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调查:近七成被访烟民不知"禁烟令"(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16:3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调查:近七成被访烟民不知"禁烟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调查:近七成被访烟民不知"禁烟令"》。

第一篇:北京调查:近七成被访烟民不知"禁烟令"

连日来,记者随机采访了36名吸烟者,年龄在24岁至66岁之间,烟龄最长的有40多年。在所有被采访者中,有24人并不知道政府将从5月1日起全市实行禁烟新规定,有9人说听别人谈起过此事,只有3人较清楚禁烟条例中的一些规定。>>调查报告大全

多数烟民:禁烟对自己没影响

对于公共场所即将推行的“禁烟令”,多数烟民认为对自己的生活不会有太大影响。“在公共场所禁烟是件好事!能给不吸烟的人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烟民付先生说,“我个人一直都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刘先生是40多年的老烟民,三天两包烟,目前退休在家。他告诉记者:“我没听说过这个‘禁烟令’,如果只是在公共场所禁烟,对我应该没什么影响。我平时不怎么出门,就在小区里溜达溜达。”“我确实没留意过这个事情。”另一位在国企工作的陈先生告诉记者,“不过我平时就比较节制,抽得不多,在家也都是到阳台上去抽。”

个别吸烟者:希望借机戒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个别吸烟者将禁烟新规定当作一次鞭策自己戒烟的机会。朝阳区百子湾社区的梁大爷老两口儿都吸烟,他们从报纸上看到北京部分公共场所禁烟的消息后,举双手赞成。“别看我吸烟,但我也知道对身体不好,从来都不让孩子碰。有时真是自己想戒戒不掉,这回公共场所都禁烟了,说不定我也能借着这个机会把烟戒了。”

此外,还有一些烟民是从家属那儿先得到的消息。一位28岁的年轻烟民表示:“我自己倒没听说有‘禁烟令’,是我老婆这两天看到报纸后告诉我的。她对吸烟深恶痛绝,正在动员我去医院戒烟门诊看看。”

戒烟门诊:开始增加人手

在中日友好医院的戒烟门诊,记者碰上了已经有20多年烟龄的市民刘自启,他听说公共场所禁烟的消息后特意过来咨询医生,准备戒烟。“禁烟范围扩大,有戒烟需求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此次政府大力推行禁烟,有望使本市戒烟人数增加。”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林江涛预测。尽管几家医院戒烟门诊的医生都认为目前门诊量并不理想,但为了进一步扩大市民对戒烟的认识程度和应对可能出现的戒烟患者增多情况,一些医院开始延长门诊时间,增加人手。

目前全市戒烟门诊仅有6家,包括安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朝阳医院、北京第六医院、复兴医院和中关村医院,主要采取药物替代和心理引导的方法。中日友好医院率先宣布,将原来每周一次的戒烟门诊增加到每周五次,成为全国首家工作日每天都有戒烟门诊的医院。朝阳医院戒烟门诊近期也有增加人手、延长门诊时间的计划。

部分市民:对禁烟缺乏信心

“不真罚根本没用”、“就像现在过马路闯红灯,根本遏制不了”……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市民对“禁烟令”的执行情况缺乏信心。“北京市的烟民那么多,禁烟的范围又很大,我觉得不好实行。”从事文字工作的袁小姐说,“听说以后是由卫生部门执法,他们有多少人啊?罚得过来吗?”

“就拿餐厅来说吧,要划定吸烟区,这能保证得了吗?我看街边的那些小饭馆就够呛。”27岁的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我烟龄有6年了,偶尔也会在饭馆里抽,不过我都是先要烟灰缸,人家允许了我才抽。” >>调查报告大全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二篇:央行调查显示近七成北京居民认为物价高难接受

央行调查显示近七成北京居民认为物价高难接受近七成北京居民认为 物价“高,难以接受”

央行调查显示,47.1%居民认为未来3个月物价仍将“上升”

央行营业管理部昨天发布调查显示,三季度居民物价满意指数为16.1,创调查以来的新低,69.1%北京居民认为当前物价水平“高,难以接受”。

近半数居民预期物价上涨

央行营管部此次调查了1400户北京城镇储户。其中,69.1%居民认为当前物价水平“高,难以接受”,较上季上升

4.8个百分点;认为“可以接受”的居民比例为29.6%。此外,通胀预期依然强烈,47.1%居民认为未来3个月物价将“上升”。

央行此前表示,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仍处在高位。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星展银行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进入一个实际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同步的阶段,使政策的灵活性陷入僵局,进退两难。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市场应该放弃对中国在今年内放松货币政策的期望。

近六成居民存钱养老防病防失业

调查还显示,三季度北京居民投资意愿有所下降。近36%居民选择投资,较上季下降7.2个百分点。其中,认为投资“股票”最合算的居民比例仅为12.2%,较上季下降8.6个百分点,已连续三季下降。

与此同时,居民储蓄意愿有所回升。在当前的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比例为37.4%,较上季上升1.6个百分点。其中选择储蓄用于“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理财产品、人寿保单等”的居民占32.6%,较上季下降

5.5个百分点,而选择储蓄用于“养老防病防失业等”的居民比例仍居首位,达59.6%,较上季上升2.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意愿在三季度也得到增强,26.6%的居民认为在当前的物价和利率水平下“更多消费”最合算,较上季上升

5.6个百分点。从未来3个月消费意向看,“准备购买大额商品”的居民比例为26%,“准备旅游”的居民比例为39.6%,“准备购车”的居民比例为11.8%。

第三篇:中国高考状元调查:近七成恐已流失海外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近七成恐已流失海外

这个专题真心不易做。一开始,所有辛苦找到的采访对象都对我们说一句话:高考[微博]?状元?那都是咸丰年间的事情啦……

这种情况下我会赶紧表示理解:“理解理解,换了我是高考状元,我也不想提。好汉不提当年勇嘛!”再说还有一些高考状元,职场上却完全没有考场的威风,有不少报导说明这个事实,比如“调查报告显示近七成高考状元已难觅职场踪迹”……,多么心酸,颇有一种英雄落魄美人迟暮之感,我们再去问其近况,好像在看人家笑话似的,有点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意思。其实我们也遇过昔日状元如今仍是职场领军人,但是,这么说吧——不管职场表现如何,状元们都不愿拿多年前这次辉煌来说事。我们记者何宁同学稳准狠地总结:“混得不好的自然不愿提,觉得羞愧;混得好的也不愿提,觉得没必要。”

但我们最终自然说服很多状元接受了采访——不容易啊,所有的人脉都用上了——但,这些辛苦都很值得,因为,在这一场场本不报太多希望的采访里,我们得到很多意外的收获。不知哪一位伟人,噢,不对,是我们同事梁静同学说过,优秀,是有惯性的。学生时代的学霸们,并不是白白地像天上掉馅饼似的轻而易举地拿惯高分,他们往往在千军万马的学习考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优于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性格习惯,换句话说,学霸们,状元们,高考大V们,他们是必有过人之处的。

看看我们在这一期的采访对象,每一个采访对象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短时间的接触里,采访如采气,我们借回不少力。

但我们不只是展示美好。我们要的,不是一些经过了PS的、光鲜的个案,我们更愿意展现一个个人性样本,在这里,你能看到种种生活的质感。

所以,在这一个个案例里,我们读到了曾有的阴影和徘徊,这是更令我们珍惜的财富。在每一个人展现残破的瞬间,我们看到了真实生活的张力。

金牌编剧李樯说:“回首往事,好和不好都会成全你的,也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你自己虚惊一场而已。”如果你知道,身为状元,也有种种不为人知的无力感,那么我们孤军奋站的生活里,是否可以得到更多坚持的力量?

近七成高考状元恐已“流失”海外

根据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0年至2012年,全国超过八成的高考头名最终被清华[微博]和北大录取。而香港高校虽然在近几年吸引了不少高考头名学生。而从高考头名选择专业看,经济和管理专业仍然最多。

近几年,关于高考状元最终能否成才的争论不断,而调查报告显示,近7成高考状元已难觅职场踪迹,大多数人恐已“流失”海外。

状元争夺战,港校与北大清华抗衡据调查显示,在过去30多年里,选择就读北京大学[微博]的高考头名人数最多,有696人,清华大学[微博]位居第二,有520人。而这两所高校招录的高考头名人数,占比超过8成。

自2005年以来,香港、澳门和台湾高校陆续进入内地招生,正在集体挑战北大、清华的“霸主地位”。2000-2012年,内地各省状元,选择就读香港高校的就有66人,虽较北京相差甚远,但已超过上海排在“最吸引状元就读地区”的第二位。

高额的奖学金,是港校吸引更多内地高分考生投奔的一大“杀手锏”。此外,全英文的教学环境,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更好的职业前景,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青睐香港高校的重要因素。专业选择偏爱金融和管理

从今年已经确认的情况来看,金融、经济、管理仍然是状元们的主要专业去向。据调查报告显示,1977-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头名选择就读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人数最多,有522人,占总数的37.85%。

中南大学[微博]蔡言厚教授指出,高等教育完全不同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除了需要良好的记忆力外,更需要有一定的创造力。父母应抛弃在孩子人生发展道路上“急功近利”包办一切的做法,不要集中选择北大、清华等个别高校的经管等热门专业,而应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充分挖掘他们自身的专长和潜力。出国留学[微博]比例高达60%,学成归国仅占少数

据浙江媒体日前对该省多名高考状元目前的生存状态的回访信息显示:高考头名在国内完成大学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大多数人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保守估计,状元们出国留学的比例高达60%,美国、新加坡、英国和加拿大等是这些学生的留学首选。而且,这些曾经的高考状元学成归国的仅占少数,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位负责人同时强调,我国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和素质等与世界先进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

第四篇:中国高考状元调查:近七成恐已“流失”海外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近七成恐已“流失”海外 这个专题真心不易做。一开始,所有辛苦找到的采访对象都对我们说一句话:高考?状元?那都是咸丰年间的事情啦„„

这种情况下我会赶紧表示理解:“理解理解,换了我是高考状元,我也不想提。好汉不提当年勇嘛!”再说还有一些高考状元,职场上却完全没有考场的威风,有不少报导说明这个事实,比如“调查报告显示近七成高考状元已难觅职场踪迹”„„,多么心酸,颇有一种英雄落魄美人迟暮之感,我们再去问其近况,好像在看人家笑话似的,有点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意思。其实我们也遇过昔日状元如今仍是职场领军人,但是,这么说吧不管职场表现如何,状元们都不愿拿多年前这次辉煌来说事。我们记者何宁同学稳准狠地总结:“混得不好的自然不愿提,觉得羞愧;混得好的也不愿提,觉得没必要。”

但我们最终自然说服很多状元接受了采访不容易啊,所有的人脉都用上了但,这些辛苦都很值得,因为,在这一场场本不报太多希望的采访里,我们得到很多意外的收获。不知哪一位伟人,噢,不对,是我们同事梁静同学说过,优秀,是有惯性的。学生时代的学霸们,并不是白白地像天上掉馅饼似的轻而易举地拿惯高分,他们往往在千军万马的学习考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优于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性格习惯,换句话说,学霸们,状元们,高考大V们,他们是必有过人之处的。

看看我们在这一期的采访对象,每一个采访对象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短时间的接触里,采访如采气,我们借回不少力。

但我们不只是展示美好。我们要的,不是一些经过了PS的、光鲜的个案,我们更愿意展现一个个人性样本,在这里,你能看到种种生活的质感。

所以,在这一个个案例里,我们读到了曾有的阴影和徘徊,这是更令我们珍惜的财富。在每一个人展现残破的瞬间,我们看到了真实生活的张力。

金牌编剧李樯说:“回首往事,好和不好都会成全你的,也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你自己虚惊一场而已。”如果你知道,身为状元,也有种种不为人知的无力感,那么我们孤军奋站的生活里,是否可以得到更多坚持的力量?

近七成高考状元恐已“流失”海外

根据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0年至2012年,全国超过八成的高考头名最终被清华和北大录取。而香港高校虽然在近几年吸引了不少高考头名学生。而从高考头名选择专业看,经济和管理专业仍然最多。

近几年,关于高考状元最终能否成才的争论不断,而调查报告显示,近7成高考状元已难觅职场踪迹,大多数人恐已“流失”海外。

状元争夺战,港校与北大清华抗衡据调查显示,在过去30多年里,选择就读北京大学的高考头名人数最多,有696人,清华大学位居第二,有520人。而这两所高校招录的高考头名人数,占比超过8成。

自2005年以来,香港、澳门和台湾高校陆续进入内地招生,正在集体挑战北大、清华的“霸主地位”。2000-2012年,内地各省状元,选择就读香港高校的就有66人,虽较北京相差甚远,但已超过上海排在“最吸引状元就读地区”的第二位。

高额的奖学金,是港校吸引更多内地高分考生投奔的一大“杀手锏”。此外,全英文的教学环境,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更好的职业前景,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青睐香港高校的重要因素。专业选择偏爱金融和管理

从今年已经确认的情况来看,金融、经济、管理仍然是状元们的主要专业去向。据调查报告显示,1977-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头名选择就读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人数最多,有522人,占总数的37.85%。

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高等教育完全不同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除了需要良好的记忆力外,更需要有一定的创造力。父母应抛弃在孩子人生发展道路上“急功近利”包办一切的做法,不要集中选择北大、清华等个别高校的经管等热门专业,而应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充分挖掘他们自身的专长和潜力。出国留学比例高达60%,学成归国仅占少数

据浙江媒体日前对该省多名高考状元目前的生存状态的回访信息显示:高考头名在国内完成大学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大多数人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保守估计,状元们出国留学的比例高达60%,美国、新加坡、英国和加拿大等是这些学生的留学首选。而且,这些曾经的高考状元学成归国的仅占少数,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位负责人同时强调,我国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和素质等与世界先进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

(据《法制晚报》)

相关阅读:

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出炉 60%状元本科毕业后留学

调查显示,恢复高考36年以来,约有八成状元扎堆就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高额奖学金成高校争状元的利器,港台高校未对北大清华构成实质性威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07-2012年全国高考状元争夺中,清华4次战胜北大,成为中国高考状元的最爱。

近10年来,高考状元追捧热门专业,经管专业最受高考状元青睐,已成高考文理科状元首选,农学等冷门专业至今无状元问津。流失海外情况很严重

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大多数高考状元选择继续出国留学攻读 硕士、博士学位,保守估计全国状元中出国留学比例高达60%。相对而言,出国的理科状元人数远高于文科状元,美国、新加坡、英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是状元 的留学首选。报告负责人、中国校友会网总编赵德国指出,总体而言,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流失海外现象较为严重,学成归国的状元仅占少数,这一现象应引起有关 方面的关注。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 经管专业最受青睐

在中国校友会网调查到的1977-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中,选择就读经济管理专业的高考状元人数最多,有522人,雄居2013中国高考状元最青睐大学专业排行榜榜首。

第五篇:信用卡调查:近七成持卡人月消费金额在3千元内

信用卡调查:近七成持卡人月消费金额在3千元内

2012-07-14 00:55:2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持有几张信用卡、为何使用信用卡、用信用卡做什么、每月的信用卡账单多少算正常?这些问题,或许每个信用卡持卡人都曾经思考过。

结合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联合清研灵智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一财网发起的信用卡用户调查数据,您可以直观了解自己的信用卡生活是否和别人有异曲同工之处。

信用卡是否越多越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偏负面,也许大部分人还是不希望自己的钱包被各种卡占据,连个放现金的地方都没有。调查显示,只有3.62%的受调查者拥有5张以上常用信用卡,73.62%持卡人则持有1~2张信用卡。

在所有持卡人中,65.95%持有标准信用卡及金卡,13.35%受调查者持有联名信用卡,仅有9.48%的持卡人持有白金卡等高端卡。而11.21%的持卡人则偏爱主题信用卡。

信用卡的用途多种多样,持卡人也不吝将手中的信用卡物尽其用。在“你使用信用卡的主要原因”这道多选题调查中,31.30%的持卡人选择了“刷卡消费方便”,23.84%的持卡人认为“信用卡可以透支,便于资金周转”也是自己持有信用卡的重要原因。此外,“有积分送礼”、“可分期付款”和“有特定商家优惠”的理由分别占据16.92%、10.57%和9.79%的份额。

对于信用卡的用途,大多数持卡人不难说出“商场购物、网上支付、餐饮支付”等用途,而调查结果也显示,以上三项内容正是现代人持有信用卡的三大用途。在题为“使用信用卡最频繁的场景场所”的单选题中,48.17%的持卡人选择了“商场购物”,35.32%的持卡人选择“网上支付”,11.20%的持卡人选择了“餐饮”。此外,娱乐、旅游、交通也渐渐成为人们使用信用卡消费的新领域,但目前占比都不足2%。

在如今支付终端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持有信用卡既能享受消费的便利,也可能潜在超额消费的隐患。调查显示,7.43%的持卡人每月用信用卡消费的金额达到1万元以上,8.70%的持卡人每月的信用卡账单在5000元~1万元之间。

每个月用信用卡消费多少金额,除了要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妨也参照一下社会的平均水平。调查显示,36.91%的持卡人每月的信用卡消费金额为1000元~3000元之间,这一消费水平占据被调查者的大多数。同时,30.98%的持卡人每月的信用卡账单额为1000元以下。也就是说,67.89%的持卡人每月的信用卡消费额度不高于3000元。

那么,个人每个月用信用卡刷多少钱合适?第一财经学院执行院长徐建明表示:“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个人情况调整,但原则在于,使用信用卡不仅要刷卡的时候轻松,还款的时候也应该是轻松的。”

徐建明建议,如果一个年轻白领每月可支配的资金是1万元,那么应该至少储蓄20%,扣除30%左右无法用信用卡支付的部分,最后用信用卡刷的资金应该控制在5000元以内。

下载北京调查:近七成被访烟民不知"禁烟令"(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调查:近七成被访烟民不知"禁烟令"(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