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2-10-29 10:54 李淑珍 王绍民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一、存在的问题:
(1)会计科目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事业单位接受的投资无法客观、真实地得到反映。目前,事业单位接受其他企事业单位对其投资的经济业务越来越频繁,既有货币投资,又有技术、设备、材料等投资。如新疆库尔勒市一部分中小医院为了提高自身的技术力量和竞争能力,主动与省级技术力量强、信誉好的大型医疗单位合作,接受大型医疗单位技术、设备投资,但接受投资的医院只能将外单位投入的资金、设备和技术记在“其它应付款”、“预收帐款”等负债类科目中,无法正确反映这些经济业务的真实面貌。
(2)某些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不全面。主要表现在对外投资的会计核算上。《制度》中的"对外投资。会计科目只对外投资的帐务处理作了明确的规定,而对投资回收的核算内容没有明确。联营投资占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比重较大,联营实体解体后以固定资产、材料、产成品等收回投资的情况屡见不鲜,显然《制度》对收回投资没有作出帐务处理上的统一规定,将影响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考核和监督。另外,投资收回的资产计量、计价无统一标准,随意性大,还将导致事业单位资产不实,家底不清。
(3)某些会计科目的核算方法不妥当。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其它收入”等科目的核算上。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完善科目体系,在净资产类科目中增设“接受投资”或“实收投资”科目,专门核算事业单位接受外单位投资形成的企业净资产。
(2)修改充实“对外投资”科目的核算内容,增加以货币资金、材料、固定资产等收回投资的核算内容。
(3)修改规范某些会计科目的核算方法。在提取“修购基金”增加净资产的同时,按相同金额减少“固定基金”,这时就要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科目的备抵科目。
(4)改革“其它收入”科目的核算方法,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政策、法规相一致。事业单位收到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增值收入”即房租、利息等收入和“接受捐赠收入“”,应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上缴财政专户时,作相反会计分录。财政按规定返还后再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它收入“科目。
若是既有收费基金收入,又有其它收入的单位则应设置辅助帐,按收入项目分别登记缴入财政专户明细帐。这样核算才能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政策、法规相统一,既防止了单位预算外资金的体外循环,又增强了财政管理和监督的职能
第二篇: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称新制度),于2013 年1 月1 日开始实施。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共财政体制建设、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等财政改革要求,规范了会计核算行为,也解决了旧制度中存在的固定资产价值得不到正确反映、不适应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等问题,但其在部分经济业务处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使会计人员在实施过程中感到困惑与不便。
下面,笔者就新制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完善提出个人肤浅看法。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
(一)部分会计核算无法准确反映预算执行情况新制度明确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而我国新《预算法》规定,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基础仍然是收付实现制。按照新制度规定,如某事业单位购买材料或预付账款时,按权责发生制借记“存货”或“预付账款”,而不记支出,单位资金已支付,但无法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按收付实现制借记“事业支出”,而不计“存货”或“预付账款”,则出现反映了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却无法反映单位资产和负债情况。另外,如“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虚提折旧,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贷记“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虽解决了资产的消耗问题,但无法解决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成本费用问题。
(二)“固定资产”科目部分账务处理欠科学1.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规定欠科学新制度规定,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在设备安装完工交付使用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同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贷记“在建工程”。如:某事业单位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需要安装的专用设备一台,租赁协议约定设备价款为40 万元,首期支付10 万元租金,其余分三年等额支付租金,同时支付运杂费和安装费共计3 万元,按新制度的规定应做如下账务处理:当支付首期租金、运杂费和安装费取得需安装的设备时,借:事业支出13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130000同时,借:在建工程430000贷:长期应付款300000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130000当设备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借:固定资产43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30000同时,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130000贷:在建工程430000如上所述,当设备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转入“固定资产”科目金额为43 万元,而转入“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金额仅13 万元,借贷双方金额明显不等,若要使借贷双方相等,只能在安装期内将余款全部付清,这显然与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设备的工作实际相矛盾。2.扣留质量保证金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欠妥当新制度规定,购入固定资产扣留质量保证金的,应当在取得固定资产时,按照确定的成本,借记“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取得固定资产全款发票的,应同时按照全部支出金额,借记“事业支出”等科目,按照实际支付金额,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等科目,并按照扣留的质量保证金,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如上所述,扣留的质量保证金在计入“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价值的同时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但新制度对于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的规定则是款项未付的部分不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
(三)笔者认为,同一会计制度在同一会计科目的账务处理上应保持一致原则,这样“一事一议”的处理方法欠妥当。基建与财务会计双轨运行未得到根本解决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行和基本建设投资业务作为两个会计主体,分别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仅在基建账套中反映,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于事业单位会计“大账”之外。新制度规定基本建设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将基建支出成本按月并入单位会计“大账”。
笔者认为,基建支出并账虽然能让基建投资财务信息定期在事业单位会计“大账”上反映,但其实质仍然是执行两种制度设两套账,未从根本上解决基建支出完全并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这种双轨运行机制不仅增加了会计人员核算的工作量,而且也不符合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不利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实施。
(四)部分收支科目核算内容规定不明确在收支类科目核算方面,新制度规定: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的核算内容中,对因购货退回等发生国库直接支付款项退回的,属于本支付的款项,按照退回金额,借记“财政补助收入”,贷记“事业支出”、“存货”等有关科目;属于以前支付的款项,按照退回金额,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贷记“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存货”等有关科目。但在“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收入科目核算中均未提及对支出收回做如何处理。另外,新制度对于收入退还也没有明确规定,导致财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处理此类业务时无据可依。
(五)财务报表体系不够完整新制度借鉴国际惯例建立了新的财务报表体系,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对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结构进行了调整,还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并在资产负债表中按照流动性和非流动性排列资产负债表项目;同时按照多步式结构设计收入支出表,使其更加接近企业会计的财务报告格式,旨在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财务信息。但是,新的财务报表体系依然没有反映单位的现金收支增减变动情况,如资产负债表只反映期末时点的资产负债情况,收入支出表仅反映收支的变化、结转和结余、结余分配的形成过程和结果,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仍然无法了解单位的现金增减变化、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等方面情况。
二、进一步完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对策
(一)增设会计科目,扩大“双分录”应用范围为了全面、准确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笔者建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扩大“双分录”应用范围:一是增设“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对存货、预付账款等流动资产科目实行“双分录”核算。如某事业单位购入存货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同时,借记“存货”,贷记“流动资产基金———存货”;而领用存货时,借记“流动资产基金———存货”,贷记“存货”。当购买物资需预付账款时,借记“预付账款”,贷记“流动资产基金———预付款项”;同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当收到所购物资时,按照相应预付账款金额,借记“流动资产基金———预付款项”科目,贷记“预付账款”;同时按照收到所购物资的成本,借记“存货”科目,贷记“流动资产基金———存货”科目。二是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累计折旧实行“双分录”核算。如某事业单位以前购置一项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价格为12 万元,款项一次性付清,预计可使用10 年,无残值,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其会计分录应为:当发生购置支出时,借:事业支出12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等)120000同时,借:固定资产12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20000每月计提折旧时,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000贷:累计折旧1000同时,借:事业支出———累计折旧1000贷:财政补助结转结余1000扩大“双分录”应用范围的目的在于,准确反映单位负债、资产及资产使用成本费用等财务状况的同时,能够及时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
(二)规范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和扣留质量保证金购买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方法(1)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在固定资产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应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在建工程”,同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才符合借贷记账法的规则。如: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需要安装的专用设备一台,租赁协议约定设备价款40 万元,首期支付10 万元租金,其余分三年等额支付租金,同时支付运杂费和安装费共计3 万元,应做如下会计分录:借:事业支出13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130000同时,借:在建工程430000贷:长期应付款300000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130000当设备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借:固定资产430000贷:在建工程430000同时,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13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30000当定期支付租金时,借:事业支出10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100000同时,借:长期应付款10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00000(2)购买固定资产扣留质量保证金部分,不管其是否取得全额发票,都不应计入“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而是在支付扣留质量保证金时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金额,从而体现同一会计制度下账务处理方法一致性原则。如购入不需要安装的专用设备一台成本10 万元,扣留质量保证金1 万元,账务处理如下:当购买设备支付款项时,借:固定资产100000贷:其他应付款———扣留质量保证金10000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90000同时,借:事业支出9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90000当支付扣留质量保证金时,借:事业支出1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10000同时,借:其他应付款———扣留质量保证金1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0000。
(三)基建资金账完全并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为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简化会计核算,笔者建议取消基本建设资金账,将基本建设资金完全并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增设“基本建设支出”“基建拨款”“基建借款”和“工程物资”等科目,用来核算基本建设投资业务,使事业单位各项经济业务适用一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保证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四)完善收支科目核算内容规定参照新制度对国库直接支付方式下购货退回业务的处理原则,建议对所有支出收回区分本和以前。如收回本的支出做相反分录,借记“财政补助收入”(或银行存款)等,贷记“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其他支出)等;收回以前的,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或银行存款)等,贷记“财政补助结转”(或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存货)等。同时,对所有收入退还也要区分本和以前。如退回本的收入做相反分录,借记“财政补助收入”(或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等;如退回以前的收入时,借记“财政补助结转”(或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等,贷记“财政应返还额度”(或银行存款)等。(五)增设现金流量表,完善财务报表体系随着财务体制的改革,特别是事业单位依法多渠道筹资、投资的发展,单位领导、贷款银行等会计信息使用者非常关心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情况,从而掌握单位货币资金的运用和支付能力,防止出现资金紧缺无法正常开展业务和无力偿还债务的情况。笔者建议,将现金流量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方便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运用财务报告评估单位偿还债务的能力。
第三篇: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主要问题之我见12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主要问题之我见
摘要:从实际工作出发,针对目前事业单位就会计核算形式、会计科目体系、会计报表格式及基建会计四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对遵循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其适应我国现今的经济发展提出困惑和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权责发生制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经历四次大的改革,目前事业单位执行的是财政部1996年10月颁布并于1997年1月1日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但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资金来源出现了多元化,资金运用出现了多方位,适用的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使得运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愈来愈显示出不足及局限性,需要不断加以改进。
一、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以收付实现制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方面一般应采用收付实现制,这种会计核算制度目前来说不能够很准确地、完整地核算和反映事业单位的所有资产和负债,会客观上影响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风险控制以及管理绩效的评估。事业单位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虽然还不需要像企业一样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但讲求效益和效率则是国家、社会和纳税人的一致要求。但是,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事业单位所使用的大量国有资产,不计提折旧,财政对单位的拨款额度同其国有资产的占有和使用情况没有建立起有机联系,房屋、车辆的大修费用不必摊销,可预见的未来费用不必预提,这就造成不同会计分期的资金使用效益缺少可比性,财政预算的科学编制和决算的年终考量也缺乏依据。
(二)会计科目体系不完善
会计科目体系是在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了解的会计信息要素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能对会计客体的运动及其变化进行连续的、系统的、及时准确的计量、记录与报告的完整体系。会计科目体系不完善,对会计客体运动及变化的记录与报告就不可能准确、完整,从而不免会出现有某项会计事项发生,却找不到相应的会计科目记录、反映的现象。会计科目体系还存在着某些缺陷,比如:在投资问题上,未设置接受外来投资这方面的总账或明细科目,从而在核算上就出现了外单位投入本单位的资本,无法在本单位账薄上给予真实完整地记录、核算和反映的情况。
目前,事业单位既存在着相关企业和单位对其的投资行为,也存在着上下级之间的相互投资行为。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设置核算接受外单位投资的相应会计科目,对于接受投资的下级单位来说,就无法将这些投入资本及权益在其账簿上真实地记录、反映。
(三)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够准确到位,不能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
1.现行会计报表种类不全,不能满足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基本需要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要由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表和反映业务活动情况的收入支出表、事业支出明细表、经营支出明细表组成。随着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事业单位对外投资自主权的扩大化,使事业活动之外的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日益增多,现行报表已经不能满足内、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2.现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与内容自相矛盾,不能正确地反映其财务状况
现行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是根据资产加上收入等于负债加上净资产再加上支出,这一等式编制的,由于其中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是时点指标,反映的是事业单位在特定时日财务状况的静态指标,而收入、支出是事业单位某一时期经济活动结果的时期指标,这样时间和性质不同类的指标汇总就失去意义。此外,在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仅以原值反映,未反映其净值,使其资产总额被人为地夸大,同时还夸大了净资产数额。
(四)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基建会计长期分离
基本建设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内容,此项支出在我国财政支出中占较大的比重,各事业单位的基建支出在全国基本建设支出总额中也占有相当大的份额。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会计与其他会计是分离的,会计上对其核算也是分开的。现存在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基本建设会计长期分离状态一不能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二不利于加强对单位基建资金的管理三不利于加强对基建投资所形成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
二、对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建议
(一)事业单位渐进式引进权责发生制
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使得按现有会计制度核算存在的固定资产核算、对外投资等问题迎刃而解。国际上,自1992年新西兰率先在政府会计中全面实施权责发生制并取得成效以来,已有包括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在政府预算与会计中全部或局部引进了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之所以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与,它强化政府单位的会计责任,增加政府财政的透明度、提高政府机构管理效率、减少财政支出,以及提高财政信息的准确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作为两种会计确认基础不是完全对立、排斥的,它们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存在的。
这两种核算基础是可以根据具体的会计事项和特定的环境、条件选择较为合理的核算基础,可称为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在国际上大部分国家也是实行的修正的应计制或修正的现金制基础。因此,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借鉴国际经验,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也是可行的。我们要逐步创造条件,采取渐进式的改革,保证政府预算、会计核算等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要从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开始,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向完全的权责发生制过渡。
(二)完善会计科目体系
从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来看,它的会计科目体系在五大会计要素基本框架下,主要由两条线构成:一条线是从预算管理的角度出发,根据事业单位资金运动的一般规律,围绕事业单位日常开展事业活动所发生的收支事项而设置的科目体系,即事业收支核算体系。另一条线是从市场角度出发,围绕事业单位为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面向市场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收支事项所设置的科目体系,即事业单位经营收支核算体系。不难看出,这套科目体系是基于事业单位的准公共性和非营利性特点下资金运动的一般规律而设置的,它虽然也考虑了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可能出现的对外投资、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等内容,但由于过分强调事业单位资金运动的一般规律,而忽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服务市场的资金运动的特殊规律,造成事业单位科目体系设置上的某些空白。
因此,建议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客观性、一贯性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事业单位特点,在事业基金总账科目下,增设一个“实收投资”二级科目,专门用来核算外单位投入的货币资金、材料和无形资产。其二级科目贷方用来登记外来投资数,借方用来登记外单位投资撤回数和清算转销数,贷方余额表示接受外单位实际投资数。根据固定资产的管理需要增设“累计折旧”科目,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建支出已经在购建当期直接列支,因此事业单位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不应再作为支出入账,可直接冲抵固定基金。通过以上处理可以相对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
(三)事业单位会计报告的改进策略
1.增设现金流量表该表内容只限于货币资金,可基本上根据现金和银行存款科目发生额汇总编制。现金流入部分可分为拨款收到的现金、业务收入的现金、借款收到的现金、其他等几类;现金流出部分可分为工资福利支付的现金、商品和服务支付的现金对个人家庭支付的现金、投资支付的现金、其他等几类;最后计列出现金收支净额。现金流量表应按月编制。
2.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类项目移出并将资产、负债项目应按流动性分类按照“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基本会计等式,构建新的资产负债表。设置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并在其下再进一步分设明细项目,将原来“对外投资”项目
细分为“短期投资”(列入流动资产)和“长期投资”;负债类项目按其流动性分设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并在其下进一步分设明细项目,将原来的“借入款”细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此外,考虑增设“累计折旧”项目,取消“固定基金”项目,以较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资产及净资产真实状况。
(四)将基建资金纳入单位财务会计管理范围
随着投资体制的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改革,若再让基建财务游离于单位财务之外,将单位会计和基本建设会计分开势必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不能保证其全面完整性,也不利于单位对基本建设项目和资金的管理。因此,有必要将基本建设纳入单位大财务并进行会计核算。事业单位可在收入类“拨入专款”科目和账户下增添一个“拨入基建款”明细科目和账户,用于核算财政拨入的基建资金;在支出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一步改革的设想设立“结转基建款”一个总分类科目和账户,下设“结转自筹基建”和“结转财政基建”两个明细户,分别反映基建资金的不同来源。基建项目完工后,由基建会计报来工程的实际支出情况表,以便于单位会计了解基建资金的使用情况,加强对其监督、管理,同时根据实际支出数登记固定资产账。
第四篇:关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关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事业单位制度改革的也不断深入,原有的财务管理方式的问题日益突出,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本文通过简单介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关内容,进而分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作为一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出进而若干浅薄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简述
相比于企业财务管理,它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以营利为目的
事业单位一般是非盈利组织,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与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不同,财务管理是为了提高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为公众提供社会服务,有的事业单位虽然收取一定的费用,但都是按照一定标准并低于成本或市场价格。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
近些年国家不断出台事业单位改革的各种措施,很多事业单位的经营模式已经从原来单纯向政府争取事业经费,发展成为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比如通过依法开展经营活动及服务业务等方式获得的资金。
(三)资金通常规定用途
事业单位资金大部分来源于财政拨款,资金提供者并不要求获得经济利益,但通常会明确规定资金的用途,事业单位必须严格遵守规定。
(四)预算管理复杂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行预算管理办法,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方式增多,使用范围扩大,这样就增加了财务管理的预算复杂程度。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不够完善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全部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但在编制、执行、监督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
1.预算编制不够严谨。预算虽属于财务工作,但预算编制需要单位各个部门的配合与协助。有的单位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没有做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工作,这就造成了预算编制编制范围不够全面,内容不够具体,数据不够准确。另一方面,如果财务人员不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也会影响预算的编制,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2.预算执行没有统筹安排。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不能随意扩大指出范围或者改变资金的用途。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没有事先做好资金使用计划,各项支出存在较大的随机性,“专款不专用”的现象经常发生。
而对于预算收入,一些单位或部门隐瞒收入、截留资金、建立账外账、私藏小金库,诱发贪污腐败现象。
3.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有些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管理没有监督机制或者监督制度形同虚设,监督力度不够。执行结果不考核或考核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不对执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不对执行偏差进行详细探讨。缺少有效的监管机制,是的预算本身失去了本应发挥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不够健全
1.内控管理不够重视。很多事业单位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甚至单位运营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内控管理意识、健全的内控管理机构、科学的内控组织架构。往往比较重视事后审计,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往往既成事实,挽回的可能性极小,财务管理已失去了应有的控制作用。
2.缺少有效的内控制度。任何性质的组织,不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往往忽略这一点,没有科学完善的内控制度。或者虽然有内控制度但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以致于财务管理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三)资产管理存在漏洞
1.货币资金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会计兼任出纳,这样就无法对各自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大额费用支出直接使用现金、白条抵库、公款私用;不能按时盘点现金、核对银行账单等等,这都是有违会计法的工作方法,回事货币资金管理出现漏洞。
2.固定资产管理。一些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维护、处置等方面管理不规范,使得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甚至并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比如随意购置固定资产,造成闲置;不按规定程序对固定资产进行验收、保管、维护;不能定期对固定资产盘点;固定资产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等。
3.应收款的管理。目前事业单位应收款的账面余额占流动资产比重较大,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呆账、坏账。比如有的事业单位违规为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贷款担保,在借款人不能按时清偿时发生的代偿款等。
三、解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根据笔者多年的在事业单位的工作经验,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下面几点解决方法。
(一)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对于综合性管理制度,如经费管理制度,应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并规定严格按制度办事,做到有章可循,最大程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于单项管理制度,如应收、应付款项收账款,应定期进行跟踪,根据账面反映出的往来款项余额,由财务人员和相关责任人查清债权发生的时间和原由,了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
(二)提高预算的准确度
财务预算既要准守上级单位的要求,又要符合实际,一套详细而准确的预算需要单位每个部门的积极配合。财务预算是一个广泛的范围,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确定预算编制范围和方法,包括:收入预算、支出预算、费用预算、现金流量等。
(三)加强内部控制工作
进行有效性监督和控制对于财务工作管理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内部控制方法。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内部控制教育。不但领导要重视,每一位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都要真正地重视起来,并去认真落实。
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的单位没有详细的岗位责任制度,岗位职责不详、责任不明确、程序不规范、认识不到位,造成财务管理失控。
(四)提高?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人员不但熟练的记账、核算、出具财务报告等基础财务知识,还要具备职业判断能力、独立的分析能力、协助领导决策的能力等。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强化财务管理职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对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解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问题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多部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蓓蓓.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初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3).[2]宋漫,高伟.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与财务会计工作质量[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3).[3]李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探[J].甘肃林业,2012,(1):54-55[2].作者简介:朱长倩(1983-),女,汉族,河北廊坊人,硕士研究生,中级经济师,毕业院校:燕山大学经管学院,所属单位:唐山市曹妃甸区财政局。
第五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事业单位会计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会计制度做出了一些调整,以适应新的事业单位的发展形势,事业单位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其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我国最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颁布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更加规范和完善,但是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与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与完善的对策。
关键字:事业单位 会计核算 问题 对策
事业单位会计是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业务活动为对象,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的专业会计,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机构,其资金的使用和配置不仅关系着自身的发展,也关系着其承载的社会职能的执行。所以,事业单位的会计作为管理资金运行和统计的重要工作部门,要引起相关的管理人员和部门的重视。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同时也能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范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提高事业单位的行政办事效率,强化事业单位的职能。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总额在逐年增加,在这种形势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结合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环境,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对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使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核算制度存在局限性,不能满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的复杂化、多元化发展,以及预算会计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经济对政府资金管理的需要。一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虽然能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将本期全部现金作为本期的收入,本期的全部现金支出作为本期的耗费。这就使得当期成本费用反映不真实;单位的资产和负债反映不全面,造成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资产和负债。二是经常存在每个会计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如果某项费用并非每年发生,在发生费用的,支出增大,造成当年结余减少,使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也不是真正的结余;三是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只能在实际收到拨款单据时按拨款金额确认和计量购入的材料物资,如果采购过程跨,则不能完整反映该项经济业务活动。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普遍弱化,普遍存在着重资金使用不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中心注重核算而缺少监督的状况。一是事业单位会计多为记账会计,只要求账务处理无差错,与业务控制脱节,忽略了财务报表与财务分析的重要性,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二是单位内部控制体制、制度有待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制不畅。相当一部分单位未设立内审机构,已建立内审机构的单位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单位内控制度有待完善。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业务交叉过杂,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确。会计事前、事中、事后审核监督流于形式。
(三)部门预算在编制中存在缺陷,预算执行中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一是部门预算编制在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基本支出定额制定的科学性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致严谨,在安排项目支出预算时人为因素较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二在预算执行方面存在资金使用中,支出控制不严,超支浪费现象严重;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用于维持日常公用支出,没有做到专款专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树立讲求经济效益的理财理
念,重拨款而轻管理,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等现象。
(四)会计核算方法、费用列支标准横向之间不可比。由于各单位会计对会计制度理解上的不同以及为了人为控制支出,造成各单位对同样性质的款项会计核算方法不尽一致。一是专项资金实际上有些单位列入暂存款核算;二是住房基金、住房维修基金,行政单位单位一般将其列入暂存款核算;三是某些收入类款项,未作收入入帐,将其列入暂存款核算;四是支出列支科目随意性大。
(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不合理,不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固定资产的更新是从收入中按比例提取修购基金来补充的,不能及时反映出固定资产真实的使用情况。一是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一直以原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使固定资产购置直到报废的整个时间段内,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的数值都不发生变化。忽略了固定资产在实际使用中发生的损耗,虚增了资产和净资产总量,造成资产信息的失真,不利于报表使用者正确了解资产、净资产的使用情况。二是由于不计提折旧,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原值与净值相差越来越大,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在报废、毁损、丢失时,按原值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损失,难以划清责任。
(六)核算工作没有按照对应的会计制度开展。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事业单位在在进行会计事务的处理时,有些是根据《事业会计制度》的相关制度执行的,但是有些财务事务的处理却是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相关规定执行的。同时,在会计核算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着核算项目随意编制的问题,例如在对单位的“结余”项目进行处理时,由于前期的财务核算工作存在着问题,导致账务工作不符合实际情况。而在之后对财政专项资金等进行处理时,不能按照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进行处理,依然采用常规的拨款方式进程处理。这种情况导致了财政拨款数目急剧增加,所缴纳的税金在“事业支出”项目中有所反映,但是没有在“应缴税金”项目中得到体现,没有对税款的缴纳情况进行真实反映,导致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财政监督管理不力。
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这种性质对其财务行为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1)看银行存款、花钱。“有钱不花,过期作废”的错误观念比较严重;(2)较少关注资金使用的合理性。行政事业单位很少会通过会计信息资料分析资金支出的合理性。
(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直接来源于财经专业的很少,大多数会计人员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或直接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部分会计人员连从业资格证都没有,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直接影响会计工作质量。
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进的对策
(一)推行权责发生制,参照企业的权责发生制改进收实现制。
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或提供服务而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和为开展业务或其他活动而发生的资金消耗和损失,不论这部分款项是否已收到和实际支付,都应作为收入和支出全部登记入账;而根据收付实现制要求需要等到款项收到和实际支出才作为收入和支出全部入账,则很可能把本期发生的业务收入计入下期、业务支出转入下期。这样会计报表体现出来的收入、支出并不能准确的反映本期业务的所得和消耗,使得期末收支结余不真实。会计信息的失真会直接影响领导者的决策,有可能导致财政危机。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只有在提供服务时才加以确认,而且在接受服务以后,就应该将相应的义务确认为当期费用,并将其作为债务列入资产负债表,这样,财务报表就要完整地反映单位的财政状况和运行成果,同样,权责发生制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所有的经济资源,以便于对有关资产的管理和维护。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会计信息更能全面反映单位财务的实际状况,使事业单位有效的规避风险。
(二)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完善内部控制体制。
充分发挥财务报表作用,注重财务分析,发挥辅助决策职能作用,通过财务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真实反映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和矛盾,对财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预测,为决策层提供真实可靠的分析数据,发挥财务管理的辅助决策职能,积极采取措施,降低风险;、结合单位具体情况,对会计人员加强培训,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组织会计人员参加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大力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明确工作职责在单位经济活动中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和监督。设立内审机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
(三)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合理编制单位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掌握单位本身方方面面的情况,又要考虑系统、行业状况;既要着眼于需求,又要考虑历史,预测未来;既要满足单位业务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国家财力;既要讲求局部效果,还要考虑社会整体效益等等。预算执行过程中,强化开支计划性,合理安排项目经费;严格经费支出管理,建立严格的经费开支审批制度和经费开支报销程序,杜绝挥霍浪费现象;统筹安排使用各项经费;加强经费开支的事前监督;健全单位财产物资的管理。从单位内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定期分析考评,及时了解经费开支进度和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总结经验,采取措施,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四)规范会计核算方法,增设相应科目;明确经费开支标准,规范经费支出渠道。在科目体系中增加行政单位“上级补助收入”及“上缴上级支出”等科目。目前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无法核算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的经费补助收入和下级单位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在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统一执行,只有通过执行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才有可能遏制各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互相攀比,滥发钱物的现象。
(五)改进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现行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量标准不太符合实际,而企业的固定资产准则取消了固定资产价值方面的硬性规定,只是提供了一个确认的基础,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于自己的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等。事业单位应据此调整固定资产的范围,简化工作手续,提高资产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一是由于事业单位费营利组织,具有公共事业和产业双重性质,其固定资产也需要保值增值,在折旧方面应该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可借鉴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中规定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这样既可以正确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并真实、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净资产以及盈余情况,还可以兼顾合理避税。二是在会计核算上废止计提修购基金制度,建立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折旧基金”科目,同时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可采用直线法,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同时在固定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参考文献: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曾尚梅、袁继安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事业单位会计》 索晓辉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11
《探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陈玉蓉 海南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