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整合秦岭北麓生态旅游资源,打造服务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旅游产业
整合秦岭北麓生态旅游资源,打造 服务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旅游产业
近年来,随着秦岭北麓环山旅游公路的建成,秦岭北麓各旅游景区利用自身极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展了相互连接、大力宣传和广泛推介工作,秦岭北麓的生态旅游发展很快。秦岭北麓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不仅为西安的旅游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区域,同时也为西安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秦岭北麓是八百里秦川,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秦岭北麓有极为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遗存颇丰、积淀厚重、博大精深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也有丰富多彩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目前秦岭北麓生态旅游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城镇乡村普遍缺少环境保护设施,生活垃圾随意堆放,造成环境污染。毁林开荒、盗砍林木、偷猎珍稀动物、采挖药材等常有发生。二是规划相对滞后。一些景区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和长远规划。导致村民随意摆摊设点,放牧和坟地烧纸,乃至引发火灾。加上有不少自助旅游者,随意深入山区探险观光,引发森林火灾。上述情况,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影响了旅游带的整体景观和形象。结合目前面临的问题,为使生态旅游持续性发展,整合秦岭北麓生态旅游资源已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是指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发展进程中,既包含了景区内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又包括了景区与非景区、城镇与农村、自然和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秦岭北麓的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坚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
1、建立系列标准,做好长远整体规划
秦岭是名山,也是西安的旅游资源宝库。做好规划对西安的生态环境影响和西安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规划要以先进水平为标准,有长远的眼光设计。为此,我街道制定了一系列标准,特别是对辖区内的旅游景点、农家乐的布点,按照环境保护标准、环境容量标准、农家乐建设标准、旅游接待容量标准、卫生标准等。制定长远规划,分批逐步实施。立足街情,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优越的区位和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整体推进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农业农村政策,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2、优先开发环境友好型项目
秦岭北麓可开发资源很多,建议优先开发建设那些环境友好型的项目。街道积极响应中央及省、市制定的惠农富民政策,以打造秦岭北麓一流水平绿色农业示范基地为目标,确立了“以绿色观光农业经营项目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在环山旅游公路两侧,大力发展以葡萄为“龙头”的各类瓜果园、花卉园基地建设。共发展无公害葡萄种植4000余亩,年产量达7000余吨。并不断使用宣传和推介手段,从2007年起,已成功举办三届滦镇葡萄节。
使产品在西安城区供不应求,在三秦大地上也形成了品牌效应,冠以“关中吐鲁番”之盛誉。
3、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秦岭北麓由于森林植被遭受历史性破坏,加之河流密布,落差大,暴雨频发,滑坡、山崩、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常有发生,水土流失严重。因此,街道结合水土保持林营造、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河流治理工程,加强综合防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广泛宣传和深入贯彻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要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各级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和旅游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秦岭北麓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保护资源环境的主力军作用,要使他们认识到,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不断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4、进行专项研究,为秦岭北麓生态旅游带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研究景区适宜的旅游者的环境容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方向和目标任务,研究确定秦岭北麓生态旅游带适宜旅游者的环境容量,以便控制合理的环境承载能力。
(2)加强景观经济林建设和绿色产业开发,开展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的研究。结合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乡村绿化,加快景观经济林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支持以经济林果品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开发,逐步从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向有机食品发展,发展
食品加工企业,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不断提高附加值,稳定增加群众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秦岭地区水源林承载着陕南、关中人畜饮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重任。研究不同森林类型、经营技术、旅游活动及人为活动对森林涵养水源作用的影响,充分发挥其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同时,应加强水源地的保护管理,限制一些开发活动,以提高水质质量,确保人畜饮水安全。要逐步建立生态补偿制度,使森林的作用得以永续发展。
5、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全力打造区域生态旅游品牌 以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依托,整合旅游资源,实行统一管理,联合经营,整体推介,加快区域旅游带的整体开发建设。在体制创新和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打造好、建设好秦岭北麓绿色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品牌。
6、加大扶贫开发和资金投入,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制约秦岭北麓旅游、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是资金投入不足。因此要加大旅游、绿色产业和扶贫开发等资金投入,实行政府投资、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和社会融资等多种途径,加大投资力度,支持各项开发建设项目,并使投资者与收益者共赢,以推进区域旅游及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篇:“十二五”重头戏:全力打造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
“十二五”重头戏:全力打造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陕西日报】
来源:陕西日报2011-02-10 09:1
1一个城市不仅需要承载更需要创新,城市新区已经成为城市跨越和超常发展的样板和路径。
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湖北武汉新区、河南郑汴新区以及重庆两江新区等城市扩展板块快速崛起,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咸两市接合部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大,通过高起点规划建设西咸新区,有条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现代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新兴产业聚集的城市板块,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增长极和加快城市化新的支撑点。
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省政府决定设立西咸新区,确定范围为西安和咸阳两市接合部,以渭河为中轴线,西起规划中的西咸环线,东至泾渭交汇口,东西横贯50公里、南北扩展5至10公里的整体板块。
拓展:搭起基本构架 提升国际品位
长安,作为1500年前世界农业文明的中心,在盛唐时期就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
西安,在传统城六区的基础上,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为目标,加快推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其主要构想是加快南北中轴线、渭河百里生态走廊、秦岭北麓山水风光带和渭北帝陵生态风光带建设,构建“一轴、一河、两带”的大都市基本架构。优化提升西安、咸阳主城区,加快建设洪庆、常宁、草堂、渭北工业区组团,发展壮大泾阳、三原、高陵、阎良、临潼、蓝田、户县卫星城,形成“一核、四组团、七卫星城”的城镇结构。到2020年,主城区建设面积控制在850平方公里以内,都市区人口1280万。
多样化、综合化、全球化的城市功能,是大都市得以拥有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原因。据世界大都市的建设经验,我国大都市在未来发展的进程中,一方面要不断寻求各自准确的功能定位,不断形成具有国家意义的主体功能区,如京津唐都市圈成为国家政治管理和文化交流中心;长三角都市圈成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航运和国际经济中心;珠三角都市圈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另一方面,在不断集聚和整合城市独特功能的基础上,将形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贸易、航运、金融等多元化、综合化、国际化的区域整体功能,最终带动全球服务功能得到相应提高。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要本着开放化、合作化的发展理念,服务化、互补化的产业结构,流动化、均衡化的社会管理不断提升国际化品位。对接: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
这是两座直线距离仅为25公里的千年古都。一座是八水相绕的灵秀之地——西安,一座是山水俱阳的中国第一帝都——咸阳。2002年12月28日,在西安签订的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协议,被专家认为是陕西经济发展史上观念突破、体制创新的里程碑式重大事件。西咸一体化率先破题于2006年9月15日,这一天,西咸之间多年的电话走完“长途”,两市通过电话并网展开一体化进程。2010年2月21日,陕西省推进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暨西安沣渭新区、咸阳泾渭新区管委会在西安人民大厦隆重揭牌,这一事件标志着西咸一体化从此进入大规模、实质性推进阶段。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近期目标是:从西咸一体化入手,加快建设沣渭、泾渭新区两大板块。当西安在许多方面已经集聚了丰厚的基础之后,对咸阳的发展来说,需要更多的以国际化理念提升境界,以国际化标准确定目标,以国际化方式谋划工作、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创造出无愧于这个经济大融合时代的辉煌业绩,匹配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与建设。
根据《西咸新区总体规划》,咸阳市需要做的就是按照彰显文化底蕴、集聚现代产业、建设良好生态、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加快沣渭新区、泾渭新区和渭河生态景观带开发,启动先进制造、临空经济、环保节能等十大组团建设,加快西咸快干道、沣渭大道等四横四纵主干道建设,把西咸新区打造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和适宜人居的生态田园新城。建立健全高效的共建协调机制,着力推进西咸同城化发展,加快西咸环线、轨道交通建设,强化公共交通、市政道路、渭河堤防标准对接,统筹产业发展与布局,力争在城建、通信、环保、金融等一体化上实现新突破。
提升:大幅推进国际化水平
国际化大都市又称“国际性城市”,是指那些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务功能、众多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在世界上享有某种盛誉,并对世界或地区经济起控制作用的城市。它有其不同于一般城市的特性,主要表现在:
经济实力雄厚。由于其中心地位和技术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在国际经济中参与度、竞争力和渗透力都较大。国际经济活动频繁,活动量大。由于跨国公司总部和金融机构集中,国际资本流动量大,国际人员流动频繁,国际经营活动多发端于这些大都市,因而成为国际资本的制控点。第三产业发达。从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产值比重看,都在70%-80%左右;而且门类齐全,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证券业、饮食业到现代的保险业、会计、广告、法律等职业性服务业,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由多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如纽约城市群、东京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等。有某种历史、文化的超大影响力,如罗马、威尼斯等。是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的结合点。由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国际经济体系兼容,因而可把国内、国际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其金融中心、交运枢纽、通讯中心、加工中心、贸易中心的中介作用,实现对内对外双向辐射功能。
在建立国际化大都市的远景目标下,西安还需加快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提高国际通达性。积极推进高新区、经开区、国际空港、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等重点板块率先突破、提升大都市经济综合实力。实施皇城复兴计划,搞好帝陵文化风光带、四大遗址文化带、古都历史文化带、秦岭山水生态旅游带建设,建成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积极推进科技、教育国际化合作,加大文化交流与融合,营造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策划和举办一批国际性重大活动,搭建向世界开放的重要平台,更多地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一流人才,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来源:陕西日报
第三篇:西安将设立秦岭北麓整治警示馆 秦岭历史博物馆 打造大秦岭绿道
西安将设立秦岭北麓整治警示馆、秦岭历史博物馆,打造大秦岭绿道 原创 西安晚报 2018-11-14
巍巍秦岭,素有“国家中央公园”之称,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天然氧吧。《中共西安市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决定》中提出,坚决打赢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整治攻坚战,并明确了“铁肩担当抓整改、全面修复抓提升、建章立制抓长效”三大举措。
规矩红线不可触碰
闻强 绘
举措一
铁肩担当抓整改 1.坚持政治上查清
●彻底查清贯彻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不坚决、不扎实、不到位的政治问题。
●彻底查清违建别墅整治过程中违反政治纪律的人和事。
●彻底查清2014年违建整治过程中整而未治、阳奉阴违、禁而不绝的政治纪律问题,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执行和维护政治纪律的责任。
长安区东大街道“群贤别业”违建项目拆除现场
2.坚持整治上彻底 ●持续聚焦违规建别墅问题,深入开展拉网式排查、机动式巡查,确保全域覆盖,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切实加快整改进度,确保整治工作全面彻底到位。
西安院子项目对已拆除违建部分完成覆绿
3.坚持查处上严厉
●对已发现、已整治的项目和问题开展“回头看”,对整治结果进行定期复查,加大资金追缴和联合入户调查,加快土地收储、购房款资金退付,推动秦岭北麓违建别墅和违建项目整治工作夺取全面胜利。
秦岭生态保护区
举措二
全面修复抓提升
1.对已拆除违建别墅、违规项目和依法收回的土地全面复耕覆绿,恢复生态基本功能。
2.加大水源涵养林建设力度,加强沿山河道峪口管控,严格保护水源地,强化小水电治理,实施矿业权退出。
3.采取封育保护、自然修复、人工种植、设立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等措施,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4.规划建设秦岭大绿道,加大秦岭北麓直面陡坡与破碎山体修复、秦岭峪口与景区周边绿化、绿色家园等建设力度,联通沿山区县,打造环山路绿道大环线。
5.加快秦岭国家级保护区建设,成立秦岭国家公园和大秦岭绿道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发展规划、建设计划、指标体系,设立秦岭北麓整治警示馆、秦岭历史博物馆,深入开展秦岭北麓违规建别墅问题专项整治警示教育和以案促改工作,实现秦岭生态系统和文化自然遗产的完整有效保护,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秦岭山中的羚牛
举措三
建章立制抓长效 1.坚持依法治山,修订完善《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法规,建立负面清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推进秦岭保护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2.坚持规划控山,制定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专项规划。
3.坚持网格管山,建立秦岭地区网格化、信息化全覆盖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推动秦岭保护规范化、智能化。
4.坚持常态巡山,调整秦岭办职能,强化保护职责,规范运行机制,确保秦岭生态环境始终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
5.坚持铁腕护山,畅通各类举报渠道,强化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严厉查处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
本版稿件文/记者 文艳 图/记者 王旭东 王健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第四篇:靠特色打造文化旅游现代产业体系
靠特色打造文化旅游现代产业体系
作者:张海
唐县是集山区、库区于一体的革命老区,秀美的自然风光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共同构筑了唐县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近年来我们按照“建设大文化、发展大旅游”的理念,把发展文化旅游作为构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文化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力、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一、打造山水唐县,营造自然之秀
随着保定市委、市政府打造 “山水保定”决策的出台和实施,山水城市已经成为全市人民共同向往的美好蓝图。作为山区大县,唐县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1417平方公里的版图中,82%是山地,太行山逶迤跌宕,景色秀美;唐河、通天河纵贯全境,南水北调、保定“大水系”干渠、城北河环绕县城,29座大小水库星罗棋布,共同形成了建设山水城市的天然依托。对此,我们立足山水资源,把打造“山水唐县”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重点部分来经营、来运作,形成了“人脉、山脉、水脉互动共融、天人合一的奇妙意境。一是建设山水亮点。突出抓好“两山(大茂山、青虚山)、两峪(大石峪、秀水峪)、一河(唐河)一湖(圣母湖)”的开发建设,不断提升景区档次,打造精品景区。大茂山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青虚山奇峰险峻,与山后的西胜沟浑然一体,构成了我国北方少有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投资6800万元实施大石峪山水旅游项目,完成接待中心、野外训练基地、步游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实施投资2.68亿元的秀水峪景区开发项目,打造生态之谷、天然氧吧。推出唐河峡谷百里画廊和唐河漂流项目,开发圣母湖垂钓休闲、农家风情旅游带,使游客在亲山近水中回归自然,愉悦身心。二是实施山水进城。充分利用城北河、南水北调、保定引水干渠等水网资源,加快实施县城大水系景观建设,依托峪山、钟鸣山、庆都山、香山,规划建设县城北部绿色生态旅游区,让广大居民拥有充分的山水空间,构建“青绿交映,山水相融”的城市环境体系。三是保护山水生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把环境压力转化为生态魅力。坚持实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涵养水土、清洁乡村等一系列环保工程,加大西大洋水源地环保和矿业秩序治理力度,取缔景区视野范围内的矿山、灰窑,对裸露山体进行绿化,营造青山秀水的一方“小气候”,我县被评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县”。四是培育山水文化。以山水为主题,强化文化浸染,使每处景观都体现文化元素。相继挖掘大茂山古北岳文化、青虚山道教文化,积极开展大茂山世界“双遗”申报工作,推出登山节、采摘节、冰灯节等系列活动,让人们在畅漾自然的同时感受文化的熏陶。
二、挖掘千年文明,彰显历史之韵
唐县是千年古县,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境内有古唐侯国遗址、商周遗址、古中山长城、倒马关关城、北宋大卧佛等珍贵历史文物遗迹200多处。我们在对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科学保护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发展,进行深度挖掘,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唤醒历史记忆,重现历史天空,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一是大力弘扬唐尧文化。唐县是尧帝受封唐侯和承继帝位之所,由此创建了中华文明之一的唐尧文化。史书记载“尧始都于唐,后徙晋阳,即位于平阳”。对此,我们成立唐尧文化研究会,追溯历史源流及价值,为传播开发唐尧文化提供学术支持。聘请专家对唐尧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提出“中华第一帝都、唐尧大帝故里”的核心定位,叫响“中华大帝诞生之所、尧天舜日缘起之地”。同时加快唐尧文化园建设步伐,挖掘开发尧母洞、上古尧泉、古唐侯国碑等上古资源,系统推出唐尧文化寻根游,宗教朝觐游等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旅游套餐”,成为唐县旅游的独特“卖点”。二是再现历史原貌。借助历史名人(葛洪、杨家将)和历史名牌(道教圣地、古中山长城、北宋大卧佛)等有效载体,围绕古文化遗址作文章,针对倒马关关城、古中山长城、北宋卧佛等古文化遗址,先后修缮开发了六郎碑、卧佛寺等一批人文景观。三是挖掘姓氏文化。充分挖掘唐县刘姓、唐姓两大姓氏起源地这一文化内涵,推动刘姓、唐姓祠堂建设,使海内外的刘姓、唐姓人士来唐寻根祭祖,提升唐县的知名度。
三、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之魂
唐县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年代,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和三分区司令部所在地,曾以18万人口养活了5万八路军,被誉为“抗日模范县”。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曾留下毛泽东、聂荣臻、胡耀邦、吕正操、杨成武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闪光足迹。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曾在这里战斗、生活并以身殉职,唐县由此成为白求恩精神发祥地。全县有抗战革命历史纪念地32处,是全省红色旅游景点最多的县份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发展红色旅游的号召,充分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努力把红色旅游办成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弘扬先进思想的文化工程,推进富民强县的经济工程。一是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扎实推进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晋察冀烈士陵园、西胜沟战地医院三个红色旅游项目,整合开发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军城烈士陵园—和家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黄石口白求恩牺牲纪念地红色旅游线路,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被评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是搞好红色文化创作。为增加景区红色文化气息,提升红色旅游景点品位,先后撰写出版了《白求恩在唐县》、《柯棣华在唐县》两部专著和《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两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料丛书,创建《红色唐县》刊物,整理珍贵史料300多万字,进一步增强了红色旅游的文化魅力。三是开展纪念白求恩逝世70周年系列活动。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了《白求恩事迹书画展》,协助中国电影协会、河北电视台、保定电视台拍摄了《不灭的光辉》、《第二个白求恩——柯棣华》、《世纪回响》三部专题片,完成《刻写在唐县红色大地上的记忆》、《白求恩精神发祥地—河北唐县欢迎您》等主题宣传片的制作,让白求恩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随着“旅游兴县”战略的实施,我县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也得到了一些重要启示:
一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必须确定特色鲜明的主题定位。准确定位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旅游资源禀赋、历史遗存和文化背景。要在文化旅游发展大潮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就必须把先天的资源优势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创造性地结合起来,突出特色的主题定位,张扬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区域旅游形象,这样才能对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强烈的震撼力,获得游客的认同感、归属感。我们立足自己的文化旅游土壤,提出了“唐尧帝都、山水唐县、红色唐县”的主题定位,以“唐尧故里、中华帝都”为主导品牌,构筑以唐尧文化、山水景观、红色旅游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强化宣传推介。文化旅游是典型的形象产业,知名度就是生产力。我们通过旅游形象的整体策划、旅游产品的包装以及目标客源市场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文化旅游的个性,攻大台、上大报,加强外宣力度。同时把旅游推介作为对接京津的重要内容,建立唐县旅游网站,搞好网上促销,完善旅游资源资料库,制作多媒体演示光盘和宣传画册,在京、津、石召开大型推介会,邀请旅行社、新闻媒体来唐旅游采风,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手段,积极培育和拓展文化旅游市场,提高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三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必须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走马观花式的感性之旅正在向享受生活的知性之旅转变,全方位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越来越成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形成“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为一体的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为游客提供一种涵盖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的综合旅游方式。打造完整的产业链,道路交通是前提。只有抓好旅游道路交通建设,才能缩短人们与青山绿水的时空距离。我们从解决干线公路与景区连接线不畅、等级较低的问题入手,对旅游道路统一规划,加快实施大茂山旅游路改线拓宽、青虚山旅游路拓宽修补、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军城烈士陵园与高速引线连接路和大茂山至保涞公路旅游专线工程建设,开通县城至各景区旅游大巴,构建畅通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加快宾馆建设,满足不同档次的消费需求,实现星级饭店与农家乐互为补充。培育地方特色美食,重点推出唐县碗肉、挂炉烧饼、卤水豆腐等特色小吃。对大枣、核桃、柿子、小杂粮等农产品进行精美包装,打造携带方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
四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强化文化支撑。文化和经济历来是不可分割的。文化是产业中最能动的因素,作为文化旅游产业,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是一个从精神到物质的过程。只有把静态资源赋予文化内涵,才能把自然的美学意趣和历史遗存信息转化为消费者的理想商品。我们把唐尧文化放在主导地位,运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段将唐尧文化内涵生动地展示给游客,增加旅游项目的生动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新奇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体验与感悟其中的文化元素,增强了文化旅游的叠加吸引力和综合优势。
第五篇:服务旅游立市战略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服务旅游立市战略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秦皇岛市统一战线“3311”活动情况
今年8月以来,我们按照永瑞部长关于“冀东北秦、唐、承三市统战部在推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应率先行动”的指示精神,围绕我市旅游立市战略,发挥统战优势,彰显统战特色,创新工作方法,服务以旅游产业发展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努力为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及时组织统战系统各单位认真学习省市领导讲话,明确了在全市非公经济领域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在认真谋划的基础上,从8月到12月,全市统战系统利用四个多月的时间实施了“3311”活动,即:在全市工商联会员及侨属、台属企业中普遍开展科技、管理、产品三项创新活动;选树符合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的30家典型企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典型引导,带动100家企业制定完善发展规划,打造竞争新优势;围绕秦皇岛市产业定位和现有产业基础,把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港口物流、现代旅游等10大产业作为全市统战系统重点调研、推动的产业。“3311”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家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要性的认识,为促进我市非公企业健康发展、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推动秦皇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动员部署,提高思想认识。一是下发通知,广泛动员。召开全市统战系统开展“3311”活动动员大会,进一步明确活动的1重大意义。向全市统战系统及工商联会员、侨属、台属企业下发通知,全面部署“3311”活动。二是成立组织,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市委统战部牵头,市工商联、侨联、台办共同参与的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刘晓平,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裴晓鹏担任,下设办公室及三个具体工作小组,确保宏观把握,责任落实。三是制定方案,明确分工。为确保活动顺利有序进行,我们制订了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方法步骤和时间进度,印发各县(区)、各企业贯彻执行。
抓好培训,提升队伍素质。一是加强统战干部队伍学习,统一认识。组织统战干部学习讨论张云川书记关于《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河北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重要讲话,开展统战干部队伍学习研究现代产业体系理论知识活动,通过学习笔记、研讨交流等形式,进一步增强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同时为开展工作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二是开展民营企业家专题培训。9月15日,我们组织全市202名民营企业家参加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专题培训,特邀省社科院陈璐研究员来秦授课。大家系统地学习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理论及如何构建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相关知识,从思想上提高了支持参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积极性、主动性。
深入调研,夯实工作基础。一是深入民营企业,了解情况。市县(区)统战部、工商联开展走访企业活动,深入130多家民营企业,着重了解我市民营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如何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在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及对相关行业发展的意见建议。二是开展产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成立由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侨联、台办及县(区)委统战部参加的10个调研
组,由县级干部带队,就我市先进制造、高新技术、港口物流、生态休闲、干红酒业、粮油加工、现代农业、玻璃建材、金属压延、金融服务等10大产业开展调研。调研组重点走访了相关企业和有关政府部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和行业现状、发展设想及需要政府协助解决的问题和产业发展对策建议,经认真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形成了14份调研报告,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得到市领导的重视,受到企业的欢迎。
学习先进,搞好引领带动。一是到本市先进企业现场观摩。9月15日,组织工商联会员企业及台属、侨属200余名企业家到我市“科技、管理、产品”三项创新方面突出的康泰医学系统有限公司进行参观,促使我市广大非公企业从身边学起,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产品,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赴外地先进企业学习。11月27日,组织全市35名民营企业家赴廊坊新奥集团参观学习。大家参观了企业的生产线,听取了企业成长历程及成功经验的介绍,对其先进管理理念、科学生产模式、独特创新精神印象深刻,深受启迪,纷纷表示回去后将认真总结,深入思考,学习借鉴。
选树典型,营造舆论氛围。一是选树33家典型企业。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我们在全市工商联、侨属、台属企业中选树了33家“科技、管理、创新”先进典型企业,在《秦皇岛日报》编发专刊进行集中报道。这既是对先进企业的鞭策与鼓舞,同时也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舆论氛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企业的热烈欢迎。二是带动引导100家重点企业。通过典型的带动引导和市县(区)统战部、工商联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全市100家重点企业提高认识,寻找差距,自我加压,制定完善发展规划,使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品牌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优化升级,打造竞争新优势。
总结表彰,深化活动成果。一是编印以《服务旅游立市战略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题的秦皇岛市统一战线“3311”活动资料汇编。市委副书记杨泰安同志专为此书撰写了《发挥统战优势,全力助推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文章,充分肯定了统战系统率先行动,站位全局,为构建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所做出的积极贡献。全书约49万字,收录了33家典型企业经验材料、10大产业调研报告、100家重点企业规划,送市县(区)相关领导及政府部门,全市工商联会员、侨属、台属企业,以达到领导重视、社会关注、部门支持、相互借鉴的目的。二是召开总结大会。拟于12月下旬召开全市统战系统助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果报告会,对“3311”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进行经验交流。届时我们将邀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会讲话,进一步提升活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推动秦皇岛市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