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搞烹饪活动,觉得自己是变成了厨娘而非社工,如何才能跳出这种困境?
搞烹饪活动,觉得自己是变成了厨娘而非社工,如何才能跳出这种困境?
在快乐厨房里开展服务,整天面对烹饪,觉得自己是变成了厨娘而非社工,除了在活动中添加社工元素外,在其它地方想不到如何才能更有社工味道,请问如何能跳出这种困境?
读者在问题中说“在活动中添加社工元素”已经让我一阵惊喜。不过看到读者又问“在其它地方想不到如何才能更有社工味道”,我就有些担心:为何添加了,又觉得不够味道呢?我不知道他所说的元素,是否如我所想的,所以决定回答时还是多说一点关于社工元素吧。
我常常看到社工不停地翻书找模拟游戏搞活动,乐此不疲,但往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玩完了,做一个预先准备好的“解说”,就是完了,就“下一个游戏…”。所谓的社工元素,其实是应该显现在工作目标中的那些内容,以今次“快乐厨房”为例,想到的可能如“增强参加者亲子关系”、“发展多元智能”、“学习与人合作”、“发挥创意”等这些目标。这里顺便一说请读者注意,上述这些“目标”只是我常常在学生的计划书里见到的,而不是说这些是好的社会工作活动目标,因为它们写得实在太广泛,并无操作意义。例如“亲子关系”是什么呢?可以包括生物层面如血缘关系及生活照顾、心理层面、社会层面等,以及层面的动力关系如信任、支持…(下删200字),一个“快乐厨房”活动纵使有5-6节,也只能处理一个小主题例如聆听与回应,或合作与分工。
社工元素简单而言是指环绕服务对象的发展任务(Developmental Task),运用社会工作的手法(以“快乐厨房”而言应该较多采用小组工作的技巧,总的来说是各种小组动力)的介入过程。在设计活动内容时,首先要界定那个服务对象那个发展需要作为主题。我说“那个”就是说“一个”,不要随意一口气写什么“促进参加者的合作,培养互助精神,发展创意”之类,须知单单一个“合作”,从实用上讲,便至少可以包括合作的作用、态度、、模式、技巧等层面。主题定了,评估参加者的需要,以5-6节时间,每节一两小时,再拟定合适的焦点、内容及介入手法(活动、游戏)。
在活动中,社工的工作是拟就一个小组模拟环境及历程(厨房、烹饪),让参加者参与及经历,而社工自己则从旁促进小组动力的互动、观察、记录,并在适当时引发讨论及(不一定在活动结束前)解说(De-briefing)。这样看来,社工在活动中的角色是很清楚的,理应不会“整天面对烹饪,觉得自己是变成了厨娘”。
我怀疑读者这种困境,仍是因为搞不清活动作为介入工具的作用(是小组,不是烹饪活动),没有把活动的目标定清楚,甚至太花时间于菜式及烹调水准上,所以使活动更似一个烹饪班而自己迷失在里边了。烹饪班一堂课的产出可能是一个蛋糕或一碟糖醋排骨;而一个“快乐厨房”小组的产出却可能是一个乱七八糟的案台、半生熟的一锅米饭和参加者反省并明白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