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读朱自清
我读朱自清
初识朱自清,是在《背影》。初中只是非常刻板地学了这篇文章,可以说,我当时还不会读散文。
如果你真正读懂了《背影》,你会发现,在你的生命中,这样的背影曾不止一次地出现。很真切的,这些背影带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能来自于亲情、友情、或者爱情。自清清晰巧妙地把他和父亲的爱展现给了我,好的文章就是能使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
此后,我便有意拜读他的文章。读过他不少文章,诸如《匆匆》、《春》、《女人》、《荷塘月色》、《儿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但印象较深的只有两篇——《荷塘月色》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自清不知,当他独自一人在清华园的荷塘月色中漫步的时候,我也在另一个时空看他所看到的一切,也在倾心体会着他内心深处的感触。他细腻精巧的笔触简直让我身临其境。他放下平日的烦恼,尽情享受这份静美。可惜,我只能与他共乐,不能与他共忧。我多么想与他畅谈,分担他的“颇不宁静”。
那次,自清和平伯一起乘船体验了秦淮河的桨声灯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长文,内容洋洒充实。文章篇幅虽长,但没有让人厌烦的缺点。他细致地描诉了他的所见所想。从船到河、从灯光到夜色、从河房到树林、从安静处到热闹处、从登船到下船,所有的一切在他的笔下如电影般呈现。除了这篇文章,能给我如此印象的就只有短篇小说《鬼恋》了。平伯也作了一篇同名散文,我看了,除视角不同,文采亦是斐然。从文章内容来看,这两人确实不同。自清文中写到偶遇歌妓一事,而平伯文中却不曾写到。或许是平伯更为传统,羞提此事吧。
第二篇:读朱自清
读朱自清《背影》读后感
大凡喜爱和熟悉朱自清散文的读者,都无法忘怀他那洋溢着诚挚而又深沉的父子之情的《背影》,以及他那淡雅清新,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这位浙江才子善于应用质朴,鲜活,细腻的文字,为文或缜密,或含蓄,或绮丽,或洗练。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这篇散文短小得只有千余字,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么难忘的印象,它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
《背影》所以能感动读者之处,在于对父亲的这种回忆,最重要的是他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许多读者一样,印象最深的是两个片段:一是胖胖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跳下去又爬上来,就是为了给儿子买橘子;二是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著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写得平静自然,我们吟于心间,会与作者发出一样的感想。我们不能忘记这两个动人的情景,我们不能忘记那父慈子爱的诚挚之情。父子间这种真挚的感情,作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不放心茶房而要自己去送;从捡定座位、千万叮嘱;从亲自去买橘子。都体现了父亲的爱。各种事情,都是极其平常的,极其琐细的,但从中表现出的感情,却是极其珍贵的,它使作者经久不能忘怀,读者读后,也不能不为之感动。
作者写的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过质朴的叙事来抒情。笔下的事物,都被感情的色彩所笼罩。它很不同于客观的叙述,而是用叙述做为抒情的工具。行文的字里行间,都流露了父子间的至情,这正是文章能感动读者的地方。虽是事过十年后的回忆,却都是按当时的情形叙述,在那种种细事中,处处透露了父亲爱惜儿子的心。父亲把二十岁的儿子仍然看成小孩
子,而儿子却不太满意,处处认为父亲的行为“不太漂亮”,当时儿子不能理解父亲的一片深情。作者在如实记叙之中,加以点拨:“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那时真是聪明的过分”。回忆之中,带有责备自己的意思,明白了当时不能体贴父亲心情的过失。这些地方,都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作者能把感情表现得这么深切动人,是与他的深刻感受分不开的。如果作者没有这样的生活,没有这种体会,他决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当然,我们今天读起来,也许会以为作者的感情过于纤细缠绵,全文的基调过低沉,但这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有关,也是时代使然。作者写家庭遭遇不幸后的父子离别,调子自然是低沉的;而就中也反映了当时的灰暗世态。而文中所表现的父子神情,则是淳朴的、健康的、自然的!那抒情的方法和技巧,则是高超的、娴熟的。这些多有可供我们学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两句诗,真真切切正的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啊
背影》是一篇描写亲情的文章。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出色。虽然它的文字不是太多,但是内容十分丰富。由于大部分的字很浅易,而且句子通顺,因此读者很快能领悟内容。作者把文章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感同身受。阅读期间,当父亲去买橘子的时候,令我非常感动,我也像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
文章的主题是父子之间的感情。故事开始的时候,是描写父子处身于艰难的困境中。作者的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刚刚失业。办了丧事后,他们到了南京。父亲要在那里找工作而他度过几天后就要从那里回北京念书。在车站上,当作者看见父亲托茶房照应他的时候,作者心里认为他很婆婆妈妈。可是,看看父亲那么辛苦地替他买橘子,他的泪很快就流了下来。之后,接到父亲的信,令他想起父亲当时的背影。
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读者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父母常常再三地告诉我们要小心或努力读书,他们始终都是为我们着想、希望我们能做一个好人。所以我们要好好对待他们,不要辜负他们对我们殷切的期望。
《背影》真是一篇感人及有教育性的文章。
仿写《背影》太阳落了,有再东升的时候;小河冻了,有再奔流的时候;梦儿醒了,有再继续的时候。可是,聪明的,请回答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他在跟我们捉迷藏罢:又躲在哪儿呢?是他自己消逝了罢:那又是多久才不辞而别的呢?
光阴荏苒,如白驹过隙。五年了,我也不知道自己度过了多少昼夜。黯然默算着,一千八百
多个日子已从手中悄然无声地滑过;好似捧在手里的水慢慢地从指缝里浸落,滴在了尘土里,飘在了风雨中,没有任何动静,没有种种声音。
中学时段总是要来的,幼儿时光总是要去的;来去中间的小学阶段又是如何匆匆的呢?早上的阳光是温暖的,他总是拍着我的小屁股,唤我起床.可是,阳光的温度是会变的啊,于是我也跟着匆匆的更衣换裤,只得茫然地度过又一段时光.于是——上学的时候,时间从轻快的脚步声中穿过;考试的时候,时间从紧张的呼吸中溜过;放学的时候,时间从一声声欢呼中飞过.他过得如此匆匆,不得不让我想要挽回他,抹走那浅浅的足迹.我开始试图用手遮掩住他,可是他却从我的袖口边钻过.睡觉时,他也就招呼都不打送走了今天,迎来无数个明天,正当我进行“南柯一梦” 时,他就从我身上跨过.又当我送走月亮,迎来太阳的时候,这一日便悄悄地溜走.我后悔而怅然若失时,新的时光又在我的惘然中闪过.这流水般的日子里,六年光阴仿佛弹指一挥间;在这美丽而宽阔的校园里我又何曾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大概只有重蹈覆辙罢了,只有空虚地来回于学校到家的路程罢了.一千八百多日子一晃而过,多少有些惋惜.过去的日子如细雨,融进了大地;如钱纸,化为灰烬.我要好好学习,不要让着这时光白浪费了!聪明的你,请回答我,日子怎么就一去再复返了呢
第三篇:读朱自清散文
读朱自清散文《匆匆》后感
朱自清是一个散文家:为人为文均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正真的节操,他是公认的现代散文和现代汉语的楷模。我很喜欢读朱自清的散文,很抒情,很有人生哲学。
记得有一篇《匆匆》,包括着他对时间的看法。“燕子去了,有再来的适合:杨柳枯了,有再清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在他的散文中,可以抒情表达自己的人生哲理,很美。在人们看散文的适合,也会学会一个道理。《匆匆》一文,虽不长,但是让我学会了很多,让我明白了时间的价值,这一切也许只有在他的散文中能领悟出来吧。
以前,在读朱自清的《匆匆》时,只是觉得文章很美,很有哲理性。当时虽然自己感觉出来了要珍惜时间,不能荒废了时间,但是自己却很不自觉地去浪费时间。让时间从我手中一点一点地流走。现在想起那时候的不懂事,特后悔。可是在后悔以前的时间也不会再回来了。现在,再次读起朱自清的《匆匆》时,深刻地体会到时间的价值,人要把握时间,不能让时间从我们手中悄然离去,让我们把时间充分的利用吧!我们不能再从此消极下去,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时间,把握时间。也不要以为手上戴着手表就能把握时间,实际上,好些人都把手表当成了装饰品。把手表看成了一种时尚,一种潮流。
让我们珍惜时间,把握时间吧!
朱自清的这篇《匆匆》时描写时间的文章,形容时间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神那边走过。不论我们洗手还是学习,时间都“滴答滴答”地从我们身边走过去了。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认识到时间是公正无私的,它对每个人都一样,不会多给这个几秒,也不会少给那个几秒。以前的我总是浪费时间,自从 我再次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开始学会了利用时间,如果时浪费时间,就会耽误学习,那你还对得起赚钱养育你的父母吗?
学习中,我体会到只有珍惜分分秒秒才能成为时间的主人,而不做时间的奴隶。我想,上课时,认真听讲,这样我就充分利用了了每节课40分钟的时间。放学后,我认真完成作业,然后挤出点时间多读书,参加有益的活动。这样,课外时间久被我充分利用起来了,我就成了学习的主人。
正如朱自清的《匆匆》里写的:“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后来我才明白。原来,日子竟是从我们的手里溜走的不错。仔细想一下,过去,我不是看电视就是去玩手机、聊天。也许,我能得到的只是一时的快感,但失去的却是一辈子的幸福,多么可怕,为什么当时竟完全不知,还在享受那一时的快乐,现在后悔也没有用了,因为时间不知不觉从我的手中溜走,不知不觉的溜走…….我从朱自清的这篇《匆匆》中体会到我们要珍惜现在,不要只想自己一起以前过得好的生活,必须现在过得苦一点、累一点,因为只有我们苦过、累过、才会去珍惜比现在过得好的生活。就像高尔基说的——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这句话就是我们要用友一种全新的感受去替换我们现在枯燥、单调的生活方式。我们要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面对这个世界。
最后,我从朱自清的《匆匆》体会到时间的价值,我们要珍惜现在,不要空想未来,也不要叹息现在。就像美国的朗费罗说的——不要老叹息过去,它是不会再回来的;要明智地改善现在。要以不优不惧的坚决意志投入扑朔迷离的未来。让我们从现在珍惜时间,爱惜时间吧!
第四篇:我的父亲----读朱自清《背影》有感
我的父亲----读朱自清《背影》有感
初中学习这篇文章时,仿佛能品味得出一点父子之情,却也只是拼命记录老师讲的,笔不离手,也没有一点的思考。现在再看,觉的文笔朴实无华,颇得读者之心,篇幅短小精悍,却处处流露真情,令人感动!
读到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父亲。我是农村家庭,哥哥大我七岁。小时候,我和哥哥两人上学读书。家中曾经有亲人建议:生活那么困难,上有老人,还供两个孩子读书干什么啊,就别让女孩读书了,反正长大之后也是嫁人了!父亲却说:虽然生活困难,但我不想让我的孩子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在我眼里,男孩和女孩没有区别,无论男孩女孩,我都要供他们念书,要供他们上大学。父亲就是靠着这种要让儿女改变命运的信念,带着母亲,辛勤劳苦了一生,但他们在儿女们面前,从没有过一句怨言。
父亲出身于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童年在文革时期度过的,我没少听他讲过吃野菜、草根的生活。父亲读书一直读到高中,在那个年代,农村出身,高中学历也算不低了吧!被大队选去当了大队会计。他写的一手漂亮的字,每一本会计账簿都书写的工工整整。每到月末、年末都是父亲最忙的时候,他不仅要查好、整理好自己大队的账,还要帮其他大队的会计去核对账目。但是无论怎么忙,父亲在家都是一位风趣的角色,总是逗我和哥哥开心。生活仍然困难,哥哥上初中,我也马上快要上小学时,父亲辞去了会计工作,开始带着母亲到沿海城市做起了小买卖。我和哥哥也转到了沿海城市上学,当时还要花借读费。高额的学费和借读费给原本不富裕的生活又加大了不小的压力。各种小买卖,父母都做过,卖菜,卖水果,烤地瓜,卖早餐„„父母不怕起早贪黑,不怕风吹日晒,不怕自己受苦挨累,就怕孩子生病,怕孩子学费不够,每次我和哥哥开学的时候,都是家里的“财产大转移”的时候,钱从家里交到学校,父母省吃俭用,却没有一次让我们交不上学费的时候。有时,家里的钱还不够,父亲就出去借钱,无论怎么不好意思,怎么不好开口,父亲还是借来,从没有让我和哥哥为难过。就这样,哥哥大学毕业了,剩下我一个人上学,家里的负担瞬间就减轻了不少,父母似乎也能稍微的松口气了。七年后,我也毕业了,父母没什么经济负担了,可他们却老了,早已鬓髻斑白,弯腰驼背,我们长大了,大学毕业了,能独立生存了,父母却老了„„
有时,觉得当儿女的就像吸血鬼,吸食着父母的血和肉,一吸就是二十多年,直到我们能够独立生存了,父母却老了„„
第五篇:读朱自清文集有感
读朱自清文集有感
读朱自清文集有感
假期重翻《朱自清文集》,其中有一篇《论气节》,里面说“气,是敢做敢为;节,是有所不为。”这样看来,其实我们做什么事情之前,常常考虑的是“后果是什么”,所以培养了怯懦、贪婪的品质,假如我们考虑的是“应不应该做”,应该做,则“虽千万人,吾往矣”,假如不应该做,则无论利益有多大,而能够“君子有所不为”,这样培养的才是正直、勇敢的气质。
其实我们学校或家庭的教育也应该注意这一点,建立在惩罚机制上的教育,实际上是专制制度下的教育,带给孩子的思考是“这件事带给我什么后果”,这样,关注的往往是,事情做了之后利害的评估,侥幸心理必然滋生,投机行为层出不穷,最终“管不胜管”。
假如我们的关注点在于引导孩子认识这件事,我究竟该不该做,也许能够多培养一些有正义感的正直之士。
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管理只是收到表面的效果,真正有作用的,往往是“润物细无声”观念渗透,带着孩子们多学一学历史上那些正直的士大夫们或学子们,为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前途,舍生忘死,不计利害的动人事迹,比用一些虚假的宣传达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在朱自清的文章中,引述的主要例证是明朝“东林党”人的故事。
在我的内心深处,最感人的一个是宋朝文天祥的故事,一个是清末谭嗣同的故事。
少年时,不懂事,读了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觉得为了一个“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去所做的一切,未免风格不够高。这些年,接触到的史论逐渐增多,才渐渐认识了文天祥的价值,诚如后人所言“慷慨就义易,从容赴死难”,当外族入侵、国家破碎之际,一介士大夫,能不辞万难,历经百死,不断地组织起武装力量与强悍的元兵对抗。失败了再来,失败了再来,这份执着和勇气,确实已经令人不得不佩服了,更何况,他被元军俘虏后,囚禁三年而其志不改,最后被害,这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才能支持得往一千多个日子?只有真正了解他的经历之后,那首真正表达其胸中志向的〈正气歌〉,读来才犹觉沉郁慷慨,其力量汹涌却不喷勃,如一股岩浆在地壳下涌动:“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谭嗣同的故事,学过中国近代史的朋友,都不陌生的了,在李敖的《北京法源寺》中,剖析得最是深入,当戊戌变法失败,康梁等首要分子纷纷四散逃亡之际,谭嗣同毅然拒绝了日本朋友接其进使馆避祸的请求,从容留下,给父亲留了一封信,为其脱罪,又再三声明,逃走的比留下的担子更重,来安朋友之心。但是他自己,则选择“为变法流血”。原因其实很简单,无论是变法还是革命,必得争取民众的支持,才能真正获得成功,假如事情一旦失败,为首者纷纷作鸟兽散,只留得一些凭着一腔热血,受了思想号召的小人物来作牺牲品的话,将来还有谁愿意跟着理想主义者们前行?
所以,从价值的角度来讲,首脑当中,必得有人要牺牲,才能真正激发民气,沸腾民血,使救亡兴国的努力不至于湮没于历史浮尘......所以有了谭嗣同,后来又有了陈天华......谭嗣同也不是一时热血沸腾之举,他深思熟虑,把一切后事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充分体谅朋友,为康梁的出走提供了足够的理由,“忍死须臾,留下火种,承担更重要的责任”,这份体贴和义气,也足以令人感佩了。
这些名字刻在历史上,其精神足以照亮千古的义士,他们的气和节,莫不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事迹,令人胸中气血涌动又深思不已。他们之行为言论,决不高调,所行所言,莫不深思,所思所谋,但在“义所当为”而不在“后果如何”,所以他们勇敢而不激愤,行事果断而不莽撞,思虑周详而不怯懦。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人,也指引了无数人。
我们再来看一看写了《春》,写了《匆匆》,写了《荷塘月色》这样一些风格细腻委婉的散文,仿佛文弱的散文家朱自清,他是怎样最后用生命来书写自己对“气”“节”这两个字的理解的吧: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朱自清身患严重的胃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1948年8月24日,朱自清先生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年仅50;临终前,他用颤抖的手抓住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国面粉。”
还有一个细节,不记得是在哪里读到的,朱自清的收入虽然在当时算是比较高的了,但他家人口多,加上货币大幅贬值,物价飞涨,家中情形,已是很困窘,当时,拿着《宣言》来找他签名的另一位名教授(名字我却记不得了,一时也没有查到资料),看着他卧病在床,家中情形惨淡,却不忍拿出来给他签名,他问过来意后,坚持要签,不仅签了,而且做到了。
朱自清先生一旦去世,家中本就失去了经济来源,余下的孤儿寡妇,度日必艰,我们可以想知,他叮嘱妻子之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还是那句话“慷慨就义易,从容赴死难”,在思虑周详、冷静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做当“义之所在,百死不辞”,“义所不在,百利不能动其心”,才能当得起“气”“节”二字,才能真正鼓舞人,激励人自觉地追随他们前行的脚步。
让我们一起来随着文天祥的《正气歌》来吟诵,来感悟其中蓬勃而深沉的力量吧: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