的方案是以教区为单位发挥济贫作用。在大城市则通过划区来进行济贫。

统一前的德国也与英国一样,强调的是个人自由和穷人接受援助的“次等资格”。与英国不同的则是,德国政治当时处于一种分治的状态,在不同的领地上实行着不同的扶贫救济政策。同时,德国是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社会主义主张的传播抵消了自由资本主义理念占统治地位的可能。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产生的关键因素是德国政体的变化。在德国统一的过程中,有关社会责任者的问题成德国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他们争论和妥协的结果就是德国社会保险模式的建立。

在普鲁士的治国方略中,从来就有家长制国家的传统。德国正在为统一事业做军事准备,很多工人都在接受军事训练,如果这些工人产生了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对于国家安全将是危险的。1848年革命爆发后,普鲁士当局很快就意识到,社会的不满情绪可以随时引发革命。

而社会不同力量对此问题的认识也有推动和促进作用。德国自由贸易主义的代表就认

为,“雇主和工人的利益不应该是对立的,因为提高工人的待遇和安全感有利于他们的生产效率,是符合雇主利益的。”而德国社会党人则认为要达到目的,需要争取实现普及的、直接的、平等的选举权。只要当德国的立法机构成为普选的结果,社会党人才有可能进入国会,影响国家,让国家去履行它应尽的义务。

19世纪60年代,德国大工业迅速发展,手工业在社会中的比例急剧下降,这也就使传统中手工业行会内的社会保障失去效用。俾斯麦的挚友瓦根那了解到首相进行社会改革的急切心情,提出了他自己的建议。内容包括建立最低日工资制度,行业合作组织等。他看到俾斯麦想通过与无产阶级的和解来制约新兴的自由资产阶级的心思,所以提出了这样一套立足于君主政治、把德国的封建传统和新兴的社会主义主张融为一体的政策建议。这套建议的基本出发点是要加强君主政治,也正是出于这样一种政治观念,俾斯麦才大量地采用了德国社会党人的激进社会主张。

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行为主体出现在1871年德国统一以后。这个行为主体就是统一的国家机器,是具有强大行政权威的德国中央政府。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萧条,在德国的钢铁与煤炭行业引起大量失业,使1977年社会民主党人开始进入国会。在社会民主党强大的舆论攻势下,工人接受社会保障的权利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认识。关于社会保险立法的辩论最终以工人和雇主共同承担财政责任的方案而结束。形势朝着俾斯麦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俾斯麦政府不仅成功地扮演了利益冲突调节人的角色,而且控制了德国的社会局面。

俾斯麦清醒地看到德国社会民主党放弃了动员工人群众进行社会革命的主张,多数工人支持社会主义不是为了信仰,而是因为他们不满意社会现状。俾斯麦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保险把工人的利益和国家对于社会安定的需要捆绑在一起,使工人认同国家主义。因为如果加入国家破产,工人也就会失去他们的养老金。大多数工人群众不愿意丧失哪怕是少量的养老金,所以也就没有动力组织起来反对国家政权。俾斯麦的另一个收获是在建立全国性社会保险的基础上加强了他的行政官僚体制,迅速将军事官僚转变为社会官僚,从而基本上稳定了欧洲社会,控制了社会组织。

通过《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对福利国家诞生的研究对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中国现在能否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回应因市场化带来的劳工权益受损、社会不公、社会冲突,以及如何使群众的利益真正和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将对中国的未来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第三篇:《世界人权宣言》读书报告

《世界人权宣言》读书报告

工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 周展鸿 13312061

导读:

一、世界人权宣言是什么?

二、如果《世界人权宣言》在今天重新起草会怎样?

三、对宣言所憧憬和国内某现状的更深层次思考。

一、《世界人权宣言》是什么?

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该宣言是作为所有人民和所有国家为实现基本人权的共同标准而制定的。《世界人权宣言》是联合国一切人权工作,包括拟订和应用在法律上有约束力的国际文件的理论基础。

还在联合国于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的时候,50个创始会员国就在《联合国宪章》的序言中庄严宣告,“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促进国际合作,“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这是联合国的主要宗旨。

根据宪章的授权,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负责就人权问题提出建议、拟订公约草案、召集国际会议、建立专门委员会。1946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设立人权委员会。随后,在人权委员会第一届会议,根据大会的有关决议,人权委员会负责起草《世界人权宣言》。经过一年多的草拟,人权委员会制订了宣言草案。1948年12月第三届联合国大会召开时,经社理事会正式提交大会审议。大会代表经过认真的讨论、审议,提出了许多修正案。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

二、如果《世界人权宣言》在今天重新起草会怎样?

这是一个值得全球公民共同商讨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有四点希望得到讨论的想法:

1、与全球环境相关的权利和义务是否应该被明确地提出来;

2、我们生活在一个超过70亿人口的星球上这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否应该占有足够的比重;

3、对私有财产尤其是知识产权的维护是否应该被更清楚地区分;

4、是否应把《世界人权宣言》更改为对行为的对与错的准则。

/ 4

1、新修订的《世界人权宣言》是否应该包括和环境相关的权力与义务的条款?

每个人都希望可以确保每个人都有权利享有充足的环境资源,健康而且幸福地生活下去。这不仅包括环境质量,也包括自然资源和和一些我们需要的但无形的资源。可以说,要使人们拥有获得最低限度的优质生活,就必须要让人们获得必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

目前世界上出现了各种严重经济落后、由于资源争夺引起的不安全、由于生态失衡和气候变化引起的居住地不稳定或失去住所,这些因素让人们想起了人类对维护人权的需要,但也恰恰是这些因素共同困扰着一种人,一种从根本上可以被称为忽视环境的人。

尽管《世界人权宣言》是根据权利来制定的,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权利湮灭的责任和义务,更准确地说,这些权利反映了增长愿望的可能性,但不断增长必须依靠整个星球的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而不是仅仅的人权。要想得到更好的生活必须要让出足够的生态空间。

3、在修订后的《世界人权宣言》中,是否应该使人权和产权这两种权利所涵盖的领域更加明确?

《世界人权宣言》的第十七条写道,(一)人人得有单独的财产所有权以及同他人合有的所有权(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own property alone as well as in association with others.);

(二)任何人的财产不得任意剥夺。(No one shall be arbitrarily deprived of his property.)。

/ 4 下面是对这几点想法的解释:

如今,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改变尤其是气候变化是人类最大的威胁之一。最近起草或修订的法律文件基本上都会提及环境上的权利与义务,而且似乎无需阐述列入这些条款的理由。

当然,这种权利需要每个人肩负同等重要的去保护环境的义务。也只有这样,每个人过上优此外,在目前的环境形势下,时而也会有人提出要把碳排放量作为衡量人权的标准之一,认质生活的权利才不会被剥夺。

为此举有助于达到可持续的目的,而不是奢华地享受优质质量。

2、使世界全部人口过上健康优质生活所需要的生态空间和资源并没有理想中的那样充足(超过70亿人口)。

提出这个想法是有其独到原因的。在第二十七条中有,人人对由于他所创作的任何科学、文学或美术作品而产生的精神和物质的利益,有享受保护的权利(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moral and material interests resulting from any scientific, literary or artistic production of which he is the author.)。

我们诚然知道财产的拥有权是非常复杂而且是会引起争端的,它随时间的推移充满着不确定性因素。但至少我们可以做到的是,明确指出人权和财产权的区别。曾有那么一句话“产权是人权只能在一些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在虚伪地使大范围不平等合法化的时候成立——Jeremy Waldron”。这种不平等似乎在全球范围内复杂地搅合着。

同样,条例二十七

(二)(人人对由于他所创作的任何科学、文学或美术作品而产生的精神和物质的利益, 有享受保护的权利)也需要我们重新去审视并用这种思维去考究。一些人不知羞耻地利用这些知识产权的权利从弱势群体中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行为着实有可能动摇当时这样起草《世界人权宣言》的决定。

4、能否更多地把《世界人权宣言》变为是一种行为的标准,而不是仅仅地仿佛是一种每个人都拥有的物件?

这样做有几点好处:

 如果回到最基本的谈及什么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行为,这可能更容易能让某些国家认同《世界人权宣言》所要传递的信息。

 这会慢慢减少一些对《世界人权宣言》所做出的理想假设的“过分利己”的批评。个体会变成道德的关注焦点,而不需要时刻关注那些个人所应该得到的所谓权利。 这对于知识分子和学术界也会有好处,至少,可以免去解释和解决诸如“就是权利是一种什么东西”、“拥有一种权利意味着什么”等等的令人觉得含糊不清的问题的烦恼。从而,把注意力放到真正能引起改变的地方:我们需要期待一个人做什么,或不去做什么?

 我们说一个人拥有权利是一种非常简明扼要的说明这个人在他或她身边的其他人有着某种地位,并且和这群人有着一种特有的规范联系的方法。

/ 4 提出人权概念的目的是保护人类个体最基本的利益,而人所拥有的涉及自身的其他利益的权利或许应该被囊括进人权的保护范畴。

当然,将人权和产权区分开来并非是不可能的,在《人权VS.产权》一书中就有着不少的理由,并合理地重新阐述了条例十七(人人得有单独的财产所有权以及同他人合有的所有权)。

人权所涵盖的内容和规范或许可以在不将其视为一种“权利”的情况下诠释出来。例如,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公民应该做的,什么不应该,可能就已经非常足够。

三、对宣言所憧憬和国内某现状的更深层次思考。

《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中写道:“人人生而自由, 在尊严及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 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All human beings are born free and equal in dignity and rights.They are endowed with reason and conscience and should act towards one another in a spirit of brotherhood.)。””赋有理性和良心“这几个字格外显眼。

1、赋有理性。或许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一个赋有理性的人。但是,很多人还是习惯性地盲从,没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这并不是要反对随大流,而是强调要有自我甄别的素养,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且看下一点。

2、享受生命。曾经读到一篇文章,作者游历全球多个国家去询问当地人的理想生活。这个作者是一个中国女孩,当她意识到很多地方的人心中的理想生活并不是国内的有房有车不愁钱时,她深深地审视了自己的灵魂。究竟什么是享受生命?什么是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还是连自己想要什么生活都不知道,从大流?请看下一条。

3、自由。我们都可以自豪地说,在中国,人民是具有人身自由的。没错,那思想自由呢?这里并不是抨击我们没有得到应有的思想自由的权利,我们有。但是,我们不懂得怎样去自由。我们是否都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声音?内心是否除了外界的观点之外还有自己的那一份?是否敢于想,敢于突破,敢于创新,不被禁锢?我们学会自由地思考了吗?

关于人权的讨论将会一直持续下去,无可否认。至于将会愈加混乱还是明晰则无从得知了。所谓更深层次的思考,所思考的关键词正是这几个:“赋有理性、享受生命、自由。” 第三条中写道:“人人有权享受生命、自由与人身安全(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life, liberty and security of person.)。”是的,“享受生命”,“自由”。

/ 4

第四篇:《世界探索》读书报告[模版]

预言未来(二号宋体加粗)

—读《果壳中的宇宙》(五号宋体)

姓名:王军华(五号宋体)

学号:20093005(五号宋体)

指导老师:范国荣(五号宋体)江西农业大学理学院应化092(五号宋体)

黑洞中的信息丧失如何降低我们预言未来的能力。(四号宋体加粗)

黑洞是我们认为时间对任何观察者并非总是增加的原因。1783年人们首次讨论黑洞。一位剑桥的学监,约翰·米歇尔进行了如下的论证。如果有人垂直向上射出一个粒子,譬如炮弹,它的上升并返回落下。然而,如果初始往上的速度超过称作逃逸速度的临界值,引力将永远不够强大到足以停止该粒子,而它将飞离远去。对于地球而言逃逸速度大约为每秒12公里,对于太阳则大约为每秒100公里。这两个速度都比真正的炮弹速度高出许多,但是它们和光速相比就显得很可怜,后者是每秒3000000公里。这样,光可以从地球或者太阳轻轻而易举地逃逸。然而,米歇尔论断,可以存在比太阳更大质量的恒星,其逃逸速度超过光速。因为任何发出的光都被这些恒星的引力施曳回去,所以我们就不能看到它们。这样,它们就是米歇尔叫做暗星而我们现在叫做黑洞的东西。

米歇尔暗星的思想是基于牛顿物理学。牛顿理论中的时间是绝对的,不管发生任何事件它都正常流逝。这样,在经典的牛顿图象中它们不影响我们预言将来的能力。但是,在广义相对论中情形就非常不同,大质量物体使得时空弯曲。

1916年,即广义相对论被提出之后不久,卡尔·施瓦兹席尔德,找到广义相对论中场方程的代表一个黑洞的解。在很多年里施瓦兹席尔德找到的东西没有得到理解或者重视。爱因斯坦本人从不相信黑洞,而且大多数广义相对论的元老认同他们的态度。我还记得有一次去巴黎作学术报告,那是关于我发现的量子理论意味着黑洞不完全黑的。我的学术报告彻底失败,因为那时候在巴黎几乎无人相信黑洞。法国人还觉得这个名字,如他们翻译的,trou noir 具有可疑的性暗示,应该代之以astre occlu 或“隐星”。然而,无论是这个还是其他提议的名字都无法像黑洞这个术语那样能抓住公众的想象力。这是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阿契巴尔德·惠勒首先引进的,他激发了这个领域中的大量的现代研究。

1963年类星体的发现引起有关黑洞的理论研究以及检测它们的观察尝试的进发。这里就是已经呈现的图景。考虑我们所相信的具有2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历史。这类恒星是由诸如猎户座星云中的那些气体云形成的。当气体云在自身的引力下收缩时,气体被加热上去,并且最终热到足以开始热聚变反应,把氢转化成氦。这个步骤产生的热量制造了压力,使恒星对抗住自身的引力,并且阻止它进一步收缩。一个恒星可以在这种状态停留很长时期,燃烧氢并将光辐射到太空中去。

大质量恒星将比太阳更快速度的多地把它们的氢燃烧成氦。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在短到几亿年的时间内把氢耗尽。此后,这类恒星面临着危机。它们能把氢燃烧成诸如碳和氧等等更多的元素,但是这些核反应不会释放出大量能量,这样恒星失去支持自身对抗引力的热量和热压力。因此它们开始变得更小。如果它们质量大约比太阳质量的两倍还大,其压力将永远不足以停住收缩。它们将坍缩成零尺度和无限尺度,从而形成所谓的奇点。在这张时间对离开中心距离的图上,随着恒星缩小,从它表面发出的光线轨迹会在起始时间和垂直直线夹越来越小的角度。当恒星达到一定的临界半径,其轨迹就变成图上的垂线,这意味着光线将在离恒星常距离处逗留,永远不能离开。光线的临界轨迹掠过的表面称做事件视界,它把时空中的光线能够逃逸的区域和不能逃逸的区域或隔开。在横行通过其事件视界后,从它表面发射的光线将被时空曲率向里面弯曲。恒星就成为一个米歇尔的暗星,或者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黑洞。

搜索黑洞的一种方式是寻找围绕着似乎是看不见的紧致的大质量物体公转的物体。若干这样的系统已被测到。发生在星系和类星体中心的巨大黑洞也许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迄此讨论到的黑洞的性质还未触犯宿命论。一位落进黑洞并撞到奇点上去的的航天员的时间将会结束。然而,在广义相对论中,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地方随意地以不同的速率来测量时间。因此,人们可以在航天员接近奇点时加快他或她的手表,使之仍然记下无限的时间间隔。在时间距离图上,这个新时间的常数值的表面将会在中心拥有在一起,刚好在奇性出现的点的下头。但是它们在远离黑洞的几乎平坦的时空中和通常的时间测度相一致。

如果黑洞在场的话,则粒子对中的一个成员可以落入黑洞,留下另一个成员自由地逃往无穷远处。从远离黑洞的某人的观点看,逃逸粒子就显得是被黑洞辐射出来。黑洞的谱干刚好是我们从一个热体所预料到的谱,其温度和视界——黑洞的边界上的引力场成正比。换言之,黑洞的无度依赖于它的大小。

非常类似的论证表明,如果存在从黑洞视界来的辐射那样,也应该存在从这个视节来的热辐射。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在热辐射中预期密度起伏的特征谱。在这种情形下,这些密度起伏会随着宇宙而膨胀。当它们的尺度超出事件视节的尺度时,它们就被凝固了,这样它们作为从早期宇宙残留下来的宇宙背景辐射的温度中的小变化,今天可被我们观测到。这些变化的观测和热起伏的预言相互一致的程度令人印象深刻。

尽管黑洞辐射的观测证据有些间接,所有研究过这一问题的人都一致认为,为了和我们其他观测上检验过的理论相一致,它必然发生。这对于宿命论具有重要的含义。从黑洞来的辐射将带走能量,这表明黑洞将失去质量而变得更小。接下去,这意味着它的温度会上升,而且辐射率将增加。黑洞最终将到达零质量。我们不知如何计算在这一点所要发生的,但是仅有的自然而又合理的结果似乎应是黑洞完全消失。信息需要能量去负载它,而在黑洞的最后阶段只有很小的能量留下。内部信息逃逸的仅有的似乎可行的方式是,它连续地伴随着辐射出现,而不必等待到最后阶段。然而,根据虚粒子对的一个成员落进,而另一成员逃逸的图象,人们预料逃离粒子也落入粒子不相关,或者前者不携带走有关后者的信息。这样,仅有的答案似乎是,在黑洞内的波函数中的信息丢失了。

这种信息丧失对于宿命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习惯地以为,我们可以准确地知道过去。然而,如果信息在黑洞中丧失,情况就并非如此。任何事情都可能已经发生过。

然而,一般说来,人们诸如占星家和他们的那些咨询者对预言将来比回溯过去更感兴趣。初看起来,似乎落到黑洞中的波函数部分的丧失不应妨碍我们语言黑洞外的波函数。但是,结果是这一丧失的确干扰了这一预言。

虚粒子对有一波函数,它预言这两个成员肯定具有相反的自旋。我们想做的是预言飞离粒子的自旋和波函数,如果我们能够观察到落入的粒子,我们变能做到这一点。但是那个粒子现在处于黑洞之内,不能测量得到它的自旋和波函数。正因为这样,人们无法预言逃逸粒子的自旋或波函数。它可具有不同的自旋和不同的波函数,其概率是各式各样的,但是它不能具有唯一的自旋或波函数。这样看来,我们语言将来的能力被进一步削减了。拉普拉斯的经典思想,即人们能同时预言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因为不确定性原理指出人们不能同时准确地测量位置和速度,必须被修正。然而,人们仍然能准确测量波函数并且利用薛定谔方程去预言未来应发生的事。这是人们根据拉朴拉斯思想所能预言的一半。我们能够确定地预言粒子具有相反的自旋。但是如果一个粒子落进黑洞,那么我们就不能对余下的粒子作确定的预言。这意味着在黑洞为不能确定预言任何测量:我们作出确定预言的能力被减低至零。这样,也许就预言将来而言,占星家和科学家定律是半斤八两。

第五篇:《世界文明史》读书报告(定稿)

读完《世界文明史》,我更相信一句话:“历史是人的创造”,这句话包含着两个意思:首先是表层的,就是说历史是人类曾经的活动记载;其次历史是包含着历史学家的主观感情,是他们的精神创造。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理出人类的发展轨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知未来,可以与现实对话,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眼前的问题。

人类的文明是复数而非单数,因为历史上有太多的文明,究竟有多少个,连历史学家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那么到底为什么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文明会不一样呢?这本书里这样描述:重要原因之一是地理的差异,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比如埃及由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而不必去支付自然,在他们的处世之道中充满了顺从自然的思想。由于这种顺从自然的思想,埃及人热爱现实生活,也希望这种生活永远延续,而当生命结束时,他们会希望有来生,于是他们创造了金字塔、木乃伊等等。我认为这个原因造成了早期的人类文明之间的差异,但是却不是后来晚些时候的差异来源,因为随着人类的发展,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地理的差异。那么当人类发展那种境地,有时什么继续造成人类文明的差异呢?答案是随着人类发展,人们克服空间的障碍,开始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这样在互相学习中就会形成新的文明。这新的文明就相当于是已存在的不同文明的组合,但是不同的新的文明是由不同的旧的文明组合而成的,这就是差异来源。如现代西方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希腊、罗马和希伯来宗教的组合。但世界上没有其他那个宗教也是这三者的组合,这就是差异。最后这种一开始的小的差异不会给予不同的文明以不同的历程、不同的经历,从而把这种一开始小的差异无限扩大,从而真正的形成差异巨大的文明。

读这本书,使我对几个文明非常感兴趣。下面将一一讲到。

首先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人类现在已知的最早的文明,一开始是由苏美尔人创造的,并且苏美尔人是世界上最早系统的使用文字的民族,除此之外,苏美尔人也是世界上许多早期生活常用品的最早发明者,比如车轮、历法。说到历法,苏美尔人在那时的历法里就有了瑞年的说法。早期的文明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宗教,苏美尔人也不例外。苏美尔人的宗教史一种多神崇拜,他们认为范式自然界的万物都具有神性,为此他们还搭建了吉古拉特等大型的神庙,城市也是以这些神庙为中心建立。苏美尔人也非常热爱艺术,他们的生活用品,即使是最常用的也会被制作的非常精美。苏美尔人还是学校的最早创造者。可见苏美尔人的文明程度在当时是很高的。但是,为什么他们会穿凿出文明程度这么高的文明呢?这一点,书上没讲到。我想既然是早期的文明,那么按照上面所说的理论,原因肯定就是地理因素了。那么到底和地理有什么关系呢?首先尼罗河环境并不好,因为多灾多难,人们对死亡就是司空见惯,这样他们就不会像埃及人那样重视来生,只会更注重今生,于是造成他们重视眼前的利益和现实的生活。他们的城市外面有先进的蓄水池,可以保他们安然无忧;他们的贸易很发达,因为人们享受生活需要很多的物品交换;他们没什么军事活动,因为他们觉得不需要,只需要享受当前安逸的生活。所以后来苏美尔人的地方很容易的就被闪米特人“占领”了,但是这是由于苏美尔人的这种先进的文明使得历史上经常发生的一件事情发生了:落后的民族用武力占领了先进文明,但是在文明本身上,终究是落后的民族被先进的民族占领。后来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进程到古巴比伦时期,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当数《汉莫拉比法典》,这部法典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美尔人的文明的不断延续。我们可以从苏美尔文明里得到什么启发呢?我觉得最主要就是,要居安思危,要重视军事的发展。就如后来的希腊,虽然文明程度很高,但是最后还是被亚历山大占领了。

其次就是希腊文明,很多人肯定对希腊文明很熟悉,因为当今西方的思想流行于世界,而希腊文明是它的一个重要根源。早期,在经过一系列的发展之后形成了雅典和斯巴达来年各个风格迥异的两排城邦。斯巴达是寡头政治,就是封闭式管理城邦,所以斯巴达的文明程度在公元前6世纪也是停滞不前。那么为什么斯巴达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首先,由于是早期文明,环境因因素起很重要的作用:斯巴达周围群山环绕,环境相对封闭,有点夜郎自大的现象,也较少受到邻邦城市发展的影响;斯巴达尚武使得他们向外扩张,就不得不一直保持他们在军事上的领先优势,由此统治者把人分为几个级别,武士在这个级别划分中拍到相当高的地位,分别是:公民即武士、边民和奴隶;斯巴达也缺乏一个有政治权利的中产阶级来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这样这个斯巴达国家就是一个超级军营,全国实施军事化管理。

而雅典的发展确实另外一个轨迹。雅典的社会分为三个等级:公民,不是武士、外来人口、奴隶。雅典规定,奴隶主一定要善待奴隶,不能虐待奴隶,也不能随意杀害奴隶。其实我们说西方受希腊文明影响很大,这里所说希腊文明其实就是指雅典城邦的文明。雅典在当时是一个很民主的地方,而雅典是在经历了四个阶段后才慢慢走向民主的。这四个阶段是:德拉古的改革、Solon改革、比希特拉图改革和克里斯蒂尼改革。雅典民主是希腊后来的民主政治的缩影,它在城邦范围内实现了公民的民主,掌握政治和军事实权的重要官吏由公民选举产生,收到公民的监督,并有不太长的任期。大多数的普通官员和陪审员有抽签产生,面向所有公民。各种权利之间有制衡。就是这些原则也行了以后西方民主制度的发展。当然这些不是说希腊的民主制度就是完美的,比如雅典民主制度把妇女完全排除在外,这不得不说是不足之处。

提到希腊,除了政治,不得不提的就是希腊的艺术。希腊的艺术最具有影响力的当数起其神话故事。希腊艺术里大量呈现神的形象,表现神就是为神服务,是对神的敬仰。希腊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一样崇拜多神教,甚至还有厕所神。但是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不同的是,希腊神之间是有很密切的联系的,不是互相孤立的。希腊诸神就是通过这种神话来编制的。希腊神话的另一重要特点就是神被人化,神具有人的一切个性,包括贪欲、性欲等等,神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另外希腊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和气它文明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们对神很虔诚,但是并不狂热,这一点可以由此证明:祭祀在他们的社会里地位不是最高的,祭祀活动在他们的生活里也不占多少分量,但是他们很虔诚。

另外一点就是希腊的思想和艺术。希腊古典时期思想上的主要成就其实就源于那几个名人: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学生柏拉图和柏拉图学生亚里士多德。他们都提倡民主,这点可以从柏拉图的《理想国》里看出。另外希腊的艺术成就也是相当的惊人,他的建筑、雕塑在今天看来都是无价之宝。

这是早期的文明,体现出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几乎是零。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其文明程度之高,令人不可想象。下面我将提到,由于文明之间的交流而产生的文明。

罗马帝国可以说是历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帝国之一了,由亚历山大大帝横扫出的帝国,把地中海变成了国家的内海,融合了世界几乎所有的文明因素,包括东方。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希腊文化的扩展,因为亚历山大从小受到亚里士多德的教诲,对希腊的文化认同感很强,随着他的全世界的征程,希腊文化也就传到了几乎全世界。这其中希腊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在默默的改变,在默默的融合。由此产生出罗马帝国的文化,大融合的文化,这是人类文明个一个新的伟大阶段,标志着人类大规模文化交流融合时期的到来。在文学、艺术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法律和科学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各民族的融合中基督教也在这一时期诞生,并在罗马帝国里发生着重要的演变。

这是真正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纪元,促成了罗马帝国的兴旺。但是由于罗马帝国从全世界各地挂搜来的财富太多了,使得罗马人原本纯朴的生活作风完全改变,最终拜倒在金枪的足下,而日益腐朽,最终被打败。其实历史上总在进行着这样的更替,中国就是最好的例证。开朝总是好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东西总是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所需,而旧的东西的危害就在不断的积累,渐渐的这种危害使得社会承受不起,这时这套旧的制度就会被先进的另一套制度所取带,而这期间往往会伴随着流血的斗争。

谁也左右不了历史的前进方向,每个人只能顺应历史潮流,并作出自己的努力。如果你看清了历史的这个潮流,你将会留名;如果你看错了历史潮流,那么你只会被抛弃。就如中

国古代的朝代更替,往往是农民起义军先上,而农民起义军要靠一个领袖来振臂高呼以云集之,但是什么时候高呼,这有很大的学问。有的人时机选择正确,成功了;有的人选择错位,结果肯定只会是被送上断头台,人们也不会记住他们。我们记住的人,他们是成功的。但是不要忘记,在他们之前或之后肯定也有人干过和他们一样的事情,只不过时机选择正确的才活了下来,我们才能知道,才能记住。所以,学习历史的目的就在于明白这些道理,并付诸于实践!

下载《三个世界》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个世界》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报告《平凡的世界》

    读书报告:《平凡的世界》 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一卷,作者就写道:“他(孙少平)慢慢懂得,人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经受磨难。他已经看过一些书,知道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了不起的人,都要在......

    平凡的世界读书报告

    从《平凡的世界》看“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社会的变迁 提纲 一、引言 二、《平凡的世界》内容和相关研究介绍 三、从《平凡的世界》小说中描绘的社会现象分析从“文革”后......

    世界文学名著选修读书报告

    《茶花女》读书报告 写作背景:作者小仲马,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与一个裁缝女工的私生子,这种身份是他的童年时代受尽讥笑,成年后决心通过文学改变社会道德。1848年发表的《茶花......

    《平凡的世界》读书报告

    敬平凡世界中不平凡的你 ----《平凡的世界》读书报告 《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描写了中国七八十年代城乡生活,刻画了孙少平等人为代表的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人的自尊、自强......

    《平凡的世界》读书报告

    变革之中,平凡不平凡 ——《平凡的世界》读书报告摘要: 用变革一词来形容当今的中国再合适不过的,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的多元化无不体现着变革,那么在变革之中的人们又该在变......

    《平凡的世界》读书报告

    《平凡的世界》读书报告09土木一班 20号 石志鹏内容简介:双水村是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位于横断山脉环抱的黄土高原。1975年,由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不正常,社会许多方面都处在一种非常动荡......

    读书报告——《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读书报告 久闻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金典,是最深受老师和学生喜爱的新课标必读书。所以带着一颗火热的心,我在大......

    《平凡的世界》读书报告

    《平凡的世界》读书报告 《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路遥。路遥的小说多是农村题材,但又不局限于农村生活的描写和城市“交叉地带”发生的人和事。《平凡的世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