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明节小报1
什么是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鬼节 是七月十五、十月一)。“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 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 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 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 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 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 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 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 盛.祭祀的对象。作为鬼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 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 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 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另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 在安抚鬼魂,不让它们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 论。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上海旧俗就有在清明节举行的专祭厉鬼的祭台 会仪式,祭祀那些饿鬼、幽鬼孤魂,防止它们 成为恶鬼作乱。这种祭台叫祭厉台。旧上海还 有清明节的前一天迎请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 节这天,城隍神要坐大轿出巡祭厉台,以赈济 安抚孤魂野鬼,其场面十分盛大热闹。祭祀的场所。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 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 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 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 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清明 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 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 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 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 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 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 形式是祭祖扫墓。
清明节扫墓
祭祀的方式或项目。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 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清通礼》把修整坟墓解释为“扫墓” 名称的来由: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
第二篇:清明节小报
清明
清明节来历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谚语
1、明风若从南起,预报田禾大有收。
2、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3、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第三篇:清明节小报
清明节的传说
清明节小报
烈士的故事
——黄继光
黄继光(1930~1952),四川中江人。出生在一个贫农家里。参加过农协会和民兵,积极为党工作。1951年3月12日,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7月1日,他同战友们一起跨过鸭绿江。在前线,机炮连打坑道,他主动前去参加,受到全连干部战士的称赞,并荣立三等功。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打响的前夕。1952年10月20日,在进攻零号阵地时,他挺身而出,要求担负爆破任务。在战斗中,他毅然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孔,壮烈牺牲。时年22岁。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
【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关于清明
节的小诗
第四篇:清明节的小报-清明节小报
清明节的小报-清明节小报模板
清明节板报资料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风俗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
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
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苏堤清明即事》
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清明节小报_清明小报
清明节的起源
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式。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清明节小报_清明小报。垦利地方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为清明,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
清明节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诗二首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小报_清明小报。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为什么称作“清明”
为什么称作”清明“呢?云:”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朱右曾校释引孔颖达曰:”清明,谓物生清静明洁。“从气候看,清明正值春意盎然,万物竞发,是春耕春播的大好季节。故古人曾用”和风吹绿柳,细雨润花红“的诗句,盛赞清明前后的美丽景象。
清明节古代有多种称谓,最常见的叫做”思亲节“。这天,我国广大地区都有踏青扫墓、怀念先人的习俗,如元人扬允浮诗:”高柳岂堪供过客,好花留待踏青人“,宋人高翥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从南朝宋谢灵运”属值清明节,荣华历和韶“开始,直到晚清乃至近现代,咏清明节的诗俯拾即是,仅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有数首传世。
清明节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
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第五篇:清明节节日小报活动总结
南堡小学清明节节日小报活动总结
为贯彻落实绿园区教育局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精神,对全体学生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营造节日气氛,弘扬中华民 族传统美德,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结合 本校实际,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了“节日小报”主题活动,本次主 题活动旨在突出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孝老爱亲等 内容,得到师生、家长的充分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与常规教育相结合制作小报 我校把学生自办“节日小报”主题实践活动纳入学校的常规 工作,根据我校自身情况,精心策划、周密组织,细化主题,有 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倡导创作主体的自主性,注重创作内 容的丰富性,突出表现形式的多元性,增强活动的广泛性和实效 性。根据不同节日的类型,如传统节日、法定节日、纪念日、校园 节日,特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挖 掘节日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年段特点和实 际需要,确定小报主题,组织学生自办“节日小报”。在活动中注 重创新形式,可灵活采取个人、小组、班级等方式,创造性地编 制各具特色的小报,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
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拓展活动内容 2 注重社会实践,深化传统美德教育。在学生自办“节日小报” 的过程中,学校、老师、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中小学生去收集并 参与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如春节贴春联、元宵观灯、清明祭祖等,培养学生用心用脑去理解、体会、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利用经典诵读活动、民俗知识讲座、传统手工艺作品制作、参观博物馆,组织引导学生在节日期间,亲近家庭,走入社区,走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践行传统美德,做一个有道德 的人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接受爱国主义的教 育,用知识享受节日快乐并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
三、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培养主人翁意识 结合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形成独有的办学理念,引导 学生创作集聚本校特色和个人风格的“节日小报”;我校积极开展 学生自办“节日小报”评比活动,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节日精神文化生活,熟悉了 我国传统的节日活动的氛围,亲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 在,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012 年4 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