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神舟九号载人飞船第一次将中国女航天员载入天空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第一次将中国女航天员载入天空。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2012年6月18日执行了自动交会对接任务,标志着中国较为熟练的掌握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及载人航天技术的进一步成熟。
第二篇:神舟九号飞船是中国航天计划中的一艘载人宇宙飞船
神舟九号飞船是中国航天计划中的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神九是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天宫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将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中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届时将成为世界唯一的空间站。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约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并于2012年6月29日10点00分安全返回。简介:神舟九号飞船(以下简称神九)是中国计划中的一艘无人驾驶航天器,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计划中的神九将会与中国的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神舟八号进行空间对接,成为一座小型空间站,并在大约对接1个月后由载人飞船神舟十号搭载航天员前往该空间站,对空间站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试验。然后,模仿前苏联的方法,航天员将在结束工作之后搭载神九返回地球,留下神舟十号继续在轨运行,等待神舟十一号搭载新一批航天员到来。
神舟九号飞船(简称神九)是中国计划中的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神九是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天宫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无疑将为我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我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届时将成为世界唯一的空间站。神舟九号飞船于6月中旬择机发射,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此次飞行乘组将航天员开展相关空间科学实验,在完成预定任务后返回地面。对接过程中,航天员将实现手控交会对接,全面验证交会对接技术。神舟九号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是实施交会对接任务的第二艘飞船,早在神舟八号执行任务之前,便按照批生产模式,与神舟八号、神舟十号一起通过了生产测试。因此,在执行追踪飞行器、交会对接、提供载人环境和上行载荷等任务方面,神舟九号与神舟八号并无二致。神舟九号所面临的新突破是要攻克“人控手动”的难点,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手动交会对接试验。
神九是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天宫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将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中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届时将成为世界唯一的空间站。这是长征火箭的第165次发射,也是神舟飞船的第四次载人飞行。
第三篇: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及神舟飞船发射记录.
孜孜追梦二十年 载人航天硕果丰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快速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综述
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犹如沧海一粟。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20年中 所铸就的辉煌成绩,却让这一瞬格外璀璨夺目。
高科技领域抢占先机
追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史,重新回到任务的起点,就不得不提到“ 863计划”。
1986年 3月 3日, 一份由我国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联合提出的 《关 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 被送到了邓小平的手上。邓小平看到 4位科学家的 建议,马上作出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正是这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决策,使我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后,中央组织了数百位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制定了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著名的 “ 863”计划。中央同时决定拨出 100亿元专款,其中 40亿元直接用于发展航天事业。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由此开始起步。
1992年 9月 21日上午,江泽民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此次会 议正式批复了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党中央决定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载 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无人飞船和载人飞船,建设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 实验。
第二步, 在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 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如轨道舱 的交会对接技术, 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 8吨级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 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这是中国载人航天一次举世瞩目的战略部署。中国载人航天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几代 航天人的飞天梦想由此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无论是指明方向的“ 863计划” ,还是真正起步 的“ 921工程” ,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世界各国的轰动,很多人震惊甚至费解。
早在“ 863计划”上马之初,就曾有一位欧洲科学家向邓小平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中 国目前经济并不发达,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钱搞航天? 面对这一问题,邓小平回答得干脆利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只顾眼前,这是 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作出的战略部署。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 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试想,如果上世纪 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成为 有重要影响的大国;而在高科技领域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 不发展以航天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 就会失掉发展先机,也很难再跟上世界的发展步伐。
当年,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在向中央提交的建议中主要提出了几 个观点,其中就包括通过研究提高技术不仅可以集中现有的科研实力出成果,而且可以培养新 一代高技术人才。
经过 20年载人航天工程的实践, 老一辈科学家的真知灼见得到了验证:载人航天工程不仅 带来了航天技术的重大飞跃,而且沉淀了一批足以让世人刮目相看的高技术人才。
航天科技进步世人瞩目
从“ 921”立项开始,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就以火箭般的速度一飞冲天。神舟一号飞船可以说是一次打破常规的试验。它是在一艘初样电性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简 化、改装, “变身” 成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并于 1999年 11月 20日清晨 6点 30分发射升空的。在围绕地球飞行 14圈后,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首次无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神舟二号飞船,于 2001年 1月 10日凌晨由长征二号 F 运载 火箭发射升空。飞船按照预定轨道环绕地球 108圈,在太空飞行近7天。
神舟二号的成功发射,不仅使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利用飞船有效载荷开展的 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也使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的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 3月 25日 22时 15分,增加了逃逸和应急救生系统的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 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绕地飞行 108圈后,神舟三号成功返回,完成了预定的 全部科学实验和探测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与载人飞船技术状态基本一致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于 2002年 12月 30日凌晨发射。其载 人航天应用系统、航天员系统、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全面参加了试验,并取得圆满 成功,为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 10月中旬,首次载人任务的成功完成,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当杨利伟 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飞天,并在太空中举起鲜艳的五星红旗时,全世界都震惊了。中国航天 人只用五艘飞船就实现了载人航天的梦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航天时代。
2005年 10月 12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降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人们纷纷猜测神 舟六号飞船还能不能如约发射时,费俊龙和聂海胜踏雪出征,乘坐神舟六号踏上了遨游太空之 旅。
5天 5夜,这一飞首次实现了我国多人多天飞行,出色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 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为中国载人航天一期工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然而, 中国航天人并不满足于圆一个千年飞天梦, 自然也不会在工程一期目标上止步。2008 年 9月 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奉命出征。27日,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的舱门, 进行了 19分 35秒的出舱活动。这是一次开创中国航天新纪元的漫步, 突破了载人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和航天员地面训练等关键技术,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 家。
2011年 11月,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完成首次“太空相拥” ,中国航天突破了载人航天 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时隔不到一年,神舟九号搭载三名航天员 太空赴约,旨在验证手控交会对接技术,全面验证交会对接技术的可靠性。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向着“三步走”的最终目标——空间站建设快速迈进。人才队伍建设给力发展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刚刚转入实施阶段时,王永志、戚发轫等老一辈载人航天专家都已 经 60岁了。加之特殊历史时期造成的人才“断档” ,可以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全是从“零” 起步的。也正因此,在工程实施伊始,老专家们就提出,一定要确保航天事业后继有人,并在 重大工程的实施带动下着力培养人才。而今, 中国航天早已进入了一个瓜熟蒂落的人才收获期。
神舟七号飞船总体设计和研制团队的平均年龄 33岁,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研制团队的平均 年龄只有 30岁, 神舟八号飞船、神舟九号飞船研制团队和执行两次交会对接任务的飞控试验队 的平均年龄也不过 30多岁„„这样一批年轻而富有创新热情的航天队伍让外国同行艳羡不已, 不仅在于其年龄上和结构上的优势,更在于其经验积累和能力水平上的优势。
在神舟八号发射前一周也发现了一个问题, 发射试验队仅用了 3天 3夜就将问题彻底解决, 没有影响交会对接任务按时、成功完成。
这支年轻的航天队伍不仅具备了一流的学习能力,还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逐渐历练、积累了 一流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工程难题的能力。连美国宇航局前局长米切尔·格里芬都曾由衷地 感慨:中国航天最令人羡慕的不仅是所取得的像载人航天工程这样的巨大成就,还在于所拥有 的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用了 20年培养造就并继续培养着一支新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年轻又富 有朝气,一直身处型号工作一线,增长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并逐渐开始在重要岗位上挑起了 大梁。对中国航天来说,这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有理由坚信, 到 2020年, 这些年轻的航天科学家们, 将在太空中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神舟飞船发射记录
01、神舟一号飞船 7755KG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在一艘初样电性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简化、改装
1999.11.20 06:30:03发射 1999.11.21 03:41返回 在太空飞行 21小时,环绕地球 14圈
验证了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发射、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地面设施在 内的整个工程大系统工作的协调性。
02、神舟二号飞船 7800KG 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2001.01.10 01:00:03发射 2001.01.16返回 在太空飞行近7天,环绕地球 108圈 因降落伞故障成功返回而着陆失败 03、神舟三号飞船 7800KG 正样无人飞船
2002.03.25 22:15:03发射 2002.04.01返回 在太空飞行 7天,环绕地球 108圈
增加了逃逸和应急救生系统 模拟载人 04、神舟四号飞船 7794KG 正样无人飞船
2002.12.30 00:40:03发射 2003.01.05返回 在太空飞行 6天零 18小时,环绕地球 108圈
与载人飞船技术状态基本一致,模拟载人,其载人航天应用系统、航天员系统、飞船环境 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全面参加了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05、神舟五号飞船 7800KG 首次载人航天 杨利伟
2003.10.15 09:00:03发射 2003.10.16 06:28返回 在太空飞行 21小时 23分,环绕地球 14圈
成为世界上第 3个独立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
06、神舟六号飞船 7800KG 第二次载人航天 费俊龙 聂海胜
2005.10.12 09:00:03发射 2005.10.17 04:32返回 在太空飞行 5天 5夜 即 115小时 32分,环绕地球 77圈
首次实现了我国多人多天飞行,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 为中国载人航天一期工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07、神舟七号飞船 7790KG 第三次载人航天 翟志刚(出舱、刘伯明、景海鹏 2008.09.25 21:10:04发射 2008.09.28 17:37返回 在太空飞行 2天 20小时 27分 环绕地 球 45圈
27日 16:43,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的舱门,进行了 19分 35秒的出舱活动。这是一次开创 中国航天新纪元的漫步,突破了载人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和航天员地面训练等关键技术,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08、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8506KG 设计寿命 2年 2011.09.29 21:16:03发射
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主要任务是 :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初步建立 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进行对地遥感、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 探测、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及空间技术试验
09、神舟八号飞船 8082KG 无人飞船 首次交会对接
2011.11.01 5:58:10发射 2011.11.17 19:32分返回 在太空飞行 17天
分别于 11.03 01:36和 11.14 20:00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突破并 验证了交会对接技术、组合体运行与分离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中国航天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 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10、神舟九号飞船 首次载人交会对接 景海鹏(中国第一位二次飞天的航天员、刘旺、刘洋(中 国首位女航天员
2012.06.16 18:37:24发射 在太空飞行 13天
创下四个第一次:第一次实施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第一次访问在轨飞行器,我国女航天 员第一次太空飞行,第一次进行 10多天的载人在轨飞行。
实施我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全面突破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技术;实现女航天员 空间飞行;实现空间人员和物品转移,全面验证组合体工作模式;进一步考核改进后的神舟飞 船和长二 F 火箭的功能和性能;开展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和医学试验。
第四篇:《中国圆梦飞天路———“神舟”载人飞船成功飞天》教学设计
中国圆梦飞天路——— “神舟”载人飞船成功飞天
教学设计及点评
教学设计:黑龙江省饶河县第二小学 聂玮宏 指导点评:黑龙江省饶河县教师进修学校
王海波 教材分析:《中国圆梦飞天路》是教科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屋四中的一篇课文,本课在简单介绍中国自古以来的飞天梦想之后重点记述了神舟5号成功发射升空的壮观场面以及发射成功的意义,并在结尾处以三个排比式呐喊呼号表达了对祖国的祝福。课文结构清晰流畅,场面描写细致生动,多感叹句,感情强烈,教学时应注意通过朗读来体会文本蕴含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具体的语言文字,观看影像资料,感受“神舟”5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时的壮观场面,体会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之情。
3、认识10个字。
4、课内完成一篇带多篇的阅读任务。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精读感悟现代科技发展的重大意义。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时:1课时
(教学目标设置合理明晰,有朗读的具体要求,有阅读理解的重点,有情感态度的体验,有生字的落实,还有以往略读课文教学所忽略的拓展阅读任务。做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嫦娥奔月是遥远的传说,“飞天”壁画是古老的艺术,但它们蕴含了人类同样的梦想,而梦想成真更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神舟”载人飞船成功上天,使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变成现实,同学们,这么激动人心的场面你们想看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去中国人圆梦的现场看看。(板书课题)
(教师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导语,合理利用了教材提供的文前提示,又顺势引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唤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阅读提示,找准要求。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这是快乐读书屋里的一篇略读课文,回忆一下,对这样的课文我们怎样来学习?(生:围绕文前提示来学习)课件出示文前提示:“嫦娥奔月”是遥远的传说,“飞天”壁画是古老的艺术,但他们蕴含了人类同样的哲理。那是什么梦想呢?是谁,圆梦飞天路?给你留下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呢?
3、指名读文前提示并梳理问题。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过渡语: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文前提示给我们的三个问题自主学习。
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文中相应处画一画,然后在和小组内的成员交流一下。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自学提示的出示不但再次利用了教材提供的文本素材,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而且教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了学习的要求和方式方法,简化了课文分析理解方面的要求,抓住课文的重点,提纲挈领,直奔主题,在合理预设的同时又为学生的个性阅读与自学、合作留足了空间)
四、反馈汇报,点拨感悟。
1、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点拨。
2、随机出示课件(图片、文字、视频)
(1)我知道是杨利伟圆了载人飞天的千年梦想。(板书:中华千年飞天梦)
(2)感悟读的部分(课件相机出示朗读文段,多人朗读、齐读,教师指导、评价):
(生:在飞船发射现场描写火箭那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3年10月15日晨,地处戈壁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飞船发射现场,晴空万里,“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犹如擎天巨柱,高高矗立在发射台上,箭体上的五星红旗和“中国航天”四个大字格外醒目。(指导读出火箭高大雄伟,感悟民族自豪感)
(生:火箭升空的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午9时整,火箭在惊天动地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以雷霆万钧之势直刺蓝天!顿时,群山抖动,大地震颤,火箭拖着长长的火柱,急速飞向太空。(指导通过朗读感悟火箭升火空的激动人心处,壮观的气势)
(生:火箭发射成功那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9时42分,“神舟”五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在这一刻终于成为了现实!发射现场爆发出一片欢呼声,似大海波涛,似长空惊雷,在空中回荡。(指导朗读,感悟发射现场的人们激动、兴奋、欢呼的宏大场面)师:你们读的真好,其实“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的发射,振奋了每一个中国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的发射,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它表明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增强了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世界影响力,标志着我国航空事业又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从这充分说明只有强国,飞天梦想才能成真。(板书强国路上终成真)
过渡语:是啊,学到这儿,我们已经深深的感受到只有国强了才能实现千年的梦想。老师这里有一段记录我国航天事业辉煌历程的视频你们想看吗?相信看完这段视频你们一定会有很多感受。
(3)播放我国在飞天事业上的辉煌历程。(视频)师:视频看完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并不仅仅是一系列简单的数字,而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步步超越,重重突破的历历写照。此时此刻你们想对我们的祖国说些什么呢?(4)对祖国的祝福(生1:祝愿我们的祖国成长为世界的巨人,再次辉煌。生2:祝祖国的航天事业蒸蒸日上。生3:梦想的开端,神七的旅程,成功的彼岸,中国的辉煌!生4:祝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航天事业更上一层楼。生5:神舟问天,梦想成真。中国的骄傲,喜气洋洋。生6: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祝愿祖国的航天事业越走越好。)师:让我们带着对祖国的美好祝愿齐读最后一段。(课件)“神舟”升空,巨龙腾飞。古老的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梦成为现实。飞翔吧,“神舟”五号!飞翔吧,伟大的中华民族!飞翔吧,伟大的中国!(齐读)
五、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过渡语: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一刻吧,记住中国航天史上一些永恒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读:(课件出示)
一座大漠中的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一艘神奇的宇宙飞船——“神舟”5号
一枚高性能的火箭——长江二号F型运载火箭 一个难忘的日子——2003年10月15日 一个英雄的名字——杨利伟
一次圆梦的壮举——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学生在反馈汇报的过程中不但落实了自学提示中提出的几项任务,而且对课文的重点文段能够读得充分,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中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感,又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情感的升华,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第一、第二项目标。)
六、检查指导,落实生字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从课文中获得了很多思想上的感悟和升华,不知道本课的生字你们掌握了吗?下面同桌互相认读生字。
1、同桌互相认字。
2、检查字词:嫦 娥、窟、绑、桑、史、霆、钧、遨(课件出示)
(略读课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识字,教科版教材的特点是在“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前提下,学生识字量大增,快乐读书屋通过大量的优秀选文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成为学生读中识字的重要阵地,本环节设计突出了教材识字上的优势特点,很好的夯实了基础)
七、拓展延伸,引向课外。
过渡语: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读懂了课文又掌握了生字,真好,其实只要掌握了读书的方法,我们就能很轻松的完成阅读,老师这里还有一篇关于现代科技的文章你们想读吗?
1、推荐《小学语文阅读资源》里的一篇《敢向天穹挂“新星”》(1、)自读要求(带课后问题读课文)(2、)反馈汇报,点拨感悟。过渡语:大家都知道,今年的10月9日“神舟”七号成功发射,宇航员迈向太空。有一位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写了一首小诗,以表达对神七的向往,老师把这首小诗推荐给你们,快来读一读吧。
2、欣赏一首小诗《神七遐想》(课件)
3、最后老师再推荐《小学语文阅读资源》里的其它文章:《太空“清洁工”》《安全、清洁、经济的核能》《我在巴黎见到的机器人》《未来的塑料》,课下请同学们读一读。
(教科版教材另一优势是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小学语文阅读资源》,本课设计充分利用阅读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一篇带多篇,使学生利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读更多的同类文章,扩大阅读量,拓展阅读空间,课内课外紧密联系,整体推进,部分课外阅读课内完成,轻松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课外阅读要求。)附:神七遐想 小时候,想一步登天 如今
天真的幻想不再神奇
飞天,也不再是敦煌壁画的专利 华夏都知道
地球人在关注一个发射飞船的信息
中秋刚过
神七已在酒泉升空 分明 是炎黄子孙
要去月宫以外的星球亲密
顺便看望一下寒宫的嫦娥、吴刚 访问五千年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的奥秘 向星外报告地球村两个同样精彩的奥运
把“无与伦比”和“最伟大”的神奇画卷在太空里展开
神七是那么潇洒 奔波于天地之间 告知众多的人们 太空生活有多么神奇
我也想去
问问飞天的宇航员们 能捎带我么?
因为地球人有太多的问号 需要去探索、寻觅
这一回 你可要记住 别忘了转告
人类与地球和谐共享的话题 你在奔腾的路上 给我发回一个信息吧 在星际空间 用大拇指 比划一下 中国人在那里信步
创建出一个不再遥远的奇迹 也捎去这一首诗歌 让它代表神州亿万人民 探索太空的心意……
八、板书设计: 中国圆梦飞天路
第五篇: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及神舟飞船发射记录
孜孜追梦二十年 载人航天硕果丰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快速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综述
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犹如沧海一粟。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年中所铸就的辉煌成绩,却让这一瞬格外璀璨夺目。
高科技领域抢占先机
追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史,重新回到任务的起点,就不得不提到“863计划”。
1986年3月3日,一份由我国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联合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被送到了邓小平的手上。邓小平看到4位科学家的建议,马上作出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正是这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决策,使我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后,中央组织了数百位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制定了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著名的“863”计划。中央同时决定拨出100亿元专款,其中40亿元直接用于发展航天事业。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由此开始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上午,江泽民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此次会议正式批复了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党中央决定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无人飞船和载人飞船,建设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在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如轨道舱)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8吨级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一次举世瞩目的战略部署。中国载人航天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几代航天人的飞天梦想由此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无论是指明方向的“863计划”,还是真正起步的“921工程”,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世界各国的轰动,很多人震惊甚至费解。
早在“863计划”上马之初,就曾有一位欧洲科学家向邓小平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中国目前经济并不发达,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钱搞航天?
面对这一问题,邓小平回答得干脆利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只顾眼前,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作出的战略部署。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试想,如果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大国;而在高科技领域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不发展以航天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就会失掉发展先机,也很难再跟上世界的发展步伐。
当年,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在向中央提交的建议中主要提出了几个观点,其中就包括通过研究提高技术不仅可以集中现有的科研实力出成果,而且可以培养新一代高技术人才。
经过20年载人航天工程的实践,老一辈科学家的真知灼见得到了验证:载人航天工程不仅带来了航天技术的重大飞跃,而且沉淀了一批足以让世人刮目相看的高技术人才。
航天科技进步世人瞩目
从“921”立项开始,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就以火箭般的速度一飞冲天。
神舟一号飞船可以说是一次打破常规的试验。它是在一艘初样电性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简化、改装,“变身”成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并于1999年11月20日清晨6点30分发射升空的。在围绕地球飞行14圈后,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首次无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神舟二号飞船,于2001年1月10日凌晨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船按照预定轨道环绕地球108圈,在太空飞行近7天。
神舟二号的成功发射,不仅使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利用飞船有效载荷开展的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也使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的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增加了逃逸和应急救生系统的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绕地飞行108圈后,神舟三号成功返回,完成了预定的全部科学实验和探测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与载人飞船技术状态基本一致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于2002年12月30日凌晨发射。其载人航天应用系统、航天员系统、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全面参加了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10月中旬,首次载人任务的成功完成,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当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飞天,并在太空中举起鲜艳的五星红旗时,全世界都震惊了。中国航天人只用五艘飞船就实现了载人航天的梦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航天时代。
2005年10月12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降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人们纷纷猜测神舟六号飞船还能不能如约发射时,费俊龙和聂海胜踏雪出征,乘坐神舟六号踏上了遨游太空之旅。
5天5夜,这一飞首次实现了我国多人多天飞行,出色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为中国载人航天一期工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然而,中国航天人并不满足于圆一个千年飞天梦,自然也不会在工程一期目标上止步。2008
年9月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奉命出征。27日,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的舱门,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这是一次开创中国航天新纪元的漫步,突破了载人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和航天员地面训练等关键技术,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11年11月,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完成首次“太空相拥”,中国航天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时隔不到一年,神舟九号搭载三名航天员太空赴约,旨在验证手控交会对接技术,全面验证交会对接技术的可靠性。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向着“三步走”的最终目标——空间站建设快速迈进。
人才队伍建设给力发展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刚刚转入实施阶段时,王永志、戚发轫等老一辈载人航天专家都已经60岁了。加之特殊历史时期造成的人才“断档”,可以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全是从“零”起步的。也正因此,在工程实施伊始,老专家们就提出,一定要确保航天事业后继有人,并在重大工程的实施带动下着力培养人才。而今,中国航天早已进入了一个瓜熟蒂落的人才收获期。
神舟七号飞船总体设计和研制团队的平均年龄33岁,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研制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神舟八号飞船、神舟九号飞船研制团队和执行两次交会对接任务的飞控试验队的平均年龄也不过30多岁„„这样一批年轻而富有创新热情的航天队伍让外国同行艳羡不已,不仅在于其年龄上和结构上的优势,更在于其经验积累和能力水平上的优势。
在神舟八号发射前一周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发射试验队仅用了3天3夜就将问题彻底解决,没有影响交会对接任务按时、成功完成。
这支年轻的航天队伍不仅具备了一流的学习能力,还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逐渐历练、积累了一流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工程难题的能力。连美国宇航局前局长米切尔·格里芬都曾由衷地感慨:中国航天最令人羡慕的不仅是所取得的像载人航天工程这样的巨大成就,还在于所拥有的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用了20年培养造就并继续培养着一支新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年轻又富有朝气,一直身处型号工作一线,增长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并逐渐开始在重要岗位上挑起了大梁。对中国航天来说,这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有理由坚信,到2020年,这些年轻的航天科学家们,将在太空中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
神舟飞船发射记录
01、神舟一号飞船 7755KG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在一艘初样电性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简化、改装)
1999.11.20 06:30:03发射 1999.11.21 03:41返回在太空飞行21小时,环绕地球14圈
验证了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发射、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地面设施在内的整个工程大系统工作的协调性。
02、神舟二号飞船 7800KG 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2001.01.10 01:00:03发射 2001.01.16返回 在太空飞行近7天,环绕地球108圈
因降落伞故障成功返回而着陆失败
03、神舟三号飞船 7800KG 正样无人飞船
2002.03.25 22:15:03发射 2002.04.01返回 在太空飞行7天,环绕地球108圈
增加了逃逸和应急救生系统模拟载人
04、神舟四号飞船 7794KG 正样无人飞船
2002.12.30 00:40:03发射 2003.01.05返回 在太空飞行6天零18小时,环绕地球108圈
与载人飞船技术状态基本一致,模拟载人,其载人航天应用系统、航天员系统、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全面参加了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5、神舟五号飞船 7800KG 首次载人航天 杨利伟
2003.10.15 09:00:03发射 2003.10.16 06:28返回 在太空飞行21小时23分,环绕地球14圈
成为世界上第3个独立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
06、神舟六号飞船 7800KG 第二次载人航天 费俊龙 聂海胜
2005.10.12 09:00:03发射 2005.10.17 04:32返回 在太空飞行5天5夜 即115小时32分,环绕地球77圈
首次实现了我国多人多天飞行,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为中国载人航天一期工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07、神舟七号飞船 7790KG 第三次载人航天翟志刚(出舱)、刘伯明、景海鹏
2008.09.25 21:10:04发射 2008.09.28 17:37返回 在太空飞行2天20小时27分 环绕地球45圈
27日16:43,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的舱门,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这是一次开创中国航天新纪元的漫步,突破了载人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和航天员地面训练等关键技术,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08、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8506KG 设计寿命2年
2011.09.29 21:16:03发射
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主要任务是: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初步建立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进行对地遥感、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探测、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及空间技术试验
09、神舟八号飞船 8082KG 无人飞船 首次交会对接
2011.11.01 5:58:10发射 2011.11.17 19:32分返回 在太空飞行17天
分别于11.03 01:36和11.14 20:00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突破并验证了交会对接技术、组合体运行与分离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中国航天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10、神舟九号飞船首次载人交会对接 景海鹏(中国第一位二次飞天的航天员)、刘旺、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
2012.06.16 18:37:24发射 在太空飞行13天
创下四个第一次:第一次实施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第一次访问在轨飞行器,我国女航天员第一次太空飞行,第一次进行10多天的载人在轨飞行。
实施我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全面突破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技术;实现女航天员空间飞行;实现空间人员和物品转移,全面验证组合体工作模式;进一步考核改进后的神舟飞船和长二F火箭的功能和性能;开展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和医学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