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过年的滋味-我们的春节征文
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年的滋味也越来越淡了。
爆竹震耳,烟花灿烂,可看在眼里,却是平淡无味。心情不再如潮水一波推着一波向前,沉静而难以泛起涟漪。循着月色踏着幽静,避开喧嚣随意而坐。看那焰火在空中时而璀璨时而沉寂,像是在演绎一场人生大戏。常常无端地感叹,时间过得真快,一切仿佛都在昨天,一切,仿佛又是那么遥远。
过年的滋味的确与物质无关。那时物质很贫乏,过年的滋味却像含在嘴里的糖块,又浓又甜。
那个时候,过年就像举办一场盛大的书法展览,一次精彩的民间剪纸比赛。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门框两侧,都会贴上各式各样的窗花、春联,既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而古老的过年习俗,又展示了我国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无论是青砖瓦舍、竹帘草屋,无论是寒门农舍、深宅大院都无一例外地妆扮得红红火火,洋洋喜庆。古典庄重的雕镂窗棂,糊上洁白素雅的纸,在大大小小的窗棂里贴上精巧美丽的窗花,像一幅幅精美的图案,散发出浓浓的古典气息;明光锃亮的玻璃窗上,贴上红红的窗花,像女儿腮边的红晕,美艳动人。窗花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手法细腻。人物、动物、花卉,还有特有的表达祝福、喜庆类的文字,都被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以各种形式剪裁在方寸之间,贴在家家户户的窗户上。贴出一年的喜庆,为古老的民俗不断增添新的滋味。
巧手裁得云锦来。民间艺人们用经营生活的双手裁剪着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祝福。裁剪着一个个平淡的日子,裁剪着一段段美好时光。用丝丝缕缕的线条把年复一年的日子连缀,结构成一个个祥和而温馨的节日,把这醇厚而古老的年味传递下去。
大年初一的早晨,总会约三两同学,骑上自行车,穿行在大街小巷,穿行在悠悠几千年的书法艺术中间,欣赏一场盛大的书法展览。真的很奢侈,各家各户的门楣两边,都会为我们呈现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一眼望去,精彩纷呈,无边无际。红红的春联,浓浓的墨汁,精美的书法,饱满的情感,悠悠几千年的中国情。
苍颜白发的书法家,稚气未脱的小学生,数以千万计的人都在此刻拿起手中的毛笔,饱蘸浓浓的墨汁,用相同的文字为一个节日抒情。这该是多么美妙的时刻啊!行楷篆隶草,各种形体、各种流派、各种风格,都在两条宽宽窄窄,长长短短的红纸上一一呈现。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啊,那是世界上最为盛大的节日,是世界上最为壮观的喜庆场面。
雕梁画柱贴上红红的春联,题以名家手笔。那古老典雅中就焕发了勃勃精神,现出几分妩媚,也给过往的行人增添了一脸的喜悦;土墙柴门也会贴上红红的精心之作,贴出无限的喜悦,让蓬荜生辉。
那时,觉得在这个清冷的早晨,穿行在春联的世界欣赏这一幅幅来自民间的,最朴实、最真诚的书法艺术,是一种最快乐的享受。
可惜,现在这一切发生了改变。窗花也好,春联也罢,那种鲜活的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祝福和向往艺术形式,被机器所取代了,被千篇一律的印刷品顶替了。过年的时候,许多人不会在方寸之间为自己过去的一年进行装饰和归纳;为自己未来的岁月进行展望和祝福。他们把过年的艺术渐渐淡化,纯粹成了一种物质享受。这样的变化,不知是应该庆幸,还是应该遗憾。
时光流转,少了轻狂多了怀旧,淡了过年的滋味。但幸福、亲情和祝愿年年常新。
第二篇:我们的春节征文:过年的滋味
我们的春节征文:过年的滋味
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年的滋味也越来越淡了。
爆竹震耳,烟花灿烂,可看在眼里,却是平淡无味。心情不再如潮水一波推着一波向前,沉静而难以泛起涟漪。循着月色踏着幽静,避开喧嚣随意而坐。看那焰火在空中时而璀璨时而沉寂,像是在演绎一场人生大戏。常常无端地感叹,时间过得真快,一切仿佛都在昨天,一切,仿佛又是那么遥远。
过年的滋味的确与物质无关。那时物质很贫乏,过年的滋味却像含在嘴里的糖块,又浓又甜。
那个时候,过年就像举办一场盛大的书法展览,一次精彩的民间剪纸比赛。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门框两侧,都会贴上各式各样的窗花、春联,既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而古老的过年习俗,又展示了我国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无论是青砖瓦舍、竹帘草屋,无论是寒门农舍、深宅大院都无一例外地妆扮得红红火火,洋洋喜庆。古典庄重的雕镂窗棂,糊上洁白素雅的纸,在大大小小的窗棂里贴上精巧美丽的窗花,像一幅幅精美的图案,散发出浓浓的古典气息;明光锃亮的玻璃窗上,贴上红红的窗花,像女儿腮边的红晕,美艳动人。窗花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手法细腻。人物、动物、花卉,还有特有的表达祝福、喜庆类的文字,都被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以各种形式剪裁在方寸之间,贴在家家户户的窗户上。贴出一年的喜庆,为古老的民俗不断增添新的滋味。
巧手裁得云锦来。民间艺人们用经营生活的双手裁剪着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祝福。裁剪着一个个平淡的日子,裁剪着一段段美好时光。用丝丝缕缕的线条把年复一年的日子连缀,结构成一个个祥和而温馨的节日,把这醇厚而古老的年味传递下去。
大年初一的早晨,总会约三两同学,骑上自行车,穿行在大街小巷,穿行在悠悠几千年的书法艺术中间,欣赏一场盛大的书法展览。真的很奢侈,各家各户的门楣两边,都会为我们呈现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一眼望去,精彩纷呈,无边无际。红红的春联,浓浓的墨汁,精美的书法,饱满的情感,悠悠几千年的中国情。
苍颜白发的书法家,稚气未脱的小学生,数以千万计的人都在此刻拿起手中的毛笔,饱蘸浓浓的墨汁,用相同的文字为一个节日抒情。这该是多么美妙的时刻啊!行楷篆隶草,各种形体、各种流派、各种风格,都在两条宽宽窄窄,长长短短的红纸上一一呈现。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啊,那是世界上最为盛大的节日,是世界上最为壮观的喜庆场面。
雕梁画柱贴上红红的春联,题以名家手笔。那古老典雅中就焕发了勃勃精神,现出几分妩媚,也给过往的行人增添了一脸的喜悦;土墙柴门也会贴上红红的精心之作,贴出无限的喜悦,让蓬荜生辉。
那时,觉得在这个清冷的早晨,穿行在春联的世界欣赏这一幅幅来自民间的,最朴实、最真诚的书法艺术,是一种最快乐的享受。
可惜,现在这一切发生了改变。窗花也好,春联也罢,那种鲜活的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祝福和向往艺术形式,被机器所取代了,被千篇一律的印刷品顶替了。过年的时候,许多人不会在方寸之间为自己过去的一年进行装饰和归纳;为自己未来的岁月进行展望和祝福。他们把过年的艺术渐渐淡化,纯粹成了一种物质享受。这样的变化,不知是应该庆幸,还是应该遗憾。
时光流转,少了轻狂多了怀旧,淡了过年的滋味。但幸福、亲情和祝愿年年常新。
第三篇:过年的滋味
过年的滋味
任县第三中学吴双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憧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写尽了春节喜庆的气氛。不知不觉已进入腊月,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们对春节有着很多不同的感受。在乡下,过春节称作过年。放假了,我从县城回到乡下老家,为的是体味乡间春节,体味农村过年的滋味。
小时候,我总是盼望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穿上新衣,吃上久违的好东西,可以满足自己小小的心愿。然而,因为家里生活拮据,孩子们的愿望常常落空或者被大人们大打折扣。有一年,我过年的唯一愿望,是拥有一套崭新的《大闹天宫》连环画册,因为我太喜欢孙悟空这个形象了!那套画册定价一元,但就是一元的画册,家里也很为难。父亲不愿意打击我的兴趣,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拉着我跑遍了县城的大街小巷,新书舍不得买,最后在旧书摊上花了五角钱买了旧的《大闹天宫》画册,算是满足了我的心愿。那本画册伴随我度过了整个新年。小时候过年的滋味,平淡中夹着苦涩,带着辛酸。
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生活悄悄地发生了变化。过年也有了新的改变:又硬又难看的粗布衣服消失了,代之以柔软漂亮的新式服装;又粗又难咽的玉米面窝头没有了,代之以香
1甜可口的白面馒头;没有油星的水煮白菜失踪了,代之以香气四溢的新鲜蔬菜。自行车、收音机迈进了农家,农村的生活有了新的变化。新年到了,孩子们更加兴奋,只要他们提出的愿望不太过分,大人们都尽量的去满足,小人书、鞭炮、新衣都能够拥有,但总觉得我们的春节似乎缺少了什么内容。有一年,大队部买了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这件事在村里属于爆炸性新闻,消息像长了翅膀,霎时传遍了大街小巷。人们在晚饭后早早的集聚到大队部,村支书在院子里放一张桌子,把电视机放在上面,村民们一排排整齐的坐好,有时为了看到清晰的节目,人们还因为座位的先后面红耳赤甚至争吵,看电视成了那个春节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那时过年的滋味,酸酸的,甜甜的,有点紧张,也有点兴奋。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大地,唤醒了人们心中的渴望,与过去相比,新世纪春节的色彩绚丽了许多。又轻又暖的羽绒服穿在了身上,意尔康皮鞋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爱美的女孩在隆冬时节也能展示亮丽的青春风采,她们花枝招展的走在大街上,洒下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电动车、汽车往来穿梭,展示着社会发展带给人们的巨大变化。新春到了,不用孩子们提过年的要求,大人们已把他们的新衣、书籍、食物、鞭炮等准备齐全。天然气、抽油烟机进入了厨房,平板电视挤进了客厅,家用电脑在书房里迎接着孩子们渴求的目光。他们可以随意的欣赏自己喜欢的节目,在电脑里进行网上冲
浪,遨游知识的蓝天。人们满面春风,笑语盈盈,诉说着过年的感受,构成一幅和谐社会的美丽图景。新世纪过年的滋味,是蜜里加糖,甜中增甜啊!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唱着古老的过年歌谣,沐浴着2011年冬日的阳光,2012年春节到来了。新的一年滋味又如何呢?那么,请你迈着自信的脚步,徜徉在2012年喜悦的大街上,自己去咀嚼体味吧!
第四篇:我们的春节征文
春节年味真的淡了么?
——蒋馨蕾,09服设6班
离开家乡生活的我每年会在春节时回到家乡,听着车上收音机里讨论着十年来春节的变化,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绪。
记忆里的小时候,仿佛每每在厚而白的雪中,春节就这么人皆知地来了。家是在一个旧旧的老镇子里,尽管镇子只有泥泞的小窄路,只有2、3层高的房子,家里只有些简易的家具,但却是开开心心地贴起红底黑字的对联、爸爸也点着响彻大街小巷的炮仗,几乎全部人都穿上新新的发着闪光似的衣服。待到拜年时,长辈们要是见到我们这些小孩子,说上几句夸赞,待我们走远,嫩小的手里也就握着满满的即将溢出的糖果儿,脸上也挂起傻傻地笑,那时不懂这种单纯的笑,就是幸福,却又清楚地记得年后是多么希望下一个春节快点来到。小时候的模糊记忆,仍旧能记起春节的欢快。
这时,回到家乡,坑洼的土色路面,已变成沥青铺筑的康庄大道,每隔着一点距离,就能看见红绿的指示灯。道路两旁那些树上没有了那些银白色厚厚的积雪,许是全球的暖化吧。彩灯也到处挂着。原先低矮的房屋也越向高处、向远处发展。几个大型的超市随处可见了。健身广场也飞速地建立起来了。到了奶奶家,门前的对联是精心挑选的。也有着新奇、立体的好看的“福”字贴在门中央。家里沙发是小时候爸爸和舅舅一起做的,我感觉它还是没有变,只是几天后家里就换上了新新的沙发床了。那个方形有些脱皮的饭桌,爸爸告诉我它竟然比我还有岁数,后来并没有也随着沙发换掉,只是确实买了一个比
这个桌子还值钱的桌布铺上,显得很好看。
今年过年,没有急不可耐地换上新衣服,因为并没有在过年时去买新衣服了。小时侯三十那天,我们往往是早早就因兴奋而醒来了,今年呢?却是在临近日上顶头是才悠悠醒来。往年的在家里吃食已经改为餐馆了,我们夜里仍旧看着春晚,大家围在屋子了还是有说有笑着呢。凌晨亦是新年刚开始,我和弟弟、老爸在楼下点着飞窜天空的大大的烟花,只不过没有小时候那么多了。初一拜年不是那么急匆匆了,仅是到了姑姑家和舅舅家稍作停留聊了一会就回来了。过年也就是有时开车去西安、咸阳逛逛,有时在家里各自休息着,玩着,安逸、轻松地度过了。
想到这里,想起网上有人说起年味儿淡了。对比来看,春节的十个年头,建筑和家具家电的变化告诉了大家经济的提升、科技的提升。对联和鞭炮、烟花的习俗仍旧保留着,却亦不像以前那样猖狂接近无休止的大声炮响了。新年才穿新衣的习惯在只是在以前经济的不理想时的产物,而现在我们无时无刻都可以添上一两件新衣。拜年似乎也不是那么劳累了,因为电话、视频的普及,就算相隔千万里仍旧可以见面„„这些等等的改变,只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得科学、理智化了。年味真的淡了?不!是充满幸福的年味儿浓稠地已铺满了365天的每一天!!
第五篇:过年的滋味爽呆了[推荐]
过年的滋味爽极了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过了春节就是新的一年。无论过去的一年失败与挫折,烦恼与忧伤,患得患失都会祈求在新的一年成为过去,对新的一年充满希望。老家人过新年时,大年三十晚上人们在家里开家庭会,在温暖的炉火旁边,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甚至在雪霁琅琅的夜晚话年景,虽然日子一天天这样艰难而困顿,但希望总是遥守可望。甚至又一个新年到来时,日子好像还没有多大起色,但人们还是在新年来临的夜晚畅想未来,只会想着日子越来越好,就像每年门楣上的春联掉了又贴,贴了又掉,年年如此,但那一刻贴春联的人心情是多么喜悦。
小时候在老家过年,年的气息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拜灶神就开始了,点上几柱香,跪在灶火前,嘴里说着“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之类的话。二十三一过,年的气息就开始浓了,村里人开始磨面,做豆腐,发年糕,蒸馍,蒸祭祀用的花馍,走亲戚给长辈吃的一层层的大油馍,给小孩子蒸的小动物花馍,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做豆腐是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的,是一件繁琐又辛苦的事情,首先将豆子选好,泡在水里直到豆子发软,找来一个手推的小石磨,放在一个搭着长条形木框的大缸上,然后用一个小勺子从盆里舀些豆子放到磨眼里,手推石磨,一会儿磨碎的豆汁顺着石磨之间的缝隙像线一样流下来,连续不断地流进缸里,看似美妙,其实推磨是很辛苦的。推一会,胳膊就发酸了,多半天才能推两升黄豆。这边推磨,那边大锅就开始烧水,灶膛的火将窑洞映的亮堂堂,温暖又温馨。在锅上支一块平滑的木板,上面铺一块粗布做的笼布,四角提起,然后一个人将磨好的豆汁倒进笼布,倒了几瓢后,两人紧拉布角,使劲挤压,将豆汁挤到锅里,剩余的豆渣以后喂猪。豆子磨完了,豆汁也挤完了,就开始用大火烧锅,一会儿功夫,锅里的豆汁滚开,就用提前准备好的卤水点豆腐,卤水是从土墙墙根铲的细土,放在桶里搅匀沉淀,等到锅开后点豆腐。这种土看起来不太卫生,但点的豆腐细嫩,可口。现在已经没人用这种土方法做了,但现在的豆腐不太好吃。锅里的豆腐点好以后就聚在一起,再舀到笼布里压实,等豆腐稍微凉了,就可以打开,切上一块,放在手掌上用刀打成一小快一小快,倒进碗里,放点酱油,醋,葱花辣子调好的汁,味道很好的。当地人把这叫“开锅豆腐”,好吃,但不能多吃,吃多了胃不好受。一句俗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说的就是这种开锅豆腐。豆腐做好了,许多人就打扫房子,用白纸糊窗子,把去年风吹雨淋的旧纸铲掉,重新抹上浆糊,贴上白纸,房子里亮堂多了,巧媳妇,俊女子会在白生生的窗棂间贴上五颜六色的窗花,花鸟虫鱼,生动活泼,透露出过年的喜庆。很留恋那时家家户户窗户上漂亮的剪纸,自己用毛笔写的春联,门上贴着秦琼和敬德威风凛凛的门神,还有墙上贴着那些杨柳青的年画,这些色彩斑斓的颜色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难以忘记。
北方人过年关键在一个过字,在于充分享受过年的过程,人们喜欢融入其中,乐在其中。从打扫屋子开始,主妇们显示出了一家之主的能耐,洗洗涮涮,大碟子小碗,洗出来很多,平时闲置不用的,只有过年才能派上用场。窗户的玻璃透的好像是没有装玻璃的,衣服,床单被罩,大件小件花花绿绿地晒在太阳底下,散发着皂香。过年其实就是让人沐浴,洁净的过程,洗澡,理发,擦洗家具,只有如此,才能心情愉悦地迎接新年的到来。主妇们最忙的是上街采购年货,大到鸡鸭鱼肉,各种海鲜,小到时令果蔬,干果糖果,饮品样样不能少。时代变化了,农村虽赶不上城市,但过年家家的餐桌上这些东西都少不了,吃不了也都摆到桌上,图的就是个年味。
过年是让人心灵回归的过程,过年是空前迁徙的时候。每年春运成为上至国家领导,下到平头百姓关注的一件大事情,每天晚上的电视新闻里总是人头掺动,脚步匆匆。艰难程度让人们的眼角湿润。许多在南方打工的人每年在这个时候准时像候鸟一样回迁,回家的旅途是辛苦的,回家的心情是渴望地,无论外面刮风下雪,售票窗口有多长的人排队都在耐心地等待。无论火车里空气浑浊,无立足之地,一切疲劳都能忍受。过年的时候,一般人都会选择回家过年,就如一首歌唱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回家过年,一方面是老家的年味更浓,而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的情结里有一个团圆的概念,千百年来,这种感情植于心中,化解不开。春节在中国人心里被赋予团圆,祥和的精神。回家的脚步是匆匆的,回家的心情是迫切的。总有一种力量驱动我们回家,总有一种亲情让我们难以释怀。过年是亲情被充分释放的日子,过年是全家和和美美的日子。过年了,老人们忙前忙后,准备了丰盛的饭菜,就是盼望儿女都回来团团圆圆,享受天伦之乐。过年对许许多多的在外工作的人来说,是让心灵回归的过程,是情感充电的过程。回家看看老爸老妈,给老人买上一瓶好酒,那种心情是快意的。给媳妇孩子买上好看的衣服,给小孩子买玩具,都会使这个家庭享受最美的温馨,快乐!还有一些人因为工作的缘故,不能回家过年,那对他们来说是很难受的事情。传统的力量很强大,不能回家过年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好吃的都吃了,好穿的都穿在身上,就是找不到回老家过年的感觉,只有回到老家,看到自己家那袅袅的炊烟,看到家乡的山山水水,吃着老爸老妈做的饭菜,才感到回家过年的感觉真好。
现在过年是人们互相促进情感的过程。无论城里乡下,人们都借春节这几天走亲访友,七大姑,八大姨,每家的东西都是少不了的。尤其是城里的人走亲戚,到谁家如果不提上百元以上的东西,那是拿不出手的,显的自己不够诚意。许多人不堪重负,为人情所累。世风故此,谁也不能免俗。小时候在农村走亲戚时,大家日子都过的紧巴,走亲戚都是蒸上雪白的馒头,条件好的再提上点副食,廉价的轩辕特曲之类的酒。去亲戚家不呆上二天三天的不回家,那时农忙的时间较多,只有过年的时候,大家在一起拉拉家常,互诉衷肠。现在人走亲戚,只能保证礼节到,匆匆忙忙开车去,东西一放,茶水还没喝过二遍,便起身要走。礼节到了,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没有水乳交融的感觉。发压岁钱是老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正月里见面,寒暄未毕。便是发钱,许多作父母的就在这种微妙的心情中把一张张崭新的票子发给小孩子,很自然的礼节。大家都不会推辞。小孩子一般会甜甜地说,谢谢姑姑,谢谢小姨的话。家家都有孩子的时候,便成了钱的互换,你给我孩子一百,我给你孩子少不了两个五十。没有孩子的夫妻就多多少少都会感觉吃亏,虽然出手很大方,许多人也会心疼。毕竟小孩子太多了,见了小孩子,人家一个姨叫的,不发上几十元钱,面子上过不去。小孩子是快乐的,有很多钱可以供自己支配,买玩具,买零食,大人一般不会干涉,城市里有钱人家的孩子,过个春节,收几千的压岁钱是平常的了,而贫困山区的小孩子一年上学的生活费几百元钱也负担不起。传统的东西有时也扭曲了小孩子的心灵,过多的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爱的深浅,只会让小孩子变得势利。许多孩子除了花钱阔绰之外,没有在心灵上得到一点点温情的促进。春节在温情脉脉的同时也让许多在事业单位供职的人不堪重负,成了一年难过的一道槛。平时不到领导家里,过年总得去拜个年吧,提上几百元的东西,那是拜年,不是送礼。同事都去了,你不去行吗,不说领导怎么看你,其他人知道了都会说你不懂人情世故。所有过年的时候,小职员是累的,领导也是累的,来了总不能不应酬吧,没办法,中国的传统就是这样,到了年关,企事业单位,私营老板们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开车装上大包小包的东西,给方方面面的部门拜年,美名其曰是联络感情。中国的春节是有特色的,是一些达官贵人心安理得接受送礼的时节,也是一些人有所图谋,合情合理地表达心意的好时机。中国春节是集大成的送礼时节,是名烟名酒空前畅销的时节,只有中国的春节才可能有这么巨大的力量和魅力,让本来温情的节日渐渐变味。
过年是国人空前消费的时候,过年是举国欢庆的日子。全国性的七天长假,使人们有了充分的采购年货。自由市场,蔬菜市场上基本上是人满为患,自行车是推不过去的,只能手提着往家里拿。各大超市里人头掺动,人贴着人迈着碎步往超市里走,提东西的篮子过不去,只能从头顶上举着,人多的看不见商品。好不容易把东西拿全,付款又成了麻烦,几十个人提着筐子在付款机那里排队,没有四十几分钟是交不了钱的。为了过一个食品丰富,全家祥和的春节,这种累是值得的。城市的人行道上,许多平时在小巷子里摆摊的小贩都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摆满了各种年货,春联,福寿的贴画,买小吃的,铁板鱿鱼的,糖葫芦的生意异常火。走在街上,看不到谁手里不提东西的。春节前的城市到处都张灯结彩。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丰硕成果,物品极大丰富,春节也成了国人空前消费的时间。平时大鱼大肉,过节就买些海鲜之类的,平时里白菜豆腐的,过年了大鱼大肉必须买的。即使在偏远的农村,大肉也要买上半吊子,冬日里舍不得吃的反季青菜也是样样要买的。过年有过年的好处,不是过年,人们总是像上紧了发条的陀螺不停地转动,许多人做生意的人,平时没有休息时间,过年了好好给自己放几天假。平时粗茶淡饭的人,过年了就可以放开吃些好吃的。平时干农活没机会穿干净衣服的农民兄弟,过年里就可以容光焕发地穿上新衣服。过年是举国欢庆的日子。除夕之夜,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包饺子,看中央电视台的春晚是千家万户做的同样的事情。只有除夕之夜,春节这个传统佳节才显示了无穷的魅力,历经几千年沉淀下来,承载了太多文化的节日,才真正体现了祥和,团聚,平安。除夕之夜,合家团圆,天人合一。回不了家的人都要在这时给家里打电话,互诉衷肠,互发短信,表示祝福和惦记,虽然平时疏于联系,但一个短信的收到,知道彼此还惦记着自己,心里很是受用。除夕之夜,神州大地上鞭炮齐鸣,烟花飞舞。尤其是十二点春节晚会倒计时的几秒钟,各地的鞭炮声震耳欲聋,举国欢庆,五羊开泰。新年的第一天,大家互相拜年,说一些新年快乐的话。春节的几天,大家都不说脏话,不吵架,大人小孩彬彬有礼,有些回归人性的淳朴。而在正月的时候,许多地方都有扭秧歌,耍龙狮,社火,跑旱船,唱大戏,热热闹闹,正月十五欢要放烟火,吃元宵。中国人有不过十五,年没过完的心理。农民不下地,干部工人上班不安心,商场关门,饭店停业。许多中国人基本处于休闲的状态。春节期间也是人们祭祀亡人,缅怀亲人的时间,尤其是在农村,摆上牌位,点上香烛,恭上好吃的,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之情。
过年是快乐的,是没有贫穷与富贵的,穷人有穷人过年的快乐,富人有富人过年的乐趣。对与生活困难的人来说,过年能准备一顿饺子,准备一顿年夜饭就满足了,可是富人平时大鱼大肉都吃腻了,过年不知道吃什么才好呢。穷人家的小孩为过年能穿上新衣裳而兴奋好几天,而富人家的孩子经常穿着名牌,拿着几千元的压岁钱而没有多高兴。为什么我们总是留恋小时候过年的那种感觉?快乐总是让你期待很久的时候,才会使你感到更快乐,而快乐让你轻而易举得到时会大打折扣。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在现代已经成了遥远的历史,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日新月异地发展。国泰民安,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年更热闹。许多人从心底里祝愿国家繁荣昌盛,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天天就像过年一样,春节也能与时俱进,在享受亲情快乐的时候摒弃落后的东西,让人们喜欢春节,感受春节,乐在春节。让春节这个传统佳节被更多的年轻人所青睐,传承更多中国优秀的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