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贵 ——活着读后感
福贵
福贵和村里的许多老人一样,和他们穿一样的衣裤。从福贵租了龙二的那五亩田开始,福贵就成了一个农民。其实福贵又不是一般的老人,对于自己这一生的经历,他能很清楚,很流利的讲出来。福贵的大半生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活过来的,他的一生经历了亲人的一一离去,最后与老牛为伴。福贵给牛取名也叫福贵。两个老不死的相依为命,那是经过漫长的苦难之后换来的。会看牛的说这牛也就能活两年,可这两个福贵又活了十多年。福贵似乎融为一体了,两个生命一同等待生命的垂暮。“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福贵是少爷的时候,他压根没去想光耀祖宗那些累人的事。福贵成了佃农,穿了绸子的衣服觉得像滑溜的鼻涕,浑身不自在。两种命,两种活法。福贵去拉大炮那会儿,福贵才想活着的。后来真的活过来,也就活到了现在。从福贵的一生看来,福贵没有那么多坚韧的品质,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就像他自己说的,做牛耕田,做狗看家。整部小说试图告诉我们的是:活着,就是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这种忍受不是“好死不如赖活着”,更不是行尸走肉。这种忍受只是一种存在,一种生活的方式。
看完整部小说,我并没有想有的人说的感触那么深。福贵的坎坷的一生也是平凡的一生。余华并没有刻意的去渲染,而是以“冷”的笔触去叙述这个故事。整本小说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而并不是控诉战争、社会、贫穷给人的压迫。也没有去挖掘所谓的福贵身上的民族劣根性。刻意的去追寻这些大道理其实根本没有意义。福贵在谈到死去的亲人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在这里你根本没必要去追究他到底悲伤的是什么,欣慰的是什么?我觉得这也是小说和电影《活着》的你区别之处。电影比小说表现的更尖刻,更戏剧性,有更多东西值得你去挖掘。
小说通过我,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和福贵老人的偶遇引出整个故事。余华以一种冷静的笔触,一步一步的把读者引入福贵的生活。一切都来的那么自然,使人心里有一种不可名状的隐隐的情绪,福贵的感情一点一滴的渗透进你的心底。小说的最后留下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黑夜的降临使小说的结尾处又恢复了宁静和悠远。让人感到死亡的回归和循环。没有死亡,就没有新生,就如同四季轮回、昼夜更替。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
第二篇:浅析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
浅析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
【摘要】余华在创作生涯中始终追问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他在《活着》中用博大的温情描绘了苦难以及讲述在苦难中如何生存的故事。主人公福贵在偶然的苦难中温情受难。他面对苦难的人生,用最原始的“无为”反抗方式,却是抱着感恩珍惜和对生命的尊重活下去。他在苦难中淡然、坚忍、乐观和活在当下的生存态度给予我们无限的生命与生存启示!
【关键字】福贵 活着 苦难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大力作,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活着》[1] 余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赌徒的故事’,即关于一个人‘输得有多惨’的故事”华自己则说:“《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2]福贵经历了众多的死亡,对他来说,活着就是面对死亡,而他的“情感洪流早已在岁月流逝中渐渐平息下来转[3]然而这个慢慢输掉自己人生的福贵何以在接二连化为一种饱经忧患之后的超然和知命”,三的苦难中依然坚强而乐观的活着,终至超然?这个问题的答案指向的是福贵全部的人生和精神。有论者言:“余华立足叩问人性深层蕴涵的罪恶和缺损,他从不向外去寻求拯救和安慰,而是向内扩张人自身对苦难的心灵承受能力。”[4] 福贵的一生都伴随着苦难,但是他苦难的一生并非全是冷冰冰的、痛苦不堪的遭遇,他的一生,还存在着些许的温情因素。正是这些点滴的温情,支撑着福贵“不死”的生命和活下去的信念,成就了坚忍、乐观的福贵。当然,福贵能在苦难的人生中超然地活下来,也有一定的生存哲学,通过分析福贵形象,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生命启示,学着在今天的社会也能超然地活着。
下面,笔者将浅析成就福贵这个不朽的形象一些因素和他的生存哲学以及我们从福贵身上得到的生命启示。
一、福贵生存的苦难因素
苦难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也是文学反复表现的母题。《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遭遇和承受了许多苦难,评论家对此进行了分类的研究:“像福贵这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与他的存在发生关系的苦难一般有物质性苦难和生存性苦难。”[5]
(一)物质性苦难 所谓物质性苦难指有外在的因素引起物质匮乏从而导致的苦难。福贵曾是大富大贵人家的富家公子,本来与物质性苦难根本沾不上一点边儿。但是由于他好吃喝嫖赌的品行造成了家产败光,从此由一个阔家浪荡少爷,一夜之间变成了穷光蛋和底层落魄潦倒的草根农民,也因此摊上了物质性苦难的折磨:老父、老母、雏子、待产的妻子,一大家子几张嘴嗷嗷待哺,如洗的贫困,简陋的茅屋等等。他陷入物质性苦难之中,无法逃避。从此,福贵由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变为一个日夜劳作于田间地头勤劳的庄稼人。但是即使如此,也改变不了物质严重匮乏的窘境。而且,对于由奢入俭的福贵一家来说,要承担这样的苦难显得更为艰难。母亲在贫困中病死、女儿在贫困中病哑、妻子在贫困中等死和外孙在贫困中储集过度饥饿竟被撑死等等。贫困给福贵带来的苦难在福贵苦难的一生中占了很大的空间。
(二)生存性苦难
福贵的一生,先后历经了内战、土改、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黑暗时期和政治事件,这也构成了福贵苦难的重要因素。一介草民的福贵虽然无意投身于这些运动,却无时不活在这些政治事件中不能自拔,也一次次陷入因政治变迁而引起的巨大困境中。如在内战中,福贵为母亲去请医,却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在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战场上受尽煎熬和折磨,回来时家中的老母亲思儿病亡、女儿不得救治而病哑;建国后,福贵的儿子有庆为县长夫人献血,竟被医院的人活活抽干血而死,以至于成为政治祭台上一个无辜的牺牲品。
物质性和存在性的苦难,导致了福贵苦难的一生。
二、苦难人生中的温情因素
(一)苦难中的亲情
“说到福贵为何不死、为何活着,不得不提到与福贵生命密切相关的两个女人。这两个女人,一个是他慈善的母亲,一个是他温存的妻子家珍。”[5]﹙52﹚是啊,这两个女人,不只支撑着福贵活着,而且还在福贵苦难人生中点缀着丝丝温情。福贵的母亲是一个富家夫人,但却没有一般富家夫人的尖酸刻薄和横飞跋扈,反而是一个非常慈善和明白事理的女人。福贵曾经吃喝嫖赌,游手好闲,但他母亲却从来没有大声责骂过他,甚至在福贵败光家产落魄回到家中时,他父亲气恨交加声嘶力竭地喊道“孽子,我要剁了你,阉了你,剁烂了你这乌龟王八蛋。”,她也还护着福贵,说了一句“上梁不正下梁歪。”那时候的福贵身心疲惫,精神早已崩溃,心如死灰。是他母亲,给了他活下去的亲情和勇气,并在他陷于物质性苦难时不断劝导他“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这句“人活得高兴,穷也不怕”说得热泪盈眶,一句极致平常的话凝聚着福贵母亲深深的智慧和饱满的情感。听的是话,入的是情。将之溶于生命,足以化解苦难,超越苦难。在之后的四十年里,福贵就是用这话打实了活着的信念。
福贵的妻子家珍,是一个读之也会为之深深感动的人。她在福贵最落魄、最困难的时候始终没有嫌弃、没有指责、没有放弃他的人。她是福贵苦难的一生的一把明灯,始终照亮着他,温暖着他。当福贵败光家产回家时,在父亲的一片怒骂中,身为福贵的妻子,本应也是气恨交加的,但是她还安慰福贵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这是深深的理解和宽容,同时也是唤起福贵了冰冷的心,使得福贵在家庭变故之后还能重新做人。在往后的艰苦岁月里,每当福贵或是家庭遭遇不幸时家珍宽慰他好好活着—为自己,更为这个家活着。因此,福贵也始终坚信:即使生活是悲惨的,也要好好活下去,“家珍说得对,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不在乎什么福分了。”家珍临死之际,她还一遍一遍地对福贵说:“这辈子也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我也满足了,我为你生了一对儿女,也算报答你了,下辈子还要在一起过。”这段话字字含情,句句传意。可以说家珍在痛苦和打击中表现出来的坚忍和包容,对福贵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始终不弃的亲情,浓浓笼罩了福贵的一生。当然也可以说,正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家珍对夫妻感情的珍惜、对孩子真切的关爱对整个家庭的责任感和默默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影响着感化着福贵。
当然,除了这两个女人使福贵惨淡的人生有了些许光芒之外,还有福贵懂事的女儿们—凤霞和有庆、孝顺的女婿和可爱的外孙。这也是福贵不管多苦也要坚忍的活着的温情因素。在亲人都相继离世之后,与他相伴为依的老牛就成了那些亲人的化身,通过呼喊亲人的名字来回忆亲人的温馨,好像死亡从来未将他们一家人分开一样。这也是一种温情,有挚爱的亲人可以回忆的温情。
人不管多强大还是多渺小,家庭的温情总是需要的!福贵还是幸运的,他曾经拥有一个好母亲和好妻子,同时还有乖巧的儿女、孝顺的女婿和可爱的外孙。
(二)苦难中的生存价值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既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活着》中的福贵就是正是怀着这种感恩的心态,懂得尊重生命,因此能在命运和生活的重压下自我复苏,学会在苦难中寻找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福贵在面对苦难时有自己的反抗方式,在面对苦难时学着感恩珍惜生命,让生命在命运坎坷压迫下灼灼生辉,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也得以回归和体现。
三、福贵面对苦难人生的生存哲学
(一)淡然心态超越存在苦难
我们知道《活着》的开篇是以“我”到乡村去收集民间歌谣听来的富贵的故事,这就说明“我”所写的故事是听来的。福贵经历的苦难是经过自己之口叙述出来的,作者更像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当福贵在叙述自己的苦难故事时,在作者听来不像是在抱怨过去的苦难人生,而像是在温馨的回忆。每回忆一次过去,仿佛他就可以一次一次的重度此生了。那么,是什么使福贵能够做到如此境界呢?笔者认为是福贵特有的淡然心态。福贵在叙述过去存在的苦难时,完全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能够做到如此淡定,非有淡然心态不可!或许有人认为福贵对于过去的苦难已经麻木了才会如此!其实不然!如果麻木,福贵能向“我”精彩的讲述他的故事吗?如果麻木,他在经历一切苦难之后,还能够和一头仅存的老黄牛休闲地生活吗?答案是否定的。福贵正是因为对过去存在的苦难以淡然心态去面对,才能在经历一切苦难之后生活下来。
(二)以坚忍的姿态承担不可抗拒的苦难
《活着》中降临于主人公福贵身上的苦难都是不可抗拒的,如他为母亲去请医时莫名其妙被拉去当壮丁,母亲却因思念他而死、妻子很贤惠,却在中年生病而死和唯一的儿子也在献血时而死等等。但作者为缓解福贵这种苦难的人生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那就是坚忍。这使得整部小说的叙述都因为这种宽阔的坚忍而呈现出一种沉郁、悲痛而又温和的面目。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的无边无际的坚忍包容着一切,以至于每一次苦难的降临,福贵都能把它消融在坚忍之中。“《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人是为活着本省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6](P147)”作者在文中用了一个“熬”字,鲜明的表现出他对中国人民生存的看法,就是坚忍,无休止的坚忍。坚忍的品质,造就了福贵面对苦难时的宽广和牛皮糖似的坚韧的性格,使得他的内心拥有了一种超脱苦难的平静。
四、福贵的苦难人生对我们的生命启示
(一)“无为”的抗争
《活着》中余华对福贵面对苦难的态度基本持肯定态度。福贵以一种不反抗,对生命的尊重—活下去,作为自己对苦难的“抗争”。这种表面上的不作为容易让人产生疑问和误解,难道这也算坚强的生命形态?但对于福贵来说,纷至杳来的苦难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苦难”,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每当他怀着美好的生活憧憬时,努力为生活奋斗时,命运总会和他开个大大的玩笑,总会折断他简单理想的翅膀。他不知道下一个厄运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等着他,他只能以一种不作为的方式作为对命运的抗争。而恰是这种不抗争就是对悲惨命运的最好的抗争。如果福贵抗争,也许他就会如俄狄浦斯王一样最后落得自残的局面。福贵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只能以自己的方式面对无法预知而又随时到来的命运。每次致命性的苦难足以摧毁他,但他都活了下来,以自己顽强的生命作为对命运最好的抗争。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无法预知的苦难命运,我们或许应该学会像福贵一样,学着以自己顽强的生命作为对命运的抗争,即使苦难接二连三,也要以最简单的想法—为活着而活着,以这种态度对待苦难!
(二)活在当下
福贵一生中有太多的苦难“光顾”于他,他几乎都是与他至亲的死亡相伴活着的。余华曾说,《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7]﹙P4﹚是啊,福贵瘦弱的身躯就像一个脆弱的头发,在千钧一发的时候却坚韧地承受住亲人相互离去的如三万斤的重量,头发没有断,福贵没有倒下来!我们知道,在亲人一个个意外的死亡之后,福贵也曾深深的痛苦和无助,但是,很快,他会振作起来,从悲伤中走出来,重新活在当下。最后,在垂暮之年,孤单的福贵只剩下一头老黄牛相伴,但他还是可以在田间唱着歌谣把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这一点就可以证明福贵是活在当下的人,之前的所有的苦和泪都随风而去,福贵没有抱怨、没有放弃、更没有逃脱,而是选择活在现在,活在当下,这是很明智的做法,也成就了“不死”的福贵。
这就给我们一个很大的生命启示:活在当下。人类没有上天的庇护,每个人都随时可能面临着未知的苦难,我们也要像福贵一样,不抱怨、不放弃、不逃脱,活在当下。活着,承受一切,拥抱一切,通过自己的力量消解苦难,成为活下去的强者!
(3)以乐观的态度善待生命
余华在《活着》主人公福贵的出场安排是以歌声引出的,“我听到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8]﹙P5﹚他的出场让人丝毫联想不到他曾经经历过那么多的嗓音,他唱起了旧日的歌谣。”苦难。“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的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8]﹙P6﹚福贵牵着一头老牛,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在阳光正浓的树荫下向我们讲述他的一生,在亲人纷纷离去的孤寂中,福贵用诙谐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韧性和力量。没有悲伤,没有痛苦,只有怀念。在爽朗的笑声中,福贵流露出仁厚亲切的高远情怀,溢出一种昂扬乐观的精神内核。在福贵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唱着古老又快乐的歌谣中,我们看到了凡俗人生中的那种坦然和平和、乐观与自足中蕴含着宁静而深邃的力量。苦难的折磨和对死亡的恐惧被一种超越理性化的乐观主义式的叙述态度化解了。从福贵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这一古老民族的某一精神原型:于苦难的生命中抗争不止,以乐观的态度对生命执着不已!
《活着》有一种超越现实的社会力量,它并不局限于对某一具体的社会时代的批判,而是力图达到对人类命运的理解。余华通过叙述福贵这个人物的苦难人生,并不是为了彰显苦难,也不是为了批判苦难,而是借福贵这个受难者的形象所要表现的是人类承担苦难的品质。如果人类命运是苦难,像《活着》所叙述的那样,是一连串令人难以忍受的死亡的体验,那么,我们要学着福贵那样,用坚韧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和承担苦难。苦难不是目的,承担能力和乐观通达的态度才是余华希望通过福贵这个人物所要传达的全部内涵。的确,苦难无处不在,与生相偕,苦难好像已经成为人类难以摆脱的宿命,那么苦难来临之后应该怎样做?作为“弱者”个体,在面对强大的“外界”困扰时,又应该怎么应对?是抗拒,还是死亡?在历史和自然面前,人们有太多的无奈和不能,死亡在这里显得太过于容易。《活着》中的福贵一无所有,仅以生命来抗拒命运所“赐与”的一切,面对死亡,生命就是一种进攻,他始终站在那里,毫不退缩,这种抗拒不是死亡,相反而是“活着”!尽管人生有太多的名誉、财富等等,但如果拨开所有的迷雾直达生命的本质,为活着而活着,就是最尊重生命的态度!
[注释] [1] 相福庭.承受生命之轻—余华《活着》解读.名作欣赏,2002年第1期.15页 [2] 张清华.文学的减法.南方文坛,2002年第4期.5页
[3] 余华.活着(中文版自序).见:余华.活着.第一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 黄海燕.余华论[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6,﹙4﹚:92-99 [5] 王敏达.余华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 余华.我能否相信我自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 余华.活着(韩文版自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四页 [8] 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参考文献】
[1] 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3] 王敏达.余华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 余华研究资料[C].济南:山东出版社,2006 299
第三篇:读《活着》有感:不要像福贵一样活着(精选)
读《活着》有感--不要像福贵一样活着
蒲怡菲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余华
《活着》是于1992年秋在上海诞生的,这本与我年龄几乎一般大的书,真正被我所知是在2004年3月余华因这部小说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后。电视、报纸、网络铺天盖地的宣传,开发商们也马不停蹄地加印《活着》,就这样这本书进入了我的视线内。但事实上这部书早在2004年前就被前人学者们奉为经典,经典有经典的好处,它历久弥新,但经典也有经典的坏处,它让人望而却步。于是真正将《活着》这本书和电影看完却是在近几日,而它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诉说欲望。
我是先看的小说,后看的电影。事实上我并不是很喜欢看通过小说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但好在张艺谋没有让我太失望。电影,它土它乡村它深刻,但它不沉闷也不晦涩,尤其是里面本应该以务农为生的主人公唱起了皮影戏,那曲调那韵味,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也望尘莫及的。然而到底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相形之下,电影还是略显苍白,也空洞了不少。尤其是电影的结尾,福贵、家珍、二喜带着馒头向往美好的生活远远没有小说里只剩福贵与一头名为“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来的更震撼人心。但好在前者还有希望,而后者只剩回忆。
余华很聪明也很残忍,同样是写人物,他不写大人物波荡起伏的一生,专写小人物默默忍受生活的艰辛。字里行间平实无华,娓娓道来,没有义愤填膺、没有怨天尤人,有的只是生活的缩影,真实、残酷,一次次给活着的人希望,再一次次骤然掐灭这丝希望,让人们一个个在活着中死去。
余华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正如书中的福贵嘴里常常念的“这都是命”。
毫无疑问《活着》这本书里给人印象最深、冲击力最强的就是徐福贵,他从嗜赌成性的地主少爷到一贫如洗的农民,再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从痛苦到麻木,从麻木到欣慰。他饱经风霜,于是云淡风轻,可还有什么比一个深陷痛苦的人,为了超脱这种痛苦,拼命节制、强颜欢笑、举重若轻,更让人不忍呢?
福贵父亲的死是福贵逼的。嗜赌成性的福贵将家里全部的田地都输给了龙二,连祖屋也没剩下。但当福贵父亲说“赌债也是债,是债就要还”,然后毫不犹豫地将家里的全部财产给福贵还债的时候,我第一次被感动了。一个父亲为不争气的儿子,宁愿倾家荡产也求他浪子回头。福贵终于懂了,但父亲还是走了。
福贵放下了少爷身份后,学会了下地干活,家珍也在生完有庆后回到了这个一贫如洗的家,无论如何,这个家是全了。然而好景不长,母亲病了,福贵在去给母亲请医生看病的途中被拉去当壮丁。也是在这途中,余华借着老全的口第一次说出“活着”这个词--“老子死也要活着。子弹从我身上什么地方都擦过,就是没伤着我。春生,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带着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眷恋,“活着”两个字就这样深深地扎在了福贵的脑海中,从那以后他相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你想就能活着。于是他会对得了软骨病认为自己连累了一家人的家珍说:“按理说我是早就该死了,打仗时死了那么多人,偏偏我没死,就是天天在心里念叨着要活着回来见你们,你就舍得扔下我们?”会对遭到批都后想要自杀的春生说:“那你更该好好活着,你想想,你走南闯北打了那么多仗,你活下来容易吗?”即便春生间接害死了他的儿子。“活着”,早已成了福贵的信仰。
在那之后福贵回到了家,母亲却也早已走了,但无论如何这个家还是完整的。之后的日子,福贵干活勤勤恳恳,他坚信“一只小鸡长大了会变成鹅,额长大了会变成羊,羊长大了会变成牛,牛长大了……日子也就好了。”但有庆的死却为徐家的“诅咒”正式拉开的序幕……
在小说中有庆是为县长女人输血活生生被抽死的,电影里则改成了县长开车撞到了墙,墙塌后砸死了有庆。我不能说这种改法不好,毕竟很多故事是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很多事情是只可意会不能明说。就像我读到有庆死后,福贵除了一开始的愤怒到后来知道县长是春生后就不再追究时,我却出离愤怒了,因为无法理解,无法理解医院怎么会忍心将一个孩子的血抽干,无法理解一位父亲怎么会原谅杀害儿子的凶手。其实人总是这样,当以自己的价值体系去看待其他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时,我们是有理由惊讶的;但是,如果你知道他带着什么样的生活历程走到今天,也许就会多了一些谅解。我们没有办法再回到那个愚昧还未开化的时代,无法感同身受那些事情,也便无法得知福贵当时的想法,但我知道是痛的,而且会很痛、很痛,这个伤口不会痊愈,活着一天就被折磨一天,但是还是要活着……
家珍这个人物可以说是余华笔下希望的象征了。她先是得了软骨病,被医生告知准备后事后却奇迹般地康复了。这是个奇迹,但谁说生活中不能有奇迹呢?家珍的康复给这个已经濒临破碎的家再次带来了希望,毕竟福贵、家珍、凤霞,还算是一个完整的家。
凤霞的死我认为电影里比小说里诠释的更好,短短十几分钟的片段,不仅将文革背景交代的清清楚楚,而且让凤霞的死更显得在情理之中。至于小说后来二喜、家珍和苦根的相继死去,在电影里则全部删去。这样的处理方法或许是因为电影时间的限制,也或许是电影的意义在于正面教导观众,所以要留下希望,但不得不说这确实大大弱化了这本书给人心灵的冲击力。
其实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是它让我陷入了深深地自我矛盾之中。在我看来这本书还是有着明显硬伤的,徐家的人一个个相继死去,连女婿也不能避免,这样的情节不是不可以,但在作者的笔下我却总有一种牵强的感觉,这种为了“死”而“死”的设置,不但很难让我难过,而且有时会觉得好笑。小说中凤霞难产,福贵和二喜都决定保大人不要孩子,后来医生又说大小平安,接着凤霞就突然大出血;二喜的死是工伤,没人知道出了什么情况,万二喜就被水泥夹扁了;至于苦根则是吃豆子活活撑死的……其实就情节来讲,我觉得这样的情节很好,贴近生活,使读者感同身受,很容易博得同情或是引起共鸣,而且很容易上升高度说:“事实永远都会比最恐怖的小说更恐怖,比最科幻的作品更科幻。”但就作者的描写而言,我却真真不敢恭维,看他的文字,你会觉得死亡的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仅仅只是一个代号,一个叫“凤霞”、“二喜”和“苦根”的代号。死了也就死了。我一直想如果作者能将这些人物写得再丰满点、真实点,他们的死因写得再深刻点,或许会给读者的冲击性更强。但偏偏是这种貌似无味的描写却让我感到另一种感动和恐惧。而这种感动和恐惧全部都是来自一个人--徐福贵。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谁在说。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这是在讲完苦根的死后,福贵说的话。那句“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很难形容的一种感受,那种本该是声嘶力竭、痛彻心扉的感觉硬是变得踏实而又有那么一点幸福的味道。但这笑中带泪的幸福却更能揪住我的心,记得有人说过:如果知道必败,不如败得漂亮。没有人喜欢失败,但却可以败得光荣。席慕容曾在《时光九篇》中说:“故事一旦开始,再怎么曲折,也只是在逐步走进结束的方向,我当然明白,所以美丽的呈现只是为了消失,所有令人颤抖与焚烧的相见,只是为了分别……”生命必须由丰美走向凋零,必须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不是快乐,而是人生。徐福贵的一生,平凡却又不平凡,他亲眼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开自己,从一开始的痛哭流涕,到之后的奋力挣扎,最后只剩一句喟叹“这都是命”。阿甘说:“我不懂我们是否有着各自的命运,还是只是到处随风飘荡。”今何在问:“是不是选择任何一个方向,都会游向同一个宿命。”福贵最后认命了,没有大悲大喜,没有怨天尤人。我猛然惊醒,想知道作者的叙述方式是否是在复述福贵的话语?那些不够饱满的人物,那些乏味的描写,究竟是出自作者,还是出自一个名叫徐福贵的老人的口中?如果是后者,那需要多少绝望,才能看淡一切;又需要多么坚强,才敢念念不忘?
同情、怜悯、感动这些最表层的情绪开始浮动,但却终究没有压制住我内心里由徐福贵带给我的深深恐惧。
有人说:人生的游戏规则就像划拳喝酒,划输的人,反而可以畅饮美酒。曾几何时我也向往着丰富的生活阅历,想把一辈子活出好几辈子,觉得跌倒了就跌倒了,受伤了就受伤了,觉得挫折是成熟的过程,渴望经历一些大风大浪,然后正式进入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高人状态。其实说白了,真正吸引我的是“宠辱不惊”四个字,觉得这才是高人一等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一些事情,也随着阅读量的积累,真的像池莉说得那样:“阅读让一个人活好几个一辈子”,慢慢地我开始恐惧挫折。闾丘薇露曾说:很多人曾羡慕我丰富的生活经历,说我好像一个人活了好几个人一样,但事实上,那些羡慕我的人只看到了我今天的成就、地位,却没看到我一路上的辛酸与泪水,如果我一开始就知道得到今天的成就和地位所要付出的代价,我不确定我是否还会选择同样的路。咪蒙也曾就文学方面提过伤痛与幸福给人生活带来的不同表现,“很多时候,伤痛就是文学的春药。如果你文章写不到顶好,不一定是才气不足,也可能是因为你太幸福。文坛即武林,幸福的人因为平和,少了锋芒和机关,携带的常常是钝刀。而不幸的人因为激愤,充满尖锐的痛感,往往怀抱利器。正如龙应台说的,做一个灵魂的漂泊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苦楚。”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大智若愚、云淡风轻的人往往是经历过巨大生活变革的人,他们都曾悲伤过、挣扎过、怨恨过,但终归他们看透了,或者说是认命了。而《活着》带给我的恐惧正是徐福贵的认命,他越是云淡风轻、越是宠辱不惊,我越是同情他,也越怕自己有一天跟他一样。
他说:“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了”,我却要说,不要死,也不要孤独的活。我们都会活下去,无论如何也要活下去,因为这样我们才不会互相失去。
我很害怕看深刻的文字,因为越是深刻的文字你越会去深刻思索,而越是深刻思索,你身上留下的锐气就会越少。就像刘瑜说的:“她小小年纪,怎可以放任自己的清醒。”我愿意糊涂一点,任性一点。年轻,什么都没有,可是有勇气。我愿意天真的活着,认为什么都可以把握在手,那些幸福,天长地久。所以我说:不要像福贵一样活着,那种悲伤、那种痛苦、那种被生活洗礼后留下的举重若轻、强颜欢笑,统统不要。
我们会怎样地老去呢
我渴望知道又不愿相信
那无法预见的命运
如果所有的声音和动作都无法重复
我至爱的 我们又如何能优雅地谢幕
“这无法尽兴的一生啊!”
将是我们最后最轻的喟叹
第四篇:穆贵福简历
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中学党支部书记
个人简介
穆贵福男,汉族,1963年10月出生,贵州省遵义县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9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6月贵州省南白师范学校毕业、贵州教育学院物理专科学历、贵州教育学院教育管理本科学历,中学物理高级教师,现任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中学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
个人履历
1980.09——1982.07,贵州省南白师范学校普师专业学习。
1982.09——1987.08,贵州省遵义县落炉中学、山盆中学教师.。
1987.09——1989.07,贵州师范学院物理系(物理专科)学习。
1989.09——1998.07,贵州省遵义县山盆中学教师。
(其间:
1993.06——1996.12,贵州教育学院教育管理本科学习;
1999.04——1999.05,遵义师范学院初中校长岗位培训班学习)。
1998.08——2002.07,贵州省遵义县山盆中学校长。
2002.08——2012.08,贵州省遵义县新舟中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
(其间:
2004.03——2004.08,贵州教育学院高中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学习;
2006.05——2006.06,中共遵义县委党校新任科级干部培训班学习;
2009.08——2009.09,西部十二省安全教育管理国家级培训学习)。
2010.05——2010.06,西南大学贵州省遵义县中小学骨干校长研修班学习)。2012.09——,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中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
教学成果
1982——1983学所任教的化学、政治获教学效果显著奖。
1984 ——1985学被评教育系统县级先进工作者。
1987——1988学被评为贵州教育学院优秀团员。
1992——1993学所任教的初中物理在中考获遵义县级物理教学成绩突出奖。1999——2000学被评为贵州省遵义县优秀校长。
2000——2001学被为贵州省遵义县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优秀领导干部。2001——2002学年被评为贵州省遵义市先进教育工作者。
2002——2003学被评为贵州省遵义县教育系统优秀党员。
2004——2005学被评为贵州省遵义县教育系统优秀党支部书记。
2006——2007学被评为贵州省遵义县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
2007——2008学被评为贵州省遵义县教育系统优秀党党务工作者。
2009年被评为教育部西部十二省《中小学安全与安全管理国家级远程专题培训班》优秀学员,2010年被评为遵义县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个人”称号
第五篇: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活着读后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然后,教给我们:如何让这根发丝不断裂。我也是想过死的,而且不止一次。咳,自杀,如今看来多么触目惊心的字眼。以往,我只要稍有不如意,每次都会那么想:哎呀,反正人总归要死的,无非是迟早的事,我这么失败,死了算了!就那么想着,有时,这念头只是一闪而过,有时,它也会在脑中盘旋好几日。然后,看着周围世界不再那么灰暗,也就不想了。我并没有像书评中说的那样流着眼泪读完全文,我在看完整本书的同时,也明白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明白了绝望的不存在。福贵,这样一个坚毅的人,在经历了人生几乎是所有的劫难之后,终变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看淡一切的老人,他一个人,走过人生的漫漫长路。记得曾经看见过朱德庸的一组漫画:上学的时候,老师考验你的智力;上班的时候,老板考验你的毅力&&当你老了,你以为一切考验都结束了,但你才发现,原来,一切都在考验你的记忆。那么福贵呢,他还会去回忆那一段太过于残忍和不堪的过去吗?我想,他会的吧。因为,他已经把这整一个人生,看成过眼云烟。他与他的那一头取名为福贵的牛一起,度过人生最后一段平静的生活。我要好好地活着,因为,所有的挫折,与生命站在一起,又都能算得上什么呢?我得为余华的《活着》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活着读后感》。有哪本书比《活着》更有意义,能更好地有感而发呢?是《青春之歌》,是《兄弟》还是《冷山》?《活着》,一个悲惨的故事。虽然不会像看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时哭得稀里哗啦的,但看《活着》会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不肤浅的感觉,一种看了让人深感悲凉凄惨的感觉。这书看过很久了,但余华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还是令我难忘:一个小村,一座小城。还有主人公福贵。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小时候,我曾想过自杀。自杀,现在一想,咳!一个惊心动魄的词语!那是小学时,我的数学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数学老师罚留堂。我写的作文在语文老师的眼里永远都是次等货。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惊胆战的,每天都期待着可爱的老师们不要当着全班五十多位同学的面对我一个人实行鞭策,但老师们还是这样做了。我没了面子,没了自信心,没了立足之地,没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没了一切。世界没有了任何色彩。但我还有一条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结束她,结束了她我就可以逃开一切。但当我站在家里阳台向下望时,当我一步一步爬上长城时,我突然发觉,我并不想死。若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阳台上的栏杆一跃而下,在长城上可以将扶紧栏杆的两手松开,往后一躺&&那是多么触目惊心哪!我不想死了。后来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对我有了几分羡慕,自然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我的心情如同拥有了一切一样兴奋。庆幸当初我没有做愚蠢事儿啊!是啊,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